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藏羌走廊史话

2022-03-18 来源:步旅网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藏羌走廊史话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 藏羌走廊史话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 藏羌走廊史话 主持人:

这里积淀了丰厚、绚丽的民族文化,铺展着令世界惊奇的自然景观;遭受严重灾难而屹立不倒、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起缘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经茂县、理县、马尔康到金川的藏羌走廊。正文:

1896年,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伊莎贝娜·伯德女士从上海到成都,再从成都到灌县经汶川、威州、理番厅、杂谷脑、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她用相机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也用文字书写了一路所感。后来,她把这次的经历用这本书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这一条神秘多彩的藏羌走廊的风情风貌,这本书就是《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这本书的封面是理县薛城的筹边楼。一位外国学者和旅行家,何以走进这条隐于高山峡谷间的走廊?这条走廊究竟有着怎样迷人的风情或者风景呢?

徐学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从杂谷脑河流域一直到大渡河上游的梭磨河流域,历史是非常的悠久了,本身的渊源上可以说是古蜀文化的一个流,还

有就是岷江上游跟古蜀人同一支的,就是我们在文献记载里称的冉駹,那么它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再到后来的汉王朝兴起以后的,我们说的汉文化,在理县的朴头就已经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墓葬。

到了唐代,以后我们都知道,北方丝绸之路,早期走剑门关这块,那个时候道路反而非常难,那么主要是从成都到西域是走的岷江上游。所以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里面,在汶川县的桃关下面这条,它就写了“中西往返,唯此一路”,就走这条路。在理县的这个地方呢,当然就成为整个通道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点。到唐朝末年,茶马贸易,也就开始兴盛起来了。

王嘉俊(理县桃坪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桃坪呢,实际上它是茶马古道支线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我们曾经到对面山上去,我们发现了一段古代的茶马古道的岩路。在一个悬崖上,用錾子把它凿进去的这么一段路,我发现了至少有五处,以前马蹄子踏的窝窝(蹄印),在崖石上面,所以跟外界的交流是很频繁的。

马成富(四川省藏学会理事、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茶马古道最重要的,在一千多年前,就走理县,杂谷脑,然后米亚罗翻山到马塘,然后到刷经寺到龙日坝到阿坝县,然后到红原县到若尔盖县。当时茶马古道不光是运载茶,还有盐巴,都是走川西平原运进去,这条主要的交通命

脉就是走我们的藏羌文化走廊上去的。 正文:

除了给来来往往者提供交易之便,这一条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古老栈道,也成为连接川西平原汉文化与川西高原藏羌文化的一条文化交流通道、一条连接汉羌藏各民族的纽带。时间进入20世纪,民国摄影大师庄学本走进这条走廊,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中,更为详尽而直观的描述这条走廊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景。

马成富:1932年庄学本走汶川、理县走都江堰进去然后到马尔康,他对藏羌的习俗谈了很多。藏羌走廊范围当中的话,分布着什么民族呢,主体民族是藏族和羌族,理县又有羌族又有藏族,理县就属于嘉绒藏族,嘉绒藏族他们是怎么来的呢?公元636年,藏王松赞干布发兵20万,与唐朝决战在松洲、平武、江油、武都,双方交战8年以后,唐蕃和亲,藏汉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然后藏族和汉族就成为亲家了。这个时候松赞干布的二十万藏兵怎么办呢?就屯驻于平武、江油、武都、松潘、黑水、阿坝、若尔盖。西藏邛部落来的,然后就和本地的土著人,融合而成为今天理县的藏族,就是嘉绒藏族,他们的语言里面含着很多古藏语成分,所以说这个嘉绒方言,是我国藏区藏族方言中难度

最大的。在我们理县还有羌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殷商甲骨文里面,《说文解字》就有羌从羊从人,牧羊人的后

代。

徐学书:羌在汉藏之间,你看,理县的东部这一段,它就是羌人的,一直到汶川西部它有很多羌人。那么在羌人的地区,它的来源本身就包括多个来源,从北方迁下来的南迁的羌人的部分,也有后来从这个西边往东迁的在内的这些人群,还有大量的内地的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明清以后迁去的汉人,大量去的汉人通过通婚,通过在当地定居,慢慢的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最后他们不是把羌人汉化,也不是说羌人把他们羌化了,准确来讲是两者融合了,所以这个区域呢,就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交融,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因此它的文化的多样性就比较丰富多彩。

