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东升 刘向 刘艺旋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8年第10期
一个家,十五世同居不分家,3000 余人同吃一锅饭;一个家,173 人出仕无人贪墨,屡受朝廷旌表;一个家,“孝义”立门,168 条家规成为明朝法律蓝本。它,就是缔造传奇的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浦江郑宅“江南第一家”。
900 年来,家风家训传承至今生生不息。上过央视、获过中纪委点赞,郑宅这座“弹丸之地”已名声在外,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党员前来参观学习。如今,小镇又现创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之光,首推“好家风指数”,以家风传承为纽带,实现“三治”融合,探索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乡村综合治理之路。
前不久,2018 年上半年“家风指数”评比结果新鲜出炉,40 个家庭和个人获评郑宅镇十佳好家风农户、最美家庭等,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鼓舞感染着全镇村民。
一本好家风档案管到底
水墨风的本子,封面隐现“江南第一家”青石牌坊,大约三四十页,翻开便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这本好家风档案,网格长人手一份,详细记录着各家农户的家风指数考评情况。表格划分为遵纪守法、邻里和谐、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等5 项,每项占20 分。有其他奖罚事件,还可另加减分。
东庄村村支部书记郑仲良,隔三差五要去自己负责的网格区转悠,看看六户家庭门口的垃圾分类情况,聊聊家常关心农户近状, 每个月都要把联系户重家风、守道德的表现折算成分数记录在档案上。
“这个人”,他指着表格的第二行说,“同亲兄弟向来不和,上周还为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所以邻里和睦扣了10 分。”
如何才能熟知农户的所有动态并及时介入引导? 这就要归结于郑宅的特色网格, 一张以血缘为纽带织成的“人情”网格。网格长如同过去族长般的存在,详细记录家风表现情况, 主持大事维护关系。在浦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骆安看来,“人情” 网格便于真正深入群众家中实现自治,同时形成命运共同体,倒逼农户为同族利益而恪守家风家训。
此外,驻村民警会及时将近日犯案记录或矛盾事件反馈至群里,以便村干部和网格长悉知作出公正评分。
每月月底,村口告示栏便晒出好家风红黑榜,分数最高和最低的农户均得以亮相。在熟人社会,村民最好面子。每到放榜日,大家一拥而上,上黑榜的便羞愧走开,暗暗下决心整改。下方村的方小毛在三月份刚被评为“垃圾分类较差户”, 从那之后,不论网格长是否来抽查,他都自觉地把门口垃圾分好,连垃圾桶也洗刷干净放好。
到了年中和年底, 郑宅镇就评选村级、镇级“好家风指数”先进户。获选农户在大会上公开表彰,先进事迹上墙,还有机会向浦江农商银行申请“好家风信用贷”,最高能享受免担保30 万元的贷款。
五支队伍守护郑宅平安
在好家风吹拂之下, 越来越多的郑宅人不再将视线局限于小家, 力所能及地为村子服务。镇上34 个村都建立了由村民自发组成无偿工作的五支队伍,义务巡逻队、义务消防队、雷锋服务队、好邻居调解员、外来人员自治组织。
曾十五世共同居住不分家,3000 余人同吃一锅饭,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郑宅, 如今的小镇又现创举,首推“好家风指数”,以家风传承为纽带,实现“三治”融合,探索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乡村综合治理之路
年近花甲的郑民义是下方村调解主任,在村里已驻守多年,遇到过各色各样的矛盾纠纷。不少上一代结下的恩怨矛盾,经他调解得以化解。郑木吐和陈轻松起初是亲如家人的邻居,互相租借房子,没想到因为一堵围墙而掐起架, 导致后代也相见如仇。自去年伊始,郑民义在两家来回跑已不下十次。从拒门不见到后来同意协调再至握手言和,背后没别的秘诀,就是不停磨嘴皮子。郑民义坦言“, 现在有好家风指数,农户也怕分数扣多太难看, 所以比以前好协调了。”
好邻居调解员, 坚持做郑宅幸福和谐的守望者,尽早发现纠纷源头,以占领矛盾纠纷化解的主阵地,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做到纠纷不出村;义务消防队是当地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1996 年就已建立,这些年时刻守护在村民身边;12 位村民自发组成的巡逻队, 每当夜幕降临就提上手电筒开展巡逻,每周三次风雨无阻,除夕夜还在街头劝买醉青年回家过年;村民有文件不知何处盖章,雷锋服务队由此产生,主动收集急于办理、苦于办理的业务为之代跑,将服务前移,真正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外来人员自治组织,洞悉人口流动,第一时间发现可疑人员, 致力于营造一个公平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五支队伍,不为名与利,只因身为郑氏后人,深受孝义家风感染,坚持守护着一方平安。“自好家风指数评价推出以来,全镇治安明显有好转。”郑宅派出所所长石小钢说,截至5 月底,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同比去年下降20.7%,扒窃零发案,圆了群众“安居梦”。
三代同心传承优秀家风
老一辈言传身教,用一生来践行家风家训;下一代耳濡目染, 于润物细无声之中感受到好家风的力量。
去年12 月底,郑宅镇进行了“好家风指数”的第一次评比。上榜的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76 岁的王兴练、71 岁的张哲玲、57 岁的郑增先……他们有的是老中医,义务给村里的老人嘘寒问暖;有的是义务看管村居家养老中心;还有的是当了30 多年的义务消防员, 主动掏腰包维修周边各村的消防设备。
“看看那块好家风,要对得起这个牌子。”郑增先的妻子总是用这话训儿孙。父爱沉默,然而后辈一切都看在眼里,郑增先平日里是送水工,遇上火情就是跑在最前面的义务消防员,稍有空就跑去宣传消防知识。春夏秋冬,24 小时,从不关机,一接到火警就驱车前往。大儿子考上大学走出县城,毕业后仍选择回老家为父分忧, 工作之余就往村里跑,为村民提供义务服务。
如今,在郑宅建设的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东明村31 岁的周栋刚,仅用7 天时间就说服161 家农户主动配合古镇风貌整治;1993 年出生的小伙儿主动报名加入义务巡逻队,舍弃下班休息时间来守夜。
为进一步深化“好家风指数”的引领作用,郑宅镇还开展了“四进、四送、四节”活动。“四进”是家风家训进厅堂、进校园、进讲堂、进礼堂;“四送”是家风家训送学子、送军礼、送游子,在孝义节、母亲节、重阳节以及春节集中开展孝义活动, 传承家风家训。
家风吹,百姓安。一本好家风档案、五支村民义务队伍,融合“自治、德治、法治”,打造农村综合治理新格局,共筑平安。代代同心,忘祖训,“江南第一家”千年传奇方得续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