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州电力管沟设计指引

2022-03-04 来源:步旅网
 ..

广州市电力管廊设计指引

(送审稿)

主编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

Word资料.

..

2013年04月25日

前 言

根据《关于推进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穗府办函[2011]134号)的要求,\"更进一步细化城市电缆管沟建设工作方案并认真执行\",为配合城市建设,减少道路重复开挖,而制定本设计指引。

本指引的主要目的,是为配合道路同步实施的电力管沟的设计工作,提供针对广州地区施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指引附图收录的设计图,为广州地区常规使用的部分电力管沟典型大样图,仅供参考使用。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电力管沟的具体设计内容应征询电力、规划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本指引由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 主编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 参编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广州电力设计院

广州市电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Word资料.

..

目 录

1 总则 ............................................................................................................................................................3 2 术语 ............................................................................................................................................................5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7 4电力管沟 ....................................................................................................................................................9

4.1 一般规定 ......................................................................................................................................9 4.2 平面布置 ......................................................................................................................................9 4.3 电缆排管 ................................................................................................................................... 11 4.4 电缆沟 ........................................................................................................................................ 12 4.5 工井 ............................................................................................................................................ 15 4.6 井盖 ............................................................................................................................................ 16 5 电缆隧道 ................................................................................................................................................ 17

5.1 一般规定 ................................................................................................................................... 17 5.2 建设条件调查 .......................................................................................................................... 20 5.3 勘察要求 ................................................................................................................................... 21 5.4 总体设计 ................................................................................................................................... 25 5.5 施工方法 ................................................................................................................................... 26 5.6 作用荷载 ................................................................................................................................... 27 5.7 工程材料 ................................................................................................................................... 29 5.8 明挖隧道 ................................................................................................................................... 32 5.9 暗挖隧道 ................................................................................................................................... 34 5.10 盾构隧道 ................................................................................................................................. 43 5.11 顶管隧道 ................................................................................................................................. 50 5.12 工程防水 ................................................................................................................................. 55 5.13 隧道出入口 ............................................................................................................................ 61 5.14 给水及排水 ............................................................................................................................ 64 5.15 隧道通风 ................................................................................................................................. 65 5.16 隧道消防 ................................................................................................................................. 66

Word资料.

..

5.17 电缆支架 ................................................................................................................................. 67 5.18 接地 .......................................................................................................................................... 67 5.20 节能环保及文明施工 .......................................................................................................... 69 本指引用词说明 ....................................................................................................................................... 70 附 图 ......................................................................................................................................................... 72

Word资料.

..

1 总则

1.0.1 为了适应广州市电力电缆线路建设发展和电力管廊设计需要,配合城市建设,减少道路重复开挖,使电力管廊设计符合技术可靠、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 本指引适用于新建电力管廊土建结构工程。土建结构工程的范围包括电力管廊建设过程中一切应与土建结构同步实施的内容,不包括通风、消防、排水、照明、电力、监视、通信等系统设计和设备安装工程。相关专业需要由管廊使用部门进行二次深化设计实施。

1.0.3 电力管廊土建结构设计方案应取得使用部门设备安装清单的基础上展开,设备安装清单应罗列清楚管沟、隧道中需要安装的设备的数量、具体尺寸、预埋件位置或间距等参数,结构设计应按清单提供的信息预留合理的安装空间、通道,并设置预埋件。

1.0.4电力电缆应根据电网规划选择适当的敷设方式。供电主网通过的路径宜选择电缆隧道,供电配网通过的路径宜选择电缆排管或电缆沟。

1.0.5 电力管廊路径的选择,应根据电网及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地形、地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

1.0.6 在新建道路的项目建议书或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以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中,应包含电力管廊建设的内容。相应阶段内容深度应满足《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相关要求,各阶段设计文件均应在取得供电局书面批复意见的基础上方可继续开展下一阶段设计工作。

1.0.7 电缆通过水域时应视河道宽度、等级、河床深度、地质情况等因素,采用过河桥架、敷设水下电缆、水下电缆隧道等方式通过。条件允许时(如非通航的

Word资料.

..

中小河涌),宜优先考虑设置过河桥架,并应征得规划部门同意。

1.0.8 本指引所引用的相关规范,应使用规范主管部门所颁布的最新颁布版本。 1.0.9 电力管廊设计除应符合本指引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Word资料.

..

2 术语

2.0.1 供电主网

35k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 2.0.2供电配网

35kV及其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 2.0.3 电力管沟

电力电缆的通道,本文中广义电力管沟由电缆排管、电缆沟、电缆隧道组成;狭义电力管沟由电缆排管、电缆沟组成。 2.0.3 排管cable duct

按规划电缆根数开挖壕沟一次建成多孔管道的地下构筑物。 2.0.4 电缆沟cable trough

封闭式不通行、盖板可开启的电缆构筑物,盖板与地坪相齐或稍低。 2.0.5 工井 manhole

本术语适用于排管、电缆沟,指专用于检查、安置电缆接头等附件或供牵拉电缆作业所需的有盖坑式的构筑物。包括:直接手井、转角手井、三通手井。 2.0.6 电缆隧道cable tunnel

容纳电缆数量较多、有供安装和巡视的通道、全封闭型的电缆构筑物。 2.0.7围岩surrounding rock

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 2.0.8 衬砌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坍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的内空整齐或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Word资料.

..

2.0.9 盾构shield

指用于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械。主要由切口环、支承环及盾尾等部分组成,也称盾构机。

2.0.10 盾构法shield tunneling

用盾构进行掘进,在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同时完成排土及隧道衬砌作业从而修建隧道的方法。 2.0.11管片segment

组成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基本单元,抵抗盾构隧道外力的结构构件。是一种在工厂制作的板状钢筋混凝土、钢、铸铁或多种材料复合的预制构件。 2.0.12 顶管pipe jacking

利用液压顶进工作站从顶进工作井将待铺设的管道顶入,从而在顶管机之后直接铺设管道的非开挖地下管道施工技术。

2.0.13 出入口the passage way of electric power pipe tunnel

结合人员通行、电缆敷设及安装通风设备等设置的隧道进出通道口。 2.0.14 工作井work well

用于敷设电缆及人员进出隧道结合隧道施工要求而修建的结构,包括竖井、盾构始发井和盾构接收井。

Word资料.

..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217-2007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293-1999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21-2005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2012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YB 9258-9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 50476-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本)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 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8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8-2002 《碳素结构钢》 GB/T 700-2006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 1499.2-2007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153-200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Word资料.

..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0-2004 《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 GJB 02-98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08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和准则》 市政规划篇 《广州市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国家和省市颁发的其他有关的技术规定

Word资料.

..

4电力管沟

4.1 一般规定

4.1.1 本章节电力管沟指狭义概念的电力电缆管沟。 4.1.2 电力管沟工程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低于50年。

4.1.3 电力管沟工程中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和本市有关标准的规定,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考虑耐久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4.1.4 电力管沟的结构安全等级应不低于二级,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4.1.5 电力管沟的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因素进行,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防水等级标准应不低于二级。

4.1.6 电力管沟工程抗震、抗压等级应符合所在道路等级要求。

4.1.7 电力管沟火灾危险性类别应符合电缆类型要求。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h。

4.1.8 电力管沟相关设计图纸在施工前,需提交供电部门和城市规划,并取得认可后方可施工。

4.2 平面布置

4.2.1 管沟布置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应与各种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统一安排,且应征得城市规划、地铁、人防等相关部门认可。

Word资料.

..

4.2.2 管沟布置应综合考虑系统容量、路径长度、施工方式、后期运行和维修便利等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4.2.3 管沟的布置应符合本市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宜布置在市政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东南侧或道路中心绿化带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

4.2.4 电力管沟不应平行设于其他管线的正上方或正下方。

4.2.5 管沟中电力电缆相互之间允许最小间距以及电力电缆与其他管线、构筑物基础等最小允许间距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符合表4.2.5的规定,如局部地段不符合规定者,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表4.2.5 电力电缆相互之间以及电力电缆与管道、构筑物等的允许最小间距

允许最小间距m 电缆周围状况 平行 电力电缆相互之间中心距 与热力管及热力设备之间净距 与煤气、输油管道及地下储油罐、储气罐之间净距 与自来水以及其他管道之间净距 与铁路路基之间净距 与建筑物基础之间净距 与配电线杆、路灯杆、电车拉线扑、架空通信杆之间中心距 与树木的主中心距 与排水沟边之间净距 与公路边之间净距 与弱电通信或信号电缆之间净距 0.25 2.00 1.50 1.50 3.00 0.60 1.00 0.70 1.00 1.50 按计算决交叉 0.25 0.50 1.50 0.25 1.00 — — — 0.50 0.5 0.25 b Word资料.

..

定 a电力电缆与弱电通信或信号电缆的允许最小净距需按电力系统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和平行长度计算决定。 b交叉距离小于1米时,应设隔热保护措施。 a4.3 电缆排管

4.3.1 排管所需孔数除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有适当1~3个备用孔供更新电缆用,标准横断面宜参照但不限于附图设计。 4.3.2 排管管材应选用非磁性并符合环保要求的管材。

4.3.3 排管顶部土壤覆盖深度,在人行道下的不宜小于0.5米,在机动车道下的宜小于1米,且与电缆、管道(沟)及其他构筑物的交叉距离符合4.2.5的规定。 4.3.4 排管一般采用φ160管径,且1孔敷设1根电缆用的管径宜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d —电缆外径,mm; D —管子内径,mm。

4.3.5 排管尽可能做成直线,如需避让障碍物时,可做成圆弧状排管,但圆弧半径不得小于12米;如使用硬质管,则在两管镶接处的折角不得大于2.5°。 4.3.6 电缆排管通过道路隧道时,宜布置在东南的侧检修道下。 4.3.7 电力排管的工井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直线段宜每隔60米设置一座工井;

2. 直线段每隔200~500米左右宜设置一处横过道路的相同容量的电缆排管,排管两侧需设工井。

Word资料.

