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心理测验的形成过程,并能编制简单问卷 3. 了解目前常用的心理测验,并知道如何使用 看一个量表(测验)需要了解 测量目的 适用年龄 测验内容
信、效度资料、常模 课程内容
一、 心理测量学概述 二、 测验编制中的项目分析 难度、区分度概
念及如何选择 三、 信度 四、 效度
五、 测验分数转化和常模 怎样解释一个测验分数 六、 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重点介绍如何选
择一个合适的量表,如何正确解释测验 分数及如何表述 自陈量表
七、 人格测验 回顾人格理论,常用2种人格测验 投射测验
自陈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投射测验:TAT、墨迹图、自画像、屋树人投射测验
一对一测验 八、 智力测验
团体智力测验 九、 职业测验 主要参考书
1. 张厚粲等 心理和教育统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L.克罗克、J.阿尔吉纳 经典与现代测验理论导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郑日昌等 心理测量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金瑜 心理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陈国鹏 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6. 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 中国铁道出版社 7. 张厚粲等译 心理测量与评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心理测验:原理和应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译本)
第一章 心理测量概述 第一节 测量概述
将人的特定属性变成特定数字,这是测量的关键点 一、界定
Stevens(1946):测量是根据一定法则给客体或事物指派数字。
Lord、Novick及Torgerson(1968/1958):测量指的是客体的属性而非客体本身。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使用量具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二、测量的要素 1. 参照点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如长度测量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如考试成绩。只能表示差异的大小,不能表示倍数的关系
2. 单位:不同测量使用单位也不同
理想的测量单位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有确定的意义 ②要有相等的价值
三、测量的四种水平
量表: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连续体(有确定单位和测量参照点) 事物特征 数字连续体 数字特征 ★Stevens 分类:精确度水平由低到高 ★量表水平
★特点
要素 使用统计方法
命名量表 区分性 无参照点和单位
百
分
比、频数、众数、
χ2检验等
顺序量表 区分性、等级性、顺序性 无参照点和单位 中位数、百分位数、 等级相关系数、 肯德尔和谐系数等
等距量表 区分性、等级性、等距性 相对零点和相等单位 平均数、标准差、 积差相关系数、 以及T检验、F检验 比率量表 区分性、等级性 等距性、比率性 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 所用统
计方法
心理测验属于顺序量表 将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原始分数即实际分转化为标准分)
第二节 心理测验和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
★1. 定义: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确定的法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2. 特点: ①间接性
心理特质(征)→行为→行为样本←测量 ↘个体所特有的、具有稳定性、可区别(辨别)性
②相对性 顺序量表,没有参照点和单位 (1)只有相对参考点,没有绝对参考点
③客观性 依赖于测验的四种标准化:测验内容、情境、结果解释、评分标准
(测验内容无差标准化、测验情境对所有被试几乎一致、记评分标准一致、测量结果解释标准化) 3.心理测量的最基本假设——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意味着人的心理属性差异可区分、测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一个量表仅能测量人的某方面心理特征 二、 心理测验(理解) 1.界定
⑴权威心理学家的界定 ⑵界定需包含要素
①行为样本(一个测验就是一个行为样本) A.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行为
B.每道题代表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一个典型性行为
C.行为样本的代表性决定了一个测验水平的高低 ②标准化 样本在标准化环境下获得、保证测验客观性的最重要特征
③计分原则 (易懂、界定清晰、理解时无歧义) ④其他要素:信度、效度、难度、应答率 三、心理测验的功能
1.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诊断、评价、辅助咨询
2.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3. 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四、心理测验的种类(了解) ⑴按测验的功能
能力测验①ability:目前所具有的“所能为者”②aptitude:可能获得的“可能为者”
学绩测验 人格测验
⑵按测验方式分: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⑶按测验材料分
文字测验 处在所处文化中,脱离不了文化背景的影响 非文字测验 ⑷按测验目的分 描述性测验 (现在) 诊断性测验 (临床) 预测性测验 (未来) ⑸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 速度测验 难度测验 ⑹按测验要求分 最高行为测验 典型行为测验 ⑺按测验应用分 教育测验 职业测验 临床诊断
第三节 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心理测量发展史 (一)
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和技术
1. 理论方面
孔子:“差异和分类”的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指出了心理现象进行测量的必要和可能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刘劭:《人物志》“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2.实践方面
?注意力分配测验:“左手画方,右手画圆 西方的注意力分配实验
?婴儿发展测验:“周岁试儿”或“抓周” ?人事测评:科举取仕制度 言语、非言语 操作、非操作测验
?创造力测验:七巧板和九连环 七巧板需要个体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
刘再安《中国人用的非文字测验》 迷津实验 操作简单、实施方便 特点:
⑴多是描述性的
⑵分类式的、多是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
⑶注重对人做整体性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⑷具有较强的应用倾向,多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人才选拔和使用有着密切联系 (二) 中国近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
为当时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对全国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1. 清末心理学由西方传入我国
2. 1916年樊炳清对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引入和评述,首次正式系统介绍了西方测验 3. 1920年建立心理学实验
4. 1921年廖世承和陈鹤勤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我国第一本心理测验书) 5. 1922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 6. 1923年进行了全国大规模教育调查 7. 1924年,陆志伟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后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8. 1931年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三)
心理测验在科学的春天中复苏 ?停止发展时期
?重新蓬勃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1980年北师大开心理测量课
二.西方心理测量和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一)
现代心理测量的起源
1. 社会需求 ⑴工业发展需要
(比内量表:区分智力低下儿童)
⑵精神病院需要 社会上给予人性照顾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⑶职业指导需要 帮助选择职业;在哪一领域发展潜力更大
2. 个体差异的研究 19世纪末心理物理学发展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3.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按照严格的步骤实验、分析结果等 即标准化程序 例子:迷津实验 3种不同的指导语 需要严格控制条件)
(二)心理测量和测验的早期尝试者
★高尔顿 英国生理心理学家 优生遗传学创始人 ①1869年出版《遗传的天才》
针对个别差异,人的能力是遗传而来的,人的能力是正态分布的、有差异的,而这种能力是可以测量的
②1884年设立了人类测量实验室(伦敦) 积累了有关简单心理现象的个别差异的大量系统资料
③1893年出版《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首次提出心理测量和测验术语 ④发明了许多测量仪器 从事大量测量活动
⑤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心理测验数据资料的分析 ★卡特尔 美国,师从于冯特,将实验心理学应用于测量学中
①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编制测验50个 测量肌肉运动、反应时、记忆力等
②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描述了这些测验,并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提到常模这个词,强调测量的标准化问题 ★比奈 心理测验的鼻祖
①1886年发表第一部著作《推理心理学》 ②1889年与亨利?博尼建立第一所法国心理学实验室
③1895年创办第一份法国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
④1898年比奈在哲学杂志上发表《人格心理学中的测量》一文
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将个人与他人进行比较某方面的特质有何差异
⑤1903年出版《智力的实验研究》
⑥1905年与助手西蒙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总评: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十年是比奈的10年” (三)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 1. 智力测验标准化程度迅速提高 瑞文 韦氏智力测验
2. 普通智力测验发展到特殊智力测验 西沙尔(1915) 音乐能力测验——最早的特殊能力测验
3. 人格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1917 沃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第一个自陈人格量表 关于情绪适应
4. 从个别测验向团体测验发展
“陆军甲种测验(文字测验)”和“陆军乙种测验(非文字测验)”为第一个团体智力测验 5. 教育测验的产生:鼻祖 桑代克 小结:西方心理测量发展历史
1. 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智活动的测量
2. 由测量最简单的感知能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认知能力
3. 由笼统的单一量数以评定个别间差异的观念,转变为以多个量表数兼顾个别差异与个别内差异的观念
4. 心理测量学是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由合到分,最后又走到一起来了。
第二章 项目分析
补充:测量与统计:变异、相关、预测、因素分析 ⑴变异: x 平均数 团体平均水平 ,但不能反映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
(x-x ) 离差,个体水平与平均水平的差异
∑(x-x )2/N 方差:个体水平与平均水平的差异程度→标准差→Z分数
大方差说明团体在这个测验的分差异比较大
标准差:在测量上作为一个单位使用,获得Z分数
(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可以转化为百分数)
⑵相关 两种心理特质之间的相关程度 ⑶预测:回归分析 选拔人才 ⑷因素分析:解释相关 引言 (一) ★项目分析就是对组成测验的每个测题
进行分析
质的分析指的是内容效度分析,分析项目的内容和形式
量的分析则采用统计方法来分析项目的质量 (二)
测验项目的关键特征
检验项目需回答的问题:它所测量的属性与其他项目测量的属性是否一致。
难度测量:有多少人能正确回答这个项目 鉴别力测量:测验中被试对这个项目的反应和另一个项目的反应相关吗?
