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的历史概述
第一节 最早的养鸡史迹
在长期的原始社会里,特别在北方,鸡由野生鸡种进化成家禽之一,是否早于南方,这很难肯定。因为古生物学所见的“鸡骨”还不能当作家禽的遗骸。考古学家虽在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家鸡”的跗蹠骨②,说是与原鸡的很相似;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又有鸡骨出土③,西安半坡村也发掘出零碎的鸡骨④,似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这些文化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已在北方养鸡。但仅就半坡遗址陈列的“鸡骨”而论,只是些肢骨,未见头骨,实在值得怀疑,因鉴定一个禽兽的种,主要应靠颅骨。据说在出土的陶盆内面绘有鸡形,如果是鸡,则鸡的家养似又可信。一说鸡的野生祖先是能飞的,不容易活捉,较难驯养。其实未必尽然,因不能排除把捉到的雏禽加以驯养的可能性,而且例如古埃及已把鹅家养,有金字塔的石刻证明,而野鹅却是能高翔远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谢成侠:中国鸡种的历史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67—76页(其中印错不少字,今予改正)。
② 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339—347页。
③ 新郑文管会等:裴李岗遗址1978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3期197—200页。
④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1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古代文字去推敲,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例如殷墟的甲骨文,已有鸡的象形字(如下图)。可决不等于说,在有这原始文字以前的时代就没有家禽。甲骨文金文中还有‘彝’字,考古学家都认为,字形如同双手供奉一只鸡,以后此字变成盛酒器皿(酒尊)的古称,篆文变成,而鸡字更写作或,渐成今体文字。古篆文又把“奚”和“佳”二字缀合成一字,根据《说文》解释的佳字;“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此说有正确的一面,因古代早就把长尾的雉也包括在内;而奚字则是由爪和矣二字上下相迭构成,表示鸡的腿与爪当初是用绳子系着饲养的,怕它飞跑,照这样解释也是符合实际的。这好似表明,三千多年前的鸡虽已被驯养,但还只能说尚在驯化早期阶段。
一些古文物也留有养鸡的迹象。从汉代古墓出土的陪葬品如陶制的家禽,虽不能真实反映出当时鸡的形态特征,但先秦时代的历史文献记述鸡的事例已很多,而且被列为六畜之一。特别是汉墓出土铜酒壶上的一只铜鸡,长颈长脚,胸突尾长,展翅昂首,呈张口状,形如斗鸡①。又如晋墓中的鸡陶俑,形如肉用鸡,其尾翘起②,均足以证明汉代以后鸡种在进化。以上有二图,在此从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南京博物馆: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2期80—89页。
② 河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第二节 中国鸡种的起源
关于鸡的起源问题,各国都认为,至今见于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几种野鸡,它们就是鸡的祖先,国内外一些养禽学的书上也照此介绍。其实,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如云南省西双版
2
纳等地,乃至海南岛等地,据悉至少有某种野鸡栖息。中国古代的鸡种是否要远由印度等地的野鸡驯化而来,这一问题在国内已引起重视和辩论,不宜再人云亦云,跟着西人的说法;但也有如此的考古研究,好似中国家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东夷,就更不便苟同其说。