..

3. 半径在1000m以下的曲线段,工井的间距宜为直线路段间距的50%~70%,半径越小间距也应越小。

4. 在交叉路口(道路等级不低于工程路段)处,应设置横过路口的的相同容量的电缆排管,排管两侧需设工井。

4.3.8 电缆排管通过地基稳定地段,如管子能承受土压和地面动负载者,可在管子镶接处用钢筋混凝土或支座做局部加固。通过地基不稳定地段的排管必须在两工井之间做地基加固处理。

4.3.9 电缆排管敷设时系统接地需同步实施,应设人工水平接地体,一般采用扁钢或圆钢等,圆钢直径≥10mm,扁钢截面≥-25mmx4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要求工作井内有接地电阻测试板,系统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在工井内的金属构件皆应用镀锌扁钢与接地装置连接

4.3.10 电缆排管敷设完成后,需在每个工作井与地面平齐设置标示,宜在两个工作井之间设置1~2处走向标识,标识样式按当地供电部门要求。

4.4 电缆沟

4.4.1电缆沟的规模需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确定尺寸,但横过道路、道路路口、隧道的电力管沟不得采用电缆沟。标准横断面参照但不限于附图设计。 4.4.2 电缆支架的层间垂直距离,最小净距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2规定:

表4.4.2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净距 (mm) 电缆类型及敷设特征 支架层间最小净距 Word资料.

..

控制电缆 电力电缆每层多一根 电 力 电力电缆每层一根 电 缆 电力电缆三根品字型布置 注: d表示电缆最大外径。 120 2d+50 d+50 2d+50 4.4.3 电缆沟内安装的电缆支架离底板和顶板的最小净距宜满足:最下层垂直净距在50mm~100mm之间,最上层垂直净距在150mm~200mm之间。 4.4.4 电缆支架间纵向间距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4规定:

表4.4.4电缆支架纵向的距离(mm)

敷设方式 电缆种类 水平 中低压电缆 35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 800 1500 垂直 1500 2000 4.4.5 电缆沟中间通道的净宽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5规定:

表4.4.5 电沟内通道净宽允许最小值(mm)

电缆沟深 电缆支架配置及通道特征 ≤600 两侧支架 单列支架与壁间通道 300 300 600~1000 500 450 ≥1000 700 600 4.4.6 电缆沟的转弯半径应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并且满足表4.4.6规定,在穿越路口处应根据转向设置工井。

Word资料.

..

表4.4.6 电缆敷设允许最小弯曲半径

电缆类型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66kV ≤35kV 铝包 油浸纸绝缘电缆 铅包 有铠装 无铠装 20D 20D 允许最小弯曲半径 单芯 20D 12D 30D 15D 3芯 15D 10D 注1:D表示电缆外径。 2:非本表范围电缆的最小转弯半径宜按厂家建议值。 4.4.7 电缆沟宜每20米设置一个用于检查的工井,每60米设置一个工井,每200米设置一个用于放置电缆中间头的工井。

4.4.8 电缆沟在地质变化及不均匀沉降处需设置变形逢; 4.4.9 电缆沟内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5%;

4.4.10 电缆沟宜每隔60米左右及道路最低点设集水口和排水管。集水口下应设排水管,排水管宜选用PVC塑料管按2%的坡度接入附近的雨水检查井,并应在排水管的上端设置止回阀;

4.4.11. 电缆沟应设人工水平接地体,一般采用扁钢或圆钢等;圆钢直径≥10mm,扁钢截面≥-25mmx4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4.4.12 电缆沟纵向沿线宜每隔30米左右设置一根垂直接地极。接地极采用长2500mm的L50×5角钢垂直打入地下(其顶部距离电缆沟底部埋深0.8米),并与纵向接地带焊接,焊接部位必须进行防腐处理;

4.4.13 电缆沟内,在设置接地极处,需设置接地测试板,要求系统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

4.4.14 电缆支架的材料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Word资料.

..

1. 宜使用复合材料支架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支架; 2. 表面光滑,无尖角和毛刺;

3. 禁止采用易燃材料制作,符合工程防火要求。

4.4.15 电缆沟的防火设计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4.5 工井

4.3.1 电缆排管的工井应综合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因素进行实施,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电缆线路的敷设、检修要求;建议按本市通常做法施工,详见附图。

4.5.1 在排管中设置工井的间距必须按敷设在同一道排管中重量最重,允许牵引力和允许侧压力最小的一根电缆计算决定。

4.5.2 工井长度应根据敷设在同一工井内最长的电缆接头以及能吸收来自排管内电缆的热伸缩量所需的伸缩弧尺寸决定,且伸缩弧的尺寸应满足电缆在寿命周期内电缆金属护套不出现疲劳现象。

4.5.3 工井净宽应根据安装在同一工井内直径最大的电缆接头和接头数量以及施工机具安置所需空间设计。工井净高应根据接头数量和接头之间净距离不小于100mm设计,且净高不宜小于1.9m。

4.5.4 每座封闭式工井的顶板宜设置直径不小于φ800mm人孔两个。

4.5.5 每座工井内的两侧除需预埋供安装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以及于排管接口部位,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需的拉

Word资料.

..

环。

4.5.6电缆排管在工作井内的管口施工完毕后必须用管盖进行防火封堵,封堵标准需按供电部门要求进行。

4.5.7 在10%以上的斜坡排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井内设置防止电缆因热伸缩而滑落的构件。

4.5.8 工井内应设置集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集水坑下应设排水管,宜选用PVC塑料管按2%的坡度接入附近的雨水检查井,并应在排水管的上端设置止回阀。

4.5.9 每座工井应设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l0Ω。

4.5.10 安装在工井内的金属构件皆应用镀锌扁钢与接地装置连接。

4.6 井盖

4.6.1 井盖顶面应与路面(车行道、人行道)标高一致,确保通行畅顺。 4.6.2 井盖盖面应明显标注:供电警示标志、权属单位、抢修电话、井盖承载等级、井盖编号等管理信息;电缆沟盖板应标有供电警示标志。

4.6.3 井盖设计应具有防盗功能,位于车行道上设置的应具有防调响功能 4.6.3 井盖设计应参考《广州市井盖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及附图。

Word资料.

..

5 电缆隧道

5.1 一般规定

5.1.1 电缆隧道选线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电网规划要求,并依据《广州中心城区电缆地下廊道规划》,充分考虑近期、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既有地上地下构筑物、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电缆隧道宜按电网远景规划一次建成,如确无实施条件,也应为远期分段实施预留接口。 5.1.2 电缆隧道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 的相关规定,满足施工工艺、结构变形和位移等要求,并满足电缆敷设、检修及运行维护、安全防护的要求。

5.1.3 电缆隧道设计应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隧道长度、工期和造价要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既有和规划的地下管网、地上、地下构筑物、道路状况等因素综合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确定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有必要时应进行技术设计。

5.1.4 隧道位置应避免通过断层、崩塌、滑坡、流沙、溶洞、陷穴及偏压显著、地下水丰富等地质不良地段;当绕避有困难时,应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5.1.5 电缆隧道应注意与道路既有及规划管线相互避让,保持一定的覆土厚度,并满足抗浮要求。覆土厚度应与采用的施工方法相适应,并得到规划部门批准。当无明确依据时,覆土厚度可取2-3m左右。

5.1.6 电缆隧道应按永久性结构设计,其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100 年,且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的规定,进行针对性的耐久性设计。

Word资料.

..

5.1.7 电缆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四级:

表5.1.7 电缆隧道按长度分级

隧道等级 特长隧道 长隧道 中隧道 短隧道 单段不设出入口封闭长度(m) L≥800 800>L≥500 500>L≥250 250>L 隧道总长度L(m) L≥3000 1500<L≤3000 500<L≤1500 L≤500 5.1.8 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电缆隧道结构和结构构件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应能保持其使用功能,而不需要进行大修加固,且应符合电缆敷设、检修及运行维护要求,并具有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5.1.9 电缆隧道安全等级按隧道重要性划分,但不应低于二级,相应的结构重要性系数根据安全等级确定。

表5.1.9 电缆隧道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 破坏后果 结构类型 1、区级以上主网电缆隧道 2、特长隧道、长隧道 一级 结构破坏后3、隧道沿线地下水位较高且环境作用等级在中度及以上 影响很严重 4、隧道通风口、集水井 5、影响范围内分布有重要地上、地下建(构)筑物或地铁 二级 结构破坏后影响一般 或不严重 1、不符合一级安全等级条件的中隧道、短隧道 2、电缆放线口、管线进出口、人员出入(检修)口 1.0 1.1 结构重要性系数γ0 5.1.10 电缆隧道抗震设防标准应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电缆隧道抗震设计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10进行,其所处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鉴定确定。

Word资料.

..

5.1.11 电缆隧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应根据项目重要性、建设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确定。

5.1.12 隧道设计应依据基本的基础资料,根据隧道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电缆隧道的特点和规模,确定搜集、调查基础资料的内容和范围,并进行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基础资料应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并通过施工中对地层的观察和监测反馈进行验证。

5.1.13 应对结构在施工和使用的不同阶段的多种受力状况,分别进行结构分析,并确定最不利的作用效应组合。结构可能遭受火灾、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时,尚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

5.1.14 结构分析所需的各种几何尺寸,以及所采用的计算图形、边界条件、荷载的取值与组合、材料性能的计算指标、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应具有相应的结构保证措施。

5.1.15 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简化和近似假定,应有理论或试验的依据,或经工程实践验证。计算结构的准确程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1.16 应根据结构形状、支撑条件和极限状态等建立合适的结构分析模型。 5.1.17 地层模拟可采用弹性地基法。设计中的地基反力系数应充分考虑土体模量、荷载条件和支撑状况。

5.1.18 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确定,且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选取。

5.1.19 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的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20mm。当处于腐蚀性环境时,应根据腐蚀性程度和类别,根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Word资料.

..

