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及指导:3-4岁年龄段
3-4岁 儿童主要年龄特征
★学习按指令行动,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3岁儿童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在成人的指导下,他们形成了许多日常牛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会自己用勺进餐,会自己穿衣裤、会解会扣较容易操作的扣子,会穿不用系鞋带的鞋子,会自己洗手等,这表明3岁儿童已开始能适应集体生活了。
★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
3岁儿童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仍然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常会为了一件小事大哭大闹。但是较之2岁儿童,他们已开始产生调节情绪的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尚不能真正控制。
3岁儿童仍然十分依恋父母和老师,尤其需要得到亲近成人的微笑、拥抱、拍拍、摸摸等肌肤相亲的xx动作。在xx能感受到老师的xx程度,会说:“x老师喜欢我,x老师不喜欢我。”愿意和喜爱的教师接近,在喜爱的教师身边,往往情绪愉快,行动积极。
★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敏感性增强
3—4岁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能站住他人的立场上感受情境,理解他人的感情。看见生病的同伴、摔跤的弟妹.会表示同情,在老师启发下,会作出安慰、关心、帮助等关切他人的行为。
3岁儿童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增强,当做错事受到成人批评时,会感到害羞、难为情。在羞耻感的体验和发现上.女孩比男孩更为明显。羞耻感的出现,为儿童遵守集体规则提供了动力基础。
★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与教师
3岁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家庭成员扩大到老师。他们会经常主动地拉拉老师的衣服.以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对老师的亲近和与老
1 / 11
师交往的意愿。他们开始认同、接纳同伴,但并不太在意同伴间的协作,往往只是各玩各的。只有在宽松的户外活动时,才会相顽追逐、奔跑、喊叫,以动作活动的方式开展有联系的交往。3岁后期,孩子与同伴共同玩的意识加强。逐步学会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此期儿童也爱管同伴的事,经常把同伴的事告诉成人。
★动作的协调性增强
3岁儿童喜欢跑、跳和踏小轮车等大动作,动作开始协调,逐步学会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但尚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动作。3岁初期儿童,在没有扶持的情况下上下楼梯,仍需双脚先后踏同—台阶后再前进。3岁后期,大多数儿童已会双脚交替上下楼梯。
3岁儿童手部小肌肉发展相对较迟缓,但双手协调技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会折纸,会用蜡笔画画,电会使用剪刀有控制地沿线剪直条,动作逐步精细化了。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3岁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腰,对xx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此时儿童开始能以认真的态度对侍成人所教之事,并有动手尝试的愿望。比如,拿到新玩具时,既喜欢操作摆弄,同时也能认真看、听成人讲解,并试着改变玩法。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xx。
★己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3岁儿童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例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儿童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多少、简单形状等。会10以内口头数数,但不能做到口手一致。
★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2 / 11
3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3岁儿童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因此不能理解反话。
★模仿性强
3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问伴的样。游戏时喜欢与问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很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
★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
3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基本掌握本地区语言的全部语音,但在实际说话时发音还不够准确。同时他们的词汇虽增加也很快,尤其是实词增长更为迅速。儿童已能用简单的xx与成人、同伴交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还叙述生活中的事,只是在独白时很不流畅.带有很大的情景性。这时的儿童特别爱听故事,常常缠着父母在空闲时间讲,还喜欢一边听,—边学故事中小动物有趣的动作和叫声。
★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3 / 11
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休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3岁儿童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一2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
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具体教育目标与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正确洗手、洗脸的方法,学会独立如厕,学用筷子,养成喝水的习惯。
2.对于自己生活密切有关的人产生亲切感,能接受成人的建议和指示。 3.知道必须遵守共同生活中的基本常规,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 4。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能礼貌地求助和感谢他人的帮助,在成人启发下能作出安慰、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
5.懂得要爱护玩具,学习收拾玩具和日常用品。
6.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和五官的功能,学习避开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因素。
7.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并学习—此基本运动技能,
8.好奇好问,喜欢操作、摆弄,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品与现象。
9.了解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能尝试比较,发现其明显的差异。
4 / 11
0.用普通话交流,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
