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播数据

2022-06-05 来源:步旅网


寻梦玫瑰城

佩特拉(Petra)也被后人称为“玫瑰红的梦幻都城”,但是这座古城正在慢慢逝去,沙漠中的狂风、高温、悬殊的昼夜温差以及水的渗透无一不在侵蚀着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及那些在岩石中凿洞而建的房屋。“这些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似乎是不可逆转的,”来自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University of Urbino)的地质学家罗伯托·弗兰基(Roberto Franchi)说道。他所率领的工作小组已经对这座2000年前由纳巴泰人在约旦的沙漠中建造起来的雄伟城市进行了多年的岩石学和建筑几何学的研究。

这位专家接着介绍:“侵蚀是严重的,各种自然变化和化学反应给城中的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里的岩石主要是寒武纪砂岩,它们形成于6亿年前,主要组成物质是石英,这种岩石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是非常脆弱的。”

虽然在佩特拉几乎从不下雨,但有时降雨频率却又高得吓人。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流水总能在构成这些建筑物墙壁的岩石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记。

这座城市的盛名对它的被毁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壮丽的城市场景甚至被用来当作拍摄电影《圣战奇兵》的外景地。1812年,年轻的瑞士探险家约翰·布尔克哈特(JohannBurckhardt)跟随着一群伊斯兰朝觐者来到了这座古城。他也是第一位进入佩特拉的西方人,在公元7世纪,佩特拉被人们遗弃并一度在地图上消失。

“佩特拉的部分遗迹在最近几十年所遭受的损害比过去2000年所遭受的更为严重,”汤姆帕拉迪塞(Tom Paradise)说道,这位来自于美国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地理学教授自1989年以来就一直对佩特拉进行考察和研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座城市的废墟中度过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缓旅游对这座城市所造成的损毁,同时,帕拉迪塞教授也是坚决反对开发此地旅游业的科学家之一。近年来,来此地参观的旅游者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上涨。1990年时共计有10万名游客游览了佩特拉,但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己变成了50万。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游客们到处留下他们参观古城的“纪念”。

帕拉迪塞教授抱怨说:“游客们到处攀爬,收集城市中的古迹碎片。另外,我们曾经对在游客人数达到顶峰时的建筑物或皇陵内部的局部气候做过研究。结果是,只要在一个建筑中有35个人停留超过5分钟,里面的相对湿度就会从20%上升到40%,这对古建筑的保存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在旅游旺季,在佩特拉的“法老的宝物殿”中参观的游客数量一般是35人,“法老的宝物殿”在纳巴泰人的都城中的800处古迹中最为出名。纳巴泰人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除了这座庞大的城市,纳巴泰人事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佛罗伦萨大学(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圭多.万尼尼(Guido Vannini)是一名在佩特拉进行研究的意大利小组的负责人,他说:“纳巴泰人是一个游牧部落,在公元前3世纪时他们还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是在来到这片地区之后他们便安定了下来,这主要是因为佩特拉斗地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四周陡峭的群山和其间的广阔空间给纳巴泰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身地。”另外,惟一进出佩特拉城的道路——蛇道,是一条长3公里的狭窄小路,有的地方路面仅宽3米,易守难攻。那里只需要一群老弱士卒,就完全可以抵御城外千军万马的入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初,佩特拉只是一个搭有几十顶帐篷的拥挤杂乱的宿营地,到处都是骆驼商队、簧火等,空气中也弥漫着不同地域香料的气味。

很快的,城市的中心逐渐开始成形。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佩特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这里的居民——当然现在已经消失了,他们精于畜牧业、养殖业及农业,城市周围的高地是一片片的葡萄园、果园和农田。万尼尼接着讲述道:“由于其得天烛厚的战略位置,佩特拉还成为连接东西方交通和控制二者之间贸易的一个交通要道。开办商店的罗马人和来自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商人们在佩特拉的市场中互通有无。”佩特拉就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装载着香料、调味品、黄金和丝绸的骆驼商队在这里停留以躲避沿途匪徒的劫掠。商人们在城中的旅馆里得到休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另外,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商人们来说,城市还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用水。“对于一个有着3万余户人家的城市来说,少漠中的水显然无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是,纳巴泰人却是水利工程方面的高手,他们修筑起数十条水渠及水塔以便汇集雨水。虽然这里的降雨少得可怜,干均每年只有150毫米,但是它们却可以提供城市户所有人的饮用和生活用水。”纳巴泰人王国的疆域从现代的叙利亚南部一直延伸到红海之滨的亚喀巴湾,事实上,这仅仅是在纳巴