GB/T50476的规定对材料用量和有害物含量进行控制,并对最大裂缝宽度适当从严控制。

5.1.20 结构抗浮验算应考虑结构使用寿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最高地下水位,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验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05;在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15。

5.1.21 隧道主体结构计算应按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并反映结构与周围地层的相互作用;一般可只进行结构横断面的受力分析,空间受力作用明显处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5.2 建设条件调查

5.2.1 建设条件调查包含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调查、用地调查、已建、在建和规划地上、地下建筑物调查(含一般道路桥梁、地铁和地下空间)、既有管线探测,江河河涌调查和地形测量,水力电力设施、植被、建筑材料来源、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等调查。

5.2.2 建设条件调查应编制相应的调查计划逐项完成,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应及时修正调查计划。

5.2.3 地形地貌与地质调查应包括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等,并按阶段要求重点调查和分析以下内容:区域性断裂构造,特别是全新活动的断裂和发震断层,应调查新构造活动的痕迹、特点和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查明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对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地质情况,应搜集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预测隧道施工时可能出现塌方、滑动、挤压、岩爆、突然涌水、流沙及瓦斯溢出等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为方案比选和电缆隧道设计提供依

Word资料.

..

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含岩溶区域)除进行调查、勘探、试验外,必要时还应进行水文地质动态观测或进行专题研究。

5.2.4 电缆隧道工程测绘应按设计阶段的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测绘成果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的要求。

5.2.5 地下管线探测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03 的规定。

5.2.6 应向地铁建设管理部门、人防部门调查地铁和相关地下构筑物资料。 5.2.7 应对电缆隧道沿线及邻近地区相关地表水系、地下水露头、涌泉、温泉、天然和人工湖泊、植被、矿产资源以及动植物生态等自然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5.2.8 应对电缆隧道沿线内土地使用情况、水利设施、建(构)筑物等进行调查。若场区内有公园、保护林、文化遗址、纪念建筑等需要保护的重要地物时,除应调查它们的现状外,还应提出隧道建设对其环境影响的评价和保护措施。 5.2.9 应对生产生活用水、交通状况、施工和运行噪声、振动、污水及废气排放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应对施工中地下水流失可能造成地表沉降、塌陷、地面建筑物破坏、生产生活用水枯竭等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和预测。 5.2.10 施工条件调查应包括:交通疏解条件、施工便道、施工场地、拆迁、弃渣场地、供水、供电和通讯条件;建筑材料的来源、品质、数量以及其它可能影响施工的因素。

5.3 勘察要求

5.3.1 电缆隧道勘察布孔时应与道路勘察结合考虑,并满足电缆隧道建设要求。 5.3.2 电缆隧道勘察应根据所服务的工程阶段要求进行,大型工程一般可分为选

Word资料.

..

线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各阶段提供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应能提供所需要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资料。

5.3.3 选线勘察应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已有勘察资料、并结合现场踏勘、对可能的路线走向方案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初步掌握,并重点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构造、特殊性岩土、江河岸坡、水库河涌、文物矿产、采空区和其他复杂岩土条件等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价。

5.3.4 初步勘察应在调查收集的基础上,对沿线地质区段分类并各自选取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钻孔勘探。初勘孔数量不应少于3~5个,沿隧道线路方向每100~300m应布设1个钻孔,孔位在隧道中线外1倍隧道洞径范围左右,左右交错布置,孔深超过隧道洞底以下3m,遇岩溶地区、深厚淤泥、断层破碎带、含煤层、采空区或其他特殊地质、不良地质段时,以穿透不良地质层并超过隧道底板以下10m为宜。

5.3.5 详细勘察应查明沿线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应查明各层岩土成因、类型、工程特性和分布规律、进行围岩类别划分,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水位变化情况以及水、岩土对隧道结构的腐蚀性。详细勘察报告应提供设计所要求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资料。

5.3.6 拟采用明挖法修建的电缆隧道,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孔宜布置在开挖边界范围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沿线路走向交叉布置,钻孔深度不宜小于2倍开挖深度且应穿越淤泥或淤泥质土层或承压水含水层。对于地质条件变化不大的区域,勘探点间距25-50m,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区域,勘探点间距15-25m,当地层变化较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时(如岩溶、采空区、断层破碎带等),为查明分布情况应增加勘探点。当明挖支护结构拟采用锚杆时,应查明锚固区域地质情

Word资料.

..

况。

5.3.7 拟采用明挖法修建的电缆隧道,详细勘察报告应提供的参数至少应包含各岩土层的成因类别、土石分级以及常规物理力学指标,各岩土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抗剪强度(直剪快剪和固结快剪),各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各岩土层与锚固体的阻力参数、场地设计抗浮水位,各岩土层桩侧摩阻力参数和桩端承载力参数,各岩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岩层的天然强度和饱和轴心抗压强度,以及设计要求的其他参数。

5.3.8 拟采用暗挖法、盾构法和顶管法修建的电缆隧道,其明挖部分勘探要求与采用明挖法修建的电缆隧道一致。

5.3.9 拟采用暗挖法、盾构法和顶管法修建的电缆隧道,对于地质条件变化不大的区域,详勘勘探点间距25-50m,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区域,勘探点间距15-30m,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和洞口位置,为查明分布情况,应增加勘探点。勘探点深度应进入隧道底以下不小于3m。遇岩溶地区、深厚淤泥、断层破碎带、含煤层、采空区或其他特殊地质、不良地质段时,以穿透不良地质层并超过隧道底板以下10m为宜。

5.3.10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基岩地区钻孔深度、中风化和微风化入岩深度3-5m,但盾构始发井、接收井、竖井、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和暗挖法竖井位置,以及中间区段均应有控制性钻孔进入结构底板底面以下不少于5m。

5.3.11 详细勘察勘探点应有不少于1/2 孔进行采集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普通工作井和检查井应布置至少1个钻孔,顶管工作井和接收井应布置至少2个钻孔。盾构始发井和接收井应有不少于2条勘探线,提供不少于2个地质剖面。 5.3.12 必要时应结合动态的施工勘察,包含洞内观测、量测、超前探测等,并对

Word资料.

..

地形、地质、环境补充调查,核实勘察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勘察报告中的技术参数,预报地质灾害。

5.3.13 拟采用暗挖法修建的电缆隧道,详勘阶段的勘察项目应按表5.3.13.1执行,拟采用盾构法和顶管法修建的电缆隧道,详勘阶段的勘察项目应按表5.3.13.2执行。

表5.3.13.1 暗挖法详勘项目表

地貌 滑坡地貌 偏压地形 地质构造 地层分布、产状 断层、褶皱 岩体结构 岩土性质 岩土名称、状态 岩相 裂隙 风化变质 固结程度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位、水量 渗透系数 水质分析 力学性质 无侧限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粘聚力,内摩擦角 其它 矿物组 成及工 程特性 物理性质 岩体弹性模量 土体变形模量和压缩模量 泊松比 标惯击数 静止侧压力系数 基床系数 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 含水量、液限、塑限 粘粒含量及颗分曲线 密度、孔隙比 围岩的纵横波速,超声波速 矿物组成 浸水崩解度 吸水率、膨胀率 热物理指标 围岩分类、土石工程等级 酸碱度 表5.3.13.2 盾构法、顶管法详勘项目表

地貌 地层 丘陵、台地、洼地 地层分类 压缩模量、压缩系数 泊松比 Word资料.

..

组成 地层构造 洞穴、透镜体及障碍物 标惯击数 静止侧压力系数 基床系数 物理性质 比重、密度、孔隙比 颗粒分析 含水量、液限、塑限 灵敏度、波速 缺氧及有害气体 土的化学组成 有害气体成分、压力、含量 地下水 地下水位 孔隙水压力 渗透系数 流速、流向 水质分析 力学 性质 无侧限抗压强度 粘聚力,内摩擦角 5.3.14 围岩分级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判,分级方法可按照《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第六章规定。

5.4 总体设计

5.4.1 电缆隧道平曲线半径由所选择的隧道施工工法确定。顶管法隧道半径不小于400m,盾构法隧道不小于300m;矿山法及明挖法隧道可减小转弯半径,但应满足电缆敷设要求(见第四节要求)。

5.4.2 电缆隧道与相邻地下构筑物最小净距应根据现场条件和工程安全要求确定,并满足施工需要或相关行业管理要求,且不宜小于表5.4.2规定的数值。

表5.4.2 电缆隧道与相邻地下构筑物最小净距(m)

具体情况 施工方法 隧道与地下构筑物平行间距 隧道与地下管线平行间距 隧道与地下构筑物交叉穿越间距 开挖式隧道 1.0 1.0 0.5 非开挖式隧道 隧道外径 隧道外径 1.0 注1:上表适用与已建构筑物和管线,如遇待建构筑物和管线,宜针对待建对象特点参考表中数值,必要时适当调整并取得待建构筑物和管线主管部门同意。

注2:如遇树木时,特殊树种如榕树等根系发达的树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

5.4.3 电缆隧道建设应符合地铁规划建设要求,并征求地铁主管部门的意见。电

Word资料.

..

缆隧道附近有在建或营运中地铁构筑物时,其间距应取得地铁主管部门同意。 5.4.4 电缆隧道线路纵坡不应小于0.5%,高落差地段的电缆隧道中,通道不宜呈阶梯状,且纵坡不宜大于15°

5.4.5 电缆隧道线路纵坡如超过10°,在人员通道部位应设防滑地坪。

5.4.6 电缆隧道内通道净高不宜小于1.9m,在较短隧道中与其他的管沟交叉的局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小于1.4m。

5.4.7 电缆隧道通道的净宽,不宜小于表5.4.7所列值。

表5.4.7 电缆隧道或工作井内通道的净宽(m)

电缆支架配置方式 两侧 单侧 开挖式隧道或封闭式工作井 1.0 0.9 非开挖式隧道 0.8 0.8 5.4.8 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根据电网规划负荷、电缆数量确定,宜参照附图设计。 5.4.9 电缆隧道横断面应满足电缆支架布置要求,且包扩电缆支架在内的通风、照明、消防、监控等附属设施均不得侵入电缆隧道通道净空。

5.5 施工方法

5.5.1 电缆隧道施工方法可以分为明挖法和暗挖法。明挖法可分为明挖顺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盖挖半逆作法,暗挖法可分为矿山法、盾构法和顶管法。

5.5.2 明挖法优点是简单快捷、安全经济、缺点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暗挖法费用较高、速度较慢、有时安全风险稍高,优点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5.5.3 明挖法(本指引主要指明挖顺作法)主要采用放坡开挖、土钉墙、喷锚、支护桩、桩锚、桩+内支撑等支护技术方案。

Word资料.

