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物营养

2023-05-14 来源:步旅网


动物营养

❖ 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

畜牧生产的特点

饲料转化效率低

与人类竞争资源

环境的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

维持食物链的正常运转和生态平衡

动物营养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

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 保障动物健康

 提高生产水平 营养的贡献率占20~50%。

 改善产品质量

 降低生产成本

 保护生态环境

饲料(feed):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利用,或促进上述过程的物质。

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养分或营养素。

概略养分分析法

饲料和动物营养组成有何异同?(P15~P17)

采食量(feed intake FI):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实际采食量(practical feed intake PFI):是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标准采食量(standard feed intake SFI):指饲养标准推荐的采食量。也称采食量定额。

绝对采食量和相对采食量 (absolute feed intake and relative feed intake):前者是指实际采食饲料的数量;后者是指实际采食饲料量占体重的白分比。

采食量的意义

1、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生长、育肥、产奶的动物,维持较高的采食量。

2、采食量是指导动物生产方式的基础

自由采食;定量采食;限制采食;强制采食

3、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

动物的为能而食,适口性差的饲料原料在饲粮中的上限设定;随采食量而变的营养素浓度。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以采食量为依据,组织各种饲料原料。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动物因素

饲粮因素

环境因素

饲喂技术

消化(digestiong):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将难溶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可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 指动物消化道内共生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反刍动物的瘤胃、大肠。

瘤胃内环境特点:

1)食物和水分相对稳定 瘤胃内容物含干物质10%~15%,含水分84%~94%。

2)pH 变动范围是6.0~7.0。

3)渗透压 瘤胃渗透压比较稳定,接近血浆水平。

4)温度 由于发酵产热,瘤胃温度超过体温1~2℃,一般为38.5~41℃,适宜微生物的生长。

吸收(absorption):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从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1.动物

❖ 动物种类: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消化力也不一样。

❖ 年龄及个体差异:动物从幼年到成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消化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 动物生理状态 动物在快速生长期、妊娠期和泌乳高峰期的消化率要高一些,而在某些应激和疾病状态下则要低一些。

2.饲料

➢ 饲料种类 不同种类和来源的饲料因养分含量及性质的不同,可消化性也不同。

➢ 化学成分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动物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的充分消化。饲料蛋白水平对消化率的影响在反刍动物表现得比较明显;随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增加,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下降。这在猪鸡表现得比较明显。

➢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3.饲养管理技术

❖ 饲料的加工调制

适度的磨碎有利于单胃动物对饲料干物质、能量和氮的消化,适宜的加热、膨化可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消化率。

粗饲料用酸、碱处理有利于反刍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

❖ 饲养水平

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以维持水平或低于维持水平饲养,养分消化率最高,超过维持水平后,随饲养水平增加,消化率逐渐降低。

❖ 饲料添加剂

抗生素、酶制剂、益生素

HI(heat increment)即特殊动力作用或热增耗,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代谢能:指食入的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UE)及消化道可燃气体能量(Eg)后的剩余能量。

维持净能(NEm)和生产净能(NEp)

NEm(net energy for maintenance)指饲料能量中用于维持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体温恒定的部分。

NEp(net energy for production)是指饲料能量中用于合成产品或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包括:增重净能、产奶净能、产毛净能、产蛋净能和使役净能。

影响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因素

(一)动物种类

(二)生产目的

 能量用于不同的生产目的顺序为:维持>产奶>生长、肥育>妊娠和产毛。

(三)增重成分

 体重增加能量沉积在20.08~39.33MJ/kg范围内变化,因不同年龄增重成分不同。

(四)饲养水平

 在适宜的饲养水平范围内,随着饲喂水平的提高,饲料有效能量用于维持部分相对减少,用于生产的净效率增加

(五)饲料种类

(六)饲料成分

 饲料成分(热增耗)、全价性(氨基酸平衡、矿物质、维生素)、抗营养因子等对饲料能量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饲料中营养促进剂等,如激素、抗菌素(莫能菌素、拉沙里菌素)也影响动物对饲料有效能的利用。

(七)环境因素

 在环境因素中,对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是温度。也包括湿度。动物在最适温度区内产热量最低,对能量的利用率最高。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区,动物产热量均上升。

营养性多糖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供能和贮能作用

▪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需能的最有效的营养素。葡萄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 转变成糖原(短期贮存)和脂肪(长期)贮存。

(二)构成体组织

▪ 戊糖构成核酸。

▪ 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

▪ 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 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

(三)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产品形成中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可变成脂肪贮存。合成乳脂。

