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羌族·博物馆——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的分析
2023-04-07
来源:步旅网
2011年7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iton) Ju1.2011 V0I.3O No.4 第30卷第4期 遗址・羌族・博物馆 ——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例的分析 安 琪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文章以汶ill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 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A.4f3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 不同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汶川地震;博物馆;羌族;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4—0018—08 地震,遗址,羌寨,这些词汇代表着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汶川“5・12”大地 震的记忆,而将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概念统摄起来的,是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的四川灾区博物馆建设运动。这场运动使得“博物馆”一词突破了其原有的意 义范畴,既指代传统类型的文化保存与研究机构.又包含了区域性的遗址建设 和全国性的族群文化复兴工程。震后的四Jll灾区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博物馆 综合体,而这一场前所未有的博物馆建设运动凭借其巨大的投资。以及中央与 地方的通力合作,成为5・12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震遗址与“jk JIl地震博物馆” 作为重灾区之一的;ll ̄JlI县拥有1400多年的古老历史,是我国唯一的羌族 自治县。它位于绵阳市西北部山区,原县城在曲山镇。辖三镇十七乡,居住着 汉、藏、羌、回等17个民族,总人口16.O6万人,其中世居羌族9.1万,占总人口 的56.7%。地震几乎将原北川县城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关于老北川县城的 未来,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ILJ ̄I就此撤县,有的说北川可能要跟安县合并。地 震发生之后的第10天,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 再次来到北川县指挥救灾.并特别指出:“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 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这是总理首次明确北川废墟的 处置方式 收稿日期:2011-O1—20 作者简介: ̄.(1982一),女,四川成都人,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研究。 18 北川新县城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围绕“博物 馆”这一核心词.将新北川定位为“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绵阳西部产业基地和 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汶川I博物馆标牌)。2008 年8月,上海市接受四川省绵阳市委托,承担支援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上海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由同济大学、上 海市规划局、现代设计集团具体负责,并成立了由 同济大学为主持单位的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 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组。2009年3月,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项目策划组提交 专家组审定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 整体方案设计》(以下简称《方案设计》)已原则通 过.该博物馆总投资逾23亿人民币,投资估算范 围主要包括任家坪和县城遗址及周边水文、地质 灾害治理直接相关的区域(未包括唐家山堰塞湖 区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博物馆及集中服务用房的 建筑费用为1.35亿元.占23.45亿元项目投资估 算的1/18 ̄ 。 根据目前的《方案设计》,2008年至2010年将 主要建设以县城遗址现场为重点的地震博物馆主 体。以及县城北部服务中心。从2010年至2011 年,以完善遗址博物馆项目内部重要参观点及周 边环境为重点,建设县城内集中的祭奠场所,修复 龙尾山整体生态环境,建设过境交通。从2011— 2012年.以唐家山次生灾害展示和自然恢复区为 重点,恢复、重建省道302线,在控制区和协调区 内进行整体生态环境培育和生态安全建设。疏通 周边山区道路。建立完整的救灾网络,建设任家坪 至唐家山索道。预计在2012年前后,建成一个由 北川中学遗址、北川县城遗址、唐家山堰塞湖等地 震极重灾区组合而成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地震遗址 博物馆。 