泰人实际控制下的区域而已。这个王国通过控制经济所拓展的边境要比通过军事征服所拓展的边界宽广得多,在军事控制区域以外,纳巴泰人还控制着更大范围地域的经济和贸易,他们设立关卡,向过往的商人收取通行税。”

随着纳巴泰人国家实力的增长,其首都也在不断地扩大。王国的君主们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纪念性建筑,比如庞大而坚固的石头堡垒以及围绕着堡垒的居民点、庙宇、民众的住所等等。不过他们最热衷的还是修建陵墓,以备死后为自己提供一个永久休息的场所。纳巴泰人的工匠一般是自上而下修建建筑的,他们把石壁弄平整之后再用工具和砂岩搭建起建筑。当一幢房子完工之后,他们就会用灰泥粉刷建筑,然后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当然,今天这些鲜艳的色彩已经褪去。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在这些陵墓内部还从来没有发现过陪葬的金银财宝,甚至连墓室主人的遗骸也没有。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陵墓更加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份神秘的魅力。古人相信,这些陵墓能够给国家和自己的后代带来繁荣和兴旺,但是纳巴泰人国运的增长在公元106年被中止了。那一年,图拉真皇帝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军队征服了这座纳巴泰王国的首都——佩特拉。

帝国的征服,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罗马的气息,林荫大道旁树立起了雄伟的柱子,城市里甚至还建起了温泉浴室。然而这座城市在公元5~6世纪间的历史却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谜团。当1116年十字军东征的铁骑到达佩特拉城下时,他们发现的只有被废弃的城堡和形形色色的防御工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当这一区域的商业被破坏后,佩特拉开始走向衰败。”这就是万尼尼教授的结论。除此之外,发生在公元363和551年的两次大地震最终毁灭了这座城市,而最早发现这些灾难的是一支瑞士的探险队。他们在城中发现了一具妇女的遗骨,在她的身旁还有180枚金币。万尼尼教授对此的解释是,在第一次地震中,这名妇女可能想回住所取回她的财产,但是却被坍塌的废墟所压倒。地震发生的几个世纪以后,辉煌的纳巴泰文明就被永远地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此后,城市中的庙字和陵墓成为了贝多因人的住所,他们一直在这座废弃的城市和陵墓中居住,直到几年前都是如此。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佩特拉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直到那时,在约旦政府的安排下,长期在此居住的贝多因人才得以迁徙到了别的地方,以便政府开发佩特拉的旅游资源。

今天,人们仍然在佩特拉古城中辛勤地劳动着,不过,过去的那些石匠和皇家建筑师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在城市中忙碌着的是来自各国的考古学家,他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解开这座城市所隐藏的秘密。“事实上,真正的城市大部分目前仍然还深埋在黄沙下面。地下还有数不清的民居、市场和当时的手工作坊等,考古学家所要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罗伯特.弗兰基这样说道。

每年,人们在佩特拉古城都能发现新的东西:一根残留的廊柱,一幢建筑,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还有一些描述往昔当地居民生活的纸草卷轴或者是过去那些用于汇集水源、令人叹为观止的水渠、大坝、水塔的残骸等等。

“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好这座古城,因为目前这些遗迹正在被迅速地破坏,”这就是汤姆.帕拉迪塞的担心。因为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的话,佩特拉——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般的古城,将真的永远湮没在漫天黄沙之中。

约旦-佩特拉古城

国 名:约旦哈希姆王国

国 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内有一颗白色七角星;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的平行宽条。以上四种颜色为泛阿拉伯色,白色七角星象征古兰经。

国 徽:为斗篷式。斗篷顶端有一王冠,象征约旦是一个君主立宪国。斗篷内一只展翅的萨拉丁雄鹰站在一圆球上,象征伊斯兰教义传遍全球。鹰两侧为约旦国旗,国旗下有阿拉伯宝刀和弓箭,象征伊斯兰的胜利者。代表地球的圆球下面,是麦穗和棕榈枝,象征农业。底部的绶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祈祷真主赐给他幸福和帮助”。绶带下面是一枚复