徐学书:作为理县这一块嘉绒呢,因为它东部靠近汉区,所以它的文化里面也有大量的汉文化的因素,跟汉人一样的种地,甚至它的嘉绒年跟汉人的春节都靠得很近。杂谷脑这个地方呢,它有一个藏语的地名,就叫尼亚卡,直译就是汉口,因为出了杂谷脑以东,理县不是原来的县治在理番厅吗,它就在薛城,这边就是汉人的区域了。

马成富:所以现在薛城有个筹边楼,它就运筹帷幄于藏汉边境,叫筹边楼。

正文:

有关藏羌汉各民族在这条走廊上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事例,庄学本在《羌戎考察记》中多有记述,其中最为典型就是书中提到的“羌民戎官的九子屯”。

王科贤(原理县县志办主任):九子屯的守备最早是属于羌族守备,守备的名字叫思丹增,当时羌族屯守备,也出征打仗了,(参加了)很多战役,尤其是乾隆56年(1791年)和乾隆60年(1795年)在几次出征打仗当中光荣牺牲。当时的守备(任命),朝廷有一个规定,属于世袭制的就要能够传宗接代,由他的后裔来接任,由于当时的羌族屯守备思丹增没有儿子,没有后裔,所以当时牺牲以后,地方上就禀报于朝廷政府,朝廷政府就委派了一名下孟屯(现在的薛城镇甲米村)一个增设守备家里面的一员,名字叫施嘉泽,后改号叫杨桂福。这个人来担任九子屯的守备。

正文:

藏族、羌族以及生息在这条走廊上的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形成的建筑、歌舞、宗教习俗等文化艺术,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上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带,也贡献给世界文化长廊不可或缺的靓丽画卷。

王文泽(藏族作家):理县的文化的话,总体来说呢,有这个宗教文化,有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话,还是比较盛行的,杂谷脑宝殿寺有两百多个和尚学藏文。

马成富:当时藏族的苯波教,每一个村寨它有自己的山神。每一年到了春节的时候要去祭祀山神,农闲人们又要去祭祀神山,这个时候就要熏烟,就是烟祭,藏话喊的煨桑,什么意思呢?啊,山神老爷,请您保佑我们这个村寨,今年我们庄稼已经薅了草,长得这么好,希望您不要降霜冻,不要打冰雹。希望今年年底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就祭祀神山。然后就开始请喇嘛念经,念了经之后就开始撒龙达,念经,撒龙达,龙达就是小方纸块,龙就是风,达就是马,在过去、在古时候,什么最快,风最快、马最快。风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帆风顺的意思,然后就用青稞咂酒,蒸馍馍,其他的东西,大家就开始欢唱,喝酒,吃东西。这个时候就慢慢变成了今天的若木纽节,就是看花节。

正文:

与嘉绒藏族不同,羌族的宗教则以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白石崇拜和释比文化。

王嘉俊:释比,在外部人看来,就是我们的宗教领袖,但实际上,羌族的宗教呢,并没有形成很完整的宗教的形式,

它是处于自然崇拜的原始状态。释比文化呢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现在要保留它的就是,它有很多的神秘的地方,比如他懂医药,他能够把古代的一些情况,没有水份地传到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记载都在他口头传下来了。

正文:

以理县为中心的五屯四土,不仅吸纳着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还

随着历史上多次屯兵的出征,在保家卫国的疆场上向世界展示了藏羌走廊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坚韧精神。

王文泽:历史上是土司制,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后,就改土司制为守备制,在理县就设了五个屯,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和九子屯。

张善云(四川省羌学学会名誉会长、世界申遗专家):五屯这边就成立了屯兵,乾隆皇帝当时要安定西藏,廓尔喀就是尼泊尔,当时的一个国家把西藏侵占了。

马成富:这个时候清朝派兵一万多人,这当中就有几千人,属于我们理县几千人到西藏去,为了我们祖国的边境,他们英勇作战,把尼泊尔人赶回尼泊尔老家,到今天为止尼泊尔和西藏中间有一个大石,专门记载的纪念的。

