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改革要根据社会现实、立足于基础教育、着眼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发展基础,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实践,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成为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教育改革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发展就要有变革。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改革,都不能忽视人的因素。教育改革亦是如此——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教师应担负起教育改革的历史责任,全程参与教育变革。 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曾风靡全球的“新数”运动,之所以未能成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改革没有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实践中去,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仅仅关注改革理论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教育改革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存亡,可谓是思想界的重大变革。 新的时代赋予了教学新的意义,教师在教育改革中也有着新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更应成为学生心灵发展的引导者。
在旧的教育体制中,教育注重将知识强加于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多数教师也深陷“有效教学”泥沼,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改革中的顽固堡垒。所谓“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自此以后,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教学是艺术”被“教学也是科学”取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育发展至今,素质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教学热点。 何为素质教育?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说:“素质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以人为本,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特点。”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打着以人为本的烙印,就要因材施教,使教育充满理想、追求人才的发展,即教育人性化。
教育离不开课堂,但对教育而言,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课堂教育的刻板、划一、毫无灵活性可言等不足,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开发和创生的直接参与者,形成“文化自觉”,但这种自觉性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教师要解放思想,关注教育实际,构建多元化、灵活性与启迪性共存的新型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一人的课堂。 教育,即教化,育人。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即是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净化,使人拥有完善的人格,而不是旧的教育制度所推崇的关注外在分数的应试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人性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知道,对心灵的教育才是教育之本源。人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心灵存有疑惑。 请看这样几个案例:
(1)几个女生不上夜自修,一起去营业性舞厅跳舞,因时间太晚,进不了学校,又去看通宵录像,彻夜未归。
(2)一女生过生日时,请同学吃饭,席间喝酒,回校后在教室里撒酒疯,随便骂人,并打了与自己有矛盾的一位同学,严重影响了班级正常的学习。 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不能否认这是教育的失败,德育的缺失使教育失去其意义。
教师要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思想深处对学生给予帮助与引导,使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新世纪的新型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关注学习本性。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个由外而内灌输知识的过程,它应该是“精神内启”的途径,即学生在特定文化境遇或情境中构建个人心灵史,在这一方面,教育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改革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教师该担负的神圣使命。在改革的征途上,教师要做好充足的精神准备,革命尚未成功,但我坚信,我们定会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等 《中国基础教育评论第一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108页。
[2]刘铁芳等 《中国基础教育评论第一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125页。
[3]陈永明等 《基础教育改革案例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357页。
[4]刘铁芳等 《中国基础教育评论第一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10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