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

2020-12-13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

作者:于丹

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05期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传播一直以来都是传媒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传统文化中哪些价值观念值得挖掘和整理?如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转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提出要立足于当下坐标,对内修身自律,成为“当代君子”;对外放下对抗性思维,用融合构建文明新生态;国学教育重在化,不在文;传统文化创新需要传媒观乎人文,化育人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转化;“当代君子”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需立足于当下坐标

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博杂的概念,中国历史悠久,在变迁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过分复杂的元素。比如被許多中国人奉为准则的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洗礼后,其内涵也发生了转变。布衣孔子时期的儒家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的儒家,显然不是同样的儒家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天下”“秩序等级”等内容被统治者利用后逐渐占据显要位置。而关于君子修身自律,反省自我的这部分内容有时候却被忽略了。所以我自己在讲《论语心得》的时候,就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定位,即关于秩序和等级的内容,不在我的阐述之列。我那本书既然叫《论语心得》,那就是我的一心所得,探讨的是一个君子从自省、自律,再到赢得自由,建立自尊的过程,这是我希望能对当代人有所启发的。因此,当谈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坐标系,即我们是站在当下去激活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而并非让传统文化全面统辖当下,我们不走复古的路,我们也不会泥古不化。我们是站在当代坐标上用中国语法对话世界语言,引导更多的中国人成为世界公民。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文化的传统,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我们面向国际提出的像“一带一路”这样的理念,还是对外文化传播,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人类的共同价值。所以我认为,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它一定是立足于当下坐标的。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先说明的。

二、传统文化中哪些价值观念值得发掘和整理?

传统文化中有些概念从古至今,它的稳定性都很强。比如说“诚信”这个概念,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而言都是作为核心价值保留的。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就是靠“信”来安身立命的,从中国汉字构造来看,人言为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就是儒家为什么提倡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说话一定要小心,因为“轻诺者,必寡信”。不能轻易承诺,要一诺千金。子贡曾经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回答就三点:“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要确保粮食的充足,即物质基础;兵力的充足,即国防基础;民信之矣,即从个人信誉到彼此信任,再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国家的信念。孔子认为这三点是好的政治的基础。子贡接着问他:“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那就先不要国防保护了,剩下二者再去一个的话,那就是去食。所以孔子最后说了一句话:“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了兵力保护和物质基础,人大不了就是一死,這个自古以来都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人民百姓要没有了“信”,一切价值便无从建立了。

不难看出,从儒家的最初阐释到今天的解读,从《圣经》《古兰经》到佛经,以及中国的哲学经典,关于“信”的内涵是基本稳定的,没有太大变化。在当下,对于这种稳定的概念,我们就要恢复提倡。再看今天的中国,足兵、足食已经实现了,但为什么我们的诚信标准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刷底线呢?从食品安全到出行安全,为什么很多行业还缺乏基本的诚信?像诚信这种稳定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当下亟须发扬的。

当然,也有更多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孝”的内涵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在拜访一些孔子学院时,看到他们都在讲《二十四孝》中的内容,有些国外的孩子就表示不接受。在今天,我们是否还要用《二十四孝》来进行文化的对外传播?这其实反映了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标准的问题。什么才是孝?孝,不是一种愚孝,而是从根子上论心不论迹的理解长辈。“孝”这个汉字的写法是“老”字头在上,孩子的“子”在下。《说文解字》里对“孝”字的解释是:“子承老也。”那么我们讲的孝敬是什么?就是内心有敬,外在才有孝,内敬外孝才有孝心,而我们今天真的能够把内心的敬意建立起来吗?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敬意,那你对人的这种孝敬和饲养犬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敬意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敬意是我们现代人应该特别注意的。

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十年即是一轮,就会产生巨大的代沟。人与人的消费方式、提取信息的方式、沟通方式、自我判断方式,都有很大差异。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多维度地提取信息,他们与老人之间的沟通显然存在巨大障碍。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敬老人。这个敬,其实就是沟通和理解的问题,这比外在的行为要重要。有位学生也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孔子的回答特别简单,他说:“色难。”就是给爹妈一个好脸色看,有话好好说,其实比什么行为都更难。接着他才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以孝不仅是孩子在行为上怎么做,还有孩子内心的判断。更重要的一点,孝还意味着有一个家的秩序感,孩子是否和家长之间存在默契。