迷惑项测量:每个选项上有多少人选择? 重点:
1. 测验项目难度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验项目的区分度 3. 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 第一节
难度分析
定义: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一、估计项目难度的方法 (一) 二值计分项目
1.通过率
P=R/N P:项目的难度;R:答对该题的人数; N:总人数(注意:P值越大,难度越小) 2.极端分组法
⑴将被试依照测验总分从低到高排列,分成二组,总分高端取27%被试——高分组,总分低端取27%被试——低分组
⑵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 ⑶求项目难度 计算公式
P=(PH+PL)/2=?(RH/NH+RL/NL)
注意:⑴当被试人数较少时,则需采用全部被试数据
⑵当被试人数较多时,若数据相对集中,则约取33%;若数据相对较分散,则约取25%,即根据情况在25%——33%范围内波动。 (二) 非二值计分项目 计算难度公式:P=x /xmax
x :全体考生在该题上平均分xmax:该题的满分 项目难度受机遇影响的矫正(对考生由于猜测而答对)
CP=(KP-1)/(K-1)
CP:矫正后的难度 P:矫正前的难度 K:项目的个数(K代表“K择一”)
CP=0.50时,项目的区分度最大,将其代入上述公式得P=(K+1)/2K ★二、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
测验目的和性质 1.测验为了考察被试的差异,则P应接近0.5。
2.测验是出于选拔目的,则P应控制在接近选拔率左右
项目形式 若选择P<猜测率,则难度大,则猜测的成分更大,则测不出真实水平 三、项目难度的转换 (一) 难度转换的理由
①难度量表是百分量表,而百分量表是等级量表
②难度量表是反序而行,P越大,项目越容易 (二) 转换方法
①最基本方法:Z分数法(存在负值)
②Δ法:Δ=13+4Z(Δ:项目难度;Z:由P值转化来的标准分数) 第二节
项目的鉴别力(区分度)
★一、项目鉴别力的意义
?定义:测验项目对于某种心理特质不同水平的被试反应差异的区分程度。
?评价测验项目区分度高低依赖于对被试水平的准确测量,通常称作为效标分数
(测验项目区分度的效标分数更多的是用测验总分,称作为内部效标)
?项目鉴别力(D)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通常D为正值称为积极区分,为负值称为消极区分,D为0称为无区分作用。D>0时,D越大,项目的鉴别力越好
★二、项目鉴别力的估计方法
1. 项目鉴别指数法:较适合于二值计分项目 当效标分数是连续变量时,可将分数从高到低排列,取两端27%被试,分别最为高分组 低分组 D=PH-PL 式中PH与PL分别为高分组、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2.相关系数指标:项目与总分相关 测验项目与总分区分度很高,说明二者测量性质时一样的 相关法:区分度<0.2,不能保留 0.2<区分度<0.3, 做修改 区分度>0.4 保留,优秀 ★三、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
难度越接近0.50,项目潜在的区分度越大,而难度D越接近1.00或0时,项目的潜在区分度越小。 项目通过率 D的最大值
1.00 0.00 0.90 0.20 0.70 0.60 0.60 0.80 0.50 1.00 0.40 0.80 0.30 0.60 0.10 0.20 0.00 0.00
四、鉴别力的相对性
1. 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区分值不同 注意:在分析同一个测验时,各个项目的区分度值
要采用同一种指标,否则不便分析比较 2. 样本容量大小影响相关法区分度值的大小 3. 被试样本的同质性程度影响区分度值的大小(必须保证被试之间是有差异的(随机抽取),男女性别数目上也要有差异) 4. 分组标准影响鉴别指数值(D) 第三节 项目分析的实例 课本P91 第三章 信度
重点:1.掌握真分数模型及其假设 2.评估信度方法 3.影响信度的因素 4.提高信度的方法 第一节 经典真分数模型和信度 ★一 测量误差
★(一)测量误差:在测量过程中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二)测量误差的种类
(1)系统误差:这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变化。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系统误差只与效度有关。
(2)★随机误差: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变化。
★随机误差同时影响信度与效度。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1)测验工具
(2)被试本身:测验动机 测验焦虑 学习、发展与教育 测验经验 练习效应 反应定势 生理因素 (3)施测过程:测试环境、主试者方面、意外干扰、评分
二 经典真分数模型 (一)真分数的定义
真分数(T分数):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实水平的那个数值
观察值(X分数):实际测量到的数值
真分数的操作定义:经过无数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 ★(二)数学模型及其假设
1.CTT基本思想:把任何一个测验成绩看成是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和。
公式:X=T+E(X:实得分数或观察值 T:假设的真分数 E:随机误差,不包含系统误差) ★2. 3个相关联的假设公理(书P42—43)
(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即
ε(X)=T 或ε(E)=0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即
ρ(T,E)=0
(3)各平行测验上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即
ρ(E1,E2)=0
注意:如果两个题目不同的测验测的是同一特质,并且题目形式、数量、难度、区分度以及测查等值团体后所得分数的分布(x 和S)都是一致的,则这两个测验被称作是彼此平行的测验。平均数与标准差越接近,说明两个平行测验的可替换性越高 3.信度和真分数模型 X=T+E(∑E=0)T=X
对一个团体来说,实得分数,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有如下关系:() (SX)2=(ST)2+(SE)2
注意:真变异数由两个部分构成: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Sv)2)和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St)2 (SX)2=(SI)2+(SE)2+(SV)2 信度 rxx=(st)2/(sx)2 效度 rxy=(sv)2/(sx)2 第二节 信度的估算方法 ★一、信度的定义(理解) (一) 理论性定义:稳定性/一致性/可靠性 (二)
★操作性定义:P46
★需注意的问题
信度是指一组测验分数或一列测量的特征,而不是个人分数的特征。
真分数的变异数是不可直接测量的,因而信度是一个理论上理想的概念,只能根据一组实得分数作出估计。 二、信度系数 (一)
信度系数和信度指数
信度系数: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
即rxx=(st)2/(sx)2 或rxx =Pxx’
信度指数:实得分数与真分数的相关,即PTx = ST / Sx
信度指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实测分数的变异数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分数的变异可以解释的。(信度系数)
r =0.9,实际测量中有90%可以由真分数来解释,有
10%可以由测量误差来解释
r=1 实际测量中100%都可以由真分数来解释,不存在测量误差
r=0时,测量结果完全不可靠,全都是由于测量误差引起的 (二)
理解信度系数时需注意
1. 一个测验可能不止一个信度系数。 2. 信度系数只能是对测量分数不一致程度的估计,并没有指出不一致的原因。
3. 获得很高的信度系数并不是心理测量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是迈向目标的一步,是为了获得高效度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
信度系数达到多高才可以接受呢?