..

5.5.4 矿山法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埋深及洞室净跨,地面环境要求等选用全断面法、正反台阶法、中隔壁法(CD法)、交叉中隔壁(CRD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等。

5.5.5 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对地面及周围环境影响小,可适用多种地层。但对通过软硬交互地层、砂层及地下水发育地区应有足够的辅助措施及技术对策。

5.5.6 顶管法是隧道或地下管道穿越铁路、道路、河流或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时采用的一种暗挖式施工方法,适用于软土或富水软土层,无需明挖土方,对地面影响小,设备少、工序简单、工期短、速度快。

5.5.7 施工方法应根据工期和造价要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要求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同一工程可根据不同区段特点综合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相结合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5.6 作用荷载

5.6.1 包含各种施工方法在内,作用在电缆隧道上的荷载,可按表5.6.1 进行分类。

表5.6.1 荷载分类表

荷载类型 荷载名称 结构自重(含附加结构自重) 永 久 荷 载 土的重力 土的侧压力 静水压力和水浮力 Word资料.

..

围岩压力(围岩变形压力或膨胀压力、松散压力) 隧道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 预加应力 设备重量 地基不均匀沉降影响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 与隧道立交的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与隧道立交的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 可 变 荷 载 基本可变荷载 风机引起的动荷载 人群荷载 温度变化影响 其他可变荷载 施工荷载(灌浆压力、千斤顶顶力、设备运输吊装,施工机械行走和施工堆载) 地震荷载 偶然荷载 沉船或抛锚荷载 火灾荷载 注:当电缆隧道覆土厚度大于0.5m时,可不考虑车辆荷载冲击作用。 5.6.2 荷载应根据隧道所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构型式及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相邻隧道间距及周边环境等综合因素,按有关公式计算或工程类比确定。对地质复杂的电缆隧道,必要时应通过实地测量确定围岩压力作用的代表值或荷载计算值及其分布规律。

5.6.3 作用在隧道上的水压力,可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区分不同的围岩条件,按静水压力计算或把水作为土的一部分计入压力。 5.6.4 当所依据条件充分时,明挖隧道顶板或拱顶上部垂直土压力计算可根据具

Word资料.

..

体情况酌情考虑埋管效应,即回填土柱重量部分由两侧坑壁摩阻力承担的效应。 5.6.5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可参考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车辆荷载、地面人群荷载、可参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其余荷载可参考现行国家相关规范确定。

5.6.6 隧道结构按极限状态计算时,应根据各类荷载可能出现的组合状况分别按承载能力状态和正常使用状态,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及相关规范规定,考虑施工和使用年限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时的组合系数。

5.6.7 本规程所列之外的特殊荷载,在荷载计算组合时应作特殊处理。

5.7 工程材料

5.7.1 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

5.7.2 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不得小于表5.7.2的规定。

表5.7.2 电缆隧道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

施工方法 部位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明挖 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 喷射混凝土衬砌 暗挖 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 盾构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 顶管 Word资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C30 C30 C20 C30 C50 C30 C30 钢筋混凝土管 ..

注:1、一般环境条件下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环境类别中的一类和二a类。2、地面以上构筑物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相关要求为准。

5.7.3 混凝土结构强度等级和其中各材料用量和有害物含量,以及施工控制措施,应根据环境作用等级,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的要求。

5.7.4 电缆隧道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其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4要求。

表5.7.4 防水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

工程埋置深度H(m) H<10 10≤H<20 20≤H<30 H≥30 设计抗渗等级 P6 P8 P10 P12 5.7.5 当有侵蚀性水经常作用时, 所用混凝土和水泥砂浆均应具有相应的抗侵蚀性能。

5.7.6 钢筋混凝土及所用的材料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凝土不得使用碱活性集料。

2、 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钢筋的技术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 用钢》GB 1499 的规定

5.7.7 主受力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渗、抗冻和抗侵蚀的需要。

5.7.8 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 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HPB300 和RRB400 钢筋。

Word资料.

..

5.7.9 喷射混凝土宜采用高性能湿喷射混凝土。 5.7.10 喷锚支护采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射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2、 粗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喷射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于16mm,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石子粒径不宜大于10mm;集料级配宜采用连续级配,细集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砂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7%;

3、 锚杆的杆体直径宜为(20~32)mm,杆体材料宜采用HRB335、HRB400 钢筋;垫板材料宜采用Q235 钢;

4、 锚杆用的各种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

5、 钢筋网材料可采用HPB300,直径宜为(6~12)mm。

5.7.11 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中掺加的各种外加剂,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与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蚀作用;

2、 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影响不大(除速凝剂和缓凝剂外); 3、 不易吸湿,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5.7.12 喷射钢纤维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宜采用普通碳素钢制成,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宜用等效直径为(0.3~0.5)mm 的方形或圆形断面; 2、 长度宜为(20~25)mm,长度直径比宜为40~60; 3、 抗拉强度不得小于380MPa,并不得有油渍和明显的锈蚀。

5.7.13 暗挖隧道初衬的钢架宜用钢筋或H 形、工字形、U 形型钢制成,也可用

Word资料.

..

钢管或钢轨制成。

5.8 明挖隧道

5.8.1 明挖隧道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8.2 明挖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8.3 明挖隧道宜按底板支撑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按“荷载-结构法”计算。 5.8.4 明挖隧道应根据地质、埋深、施工方法等条件,进行抗浮、及地基承载力、沉降和差异沉降验算。

5.8.5 明挖隧道因结构、地基、基础和荷载发生变化,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时,宜通过地基处理、结构措施或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将结构的纵向沉降曲率和沉降差控制在允许变形范围内。

5.8.6 明挖隧道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明挖整体浇筑式结构沿线应设置变形缝。

2、 不同工法结构形式隧道衔接处、结构断面形式明显改变处、与变电站接口处、工作井室外侧、荷载和工程地质等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处均设置变形缝。

3、 变形缝设置间距可取30-60m,当地质条件较为均匀、周边环境及条件较为简单时,间距可适当增大。

4、 变形缝缝宽宜为20-30mm,变形缝应贯通全截面,变形缝处结构厚度不应小于300mm,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

Word资料.

..

5.8.7 明挖隧道主体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结构迎水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2、 箍筋、分布筋和构造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0mm。

3、 保护层厚度还应根据地下水、土对主体结构混凝土和钢筋的腐蚀性确定,并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 50476-2008的要求。

4、 保护层厚度除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符合表5.8.7规定。

表5.8.7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地下 灌结构 类别 连续墙 注外侧 保护层厚度 70 顶板 侧墙 楼外侧 70 50 内侧 40 30 底板 外侧 50 内侧 40 内侧 50 板 桩 注:1、电缆隧道内部构件主筋的保护层可采用25mm;2、地面以上构筑物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相关要求为准。

5.8.8 明挖隧道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横向施工缝的位置及间距,应综合结构形式、受力要求、气象条件及变形缝间距等因素,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施工缝的位置应尽量留在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注意保持结构内部设施(如水池、出入口等)的完整性。原则上沿纵向分缝长度一般为15~25m,并应严格控制。顶、底板均不得留置水平施工缝。施工缝间各结构段的混凝土宜间隔浇注。 5.8.9 明挖法隧道周边构件和中间楼板每侧暴露面上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当分布钢筋采用HPB235、HPB300级钢筋时不宜低于0.3%,当为HRB335、HRB400级钢筋时级钢筋时不宜低于0.25%,且两侧配筋率不应低于0.5%。同时分布钢筋的

Word资料.

..

间距也不宜大于150mm。当受拉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 时,分布钢筋宜配置在受力筋的外侧。当位于软弱地基上时,其顶、底板纵向钢筋的配筋量尚应适当增大。

5.8.10 明挖法矩形隧道结构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宜设置腋角,腋角的边宽不宜小于150mm,内配置八字斜筋的直径宜与侧墙的受力筋相同,间距可为侧墙受力筋间距的两倍(即间隔配置)。当底板与侧墙连接处由于电缆支架的安装需要无法设置腋角时,应适当增大拐角处的钢筋量。

5.8.11 明挖法隧道基坑支护结构和暗挖法隧道中的明挖部分支护结构应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和《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 02-98的要求进行设计。

5.9 暗挖隧道

5.9.1 暗挖隧道结构应按破损阶段法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结构抗裂有要求时, 对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抗裂验算,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验算其裂缝宽度。 5.9.2 暗挖隧道应作衬砌结构,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使用要求可分别采用喷锚衬砌、复合式衬砌。

5.9.3 衬砌结构类型和尺寸,应根据使用要求、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埋置深度、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分析确定。在施工阶段,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调整支护参数,必要时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5.9.4 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保证隧

Word资料.

..

道长期安全使用。

5.9.5 暗挖隧道应根据深、浅埋隧道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围岩压力。

5.9.6 深埋隧道中的整体式衬砌、浅埋隧道中的整体或复合式衬砌应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深埋隧道中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也可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 5.9.7 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衬砌的内力和变形时,应通过计入弹性抗力体现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

5.9.8 深埋复合式衬砌按破损阶段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分别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并不小于表5.9.1 所示的数值。验算施工阶段的强度时,安全系数可采用表5.9.8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其它可变荷载”栏内的数值乘以折减系数0.9。

表5.9.8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荷载组合 破坏原因 钢筋混凝土达到计算强度或混凝土达到抗压或抗剪极限强度 混凝土达到抗拉极限强度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 永久荷载+基本可变荷载+其他荷载 1.7 2.0 2.4 2.0 5.9.9 暗挖隧道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宜采用直墙圆拱式衬砌,Ⅵ级围岩的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Word资料.

