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9卷第1期 " 科学学报 V01.1 9 NO 1 2007年3月 Journal of Ge,nsi1 Sciences Mar 2007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种群调查 文陇英 (乐山师范学院比学与生命科学系.四Jii乐山 6l1001) 摘 要: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2rgu5)52只,草原沙蜥 (Phrynocephalus fi'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 ,草原沙蜥1o0只/hm。,2 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为3 4.2 mm.成体组为 54.5 mm;草原沙蜥的亚戍体组为35.4 nllTt.戍体组为57.9 mm.种群性比(旱:杏)丽斑麻蜥为1: 1.07.草原沙蜥为1:0.94,平均接近1:1.调查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个种群的密度相 差不大,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可以重叠,可以共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中;丽斑麻蜥亚成体比草原沙蜥亚 成体 醒晚.蜥蜴体温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机能. 关键词: 丽斑麻蜥;草原沙蜥;种群密度;吻肛长(SVL);性比(旱:舍);更L醒;温度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366(2007)01—0088—03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Eremias argus and 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WEN I ong—ying (Dept ofChemistry&Life Sciences,Leshan Teacher’S College,Leshan 61400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lizards,107 lizards are trapped from the outskirts of Lanzhou in Gansu province.There are 52 E.argus and 55 P.frontalis respectively.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E.argus is 129/hm and P.frontalis is 100/hm .Every popul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the submature class and the mature class).For E.argus the average of SVI iS 34.2 mm of the submature class and that of the mature class iS 54.5 nlm.For P.frontalis the average of SVI iS 35.4 of the submature class,and that for the mature class is 57.9 mm.The sex ratio(旱:舍)Of the population is 1:1.07 for E.argus and 1:0.94 for P.frontalis,SO they are close to 1: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populations can live in one and the same area.Eremias argus wakes earlier than Phrynocephalus frontalis.The body temperature of lizards is influenced by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physiology can be maintained by their behaviors. Key words: Eremias argus;phrynocephalus frontalis;population density;bodysize(SVI );sex ratio; wake;temperature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隶属于蜥蜴目,是小型的 构,河西荒漠蜥蜴多样性的研究;王顺庆等【-8]通过数 变温动物,分布广泛,迁移范围小,易于捕获和饲养, 学建模研究生态环境对甘肃河西荒漠蜥蜴多样性的 是研究生态学的理想材料.