现在很多的家庭秩序,其实是被家长破坏了。中国经历了独生子女的时代,还存在“隔代抚养”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伦理现象。独生子女加隔代抚养,我们民族有可能将在未来半个世纪之内为这样的人口结构和教育方式付出代价。心理上的不独立,生活上的过分依赖,人格上的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上表现出的高智商、低情商,以及价值观的缺失,知识教育取代一切,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上述种种症状都需要我们深思。在这个时候提倡孝,我认为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解决当下问题的一个重要药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机械照搬地用《二十四孝》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决这个问题,难道还能为了孝敬父母再重演像郭巨埋儿这样的事情吗?所以我们要站在当下去评价。孝不是愚孝,孝其实是一种态度,这是论心不论迹,由态度转化到行为的。所以做到孝敬二字,我们今天要先从内心唤起敬意,然后才谈得上孝行。我们只有用这样的孝敬化育自己的国民,才有资格进行对外传播。

三、如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转化? (一)对内修身自律,成为“当代君子”

为什么我们对外传播价值的标准有时可能是混淆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还有许多不明白的事情。所以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转化为当下能够付诸实践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转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当下的坐标是不是清晰。举一个例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众人皆知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曾子的这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曾子反省了三件事,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把它完全转化成当下的语言去理解就是指,首先站在职业身份上,我们反省的底线就是我今天有没有不忠于职守的地方,比如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忠”字按朱熹先生的解释即“中心为忠”,就是摸着心里那条底线,问问自己做到没有,这是对职业身份的反省。第二个身份即为伦理身份,“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说咱们外头有朋友,家里有老小,人处于伦理结构中,今天要问自己的底线就是在与朋友和家人的交往中,我有没有守信?第三个身份,“传不习乎”,传播是外在的事,学习是内在的事,现在我们每天接受太多信息,甚至还有负面信息和伪信息,你能否在明辨是非以后,选择把正面的信息变成正能量消化到自己的经验系統中?这就叫“传不习乎”,把外在的“传”通过学习,转化成自我经验。所以我们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这三句话就是:在职业身份上你有没有尽忠,在伦理身份上你有没有守信,在自我身份上你有没有学习?每天在这三个角色上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你就守住了一天反省的底线。只要这个人在职业角色上做到忠于职守,在伦理角色上做到笃诚守信,在自我成长上做到不断学习,那么这个人就在反省中完成着自己的进步,这就是我所阐述的“现代转化”。

如果人人都能养成反省的习惯,都能每天反问自己这三件事,我们就会慢慢成为一个当代君子,这个君子的概念并不是复古,不是说要回到孔子时代,而是让它能够助力我们当下的发展。所以传统文化价值的转化,需要立足于当下来完成,当代君子就要做到修身律己。孔子的学生请教他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养自己,然后唤醒内心的敬意,对于天地历史和他人都有一份敬意。学生问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接着又说了第二句话:“修己以安人。”只有修养好自我的系统,才能对别人做出承诺。学生对此表示疑惑,说做到这两点就能成为君子了吗?孔子又说了第三句话叫:“修己以安百姓。”随后孔子又补充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一个人从修身自律到能够安天下、安百姓,这件事连尧舜都做不到。所以从这个逻辑里,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中国人修、齐、治、平的那条线,即首先修养自己,这是个人道德;第二,修己以安人,这是一个人在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中对周边关系的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营;第三,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当你做官时,你要对一方水土上的人民百姓做出承诺。而我们现代有些人凡事总要求社会保障自己的公平,要求别人必须修身养性,就是不修己。 为什么现代社会今天会有这么多戾气?为什么我们看到网络上有一些喷子,嫉人有笑人无,这种心态背后的原因就是不修己。一个人如果不反省自己是守不住礼义廉耻的底线的,所以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化需要我们唤醒君子修身自律这个系统中的内容,使我们的国民都能自觉内化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这对当代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贡献。 (二)对外放下对抗性思维,用融合构建文明新生态