按野生鸡种祖先,各国一般都认为主要有红色野鸡(Gallus bankiva)和其他几种野鸡,而以红色野鸡分布最广,不仅生存于印度和缅甸,而且从克什米尔还分布到北部湾地区及马来亚半岛。实则,这些调查研究不过是19世纪英法帝国殖民者在这些东方殖民地上的发现。所谓薮鸡(Jungle fowl),是生活在灌木丛及竹林里的野鸡,红色野鸡往往就是指的这种;也有把产于爪哇的邦克瓦鸡(Bankiva)称之为红色野鸡,而且还有把薮鸡当作以上各种野鸡的通称。这种野鸡的形态、啼声、羽色和一般习性都和现代的鸡种相似。它在3—5月间产卵最多,雄野鸡体重只有1000克左右,雌的更小,羽毛红色,有金黄色光泽,也有黑色和银灰色的。而且经过试验证明,能和家鸡杂交。其他几种野鸡与家鸡的相似性较远,分布范围较小,或限于栖息在锡兰和爪哇等岛屿上。因此,达尔文认为,红色野鸡才是所有鸡品种的祖先①。这是一元论的见解。反对此说的,则认为它只是斗鸡及其近缘矮鸡(Bantam)的野生祖先,而其他的鸡种是由别种的野鸡进化而来。看来多元论的见解较为有理。美国勘萨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达尔文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七章,叶笃庄、方宗熙译,科学出版社,1957年。
州立大学养禽学系教授华伦和史密斯①就东西方27个品种和变种的鸡头骨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地中海(以来航鸡等为代表)和亚洲原产的鸡种(包括九斤黄等品种)来源不同,二者有明显的特征区别,即地中海类型的鸡在两片额骨之间有明显的缝际脊突;亚洲类型则无此
3
脊突,而是常见有很深的沟于此部。英美两国的品种(主要来源于亚洲的),在额骨的结构上居于地中海和亚洲型二者之间,大后孔并无明显的区别。因此,他们认为,它们的来源不同。
中国的鸡种不应再认为以印度或东南亚地区的野鸡为其祖先,而是由中国西南地区境内原有的野鸡种先在南方经过驯化而来。事实上,我国动物学界近年来始感觉到过去错误的认识,并承认起源于下述两种野鸡②,即云南省西南部和怒江一带的滇南原鸡(Gallus spadiceus),在广西和海南岛还有一个亚种海南原鸡(Gallus jaboullei),后者在西方国家却称之为北部湾鸡,这些野鸡鸡种很可能和我国南方古代的鸡种有血缘关系;以后再向北方传播的。据悉,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近年还发现一种“茶花野鸡”,并视为是我国鸡种的祖先,而且已有驯化的“茶花鸡”(图从略)。这种野鸡目前亦可在南京等市动物园见到,但其鸣声不同于普通鸡种,且啼的尾声短促。因此,这一问题有待我国养禽学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根据英国柔纳尔在《驯化动物的历史》中的描述:红色薮鸡分布于克什米尔东至北部湾地区,有缅甸鸡、北部湾鸡等名称;在印度,根据出土文物和鸡骨的研究,有的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鸡已被驯养,但也有认为那还是一种野鸡;印度鸡由航海运到古埃及,由陆路经波斯传到希腊,而未指出经中国传往西方,只是依据一幅水墨画表明养鸡对人口稠密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不仅是中国鸡种的起源问题,连中国的养禽历史在我国更有待于弄清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Warren D.C.&H.Smith(1949):The origin of breeds of chicken J.Agri.Res78:397—403。
② 郑作新:《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8年。
4
对中国鸡种来源问题影响最大的,莫甚于达尔文的见解①。他说:如果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1609年出版)是可信赖的话,鸡从西方引进到中国是在公元前1400年。这是一部什么百科全书,却未指明,若是雍正时代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但年代不符,也有认为是《本草纲目》,而笔者认为出自明代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可是这些书中所说的西方,决不是今天的西方国家,因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总把自己说成生活在“中央王国”,邻近四方的西方或西南方只不过是今日中国的边疆地区。倘若就此把中国鸡的来源硬套给外国,这是很不科学的论据②。可是,在我国学术界对这些考据不足的外国文献仍奉如圭臬,并无异论,或为此开说,直到近年在云南等地发现了鸡的野生祖先后,才有新的认识。 第三节 鸡的原来用途
最初被驯养而成的古老鸡种,并非完全只是为了食其肉和蛋,玩赏更是养鸡的目的之一。斗鸡就是古老的鸡种。斗鸡这一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娱乐,约如斗蟋蟀那样。公鸡的好斗性和野生时代的习性很相似,这种好斗的特性在其他一些禽类原来也有,长期以来见于中外各国原产的鸡种中,不过,这些鸡最终也是屠宰供肉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Darwin.C:The Origin of Species,Sixth edit.pp.17—24.Hurst and Co.N.Y.
