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
一种合作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农村土地制度 :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广义的土
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绿色壁垒 :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
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统筹
: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工业对农
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可持续发展: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的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要达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等。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内容简介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农村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人口城市化水平,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率也最高。
“绿箱” 政策:
绿箱政策(GreenBox Policies)是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
黄箱政策: 根据《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故农业规模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指土地规模经营。
中国粮食安全的路径: 一市场化路径
市场机制最根本的机制是竞争机制和价格平衡调节机制, 它可以通过价格均衡和价格调节来配置资源。针对我国粮食产量下降、面积锐减、资源配置量不足、安全隐患显现的局面, 许多人提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走市场化之路, 推进粮食的市场化进程,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引导生产资源和要素回流于粮食生产, 以增加粮食产量, 实现粮食安全。
二 国际化路径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日益紧缺、人口逐年增加、粮食需求日益增大和我国已经成为WTO 成员国的事实, 很多人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靠走国际化之路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从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 在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 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 进口自己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 就能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获益。
三)高库存及事后管理路径
增加库存量, 丰年储粮, 灾年放粮, 的确是一个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 储粮一般要建立在生产发展、产大于销、有粮可储的基础上; 同时, 粮食储存既有成本, 储存的粮
食也有寿命, 短期内通过粮库吞吐可以起到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 但长期依靠这种手段调节, 则成本高, 风险大, 可能得不偿失。此外, 如果库存手段被固化, 可能会把粮食经济引回自给自足、量入而出的传统的封闭经济之路, 不利于推进粮食市场化和改革开放。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途径: 1倡导农产品专业化生产,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按国际标准化进行农产品生产是将我国优势农产品迅速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普通、大众农产品大量生产, 而适应国际国内需求专业化农产品却很少。
2打造我国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化基本条件要求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必须保持划一, 处于同一质量水平。标准化一方面可以使商品在外观品质上有了较大改善, 而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不同目标顾客的需要, 使农产品适销对路。
3加强农产品标准国际化在农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整体执行力度。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十分复杂, 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既要有分工, 又有联系, 互相制约, 互相影响。无论在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都会影响农产品商品质量。所以必须把农产品标准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 建立起明确的质量责任制, 确保农产品商品质量。
4加强对农产品标准国际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 开发农产品品质评价技术, 配以相关设备和设施, 建立有效、权威的农产品质量评价检查监督管理系统。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制度建设内容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
4积极推进林业改革。
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深化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改革。规范集体林权流转,支持发展林农专业合作社。深化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新体系。
5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按相关规划和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的清理化解,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6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7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供出口通关、检验检疫便利和优惠。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出口基地。推动农产品出口信贷创新,探索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支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保税加工物流等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
农业规模经营的限制因素 1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 2土地资源短缺 3农业投资不足 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效益农业特征 一是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特征;
二是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市场特征;
三是高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资本利润率的集约经营特征;
四是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运作企业化的产业组织特征。这是区别于传统的原料农业、吃饭农业、依附农业的一种发达的商品农业、致富农业、盈利农业的标志。可以说,效益农业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化农业、竞争性农业。
效益农业内涵及发展途径(农村制度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
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立体性调整,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求新突破
第一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提高农业的产中效益。畜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循环圈大、关联带动效应强的产业,不仅能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而且能促进食品、毛纺、皮革及饲料加工等相关工业的发展。从消费需求来看,消费结构多元化、高级化是消费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消费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第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发达农业的标志性产业之一。
第三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形成区域块状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发展有资源优势、有市场潜力与前景的特色农业。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上有新突破
促进农民变市民,真正减少农民,就必须彻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户藉管理一体化,更重要的是保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进城人口与市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子女就业、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待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大量离土、离村、离农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享受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确保他们安心离农、离土和离村。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办法,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加快以“两专一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在提高产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求新突破
第一 充分认识专业农户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壮大专业农户放在重要位置上。
第二 充分认识专业合作社的载体性作用,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
第三 充分认识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性作用,把农业行业协会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
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在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上求新的突破。
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增效活力。对应用研发农业科研机构,偿试以民营化为取向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将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科研单位逐步转变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允许和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加快成果转化。除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经营性、服务性的农技推广机构也可按民营化、企业化方向进行改造,通过推广“农技组织+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企业”的模式,形成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
1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2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择、周密计划。
3要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改善小流域的水利设施。
4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要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5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6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要把污染控制放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科技进步,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土地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1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真正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来看待。
2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3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投入。
4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工补农。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很快,集体经济的实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集体投入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却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这种状况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不利的。
5完善农业信贷功能,拓宽农业筹资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要充分发挥农业金融和信贷的作用。