活勋章。

自然地理:位于亚洲西部,属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南濒红海,北边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邻沙特阿拉伯,西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毗连。 首 都:安曼 佩特拉古城

——“嵌在岩石壁上的玫瑰古城” 所属国:约旦 英文名:Petra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南方262公里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穆萨谷地之间。它不仅是约旦古代文明的见证,而且是中东地区的奇观和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有着“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之美誉。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约旦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但对研究古代西亚的历史学家来说,约旦河谷东西两侧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博物馆”。

约旦正式称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西亚阿拉伯国家,曾以“圣地”自居,这是因为新旧约《圣经》里写的许多神迹,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可谓俯拾即是。沿着约旦境内西部的山地,由北到南散布着一串《圣经》中提到的历史名城——格拉森(杰拉什)、拉巴(今安曼)、塞拉(佩特拉)、尼波山、马代巴等圣地,这些历史名城,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摩西、所罗门王和耶稣基督的时代。

佩特拉希腊文意为“岩石”,在圣经

《旧约全书》称其为“塞拉”。这座古城最独特的地方是它所有的建筑物都是在朱红或赭石色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的,在朝阳和晚霞照映下,闪烁着玫瑰红的光泽。所以,后人便称它为“石头城”或“玫瑰城”。

据约旦古代文献记载,佩特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公元前4世纪前后,有个早先过着游牧生活的部族纳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了约旦阿拉伯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狭长区域,当他们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之后,就在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建立了纳巴特王国的首都。

即使在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打开约旦境内的地图时,也不得不承认,当初的纳巴特人选择佩特拉可谓独具慧眼。我们都知道,约旦为沙漠国家,其境内的东部和东南部均为沙漠,沙漠占全国面积80%以上,而佩特拉地区却是四处群山环绕,牧场肥沃,清泉终年不断。

由于佩特拉一半凸出,另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所以,纳巴特人在山岩中开凿出来的这座都城,四处都受到悬崖的保护。古城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即使在古代烽烟四起的年代,敌人也无法集结大批的军队攻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佩特拉能相对处于和平和稳定的环境之中。

佩特拉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控制着中东地区当时沙漠商队运送货物最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善于经商的纳巴特人给从此地过路的商队提供方便并向他们征收税款,积累了不少财富。公元前2世纪时,佩特拉日益富强,当时的纳巴特王国不仅在铜的冶炼业、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商业贸易也很发达。佩特拉成为埃及、叙利亚与希腊、罗马之间商路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

公元前65年左右,当时的纳巴特国王阿尔塔斯二世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在阿尔塔斯三世统治时,其王国的版图由大马士革一直伸延到红海地区。

阿尔塔斯四世国王统治时期(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佩特拉的鼎盛时期。当时纳巴特王国不仅人口发展到数万人,他们还修建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修建了5个皇家墓室和女儿宫。

公元1世纪时,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地区。公元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之后,佩特拉城市和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但它也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再度繁荣起来。讲究秩序和奢华的罗马人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修建剧场,建造大街和拱形大门、石柱等,也把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带到了佩特拉。于是佩特拉又出现了在石壁上凿出的希腊式廊柱和罗马式拱门的建筑。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商贸和货物运输是佩特拉走向日益富强的“血脉”,但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和陆地贸易都开辟了新的通道,南北商路逐渐打通,越来越多的货物直接从红海出入,商队也就不再通过佩特拉,这使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为削弱。

4世纪初,佩特拉被东罗马帝国所占领,不久又经历了几次大地震,破坏了大部分地面建筑,拜占庭人便遗弃了佩特拉。

7世纪,佩特拉被阿拉伯人所征服,但由于它远离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已无法再现往日的繁华,后来竟成了叙利亚到埃及或阿拉伯半岛驼队经过的落脚点。此后,佩特拉再次被人遗弃,纳巴特人也在漫长的时间里不知去向了。

此后的岁月中,隐藏在群山峡谷之中的佩特拉古城默默无语,荒芜和沙漠埋没了她昔日的一切辉煌,像历史上很多被荒弃的城市一样,约旦古国的这座玫瑰城被人们遗忘得无影无

踪,只有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英人,还记得它存在于大漠与高山之中。但他们也只是把城池内的墓地和洞穴当成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外界几乎无人知晓。