② 1983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生物学史座谈会上,笔者表示:也可能是《三才图会》,但上海吴德铎先生当时提出的“再论达尔文与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谈到:鸡在八卦中属巽卦,巽指的西南,对这一点则很表赞同。
凡是家禽,特别是鸡,以其羽毛鲜艳而悦目,再加以公鸡在黎明引人醒觉的啼声,自古就利用它当作司晨的活时钟。鸡鸣而起的农民生活习惯,远古已传袭下来。《尚书·牧誓》说:
5
“古人有言曰:牝鸡司晨。”《牧誓》是周武王伐纣而战于牧野的檄文,当时既说“古人有言”,必然在更早的古代已饲养了司晨报时的鸡,不过在这里只是另有所指,即如果由母鸡来司晨,那就成了反常的现象。《周礼·春官》有“鸡人”一职:“掌共(供)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賜;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以时。”这显然指出,在发明原始的计时方法以前,鸡成了报时的工具,同时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是一种珍贵的祭品。
鸡的饲养在古代已相当普遍,如老子《道德经》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种情况不仅指的春秋时代,所谓邻国也可指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组织和以后的村落。就以春秋时代来说,《孟子·尽心上》说:“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再以江南的吴越为例,《越绝书》卷二指出:“娄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蓄鸡,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又说:“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死士也。鸡山在锡山南,去县五十里。”以上二说虽是汉代人的追述,但亦可证实,仅在今苏州及无锡之间一些小山区,早已有过大规模的养鸡场,迄今在苏州仍有此古迹。在汉初,《西京杂记》说:“高帝既作新丰,(按:刘邦为其父造的城邑),……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可见城市里有如近世也在饲养禽畜。渤海太守鼓励农民生产,要求每家养两只母猪,五只母鸡(见《前汉书·龚遂传》)。南阳太守为民兴利,提出民家养猪一只,母鸡四只,以供祭祀(见《前汉书·召信臣传》)。由此不难看出,2000多年前在北方养鸡供肉用和产蛋用已相当普遍。刘向《列仙传》还记载一位著名养鸡家的典型事例:“祝鸡翁,居尸乡北山,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呼即别种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这一史例,亦见于《河南府志》,都表明祝鸡翁祖孙几代在经营养鸡业,也可证明两干多年前已采行大群养鸡产蛋的办法.鸡栖树上也是它的天性,而且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诗第一首中,还写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巅)。”迄今也可见于某些品种。关于祝鸡翁尚有其他零碎的传说,似乎他是古代养鸡最成功的一人。刘向把祝鸡翁和古代一些医学家等当作仙人,这不能说是迷信的虚构,应视为汉朝盛世对他们的崇敬。
6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原始鸡品种
