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中山陵前》教学案例

2022-09-13 来源:步旅网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中山陵前》教学案例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中山陵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是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单元,由《鸦片的背后》《中山陵前》《南湖游船》组成。本课它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奋斗历程。课文以孙中山为话题,由点到面,从而牵引出在他周围的一群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和他们所做的历史功勋。 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孙中山本人有所了解(中山陵就在南京,南京有不少和中山先生相关的事务),但学生所了解的也只限于局部的、表象的,而对其所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知之甚少,甚至是比较陌生的。

课文涉及大量的历史史实,都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面对高度浓缩的的教材内容,加上文本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很难体会孙中山等人的伟大之处,一味的说教,学生往往觉得枯燥。

所以借助多媒体信息的优势,通过音乐,图片,音像资料再现历史片段,增加直观性。从身边话题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

教学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着力于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本课的活动灵活多样,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活动中了解孙中山革命历程及伟大历史功绩和一些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了奋发为国,立志为国的理想。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

1 / 8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孙中山伟大历史功绩。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从中提取相关信息。

2、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情怀。

3、过程与方法:分组搜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补充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了解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面对各种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故事等。 2、老师准备: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并制作有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 走近中山

1、师谈话导入:哪些同学去游玩过中山陵的?中山陵是纪念谁的?

(引出孙中山,并板书) 出示孙中山肖像。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是香山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播放《中山陵》视频。

(设计意图:历史远离学生,用中山陵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历史与生活链接,有效的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易于激发)

2、对于孙中山你有多少了解?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孙中山是大总统;孙中山的生卒时间;孙中山破陋习

2 / 8

的故事”等】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课前调查成果。说说你所知道的当地(或其他地方)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学校、公园、街道等。

【预设:学生将南京的中山门、中山路,中山纪念堂,中山码头,逸仙桥、逸仙小学,广东,中山大学,中山装等资料进行展示,介绍。活动过后,师出示图片补充介绍并小结。】

(设计意图:这段设计以“中山陵前”为话题导入课文,初步评价孙中山先生,感受孙中山受人崇敬,为了缅怀他,全国各城市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课前请学生搜集资料,并以图配文的形式分组介绍一些以中山名字命名的地方,图文并茂,学生较感兴趣,特别增加“中山装”,作为新鲜知识,学生更加感兴趣)

师出示图片(新街口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大批游客瞻仰中山陵)。孙中山如此受人崇敬,叫人怀念,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了来探究。(板书“?,!”) (二) 探索救国

1、我们来走进孙中山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 A、课件演示《清末社会现实》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结合上课学习内容《鸦片的背后》进行回答。】 师总结:百姓任人踩踏,就像脚下的蚂蚁,

学生学习《老百姓不是蚂蚁》。并讨论:为什么孙中山认为老百姓不是蚂蚁? B、师课件演示:(鸦片战争后割地、赔款的数据表格)看这些数据之后,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和想法 。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赔款数目巨大”,“国家被外国侵略者强占,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必须要救国家,把这些强盗赶出”……】

3 / 8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多媒体,形象而又真实的展现那段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认识到必须推翻清王朝,才能救。使学生与孙中山的思想产生共鸣,有效地达成情态教学目标。)

C、你认为此时的该怎么办?孙中山是怎么做的?(课件配乐:激昂、振奋的)

起初——(上书李鸿章,寄希望于政治改革),甲午战争之后——(明白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推翻清王朝)。

(设计意图:立志救国这一段的设计从孙中山的成长历程说起。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早就埋下了革命和救国的种子,再得出不得不救国,不得不革命的结论)

2、(学生读文中资料,画出相关句子。)师课件出示:同盟会的纲领,引导学生理解“达虏”。

(设计意图:在此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理解同盟会的纲领,这是孙中山等人奋斗的目标,也是坚定的信念,为下文多次失败而不放弃,进行铺垫。)

3、孙中山虽然流亡在外,处境艰难,但与清王朝决战到底的信念却丝毫没有改变,他又号召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呢?(课件出示:孙中山历次领导的起义资料表格图。)

学生分组活动:——孙中山答记者问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孙中山先生,您好,我是XX报社的记者,我想请问您,您为什么要领导这么多次武装起义?(生结合孙中山的救国目标回答)” “孙中山先生,您领导了十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可您为什么从不灰心?从不放弃呢”?】

正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每一个有骨气的人都该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奋发争先,老师也不禁热血澎湃了。你们呢?