当rxx <0.7时,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作出评价或预测,而且不能做团体间比较。 当rxx ≥0.7时,可用于团体比较
当rxx ≥0.85时,才可以用来鉴别或预测个人成绩或作用。
★三、信度的估计方法(定义、前提条件,注意问题等)
注意:这一大部分大家都需要认真复习,主要是从定义、前提条件、误差来源、注意问题等方面复习!画的部分为重点之重点
rxx=(St)2/(Sx)2 或rxx =Pxx’ (一)
估计信度的目标:决定测验分数的变异
有多少是测量误差引起的,有多少是由真分数引起的。 (二)
关于估计测验信度的方法:
1. 第一种观点:运用尽可能平行的测验进行测量 2. 第二种观点:由测验分数的预期作用来决定(允许一种误差存在) (三)
估计方法
实施两次测验的方法
★1.交替测验法:复本信度(等值性系数) 定义:两个复本施测同一被试群体,求其相关。 前提:建构出两份真正的平行测验,即两个等值测验
测量误差:测验内容取样误差
数据收集方法:用两个平行测验给同一组被试分别施测。
平行测验A——最短时间——平行测验B ★计算方法:积差相关法(相关系数越高,越说明两个平行测验的可替换性高)
注意事项:报告平行测验等值的证据:
报告每个平行测验的平均数、标准差和测量的标准误
若等值性系数作为信度估计值的话,这些值必须非常接近。
★2.重测法: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
定义:同一量表,同一被试群体,在不同时间,两次施测,求其相关
实质:表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故又称稳定性系数 测量误差:时间取样误差,被试个人心理和生理状态的临时变化。
前提:所测量的心理特质必须是稳定的; 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是相互抵消; 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方面没有获得更多的学习和训练。 数据收集方法:对同一组被试施测——间隔一段恰当时间——再施测 注意事项
①重测信度估计值的最小可接受值
重测信度估计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两次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被试的年龄以及所测特质本身的性质。
②两次测试之间应该间隔多长时间
a. 如果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会产生不同重测信度。
b. 报告重测信度应该说明间隔时间 (1)
间隔时间越长,稳定性系数越低,适宜
时间间隔依照测验目的、性质及被试特点而定,几分钟至几年。 (2)
年幼儿童,间隔要小;年长群体,间隔
可大;智力测验间隔时间不能太短,成就测验的间隔不能太长。
3交替测验重测法(等值稳定性系数)
测量误差:同时来自于内容取样、时间取样和随机误差等。
★数据收集方法:两次施测间隔适当时间 方法一:A——B(必须有实验间隔)
方法二:被试1组:A——B;被试2组:B——A(两套测验获得的数据为等值性系数) 计算方法:积差相关系数 单次施测的方法:
内部一致性:测验各项目之间的一致性。即同质性:所有的测验项目是否集中反映同一心理特质。检验某一心理学理论的测验一般信度要求高 1 分半法:分半信度
定义:在实验没有复本且只能实施一次的情况下,将测验项目分成待对等的两半,根据被试在这两半测验中所得的分数计算相关系数,即得分半信度。 误差来源:测验分半而带来的内容取样误差。 分半方法:不同的分半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度值。
①奇偶分半法:奇数项目分成测验1,偶数项目分成测验2
②难度分半法:按难度水平排序,然后把序号为奇项目——测验1.,序号为偶项目——测验2 ③随计分半法,内容匹配法
由于分半信度实际上只是半个测验的信度,测验越长,项目越多,两半分数的相关就越高。因此,对长度不同的测验,要用校正公式
修正公式:Spearman-Brown 修正公式 rxx'=2Phh/(1+Phh) 课本P50
注意:该公式的使用要建立在半分测验严格平行的假设之上
Flanagan公式:rxx=2[1—((Sa)2+(Sb)2)/(Sx)2] Rulon公式:rxx=1—(Sd)2/(Sx)2
注意:分半信度反应的实际上是两半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心理特点的程度 2 同质性信度
同质性指测验的所有题目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表现为各个题目得分之间有较高的相关,相关越高则同质性越强。一般要求各个因素之间是中等相关。
当同质性信度不高时,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中等程度相关,则按分量表的形成②相关程度极低时,测验编制有问题 因素分析思路
(1)α系数:计算公式: α=[K/(K—1)][1—(∑(Si)2)/(Sx)2]
K:测验项目数 (Sx)2 :测验总分的变异 (Si)2 :所有被试在第i题上分数变异
适用条件:二分法记分或记分权重范围较广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估计
注意:α值是测量信度下界的一个估计值,即α值大,必有高测量信度;但α值小,却不能断定测量信度不高。 (2)荷伊特信度
1941年,荷伊特提出方差分析为基础,把人和项目当成变异来源,即:人与人的差异、项目之间的差异以及人与项目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
信度估计值定义为:rxx=1—MSr/MSp MSr:误差方差的估计值 MSp:被试方差估计值 3评分者信度
误差来源: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如果是两个评分者,独立对被试的反应评分,则可以用积差相关来计算,或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来计算。
当评分者人数多于两个时,评分者信度可用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估计。
★各种信度系数相应误差变异的来源 信度系数类型 误差来源 再测信度 时间取样 复本信度(连续施测) 内容取样 复本信度(间隔施测) 时间与内容取样
分半信度 内容取样 同质性信度 内容的异质性 评分者信度 评分者之间的差异
★四、使用信度系数(解释和使用)
★测量标准误
信度系数为测验分数的精确性提供了一个相对精确的测量。
测验标准误:测验分数的精确程度在绝对意义上的测量。
测验标准误:SEM=σx
★置信水平确定后,估计的精确度主要取决于标准误,标准误越小,估计就越精确 ?信度和效度
低信度会降低测验的基本效度
★1.比较两个人的测验结果(个体之间的差异) 遵循原则:两个人在同一测验上得分之差必须大于测量标准误的两倍以上,才被认为是有差异的 2.比较同一个人在不同测验中的分数 遵循原则:同一个人在两个测验上的得分之差必须超过两个测验中较大的测量标准误的两倍,才可以解释为显著差异。 第三节 影响信度的因素 ★一、影响测量信度系数的因素 1. 被试的样本特征
2. 测验长度:遵循收益递减率 3. 估计信度使用的方法
4. 测验的难度 (针对最佳行为测验而言) 5. 被试的主观因素 6. 主试因素 7. 施测标准化程度
1.(1)信度是某样本组被试测验分数的一个特征,它随着被试样本的变化而变化。
(2)信度系数多是以相关为基础获得的,两相关变量中任何一变量得分范围变窄,都会使得信度系数降低。
(3)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
样本团体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Magusson(1967)提出预测样本方差变化公式,可用下面公式推算出新的信度系数:rnn=1—[(soo)2(1—roo)]/((snn)2)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公式假设两组的误差方差相等 2.新rxx=(n*旧rxx)/[1+(n-1)旧rxx] rxx为原测验的信度 n为改变后的测验长度与原来长度之比
该公式用于预测增长一个测验对该测验信度的影响
★二、提高信度的方法(简答) 1. 选取恰当的被试样本
2. 适当增加测验长度:新增加的项目必须与测验中原有项目同质。 3. 测试时间控制恰当
4. 将难度控制在中等水平且接近正态分布 5. 保证测验标准化,尽可能减少随机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效度 本章需要掌握内容: 1.什么是效度? 2.效度和信度关系
3.掌握效度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确定方法 4.影响效度的因素及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第一节 效度的概述
★一、效度的界定(要求掌握操作性定义) (一)
传统定义:测验结果的有效性程序,即
一个测验对其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暗含假设:1.一个测验只有一个效度
2.这个效度可以通过单一研究来检验:只需要判断测验测量是否是事先假设的。 (二)Cronbach:效度是测验编制者或者使用者收集证据以支持根据测验分数所作出各种推论的过程。
1.必须对所要求的推论进行明确的界定
2.设计实验性的研究来为这一推论收集测验分数有用性的证据。
(三)怎样正确理解效度? 1.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
(1)效度是相对于一定的测验目的而言的 (2)效度只有程度上的差异
2.效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 3.判断一个测验是否有效要从多方面收集证据 二、效度的理论 1.(SX)2=(ST)2+(SE)2
2.真变异有两个部分构成: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SV)2和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SI)2 (SX)2=(SI)2+(SE)2+(SV)2 3.效度=(SV)2/(SX)2 ★三、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SV)2 有效变异数 (SI)2 (SE)2
A 高信度 高效度 (SV)2
(SI)2
(SE)2
B 高信度 低效度 (SV)2
(SI)2
(SE)2 随机误差的变异数
C 低信度 低效度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rc=rxy/
因为|rc|≤1 所以(rxy)2≤rxx*ryy
假设作为效标的测验是完全可信的 即ryy=1 那么(rxy)2≤rxx,因此,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受它的信度制约的
第二节 效度类型及其确定方法
★注意:此节内容从3种效度的定义、范围、常用确定方法这几方面复习!