《方案设计》将北川遗址博物馆规划范围分为 三个层次,分别为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整个 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由三个部分组成: 1.博物馆建筑及综合服务区:地点为距县城2 公里左右的任家坪(北川中学所在地) 2.北川县城遗址保护区:地点为北川老县城 3.次生灾害展示和自然恢复区 根据《方案设计》,博物馆遗址处于德阳、九寨 沟、黄龙三角区中间,也是规划中的绵阳至西藏高 速公路的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明显。在建成后,地 震博物馆可以融人区域旅游网络。地震遗址博物 馆景观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山一水一城一体的景观 系统.包括周边山体景观面、龙尾山景观带、堰塞 湖景观带和县城遗址景观带等,占地面积约为27 平方公里(包括核 tk,区及周边生态修复区,以及与 水文、地质灾害治理直接相关的区域)。其中,任家 坪、县城遗址、唐家山堰塞湖,是组成地震遗址博 物馆的3个核心地块。 由此可见.被严重毁坏的老县城遗址将成为 :llSJlI地震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在建设中 的新县城也被将纳入以“地震博物馆”为核心的地 方文化网络中。以北川县城为中心,该地区正在结 集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博物馆综合体。从公共祭 奠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到地震知识普及、自然生 态恢复,乃至风景观光和民族文化旅游.“地震博 物馆”同时承载了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等多重功 能。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于一 身,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体系中的单一分类模式。这 个趋势从《方案设计》对于核心景点之一的“唐家 山堰塞湖”的规划就可得一窥。与县城“永恒的北 川I”主题相对应,曾是抗震救灾焦点的唐家山堰塞 湖区域的主题是“永恒的自然”。地面交通、水上游 线及空中索道等多种旅游方式都可游览唐家山堰 塞湖。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主要位于北川 县城与唐家山堰塞湖之间,沿302省道及湔江分 布。主要景点有堰塞湖抗震救险纪念馆、次生灾害 展示与纪念公园、唐家山自然风光与羌族文化展示 区。省道302作为任家坪与县城保护区的主要地面 道路,并向西延伸与禹里联系,成为水上旅游线路 的重要补充。规划修建一条自任家坪至唐家山索 道,利用索道形成俯瞰和眺望整体环境的视角。 因此,地震遗址的博物馆化,以及地方性博物 馆综合体的形成。使得“北川”成为一个多重意义 的汇聚点:它不再仅仅是中国版图上的一个地区 级行政单位、“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它也是超越了 地域限制的国家级纪念场所.一个向世界展示当 代中国的窗口。 二、重建羌族:保护与展览 5・12大地震的震中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的北川、汶川、茂县和理县一带,这里正是四川羌 19 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 及其独特文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在救灾 重建工作中关注的重点。自上世纪50年代的民族 识别之后,被认定为“羌族”的人口仅有20万,夹 在人口远远超过羌族的汉、藏、彝之间。谈及“四川 的少数民族”,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川西康巴地区的 藏族和川南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他们在现代中 国历史语境中更多地承载了四川I省对外展现“民 族风情”的任务。相比之下,作为少数中的少数,羌 族则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 然而在汶川I地震之后,这个由于地震而丧失 1/10人口的民族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目光关注的焦 点。5月22日温总理做出“要保护好羌族特有的 文化遗产.即使县城迁建到新的地址,也要做好这 种保护工作”的指示之后,“保护羌族文化”的呼声 日渐高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主管单位纷 纷开展了有关震后羌族文化的调查、整理和抢救。 在一系列以四川羌族为主题的文化展演与文物展 览中,羌族的地位扶摇直上,某些场合之下,它甚 至成为“四川人”的同义词。“震不垮的羌族人”“震 不垮的羌寨”等词语被公共媒体频繁使用。而如何 对这个“云朵上的民族”进行文化保护,也成了迫 切的议题。 (一)国殇・羌殇 这次地震中,97%以上的羌族民居倒塌;羌碉 和村寨大片被埋,羌族人世代居住的石砌房、吊脚 楼、祭祀活动场所等建筑都有毁坏,据初步统计,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损失226处,估计直接经济损 失超过3 000万元,加上防护设施损失,总损失超 过4 000万元。地震也导致大量羌族文物和文史 资料的遗失和毁坏。羌族文化的重镇——北川羌 族自治县几乎没顶,北川县羌族民俗博物馆、文化 馆、图书馆、大禹纪念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禹羌文 化研究中心等文化场馆也都在地震中倒塌。据北 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高泽友介绍,建于 2006年的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筑总面积960平方 米.