▪ 碳水化合物是合成乳糖的重要原料。

▪ 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结构性多糖的营养生理作用

(一)反刍动物

1、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健康-必需营养素

 维持瘤胃pH稳定。饲粮纤维能结合H+作为缓冲剂。粗饲料的缓冲能力比籽实高2~4倍。

 可以刺激咀嚼,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瘤胃缓冲能力。

 促进瘤胃蠕动和反刍。饲粮纤维中未发酵部分通过机械作用影响肠道蠕动和食糜滞留时间,而可发酵部分可通过其发酵产品影响肠道蠕动和食糜流通速度。

2、提供大量能源

饲粮纤维在瘤胃发酵产生的VFA可满足反刍动物所需能量的70~80%。

3、精粗比例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的产量和比例受日粮精粗比例的影响。精粗比例为60:40;50:50;40:60

(二)单胃动物

1、提供能源

对于单胃动物,VFA可满足维持能量需要的10%~30%。

2、刺激胃肠道发育

 刺激胃肠道发育,促进胃肠运动,减少疾病。

3、解毒作用

❖ 饲粮纤维可吸附饲料和消化道中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使其排出体外。后肠中适量的发酵,可降低内容物的pH,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4、改善胴体品质

❖ 改善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猪在肥育后期增加饲粮纤维,可减少脂肪沉积,提高胴体瘦肉率。

5、降低有机物的消化率

 显著负相关

消化率低(猪为3~25%),且影响其它养分的消化,与能量、蛋白的消化率呈

 影响生产成绩,实质是影响能量的利用率。

简单脂类的营养作用

(一)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

1.是动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含能高的营养素。

2.热增耗低,不同来源脂肪,有效能值不同。

3.油脂的“额外热能效应”。

4.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存物质。

(二)提供必需脂肪酸

 饲料脂肪可提供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而动物体组织细胞不能合成这些脂肪酸。

(三)协助脂溶性物质的吸收

 供作脂溶性维生素溶剂与载体,无脂饲粮会产生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

(四)维持体温、防护作用及提供代谢水

 内脏周围脂肪具有防护作用;皮下脂肪、尾脂腺有抗湿作用。

(五)调节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

 脂肪组织不仅贮能,还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激素或细胞因子,如瘦素,具有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脂肪沉积和免疫等功能。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EFA):是指为动物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仅能由特定前体物形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通常将亚油酸.ą-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称为EFA。

EFA的营养作用

 生物膜的构成物质 EFA参与磷脂的合成,并以磷脂形式作为细胞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

 是前列腺素、环前列腺素等类二十烷的前体物。

 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结合才能在体内运转,进行正常代谢。由ą-亚油酸衍生而来的前列腺素(PGE1)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 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如血脑屏障、胃肠道屏障。

 EFA与动物的精子形成有关。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

蛋白质可氧化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动物产品的主要成分。

单胃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动物因素 不同种类动物因消化生理特点不同,蛋白质消化吸收有差异;随年龄增加,动物消化功能不断完善,消化率则相应提高;性别(雄性>雌性)。

饲粮因素

 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溶解度、二硫键等)

 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或拮抗)

 粗纤维含量和种类

 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

 饲料的加工调制(热处理)

 饲料添加剂(植酸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抗生素)

棕色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指肽链上的某些游离氨基特别是赖氨酸的ε-氨基,与还原糖(葡萄糖、乳糖)的醛基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氨糖复合物,不能被蛋白酶消化。称为美拉德反应。

被瘤胃微生物发酵分解的蛋白质叫瘤胃降解蛋白(rumen degradable protein,RDP)。

未经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消化道,称之为瘤胃未降解蛋白(undegradable protein, UDP)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 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粮供给的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semi- essential amino acid,SEAA) 指是指机体内以必需氨基酸作为前体合成的氨基酸。胱氨酸或半胱氨酸、酪氨酸、丝氨酸为半必需氨基酸。

条件性必需氨基酸(conditionally essential amino acid,CEAA )是指在某一生长阶段或生理条件下,内源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粮供给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on- essential amino acid,NEAA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体内可以合成,不必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限制性氨基酸( limited amino acid, LAA)是指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的需要量相比,差距较大的氨基酸。两种或多种饲料原料配合饲粮,限制性会发生变化。

 用禾谷类及其它植物性饲料,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猪为赖氨酸,家禽为蛋氨酸。

 限制性氨基酸的顺序排列(化学评分)

(日粮某EAA/动物对某EAA需要量)× 100

氨基酸AA的平衡 是指饲粮(料)AA之间的比例和数量与动物需要相一致的程度。如果相近,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

氨基酸的互补 是指在饲粮配合中,利用各种饲料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的不同,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饲料原料搭配,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单一饲料氨基酸不平衡的缺陷,改善饲粮氨基酸平衡。提高总体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理想蛋白质(ideal protein, IP):即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与动物所需完全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

矿物元素生理功能

 参与体组织的结构组成;

 作为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参与体内物质代谢;

 用作激素组成参与体内代谢调节;

 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维持细胞通透性和调节肌肉、神经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 动物产品组成成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