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潍坊《中考零距离》语文中考复习:古诗文阅读

2022-09-04 来源:步旅网


考查内容 1.了解诗词曲的基本常识 2.理解鉴赏重要句子 3.感知诗歌的艺术形象 4.体悟作者的思想感考点类型 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主旨情感把握 简答 简答 简答 题型 简答 情,感受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画面描绘,意象分析 5.品析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 6.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学们在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应做到:1.能筛选诗歌信息;2.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能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能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感知型

古诗词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鉴赏,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个方面。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特点。 (1)鉴赏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诗(词)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词)人自己。但也有诗歌中的“我”不是抒情主人公,只是作品中的一个意象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常见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9)爱民惜才的形象;等等。 (2)鉴赏景物形象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

象”。常见命题方式是“简要分析诗(词)中的某一意象”。 (3)鉴赏事物形象

物象,诗(词)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常见命题方式是:“某某指什么?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2.语言品味型

古诗词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和跳跃性。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的语言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等风格特点。古诗词语言的考查类型主要有鉴赏炼字型、鉴赏诗眼型、鉴赏名句欣赏型和鉴赏语言特色型等。 (1)炼字型

古诗词的语言很凝练,往往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炼字型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在赏析时要联系诗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常见命题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2)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凝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词)的线索,奠定全诗(词)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词)的思想。分析诗(词)眼往往可以考查出考生对全诗(词)的把握程度。

常见命题方式是“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名句欣赏型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等方面为人称道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古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同学们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4)语言特色型

古诗词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词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

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等。

3.表达技巧型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的概念,它是指使古诗词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主要考查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1)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有关人物、事件等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描写方法

描写方法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鉴赏古诗词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衬托等手法。 (3)修辞手法

古人写诗词很注重修辞。为了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为了突出古诗词主旨,常采用夸张、反问等手法;为了使字句更为精巧,常采用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 (4)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古诗词中的用典、抑扬、象征、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铺垫等。

常见命题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 4.分析评价型

分析评价的重点是“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主要考点有:概括古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评价作者对人、事的观点、态度等。 (1)主旨领悟型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含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某句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2)情感体味型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诗(词)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3)评价观点态度型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或者融志于事。“评价”就是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这类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这首诗(词)体现了诗(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等。

【例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解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了,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诗意就不难理解了,对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答案】(示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题写的物象。首先应当从诗歌的内容着眼,明确把握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作深度分析。吕本中的诗写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在雨后霜前开得艳丽无比,它不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诗人以“木芙蓉”自喻,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范成大的诗写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独开放,它不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样,而是不畏艰辛,不惧寒冷,向霜神致意。该诗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回答所提问题,包括推断、概括、分析三个过程,其答题核心是对形象特征的揭示。

【答案】(示例)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的形象。

【例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山中流泉》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写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澹”,写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答案】(示例)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例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北归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例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找出柳宗元《江雪》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答案】(示例)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地展示出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境况,也展现了诗人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一个“独”字,笼罩全篇,堪称诗眼。

【例6】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问题: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解析】“半梅花半飘柳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飘飞如白梅如柳絮的情状。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了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答案】(示例)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例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词作语言的分析,考查点是词作的语言特色。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要着眼全词,尤其是要抓住词中的典型词语。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词人把清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足见山水美丽可爱,用语清丽戏谑。“春归”让人满怀伤春之愁,“君归”再添别恨,而“千万和春住”寄寓了诗人对朋友真诚、美好的祝愿。这里的“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还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答案】(示例)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如佳人般清新秀丽。 【例8】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问题: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解析】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流水”暗用旧传的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的《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

【答案】(示例)比喻。“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流逝,生动形象。 【例9】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端 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题: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情感。 【例10】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蝉 [唐]虞世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垂(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②藉:凭借。

问题: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从诗中可以看出,蝉“垂”,形状显贵,“居高”“饮清露”,习性高洁;“流响”状鸣声悦耳动听,声响不凡。一个气质不凡、品性高洁的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句句写蝉,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答案】(示例)(1)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2)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例1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古县名,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②芳树,开满花的树。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②①

【解析】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如此美景却无人欣赏,只剩“花自落”的凄凉。“春山一路”,不禁使人联想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整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答案】(示例)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四句诗就如四幅图画,描绘了春天野外盎然的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萋萋芳草、潺潺涧水、落花芳树、鸟语空山的无穷游兴,同时蕴含着时世离乱景物依旧的沧桑感。