馆内设有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共四个展厅, 馆藏800余件羌族民俗文物和200余件红军文 物.多数文物在国内都属罕见。地震中这批珍贵的 历史遗存全部被埋进废墟,仅有123件文物因之 前被送往绵阳而得以幸免。据绵阳市博物馆统计, 20 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大地震中被埋的有国家二级文 物2件、三级文物121件、一般文物280余件以及 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此次地震中共有40 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遇难或失踪。北川文 化馆、北川羌族研究所和禹风诗社的民间老艺人 有80%都不幸遇难,其中包括多名民族舞蹈家、音 乐家、民俗研究专家。羌族音乐收集人计学文和舞 蹈收集人李红果,还有两名“释比”也在地震中遇 难。而他们收集的音乐舞蹈资料等,也在地震中损 毁.许多储存在电脑里的资料、研究成果,也被地 震毁掉了。这使北川的禹羌文化面临“断了香火” 的危险。6月11日,文化部通报汶川地震灾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受损时.对羌族文化着重作了介绍: “我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在此次地震 中被夷为平地,羌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全部被掩埋。”¨4 与此 同时,地震使得羌族人口锐减10%,震后受灾群众 将大规模迁往他地安置,羌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面 临消失的危险,这对羌族文化的整体打击也是毁 灭性的。 (二)羌族文化:保护・展演・重建 地震过后。如何复兴羌族文化并对其进行科 学的保护?从中央到地方都广泛开展了对文化遗 产存留现状的实地调研、损毁评估以及征集、记录 工作。各种规模的民族文化展览、遗产项目申报和 羌族博物馆建设,从保护、展演和重建的不同角度 发挥着保护和复兴羌族文化的功效。 1.羌族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与博物馆建设。 2008年5月21日,四川I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北川羌族自治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传承从此有法可依。受灾最严重的绵 阳市号召各市县文化部门对境内的300多个“非 遗”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积极向上申报新项 目。按照文化部破格申报的要求,绵阳市文化局已 向四川省文化厅紧急推荐1O项申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并推荐2项因地震受损严重、处于濒 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 人 此次紧急推荐申报非遗,四川全省共有14个 项目.其中绵阳就有10项之多。紧急推荐名单中, 有北川许家湾十二花灯、大禹的传说及江油雾山 石刻、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等4项被推荐独立申 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阳北川与茂县、 理县、汶川四地联合推荐羌戈大战、口弦、羌绣、羌 族碉房碉楼营造技术、羌族转山会、羌族推杆等6 项,打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 北川羌年、江油青林FI高抬戏2项濒危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的3位传承人,被推荐申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博物馆作为专门性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研 究机构,也在地震后开启了一系列的重建工作。震 前的茂县拥有中国唯一的“羌族博物馆”,该馆成 立于1984年.震前馆藏文物7 519件.展览以介 绍羌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分为“岷江上游历史 文物陈列”“羌族民俗文物陈列”“红军长征过羌寨 革命文物展览”“羌族文物精品展览”四个部分。地 震致使博物馆馆舍受损,馆藏文物中有l 013件 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损毁陶器一级文物1 件,青铜器二级文物1件,陶器三级文物38件,一 般文物973件)。经过40多天的抢救,馆内大部分 文物被转移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库房_5]。 地震一年之后的2009年5月12日,“羌族博物 馆”重建工程的奠基仪式在茂县举行。这是阿坝地 区灾后重建以来开工建设的最大的文化设施。据 茂县文化局局长王德峰介绍.博物馆新址位于县 城主干道旁。背山面江。占地6O亩.建筑面积为 10 000平方米,包括文物中心库房、文物展演厅、 文物保护科研区等六大区域。总投资1.3868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5 983万元,对F1支援7 885万元。 新的茂县羌族博物馆主体将在两年内建成.建成 后,存放在成都的文物将被全部接回。同时,茂县 文化局为了拓展所藏文物的种类和数量.已在民 间大量征集代表性的羌族物品。截至目前。已经收 集到近800件珍贵文物_6]。在内容构思上,目前初 步方案以“家园”为主题,力图将羌民族传统文化 “高碉”与茂县独特的地域特点结合起来。 同样是羌族文化重镇的:l ̄J rI也在震后投巨资 筹建被严重损毁的羌族民俗博物馆。2009年lO 月16日,《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工程可行性研究 报告》在成都通过专家评审,进入最后完善阶段 它是:ll',JII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工程之一,重建方 案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由澳门基金 会援助澳门币1亿元(约合人民币8588万元)修 建。