我国在千百年前已有的各地鸡种,如果有系统地保存下来,可肯定是中国古老的鸡品种。某些地区经过长期饲育具有一定特点的鸡种或其他家禽,即使不符合现代育种的理论,在此不妨亦可称之为地方品种。可惜这些品种,除遗存下来现有的各地良种外,某些古老的鸡种已只能当作历史去回忆;有的却在日本及海外被保存着,这很值得我们深思。著名的日本养鸡学家山口健儿①,对鸡种的历史很有研究,尤足我们借鉴。日本的原有鸡种大多与中国古代鸡种有关。芝田清吾的遗著②也有这方面详细的介绍。
一、古代产鸡的地区
自古我国南北各地都适于养鸡。《尚书·禹贡》只暗示在南方出产禽类(羽毛)。这多少表示在北方约四千年前鸡在经济上尚不重要。《周礼·夏官·职方氏》才概略提到:扬州(东南方)和荆州(正南方)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在北方以豫州(中原地区)、青州(淮北至鲁西)、兖州(山东省大部分)等地宜于养鸡。这些古地理的描述多少是符合实际的:因养禽的环境不同于牧群,鸡既发源于南方,进入北方定居的原始农业社会,鸡的分布不可能普遍。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渐发展,此后的两三千年间,也就因地制宜,而且适应环境,必然出现不同的地方鸡种。汉代扬雄《方言》把在当时南北各地鸡的不同称呼举出,亦可见其分布之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山口健儿:《鸡の事典》,读卖新闻社,1968年版(承蒙山口先生赠书三种,特此致谢)。
② 芝田清吾:《日本古代家畜中の研究》第六章,学术书出版会,1969年版。
7
正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说:“鸡种甚多,五方所产,大小形色往往亦异。”并列举各处鸡种:“辽阳一种食鸡,一种角鸡,味俱肥美,大胜诸鸡。……蜀中一种鹁鸡,楚中一种伧鸡,并高三四尺;江南一种矮鸡,脚才二寸许也。”李时珍还为一些鸡种作了考证,颇有价值。仅就辽阳鸡而论,似乎与近世关东的大骨鸡很有关系,在明代以前已有之;不能认为大骨鸡只是近代关内或山东省移民带去的鸡种,因自辽金以来在那里早已有了这个鸡种。再说江南矮鸡,是世上鸡种特异的一个类型,西方殖民者最初只知见于爪哇及马来亚一带。日本尚保存这一观赏用品种,本世纪初并向欧美介绍。达尔文把它当作是日本的原产,其实却是由古代中国传人日本的。达尔文却对矮鸡的历史写道:“班塔姆鸡(bantam)是由日本引进到爪哇的班塔姆,说古代日本的百科全书曾提到一种矮鸡,这大概是真正的班塔姆鸡。”这未免是张冠李戴的见解。
矮鸡亦产于北方,北京油鸡就属于这一类型。我国西北亦有优良鸡种,如杨岫《豳风广义》卷三指出:“我秦中一种边鸡,一名斗(鬥)鸡,脚高而大,重有十余斤者,不把屋,不暴园,生卵甚稀,欲供饘者多养之;又有一种柴鸡,形小而身轻,重一、二斤,能飞,善暴园,生卵甚多,欲生卵者多养之。”由此可见,仅在陕西省境,清朝初期已有肉用和卵用两个类型的鸡种。
总之,历来不少地方都出产良种鸡,只是大多不载于历史文献。何况沧海桑田,农村情况的变迁,更和鸡种的发展和分布很有关。今特将几种富于历史意义的鸡种再分别叙述于后:
二、鶤 鸡
所谓鶤(读音如运)表示一种大型而善斗的鸡种,历史上以山东出产的为最有名。根据《尔雅》所称的“鸡大者蜀”,“鸡三尺曰鶤”,晋·郭璞注:“阳沟巨鶤,古之良鸡。”这里所指的蜀并不是四川,而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省境内的蜀(见《左传》成公二年)。《庄子·庚桑楚》
8
说:“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亦可说明当时的鲁鸡体格大于越鸡,这种鲁鸡不是别的,而是古代以斗鸡出名的一个鸡种。上述李时珍所说的“蜀中一种鶤鸡”,可能把春秋鲁国的蜀误解了,但不能就此说四川不出产鶤鸡,因在四川大足县石刻群中,就有妇女养斗鸡的石刻。这一鸡种在我国富有历史意义,将另详述于后。在日本的鸡种中,迄今尚称大型的斗鸡为鶤鸡,而且得到保存,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的鸡种之一①。
三、长鸣鸡