内容效度(用测验内容来说明目的)
结构效度(用心理学上某种理论结构来说明目的) 实证效度(用工作实效来说明目的) 一、 内容效度
★(一)内容效度: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二)评估目的:测验项目是否充分代表了相应的行为范围或特定研究机构
(三)一个测验要具备良好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确定好内容范围;保证项目的代表性 ★(四)适用范围:成就测验、职业测验 ★(五)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 ★1.专家评判法
工作思路:书P62 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
具体步骤:书P63 (1)明确预测内容范围
(2)选择一组在该内容领域有资格的专家
(3)确定每个项目所测的内容,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结构化框架作比较 (4)收集汇总从匹配过程中得到的数据
★2.重测法 首次测试 训练或干预 第二次测试 ★3.复本法:两组编制者根据同样的标准编制两组平行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施测。
依据的理论基础一样,施测条件、评分标准一样。 如果存在共同的误差导致相关高,如果相关低则无法确定哪一个测验出问题 (六)注意事项
1.所确定的测量目标是否需要权重分配
(1)根据测量目标各项目是否同等重要,同等重要则无需权重分配,重要性不等则需权重分配 (2)必须进行权重分配(学科测验、能力测验等),更具重要性进行等级排序 ★2.表面效度
?当测验要求被试做的事情与被试对测验的理解相关时,则存在表面效度。具有主观性。内容效度则具有客观性。
?对于最佳行为测验(智力测验、成绩测验、学科测验),要求表面效度高,希望被试能够从题目中了解测量内容;对于典型行为测验,则要求表面效度低,尽可能测量真实数据。
?对表面效度进行适当控制,表面效度影响被试动机、行为等。 3.文化与性别
对于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的被试 测的是数学能力
例:数学能力测验以英文形式呈现
对于以非英文为母语国家被试 英文掌握程度影响测验
所以应该清除被试必须具备什么特征(包含在被试取样的过程中)
★二、结构效度(构想效度)
★(一)含义: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心理结构(心理构想):一种用以对某些可以直接观测的行为加以分类和描述的观念
例:智力、人格都是心理结构,我们可以对其下一个操作性定义
吉尔福特对创造力下的操作性定义:人对一定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创性的反应能力,根据这一理论,他认为创造力测验重点是测量人的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特点:书P63-P64
①结构效度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事先假定的心理特质理论
比较两个智力测验则需先知道 两个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是否一样
②当实际测量的资料无法证实我们的理论假设时,不一定表明测验结构效度不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理论假设不成立,二是收集方法不恰当 即被试取样不具有代表性(实验设计不能对该假设做恰当的检验)
③尽可能多方面搜集证据。主要适用于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三)结构效度的确立步骤 书P64
根据所获得资料确定一个理论假设(给专家一个问卷 反馈意见 适当修改理论构想,下操作性定义,被试问卷 回馈),编制量表,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测验,获得数据,用spss获得因素分析,得出实证结构,若实证结构与理论构想差别大,则可再预测(1.重新编题2.选被试要质量高、污染小) (四)估计方法方法:P64—66
①测验内方法:从内容效度来推测结构效度 被试的反应(提问或让被试写在问卷上) 同质性信度(所测量编制的所有题能否都能反应某一心理特质) ②测验间方法
多特质(矩阵分析法)
不同特质 采用相同方法研究 采用不同方法研究 采用相同方法研究 信度系数 相同特质 采用不同方法研究 高 会聚效度系数
参加课本P66图表
相容效度:相同特质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会聚效度系数一样) ③不同信度值的特点
例:焦虑量表、抑郁量表 受时间误差影响大、重测信度比较低 ④效标关联效度:
测验分数能否将两个不同的团体(已经确认)区分开
根据测验分数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根据效标判断高分组和低分组能否区分开
例:智力测验 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同一被试采用相同的测试(年龄段差别、无车祸等意外事件) ⑤测验理论假设(发展水平) ★三、效标关联效度:实证效度
★(一)效标关联效度:测验总分数与外在标准(效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反映的是用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实际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 ★(二)效标的含义
★(1)效标是检验测验效度的参照标准。 (2)阿斯丁把效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观念效标(理论定义),二是效标测量(操作定义水平) (3)效标测量必须能真正反映观念效标 ★(4)良好的效标测量应具备条件:有效性、可靠性、客观性、实用性(增益效度)
客观性:避免偏见影响效标测量,特别是以等级评定为效标时。
★注意:效标污染:个人的效标因评定者知道个体的测验分数而受到影响的情况,让测验评分(评分者)和效标评定(评定者)严格分离
?增益效度 将某一测验工具进行预测或决策时,考虑是否经济、有用
?一个很好的效标应该具有很好的增益效度 (三)常用的效标:学业成就、临床诊断、实际工作表现、特殊训练成绩、等级评定、先前有效的测验
临床诊断:要求比较严格、投入精力、时间多,要求专业人士作出测评结果
实际工作表现:职业测验、能力测验 特殊训练成绩:能力倾向测验、人才选拔 等级评定:获得学业成就或工作评价的一种方法 注意:效标选择
效标:直接效标(容易测量、但不一定唯一标准)、中介效标和最终效标(相关性最大、花费时间长) ?效标关联效度研究的两难问题:当效标测量变得容易获得时,它的重要性及其与最终效标的接近程度也就降低了。 ?效标选择使必须权衡:
该效标能在研究时间和经费范围内可靠地被测量到;该效标与大多数测量使用者的最终效标相关 (四)研究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观念效标及其测量方法; ②选取适当被试样本;
③施测测量——记录每个被试的测验的分数 ④效标测量——效标分数(避免效标污染) ⑤确定效标分数和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获得效度系数)
?注意:样本容量多大合适?
SCHmidt、 Hunter 和 Uny 主张,至少90%的机会精确反映总体的效度水平需要有规模为200或更大的样本。
?范围限制:测验分数范围小,方差变小,效度系数降低 (二)
效标关联效度类型
同时效度:指的是测验分数与差不多同时施测的效标测量间的相关(指向当前)
预测效度:效标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获得的,预测效度反映的是从测验分数预测将来某个情境或时间被试行为表现的程度。(指向未来)
区别:测验目的:前者多用于诊断被试现在的状态,后者多用于预测被试将来的情况。
测验时间:前者是测验实施和效标测量同时进行,后者是测验实施后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收集效标测量资料
★(三)确定方法 书P68 1. 相关法 2. 区分法
看测验分数能否区分由效标测量所定义的不同团体
如果能却分开,这个测验就是有效的
本质:两个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法检验 3. 命中率法
当测验分数和效标分数都是二分变量,且用测验分数作取舍决策时,决策的正命中率和总命中率是测验有效性的指标 ★四、解释效度系数
rxy:效度系数是预测源与效标两变量的函数,任一变量范围过窄都会导致较低的预测效度 (rxy)2:表示X和Y两个变量共同的变异部分,即效标分数中由测验分数造成的变异数的百分比。测验分数能够预测效度系数的程度有多大 1—(rxy)2 代表在效标分数中不能由测验分数解释的
?效标分数一般都不会很高,一般小于0.6, 实际研究中0.3就比较高
例:若r2 =0.06,则说明有6%由测验分数可以解释的,94%是由测验分数无法解释的
?效度系数仅仅是决定一个测验可能提高或降低决策质量程度的许多因素(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的一个,可能不只有效标关联系数,跟效标的测量是否有污染也有关系 五、使用效标系数 (一)预测分数的估计 SE=σYX=SY
当测验分数与效标测量之间的相关不高时,对测验分数的解释要谨慎处理。效标系数越低,估计标准误越大,根据测量结果来预测效标就越不准确。 (二)信度和效度
低信度会降低测验的基本效度
衰减公式(完全没有测量误差的前提下):r'xy=rxy/ (真分数的效度系数) 校正公式:r'xy=(rxy* )/ 六、对三种类型效度的总结
?均是围绕着效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测量什么;测验对所测量的东西达到何种程度,并在帮助选拔、录用方面的效果如何。
?任何一个测验都需要各式各样的效度证据,关键在于效度是由一定得测验目的规定的,不用的测验偏重于不同种类的测验效度。
?效度验证通常是在测验编制完成之后,但是其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编制过程。 ★第三节 影响效度因素 ★一、影响效度的因素(简答) (一)测验本身的因素 项目质量
项目数量(影响代表性、全面性)
(二)测验实施和记分问题(测量的标准化程度) 按照测验手册进行指导语、材料的方法等 (三)被试的主观方面 (四)取样方面因素 1.样本的代表性 2.样本规模 3.样本的异质性 (五)效标性质
交叉效度:即对不同被试,效度是否同样准确 ★二、提高测验效度的方法:(简答)
1.所有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均有助于提高测验效度
2.精心编制测验,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 3.创设标准的应试环境,使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
4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的使用有关公式