国与国之间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中日韩亚洲文化圈和欧美文化圈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就是在欧洲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高寒地区的北欧人那种严谨的理性和意大利的热情奔放不一样,即使离得更近一些的国家,比如德国人的严谨和法国人的浪漫也很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循着对所有外国人统一传播的思路走,只有具体和每一个国家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和一个新的文明生态的生成,我们永远都不要想着用中国文化去说服其他文明。 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出了原来的一体化时代,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文明中心,也不是后来的美国文明中心,我们也不能期待未来就是中国文明中心。每一个国家都是在和他国的沟通之中才能够让其他国家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文化。比如,中国和德国两个文明古国在哲学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彼此的差异却很大,德国的徽章是一只黑鹰,象征着个人英雄翱翔驰骋在天地风雨之中,不屈不挠,那种尊严的闪烁就是德国文化所追求的黑鹰的内涵。但是,在中国唐诗宋词众多丰富的作品中,几乎很少有讴歌一只鹰隼的。我们的古人都是讴歌小鸟,常建的禅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小鸟都高兴了,人就也高兴了。陶渊明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鸟都有它依托的高枝,我也爱我的小草房。所以陶渊明才会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为什么要归去来兮呢,是因为鸟都知道回家,我和小鸟一样,我要回去安顿了。所以杜甫才會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小花小鸟都是我的朋友,所以他伤心的时候可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高兴的时候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为什么不说我是一只鹰,而说我是一只鸟呢?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我是一只小小鸟。”从整个古代的脉络看,西方人经常诟病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认为我们把个人意志泯灭于群体中,但是中国人的伦理归属和文化信仰就是群体的,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能够体现出不同国家的哲学归属。

在德国,我曾看过许多次慕尼黑芭蕾舞团的表演,整个西方世界的芭蕾舞动作基本都是个人大托举,张开双臂,四肢要向天地伸展,突破大地的羁绊。而中国戏曲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种动作,中国戏曲都是拉山傍、跑圆场、卧鱼、兰花指,一切动作是圆润的,俯归向大地;而西方的一切动作是伸展的,冲击向天空。这两种取向也是民族文化不同的体现。西方的建筑,比如德国哥特式建筑,都是单体向前,优美崇高,好像一个个体向神致敬的姿态。而东方建筑都是群体建筑,都像紫禁城那样,按照东西次第,具有一定的逻辑规律。中国的建筑一定是群体铺开在大地上,矮矮的,而不是冲向空中孤绝地朝拜。其实在每一种文化意向中都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找到不同材质进行比较,西方的节日都是从天上下来的,中国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西方人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都是人向神致敬;但是中国人过的是节气,就像我们每年过的清明,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当它是节气的时候,它寓意着风清景明、种瓜种豆;当它是节日的时候,就寓意着慎终追远、哀悼祖先。

在哲学上,东西方都有着辉煌璀璨的人类文明,中国的儒家给了大家安身立命、厚德载物的精神依托,包裹着自强不息的君子之德;道家给了我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由精神。这些其实和西方哲学之间存在着共融、共通的价值。所以不同文明之间,不能轻易地用一种去否定另一种,世界文明就像一头大象,当我们摸到象耳朵的时候,就说它长得像扇子;摸到象尾巴的时候,就说它长得像绳子,其实,当我们放下争执,把所有的印象拼凑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正在接近大象的真相。所以我们能不能够放下冲突性的思维,用融合性的思维去完成文明新生态的建设?在我看来,思维方式的贡献会是中国文明给世界文明带来的最大的贡献,它比什么样的结论都重要。