这是我国古代很受珍视的一个品种,以其每啼一响的时间特长,古代即选它作为报晨用。这种鸡主要出产于南方,如《舆地志》指出:“移凤县有鸡,雄鸡鸣且清,如吹角,每潮至则鸣,故呼为潮鸡。”查移凤县在唐代安南都督府境内,约今越南清化市北。《西京杂记》卷四说,汉“成帝时,交趾(今越南北方),越隽(今四川西部)献长鸣鸡。伺晨鸡即下漏验之,晷刻无差。长鸣鸡则一食顷不绝,长距善斗。”《齐民要术》引汉《广志》道:“鸡有胡髯,五指,金餃,反翅之种,大者蜀,小者荆,白鸡金骰者鸣长,倍于常鸡。”又引《异物志》道:“九真(今越南清化市)长鸣鸡,鸣最长,声最好,鸣未必在曙时,潮水夜至,因之并鸣,或名曰伺潮鸡。”此外,如宋代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说:“长鸣鸡高大过常鸡,鸣声甚长,终日啼号不绝,生邕州(今南宁市)溪峒中。”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则说:“长鸣鸡自南诏诸蛮来,一鸡值银一两,形矮而大,羽毛甚泽,音声圆长,一鸣半刻。”并指出:“两广有潮鸡潮至则啼,身小足矮。”由此可见,到南宋尚有这样的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小山七郎;《趣味の日本鸡》,家の光协会,1978年版(附彩色图113幅);其中提到几种来源于中国的其他鸡种,但这些鸡种在中国殆已消灭无存。
9
照以上所述,长鸣鸡好像不是一个品种,而且不限于南方才有,在中原地区也曾有出产。《旧汉仪》就提到“汝南出长鸣鸡。”雄鸡好斗善啼是天性,既以长鸣闻名,这就不是一般的公鸡。这种鸡必有很发达的胸部和肺活量,发声器官决不平常,因此必有强壮的体质。公鸡如此,当地的鸡种品质亦不难想像。日本于我国唐朝输入古代的长鸣鸡,到近世由养鸡专家育成3个观赏用的日本品种,也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受到保护,其中如“东天红”种,经试验测定,每啼一声长达15—20秒,约5倍长于普通鸡的啼声。我国古代的长鸣鸡很可能也如此,否则不会当作贡品。
四、乌骨鸡
从来就是我国医学上所珍贵的品种,上述《广志》的“反翅之种”,如果就是反毛乌骨鸡,则2000年前已有此鸡种。到唐代,杜甫养过不少乌骨鸡,用来治他的老年风湿病,他叫其长子修鸡栅,有诗可证,特节录四句如下:“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又宋《太平御览》引述夏侯弘在江陵用“白乌骨鸡治心腹病。”宋僧赞宁《物类相感志》(有说是苏东坡的著作)指出:“乌骨鸡,舌黑者则骨黑,舌不黑者,但肉黑。”《桂海虞衡志》说:“翻毛鸡,翮翎皆翻生,弯弯向外,尤驯狎,不散逸,两广皆有,”《岭外代答》亦如此介绍翻毛鸡,而是说:“弯弯向外,雌雄皆然,两广皆有之。”《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154章载:在福州所见,当地母鸡无羽而有毛,与猫皮同,鸡色黑,并引前人(翰朵里克)言:“此神鸡在中国各处几尽有之,其名曰絲毛鸡。”这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离华(1292年)回国后的回忆纪实。《本草纲目》提到反毛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但观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便民图纂》卷十二说:“用白毛乌骨鸡,重二斤许,作乌鸡煎丸。”以上所述也许就是有名的中药“乌鸡白凤丸”的历史根据。即使它只是反毛,亦可视为特有的品种。清初李元《蠕范》卷七列举若干特殊的鸡种,例如:“反毛鸡,翻翮鸡也,松子鸡也,羽反向前;曰乌骨鸡,色黄白不一,骨皮俱乌;凡舌黑者,骨必乌。”亦即乌骨鸡原来已有不同的类型。
10
近世常说反毛乌骨鸡或乌骨鸡以江西泰和县生产者最驰名。这可能始传于《本草纲目》的泰和老鸡。但李时珍只是说“江西泰和吉安诸县,俗传老鸡能发痘疮,家家畜之”,并未指明是乌骨鸡,而且指明不限于泰和一地才有出产。后世因此附会,而且还认为泰和乌骨鸡产于武山脚下一农户,山麓下有蓄潭池,此鸡日饮池水为生,相传古时官吏进京常以携带泰和鸡进贡为荣云①。这一传说可能以《泰和县志》的记载为依据,该志说:有武山鸡一种,“以乌骨、绿耳、红冠、五爪、单毛白色者为佳,么豫章书》及《通志》别云‘红毛’。”并且引有姚颐的《赋鸡诗》为证,其首句是“名鸡来自家江南”,接着形容乌骨鸡的特征如:“雪毛如柳丝毵毵,爪攒铁戟数盈五……”,最后说:“往时有客慕名种,雕笼饲养如桑蚕。”显然把它当作很珍贵的礼品。