第四节 提高测验效度的方法 P70第五章 测验分数转化和常模 第一节 分数转化
★原始分数:按照测验手册的规定,对每一题进行评分,将每一题得分相加所计算出的测验分数。怎样理解测验的原始分数? (1)
原始分没有意义,因为从中并不能看出
水平的高低或特征的倾向性 (2)
原始分是一种任意的分数,是测验编制
者主观规定的。 (3)
不同测验的原始分不能相互比较
★导出分数:在原始分数的转换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照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比较的分数。 一 转化的特征
①它不改变个人的分数;它简单地用不同的单位来表达这个分数。
②它考虑了在原始数据(这里指测验项目的数量)本身中不包含的信息。
③它比原始分数以更富含信息且可以解释的方式呈现出个人分数。 二 转化的目的
1.指出个体在标准化样组中的位置,即参照他人来对他进行评价
2.提供可比较的量度,从而使个体在不同测验中的分数的比较提供可能
三 转化的方法 线性转化(不改变原始分数的分布形态)
导出分数=常数+(权重*原始分数) ★(一)Z分数:最熟悉的线性转化之一 Z=(x-x )/σ
1.Z分数的转化非常有用
(1) Z分数表示每个人和组平均数相比所处的位置
(2) 当原始分数的分布是合乎正态的时候,Z分数可以直接转化为百分位数 2.Z转化的变式
★(1)T分数: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的分数,这一词最早由麦柯尔1939年提出: T=10Z+50
(2)其他标准分数转化形式:Z’=A*Z+B 3.Z分数的缺陷
(1)Z分数有正负
(2)Z分数通常具有分数值,甚至当其大于一定值时,须至少带有两个小数区
★(3)标准分常模的局限性:标准化常模表示的是存在状态之间的横向比较,离开原常模样本,不同常模之间的比较没有意义 四、转化的方法:领域转化
领域转化:利用正态曲线创造量表分数值 区别:线形转化改变的只是单位 领域转化同时改变单位和参照点
★百分等级:一个原始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该分数人数的百分比。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测验分数表示方法。
计算方法:百分等级往往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数 优点:是不同的测量结果可以比较;易计算和解释;且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 缺点:单位不相同,尤其是两端,只顺序,不等距
★标准九分数:书P100
是标准化九分制的简称;最早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空军的心理测验中,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差的一个分数量表。它将原始分划分为9部分。 第二节 常模
常模: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考点和单位的测量量表 常模分数:提供的是被试表现与常模样本或参照团体的分数分布相比较的信息。 常模分数的意义依赖于:
1. 测验使用者对何种常模总体感兴趣 2. 常模样本代表总体的程度 理解常模概念是需清楚:
1. 常模是测验分数的总体分布形态,一般用测验分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它能对个体的分数加以解释。
2. 常模就是各种导出分数,由于这些导出分数具有相等的单位,所以它能比较各种不同的分数 3. 常模具有相对性、只能用来解释一个测验范围内的情况
4. 常模需根据时代进行修订 一 标准化样组:常模团体 概念:可以代表总体的样本组
条件:1.必须有常模团体的确切定义(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构成)
2.必须是所测群体(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组
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4.规模要有适当的大小
5.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二 呈现常模资料的方法(书P111) (一)转化表 1.简单转化表 2.复杂转化表 (二)剖面图 把测验结果以图的形式呈现,直观的呈现分数
三 制定常模的过程 (书P108) 第六章 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掌握:①了解心理测验的实验程序 ②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 一 问卷和量表的异同
相同:均是研究者用来搜集数据的一种技术 差异:1.量表需要理论的依据,问卷仅需符合主题即可
2.量表的各维度或分量表都要明确的定义,问卷则无此要求
3.在计分上的差异:量表是以各维度或分量表为计分单位,问卷则是以各题为单位来计分的。 4.在统计分析上的差异
?问卷上尽量不出现专业术语,若有应该解释清楚。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题目数量、封闭与否都要做考虑。
?量表:统一计分,题目简短,等级计分 二 问卷的编制方法
(一)编制步骤:1.确定目的和主题 2.搜集资料 3.确定编题计划 4.编写题项
(二)编制的类型:1.开放式问卷 2.封闭式问卷 3.半封闭式问卷
(三)编制的标准:1.目的性原则 2.问题的类型是否合适(年龄越小、受教育水平低越适合封闭式问卷)3.问题是否涉及个人隐私 4.问题是否有暗示作用5.问题是否合适作答者(年龄、职业特点) ★三 心理测验的编制过称 P118(知道每一阶段的工作)
(一)确定测验目的
1.确定测量对象:考虑年龄、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拉夫智力测验、幽默特质
2.确定测量目标(目标具体化,测量那种心理特质) 3.测量用途 描述、诊断、预测、录取、选拔 (二)制定编题计划 编题计划明确的信息
1. 具体化目标:全面而具有代表性的测验内容
将目标具体化过程需做工作:①研究回顾(查理论资料)
②关键事件和主要结构(针对调查对象编制问卷、专家问卷) ③直接观察或经验 ④专家判断
⑤考试大纲或教材(例:人际压力心理结构) 2. 某一行为的项目比例:对各个内容点的相对重视程度(权重分配) (三)编写题项 需要解决的3个问题 1. 收集测验资料
项目来源:⑴国内外优秀的、成熟的量表 ⑵修改前人测验中的有关题项
⑶理论或专家对于某种理论内涵中相关心理成分的分析 ⑷自编项目 ⑸调查结果分析
⑹其他相关的学术或非学术的相关期刊、杂志或书籍
注意事项:资料要丰富、资料要具有普遍性、尽量有趣味性
2. 选择项目形式 ?最佳行为测验的项目形式 (1) 客观形式 A多选题 B是非题 C匹配题 (2)
主观形式 A填空题和简答题 B论述题
C操作题 D联想题
操作题必须让被试明确:做什么,如何操作,有无时间限制等
?典型行为测验的项目形式 A二分法形式 同意/不同意 是/非
项目评分:先确定态度连续体的哪一段影评为最高分
要根据结构判定每个项目是以肯定还是否定形式表达的。
B Likert形式(五点计分法)反向计分的问题 C 两极形容词列表
举例:主观幸福感 痛苦--------幸福 自我评价 漂亮--------丑陋 聪明--------愚钝
项目选择需考虑因素: (1) 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2)
接受测试的团体的特点 操作题比较适
合幼儿被试年龄特点、受教育水平
(3) 各种实际因素 3. 编写测验项目 编写项目需注意的问题P120 (1)项目编写
①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对欲测心理特质有代表性 ②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与编题计划所列的内容范围相一致
③测验项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
④测验项目的难度必须要符合测验目的的需要 ⑤测验项目的用语力求精炼简短、浅显易懂、无歧义
?项目长度:字数不能要求太多。词汇使用要符合被试文化程度,避免模糊不清、歧义的词语,不主张用因果、条件从句。 (2)项目核查
最好做小范围预测 20~30人左右,写下不理解的问题
相当于从测验内容上做的项目分析 (四)预测
预测应注意问题书P120
①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正是测验准备施测的群体。取样时应注意其代表性
②预测的实施过程与环境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验时的情况相近似
③在预测过程中,应对受试者的反应情形随时加以记录,以便修改项目时作为参考
④预测的时限可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受试者都能将题目做完 例:认知测试应严格计时 (五)项目分析
质的分析:从内容取样的适切性,题目的思想性以及表达是否清楚等方面加以评鉴
量的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 因素分析 (六)合成测验 解决的问题
1. 测验项目的选择(1)测验的目的和性质(2)项目鉴别力(3)项目难度 2. 测验项目的编排
(1)并列直进式 韦氏智力量表、言语分量表 (2)混合螺旋式
(3)编制副本(平行测验) A.等值的条件 ①同一种心理特质
②具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 ③题目不应有重复的部分
④题目数量相同,并具有大致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 ⑤分布大致相同 B.编制副本的方法 P122
(七)测验标准化:为了减少误差,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影响的过程。
具体内容:(1)测验内容 (2)测验实施:指导语(被试和主试)、时限、测验情境 (3)
测验评分:客观、正确、经济、实用四
项原则(4)测验分数的解释:常模 (八)鉴定测验 信度
1. 信度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2. 信度确定方法:多以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示信度的高低(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 效度
1.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
2. 效度的确定方法:视测量的性质和目的而定,一般分为三类:实证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 (九)编写测验说明书 P124 本测验的目的和使用