..

2、 隧道围岩较差地段应设仰拱。仰拱曲率半径应根据隧道断面形状、地质条件、地下水、隧道宽度等条件确定。

3、 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延伸长度宜为5~10m。 4、 偏压衬砌段应向一般衬砌段延伸,延伸长度应根据偏压情况确定,一般不小于10m。

5.9.10 下列情况不应采用喷锚衬砌:

1、 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 2、 能造成衬砌腐蚀或膨胀性围岩的地段; 3、 有其他特殊要求的隧道。

5.9.11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00~300)mm; 2、 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30d(d 为钢筋直径);

3、 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20mm,当采用双层钢筋网时,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隔距离应不小于60mm;

4、 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0mm;

5、 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或焊接连接。 5.9.12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纤维掺量宜为干混合料质量的1.5%~4%(33 kg/m³~96kg/ m³); 2、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5.9.13 为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可采用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应根据试验确定其掺

Word资料.

..

量。当防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强度等级大于C30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 5.9.14 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隧道断面尺寸、作用部位、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锚杆设计参数。锚杆种类如下:

1、 全长粘结型锚杆:普通水泥砂浆锚杆、早强水泥砂浆锚杆、树脂锚杆、水泥卷锚杆、中空注浆锚杆和自钻式注浆锚杆等。

2、 端头锚固型锚杆:机械锚固锚杆、树脂锚固锚杆、快硬水泥卷端头锚杆等。 3、 摩擦型锚杆:缝管锚杆、楔管锚杆、水胀锚杆等。 4、 预应力注浆锚杆。

5.9.15 永久支护的锚杆应为全长粘结型锚杆或预应力注浆锚杆。其他类型的锚杆不能作为永久支护,当需作永久支护时,锚孔内必须注满砂浆或树脂。 5.9.16 锚杆露头应设托板,托板长、宽、厚宜不小于150mm×150mm×6mm。 5.9.17 在III、Ⅳ、Ⅴ、Ⅵ级围岩条件下,锚杆应按系统锚杆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一般应沿隧道周边径向布置,当结构面或岩层层面明显时,锚杆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或岩层层面呈大角度布置;

2、 锚杆应按矩形排列或梅花形排列;

3、 锚杆间距不得大于1.5m,间距较小时,可采用长短锚杆交错布置; 4、 隧道系统锚杆长度一般不小于2.0m。

5.9.18 在围岩条件较差地段或地面沉降有严格限制时,应在初期支护内增设钢架。钢架支护的一般规定如下:

1、 钢架支护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荷载;

Word资料.

..

2、 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1.5)m;

3、 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少于3 榀;钢架支护榀与榀之间必须用直径为(18~22)mm 的钢筋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大于1m,并在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

4、 钢架应分节段制作,节段与节段之间通过钢板用螺栓连接或焊接。 5、 钢架与围岩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临空一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5.9.19 在设置超前支护的地段,可设置钢架作为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超前大管棚等的尾端支点。

5.9.20 喷锚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进行设计。 5.9.21 复合式衬砌是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加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包括围岩在内的支护结构、断面性质、开挖方法、施工顺序和断面闭合时间等因素,力求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 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即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锚杆支护宜采用全长粘结锚杆。

3、 锚喷支护基层平整度应符合D/L≤1/6(D 为初期支护基层相邻两凸面凹进去的深度;L为基层两凸面的距离);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二次衬砌宜为等厚截面,连接圆顺。

4、 初期支护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二次衬砌不应小于35mm。 5.9.22 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5.9.23 对软弱流变围岩、膨胀性围岩,隧道支护参数的确定还应计入围岩形变压

Word资料.

..

力继续增长的作用。

5.9.24 黄土地区的隧道,应视黄土分类、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方法等确定衬砌结构,并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衬砌,曲墙衬砌的边墙矢高不应小于弦长的1/8。 5.9.25 黄土隧道宜采用复合式曲墙带仰拱衬砌,其初期支护宜采用钢架、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支护,喷层厚度不得小于10cm,钢筋网钢筋直径宜为(6~12)mm。设锚杆时,其长度宜为(2.5~4)m,支护沿纵向每隔(5~10)m,应设置环向变形缝,其宽度宜为(10~20)mm。

5.9.26 位于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缝应予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引排设施。

5.9.27 松散堆积层、含水砂层及软弱、膨胀性围岩的隧道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

1、 衬砌应采用曲墙有仰拱的结构;必要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架混凝土结构;

2、 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砂层时,施工前宜采取设置地表砂浆锚杆、从地表或沿隧道周边向围岩注浆等预加固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或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

3、 通过软弱和膨胀性围岩时,宜采用圆形或接近圆形断面; 4、 根据具体情况,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出妥善处理。

5.9.28 穿越岩溶、洞穴的隧道,应根据空穴大小、充填情况及其与隧道的关系、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 对空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截、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2、 干、小的空穴,可采取堵塞封闭;有水且空穴较大,不宜堵塞封闭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梁、拱跨越;

Word资料.

..

3、 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应采取支顶、锚固、注浆等措施。

5.9.29 通过含瓦斯地层的隧道,应采取下列防瓦斯措施:

1、 隧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cm,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40cm;

2、 衬砌应采用单层或多层全封闭结构,并选用气密性建筑材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指标;

3、 衬砌施工缝隙应严密封填;

4、 应向衬砌背后或地层压注水泥砂浆,或采用内贴式、外贴式防瓦斯层,加强封闭。

5.9.30 通过放射性岩层的隧道,应根据放射性元素性质和放射强度,采用单层或多层全封闭衬砌结构。 5.9.31 竖井的布置

1、 竖井平面位置的选择应满足施工与运行的需要; 2、 竖井断面宜采用圆形,井筒内应设置安全梯。

5.9.32 竖井井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井身段及马头门的上方宜设壁座,其形式、间距可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衬砌类型确定。 5.9.33 竖井应设置人员出入口,且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竖井未超过5m 高时,可设置爬梯,且活动出入口不宜小于800mm×800mm。

2、 竖井超过5m 高时,宜设置楼梯,且每隔4m 宜设置中间平台。 5.9.34 竖井超过20m 高且电缆数量多或重要性要求较高时,可设置简易式电梯。

Word资料.

..

5.9.35 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或降压可采用井点降水。当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条件简单,且水量不大时,可采用重力排水或集水坑排水。 5.9.36 井点降水方法可按表5.9.36选用。

表5.9.36 各类井点降水方法适用范围

适用条件 单层轻型井点 多层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管井井点 砂(砾)渗井点 降水方法 土层渗透系数(m/d) 0.1~50 0.1~50 0.1~50 20~200 0.1~20 水位降低深度(m) 3~6 6~12 8~30 >10 按下伏强导水层的水头、导水性与坑深确定 5.9.37 井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0.5m。 5.9.38 降水井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点距暗挖隧道结构不应小于2m;

2、 井点应沿暗挖隧道布设,在隧道终点应延长1 倍以上的隧道横断面长度;

3、 暗挖隧道如地面无条件布设井点时,可在隧道内设置水平井点或采取其他隔水措施。

5.9.39 超前导管或管棚的设计参数可按表5.9.39 选用。

表5.9.39 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

支护形式 导管 适用 地层 钢管 直径(mm) 钢管长度(m) 每根长 总长度 钢管钻设注浆孔的间距(mm) 钢管沿拱的环向布置间距(mm) 钢管沿拱的环向外插角 沿隧道纵向的两排钢管搭接长度(m) 1 土层 40~50 3~5 3~5 100~150 300~500 5°~15° Word资料.

..

管棚 土层或不稳定岩体 80~180 4~6 10~40 100~150 300~500 ≤3° 1.5 注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 注2: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

注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作。

5.9.40 导管和管棚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或水泥砂浆;

2、 注浆浆液必须充满钢管及周围的孔隙并密实,其注浆量和压力应根据实验确定。

5.9.41 注浆加固,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法;在砂层中宜采用劈裂注浆法;在粘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5.9.42 隧道注浆,如条件允许宜在地面进行。否则,可在洞内沿周边超前预注浆,或施做导洞后对隧道周边进行径向注浆。 5.9.43 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有良好的可注性;

2、 固结后收缩小,具有良好的粘结力和一定强度、抗渗、耐久和稳定性,当地下水有侵蚀作用时,应采用耐侵蚀性的材料;

3、 无毒并对环境污染小;

4、 注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5.9.44 注浆浆液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注浆和高压喷射注浆宜采用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或化学浆液; 2、 壁后回填注浆宜采用水泥浆液、水泥砂浆或掺有石灰、粘土、粉煤灰等

Word资料.

..

水泥浆液;

3、 注浆浆液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5.9.45 注浆孔距应经计算确定;壁后回填注浆孔应在初期支护结构施工时预留(埋),其间距宜为(2~5)m;高压喷射注浆的喷射孔距宜为(0.4~2.0)m。 5.9.46 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地质、注浆目的等控制注浆压力。注浆结束后应检查其效果,不合格者应补浆。注浆浆液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开挖。

5.10 盾构隧道

5.10.1 隧道的断面形状除应满足电缆敷设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受力分析、施工难度、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宜优先采用圆形断面。

5.10.2 盾构隧道的平面线形宜选用直线和大曲率半径的曲线,急转弯段的曲率半径应大于盾构机的最小转弯半径。特殊地段无法满足时应设置方向变换竖井或者采用特殊结构的盾构机。

5.10.3 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5.10.4 盾构隧道的最小坡度不得小于0.5%,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

5.10.5 盾构法施工的平行隧道间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盾构类型、埋设深度等因素确定,且不宜小于隧道外径,无法满足时应采取专项论证,并采取专门的应对措施。

5.10.6 垂直土压力大小宜根据隧道的覆土厚度、断面形状、外径和围岩条件等来确定。

1、 当覆土厚度不大于隧道外径时宜采用总覆土压力。

Word资料.

