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2021-03-19 来源:步旅网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 经济恢复初步阶段

1.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乱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无法生产和制造汽车、飞机和各种设备。

2. 结果:仅用三年时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水平,完成经济恢复工作。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49-1956)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三大改造)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的转变。 (2)过程: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3)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 中共八大 1. 时间:1956年

2. 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3. 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四、错误的探索 :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结果:失败

改革:1959~1961年,面对我国出现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行了十六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年起开始恢复,1965年基本完成。

2.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第十二课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召开背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思想界,引发思想大讨论 2. 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重要决定:改革开放。

3. 重要意义 确定了党和国家发展、工作的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房从此拉开序幕。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继续】城市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改革促进了城市企业改革的实行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 时间:1992年10月

内容: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