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5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0-02-18 来源:步旅网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夫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 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 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 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一一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改行“彻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均无贫”体现了平均分配社会财富、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的美好设想,是大同社会的图景。 C.“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外在的文饰和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也没有本质区别。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是区分善恶的标准,所以只有仁者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仁者的爱憎是公正的,不仁者的爱憎是私爱和私仇。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

《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也。或曰:克己去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也就是从我做起,仁不待人。既然明摆着“从我做起”的意思,那么“克”字,还是取“任”义为好。“四勿”不是约束,“克己”解为“任己”也就说得通了。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而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教诲颜回说:“如何为仁呢?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颜回问:“有哪些注意事项?”孔子说:“这还用说吗?视听言动,日常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把“克”解作克制,可以附会成超越自我,相当时髦,但是,这样一来,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就可能千回百折地180°大转弯,演绎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比如,批评社会上诸多恶俗,都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拿人

微言轻作为托辞,并且以能“克制”为有修养。这可能跟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吧。 这一则是颜回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克己复礼、“四勿”,都是针对“如何仁”的问题的。夫子把“四勿”作为“克己复礼”的规范,作为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而不是“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并且,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请事斯语,这一则体现的是力行思想,说仁是做出来的,不是克制出来的。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固然已经摆脱了“克制”的错误,但是如此一来,却把“克己复礼”解作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一则勉强,二则言虽近于“从我做起”,但意思仍然不够明晰。 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好比人之饮食,消化器官功能不尽相同,相同的营养物质未必补充相同的营养。所以《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即取其用,有时也不免、不妨脱离文本。所以,当克制被认为是美德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意义流通天下,这也很好。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价值所在。 6.下列关于“克己复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克制、约束己身”,又把它解释为“任己”即“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就是“从我做起”的意思。

B.作者认为,“克己”就是“任己”,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这才是正确的解释,符合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

C.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既勉强又模糊地把“克己复礼”解释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这种解释值得商讨。

D.由于历来大家都犯了错误,于是对《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随之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7.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或许与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

B.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任己”,又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这是作者说他走到了真理的边缘又与真理擦肩而过的理由。

C.针对“如何仁”的问题,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孔子认为“四勿”是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并非“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

D.古人的一句话作何解释,往往见仁见智,因而有关《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为了即取所用,有时我们也可以脱离文本释义。

9.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形象性地描写钱穆先生走到真理边缘,抬手拉门,连把手都没摸到就自嘲走开。这是讽刺钱穆先生并未真正找到注释“克己复礼”的正确方法。

B.作者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认识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克制自己”的过度理解,这就会与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正好相反。

C.颜回问仁,孔子回答说,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还要注意日常的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D.钱穆先生把“四勿\"看成是“克己”的具体化,把“请问其目”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作者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它与孔子的“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相违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 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囷囷焉 盘盘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

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17.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四、情景默写 18.《论语》十二章

(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_________ ,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 。

(3)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裁措施,他们却指责我国违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这两句话来反驳。 五、语言表达

19.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

“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请事斯语矣”的“事”是“实践、从事”的意思,本句话出自《论语》“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释义: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本句话的意思是“请让我按这话去做吧”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代词,那、那个、那些。句意分别为:为什么没有人学那些诗呢?/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B.都是动词,停止。句意分别为: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学习不能停止。

C.第一句“归”,动词,称赞、赞许;句意为: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第二句“归”通“馈”,赠送,动词;句意为: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

D.都是动词,反省。句意分别是: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理解基本内容、观点的能力。

A.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实行“彻”制,减轻赋税,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虎豹的皮毛和犬羊的皮毛也没有本质区别”理解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D.“仁是区分善恶的标准,所以……”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心怀仁德之人,才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明辨是非善恶。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仁”,就能公平公正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分辨善与恶。 故选B。

6.D 7.D 8.A

【解析】6.试题分析:后面的是原因,前面的是结果。现象因果倒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D项因果倒置。 7.试题分析:人们在理解认识上能力有不同,但这个释义还须得到大家一致认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曲解文意。

8.试题分析:不是讽刺,只是形象性的说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曲解文意。 11.A 12.C 13.C 14.①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①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误。“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没有《诗经》。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第一个“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第二个“知”,理解;句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B.第一个“道”,道路;句意: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第二个“道”,道义,道德;句意: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第一个“事”,侍奉;句意:近可以用其中道理侍奉父母。 第二个“事”,侍奉;句意: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D.第一个“敏”,奋勉;句意: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第二个“敏”,聪敏;句意:我虽然不聪敏。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则”,连词,就;句意: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

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B.第一个“焉”,句末语气词;句意: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第二个“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盘结交错,曲折回旋。 C.第一个“者”,……的人;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第二个“者”,……的人;句意:有了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人。

D.第一个“之”,助词,的;句意:大学的宗旨是弘扬正大的品德。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反省。

①“知”,通“智”,智慧;“惑”,迷惑;“仁”,仁德。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15.D 16.D 17.B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的“者”与后面“好议人者也”的“也”构成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BC;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也是判断句,“者”字后断开,排除ABC。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孟子,……春秋时期”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错误,“舍利取义”的观念是孟子提出的。 故选B。 参考译文: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 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 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

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18.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弘毅、己、勿。 19. 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字,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和思想成就、世界地位等方面的内容,再结合对联规则进行思考,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和、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等。

材料中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身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影响“开创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以及人们对他的尊称等;第二段概括地介绍了孔子的事迹(弟子多贤者)、有关的著作“六经”、《论语》(思想)及其思想的影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示例上联“与国咸休”,“与国”就是“和(随着、同、跟)国家”,“咸”是“都”的意思,“休”是“止、停止”,意思是说孔子与国家共存亡,这是孔子的思想影响或价值的体现,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安富尊荣公府第”是说孔子的后人,同享福禄,世代尊荣,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写孔府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上联侧重名利物质,下联可从精神层面赞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或者对其思想、道德进行高度赞扬,与天同在。比如“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同天并老”对应“与国咸休”,“文章道德”对应“安富尊荣”,“圣人家”对应“公府第”,结尾字“第”(仄)“家”(平)也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