直到1812年,一名化装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险家约翰。伯克哈,凭着一身地道的穆斯林长袍和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竟奇迹般地通过西克峡谷,在一位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座沉睡了几个世纪的“石头城”,向世人揭开了她玫瑰色的面纱。

约翰。伯克哈进入古城时发现,当时的佩特拉只有少数的贝都英人居住,但大部分建筑依然十分宏伟。这些雕凿在石壁上的建筑虽然在2000年中饱经风霜,却仍屹立不摇、熠熠生辉。约翰。伯克哈感到十分震惊。从佩特拉回到开罗后,他将关于佩特拉的见闻记录在《叙利亚圣地旅行记》一书中。

此后的100多年,这座“荒漠古城”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冒险家、探险家、考古学家和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通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发掘、整理和开发,今天的人们再来到这座石头城前,已对城池中的建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展现在游客们眼前的佩特拉古城,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峡谷中,整座城池散布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谷、山坡、山顶上,城池中的每一座居处几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围悬崖绝壁环绕,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进入佩特拉,游客们必须徒步、骑马或乘马车穿过一道高耸而狭窄的地峡,也就是说,这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是进入佩特拉遗迹的惟一通道。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

的裂缝仅两米左右,岩危壁峭之下,只能容一人通行。峡谷通道的两侧是由岩石自然断裂而成的峭壁,高达100余米,人行其中,顿感肌骨透凉,仰观苍穹,石岩成缝,只见一线青天,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令人无法想像的是,这条崎岖不平的峡谷裂缝中,在两边如同刀削斧砍般的崖壁上,不仅雕凿有众多的洞窟和岩墓,还排列着两条为城池输送饮用水的水槽,有的地方用陶制水管连接。史前时代的纳巴特人和后来的罗马人,就是将进入佩特拉之前山上的穆萨泉水,用这样的水槽,引到“宫殿墓室”上方的储水池里,供城里居民饮用。

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利有弊。

公元106年,罗马人决心进攻佩特拉,而要想进入古城,除了这条高耸巨石的狭窄裂缝,并无任何入口。罗马人久攻不下,后来竟意外发现,供给佩特拉城的水源在地峡的外面,于是便切断了城中的水源。这招“断水计”果然给了佩特拉致命的一击,当城内水源枯竭之后,佩特拉军民不得不放弃抵抗,终于被罗马帝国吞并。

“一线天”峡谷裂缝的末端形似一个巨大的钥匙孔,从这条裂缝中走出来,就到了一片较为宽阔的广场,广场正面是佩特拉最负盛名的建筑——卡兹尼宫。卡兹尼宫刻凿于公元前1世纪,是纳巴特王国阿尔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宫殿正面宽约30米,高43米,整座宫室凿在陡岩上,分上下两层,依山雕凿,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直至洞顶。柱与柱间是神龛,供奉圣母、带翅武士等神像,虽多残缺,仍不失本来神韵。正殿后壁龛肃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左右殿壁的壁画,色彩暗淡,但粗犷的线条依稀可辨。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

据说当时的佩特拉古城富庶一时,作为国王的陵墓,这里面藏有无尽的宝物,而宫里顶端的瓮就是藏财宝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它为“卡兹尼”(阿拉伯语藏宝室的意思)。

穿过卡兹尼宫前面的小谷,是一座因形就势沿山石而凿成的露天剧场。剧场紧靠山岩巨石,剧场的舞台和观众席也都是从岩石中雕凿而出,共34排,有几千个座位,周围有四根粗大的石柱。这座宏大的剧场是公元前后阿拉斯塔四世国王统治时期修建的。

南面半山腰的欧翁宫似是王室殿宇。拾级而登,只见半山岩石几乎被完全掏空,几百平方米的大殿不见一根柱子。后面的配殿肃穆而阴森,从此地沿台阶而下,错落排列着纳巴特王国历代国王的皇家墓室。宫殿的两侧是密如蜂巢的石窟群,分别作为寺院、住宅、浴室、墓窟。墓窟内部红白相间的细砂岩纹理变化丰富、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大自然造就出如此精美的岩石实在令人叫绝。

史前的佩特拉古城,南北均有城墙。纳巴特人在那里用石头铺就的宽达6米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二层的建筑,罗马人占领后,在街两侧加了石柱,所以佩特拉大街现叫“石柱街”。大街北(右)侧原建有拜占庭塔和飞狮神殿。神殿建造于公元27年,但后来遭遇大火,公元363年,当地又发生大地震,这座旷世之作成了一片废墟。