近世养禽学家谈到乌骨鸡的原产地,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福建也有反毛乌骨鸡,并可能是由海外传入。这纯属是对洋书的迷信。根据文献记载,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已由中国传人,乌骨鸡又由日本介绍到欧美,从而得名,以致早年的美国养禽权威学者赖特②说,乌骨鸡和丝毛鸡来源于日本。对这一点,我们亦得承认,乌骨鸡也是由日本人率先向欧美输出的。
五、长尾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见《江西省特产志》。除引《泰和县志》外,尚有《经建季刊》1948年第六期介绍泰和鸡的附录。
② Lewer, S.H. (1911): Wright' s Book of poultry. Cassell Co, London.
古代的朝鲜半岛北部曾以产鸡著称,故古时这地区有“鸡林”之名,长尾鸡即原产于此。
11
在2000年前曾以贡品首次传人中国,如《后汉书·东夷传》道:“马韩有长尾鸡,尾长五尺。”但《魏志》说它是细尾鸡,其尾长5尺余。这一品种在我国至多只是皇室的珍异禽类,最后归于消灭。在成都地区东汉墓中曾发掘出长尾鸡的石像和形如斗鸡的公鸡陶俑①。就时代而论,当时的长尾鸡显然在东汉已当作一种珍贵的鸡种。它虽是一种观赏动物,但由朝鲜传人日本,特别受到重视,经过长期的选育,也成了日本固有的名种,而且被誉为该国鸡种的代表,长尾有达8米以上,曾参加国际展览会,多次荣获奖杯。到最近20年,高知县南国市的公鸡尾长已打破12米的记录。
此外,有如前述的矮鸡,另有一些古代鸡种未见载于我国文献,而在日本却可闻知。至于现有多达数十个地方品种,经过品种资源调查,大多考查不出它们的来源,或者仅说有悠久的历史,如根据老农说,有百余年之久,究竟来源于何时,有多少年的历史,目前还未弄清,实有下一番功夫追源寻根的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崔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第6期。
第五节 久被忽视的古老斗鸡
斗鸡是指利用雄鸡的好斗性,由此成为民间传统的娱乐。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斗鸡是另一类型的鸡种,甚至于到近世,在海外有把斗鸡当作一种特殊的鸡品种,可是在70年代及以前我国的养禽著作中只字不提有这种斗鸡存在。但在我国也曾从达尔文的著作中介绍过斗鸡。他说它可视为一个模式的品种,而与前述的野生邦克瓦鸡只有微小的差异,而且他所描述的显然是爪哇斗鸡,在形态特征上就和中国古老的斗鸡很不一样,特别是鸡冠单一而直立,羽毛紧贴全身,羽色复杂,更有明显时差异,这将在以下说明。其实,我国斗鸡的历史在世
12
界上也是最悠久的,前述的鶤鸡应在此明确地指出,它就是我国古代的斗鸡品种之一,曾有专文介绍①。
一、悠久的斗鸡历史
仅就文献记载所知,至少在2800年前斗鸡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例如《列子·黄帝篇》说:纪沽子为周宣王(公元前829—前782年)养斗鸡,经过40天的训练,望之有如木鸡,别的鸡不敢斗它。《庄子·达生》亦如此说,虽近于寓言,也是后世传说“呆若木鸡”的出典,但这里至少可以证明,古代早有了训练斗鸡的人。不仅有斗鸡,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季(平子),郈(昭伯)之鸡斗,季氏介(芥)其鸡,郈氏为之金距。”这是说春秋时代鲁国的两家封建大贵族尚且以斗鸡显示他们的权势,为了取胜,还想出各种方法。《顺德府志》(康熙时代修编)载称:南和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东南)有古迹斗鸡台二处相距百步,相传为春秋时代宋公子斗鸡处云。