..

2、 当覆土厚度大于隧道外径时可采用松弛土压力。

3、 当覆土厚度不小于两倍隧道外径且采用松弛土压力计算时宜设定一个土压力下限值,一般取相当于两倍隧道外径覆土厚度的土压力值。

5.10.7 地基抗力的作用范围、分布形状和大小应根据结构形式、变形特性、计算方法等因素来确定。

5.10.8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计算的基本原则:

1、 结构计算,必须对应于施工过程和运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荷载进行; 2、 管片环的计算尺寸应取隧道横断面的形心尺寸;

3、 管片结构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接头形式、拼装方式等因素确定。 5.10.9 盾构法隧道宜选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层衬砌。

5.10.10 在竖井的位置或预期需要拆除的区段,可采用钢管片或钢与钢筋混凝土的复合管片。

5.10.11 管片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应限制荷载作用下变形和接头张开量,满足其受力和防水要求。

5.10.12 管片的拼装方式有通缝拼装和错缝拼装两种,电缆隧道中应根据地质条件、防水要求等确定。

5.10.13 楔形管片按其功能可分为左转弯环、右转弯环、通用楔形环和楔形垫板环。使用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盾构隧道平、竖曲线的线路是通过不同管片衬砌环的组合来拟合的,一般有三种组合方式:①直线环+左转环+右转环;②左转环+右转环;③通用楔形环。设计时应根据线路情况、结构使用功能、施工难易程度和经济性等因素来确定。

Word资料.

..

2、 楔形管片环的最大宽度宜采用标准管片宽度加上楔形量的一半。 3、 通用楔形环宜采用两侧楔形设计。 4、 楔形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Δ——楔形量; S——标准管片环宽度; R——设计曲线曲率半径; D——隧道外径;

m——标准管片环使用数量; n——楔形管片环使用数量。 5.10.14 管片的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电缆隧道管片的环宽应根据盾构机情况、隧道外径、曲线段拟合、施工速度、防水性等来确定。

2、 管片的厚度应根据隧道外径、管片自重、地质条件、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的荷载情况等确定,钢筋混凝土管片厚度不得小于250mm。

3、 管片的分块应根据隧道外径、拼装方式、盾构设备、结构分析、制作和运输等来确定。

1)、 分块数量不宜小于5 块;

2)、 封顶块管片(K 型)宜设置在隧道上方,其尺寸宜小于相邻块(B 型)和标准块(A 型)管片;

3)、 应保证千斤顶不压缝操作;

Word资料.

..

4)、 采用通用楔形环时应注意各拼装点位的旋转设计。

4、 封顶块管片按其插入方式可分为径向插入型管片和轴向插入型管片。

图5.10.13 封顶块管片类型

1)、 径向插入型管片的接头角度α依下式计算:

α =θk / 2 +ω

式中:

α——接头角度;

θk——K 型管片的分块角度; ω——富裕量,一般取2°~5°;

2)、 封顶块宜采用轴向插入型管片,并设置一定的插入角度β,β的取值应根据盾构机允许的搭接长度来确定。

3)、 当封顶块的中心角和管片厚度较大时,宜采用设置接头角度的轴向插入型管片。

5.10.15 管片的接头结构应根据所需要的强度、组装的准确性、作业方便性和防水性确定。设计时宜采用螺栓接头,采用螺栓接头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环向螺栓(管片块与块之间的连接螺栓)的配置应确保衬砌结构所要求的强度和刚度。

2、 纵向螺栓(管片环与环之间的连接螺栓)一般配置一排,其位置宜在距

Word资料.

..

离管片内侧1/4~1/2 管片厚度的地方。

3、 纵向螺栓的配置应满足错缝拼装和曲线施工时的选装要求,宜在圆周上等间距配置或者分组等间距配置。

4、 螺栓孔的直径应略大于螺栓的直径。

5.10.16 管片上应设置可用于二次补浆的壁后注浆孔。混凝土平板型管片可将注浆孔同时兼作起吊环使用,钢管片应另行设置起吊环。 5.10.17 细部设计

1、 对管片应进行防蚀、防锈处理。

2、 在使用钢制管片或球墨铸铁管片内浇筑二次衬砌混凝土时,必须事前在这些管片上设置排气口。

3、 钢管片应设置用于加固管片接头板和提高接头刚度的加劲板。 4、 混凝土管片应在其边缘设置倒角等,以防止缺损。 5、 管片上应标有管片类型和型号。

6、 管片环朝向千斤顶的一面宜设置传力衬垫,防止环面混凝土被顶碎。 7、 管片拼装精度要求高时宜在管片上设置定位标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8、 钢筋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 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应小于50mm,背水面不应小于30mm;

2)、 钢筋不宜设置接头,在螺栓孔、手孔和注浆孔等薄弱位置应设置相应的孔口加强筋。

5.10.18 管片制作和拼装的尺寸精度应根据管片种类、所用材料、制造方法等来确定。

Word资料.

..

5.10.19 竖井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型式。

5.10.20 中间竖井的设置应根据电缆的敷设要求、运行检修、通风、消防等因素确定。

5.10.21 始发竖井和到达竖井尺寸确定原则:

1、 盾构两侧应预留(0.75~2.00)m 的作业空间。盾构下侧应预留盾构组装、隧道内排水所需的空间。

2、 当竖井为三通井或者四通井时,应满足电缆及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维护要求。

3、 始发竖井在盾构前后应预留始发推进时碴土的运出、管片的运入及其它作业需要的空间。

5.10.22 始发竖井和到达竖井的开口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开口结构尺寸应比盾构外径大10cm~20cm。

2、 开口结构一般采用薄壁混凝土墙。始发和到达之前应按小分片拆除临时挡土墙体,以确保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开口结构应设置洞口密封圈,待壁后注浆浆液完全硬化后应浇筑洞口混凝土。

5.10.23 为控制隧道变形及地层沉陷,盾构法隧道必须进行壁后注浆。壁后注浆可分为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和二次注浆。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要求、设备情况以及穿越建(构)筑物等选择合理的注浆方式和材料。

1、 浆液材料应满足可充填性、流动性、粘度、强度、水密性、凝结时间、

Word资料.

..

收缩率、环保等要求。

2、 以下情况应进行二次注浆:

1)、 对地表沉降有严格要求或者需提高抗渗透效果时。 2)、 同步注浆浆液未能填充密实时。

5.10.24 盾构始发、到达、急曲线、小覆土部位围岩易出现不稳定现象,当可能发生开挖面坍塌,地表面下陷时,应根据围岩条件、盾构型式、环境等因素,采用注浆加固、高压旋喷加固法、冻结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压气施工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等。

1、 注浆加固应遵循下列原则:

1)、 浆液材料应根据工程要求、水文地质情况确定,并进行室内配比试验。 2)、 注浆钻孔间距宜为单孔浆液扩散半径的1.4~1.7 倍。

2、 当始发井的洞口段处于砂性土或者有承压水地层时,宜采取降水措施。降水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当降水深度为(3~6)m 时,可采用井点降水;当深度大于6m 时,可采用深井降水。

2)、 井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层的渗透系数、降水范围及降水深度等因素确定。

3、 始发井洞门外侧土体可采用深层搅拌法加固;当洞门埋深超过搅拌机械加固深度、洞门有地下管线而采用搅拌桩有困难的情况下,可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地基加固。

4、 当用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稳定开挖面时,可采用冻结法。

5、 当施工过程中需要抢险、短时排除障碍及换刀作业时,宜优先采用压气

Word资料.

..

施工法。

5.10.25 盾构穿越既有管线和建构筑物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必须进行事前调查,预测盾构推进带来的周围地基的变形和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预测结果认为对已有建筑物的功能及结构上有可能带来障碍时,应根据情况采取对策。

2、 在通过重要建(构)筑物时应根据规范和相关产权单位的要求,以及经验设定变形容许值,并在相应的位置布设监测点。

5.11 顶管隧道

5.11.1 顶管隧道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11.2 顶管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11.3 顶管方法应根据顶管穿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深、沿线地形地貌和地下障碍物情况,以及对现有建(构)筑物的保护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 5.11.4 顶管管径应根据设计功能及相关要求确定。管材的选择应根据管道用途、管材受力特性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5.11.5 顶管管位选择需符合以下条件:

1、 应注意避开地下障碍物。

2、 应有足够的覆土厚度,以保证施工时不影响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 3、 应尽可能避开对顶管施工有不利影响的流沙、软淤土、硬结石土层等不

Word资料.

..

良土层。

4、 有承压水时要分析承压水对顶管的影响。 5、 穿越河道时,应布置在河床一定深度以下。 5.11.6 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互相平行的管道水平间距应根据土层性质、管道直径和管道埋置深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大于1 倍的管道外径;

2、 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 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m,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1 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 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 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2倍管径,直径大于1.5m 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3m;

4、 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5.11.7 工作井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 工作井尺寸应按照顶管的管节长度、管节外径、顶管机尺寸、管底高程等参数确定。

2、 接收井的控制尺寸应根据顶管机外径、长度、顶管机在井内拆除和吊装的需要以及工艺管道连接的要求等确定。

3、 需计算顶管施工时顶推力对井身结构的影响。 4、 尽可能减少工作井数量。

5、 工作井的选址应尽量避开房屋、地下管线、池塘、架空线等不利于顶管施工的场所。

5.11.8 中继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 中继间的设计允许顶力不应大于管节相应设计转角的允许顶力;

Word资料.

..