位于佩特拉大街西端的是佩特拉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佩特拉出土的纳巴特人和罗马人时代的陶器、铁、铜和玻璃制品令人赞叹,而馆内的人兽雕塑更是美不胜收:绰约多姿的顶水坛少女、盛气凌人的壮硕武士、咆哮的雄狮、温顺的绵羊,一尊尊呼之欲出。 佩特拉博物馆设在纳巴特人挖凿而成的石室中,还在大门上方开了五个窗洞。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负责对佩特拉遗迹进行管理、发掘和保护的文物部门可谓独具匠心。

博物馆北面的五公里处,是佩特拉著名的“代尔修道院”,沿着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梯形盘山道拾级而上,须爬1800个台阶,途中怪石林立,两侧隆峰峭壁。代尔修道院是纳巴特人

建的一座神殿或皇家墓室,沿山劈凿而成,正面宽50米,高45米,前面有8根巨大石柱,是佩

特拉最大的石凿建筑。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

佩特拉古城反映了纳巴特王国五百年繁荣时期的历史,古城多数建筑保留了罗马宫殿式的风格,表明古纳巴特人曾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城的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古纳巴特文明,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罗马文化,是罗马文明研究的重要参考。

虽然已是旅游胜地,但在许多方面,佩特拉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使人难于理解。

首先,佩特拉的原住民,那有着高超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纳巴特人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从哪里来?佩特拉古城被遗弃之后,他们又流落到何处?

2000多年前曾经森林繁茂、牧场肥沃、清泉绕峡的绿洲为何变成了今天酷暑枯涸、寸草不生的沙漠荒原?

有关佩特拉的真正用途,至今也是不解的谜。

佩特拉方圆几十公里内,四周的山壁雕凿有许多的建筑物。有的壮观,有的精美,有的简陋,有的还不及摆放小神像的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一般认为它们是神殿、庙宇和祭坛。但有人却对此提出疑问: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房间里却没有任何的祭祀标记?

有人据此进一步提出,佩特拉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它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或者说寺庙。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亡灵之城”。然而,假如它果真是纳巴特人的墓地,为什么从未发现过有关丧葬的物品,如石棺、尸骨?

还有,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城为什么早早就被人遗弃了呢?

1991年,有些科学家们发现,早期的纳巴特人时代,佩特拉四周的山地曾密林四布。然而到了罗马时代,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森林匮乏。到了公元900年,环境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又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一地区渐渐沦为沙漠。也就是说,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

也有人认为,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遇到强烈地震。连续的地震使它损失惨重,因此走向衰落。

1994年,又有一位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人们看到的佩特拉只是古城的一小部分,“佩特拉古城大多数的建筑还都埋在自然沉积的沙中,事实上,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虽然人们认为他的话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但谁也不敢轻易作否定的结论。一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考察。

有六百多年,位于约旦沙漠中部的这座城市,就像亚特兰提斯和特洛伊一样是个神话传说。瑞时探险家穿越了极为惊人的岩石间的通道才发现了佩特拉,大家可以想象在十九世纪第一次见到这样景象是那是多么激动。“卡兹尼陵墓”是佩特拉最漂亮的一座希腊石雕建筑,高40米,分上下两层,据说曾收藏珍宝,故又称“宝库”,它是完全在石灰岩上雕凿成的

这仅仅是佩特拉众多宏伟建筑中的一个,佩特拉古城是在纪元前六世纪左右在波斯王朝时由纳巴提人建造的,其中埃德伊尔殿是佩特拉最大的石雕建筑。纳巴提人是以买卖香料等为生的古代商人,在公元前六十年期间佩特拉被罗马帝国占领,常年的风蚀在石灰岩上刻蚀出了很多美丽的形貌,佩特拉曾被用于拍摄电影大片“圣战奇兵”,其内部的雕凿也得到了极大关注,相当精细,岩石的色彩是自然天生的,而岩石的有色地质组成形成了非常天然的绘画艺术,它里面的希腊罗马式的剧场能容纳4000名观众。公元511年发生的第二次大地震摧毁了几乎整个古城,从此佩特拉再也无人居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