4 / 8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意在体会革命的艰难,革命到底的信念。鼓励学生走进孙中山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孙中山革命到底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现场模拟“孙中山答众人问”,使学生角色体验到孙中山的慷慨气概、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地从心底萌生要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爱国情怀。)

4、师:在孙中山的引领下,更多的人投身于革命,一心救国,浴血奋战。投影一组革命者图片。想了解他们吗?

学生对照书本自学,并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讲述“黄花岗起义”、“秋瑾英勇就义”等小故事。

小组推荐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任务简单、明确,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孙中山影响下的革命者、爱国者数不胜数。演示一组革命者的照片,让“历史人”站在学生面前,与学生直接“对话”,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爱国精神,并与之产生情感上共鸣。学生通过结合资料,整合资料讲故事的办法,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性学习。) (三)推翻帝制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党人前赴后继,起义频频爆发—— A、看资料片《武昌起义》(剪辑)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设计,首先看资料片,再现历史,营造历史氛围,把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更以激发学生情感。)

B、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了解各省宣告独立的情况,感受革命如风暴般席卷全国。

5 / 8

(设计意图:用到了地图这一直观的工具,使得学生立刻从视觉上、心灵上感受到革命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比光报一些省份的名字毫无疑问效果会更棒。)

C、书上也有这段资料,你们愿意再读一读吗?读后请思考一下问题: 武昌起义发生于____年____月_______日,又被称为 ________革命。 末代皇帝宣布退位,宣告____王朝的结束,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____年____月_______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设计意图:用三道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四) 缅怀中山

孙中山,这位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逝世后,被安葬在中山陵。如今,立于中山陵前,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卡片上写下你的留言吧!

学生活动:写献花留言、配乐。 在音乐声中深情地朗读你的留言

(设计意图:课尾音乐图片的导入,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中反思回味,加深对孙中山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高潮。)

教学板书设计

9、中山陵前

孙中山 推翻帝制

(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一节课结束,给学生头脑里留下了什么?雁过留声,水过留痕,板书显得至关重要。板书的内容是文眼,是教学重点,应言简意赅。本课板书

6 / 8

不仅要如此,更要体现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情感过程,由最初对孙中山的不了解的“?”变成最后的敬仰的“!”。 ) 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本课时教学课件以图片和剪辑的录像片断为主。 需要呈现的图片有中山陵图片;以中山名字命名的各学校、街道等图;孙中山像及故乡图片,割地赔款的表格图,清末时局图,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领导参与的起义表格图,秋瑾、喻培伦等革命者图和武昌起义后各省宣布独立的动态地图。

录像内容有清朝末年老百姓所受的压迫,武昌起义。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为了突出主题,所用录像都要剪辑。

当然,对于一节课而言,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很多时间起推波助澜、披情入境的作用。如开始时,中山陵前缅怀孙中山可配乐,救国救民,投身革命再配一段令人振奋的音乐,效果一定大增。起义全面爆发后需有隆隆的枪炮声,以作渲染。 中山陵前献花,以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激发兴趣,增强体验,丰富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历史知识较多,在各个知识点上教授上必须要准确。那怎样上?怎样体现品社课特点,而不是上成历史课?

1、在活动上做文章。历史题材的课文,呈现的方式应力求更多样、活泼,避免枯燥。本课教学中,如:“孙中山答记者问”“写给中山先生的话” 老师引领学生参与,激发、升华学生内在情感。由于本课的特点,知识目标不可能被忽视,但情感目标较易忽视,更要注意情感目标的达成度。

2、从学生生活出发。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换种方法,换种思维,搭好学生和历史人物的“桥”,很关键。本课导入就从身边熟悉的地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地、创造地进行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以求更为精彩的“生成”。

7 / 8

3、选择、搜集、筛取、整合。面对教材一课中含有大量信息,学生如何取舍,教师如何整合,如何侧重,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取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如本课有大量知识点,但都因为“绕探索救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个圆心展开。不取舍,课堂内容的繁多,课堂形式的花哨,虽令学生一时很感兴趣,教学的有效性将打折扣。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