未来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将建成国家一级 博物馆.以羌族民俗为主题,将有利于羌族文化遗 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展示。 2.羌族文化展演。由各级相关部门主办的羌 族文化展览.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致力于宣扬和保 护羌族文化遗产,在灾后“重建羌族”的工程中发 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 之际,2008年6月14日,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 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全国多 家单位协办的《抢救汶JlI地震灾区羌族文化特展》 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次展出。这是5・12大地震发 生以来,灾区的羌文化文物第一次对外公开展示。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保护震区羌族文化的重视,更 为了征集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恢复和传承的意 见,地震发生后短短两周之内,受损严重的北川I、 汶川、茂县、理县等羌族聚居地的文物、生活物件、 图片、研究文献,就汇集到了民族文化宫的展厅。 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央民大博物馆、云南大学人类 学博物馆和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也为此次展览提 供了多件珍贵展品。“特展”展厅分为“悠久历史” “羌风笛韵”“山崩地裂”和“托起明天”三部分.总 共200余件(套)羌族文物和物品,300余张图片。 以及抗震救灾一线照片向人们讲述了羌族的过去 与现在。在同一天,包括23位羌族艺人在内的88 名四川I民间艺人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登台表演。 这些主要来自阿坝、汶川、茂县、北川等地的羌族 艺人为观众表演了羌笛演奏、羌族多声部民歌、羌 族民俗歌舞、羌族羊皮鼓舞等节目。 整整一年之后的2009年6月14日,在成都 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投 资上千万精心打造的音乐舞台剧《羌风》把地震以 来的羌族文化展演浪潮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台 羌族音乐剧是我国第一部羌族题材的大型舞台作 品。以瓦尔俄族歌王传人陈卫蓉和羌族多声部代 表人物毕曼兄弟为代表的80余位羌族人参与了 演出,其中60%的演员来自羌族文化核心区汶川、 茂县及北川,演员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才l0 岁。《羌风》的故事从两只羊角的偶然相撞开始.通 过23首羌族歌曲讲述民族历史与传统,铺叙了羌 21 族的繁衍生息,全面展示了羌族的文化、传统和生 布展任务,也是支持抗震救灾的一种体现 ”_10 活状态。其中一共穿插了6个羌族的国家级非物 在园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30个祥云小屋中. 质文化遗产——羌笛、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羌 “四川小屋”无疑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与其他省市 的小屋一样,四川小屋也把重点放在了民族文化 和地域文化展示上,挑选了最能代表四川的大熊 猫、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三星堆 绣、瓦尔俄足节、羌年。总导演熊源伟表示:“我希 望把《羌风》做成一个活体博物馆,并且是面对世 界的。”f7 3 3.四川精神・四川形象:“中国故事”里的羌族。 彼此相距仅8l天的汶川地震和奥运会.是2008 “青铜立人”和“纵目面具”模型、青神竹编和蜀绣. 以及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苴且砚,来布置面积仅 有72平方米的展厅。同时,它又巧妙地将抗震救 年夏天中国接连发生的两件大事。地震的发生恰 逢奥运会紧锣密鼓筹办之际,因此,如何树立一个 “震不垮的中国”.这成为了奥运会对外展示当代 中国的关键。通过突显地震中的“四川精神”和“羌 族精神”,北京奥林匹克中心“中国故事”系列中的 “四川祥云小屋”在全球瞩目的体坛盛事中展现了 中国人面对巨大天灾的勇气和决心.塑造了积极 乐观的中国形象。 按照奥组委的计划.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 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将举办名为“中国故事”的大型 文化展示活动.旨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 奥林匹克公园内特别开辟出一个区域,建立以各 省市文化为主题的“祥云小屋”。四川l的“祥云小 屋”也是“中国故事”展示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诞 生却经历了一番曲折。 地震发生后,四川政府紧急致函北京奥组委, 表示目前要集中精力去抢险救灾.很难抽出时间 和精力来筹备“四川l小屋”,因此将退出“中国故 事”的参展。北京奥组委在商讨后,即刻回复:“此 时此刻。‘中国故事’更不能缺少‘四JlI故事’.中国 文化更不能没有巴蜀文化。绝不能让自然灾害成 为四川1人民参与奥运会的阻碍。”[。 