1.喜欢听故事,看表演,翻阅图书,初步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12 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会随变化变换动作。
3.尝试用多种颜色、材料和工具,运用画、折、搭、剪、贴等方法自由地表现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并作简单想象,体验乐趣。
4.在游戏中愿意用语言、动作、声音等表现所理解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角色。
★组织与实施的提
1.正确分析儿童的情绪化行为,认真对待每个儿童的要求,为他们体验独立提供机会,并夸奖他们的成功。
2.为儿童的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以及同伴的合作游戏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
3.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从事自选活功,鼓励探索,满足其好奇心。
4.在一日活动中帮助儿童形成自然、依次行走的习惯,不宜多组织固定的、整齐划一的队列,统一行动。
5.给儿童机会,以证明和练习其新近发展的自理技能,实现帮助成人做事的愿望。
6 教师要用心察觉儿童超越自己能力的活动和行为,即时帮助儿童调节与控制。
7.多与儿童交谈,并要耐心回答儿童的反复提问。 8.有序地安排活动内容和提供多种材料发展幼儿精细动作,
5 / 11
9.支持儿童在美术、构造等活动中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对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探索过程,并尊重其对作品的夸张和命名的创造行为。
0.用恰当的方式向儿童展现可供模仿的行为、新奇的发现和获得新经验的方法。
11.帮助家长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尊重儿童合理的意愿,支持儿童从事感兴趣的活动,避免儿童徒生反抗心理。
12,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xx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
称赞才是好方法有技巧的称赞往往较有技巧的责备来得难些,尤其是对5岁的孩子。他们通常将大人的话当成金科玉律,顺从的欲望相当强,所以父母的一句话,就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能只图父母的方便平时对子女缺少照顾的父亲往往有种观念,总认为称赞孩子是他最起码要做的事。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极不负责任的,因为这样会很快让孩子看透父亲想讨他欢心的。
如果每次在母亲斥责之后,父亲都反过来称赞孩子,这
1、2岁的也许能发生作用,但是3岁以上的幼儿对这种没有理由的称赞已经懂得怀疑了。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无故称赞别人的孩子,目的无非是想xx对方的父母。因此,提醒各位家长,称赞孩子是好事,但必须要他能了解理由。5岁儿希望被认可、被xx的心态很强烈,如果大人毫不负责地胡乱xx一番,只想讨好幼儿,这将使孩子勉强自己去达成目标而发生预期不到的问题。若称赞“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个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时,孩子为了勉强自己,虽然无法克服畏惧,也只好以“”、“窗户自己会打开”等xx哑乞求大人帮助。另一方面,以xx来达成对孩子的要求,很可能不久就被孩子认破,甚至反而加以利用。如此孩子会反过来向母亲说:“妈妈,既然你知道我是乖孩子,那就帮我买个玩具,我一定比以前更乖。”届时您该怎么办呢?
称赞的时候虽然如此,但也不必因此而不敢xx孩子,孩子表现得好就要真心xx他,尤其是5岁儿,受到xx能使他找到更高的目标,而且对自己更有信
6 / 11
心,因此诚恳的xx是必要的。首先要使孩子xx被xx的理由,使他能从被肯定中确立日后努力的目标。“啊!你知道把垃圾从地上捡起来丢在,不但妈妈觉得xx,xx过路的人都会为你做了一件好事而高兴,你真是好孩子!”像这样具体地说明理由和对他的行动加以支持,比盲目的xx更重要。此外,有或其他朋友在场时,要注意不要使xx成为他拥有的原因及使别人受挫感的来源。xx与责备一样,最好都能在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
承认、鼓励、成为支持者许多父母以为管教孩子就是找出他的缺点来责备。但是责备只能使孩子消极地改掉不良的行为,想要他主动做出理想的行为,则必须加以xx来引起他的意念,这两种分别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5岁儿的xx内容不能再用像“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这么简单,而是要花脑筋想出不同的xx法,例如“这是你替我做的吗?xx你!”即使只是一点儿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与承认。还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时,最好及时对他说出一句勉励的话:“再加油!你好棒!好棒!”或者注视着他、对他重重地点头认可。幼儿的努力必须有大人承认和支持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对平时不能顺利表达行动的孩子,当他有努力或善良的行为时,一定要加以勉励。比如告诉他:“你是不是觉得那个人很可怜?妈妈认为你这种同情心是对的。”责怪的原则是:孩子的行为呈现错误的时候;但是xx则是:只要有感情的动向就要加以承认,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再者,看见孩子表现良好而给予xx,是每个人都得到的;但是孩子想做好却失败时,就很少有大人会去注意他,父母们也不能忽略孩子这种心情才好。孩子长久的努力有了结果或面对不擅长的事时,大人都应加以鼓励,特别是常被别人忽略的小孩努力做某件事时,大人绝不要忽略了加以赞扬。切记的是,别拿他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完全要以他自己本身的情况来考虑是否该加以xx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
7 / 11
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xx、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xx,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xx。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xx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
8 / 11
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综上所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能够与同伴之间相互合作、愿意向同伴学习。这是他们进入小学必须适应的。另一方面他们仍处于幼儿阶段,思维中具体形象性思维还占主导地位,学习过程需要与具体活动相伴随。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又必须是活动化的。活动化的共同学习也就成为了大班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
和孩子说话时的五大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语气肯定、直截了当。切忌语气委婉、目的不明。棠棠5岁,很爱画画。妈妈还在园里给棠棠报了钢琴班,所以每
