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021-12-01 来源:步旅网
初中语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技能 诗人的形象 《登幽州台歌》 时 间 教学目标过 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二、作者简介及其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

1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诗人的形象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个人再探索 州台歌》。 三、师生活动: 1.教师范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词,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2.学生初读(注意: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3.梳理诗歌。 【注释】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诗意】 意译: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4.诗歌赏析 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 wěi 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 2

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5.诗歌总结: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6.诗歌的艺术特色: a、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b、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c、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四、拓展:学习《登幽州台歌》的现实意义?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五、作业 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