为支持四川政 府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北京奥组委文化部决 定承担起“四川I故事”的筹办工作.由此产生的相 关费用也将全部承担。 四川小屋的主题很快就被确定为“抗震救灾” 与“四川l羌族”。“考虑到诸多非遗项目的展示需要 四JlI当地的人才.而救灾前线无法调派人手,因此 ‘四川故事’比较特别,将以‘抗震救灾’为主要内 容”[9_,同时,将小屋的主题确定为展示在地震中受 损严重的羌族文化。正如他们所说:“‘中国故事’不 能没有四川。我们帮助他们承担四川‘祥云小屋’的 22 灾主题融入其中,从“太阳神鸟”的不死精神切人. 将主题定为“永不消失的羌族文化”。这使得“羌 族”这一概念超越了作为地域性行政单位的“四 川l”,羌族文化也因此一跃成为四川文化的代表. 化身为一个全国性的精神符号。在羌族的典型建 筑——碉楼模型前。羌笛的传承人李濯洋进行现 场演奏;在小屋中,羌族姑娘在刺绣(图1);在互动 区域,抗震英雄应邀亲临现场。为人们讲述救灾故 事;展出的生活用具,如羌族满堂红油灯、铜温酒 壶等等。都是从地震中的废墟中挖刨出来的;小屋 出口处还用一整面墙来悬挂一张名为“天府的笑 脸”(图2)的图画,展示地震后四川人面对困难的 乐观精神。 图I 四川小屋中的羌族姑娘表演羌绣 图2天府的笑脸 四川小屋凭借其独特的羌文化展示和对抗震 救灾的真实再现,赢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8年8月24日,在奥运圣火熄灭之前,北京奥 组委和文化部联合举办了“3O个祥云小屋庆功联 欢会”。在会上,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有关官员,特 别授予“四川I祥云小屋”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最受 欢迎大奖”和“贡献大奖”。 三、灾后重建中的“羌”和“禹” 在这些旨在“抢救”、“保护”与“宣传”的民族 展览中,羌族在地震之后跃升为一个关键的象征 性文化符号;与此同时,受灾地区正在进行的灾后 重建工作也大量运用了“羌族”元素。2008年10 月.文化部与四川省、陕西省积极配合,商讨地震 灾区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案,组织 专家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进行 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确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的范围.即羌族主要聚居区茂县、汶川、理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松潘县、平武县、黑 水县,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部分相关地区。11 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 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了国家汶川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前,四川省文化厅 已经发布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 案》,在保护区范围内,羌族原有的建筑风格、民风 习俗、祭祀礼仪将被保存下来;羌族文化的原生态 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也会有相应体现。 作为羌族有形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的羌寨, 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对羌寨的保护与重建在震后 与民族旅游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北川为例,素 有“北川第一村”之称的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的 五个大队.在地震中共有71户人家有69户房屋 倒塌,26人遇难。2008年下半年,在山东省济南市 对口援建下.新的羌寨开工建设,共有20支施工 队伍、700名施工人员、50余名管理人员参与了现 场施工。震后半年,69栋新碉楼已在安县与北川 的交界处拔地而起,三根灰色羌族碉楼在2010年 也全部建成.成为通往北川老县城的公路沿线最 抢眼的风景。2008年12月26日,新寨竣工建成。 2009年1月24日,专程前来视察的温家宝总理为 这个获得新生的山寨题写了寨名——吉娜羌寨。 重建后的吉娜羌寨被北川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灾 后永久性农房重建工作试点示范村,在2009年春 节前.69户村民搬进了新家。如今的猫儿石村共 有158户人家,共616人,全村确定了“新家园、新 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以“吉娜羌寨”休闲旅游为 中心.加快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村两委积极 群众开展羌族文化、民族歌舞、旅游服务知识等培 训活动。 北川县旅游文化局局长林川介绍,新的吉娜 羌寨从房屋的构建装饰,到寨子里的民俗布置,都 力求避免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在坚持突出羌 族村寨特色的同时,把羌族特色民居和发展旅游 结合起来,为羌族同胞创造新的居住、生活保障, 也为羌族文化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示范。寨子里的 农家纷纷打出“吉娜休闲茶庄”“羌家别苑”“羌乡 农家饭”等各种招牌,开始经营起以羌文化为主的 旅游生意.“北川羌绣”培训班和展览室也已开门 待客收徒。广场上也有售卖羌族特色手工艺品的 摊位。 灾后重建与经济开发彼此结合,这一原则集 中体现在北川和汶川的“重建禹羌故里”工程上。 北川老县城原址在治城(1992年改名为禹里)。 1952年9月.因修建北茂公路,县政府由治城迁往 曲山镇。震后的北川县城已不具备原址重建的可 能.