有关蜥蜴的研究主要有: 调控;郭砺 对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 宋志明对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食性的研究u ; 生态位分化的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分布有大量的蜥 Jones ̄ 对蜥蜴种群动态、姜雅风L3]对种群结构的研 究;刘通发等E4-7]对蜥蜴体温变化与环境温度关系, 蜴,我们对兰州市郊的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进行调 环境条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甘肃荒漠蜥蜴群落结 查,了解其种群动态以及蜥蜴与环境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6~05—2O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资助(Z061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 文陇英: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种群调查 89 l 样本采集 从2005年4月27日至5月6日,在兰州市郊 区,样地植物种类主要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面积约为0.75 hm 的不规则四边形向阳坡面上,采 集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种蜥蜴样本.采用多次重 捕多次标志法,将捕捉后的蜥蜴用剪趾法进行永久 性标志,同时在背部做临时性标志,测量吻肛长 (SVI )精确至1 1,然后释放并记录每次发现的 位置和日期. 2 数据处理 (1)植物覆盖度在样地用随机取样法取5个 半径为1 m的圆形小样方,测量每个小样方内每簇 植物的长径n和短径b,利用椭圆形面积公式S一 1/4 ̄ab计算每簇植物的覆盖度,取5个小样方的平 均值为该样地的植物覆盖度2.93%,说明该样地植 被稀疏. (2)种群密度 利用施夸贝尔法(Schnabel method),计算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种群数量及 其95%的置信范围公式: N— (niMi2)/ (Mimi), [∑(Mi  ̄hi)-(∑,niMi )]/∑(niMi ) 1/ 一———————— ———_——一’ S 一√ / :(niMi )], 其中N代表种群数量, 代表每次捕获(或发现) 量,Mi代表每次捕获时已标志蜥蜴的累积量,5 代表标准误的倒数,a为捕获次数. 种群密度D—N/S,其中5为样地面积.样地面 积S一0.75 hm ,,2—5时,to.05—2.571,结果见(表1). 表1种群密度计算结果 (3)年龄组的划分 在一数轴上标出每只蜥蜴 吻肛长,根据数轴上点分布的疏密程度来确定各年 龄组的吻肛长范围,平均吻肛长丽斑麻蜥的亚成体 组为34.2 mm(32~37 mm),成体组为54.5 mm(47 ~63 mm);草原沙蜥亚成体组为35.4 mm(29~ 43 mm),成体组为57.9 mm(50~64 mm).年龄结 构为丽斑麻蜥亚成体组占13.5 ,成体组占 86.5%;草原沙蜥亚成体组占59.6 .成体组占 40.4 (图1). 图1 晰蜴各年龄组分布 团丽斑麻晰 口草原沙晰 f检验结果,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各年龄组间的差 异显著,见表2. 表2种群年龄组闻f检验 (4)种群性比 在捕捉过程中,捕捉到的雄性 个体数明显少于雌性,由于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被 捕捉到的机会不等,一些发现了而没有捕捉到的个 体可能为雄性.因此,我们利用施夸贝尔法将雌雄个 体各做为一个种进行数据处理,求出种群雌雄个体 的估算值来计算性比(旱:舍).X 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种群性比适合性检验 注:XS 05=3.84 (5)个体大小与食物大小的关系 在对食物种 类观察中发现丽斑麻蜥之间体长与食物长度无关, 嘴宽与食物宽度无关;草原沙蜥之间体长与食物长 度无关,嘴宽与食物宽度无关.说明同种动物个体的 体长及嘴宽对食物选择影响不大.但是丽斑麻蜥和 草原沙蜥间食物大小存在差异,丽斑麻蜥捕食蚂蚁、 蚊蝇等,草原沙蜥捕食蝗虫(占食物总量的90 以 上)和蜥蜴,丽斑麻蜥所选食物比草原沙蜥小. (6)体温调节 在—天当中,丽斑麻蜥和草原 沙蜥的体温不但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它们本身的背温和肛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早 晨9点左右蜥蜴出洞后,背温略低于肛温.随着外界 温度的升高,蜥蜴通过晒太阳等活动,使体温逐渐升 高,在l1点左右,蜥蜴背温逐渐高于肛温,这种现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甘肃科学学摄 2007年第1期 一直持续到进洞前.在中午13点到l4点之问,蜥蜴 通过实验过程来解释,在5月3日以后才发现少量 位于阴凉的地方,背部很少受到太阳辐射,背温低于 肛温.当蜥蜴再从阴凉地迁移到光照处时,背温又逐 渐高于肛温,直到2O点以后人洞背温才降下来. 的丽斑麻蜥的亚成体个体,说明丽斑麻蜥的亚成体 个体大部分还处于冬眠状态,只有少数个体从冬眠 状态中 醒并外出活动.由此可知,丽斑麻蜥亚成体 比草原沙蜥亚成体 醒晚,这说明,丽斑麻蜥亚成体 比草原沙蜥亚成体 醒所需温度高. 蜥蜴属于变温动物,有关变温动物的热量问题 从2O世纪7O年代就有研究.