三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向广度开发,就是要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农业用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但并不等于土地资源广度的开发上已经没有什么文章好作。
在深度上利用,就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经营方法,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国务院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走的就是从广度和深度结合上更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的路子。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 包括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供销服务(包括产前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信贷和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其他服务如医疗、福利事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1、加强涉农部门综合改革,理顺行政、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要深化农业系统内部改革,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重点抓好技术攻关、技术咨询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等服务工作,不再接受委托执法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三是其他农业企业或服务实体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推向市场,直接参与服务竞争,在同等优先的原则下争取经营和发展项目。
2、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原则上不再投资于生产性的农业项目。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应借鉴日本、台湾等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必须调整投资方向,转变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投资方向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实行普惠制。重点扶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工程、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和推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 不再投资于一般的生产性农业项目。
3、扩大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在大力引资的同时,加强对农业管理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引进工作。要努力改善农业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创办农业合作园区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对台对外招商工作。与此同时,要加
强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
4、以完善对农业支撑保护体系建设为重点,凝集社会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都采取不同程度、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其中政府\"补贴\"是普遍的做法。
产业化要素:
即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产业化其要素包括科技,资金,人力资源,国际化合作以及国家投资等项目。
技术推广服务职责: (一)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县、乡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协助制定本乡农业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二)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规划、计划和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本乡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实行目标管理;
(三)选定推广项目和技术,贯彻技术标准,制订技术规程;
(四)承担和组织实施选定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上级下达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科技项目;
(五)负责上级安排和本乡土地暖、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六)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七)指导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园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八)引进和推广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九)开展作物栽培、蔬菜花卉、植保植检、农业环保、土壤肥料、农产品经销等专业技术服务,并为农业劳动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管理,发挥其效能;
(十一)承担乡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现代化对策: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就是为实现现代化而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要确保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发展。
农业知识政策 :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农业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例如科技、人力、管理等方面,形成一个由上到下的层层推进的政策,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村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
2、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
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不会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将来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降低,那只是相对数的降低,绝对数不但不会降低,还会提高。农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被淡化的。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一)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
要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品种、范围和额度,增加大型农业机具更新购置补贴资金等,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展开,把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道路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并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这是部分失地农民的现实写照。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管机制。
(三)加大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快将畜牧养殖业培育成农村新的支柱产业;
三是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四)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
(五)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民到农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劳务输出投入。做到“省内外并重,国内外共同开拓”。
(六)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要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是要大力实施“新世纪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当前出现的“民工荒”本质上是“技工荒”。应借此机遇加强专业技术培
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莒县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建立良种良法的推广机制。加大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创办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七)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工资形式 增加农民收入是民营企业服务“三农”有效形式。如刘官庄的吹塑、中楼的橡胶、长岭建材等均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增收。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八)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要增加信贷投放额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生产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努力消除自加负担。
管理:
一定组织的管理者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手段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XY理论的内容: XY理论实质上是XY假设,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故后人称他为XY理论。
X理论基本内容:
⑴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⑵ 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⑶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
⑷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⑸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Y理论基本内容:
Y理论是与X理论根本对立的。
⑴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⑵ 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⑶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⑷ 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⑸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Y理论告诉管理者,要尊重和相信下属员工,要为他们提供工作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要想办法激励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的目标。
决策: 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
例外原则:
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监督权和决策权。
统一化决策:
为了提高决策的效力,在企业或者机构中各部门执行一致共同的意见和措施,采取步调一致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的全部过程。
程序化决策:
按原来制定的程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标准去解决组织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确定型决策:
决策的各个备选方案都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风险性决策:
决策方案的自然状态有若干种,但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可以做出客观的估计的决策。
管理层次:
指组织中按统一指挥组织原则划分的不同的管理等级。
管理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有八种1 Q分类技术2 引文分析法3 层次分析法4 案例分析法5 实地研究法6 比较研究法7 文献计量法8 个案研究法
领导的四方图理论:
也叫领导行为理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弗莱西曼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关于领导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国际收割机公司的一家卡车生产厂为调查对象,结果进一步分为两个维度,领导方式的关怀(consideration)维度和定规(initiation)维度。关怀维度:代表领导者对员工之间以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信任、尊重和友谊的关心,即领导者信任和尊重下属的观念程度。定规维度:代表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或者说,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的角色的倾向程度。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保罗·赫西和肯尼斯·布兰查德予以发展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
1 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由领导者进行角色分类,并告知人们做什么,如何做、何时以及何地去完成不同的任务。它强调指导性行为,通常采用单向沟通方式。
2 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领导者除向下属布置任务外,还与下属共同商讨工作的进行,比较重视双向沟通。
3 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极少进行命令,而是与下属共同进
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工作的进行和沟通。
4 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几乎不提供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