2、 中继间的允许转角宜大于1.2°; 3、 中继间的合力中心应可调节;

4、 中继间顶力富裕量,第一个中继间不宜小于40%,其余不宜小于30%; 5.11.9 顶管的结构计算包括以下内容:

1、 顶力的估算。计算完成一次顶进过程(从工作井至接收井)所需的最大顶推力。当估算的总顶推力大于管道允许顶力或工作井允许顶力时,需设置中继间或增加减阻措施。

2、 管道允许顶力。计算管段传力面允许的最大顶力。

3、 管道强度计算。计算管壁截面的最大环向应力、最大纵向应力、最大组合应力等。计算的应力应小于管壁截面的极限荷载值。

4、 管壁稳定验算。计算管道管壁截面失稳临界压力。计算的临界压力应大于管道外壁实际承受的水土压力值。

5、 管道竖向变形验算。计算管道在地面荷载等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最大长期竖向变形,其变形量应不影响管道的正常使用。

6、 钢筋混凝土管道裂缝宽度验算。计算钢筋混凝土管在长期效应作用下,处于大偏心受拉或大偏心受压状态时,最大裂缝宽度,其计算值应不影响管道正常使用。

5.11.10 对于各种管材制成的顶管管段,必须满足性能要求,并符合施工工艺机械配备要求。

5.11.11 顶管施工宜采用的管段长度为(1.0~3.0)m,对于顶进大直径管道,宜采用较长管段。

5.11.12 工作井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要求,结合

Word资料.

..

周围地面既有建筑物、管线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等的综合比较,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

5.11.13 工作井坑的设置应根据开挖方式、电缆敷设以及运行维护等要求确定。工作井的位置宜按以下因素确定:

1、 利用管线上的工艺井; 2、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3、 靠近电源和水源; 4、 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

5、 避免对周围建(构)筑物和设施产生不利的影响;

6、 在有曲线又有直线的顶管中,工作井宜设在直线段的一端。

5.11.14 工作井形状的选取应考虑两段隧道的交角、工作井的开口大小等因素。 5.11.15 工作井的最小长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 当按顶管机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 l1 + l3 + k

式中:

L——工作井的最小内净长度;

l1——顶管机下井时最小长度,如采用刃口顶管机应包括接管长度; l3 ——千斤顶长度,一般可取2.5m;

k——后座和顶铁的厚度及安装富余量,可取1.6m

2、 当按下井管节长度确定时,工作井的内净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 l2 + l3 + l4 + k

式中:

Word资料.

..

l2——下井管节长度:钢管一般可取6.0m,长距离顶管时可取8.0~10.0m;钢筋混凝土管可取2.5~3.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可取3.0~6.0m。

l4——留在井内的管道最小长度,可取0.5m。 5.11.16 工作井最小宽度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1、 浅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D1+(2.0~2.4)

式中:

B——工作井的内净宽度; D1——管道的外径。

2、 深工作井内净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3D1+(2.0~2.4)

5.11.17 工作井底板面深度可按公式计算:

H= HS+ D1+h

式中:

H——工作井底板面最小深度; HS——管顶覆土层厚度;

h——管底操作空间:钢管可取h=0.70~0.80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和钢筋混凝土管等可取h=0.4~0.5m。

5.11.18 对顶管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应制订详细的监测与保护措施。

5.11.19 对有地下水影响的顶管工程,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环境等要求,制定降排水方案。

Word资料.

..

5.12 工程防水

5.12.1 电缆隧道防水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以保证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 5.12.2 电缆隧道防水应遵循“防、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电缆隧道结构和电缆、其它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电缆隧道防水设计应根据地表水、地下水和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影响确定。 5.12.3 电缆隧道应采用全封闭的防水设计,其附建的通风口、出入口等的防水设防高度,应高出室外地坪高程500mm 以上,并设防倒灌措施。

5.12.4 电缆隧道应满足隧道拱部、边墙、路面不渗水的要求。电缆隧道的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盒)、预埋件、预留通道接头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

5.12.5 电缆隧道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年限、水文地质、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并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的要求,其主体部分防水等级不宜低于二级,机电设备集中布置等位置的防水等级不宜低于一级。各等级防水标准见表5.12.5的要求。

表5.12.5.1 电缆隧道防水标准

防水等级 一级 防水标准 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无湿渍 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二级 水面积的6/1000;任意100㎡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要求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d),任意100㎡ 防水面积上的 Word资料.

..

渗水量不大于0.15L/(㎡·d)

表5.12.5.2 明挖法电缆隧道防水设防要求

表5.12.5.3 暗挖法电缆隧道防水设防要求

表5.12.5.4 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防水设防要求

Word资料.

..

防水措施 高精度管片 弹性密封垫 必选 接缝防水 嵌缝 部分区段宜选 注入密封剂 可选 螺孔密封垫 必选 外防水涂料 防水等级 二级 必选 对混凝土有中等以上腐蚀的地区宜选 5.12.6 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2规定。

5.12.7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结构混凝土渗透系数不宜大于5*10-13m/s,氯离子扩散系数不宜大于8*10m/s。当隧道处于侵蚀性环境中时,应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混凝土或在衬砌结构外表面涂刷耐侵蚀的防水涂层,其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不宜大于8*10m/s,氯离子扩散系数不宜大于2*10m/s。

5.12.8 暗挖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时,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的选择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的要求。 5.12.9 防水材料选型原则

1、 在电缆隧道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应通过国家制定的质检部门的检测的鉴定。其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且能满足本工程施工特点、气候条件、地质水文条件和变形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式选用相适应的防水材料。

2、 所选用的材料应适应广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电缆隧道结构的特点。 3、 所选用的材料还应有类似的成功业绩。

4、 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有良好的防渗性能,对环境无污染,阻燃性、耐腐蚀、耐久性能好,并且易于操作。

5、 所有掺入混凝土的外加剂(添加剂)必须考虑其与混凝土的相容性,且通过国家检测机关证明对人体无害(包括放射性、毒性等)。

-14

-9

2

-9

2

Word资料.

..

6、 注浆材料应对环境无污染,结石强度高,造价低。

5.12.10 电缆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缝、变形缝、后浇带等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1、 电缆隧道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宜少留施工缝。当留设施工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 的墙体上。拱(板)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宜留在拱(板)墙接缝线以下150~300mm 处。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2)、 垂直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3)、 明挖隧道及矿山法电缆隧道施工缝间距不应大于20m。

4)、 施工缝防水构造和施工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的要求。

2、 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检修容易等要求。 1)、 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可根据不同的工程结构类别、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后浇带、加强带、诱导带等替代措施。 2)、 变形缝处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 3)、 用于沉降的变形缝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

4)、 变形缝的宽度宜为20~30mm。变形缝的防水构造和施工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的要求。

5)、 为减少结构不均匀沉降,在变形缝处可酌情考虑设置剪力健。 3、 后浇带、穿墙管(盒)、埋设件、预留通道接头、孔口和坑、池等细部构

Word资料.

..

造防水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的要求。

5.12.11 在中等腐蚀区域应根据情况采用不同防腐附加措施:如混凝土应采用隔离层,钢筋镀锌保护,加入钢筋阻锈剂,混凝土中的水泥采用抗硫酸盐水泥等。 5.12.1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防腐的要求

1、 在有侵蚀性介质的工点,混凝土的耐蚀系数不得小于0.8,对于存在中等及以上腐蚀介质的工点,混凝土须掺入防腐蚀添加剂或采用抗硫酸盐水泥。

2、 混凝土加入20~30%的优质粉煤灰及抗裂(密实型)外加剂,具体掺量根据实验确定。

3、 顶板外侧钢筋保护层内设置抗裂金属扩张网,侧墙掺入0.6~0.6kg/m³的聚丙烯纤维,以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设计应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抗侵入性、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

5、 为改善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0cm²/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

6、 选用低水化热水泥,水泥用量不得大于280kg/ m³,水灰比不得大于0.45。 7、 选用坚固耐久、及配合各、粒形良好的洁净骨料。 8、 在有侵蚀性介质的工点,钢筋净保护厚度不小于50mm。

9、 为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水泥的含碱量(按Na2O当量计)不宜超过水泥质量的0.6%;当混凝土必须采用低活性的骨料并用于潮湿环境时,水泥的含碱量更须严格限制在这一限值以内。

10、 氯盐锈蚀环境下的配筋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重的0.2%。

Word资料.

..

11、 对混凝土结构,应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土试配工作中,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从中优选抗裂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

12、 对于硫酸盐环境的混凝土结构应使用硅酸盐类的抗硫酸盐水泥或高抗硫酸盐水泥,同时掺有矿物掺和料。

13、 混凝土的硅酸盐类水泥一般应为品质稳定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宜为52.5.

14、 矿物掺和料中应不含放射性物质、可溶性(包含可升华而释放的)有毒物质或对混凝土性质有害的物质,并应有相关的检验证明;掺合料应有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其技术条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5、 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总重的0.02%,高效减水剂中的硅酸钠含量不大于减水剂干重的15%。

16、 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00mm以内,入模温度不宜大于28℃,负温下不宜低于12℃,同时入模温度以温差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不得大于20℃。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中心温度的差值不得大于20℃。

17、 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采用自动水喷淋(水雾)系统及时进行养护。

5.12.13 围岩破碎、涌水宜坍塌地段,可向围岩内预注浆。

5.12.14 管片接缝必须至少设置一道密封垫沟槽。管片接缝密封垫应满足在设计水压下、在计算的接缝最大张开量和估算的错位量不渗漏的技术要求。 5.12.15 穿墙管采用固定式防水法或套管式防水法,套管(或主管)均应设置止水环。

Word资料.

..