《庄子·逸篇》指出:“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羊沟可能就是前述巨鶤产地的阳沟,是古代出斗鸡的地方,到3岁长得很魁伟,所谓“相者”即指的早已有了会相鸡的人,采用狸膏就是斗鸡取胜的秘术。《战国策》论苏秦为赵国合纵向齐宣王游说道:“临淄(齐国首都)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琴,斗鸡走马。”《史记·货殖列传》也指出:“博戏驰逐,斗鸡走狗”,都是为的取乐争胜。《西京杂记》还指出:汉初,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还养了其他珍异禽兽,糜费甚钜,一季耗谷达200石,这些史例都表明我国在2000多年前斗鸡已成了皇室贵族的主要玩物,虽则劳动人民一般无心于此,但这些鸡种却是通过劳动智慧培育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谢成侠:斗鸡(本文原稿题目《中国斗鸡的历史》),《大自然》1983年4期28—29页,内附有四川大足县宋代石刻养斗鸡图,经杂志编辑简化题名成斗鸡。
13
关于我国古代斗鸡的特征,很可以拿江苏涟水县汉墓出土的一件文物来证明,这显然是一种斗鸡的形象。此外,还可以从历代文学家留下来的几篇描写斗鸡实况的诗赋证明,其中尤以曹操的次子曹植的《斗鸡颂》最为生动,特选录一段如下:
“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
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
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有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这是形容汉末斗鸡场上设宴观赏为乐的一幅画诗,由此可以看出斗鸡时的搏斗真象。《尔雅翼》更就春秋以后斗鸡致胜总结出经验,足以解释上述的那些秘术:
“其后,鲁季郈鸡斗。季氏介其鸡,盖以膠沙播其羽,或臼捣芥汁播之;郃氏则为之金距,距者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也。后世则又以私取狸膏涂其头,鞦间无敌。此非自取胜,特是狸能搏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以狸膏涂斗鸡头,始见于《庄子》。”
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引晋代傅玄《斗鸡赋》云:“前看如倒,傍观如倾;头像规作,嘴似削成;高膺峭崎,双翅齐平;躍身竦体,恕势横生;爪似炼铜,目如奔星。”如果与上述《斗鸡颂》结合言之,这种斗鸡时的形象几乎与今日所见的相似。
14
斗鸡品种不限于出在北方,在南方也有,《岭外代答》对斗鸡有500余字精辟的见闻录足以证明,今节录一部分如下:
“余(周去非)还自西广,道番禺(今广州市),乃得见之。番禺人酷好斗鸡,诸番人尤甚。鸡之产番禺者,特鸷劲善斗,其人饲养亦甚有法。斗打之际各有术数,注以黄金,观如堵墙也。凡鸡,毛欲疏而短,头欲竖而小,足欲直而大,身欲疏而长,目欲深而皮厚,徐步眈视,毅不妄动,望之如木鸡,如此者每斗必胜。人之养鸡也,结草为整,使立其上,则足当 (原刊作堂)定而不倾,置木高于其头,使聳膺高喙,则头常竖而嘴利,割截冠矮,使敌鸡无所施其嘴,剪刷尾羽,使临斗易以盘旋;常以翎毛搅入鸡喉,以去其涎,而掬米饲之,或以水噀两腋,调饲一一有法。至其斗也,必令死斗。(中略)鸡始斗,奋击用距,少倦则盘旋相啄,一啄得所,觜牢不捨,副之以距,能多如此者必胜,其主喜见于色。番人之斗鸡,又乃甚焉。所谓芥肩金距真用之。其芥肩也,末芥子糁于鸡之肩腋,两鸡半斗而倦,盘旋伺便,互刺头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也。其金距也,薄刃如爪,鑿柄于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盖金距取胜于其始,芥肩取胜于其终(下略)。”