编制测验的理论背景以及选择项目的根据 测验的实施方法、时限及注意事项 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常模资料 测验的信效度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使用 ★一、对待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
测验只是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差异的一个工具 (一)
对心理测验的错误看法
?测验完美无缺 ?测验无用且有害
这①违背民主原则,侵犯个人隐私 ②为宿命论和种族歧视提供一定的根据 ③文化差异 (二)
对心理测验的正确态度
?测验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工具
?测验作为一个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尚不完善 二、对心理测验的管理和选择 (一)
对心理测验的管理
?对测验的编制和修订要注意科学性(考虑信效度、理论基础,如何翻译、修改国外量表) ?对测验的出版和发行要严加控制(保密性、科学
性、严谨性)
?测验使用者要具备一定的资格(特别对个别施测、对主试的要求更高) (二)
对心理测验的选择
?所选测验符合测验目的 ?了解被试的特点 ?熟悉所选测验的特点 1.测验的概况 2.测验的适用范围 3.测验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信效度
?常模:制定的时间和地区 三、心理测验的实测
经费考虑、意外情况、提前了解测试班级情况,学生年龄 (一)
测验前的准备
?主试的准备
?测验材料的准备(避免不足、印刷质量) ?被试的准备(选择的时间、生理的准备、心理的准备) (二) 测验的实施
?指导语 ?做记录
?如何对待被试的要求 四、心理测验的计分 ?原始分数的计算
1. 原始分数不等距、无任何意义,如果要使用原始分数,需引入常模进行比较
2. 原始分数需进行转换后,才能下结论 ?原始分数的转换 日期的结尾算法(年龄常模、发展性常模、年级常模) 五、对心理测验分数的解释 ★(一)如何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对测验结果解释必须考虑因素 ?所用测验的性质 ?被试的信息
?当时测验的具体情况 ?基本原则
?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功能 ?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 ?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相关资料 ?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
?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二)如何向被试报告测验分数第七章 人格测验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人格概述 一、 人格来源
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面具(mask)。
?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 ?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真实的自我。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独特性、社会性。 界定:把人格理解为个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整体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独特性。 三、人格理论 ??类型人格理论
体液说、体型说、血液说、出生顺序说等,通常不能说明人格更细微的差别,且存在先天决定论思想 ??特质理论
Allport: 基本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Cattell: 根源特质(16PF)和表面特质
艾森克:空间维度,内倾——外倾 稳定——不稳定(神经质)
五因素模型:体向型、和悦型(怡人型)、公正型(责任心)、情绪性、创造性。贡献较大,最大影响在于它采用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 ??因素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佛洛依德理论是关于正常、异常人格功能的最复杂、最全面和最引人注目的观点 ??后精神分析理论
阿德勒:克服自卑与追求卓越,人格是围绕这一具体奋斗来建构的,以克服自卑的特定方式构成生活风格
霍妮:更强调文化因素和目前人格构成;基本焦虑和神经质要求 荣格:集体等意识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
提倡追求快乐和健康的人格
批评:概念不清、忽略了影响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过于理想
??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观察学习
忽略先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理论
詹姆斯:生理我、社会我、精神我 第二节 人格测验
人格测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一、 人格测量的发展 (一) 前科学发展阶段
?以颅相学、相面术、手相学和笔迹学等方法为代
表
?研究特点:多是采用观察现象或个体的外部特征的方法进行的,强调先天作用,有宿命论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阶段
?最初测验植根于人格理论,很大程度依赖于人格理论确定维度和编写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人事选拔需要促进测验的发展,这些测验一般是试图评估人格的一个方面
?随后20年:多重量表的测验出现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两种新的发展趋势: 1.源于经验的测验编制方法 2.投射测验
?至今:人们更为强调于研究已建立的人格测验,进而不断修订,新的测验工具出现,编制方法没有什么创新。
★首先提倡用科学方法测量人格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记住)
★1892年,克雷丕林(记住)将自由联想测验用于临床诊断
★1917年,伍德沃斯(记住)发表了第一自陈人格量表——个人资料调查表,这开了人格测验的先河。
★1921年,罗夏克墨迹测验问世,投射测验由此诞生。
二、 人格测量的困难 (一) 如何评价完整的人? 自陈、情境应对法 (二)
怎样让被试真实反应?
?测验本身问题
?被试的测验动机 ?主试效应
?被试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伪”回答 ?实施时间过长
?被试的反应倾向:是或否
★三、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代表性量表) ★(一)理论建构法
在某种人格理论基础指导下确定所要探索的人格特征结构并据此编制测验
优点:内容效度比较高 缺点:表面效度比较高 举例: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
理论依据:莫瑞提出的15种需要——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立、亲密、省察、求助、支配、助人、变通、谦逊、坚毅、性爱、攻击 ★?梅耶尔斯——布雷格斯类型指标(MBTI) a理论依据——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
b四个双极分量法: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知觉 c项目形式:二选一
d项目主要涉及情感及行为偏好和倾向 ★?人格研究表(PRF)
a理论基础:莫瑞的人格特质理论 b关注正常的心理功能
c适用于6年级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d项目形式:是非题 ★(二)经验标准法
完全依据经验或实证资料来选择项目
优点:实证效度较好 困难之处:难以找到各种典型的被试样本 举例: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注异常心理功能)
测之前明确两组被试不同
将大量项目施测于两组不同被试:临床上已诊断为各种心理异常的被试和正常的被试,比较两组被试对每题的反应,凡是能区分出这两组的项目测验则保留下来,构成测验
★(2)加州心理量表(CPI)用于测量正常人格维度
★(三)因素分析法
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来选取项目: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
缺点:因素分析的结果取决于被试和项目的质量
优点:结构效度好 举例:
★(1)16PF 卡特尔
17953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171个特质→35种特质→12种根源特质→16PF测验 ★(2)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 ★(3)NEO人格调查表:
NEO——PI——R(采用五点式计分,R式和S式分别包含240项目)
NEO-FFI(60项目,神经质、外倾性和经验开放性) (四)综合技术
首先,根据理论构想编制和搜集题目
然后,根据问卷施测于效标组和控制组,考查题目是否能区分被试,被试的反应,是否如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据此筛选题目。
最后对题目做因素分析,看被试的反应是否符合原来的理论构想,是否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低,而分量表内题目之间相关高 ★四、人格测验的类型
注意:从基本假设、特点及比较相同差异这几方面复习
(一)自陈量表 1.编制
★1)基本假设:只有被试最了解 自己的人格特征
2)多采用客观的项目形式 ①是否式 ②二择一式 ③是否折中式 ④文字等效式 ⑤数字等效式 ★2.特点 1)题量大 2)纸笔测验
3)对测验者和测验情境要求不太严格 ★(二)评定量表(并非严格的心理测验) 1.评定量表:由一组描述个体特征或特质的句子或词组成,要求由评定者在一多重连续体上对被评定者的行为和特质作出评价,以标准化程序来表达评定结果。严格来说,评定量表并非测验而是一观察为基础的。 2.种类 A数字评定量表
B描述评定量表 (SAS)
C标准评定量表(猜人测验:将你认为最符合特征的人填在括号内,每题以一组意义相反的词构成) D 强迫选择评定量表
E核检量表:是一种测量人格的直接方法。它要求评定者或被试本人从已有的问题语句或形容词中挑选符合被试或自己心理特点的项目,对被试的项目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达到被试人格的测定。只要求对项目作出是或否的肯定,而不需要进行程度区分。 ★3评定量表误差 常见误差:
