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刘琳琳
据统计,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 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与国民的阅读力之间不无关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所以全民阅读教师先行。在暑假我通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热爱阅读的教师们充盈的收获,揭示了阅读对于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影响,总结了推进教师阅读的有效途径,推荐了适合教师阅读的不同途径的阅读书目,呈现了阅读与读后感抒写的关联与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教师这一事业上实现价值,我要更加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1、明确读书的价值
莎士比亚诗中提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就是读书之道。导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确实是导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波在书中总结了他从刚走上工作岗位到撰写《教师阅读力》这本书这一路的阅读历程。他能从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到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和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理事,从一个教育一线的新
手到著作众多的研究性教师,从一个读书爱好者到教师阅读的推
广者,都说明阅读对他的人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的我也是一名年轻教师,我的知识储备量还亟待扩充,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读书能够让我在浩瀚的人生大海中明辨方向、应对困难、了解未知、驶向彼岸。所以,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美好的读书人,这也将是我的目标。
2、有选择的阅读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者,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魏志渊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科老师而言学科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50%,专业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20%,人类基本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30%。这种知识结构,可以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当然我们不能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增强知识储备。
刘波建议教师阅读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了赵丽琴的《怎样让孩子们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迟毓凯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它们不是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而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学生心理教学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报纸也是阅读的低成本选择。我以前对于报纸关注范围很窄,不了解诸多报纸的内容甚至类型,刘波推荐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并且告知我们其重点栏目和电子报纸的下载时间,也足见其阅读范围的广泛。说到新时期的网络阅读,刘波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名家的网络博客。如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的博客、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的博客等。
刘波还推荐了一些教育期刊《教师博览》、《人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资建设》,这都是我以前不了解的期刊,作为教师深感汗颜。
3、有读而有思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读书真的能让我
们知道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了解不需践行的捷径,那就要做到有读而有思。多读加勤思方有得。
刘波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认识到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让自身于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所在的课堂有“生命在场”。
刘波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认识到教师的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的素养、语言素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重要教育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必备功夫”。这是我读该书所没有意识到的高度,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精神的第一需要。
4、读书贵在坚持
世界读书日为每年的4月23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全世界都在如此重视读书,你我还在犹豫什么?真的是没有时间吗?真的是没有规划吗?
我每天坐班车的时候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午餐和晚餐之后休闲时光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完成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后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每个周末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每个学年有寒暑假两个长假,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自己忙,我应该畅享阅读给我带了的乐趣和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