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北川新县城是震后第一个、 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也 是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按照中国 国务院对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统一部署,受 灾较为严重的地区都由其他省市援助进行重建, 承担北川新县城建设任务的是山东省。据了解,山 东省总共投入了lOO亿元用于北川全县灾后重 建,其中有接近一半的资金用于北川新县城建设。 2008年12月30日.由四川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 评审组一致通过《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灾后重 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 北川新县城预计在2010年1O月1日亮相, 县城的产业园区企业也将全部建成投产。由于北 川是中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所以IL JiI新县城及 其周边农村的设计和建造都带有浓郁的羌族风 格。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透露. 北川新城大量使用了极具民族特色地名和道路 名,如“西羌路”“禹龙路”“禹王街”等。 同样,汶川也在灾后重建方案中选择了大量 23 羌族元素。从汶Jl』县城灾后重建效果图可见,规划 中的新城沿江而立,现代建筑群环绕着带有浓厚 羌族色彩的城市中心地带.几座羌碉卓然挺立于 其间。正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规划师朱子 瑜所说:“整个城市要按照羌族的风格来做.一个 是传统街区,原汁原味的羌族,还有一个是住宅, 功能改变了,是现代化的住宅,但是他必须带有羌 族的符号在里头,另外还有羌族文化广场等,一般 的县城是没有的。”_】 在灾后重建工程中,还有一个与“羌族”紧密 相关、因而被广泛使用的文化元素是“大禹”。“生 于西羌”的禹被认为是羌族的祖先。而:ll ̄J J』、汶川、 理县和茂县各地的历史.在不同程度上都与这位 上古治水英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汉杨雄《蜀 王本纪》载“禹生石纽”,据考,今天的北川I县禹里 乡石纽村石纽山,即为该书记载中夏禹诞生之地;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对“禹生西羌”有更细 致的描述:汶山郡广柔地区有地名“石纽”,“夷人 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中,不敢 追,云畏禹神。”_l2 今天的汶川旧城址绵篪附近还 有“禹迹”;理县的通化附近有“石纽”:茂县有村名 “禹乡村”。可见,这几处都有“本地为大禹故里”的 证据。如果文献中的“禹生西羌”确有其事,那么, 究竟何地才是传说中真正的“大禹故里”? 北川与汶JlI是这场有关“大禹故里”的争论中 最为突出的两个地点。总体而言,较占上风的是北 川I。近年来,zll ̄Jli县积极组织了“大禹研究会”,并 召开全国性的“大禹学术研讨会”.四川l省政府拨 款建立的“大禹纪念馆”也设在北川治城。北川县 城的历史也跟大禹传说有关。公元566年。北川建 县;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取该地大禹古迹 “石纽”“甘泉”二字,组成石泉县,城址在治城。自 北周时期北川建县起1300余年,县治一直设在此 处,1992年,治城、青石、禹里三乡合并,成立新的 “禹里乡”。乡内的禹穴沟、洗儿池、望崇山、禹王庙 等遗址,都被认为是“禹生北川,兴于西羌”的证 据。而禹里乡的崇禹之风,自唐至今,也一直绵延 不绝。北川境内除了老县城建有禹庙外,禹穴、片 口、坝底、曲山、通口、陈家坝等地,也都建有禹庙 和禹王宫,每年春秋两季和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那 天.北川各地均要举行隆重的祭禹活动。 24 2008年1月,绵阳市计划投资1.8亿元,预计 在5年之内打造“北川I禹穴沟旅游风景区”.使其 成为“西羌文化长廊中心、北川I的旅游‘拳头’、绵 阳的旅游亮点和西蜀后花园”。按照规划.禹穴沟 风景名胜区距离北川县城30公里,将建成面积约 6 500平方米、可容纳2 500人的寻根拜祖广场. 在目前禹王宫地面建设规模宏伟的大禹宗庙。建 设民俗商业文化一条街、民族商品一条街、羌山美 食一条街,建设世界珍稀物种珙桐林生态观光和 种植园区等。核心区的建设主体是大禹祭祀广场、 宗庙及民俗商品街建设.祭祀广场将通过叠台式 祭坛、雕像、誓水柱、图腾柱、鼓乐台、历史文化走 廊、纪念堂、神禹墙及碑林等打造成最为系统完 整、磅礴大气的寻根拜祖广场,形象演绎大禹故里 禹穴沟作为人文初祖诞生地、华夏文明发源地的 渊源。 这一开发计划因地震的到来而受阻。唐家山 堰塞湖的形成和2008年秋季的9・24洪水泥石流 令禹里乡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禹里乡面临整 体搬迁的命运。在地震后,地方性的旅游开发与灾 后整体重建工程结合起来,原计划在2013年建成 的“北川禹穴沟旅游风景区”如今更名为“北川禹里 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一 部分。在遗址博物馆建成并与九寨沟形成环线后, 位于博物馆核心建筑群东面的禹里生态文化旅游 区将被打造为一个5A级风景旅游区.而禹里乡作 为几个旅游风情集镇之一,也将成为“禹里生态文 化旅游区”的核心。北川新县城将建立:ltJlI旅游服 务基地。从那里出发,人们可前往北川县的四大旅 游区:地震遗址综合旅游区、禹里生态文化旅游区、 青片小寨子风景旅游区和猿王洞风景旅游区。 与北川I将“禹文化”纳入灾后重建计划的做法 相似.汶JII在同一时期的灾后重建工作中也大量 运用了“大禹”这一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2010年 1月27 H。