严格误差、宽容误差、趋中误差、光环效应、对比误差、接近误差
对比误差:被评定者之间、评定者和被评定者之间的对比
4减少评定误差的方法
①对评定目标特质作出明确定义,目标尽量具体 ②必须让评定者对被试作充分的观察,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
③评定者注明所依据的事实或理由 ④最好由多人充当评定者
⑤评定等级避免太细,一般等级2—7个,量表项目等级的排列顺序最好有所变化。 ★(三)投射测验
通过向被试提供模糊不清,结构不明确的刺激,让其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表现他对刺激情境的反应,主试分析被试反应结果,来推断其人格特点。 ★1.基本假设: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书P242) ★2特点(书P242)
1)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确切意义 2)被试对测验材料的反应自由 3)测验目的具有隐蔽性
4)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具有整体性 5)具有跨文化研究价值
6)计分困难,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3.信度和效度 54种类
林德西(G. Lindzey)根据被试的反应方式分类 ?联想法:要求被试对刺激物(如字词、墨迹)产生联想,如罗夏墨迹测验
?完成法: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等材料,由被试完成,如句子完成测验
?构造法:要求被试按照所提供的图画等编造故事,如TAT。
?选择或排列法:要求被试按某种规则对图画或照片等进行选择或排列。
?表露法:要求被试利用某种媒介(如图画、游戏、心理剧)自由表露自己的心理状态,如绘画测验。 五、人格测量中的量表鉴定
1.信度:作为一个好的测验,其结果必须可靠 2.效度 3.常模
★注意:从编制者、编制方法、理论基础、测验内容、计分与分数解释这几方面识记以下量表(第3~6节的内容)
第三节 卡特尔16因素人格量表 一、理论背景和编制思路(了解)
16PF:卡特尔编制,因素分析法编制测验的典范。 取材来源: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客观测验材料;即L材料、Q材料、T材料
研究思路:通过因素分析抽取更少、更基础的描述人格的形容词。 因素分析过程:略 ★二、测验特点 ?客观性
提供三个备选项(是、否、不确定);使用中性表述,表面效度低;采用按序轮流排序方式 ?信效度较高 ?多功能
被试不仅可以对自己在16个因素上的人格特点获得了解,而且根据卡特尔制定的人格因素组合公式可以对自己的整体人格。 ?使用广泛性
针对16岁以上的正常被试,适用领域广; 既适用个别施测,也适于团体施测 三、实测过程
答题纸和测题分开,先发答题纸,要求被试先填上基本情况,再发测题,念指导语 四、测验结构
(一)16PF次元人格因素 ?适应与焦虑性
公式:[(38+2L+3O+4Q4)—(2C+2H+2Q3)]/10 ?内向与外向性
公式:[(2A+3E+4F+5H)—(2Q2+11)]/10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
公式:[(77+2C+2E+2F+2N)-(4A+6A+2M)]/10 ?怯懦与果断性
公式:[(4E+3M+4Q1+4Q2)—(3A+2G)]/10
(二)五个二阶因素:外向型、焦虑性、坚持性、独立性、自控性
(三)16PF的应用性人格 ?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 C+F+(11—O)+(11-Q4)
总分在4—40分之间,平均22分,低于12分者情绪颇不稳定。
?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 2Q3+2G+2C+E+N+Q2+Q1
总分在10—100之间,平均55分,67分以上者应有其成就。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
2(11—A)+2B+E+2(11—F)+H+2I+M+(11—N)+Q1+2Q2
总分在15—150之间,88分以上者属创造能力强 ?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 B+G+Q3+(11—F)
总分在4—40分之间,平均为22分,27分以上者则有成功希望 五、计分方法
?一般可以在45—60分钟内完成
?除聪慧性(B)量表的项目(采用二等计分,答对1分,答错0分)外,其他各分量表的测题无对错之分,每一项目各有“是的、不一定、不是”三个答案,分别记0、1、2分,使计分模板得出各因素的原始分
六、结果分析和解释 七、评价
?便于计分并能保持被试作答的兴趣;表面效度不高
?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卡特尔所运用的因素分析法,第一次对难以把握的人格心理问题进行量化分析。
?显示出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 艾森克人格量表(典型性人格) 一、简介 EPQ:概述
?英国心理学家H.J.Eysenck及其夫人编制 ?最早的测验问世于1952年,修订工作一直延续到1985年,艾森克等编制了修订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共100个项目)及其简式量表(——RS)(共48个项目),包括四个分量表
?包括两式:儿童(7—15岁)成人(16岁之上) 二、理论基础
?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的维度理论,从人格的特质和维度的研究出发,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
E维度: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和行动迟缓的患者
3癔病(Hy) 60 无意识运用身体或心理症状来逃避责任和问题的患者
4精神病态(Pd) 50 具有漠视社会价值
观和社会规范,情绪反应简单症状的患 N维度:情绪稳定性(neuroticiam) P维度:精神质(psychoticism) 三、测验结构
E量表:内外倾性,高分表示人格外向,低分表示人格内向
N量表:情绪性。低分表示情绪稳定 高分表示神经过敏
以上两个量表均为双极量表
P量表:精神质 高分表示孤独,难以适应环境,感觉迟钝
单级量表: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测量被试的掩饰、假装、自身隐蔽。L与其他量表的功能有关系,但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测谎分量表)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四、使用:计分和解释
统计原始分 绘图 关注>60分,<40分 五、应用 ?科研 ?临床诊断
第五节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一、MPPI简介
?编制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 和Mckinley 教授
?编制方法:经验标准法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 ?功能:诊断心理异常和疗效评估
?项目内容:生理状况、心理状态、对家庭、婚姻、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态度 二、MPPI结构 共有10个临床量表
临床量表 项目 诊断的临床群体
1疑病症(Hs) 30 对自己身体功能异常关心的神经质患者
2抑郁症(D) 60 悲观、无望;思想
者
5男子气/女子气(Mf) 60 具有同性恋倾向的患者(男女需要分别计分)
6妄想狂(Pa) 40 具有猜疑、夸大和被害妄想,过度敏感等症状 偏执症患 者 7精神衰弱(Pt) 48 具有焦虑、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无原因恐怖或怀疑、优 柔寡断症状的神经症患者
8精神分裂症(Sc) 78 具有稀奇古怪的思想或行为,退缩、幻想、幻觉症状的精 神分裂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9轻躁狂(Ma) 46 具有情绪激动、思维奔逸、过于兴奋症状的患者
10社会内向(Si) 70 对社会性责任和接触有回避退缩倾向的患者 效度量表
编写 效度量表 项目 功能
Q或?疑问量表 漏答、无法答或在多有选项上均作答的情况
L 说谎量表 15 诊断是否说谎 F 效度(诈病)量表 64 诊断是否诈病 K 修正(防御)量表 30 诊断被试是否有防卫心理或故意装好的企图 三、MMPI—2的结构 内容量表 焦虑 反社会行为 恐惧 A型人格 强迫症
低自尊
抑郁 社会适应不良 关心健康 家庭问题 想法古怪 工作干扰
愤怒 对医生和治疗的负性态度 犬儒主义 四、MMPI施测
?施测方式:测验既可用于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验
?适合被试:凡满16岁,小学文化水平以上,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均可参加此测验。
?测验时间:一般需45—90分钟,文化程度低的被试和精神病患者可能需要时间更长。若一次不能完成,可分几次测试。 ?计分方法
原始分→T分数→剖面图 五、对MMPI的评价 (1)优点:应用最广 (2)缺点:题量过多 第六节 典型的人格测验 一.罗夏墨迹测验
?测验材料: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其中7张为水墨墨迹图,3张为彩色墨迹图,这些图片在被试者面前出现的次序是有规定的。(浙江教育出版社 《心理诊断》) (一)施测过程 (二)施测四阶段 自由反应阶段 提问阶段
类比阶段 对提问阶段不能充分明了的问题作补充说明 极限测验阶段 (三)记号化
?反应区位:整体反应W,普通大部分反应D,普通小部分反应d,异常部分反应Dd
?反应决定因子:F形状;M动作;C彩色;K阴影、浓淡 ?反映内容:
?反应的创意性:P普遍性 O特殊性 (四)解释
要求有人格里理论和精神病理学方面的正确知识和广泛性
有关个体人格的功能,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之前,来自其他评价来源地临床资料也必须予以考虑(未完)
二.主题统觉测验(TAT)
?理论基础: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
?基本假设:个人面对图画情境所编造的故事与其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被试会把个人的心理历程投射在故事之中 ?测验材料和施测 材料:书P245 施测:书P245 ?计分与解释
莫瑞的评分和解释系统,需要——压力系统
内容分析:需求分析、内心状态分析、压力分析等
分析时注意:
主角本身:性别、身份、年龄、性格等 主角的内部状态:此时任务的内心感受如何、有无紧张、不安、矛盾等感受 主角的动机倾向
主角的压力及无解决行为:包括内部压力和环境压力
故事结局:主题基调、人物之间关系 三.画人测验
