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2023-10-20 来源:步旅网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万仞(rèn)阔绰(chuò)虎视眈眈(dānɡ) 谄媚(chǎn mèi) B.泾流(jīnɡ) 皲裂(jūn)彬彬有礼(bīnɡ) 瞟(piāo) C.腠理(còu)狡黠(jié)坦荡如砥(dǐ)诓骗(kuān) D.绮户(qǐ)谩骂(màn)惴惴不安(zhuì)脱臼(j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不屑置辨淅沥温文而雅典籍 B.前呼后拥热衷老谋深算渺茫 C.锲而不舍锤练冥思苦想附和 D.光彩熠熠韶华死心踏地婉惜

二、语言表达

1.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选择其中一句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2分)

2012年淮安市将举办第三届“周恩来读书节”活动。有专家认为,①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目前,②相关部门正在认真实施和策划读书节活 动,确保本届读书节收到预期效果。

我选择修改____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作人物的言行往往表达着深刻的意味。《秋水》河伯见海神而自叹不如,这告诉我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行动,

表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蒋氏谈及捕蛇之苦时,无奈发出“安敢毒邪”的慨叹,道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默写

古诗文默写。(13分)

①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 ④此事古难,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⑤ ,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⑥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秋水》)

⑦它(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 , 。

四、综合性学习

1.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你所在的班级同时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

【续写标语】为鼓励同学参与活动,班长负责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他根据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拟出了标语的前半

句,请你也根据语段划线句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2分)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感到一时的快乐,我们常常会心一笑;而经常性地读书则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 ------------------------------------------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她)再设计两个。(4分)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行“书香校园”读书知识竞赛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其他

【探究材料】怎样读书才更有效?请联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瞧瞧,连兴趣也谈不上,更不用说癖好。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小题。(14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3分)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3分)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母亲的心》,回答1小题。(20分) 母亲的心

⑴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⑵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⑶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⑷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⑸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⑹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⑺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⑻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⑼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⑽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⑴~⑼段的主要情节。(6分)

【2】阅读文章⑴~⑷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5分)

【3】第⑻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4】阅读第⑼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2分)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2分)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3分)

2.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回答小题(18分)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

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6分)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____ 、 ______的论证方法。(4分)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3分)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2分)

八、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6分)

【1】下面对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因为这一天就是星期五。 B 《伊索寓言》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C 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老婆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强壮的身体也垮了,最后彻底沉沦下去。 D 祥子第三次买车的资金来源于卖骆驼及自己拉车所得。

【2】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问题。(3分)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选段文字出自是《伊索寓言》的哪一则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九、作文

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 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福建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万仞(rèn)阔绰(chuò)虎视眈眈(dānɡ) 谄媚(chǎn mèi) B.泾流(jīnɡ) 皲裂(jūn)彬彬有礼(bīnɡ) 瞟(piāo) C.腠理(còu)狡黠(jié)坦荡如砥(dǐ)诓骗(kuān) D.绮户(qǐ)谩骂(màn)惴惴不安(zhuì)脱臼(jiù)

【答案】D

【解析】A项“虎视眈眈(dāng)”应读“dān”; B项“彬彬有礼(bīng)”应读“bīn”; C项“狡黠(jié)”应读“xiá” 【考点】拼读汉字

点评:分辨汉字读音是否正确,要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要正确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字的读音,分清形似字的读音,读准多音字读音,避免方言话的读法。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不屑置辨淅沥温文而雅典籍 B.前呼后拥热衷老谋深算渺茫 C.锲而不舍锤练冥思苦想附和 D.光彩熠熠韶华死心踏地婉惜

【答案】B

【解析】A项“不屑置辨”应为“不屑置辩”,“温文而雅”应为“温文尔雅”; C项“锤练”应为“锤炼”; D项“婉惜”应读“惋惜” 【考点】判断汉字书写正误。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考查主要以常见、常用、易读错字为基本范围,兼顾次常用字。在开始学习生字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清这个字的字音、字义、字形,而且要勤于练习,牢牢掌握,勤查字典。

二、语言表达

1.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选择其中一句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2分)

2012年淮安市将举办第三届“周恩来读书节”活动。有专家认为,①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目前,②相关部门正在认真实施和策划读书节活 动,确保本届读书节收到预期效果。

我选择修改____句:

【答案】我选择修改①: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我选择修改②:相关部门正在认真策划和实施读书节活动.