张善云:保证了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我们理县的一个屯兵首领,还都授了顶戴。而且乾隆皇帝同意,在紫光阁一

个地方给他们画像。第二次,屯兵又参加了鸦片战争,打得非常勇敢,英国的一个将领,他对这个屯兵有一个评价,他在他的战报书里面写到,这些土人组成的士兵根本不怕死,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那种拼搏精神,至今都使我感动。

马成富:藏族的屯兵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保卫他们的家乡,千远万远跑到这个地方来,抛头颅洒热血,死了。宁波的老百姓就用最好的绸缎,就缝出很多小口袋,就把死者身上的腰牌,把头发取下来,长辫子合着腰牌,就装在小口袋里,就驮到我们阿坝州,我们的亲人迎接的是什么,迎接的是辫子,没有尸体,所以说就将他们葬了。现在甘堡后面还有几十座辫子坟,所谓震撼人心的辫子坟,爱国主义的一个基地就这样来的。我们的甘堡老百姓,每一年,到了端午节,为了祭祀这些保家卫国的青年,他们就要举行博巴森根这个舞蹈。这个舞蹈好悲壮,母亲啊母亲,我吃着你雪白的奶汁,在战场上变成了鲜红的血液,而我今天放下了农耕的工具,扛上了枪,我到边疆上去保家卫国。我觉得很感动,博巴森根最后就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在历史的演进和变迁中,藏羌走廊作为一条开放包容的走廊,它在传承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

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从而与世界同步。

张善云:羌族的很多文化震撼了世界。在国际上影响的第一个典型历史事件,PANDA。PANDA是英语就是熊猫,但是这个是羌语。1942年蒋介石要以宋美龄的名义,给美国总统罗斯福送一对熊猫,于是乎蒋介石命令四川省省长王陵基派了一批人到汶川到处找这个熊猫,后来就在草地捉了一对熊猫,这一对一个大一个小,当时捉熊猫的人就问羌民,你们这儿叫什么,那个羌民就用古羌语回答的叫PANDA。PANDA是什么意思呢,羌语就是花老熊的意思。后来动物园(开放)大家就说我们去看PANDA,于是PANDA就成了全世界对熊猫的一个爱称,这就是我们羌族地区,向全世界普及的第一句羌语。

理县佳山寨的皮鼓舞,在参加六十年代莫斯科青年联欢节得金奖,于是乎当时的人民日报,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羌族的皮鼓舞。桃坪古堡,这个古堡它非常奇特,世界上没有,第一个是它修筑的时候不画图,不吊线,不搭架,信手就地取材把它修起来,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修起来之后,背面修一个弧状的东西,然后形成一个墙筋,实际上通过这个弧面呢,把地面振动的那里就分散了,所以说通过了很多地震,没有垮掉。第三个就它这个军事堡垒,它除了这个碉楼之外,那么它下面碉房,就傍着碉楼又修了碉房,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堡垒,这个完整的军事堡垒有个奇特的特点,

有地下水网,这个地下水网夏天是空调,通过每家人,每家每户都有空调。如果哪一家失了火,它有消防作用;如果这个村子被别人包围了,那么它又是逃遁的地道;如果是里面人需要增援,它又是增援的道路——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把桃坪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六次。我们国家的建筑权威陈志华教授,他在欧洲工作了20多年,他回来之后,我们带

着他去考察,他热泪盈眶,中国竟然有这么伟大的创造。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个建筑它还吸附着很多羌族的文化在里面,比如说这个

木锁,四川省原来的省委书记谢世杰去开那个门的时候,开了半天开得满头大汗的,也没有把那个木锁打开,后来他说羌族两千多年前就做得好防盗门,弄得我满头大汗都没有打开。

正文:

走向世界的藏羌走廊,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有神秘的宗教文化、悲壮的屯兵文化、灿烂的歌舞文化、精妙的建筑文化,还有绚丽的服饰文化和独特的饮食文化。独特的文化禀赋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构成了藏羌走廊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张善云:藏羌走廊里面它还有一个特色,它的文化,一个是歌舞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很重要,嘉绒藏族它以前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没有固