汶川绵篪镇境内的“大禹故里旅游景 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汶川县和对口援 建的珠海市正式启动对大禹故里先导性旅游项目 的开发建设。景区定位为“大禹故里、西羌门户、震 中姊妹、九寨驿站”,以大禹祭坛为核心文化项目, 以复兴广场为主要时代项目,以大禹治水为重要 卖点项目,汇聚众多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 1 。可 见,与震前的川西诸县争相攀附“禹羌故里”的做 京周报.2008—7—2. 法相似。这个被发明的传统在“后地震时代”巨大 [4] 雷新.政府帮助但不包办争分夺秒留住羌族文化的 经济效益的刺激与推动之下,继续扮演着地方性 “根”[N].人民政协报,2008—6—27. 文化象征符号的作用。 [5] 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茂县羌族博物馆完成文物千里 大转移[N/eL].中国文物网,[2008—7—15].http://www. 四、结语 wenwuehina.com/news/1ist7/detail147/271 10.htm1. [6]姜琳,葛素表.我国唯一羌族博物馆开始重建[EB/OL]. 在国家权力与地方力量的双轨并进之下,地 新华社[2009—5—12].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 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民族展览和族群文化保护 xwodxw/2009—05/12/content 1760149.htm. 使5・12震后的四川龙门山一线的灾区经历了一 [7]是谁在刮起一股《 ̄}[EB/OL].http://www.qiangzu. 个明显的“博物馆化”(museumiifcation)过程。跨越 cor/nshow.php?contentid=l483. 行政区域的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涵盖了灾后重建 『8] 汪涌.奥组委工作人员写歌词志哀“中国故事”不会 与旅游开发的双重功能,“羌族”和“大禹”作为受 缺少四川fN].石家庄日报,2008—5—20. 灾区域的代表形象,有效地辅助了地方性文化资 [9] “祥云小屋”将演绎抗震救灾故事[N/eL].人民日报海 源的认定、管理和运营。同时.全国性及地方性的 外版,[2008-6-6].http://2008.people.corn.cn/GB/ 民族民俗展览延伸了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内涵,并 22192/97886/124169/7348237.htm1. [10]“中国故事”面向观众四川“祥云小屋”展现羌文化 与之综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文明博物馆聚 [EB/OL].http://2008.qq.coⅡ1/a/20O80803,001796.htm. 落 ]。在博物馆的整体框架之下,地震遗址与羌族 [11]北川新县城建设高效推进设计建造带浓郁羌族风格 成为了最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象征性符号,它 [EB/OL].[2010—2-9].国际在线专稿,http://gb.cri.cn/ 们在创造和催生一系列文化遗产的同时,其本身 27824/2010/02,09/3365s2754889.htm. 也正在成为当代中国遗产的一部分。 [12]常璩。华阳国志・蜀志[M]II5,1昭《续汉书・郡国志》注 引. 参考文献 『13]杨华丽.汶川大禹故里景区规划通过评审今年7月建 李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再造新北川” 成迎客[EB/OL].四川在线.http://www.sco1.eom.cn/ ——温家宝重返四川重灾区北川考察纪实[N].人民 nsichuan/fffy/201O0127/2010127175701.htm. 日报.2008—5—23. [14]廖培,高恒.遗址旅游地功能分区初探——以三星堆 [2] 希望・重生——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2009—3— 遗址旅游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3 1].http://news.enorth.corn.cn/system/2009/03/3 1/ (2). 003944546.shtm1. 责任编辑:刘承云 [3] 陈刚.四十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N].北 Relic・Qiang Ethnic Minority‘Museu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building of Wenchnan Ea ̄hquake AN Qi f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choo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rebuilding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tten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in Beichuan earthquake relic and construction of museum and discusses that in the certain social structure, people identi ̄through cohesion and rebuild different historical memory through image accumulation and inhabitation- K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museum,Qiang ethnic minority,culture rebuil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