对蜥蜴的热量来说,温 3结果与讨论 该样地种群密度较大,植物覆盖度小,植被简 单,适合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生活,同刘迢发提出蜥 蜴种群密度与植物覆盖度呈负相关一致 .宋志明 等L1]发现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在食物生态位和生境 生态位上有种间竞争关系,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丽 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个种群的密度相差不大,丽斑 度调节限制对低温迟钝的蜥蜴特别重要,蜥蜴受自 身条件制约,不可能远离巢穴去寻找食物,它只在巢 穴附近活动,如摄食、领地保护、寻找配偶和躲避食 肉动物.就是在春季繁殖季节,成年蜥蜴大多占有领 地,并且领地范围很严格,不可能外出觅食.草原沙 麻蜥略高于草原沙蜥,相对而言丽斑麻蜥为优势种, 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可以重叠,可以共处于同一生 活环境中,这与郭砺得出的结论相同 ],说明它们在 长期竞争过程中已相互适应;但在对微环境的选择 上,二者有所不同,在植被较密集的地方丽斑麻蜥较 多,而在植被较稀疏的地方草原沙蜥较多.在2种动 蜥和丽斑麻蜥的行为也大多受热量限制,环境温度 变化,体温也随之变化,许多行为如摄食、领地保护 及繁殖都受控于环境的热量变化.环境温度过高时, 它们就停止一切活动,逃人洞中或爬上树,环境温度 过低及天气突然变化时,它们也会躲避起来.鉴于 此,王顺庆也提出环境因子调控蜥蜴多样性的综合 物共存区域,体形大小不同的动物,所食用的食物大 小也不同,这种规律在鸟类、鱼类、哺乳类及蜥蜴中 都被证实,在我们调查中,2种蜥蜴间也存在这种现 象,但在同种蜥蜴间无此现象,说明同种动物种群 内,个体差异极小,食物大小差异不大,食物主要存 在于种群间的竞争,而种内竞争很小.2种动物体型 大小的不同对种群结构的稳定很重要,但最根本的 是不同大小的动物取食不同大小的食物,从而减少 机制E73.蜥蜴体温的生理调节功能很低,体温主要受 环境影响,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机 能.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丽斑麻蜥亚成体比草原沙 蜥亚成体魁醒所需温度高.反映出在机体代谢中,丽 斑麻蜥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性比草原沙蜥更强. 参考文献; [1] 宋志明,赵肯堂.草原沙蜥和密点麻蜥的食性研究[J].两栖爬 行动物学报.1983,2(4):7-1 2. 了种群之间的竞争. 由于上一年秋季出生的幼年蜥蜴到第2年春季 大都发育为亚成体,所以该样地中的2种蜥蜴均可 [2]Jones.Campative Life Histories of Holbrookia Macu|ata and Sceloporu Sandulatus in Western Nebraska[J].Ecology, l987,68(6):l828一l838. 以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2个年龄组.经过t检验, 发现同一种蜥蜴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说明 通过吻肛长来划分蜥蜴年龄组是可行的,也可以说 E33姜雅风.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8, 23(6):6—8. E43刘遁发.环境因子对密点麻蜥种群密度的影响[J].从水到陆. 199(}.2(1):l33一l37. 明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蜥蜴体长的增长与其体质量 的增长呈正相关.从所得实际数据来看,在丽斑麻蜥 E53刘适发.李仁德.梁效成.甘肃荒漠蜥蜴群落结构的研究[J].动 物 :报,1992.38(4):377—384. 种群中,亚成体组个体数所占比例很小只有 13.5 ,成体组占绝大部分为86.5%;在草原沙蜥 种群中,亚成体组占有较高的比例为59.6%,成体 组仅占40.4%.从理论上来说,由于上一年秋季中 [6j刘迢发.李仁德,孙红英.甘肃河西荒漠蜥蜴多样性研究EJ3.甘 肃科学学报,1993,5(3):48—52. E73王典群,张钧.荒漠沙蜊松果复合体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研究 [J].甘肃科学学报,1997,9(3):44—47. Es_- 王顺庆,曹纯.生态环境对甘肃河西荒漠蜥蜴多样性的调控 t[J .生物数学学报,2001,16(2):218-224. [9j 郭砺.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r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36(1):76—8O. 部分衰老个体的自然死亡,在第2年春季种群中,亚 成体的个体应占有很大比例.在实验中,只有草原沙 蜥与此相符,而丽斑麻蜥则与此相反,这一点可以 作者简介: 文陇英,(1964一)女,四川I省广元人,2005年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现任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