定的地方就形成一个习惯,这个地方收入了,挣钱了牦牛卖了,就变成银子,变成珍珠,变成玛瑙就捆在身上、戴在头上,饿了就在耳朵上取一个,要买什么东西,腰上取一个,全部家产都在她的身上,后来定居之后就形成了自己非常豪华的服饰,非常珍贵的服饰。羌族的服装用刺绣,自己的刺绣来装饰,羌绣,它的想象非常大胆,所有花卉来自大自然,而且人人都会绣花。

王嘉俊:羌族的服饰,实际上还是很有特色的,以前就说穿这个毪褂子,毪褂子就是羊毛做的,它很像欧洲那种燕尾服。如果一个女子,她不会绣花,不会做鞋,不会缝衣服,不会剪花做鞋样的话,她是很难嫁出去的。

马成富:纵观我们藏羌走廊,理县的这个藏羌走廊,要读它的历史,每一部里面都充满着一种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悲壮的,有灿烂的,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正文:

和平解放,是藏羌走廊走向现代社会的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带来了藏羌走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更是为藏羌走廊的发展带来了春风。随着文化旅游的升温,阿坝州正式提出了建设藏羌文化风情生态走廊的

构想,为藏羌走廊的发展再次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马成富:藏羌走廊,是什么时间提出的,改革开放以后1998年,由阿坝州文化局组织的一批专家学者提出来的。

徐学书:百里藏羌文化生态走廊,主要是从桃坪羌寨一直到马尔康的卓克基官寨,这一百里,因为它风光非常好,也包括米亚罗,梭磨的红叶风光等等。

正文:

“5·12”汶川特大地震却让这里遭受了灭顶之灾。

徐学书:当时针对地震以后,文化的损失,尤其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还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政府非常的重视。安排了大量的资金,来用于这块村寨的修建,而且修建在规定当中就要求,要体现藏羌民族文化的特色。然后,要求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方面,要加大力度,所以国家可以说在地震以后,采取了一个特批,做一个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大量的规划、建设都考虑产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等等。很多人都感叹,内地很多人过去对羌文化根本不了解,对羌族也不了解,地震以后,突然一下,好像就铺天盖地了,强势的媒体宣传,让大家了解它,更多人去关心它关注它。有人曾经统计过,地震之后研究羌文化的学者大概有两千多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本上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可以说还有很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张善云:震后,理县创造了一个品牌,花儿纳吉赛歌会。通过花儿纳吉赛歌会,把羌族的这个歌舞提高了一步,把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也提高了一步,奠定了走向世界的一个基础。

马成富:在我们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推动旅游二次创业当中,我认为,充分地打造这个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充分来开发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把它挖掘出来,展示给人民,现在都汶高速公路通车了,将来汶马高速公路再一通车,那就更好。所以说,纵观我们藏羌走廊的开发,前途无量。

正文: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回望历史长河中经历沧桑风雨的藏羌走廊,依然会发出伊莎贝娜·伯德和庄学本对这一条走廊的惊奇与赞叹,是因为它对过去的良好承继、对现在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的宽

广想象。从《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到《羌戎考察记》,这条刻写在山水间的藏羌走廊源远流长。它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团结、和谐共存的历史,它独具魅力的藏羌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保护、传承。随着理县建设藏羌文化走廊规划的实施,这条古老而繁荣的藏羌走廊,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编导

李明锌) 记者感言 古老走廊展新颜 说起走廊,我们不难想起

“河西走廊”,这条绵延在荒漠与绿洲之间的商贸走廊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对于阿坝州来说,藏羌走廊的出现所带来的效果亦可比肩河西走廊,因为它不仅翻开了阿坝历史新的一页。也让世人可以“借道”了解阿坝、认识阿坝。

事实上,即使今天再次踏上这条走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年那“扬鞭催马运粮忙”的场景。

如果这条走廊只是一条单纯的商道,那么在物流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它逐渐走向消亡将成必然。但这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走廊不仅没有逐渐消亡,反而越发吸引八方游客的青睐,吸引无数中外学者的驻足神往。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不仅想寻找几千年前这条走廊传递的是茶香盐味,更想寻找几千年后这条走廊传递的是阿坝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出