二、唐朝盛行的斗鸡活动
古代中国一向喜爱斗鸡,除以娱乐目的出发之外,而且更具有激发勇敢的斗志。在唐朝以后,军中就推行斗鸡之戏,其意义几乎可与骑射比武相比,特别在盛唐时代,斗鸡之风成俗,更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当年日本的遣唐使还把唐朝推行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仿效行之于古代日本宫中,足见其影响之大。由于盛行斗鸡,竞至因此引起皇室内部的矛盾。著名文学家王勃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李显斗鸡的讽刺文章,捲入了风波,因此被罢官黜职(见《旧唐书·王勃传》。日本养鸡史①,根据中日历史文献叙述其经过很详细,特摘译一部分如下:
15
“洛中(指唐朝东都洛阳)老幼皆爱斗鸡,家家养三五十羽,甚至于有的以一亩田换一只斗鸡。此事传知(唐)高宗,当时王勃在长安做博士,很受宠重。诸王(指高宗的兄弟)好斗鸡,王勃为沛王斗鸡撰文,檄讨英王的斗鸡。高宗阅后甚怒,终于罢黜王勃,凡有好斗鸡者诛之,鸡悉放入山中。但这一条禁令仅限于民间,而在宫中仍散见于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早乙女勇力郎:“日本养鸡史”,编入《日本养鸡大观》719—896页,爱知养鸡新闻社,1934年版。
唐朝斗鸡之风曾经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可谓举世无匹,特别是在唐玄宗时代,根据陈弘祖《东城老父传》的记载,今节录一段如下:
“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立(或刊作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金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擾教饲之。上好之, 民风尤甚,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或作公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或作鸡)值,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
东城老父本名贾昌,长安人,在他13岁的少年时代,因能辨识斗鸡的壮弱和勇怯,熟悉鸡的饮饲、疾病和驯习的方法,为玄宗所赏识,并任命他为鸡坊500小儿的头目。当时被号称为神鸡童’还为他在宫内建立一所斗鸡殿。民间因此有过这样的歌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也有传说贾昌少年时家贫,只得玩假鸡,在长安被玄宗见到,因而得宠,成为鸡坊头目。今宝鸡市有斗鸡台,恐怕是唐代斗鸡的遗址。总之,斗鸡成风,歪风上行下效,只是暴露了唐宫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但就养鸡历史而言,斗鸡在古代曾有突出的地位。对鸡种的发展不无有益。
16
三、迄今尚幸存的斗鸡品种
我国至今仍有少数见于黄淮平原地区。1975年笔者在去黄泛农场等地访问之便,终于了解这一历史之迷。从河南省许昌以东的农村,见到农民所养的鸡群,其中就有少数形态特殊的斗鸡,当地俗称“打鸡”(见图3),经过调查了解,在周口市斗鸡更为集中,而且向来有民间的斗鸡会,往年大多由一批有闲阶级作为赌博的工具,近年来又恢复这样的集会活动,不过性质变为节日的娱乐。在1970年前后,尚盛行一时;在陇海铁路沿线及开封市以南地区也散见这种斗鸡。今在河南省存在的斗鸡,肯定是我国历史上的斗鸡遗种,在体格形态上不同于一般鸡种,应在分类学上有别于鸡种的一个亚种。历史上指的鶤鸡是否就是这一种,固然难于断定;山东省和河南省毗邻,这种斗鸡必然在古代也有,鲁西一带尚有此鸡种。在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