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宗海“治血四法”浅析

2023-09-03 来源:步旅网


唐宗海“治血四法”临床心法初探

蔡林 张蜀 廖伯年 刘浩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血证论》是清代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是集清以前治疗血证经验之大成的一份丰硕成果。治血四法是他论治血证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他治疗血证的学术思想。本文主要是对这四法的临床心法作一初步的探讨,来复活作者治疗血证的灵魂,对深入理解和准确熟练地运用这四法,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血证论 治血四法 探讨

唐宗海,四川彭县三邑乡人,生于1846年,卒于1897年,享年51岁。他是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一生中突出的成就就是集中研究了以吐血为主的一大类出血性疾病。《血证论》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此书中对血证的阐述创见颇多,使祖国医学在血证论治方面的理论得到了充实,并使之系统化。尤其是他提出的治血四法,即“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内涵极其丰富,被后世医家遵奉为“通治血证的大纲”,视为准绳,广泛的运用于内外妇儿科,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熟练地运用这四法,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对此四法的临床心法作一初步的探讨。

1 止血 为什么唐宗海将止血列为第一法,我们可以从《血证论》一书中寻找到理论依据。他在书中写到:“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以及“血之原委,不暇就治,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这便是为何列为第一法的理论根据。在临床上,对出血性疾病必须进行有效的止血,才能挽救生命。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止血,出血太多,气随血耗,就有可能出

现血竭气脱的危险,甚至导致生命死亡。

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唐宗海在具体实施止血的时候,积累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经验(对症止血与辨证止血)。对于出血血势较甚,病情危急的病症,唐宗海大剂量使用止血药来进行止血,他常用的止血药有十灰散、扬尘水、生地、白茅根、童便等这些收敛止血和凉血止血药物,充分体现了唐宗海对症止血的学术思想,与《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也充分体现了唐宗海“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的学术宗旨。临床确实如此,出血血势较甚,只有迅速止血,才能挽危救急以及保全病人的生命。对于一般出血性病症,唐宗海强调必须进行辩证止血,才能从根本上制止出血,体现了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具体实施辩证论治时,他认为“实证十居六七,虚证十居一二”,因此他主要是从虚实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对于实证的治疗,唐宗海认为冲为血海,其盛衰与阳明的关系最为密切。吐血是由于冲气上逆所致,治阳明即是治冲脉,因此在治疗上独取阳明,主张用方泻心汤,此方具有釜底抽薪之义,能降气止逆。唐宗海对方中的大黄评价很高,认为它能使上逆的气机迅速下降,无闭门留寇之后患,最为良药。对于虚证的治疗,唐宗海主要从脱证与寒症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脱证的治疗,唐宗海认为失血太多,气无所依附而耗散,气血两虚不能温养心神、充盈脉管而出现喘促昏溃,神气不续,六脉细微虚浮散数。此时,宜用独参汤,益气摄血。寒症的治疗:失血太多,阳气耗散,阳不摄阴,不能温煦肌体而出现手足清冷,便溏,脉细微迟涩,面色惨白,宜用干草干姜汤,温运脾阳,脾阳得运,则气血可以得到化生。

2 消瘀 唐宗海认为,止血之后体内必有瘀血。瘀血留于体内日久就会产生其他的变证,为了防止瘀久生变,因而提出消瘀为治血的第二法。在这一法中,唐宗海创造性地提出必须依据瘀血所停留的不同部位,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药。如血瘀上焦(血府逐瘀汤),血瘀中焦(仲景肾着汤),血瘀下焦(抵挡汤或归芎失笑散)。唐宗海最常选用的主方为花蕊石散,此方能化除体内的瘀血,使瘀血从小便而去。

唐宗海将消瘀作为治血的第二法,先于宁血和补虚,是很有临床意义的。这是因为血瘀体内,如果不先消瘀而运用了宁血和补虚,无异于闭门留寇。此外,消瘀和生新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瘀血不去,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一去,再采用宁血和补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瘀血一去,则气血运行正常,即使不用补虚的药物,新血也会源源不断的得到化生。

3 宁血 唐宗海认为止血、消瘀之后,要想有效防止血再潮动,病变反复,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病机转化,完善治疗,那就是必须用药安之,因而提出宁血为治血的第三法。唐宗海认为,冲气逆乱是导致出血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宁血就是宁冲。治疗上强调通过宁冲来达到宁血的目的。唐宗海在具体宁冲时,通过脏腑辨证,依据不同的病机确定不同的宁冲之法。归纳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治肺以宁冲、治阳明以宁冲、治肝以宁冲、治肾水以宁冲,具体的方药就不一一列举了。

4 补虚 唐宗海认为以上三法可以使出血停止,但如果因失血对肌体所造成的虚损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纠正,仍然可以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并有可能导致再度出血。因此,补虚为治疗血证的第四法。这样就能扶正固本,从根本上进行治疗,达到根治血证的目的。唐宗海在论述补虚这一治法的时候,主要从阴阳与五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从阴阳而论,根据朱丹溪的“阴血易亏而难成”以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认为“补阳者十居一二,补阴者十居六七”,十分强调滋补阴血的重要性。从五脏而论,他认为首先应补肺胃,其次补肝,最后是补心脾肾。

唐宗海的治血四法,是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基础而拟订的。需要说明的是,唐宗海提出的四法并不是四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四个治疗大纲,因为在每一个治法下面都有许多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药。还需说明的是,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血证的时候不应该拘泥于这四法的先后顺序,只要存在那一种病理基础,便可以运用那一种治疗方

法,或者是几法同施,如止血配合消瘀,止血配合补虚等等。如果我们拘泥了这四法的先后顺序,以及生硬的运用这四法,那么唐宗海提出的四法就是一堆历史垃圾,于临床毫无意义,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治血四法的深层次内涵。

参考文献:

盛维忠主编.中医内科名著集成.血证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841-9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