一、三、五都有钢琴辅导老师来带他去上30分钟的钢琴课。一次,xx老师来领棠棠的时候,赶上棠棠在专心致志地画画。xx老师对他说:“棠棠,你能把你的画收起来吗?在等你上钢琴课呢!”棠棠头也不抬地说:“不,我还没画完画。”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听了棠棠的回答后,说道:“棠棠,把画收起来,钢琴课的时间到了。”棠棠听后,乖乖地把没画完的画收好,然后高高兴兴地跟xx去上课了。显然,使用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疑问句会给儿童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儿童通常会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比如,对于“能不能把画收起来”的问题,棠棠选择回答“不”。与疑问句相比,陈述句则不给儿童选择的余地,并能让儿童xx他们需要履行的责任,如“把画收起来”。所以,和在说话之前,应该明确自己是要询问还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儿童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陈述句,如果是询问儿童是否愿意做某件
9 / 11
事,才用疑问句。运用成人间的婉转迂回的方式与儿童交流是不妥的。注意事项二:用词具体、形象、通俗,清楚地表达期望与要求。切忌用词抽象、笼统、华而不实。有一次,我听到某个老师这样对一群3岁左右的小朋友说:“每一个小朋友都应该爱护图书。”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书被撕破的事件。当老师责问犯错误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爱护图书”时,小朋友问:“,爱护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和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才给孩子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却“明知故犯”。在我们气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责任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笼统,抽象的用词,如“爱护”,会给年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换一种形象、具体的说法是必要的。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写乱画。”注意事项三:循序渐进、耐心仔细。切忌“一厢情愿”,高估孩子的记忆容量和接收的能力。在一次半小时的实验课上,一个年轻的实习教3~5岁的孩子学会播种。她这样说道:“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播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去水池边拿一个小纸杯,到门口的蓝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后到我这里来领一粒种子。把种子埋进土里,再到水池那儿接一点儿水,最后把纸杯放在水池边的xx。”听完实习老师的指导后,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着;有的孩子去拿纸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孩子们的这些不同反应并不是实习的本意和初衷,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研究表明,对不到5岁的儿童来说,一次接收并记住一个以上的指导信息是有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次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只会主观超越儿童有限的记忆范围,影响儿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儿童能够执行并完成某样指定的任务,必须要让他们xx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要让儿童xx,就必须分层次、按步骤地耐心指导和引导儿童。可以对儿童说:“现在每一个小朋友都去水池边拿一个小纸杯。”等到所有小朋友都拿到纸杯之后,接着说:“现在,到门口的蓝桶里盛大半杯黑土。”等他们都盛好黑土后,再接着说:“现在,每人到这里来领一粒种子”……注意事项四:直奔主题、简单明了。切忌话中有话。3岁的可可经常打人。一次,他又在打另一个小朋友。钱看见后,就急忙过去制止,并严厉地对可可说:“今天老师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打人?”可可嘟囔着:“不知道(多少次)。”钱老师加重了语气:“5次了!”说完,却发现可可对钱老师的话并没有所期待的反应,比如说,感到羞愧或内疚。这样的结果让钱很失望。“我告诉你多少次了”是很多人训斥孩子的口头禅。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年幼的孩子能从这句口头禅中听出什么呢?我们成年人自然懂得“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种强调语气的问句,间接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失望和生气,并不寻求答案。但是年龄小的儿童却往往不懂得事情的发生频率与xx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理解这话中之话。并且,这样的问句通常把儿童的主意力转移到了对“多少次”的询
10 / 11
问上,从而弱化了说话人所想表达的“不要打人”的本意。因此,当对象是时,我们应该直接了当地说:“不要……”注意事项五:坚持原则,语言积极。切忌“威逼利诱”。这天,园组织春游,爸爸妈妈可以同去,但孩子们都自己背着午餐。午餐时,4岁的xx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过来看她,问怎么了,xx说:“我不喜欢苹果,可是你在我的午餐xx放了苹果。”说着,她就要把苹果扔掉,她妈妈制止了她,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要苹果放在我的午餐xx,我不要。”妈妈就威胁她说:“如果你还哭,我们就留你一个人在这儿了。”话音未了,xx哭叫得更大声了,其他小朋友都看着她,她妈妈只好换了一个口气,说:“不要哭了,妈妈帮你把苹果扔掉,行了吧?”这一招看来管用了,不一会儿,xx停止了哭泣。其实,xx妈妈的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不妥的。来自或的威胁,比如说,“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或者“把你送给捡垃圾的”等话,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儿童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为,比如哭闹等。经常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一味妥协又会助长儿童讨价还价的习惯。xx妈妈的处理方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放纵了xx任性、无理的行为,并且给其他儿童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和只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有必要地坚持原则,适时合理地约束和制止儿童的不妥行为,耐心地给儿童讲道理,才能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xx的妈妈如果这样做也许更好一些:把xx带到另一个地方单独谈话,然后告诉xx,她的哭闹影响了的工作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对他们是不公平、不礼貌的,所以不应该再哭闹了。如果xx继续哭,可以陪着她,但是不理会她的哭闹,让她自己慢慢感觉到哭闹是没有用的,等她停止哭闹后,再给她讲道理:“你可以不吃苹果,但是你不能把苹果扔掉,因为浪费食物是不对的……”和孩子说话,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说孩子能听懂的话,并坚持我们要表达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要传递的,才能最顺畅地到达孩子那里。
11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