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22-11-29 来源:步旅网
河北农业大学“十二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一五”期间,在“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深化改革,全面发展;重点建设,注重创新”的工作思想指导下,我校研究生教育在层次的提升、规模的扩展、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十一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1.办学层次明显提高,专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十一五”期间,我校学位授权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1个增加到4个,博士二级学科由14个增加到38个(均含自设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由40个增加到65个;学科门类在农、工、管、理、经5个基础上,新增文学、法学、医学3个门类。取得了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林学硕士5种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权,开展了高校教师硕士培养工作,学科点数量位居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前列,为更多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2.专业结构得以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人才建设。按照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十一五”期间,新增8个博士授权专业中,其中农学学科有5个,凸显了学校以农为主的办学特色;动物遗传育种与1繁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蔬菜学等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利地支持了我省主导产业的发展;理学、文学门类的大发展为全面提高研究生课程体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学校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二级学院由14个增加到18个,管理学科成为我省最强的学科。3.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管理机制不断深化。2005年末,我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10人,目前在校生217人,增长97%;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1280人增加到目前的1757人,增长37%;在职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300人增长到670人,增长123%。工学、管理学科研究生增长较快。2005年末,学校有博士生导师77人,硕士生导师305人,目前分别增长为148人和570人,导师力量有所增强,且学历层次大幅提高。为适应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增长,从2006年起学校逐步加强二级学院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职能,研究生学院逐步由具体事务的管理转变为统筹与协调,实施了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研究生等工作;强化研究生教育平台建设,启动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明确了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的思想,形成了校、院两级加导师的综合管理的基本框架。4.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建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试验站);作物遗传育种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森林培育成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有4个省级强势特色学科(群),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使总数达到13个;重点实2验室和重点学科的资金资助,改善了研究生整体培养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对新增学位授权学科给予了支持。自我省评选省级优秀博硕士论文三年以来,我校获优秀论文数量稳中有升。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一直在95%以上,并逐年提高。(二)存在的不足1.生源总量有所减少,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自教育部施行研究生联考办法以来,以农科为代表,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连续减少;博士研究生生源中应届硕士毕业生比例偏低。多数学生对自己要求降低,科研能力偏弱。2.导师指导研究生投入精力不足,青年导师育人经验缺乏。新导师增长较快,多数年轻导师科研课题少,经费少;普遍而言,导师对研究生要求不够严格,资助力度小。3.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任课教师调课率较高;学校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对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公共实验室平台投入不足,重点实验室共享程度不高。4.研究生就业层次偏低,就业压力大。受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制约,研究生到高校、科研单位就业难度大,到中小企业比例上升,因此从短期看,学生对学校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认识不高,学习兴趣不高,氛围不浓。5.研究生生活学习条件较差(宿舍、网络、教室等等),补助或待遇差。3二、“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从教育系统内部看,2010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纲要》提出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学校财政改善必将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提高研究生待遇、吸引优秀生源的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学实验水平。从行业发展角度看,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提出加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4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河北作为京畿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需求必将为以农科为优势的我校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率先走出经济危机低谷,特别在国家提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情形下,大量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无疑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二)我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农大作为省属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受资金制约,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与部属院校和沿海省份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同时,受省内项目支持力度影响,多数学科经费紧张,达不到施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条件,对研究生资助力度有限。因此,学校整体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三、“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研究生教育工作全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入主流,强特色,与时具进,更新观念。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整合优势,打造品牌,努力把我校建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5研究生培养教育基地,更好地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发展思路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十二五”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对导师和学生的考评奖励机制;以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突破口,建立适合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学位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为重点,改善培养条件,促进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专项技能培训,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模式,完善招生计划的分配方案。四、“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教育目标任务(一)稳步扩大教育规模,服务我省人才建设工程。考虑我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按照10%的年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3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700人,博士研究生300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到1200人左右,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五年为社会输送研究生4500人。十二五期间研究生培养规模