的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对于来过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说,沿途的风景只是这条走廊的一部分,但它绝非主要,在这条走廊里,居住着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不同民族所展现出的不同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相互融合所绽放出来的绚烂文化

之花才是它的最大亮点。依山而建,独具特色的房屋与桥梁。 围成一圈,让人心生愉悦的民族锅庄舞。香甜可口,忍不住大快朵颐的民族美食。一切的一切,都在秒杀你的菲林。甚至大自然的鬼

斧神工在它面前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这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它的存在,为世人了解藏羌文化打开了另一个窗口。但对于走向开放的阿坝州来说,为了让更多的人踏着藏羌文化走廊走进阿坝,阿坝州在全力推进藏羌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破题升级的同时,不断立足创新,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和活动,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把这一地区的非遗产性保护与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强做大,形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文化竞争力,把“藏羌走廊”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州

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说来,就是除了继续挖掘这条走廊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完美对接外,还非常注重保护与传承,让文化资源带动自然资源进而推动旅游资源,让源远流长的古老藏羌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蓬勃生机。

所谓“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有了政府的给力举措, 才使得八方游客与投资商能在一条线上就可以观赏、领略到全州丰富多彩的藏、羌民族、历史、文化多元人文气象,感受着这走廊上的古羌文化、嘉绒藏族文化、红军文化、屯兵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古老走廊展新颜,当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时,当无数投资商接踵而至时,当一项项民生工程惠及走

廊地区百姓时,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藏羌走廊”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记者

李宏翔叶其军) 编导手记 镜头之外感动于心

初识藏羌走廊,缘于创作拍摄宣传片《品味藏羌风情体验度假养生—中国理县》,在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100多年前,一名叫伊莎贝拉·伯德的英国人曾走进这条走廊,并在其所著的《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中记述当年理县的自然人文风情。由此便萌生了以这段历史为题材做一部纪录片的想法。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们接到了阿坝州拍摄口述历史的任务,看到选题后,毫不犹豫地我选择了《藏羌走廊史话》。但在后来的创作中,却仍然给我留下了诸多遗

憾。首先是选题的限制,在我最初的想法中,要穿越藏羌走廊的时空,非五集不能窥其全貌,展现其自然历史人文的精彩,而现在的时间仅为一集30分钟,何其难也!其次是时间的仓促,真正进入实质性操作,时间连一个月都不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最紧要的是,连与专家和当地政府讨论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不上去这条走廊做一次深入的调查。没办法,只好连夜将《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和《羌戎考察记》再读一遍,形成一个大致的思路再说。从古代说到现代,藏羌走

廊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到30分钟内,这道难题怎么解决?最 后我决定就从伊莎贝拉·伯德讲起,然后以藏羌族源、茶马古道、屯兵历史、改土归流、民国风云、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灾后重建作为纵线,以藏羌文化、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作为横线来展开讲述。

接下来的采访中,也就让讲述人围绕以上这些话题展开,由于与讲述人事先并无沟通,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认识,对他们的研究重点与讲述能力毫无了解,为了不返工,并能按时完成任务,对他们的讲述我常常只有倾听,以致后来的采访内容超过10万字。如此庞大的同期声怎么去找出我需要

的东西?时间越来越逼近,好在速记花了几天的时间把这些内容记了下来,才有可能让我在近百页的同期声中去选择我需要的那些内容。接下来的剪辑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何况还有时间的限制,只有通宵通宵地熬夜。最后片子剪出来,时间却是1个小时。要丢掉一半的内容,这也让我犯难了。于是此前确定的思路只有临时更改,后来经大家讨论,决定以藏羌走廊的文化为主,重点讲藏羌汉各民族的团结交流融合。

遗憾之中,我也有一些庆幸和感动。主要的庆幸还是顺利完成了片子的制作,为阿坝州口述历史献上了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庆幸讲述人把他们的见证、研究、理解讲出来,这是一笔有着非常价值的财富,毕竟有不少专家年事已高。相比

较而言感动则更多,首先感动于州口述历史办公室亲自指导本片

的修改;其次感动于理县领导多次亲临成都审片,并对拍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再次感动于讲述人和理县相关人员的支持,是他们的不厌其烦让我们得以完成片子的采访工作。有了这些感动,让我此行受益良多。(李明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