【解析】句①毛病为不合逻辑。前后失衡,缺乏照应。该句前面是一种条件“关键在于”,后面却说了两种条件,所以应删掉“能否”。句②语病为语序不当,不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应为先策划后实施。 【考点】修改病句

点评:修改病句试题是中考必考题型。1、修改病句的原则:改通顺、改正确(不改变句子原意)

2、修改病句的方法: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3、修改病句的窍门:(1)缩句法。指对病句进行缩句、精简,去掉句子次要成分(定词、状语、补语),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从而判断句子的病因,以便对症下“药”。

(2)分类法。指把病句根据不同毛病予以分门别类。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记住各种病句类型。常见的有:搭配不当、句子不完整(成分残缺)、前后矛盾、词序颠倒、重读啰嗦(词语重复)、用词不当(包括错用关联词)、归类不当(分类有误或概念不清)、指代不明、标点错误、不合情理(不符合事实)等;遇到具体病句时,再对号入座。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作人物的言行往往表达着深刻的意味。《秋水》河伯见海神而自叹不如,这告诉我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孀妻遗男“跳往助之”的行动,

表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蒋氏谈及捕蛇之苦时,无奈发出“安敢毒邪”的慨叹,道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个人见识有限,不能盲目自大;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赋税对百姓的毒害比毒蛇还要厉害 【解析】此题是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文章的含义,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回答起来就很简单。 【考点】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对全文的中心思想、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要通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还要根据文章内容要点逐一概括归纳。

3.【仿写表达】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大家各抒己见,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写一句话,表达你对读书作用的认识。(2分)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书,让我们体验生活的乐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答案】读书,让我们拥有崭新的发现;读书,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要求主题统一,句式基本一致。)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话题,在仿写时保持话题的统一,其次仿写句式要与上文相同。本句式应为“读书,让我们......”。 【考点】仿写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重视神似,使仿写句子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义衔接。二是在结构上,重视形似。使仿句在字数、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前后过渡等方面与例句一样或者大致一样。

三、默写

古诗文默写。(13分)

①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 ④此事古难,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⑤ ,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⑥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秋水》)

⑦它(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 , 。

【答案】1、长河落日圆2、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3、春蚕到死丝方尽 夜吟应觉月光寒。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两涘渚崖之间7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解析】本题共7个小题。都属于补充型默写。前6道题是古诗文,第7题是现代文。默写时,注意书写的正确、规范。如第一小题的”“圆”不要写成“园”, 第二小题的“近”不要写成“进”,第四小题的“长”不要写成“常”, 第五小题的“燕”不要写成“雁”。

【考点】补充型默写。

点评:古诗文及现代文默写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目,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识记与理解相结合。二是背诵与默写相结合。三是课外积累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四是诗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五是注意书写的规范。

四、综合性学习

1.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你所在的班级同时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

【续写标语】为鼓励同学参与活动,班长负责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他根据下面语段中的划线句拟出了标语的前半句,请你也根据语段划线句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2分)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感到一时的快乐,我们常常会心一笑;而经常性地读书则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 ------------------------------------------_____________。

【答案】好(常)读书终(一)生受(获)益。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要求有较深厚的语文积累,本题中,考查提炼句子信息能力,赞美好读书的益处,续写句子在句式、修辞、情感上必须符合这个要求。 【考点】综合性学习 续写标语

点评:此题实际是续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语意相关。

2.【设计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她)再设计两个。(4分)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行“书香校园”读书知识竞赛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举办“走进名著”读书报告会;②举办“名著在我心中”读书演讲会;③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④出一期“我与名著共成长”墙报(黑板报)。

【解析】本题是一道活动设计类题目。要紧扣主题“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要注意设计活动的具体性、可行性。 【考点】综合性学习 策划活动

点评:活动设计类的综合性学习题,设计活动形式时首先应明确该活动的主题、目标,从而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形式。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丰富信息,掌握实践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五、其他

【探究材料】怎样读书才更有效?请联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瞧瞧,连兴趣也谈不上,更不用说癖好。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书要有所选择(1分),应选择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来读(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材料的分析与探究能力。考题提供的是两则材料,先筛选:概括材料涉及的话题和观点以确定比较方向。再分析:将材料的话题观点进行比较,找出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异同。表述: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核心思想:求同存异。

【考点】综合性学习 分析、探究材料得出的结论。

点评:解答此类题,一是认真审题,准确捕捉材料主要信息。二是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共性的同时,更应该探究它们的个性。三是规范表达出探究结果。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小题。(14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 ( )