2010年

硕士招生博士招生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硕士

631501968230

2011年694552073253

2012年764612254278

62013年840672479306

2014年924732727337

2015年1016813000370

招生

(二)逐步提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确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流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数量20~30个。(三)按照学术型、应用型和在职培养研究生三种类型分别建立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流程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查体系。(四)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统筹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任务、实验室发展目标、科研项目实施紧密结合,形成国家、学校、学院全方位资助体系,优先在强势特色学科(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上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励基金。(五)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0-20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0-60篇。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力争在三大检索中收录一定数量且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六)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立足创新能力培养,拓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强化职业素养培训。到2015年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提高到80%。(七)改变生源紧缺状态。立足校内,加强招生宣传和考前咨询服务,将考录比提高到2.5:1,基本实现一志愿录取。(八)启动建设“研究生院”,提高为师生服务水平。7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优势,集各方之力,启动建设“研究生院”。完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等工作,努力开拓服务师生的渠道。五、保障措施(一)学校高度重视,加强统筹管理适时组建分门类(或称学部)的专业管理委员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发展前沿,研究确定分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促进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统筹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导师管理的关系,理顺相关部门管理职能;统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研究生资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研究生人力资源作用,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调动直接责任者的工作主动性。完善培养学院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分类管理原则,确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将培养质量考核结果与招生指标分配和学院年终考核等结合,调动培养学院工作主动性。建立研究生导师考评机制。将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挂钩,强化导师责任意识,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落实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优工作,加强新增导师岗位培训,逐步建立导师招生准入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科技创新活动和奖励形式,逐步加大对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贡献奖励力度。面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建立与企业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顶岗实习等方式,在保证学生利益的基础上,争取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资助。建立8较学术型研究生更为多样的资助形式。(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在现有导师队伍的基础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引进;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研究生校外基地相结合,遴选一批企事业单位研究生导师,扩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师队伍。积极支持指导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使我校的研究生导师能紧密跟踪学术前沿,不断提高他们的各种待遇,激发他们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细化教学过程实践环节。按照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原则,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简章分离,分别明确我校两类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定位、就业取向。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的论证,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调整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水平。逐步细化培养流程,增加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推进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的落实,开拓渠道,提供以学生为主导的多种教学实习、学术报告机会,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建设一支以研究生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明晰研究生教学方法、内容与本科教学的差异,明晰两类不同形式研究生教学形式的差异,增加对研究生课程课程体系的了解,提高教学针对性。并聘请部分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高工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队伍。(五)优化人才选拔模式,扩大招生宣传。9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初试科目中逐步强化对考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定位,细化复试阶段不同专业对考生的考察重点,突出动手实践环节。扩大导师组的集体决策权力,同时赋予导师更多的责任,促使每位导师对自己选拔考生考察的侧重点有清晰的思考和选择。采用多种渠道,进一步扩大对学校学科建设成就、导师风采的宣传;将招生宣传工作纳入培养学院考评范围,强化培养学院招生责任,争取更多硕士生生源;采用硕士生提前攻博等方式,着力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六)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研究生管理规范化进程。继续完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与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流程控制,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时效。开展研究生网络辅助教学。继续实施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开展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检查,保证研究生授课质量稳步提升。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整理分析为重点,总结分析各学科专业人才成长规律,总结典型案例,树立教书育人楷模,改进工作方法。(七)加强研究生教育投入,改善培养条件。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自筹资金、寻求社会支持、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研究生教育经费。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投入。按照“内容先进,体制完善,集成优势,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教案库。加强研究生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用书的建设,建设10一批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八)进一步挖掘研究生培养优质资源,开拓合作办学渠道。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与访学制度。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建立面向国内外多项交流的“研究生访学制”,接受国内外研究生访学,同时鼓励和选拔优秀研究生与学者到国内外相关高水平学科、单位进行访学或短期的科研和项目合作。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区域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以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条件优异、有利于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构建跨学科开放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项目研究。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