Goodenough(1926) Draw-A-Man 评估心理成熟程度或智力水平 Machover(1949) Draw-A-Person 投射测验
身体形象(body image)假说 1)形象:反映自我
2)纸张的处理:对置身环境的看法 DAP:测验工具与事前准备
测验工具:A4白纸数张(直放)、软性铅笔(N0.2)橡皮擦、马表、足够的记录纸
注意事项:工具的放置位置要熟悉且安排妥当 DAP:测验程序 作画阶段:
请你画一个完整的人
请你画一个跟刚刚所画性别相反的人 请你画你自己
每张图画完后,请受试者签名并写上日期 询问阶段:与被试再看一次前面所画的图,根据所画的图编一个故事或说出他的联想 DAP:测验结果解释(1) 宏观分析 1)图形大小 2)笔触 3)速度
4)图的型态与角色特征 5)手的位置
6)是否经过深思的画 7)正面或侧面图 8)整体的感觉
DAP:测验结果解释(2、3) 微观分析 :略
?DAP不良指标:1.遗漏 2.透明感 3.扭曲4.垂直姿势不稳 5.头部的简化
6.身体的简化 7.整体品质不佳 8.性别分化 9.性别修饰 四.句子完成测验 ?限制选择式 ?自由完成式
“我喜欢_____”“我认为婚姻生活______”等 五.屋树人测验 第八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理论 一、智力概念及其理论
(一)智力概念演变历程(了解) 1.(19世纪以前)智力是人类特有属性 2.(比奈-西蒙量表之后)智力是一种完成理性工作所必须的。在不同人身上以不同水平表现的单一的特质或能力。
3.(20世纪30年代)智力是在分析测验分数时由多种因素所表现的不同能力的综合体现
4.(20世纪60年代)智力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和过程
5.(90年代后)多元智力测验 (二)智力理论 1.感知能力说
2.心理测量学取向:强调个体差异
建立在因素分析方法的结果之上,构成里传统比奈式智力测验测量的理论基础,智力结构是各种不同的能力因素(静态)
?二因素论 英Spearman: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 ?英 弗农:层状结构模型 第一层:G因素
第二层: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第三层:基本心理能力 ?群因素论 美 Thurstone 七因素说
智力由其中基本心理能力构成:语文理解、数字运算、空间关系、知觉速度、语 言流畅性、记忆、推理 测验: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美 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
把智力区分为内容、产物和操作三个维度
?智力型态论 Cattell 流体智力及晶体智力 3.发展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间的相似性 皮亚杰:智力——认知能力,通过对外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而得以发展
4.认知心理学取向:强调信息加工过程
?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1996) 斯滕伯格(Sternberg):分析性智力、经验型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PASS模型理论20世纪70年代 戴斯(Das):认为智力是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三个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
编制的智力测验:DN认知评价系统(DN:CAS)
5.多元智力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
智能种类: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智能、自我了解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情绪智力理论 自我觉察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激励能力 冲动控制能力 人际技巧
测验:情绪智力测验
6.生物学取向:詹森的智力震荡理论书P190 ★二、传统智力测验的发展 1.高尔顿:智力——感官能力 智力差异可以根据智力的程度来定量 智力的个体差异成钟型曲线
智力可以由客观测验测得,测验中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两套测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可由相关的统计分析来确定
2.比奈:比奈—西蒙量表
智力观点: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主张智力可以从多种任务的表现中显示出来,可以通过测量个体在这些任务样本上的反应进而测量智力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
1908年首次作了修订,运用了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
思想:测验的原理在于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比较并归类,首次采用了★智力年龄作为衡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指标
3.推孟:斯坦福——比奈量表 推孟:比率智商
1916年推孟的量表,该量表的特点引入之上概念,第一次采用★智力商数(IQ,比率智商),表示智力发展的相对水平。
★比率I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此处生理年龄用出生月份表示)
4.韦斯克勒
1949年,韦氏在编制儿童智力量表时,放弃比率智商而采用★离差智商
离差IQ+100+15(X—M)/S 5.瑞文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彩图推理测验,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测验材料:图形
测验形式:团体智力测验 存在问题书本自学 三、智力测验新进展
智力定义的拓展将促进智力测验的多元化发展 动态评估方法的应用
注重智力中的核心成分——元认知的测量和评定 重视探索相应的智力培训程序 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个体智力测验
★注意:从测验结构、理论基础和测试被试范围这几个方面复习! 一、比奈智力测验 比内量表
(一)比内——西蒙量表 1.1905年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量表
内容:30道题(记忆、言语、理解、手工操作) 题目排列:由易到难 指标:通过项目数 2.1908年量表 内容:增至59道题
方式:把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 年龄:3~13岁 指标:智力年龄 3.1911年量表 对比内——西蒙量表的评价 (二)斯坦福——比内量表概念 1.发展
(1)1916年第一版
引入了智力商数的概念(比率智商) (2)1937年第二版
采用复本形式:L和M两个等值性量表,年龄范围扩大1.5~18岁 (3)1960年第三版
合并L、M两型中最好的项目,改为单一量表,主要改变是引入离差IQ
(4)1972年第三版修订
(5)1986年第四版SB—IV(智力层次说) 2.理论基础 第一层 (一般智力)
晶体智力 流体——分析智力 短时记忆 第二层 语言推理 数量推理 抽象/视觉推理 珠子记忆42 第三层 词汇46 算术100 图形(形态)分析42 语句记忆42
理解42 数列关系26 仿造与仿画 12+16 数字记忆14+12
谬误32 等式 18 矩阵 26 物品记忆14
语词关系18 折纸和剪纸 18
3.SB—4测验的特点
(1)内容上涵盖了更广的认知能力与信息加工的能力
(2)采取分量表的形式,能对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3)在实测程序上,保留了原先的适应性测验的特点
(4)除了给总智商外,还可获得四个领域的分数及更多分支详细,新版还附有各种不同能力组合的而分测验常模 4.适用范围和目的
(1)适合被试:2岁幼儿——成人不同智力水平的被试
(2)研究目的 研究... 5.施测和计分
(1)施测:时间大约是75分钟,随被试的年龄和测验数目而变化,量表具有适应性
首先,实测词汇分测验以去诶的那个其他测验的进入水平,词汇测验的进入水平由被试的实际年龄确定
每项测验的... 二、韦斯克勒测验
(一)编制背景:寻找一种测量成人智力的方法 (二)韦氏智力测验的产生和发展 ★相应英文缩写记清楚
1939韦克斯勒——贝尔韦智力量表
?1940年韦氏儿童量表(WISC) 1949年WISC出版 1974WISC—R
1991WISC—3(包含6个言语分测验和7个操作分测验:10个核心分测验)
?1955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16岁以上
?1967 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儿童智力量表(WPPSI)(又称韦氏幼儿智力量表) (三)韦氏测验的特点(了解)
(1)10——12个分测验:使用多个分测验,不仅可以得到总IQ,还可以分析个体在智力上的强项和弱点
(2)可以单独评价言语或操作的各项智力成分,体现了左右脑功能的整合,而且可以显示个体的职业能力倾向
(3)共同的IQ计分系统, (四)韦氏量表理论结构及测验 1.言语能力:言语量表(VS)VIQ PS PIQ FS FIQ 韦氏智力量表的构成和内容
言语分量表:常识(I)类同(S) 算术(A) 词汇(V) 理解(C) 数字广度
操作量表:填图(PC) 排列(PA) 积木(BD) 拼图(OA) 译码(CO) 迷津(MA) (五)测验的实施和计分 对韦氏量表的评价
优点:①具有复杂的结构,能够较好的反映智力的整体和各个侧面
②各年龄组都接受相同的分测验,可以相互比较,并节省指导测验的时间 ③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 ④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结构效度 ⑤ 缺点: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2种测验) ★陆军甲种测验 文字测验
★陆军乙种测验:跨文化研究价值大 非文字测验 标准推理测验
★瑞文推力测验 彩图推理测验:★5~11岁儿童,3个系列,36个项目
高级推理测验:高智力水平 第一套12各项目,第二套36个项目
★被试范围:年龄跨度大、不同文化背景、形式灵活、百分等级常模解释 SAT:
1994年 言语推理 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 学科测验 目的:①大学的学术成就 ②在哪些专业上有优势
GRE①能力测验②学科测验
附:考试题型 25道选择 15道填空 3个名词解释 3个简答 3个应用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