中国文明体现了一种融合式思维,中国的文化信仰从来都是一体多元的,因为我们推崇的就是儒道释互补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在这种融合思维里把印度的佛教转化成了中国的禅宗,中国文化讲究阴阳平衡,从来都不是单一元素的。《周易》上讲一个人真正的人格成长,叫作:“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就是一个真正长大的人格,他的道德要跟天地吻合,人心的光明要跟日月吻合,劳作的节奏要跟春夏秋冬四时吻合,做人的良心不遭鬼神天谴,人在做,天在看。《周易》上所提出的成熟的人格思维,应该是融合性思维,而不是对抗性思维,我想这比任何结论性的东西都对世界的文明更有建设意义。因为今天的世界文明,有些时候是走向了冲突式思维,现在原教旨战争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冲突方式,它不再以简单的物质财富的掠夺作为最终目标,一种精神教旨上面的冲突越来越上升为一个显现的理由。中国东方式的融合性思维,是不是可以在今天给世界提供一点点思维方式的借鉴呢?当然,这个前提需要中国人自己心平气和,我们首先不能是充满了怒气的,或者说是跋扈的。所以我觉得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即对内、对外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一种融合。

四、国学教育重在化,不在文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文化最重要在化,不在文。我们的文固然有很多,但是有时候它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文,它的话语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我们也还有许多类似穿汉服、上私塾的国学班。我其实是主张现代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人格取得均衡发展最重要。从小诵经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古代上私塾是因為当时很多西方的童蒙启智的手段还没有传进来,所以过去只能上私塾。但是现在在德智体美都重视的情况下,我们让孩子从公立小学退出来,完全去上私塾,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所以我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可以在现代教育体系内去补充,帮助他们有效地消化传统文化内容,但是不要以偏概全,完全地回到局部不是进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于现代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不是多少知识,而是价值观。换言之,首先,我不把国学看作一个知识系统,而把它看作一种价值系统,价值系统就是小孩从小要有功德心,要懂得去劳动,要知道爷爷奶奶不容易,懂得孝敬长辈,从小绝对不可以撒谎,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国学告诉大家什么是礼义廉耻,其实就是人之初的本能之心和后天伦理之间的衔接。我们的价值教育其实最重要,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推广国学教育,每天规定有多少诵读,然后记下来要默写。国学仅仅表现为一种笔头记性里的分数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对小孩子真正的教育在化不在文,化育首先是一种从观念到行为的价值系统,而不是知识系统。其次,它一定要纳入现代公民的成长体系中,给孩子一个健全良好的人格,而不是完全退回复古,这是我给当代社会在弘扬传统文化时的一个建议。

五、传统文化创新需要传媒观乎人文,化育人心

最后我想谈谈传媒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其实,“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就是我认为传媒需要做的事情,即观察当下人间百态,提炼出有效的价值观,化育人心以化成天下,这就是传媒的职能。 从整个传媒发展来看,我认为传媒生态在中国其实是经历了一个断层式的爆发,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还一直困惑于信息的匮乏不足,那个时候电视台也只是比较高大上的国家电视台,地方台都还没有发展起来。90年代就是地方电视台蔚为大观的时候。进入新世纪后,自媒体突然之间就勃兴了。所以我们是在短短不到30年中,经历了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原来我们不了解世界,是因为我们的通道不畅,而今天我们不了解世界,是因为迷惑于过多的伪信息之中。所以教育電视台某种意义上就是去伪存真的传媒,就是要教大家学会去分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信息是捕上来的鱼,那么教育电视台输出的一些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其实是“捕鱼术”,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能够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保持一种清醒的判断。

传统文化在今天能不能够化育,我觉得教育电视台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央电视台这些年真正火爆起来的栏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包括今年火起来的《朗读者》,不难看出,所有内容都是教育资源。其实我们要问一句为什么这些节目不是我们教育电视台来做呢?中央台所有火起来的基本都是教育类节目,而教育电视台在各地覆盖的情况不一定都比中央台差,甚至我们在落地上比中央台的某些频道还要好,因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主频道落地是不需要缴费的,它是一个公共资源,并且中国教育电视台依托于教育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中学、小学老师都在教育系统内。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主讲人几乎都是大学和中学老师,所以我们现在还有很多资源可以用。我认为教育电视台是大有可为的,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媒介研究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不论以哪个身份,我都要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大有可为,希望在文而化之的这条路上,中国教育电视台把自己的资源变为一种优势,用上述这些教师的人脉策划出低投入、高产出,以文化人的节目形态,这是值得期待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