【答案】每小题各1分)(1)惩:苦于 (2)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1)句“惩”的解释。(2)句中通假字“惠”同“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答案】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解析】翻译时注意“……者”的意思是表示句中的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面山而居中“而”是连词,表修饰。

【3】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3分)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3分,只翻译的给2分。)

【解析】解答此题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而要围绕中心增加一些描绘文字,比如,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各种修辞等。

【4】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3分)

【答案】嘲讽、怀疑(1分) 语言、动作(1分)

【解析】回答此题第一问,要从智叟的言行概括出他的态度,从而和愚公的壮举形成对比。第二问主要从愚公和智叟的语言以及愚公一家挖山劳动分析。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启示(示例):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回答此题要要对全文的中心意思、作者的观点心中有数;二是要通观全局。主要从愚公的言行以及和智叟的争论方面分析。

【考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翻译句子 场面描写 筛选信息及描写手法 阅读启示、感悟

点评: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1、留。转用名词可不译。2、补。补出省略的部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语序。6、选。文言文的词往往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用。7、译。译出实词虚词。8、意译。场面描写要抓住场面的特点以及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活动描写,场面描写不仅要从环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表现场面的特点,还要注意点面结合,既写场面的全体,又写场面的个别。这样,一定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谈阅读体会、启示,一是要紧扣原文,二是要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实际。谈启示、感悟要大胆发挥,拓展联想。

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母亲的心》,回答1小题。(20分) 母亲的心

⑴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⑵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⑶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⑷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⑸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⑹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⑺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⑻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⑼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⑽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⑴~⑼段的主要情节。(6分)

【答案】(6分,答对一点给2分,共3点)(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情节的内容。这是一篇亲情文章,本文通过写了一个为了给孩子增补营养的母亲翻找螃蟹到放掉螃蟹的故事,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母爱之情,这里以螃蟹为线索概括找螃蟹、发现螃蟹、放螃蟹几个情节即可。

【2】阅读文章⑴~⑷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案】(6分,答对一点给2分,共3点)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解析】学生能从原文中找出“我”想吃螃蟹,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最终去找螃蟹。学生提炼信息合理即可。

【3】第⑻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解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正确合理即可。这里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同时也为母亲放了母蟹这一善良的举动做铺垫。

【4】阅读第⑼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2分)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2分)

【答案】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解析】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1)能结合语境说出母亲当时的矛盾心理(2)“沙沙沙”生动的挣扎声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5】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3分)

【答案】(3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回答此题应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在这里“母亲的心”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母亲的爱子之心,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考点】记叙文阅读 概括内容 动作描写 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 赏析文题

点评: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要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动作描写的作用:一是表现人物的心理,二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三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把握题目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实际上是对中心思想的把握。

2.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回答小题(18分)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

【解析】做此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中心论点;1、文章题目点明中心论点,如本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本文也是结尾归纳。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6分)

【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

【解析】回答此题关键是寻找各段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分论点。2、3、4段首句就是分论点,也就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____ 、 ______的论证方法。(4分)

【答案】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解析】回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能准确判断论证方法的类型。这里“顾炎武”的例子为举例论证;“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3分)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2分) 【答案】(1)摘录 编写 增改

(2)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

【解析】回答此题要具有筛选提取信息能力,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此处能从摘录 、编写 、增改 三个方面来概括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使中心论点的论证更严密。从第5段就可以找到答案。

【考点】议论文阅读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证方法 论据

点评: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一是从内容上看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二是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句。三是从位置上看,有的文章题目、开头、中间的过渡段、结尾就是或者包含了中心论点。要弄清各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阅读和分析分论点要注意它们彼此间的关系。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分析事实论据,就是筛选并提取论据中的信息,具体说明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八、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6分)

【1】下面对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因为这一天就是星期五。 B 《伊索寓言》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C 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老婆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强壮的身体也垮了,最后彻底沉沦下去。 D 祥子第三次买车的资金来源于卖骆驼及自己拉车所得。

【答案】D

【解析】回答此题必须熟悉《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D项错误。祥子第三次买车是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下葬虎妞又卖了车。

【2】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问题。(3分)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选段文字出自是《伊索寓言》的哪一则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狐狸和葡萄》;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我们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 今后把事情做好,不要像狐狸那样为自己的无能解嘲。

【解析】这道题包含两道小题。第一题要求回答故事的名称,这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考查;第二题要求写出故事启示,解答此题第一问先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考点】名著导读 名著的重要情节 读名著启示

