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信息化阅读训练

2024-05-29 来源:步旅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

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

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解析:选A。B项,“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错,原文说的是“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在文中找不到判断依据,材料二只是在提到“地理环境”时列举了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演变和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但并不能说地理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的原因有“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扩大研究领域”,并没有说哪个原因是主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解析:选D。A项,“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属于“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

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B项,“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属于“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C项,“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属于“水道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侧重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后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可从材料二的出处以及材料二中“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规律性的内容”看出。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应以“历史地理学”为关键词在原文中筛选信息,因为是下定义,所以筛选的应是能体现其本质的内容。材料一中有“沿革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相互比较的内容,这其中包含关键信息“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等;材料二中有对历史地理学独特性的解说,“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由此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

解析:材料一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历史地理学,一是沿革地理。由此可以明确,在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时应该围绕以上两个概念进行。逐段梳理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发现:第一段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引出对《禹贡》的介绍,第二段介绍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第三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四段介绍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成就等,第五段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比较,第六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据此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即可梳理出行文脉络。

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1.组合形式

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是考查语文学科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佳载体,它基于核心概念、关键信息、文本观点、相关论证和逻辑推理,实现对阅读文本的宏观把握,基于对构成整体文本的非连续材料的透彻理解,剖析其内在结构、论证思路、中心观点、关键信息,进而实现对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凸显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轨迹的考查。 思维发展与提升 高频题点 素养呈现 ①题目设置以核心概念、信息词语、重要信息句为关键信息;②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定位、梳理、分析、判断,并进行正确选择 ①厘清非连续性文本结构与整体文本的主题发展:论证分析 文本论证与分析 词、阐释对象之间的关系;②明确每则材料与中心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③以厘清文本论证思路为前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基础:概念信息 信息筛选与整合 点;④理解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⑤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论据、方法、逻辑,展现逻辑思维过程 ①基于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逻辑推断能力,是观点评价与推断 衡量考生实证、推理、批判等思辨性能力的重要方式;②借助文本信息,对文本观点进行阐释性、个性化解读;③厘清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及理性思维轨迹 2.文本选材 2020年新高考卷Ⅰ现代文阅读Ⅰ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3.试题设置

2020年新高考卷Ⅰ增加了主观题的设置。其中,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概括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准确理解、分析和整合材料,同时需要学生知道下定义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备考非连续性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要把重心放在“快速”和“准确”上面。 1.坚持一个原则。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一是专注,答题时要高度集中精力,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答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二是仔细,我们答题时千万不能马虎,要细之又细。

3.把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进行比对时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4.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不做归纳和概括,直接摘抄材料中的实例;还有一些同学,答题思路比较混乱,表面上好像每个点都答到了,实际上

提升:推断探究 并没有区分清楚。

再次提醒学生分点作答:对自己的归纳能力没有自信的,宁愿考虑多分几点,也不要乱整合;把答题点都梳理清楚了,再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会影响卷面整洁。

从以下几点出发,避开答题盲区:

1.仔细审题,按要求作答,避免答非所问。

2.锻炼并提高概括能力,避免照抄原文,学会提炼重点信息。

3.规范书写,培养规范意识,精准作答,分条作答时避免多条一个角度。 4.加强审题训练,区分概括与分析的概念。

5.答案尽量简洁,杜绝“以量取胜”的心态,字数过多会花费更多时间,导致时间紧张。

一、考生自查,心中有数

※高考现代文阅读,以下做法能做到的打√,不能做到的打×。 1.做完这五道题我的平均用时不会超过25分钟。( )

2.对于选择题,我通常是先快速阅读再做题,在做题的时候先凭感觉选出怀疑项,再对照原文进行验证。如果确定不了怀疑项,就逐项对照原文进行排查。( )

3.我已经熟练掌握了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偷换概念、强加因果、无中生有、过于绝对等。( )

4.对于选项出现的推断词,如“可见”“因而”“因此”“所以”“证明”“导致”“原因是”“表明”“是为了”“……的结果”“意味着”等,我会特别敏感并优先表示怀疑。( )

5.我对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访谈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 ) 6.我能区别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这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 7.我能分清有关论证题目的审题要求和答题思路。( ) 8.对于概括分析题,我能把要点答全,并且准确无误。( ) 二、名师备考,阅卷大数据

★集合三年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二轮复习时在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容易出现以下失误:

1.选择题——不知设误手段,不明设题陷阱。

2.论证分析题——混淆论证特点、论述层次、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概念,答题混乱。

3.信息概括题——信息找不全,不能深入分析推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