5.12.16 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设置直缝或台阶缝,后浇带采用微膨胀防水混凝土,其缝间防水按施工缝处理。

5.12.17 抗拔桩桩头钢筋根部采用膨胀聚氨酸密封胶密封。桩头在浇注结构纵梁(或底板)涂刷渗透性结晶防水涂料(用量:≥1.5kg/m2)

5.12.18 防水材料的规格、技术性能和螺孔、嵌缝槽等部位的防水措施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的要求。

5.13 隧道出入口

5.13.1 电缆隧道出入口设置,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要求。

5.13.2 隧道出入口分为电缆放线口、管线进出口、通风口及人员出入(检修)口,各出入口应满足以下一般规定:

1、 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环境景观要求,妥善处理与地面建筑、道路、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之间的关系。

2、 出入口的地面建筑应根据其所处地段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环境要求,选择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的结构形式和建筑造型和色彩,并做好与周围活动空间的安全防护。

3、 出入口宜设置于道路两边红线以外,方便人员和设备进出。 4、 出入口地面建筑宜设置在靠近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5、 出入口地面建筑应布置紧凑,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6、 出入平台应比附近规划地面高出450mm以上,且不应低于1/100洪水频率标准的最低高程加0.5m的安全高程或城市设防高程,按两者高者取值。 5.13.3 电缆放线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Word资料.

..

1、 放线口的设计应考虑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满足放线时电缆允许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且应考虑电缆不同期敷设时的重复使用。

2、 放线口在非放线施工的状态下,应作好封堵,或设置防止雨、雪、地表水和小动物进入室内的设施。

3、 当放线口兼用作设备、材料吊装口时,应考虑吊装设备及材料进出隧道的空间。

4、 放线口的设置不应对城市景观、交通疏导、市政管线运营等造成不良影响。

5、 放线口的间距宜取500m左右,平面尺寸不宜小于800mm×800mm。 5.13.4 管线进出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管线进出口的设计应根据供电部门提供的条件进行,并应适当预留空间。管线进出口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电缆隧道与电缆排管接口处应按排管尺寸预留矩形孔或穿墙套管。

2、 管线进出口应满足电缆接入、引出隧道时防水封堵的要求。

3、 管线进出口的尺寸及埋深宜结合电缆在隧道外敷设的土建型式确定,并应满足电缆敷设作业所需空间。

4、 管线进出口处的结构应有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5.13.5 通风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通风口的设置应结合通风区段的划分、隧道工作井的设置、城市规划要求、地面环境景观及环境噪声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原则上应根据线路长度均匀布置。

2、 通风口的尺寸应满足隧道正常运行及消防通风的要求。通风口百叶底部

Word资料.

..

距地面高度应大于2m,当布置在绿化带内时,高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1m。

3、 地面进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洁净的地方,任何建筑物距进风、排风口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5m。

4、 通风口的布置可结合人员出入(检修)口一并考虑,也可单独设置,并应尽量与现有或规划建筑合建,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5、 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下缘不得低于当地的防洪、防涝标高,在进、排风口处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隧道内的金属网格。风亭高度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对敞口风井应设置排除雨雪的装置和防止人员入侵的措施。

6、 进风口与排风口合建时,排风口应比进风口高出5m,或风口错开方向布置,且进、排风口最小间距应大于5m。

7、 在隧道正常运行状态下,通风口不宜兼作电缆放线口、设备及材料进出口。

5.13.6 人员出入(检修)口的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人员出入口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应设置防止雨、雪和小动物进入室内的设施,并应按百年一遇的标准满足防洪、防涝要求。

2、 人员出入口的内径不得小于700mm。

3、 人员出入口的门应设为甲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4、 人员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防盗、防强行进入的要求。

5、 当人员出入口单独设置时,距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应满足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

6、 人员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火灾时人员疏散以及平时检查、维修的需要。 7、 当人员出入口用作设备、材料等的进出口时,出入口内的梯道、通道尺

Word资料.

..

寸应满足人员搬运设备、材料等的通行要求。

8、 沿隧道纵长人员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明挖隧道的人员出入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暗挖或盾构隧道的人员出入口间距可适当加大,且宜根据隧道埋深和结合电缆敷设、通风、消防等综合确定。隧道首末端无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人员出入口。

5.14 给水及排水

5.14.1 电缆隧道土建设计所进行的给水及排水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4.2 电缆隧道给水主要应为消防用水及清洁用水。给水水源宜采用城市自来水,水源应满足给水水量、水压要求。当沿线无城市自来水时,应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协商,采取其他可靠的供水水源。

5.14.3 电缆隧道的给水设计,必须满足生产用水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并应坚持综合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

5.14.4 电缆隧道排水主要应为排除隧道的结构渗漏水、地面井盖的雨水渗漏水及隧道内的冲洗水、消防水等。电缆隧道的排水应符合国家或当地现行有关排放标准。

5.14.5 给排水管道穿越隧道结构外墙时应设防水套管,并与隧道结构同步施工。

Word资料.

..

5.14.6 电缆隧道根据消防需要如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为其配备独立的给水系统,消防用水的水量及水压应符合本指引第5.16节要求。

5.14.7 电缆隧道露天出入口及敞开通风口,应考虑雨水排放量,设计重现期取P=50a,集流时间为(5~10)min。

5.14.8 电缆隧道内应采取有组织的排水,隧道内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5‰。 5.14.9 电缆隧道应结合隧道工作井、通风口、出入口、隧道纵坡最低处等设置集水井,采用潜水排水泵提升至就近市政排水系统,每座集水井所担负的排水区间不宜大于3km。集水井容积应满足排水量要求,其内外操作空间应满足设备安装维修使用要求, 集水井盖应预留检修孔,开孔尺寸不小于800×800mm。 5.14.10 排水泵出水管如有条件应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且确保市政雨、废水不能倒灌至隧道。

5.14.11 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隧道内雨、废水进入变电站。

5.14.12 电缆隧道给水排水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5 隧道通风

5.15.1 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隧道通风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5.2 电缆隧道内宜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方式要求通风区域较短,且进、排风口高差应保证足够余压使隧道内空气产生有效流动。当自然通风方式无法满足

Word资料.

..

要求时电缆隧道设计应考虑装设机械通风所需预留预埋措施。长距离隧道宜适当分区段实行相互独立的通风。进、排风孔处应设置防止小动物进入的设施。 5.15.3 电缆隧道设计时应考虑到电缆隧道内的温度应满足电缆、设备正常工作要求,且宜优先考虑设置通风降温措施所需的预留预埋措施。进风应直接采自大气,排风应直接排除地面。当采用通风降温措施困难或难以保障隧道内的温度要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电缆隧道设计应考虑采用空调等其它辅助降温措施所需的预留预埋。

5.15.4 设备房及风口布置:

1、 通风降温设备房可以设置在地面风亭或隧道内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人员出入口建筑相结合。地面风亭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布置,并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2、 通风及空调设备房应预留设置设备起吊和冲洗设施位置。 3、 排风口避免直接吹到行人或附近建筑。

5.15.5 电缆隧道通风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6 隧道消防

5.16.1 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消防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6.2 电缆隧道承重结构体耐火极限不宜小于2.0h。

5.16.3 电缆隧道应考虑在电缆隧道的出入口处、接头区和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灭

Word资料.

..

火器、黄砂箱等消防器材的需要, 以及在电缆进出线特别集中的隧道和竖井中设置水雾灭火或气体灭火等固定灭火装置的需要。

5.16.4 电缆隧道消防给水水源应优先采用城市自来水,当沿线无城市自来水时,应和当地规划部门协商,采取其他可靠的消防给水水源。

5.16.5 除短隧道外,其余等级隧道应考虑设计消防给水系统的需要。 5.16.6 发生火灾出入口疏散能力应按正常情况下的90%计算。

5.16.7 电缆隧道内消防专业设计应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5.17 电缆支架

5.17.1 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支架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电缆支架应采取倒角或其他措施,避免尖锐角伤人。

5.18 接地

5.18.1 电缆隧道设计所进行的接地设计内容、应根据政府相关指引进行,主要目的是为电缆隧道使用部门提供预留接口和设备安装空间,其设计界面宜限于需要与电缆隧道土建结构同时实施的预埋预留部分。土建预留预埋设计时,应考虑电缆隧道使用部门的具体要求

5.18.2 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一般情况下应符合下式要求:

Word资料.

..

式中:

R——考虑到季节变化的最大接地电阻; I——计算用的流经综合接地网的入地短路电流。 但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5.18.3 综合接地网设计要求:

1、 明挖隧道内及工作井,设备房内接地装置应利用设备房基础2 根以上主钢筋或者埋在基础里的地下金属,组成网格不大于5m×5m的设备房地网,当设备房建筑物基础有桩时,应将地桩内2 根以上主钢筋与设备房接地装置就近焊接连通。

2、 非明挖隧道(暗挖、盾构及顶管隧道)内,应充分利用隧道的初期支护锚杆、钢架、钢筋网或底板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用作接地极的锚杆环向间距要求为2 倍锚杆长度;接地锚杆与钢筋网、钢拱架或专用环向接地钢筋应可靠焊接;隧道底板钢筋应形成一个1m×1m 的单层钢筋网。

3、 各接地装置均应通过连接钢筋(不小于φ16mm)每间隔约30m 与两条贯通隧道的金属接地均压带(不小于50×5 镀锌扁钢带)相互焊接连通。

4、 隧道内兼有接地功能(含连接)的结构钢筋和专用接地钢筋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5、 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9 规定。

6、 接地网在腐蚀性较强的地区宜采用钢镀铜或铜材。

7、 隧道接入发电厂、变电所内时,其综合接地网应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网两点及以上相连接。

Word资料.

..

8、 设计接地网时,应按《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1 校验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

5.18.4 其余未提及设备及装置的接地要求由电缆隧道使用单位进行二次深化设

计。

5.20 节能环保及文明施工

5.20.1 隧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并应符合《广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5.20.2 环境保护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化害为利”的原则,执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同时,从广州市的实际出发,与其他相关的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协调施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20.3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审批规定的各项要求。 5.20.4 隧道设计必须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的法令、标准和规定,并应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5.20.5 应重视施工期对路面交通的影响,在交通繁忙路段,应有完善可行的交通疏导方案,避免因施工引起的地面交通问题,导致城市运作和环境受到重大影响。对占用绿地的应提出恢复措施方案。

5.20.6 出入口、通风口、平台等有坠落的危险处,应设栏杆或盖板。

Word资料.

..

本指引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指引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2 本指引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Word资料.

..

Word资料.

..

附 图

Word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