点评:这道题紧扣原著文本,力图摒弃“伪阅读”的倾向,考查真实的阅读经历和体验。所以必须走进名著,与名著亲密接触,不折不扣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仔细阅读名著,才能正确作答。

九、作文

在成长的道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 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人性得到升华。勇于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在尝试中成长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一个人独坐在窗下,守着一片晕黄的灯光,泡一杯淡淡的清茶,耳边回响着琵琶曲《平沙落雁》那广阔、平静的乐声,脑海中构造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墨画。我一心想着永远抛开人世间的烦恼,生活在这安静、祥和的意境中。

但是,我忽然意识到,我竟是何等天真,人作为世间一匆匆过客,应留下些证明自己曾经无悔地活着的东西,不应该让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张白纸,一无所有。拿起画笔,我要尝试着给生命的白纸涂抹美丽的色彩,让自己快乐地成长。

红色?红色是世间最耀眼的颜色,它代表了激情与奋进。粉红的朝霞,飘扬的旗帜,燃烧的火焰,沸腾的热血,无不激荡我青春的潮汐,高扬信念的风帆。

我握紧画笔,但又放了回去。我看到窗外那茸茸小草,那明亮的绿色直扑入我的眼睛。对,绿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颜色。四季常青的松柏、刚出土的嫩芽、挂在枝头未成熟的果实都是绿色的,我要让我的人生充满绿色。

但是,我的基因在提醒我,我是中国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的手、脚、脸都是黄色的。黄色,黄河的颜色,是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养育了十三亿的中华儿女,给了我们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奋进不息的毅力。

我抬头一瞥,看到墙上挂着图画,上有一望无际蓝色的大海。天空、大海都是蓝色。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难道不想拥有这宽容、豁达的蓝色吗? 我拿起画笔,挥洒自如,将奋进的红色、充满生机的绿色、自强不息的黄色、豁达的蓝色、纯洁的白色,编织在那“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透明色中,于是我的心中升起一道绚丽彩虹。是啊,人生本就多姿多彩,只要我们敢于尝试着去描绘,我们的人生就会拥有各种色彩。

人生是那么的短促,也不尽完美。一个故事,留一点遗憾,那是让人反省的动力;一幅图画,有一两处不足,那是

让人思考的空间;挫折、失败固然残酷,但都是生命的本色,只要手握画笔,尝试着在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多彩的图画,我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考题很贴近考生实际。初中生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无论身处校园、社会还是家庭,学生们都是在不断地尝试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成长离不开尝试,尝试也促进成长。

审题时要把握两个关键词:尝试和成长。首先,要认清什么叫尝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会碰到无数的第一次,但“尝试”不仅仅是第一次,还要求是有意义的、主动的,要揭示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所以,“尝试”应理解为第一次主动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次,要明确成长的内涵。成长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心灵、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成熟,指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题目中的“在”字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要把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展现出来。

审题之后,下一步就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和体验来选材。我们从咿呀学语成长到十五六岁,一定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既然有无数可以选择的事件,那么就要选取对成长有深刻影响、能震撼心灵的经历。“在尝试中成长”可以是在挑战面前勇于尝试,成功则收获自信,失败则反省不足;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可以换一种活法,发现生活里的惊喜;与父母的冷战,与同学的误会,试一试换位思考,发现爱是需要尊重和理解……可以是反面的教训,也可以是正面的收获。

写作时要注意体现鲜明的文体特征。如果选择写记叙文,要抓住成长这根主线,注意写出“尝试”的具体过程及心理变化,以及从中得到的成长感悟。如果选择写议论文,要论述“尝试”与“成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观点明确并有一定深度,要能够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生活中充满尝试,只有从平凡尝试中挖掘不平凡的体会,关注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才是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点评:本文在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都值得称誉,确是一篇考场上乘之作。内涵深刻。文中“在尝试中成长”不是具体而微的,而是由对人生的认识感悟而阐发的——人生短促又不尽完美,应“尝试着在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多彩的图画”,进而“快乐地成长”。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构思精巧。开篇描写一种“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继而笔锋一转,发出人生不应如同白纸的慨叹,自然而然地引出“要尝试着给生命的白纸涂抹美丽的色彩,让自己快乐地成长”的主题。主体部分巧用象征手法,赋予不同色彩以特殊的意义,思路开阔,联想自然。结尾以精练的笔法再次点明题意,强化中心。表达灵活。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叙写得体,议论深刻,蕴涵哲理,感情朴实、真挚,使读者在欣赏其语言功底的同时,又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