【例1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释】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问题: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凭吊怀古诗,作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昔日繁华的华清宫。那么看到了什么呢?昔日繁华的宫殿,如今已凄清不堪,凛凛西风吹苦雨,仿佛在述说着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轻风吹晓,残月斜挂,寒雨凄凉,写尽华清宫的凄凉景象。

【答案】(示例)借古讽今;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更替的感慨。

【例1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三首(其一)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释】①碛(qì),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问题: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骚乱不安,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

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答案】(示例)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例1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②亭亭:高貌。③瑟瑟:风声。④罹:遭受。 问题: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解析】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诗人这是借松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从弟的劝告,而整首诗没有写到从弟,只写了松,若不以《赠从弟》为题,就不能让人知道其写的是什么了,也就达不到劝告的目的。

【答案】(示例)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例1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这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④②

古诗词鉴赏题是一种集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于一体的题型,对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成为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热门题型。但因为命题范围广,题目形式多,不少考生在这种题型上失分过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忽略信息,答非所问

在答题时,许多考生不善于利用注解这一有效信息,在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就未能进行准确的领悟和表述。 2.答题简略,要点不全

无论是就全篇还是就某个词、某一句,都存在多角度综合运用的问题。考生答题时想到一处答一处,没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造成因遗漏要点而失分的现象。 3.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考生翻译诗句,看似理解准确,实则缺少对诗人借助意象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赏析,造成对诗歌理解的片面。

4.格式不清,有失规范

由于对答题格式不清楚,使得考生答题过于简略,造成答题失范,导致丢分。如回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喜爱之情”就是一个典例。 5.答题混乱,思路不清

如对于“这首诗歌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请简要分析”这样的题目,必须弄清楚两个思路:诗中“景”是什么景,景含的“情”是什么情。 6.笼统答之,以空对空

考生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赏析主旨时,常常抛开诗句作空洞的分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从细处着眼,大而化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7.储备不足,视野不宽

如对诗句中所蕴含的“典故”欠了解或涉猎不广而造成误读,等等。

如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表达技巧应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表现手法”又包含衬托或烘托、渲染、用典、象征、抑扬、对比、照应等等。 对“意象”的考查容易涉及经典意象的问题,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

移。

再如对“语言风格”的考查常常涉及的方面: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委婉含蓄、清新明丽、生动形象、讽刺幽默等。

再如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把握不同的题材,分清各种风格流派,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关注诗歌题目和注释,联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等。具体来说,古诗词鉴赏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鉴赏要点一:语言品味型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例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端 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表明赞成或反对)。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情景);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释】①筇:此代指竹杖。

问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运用的这种表达技巧;③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诗歌主旨。 命题方法: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例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释】①将:行,流过。

问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例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东 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问题:“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例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唐]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①凤城:京城。

问题:(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及分析】(1)第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第二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主要题型:„„与„„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两者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例1】 (2016·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题考查诗句的作用,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通盘考虑诗句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扣住画面,抓住意象特征,答出描绘的景象、营造的氛围,从而得出其在全诗中的作用。第2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综观全诗,诗人描述的是在“花飞”“花尽”的暮春时节,幽竹却清阴“不改”,主要写的是竹子“不改初衷,超凡脱俗的精神”。而一个“怜”字,写出了作者对幽竹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1.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2.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屈的节操的礼赞。

【例2】 (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释】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提示根据前两句分析,同学们只要针对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梁园”,突出其日暮时分,抓住“群鸦”“三两家”描述出其萧条破败的景象即可。第2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表达技巧一般分两大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也叫烘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对比、象征、抑扬、铺垫与渲染、托物言志、联想与想象、白描与细描(工笔)、粗笔勾勒、用典、比喻、借代、对偶等。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5种。从对诗歌三、四句内容的分析来看,这两句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特别的感情。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达效果则需要从景物描写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运用了拟人和反衬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例3】 (2014·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5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题表面上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用典”问题,实际上侧重的是筛选诗歌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两大知识点。第2题是“感情体味”型,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1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用典”,“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词人引用此典,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再现了往日从军戍边时壮志凌云、意气风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第2题没有着眼全词,而是要求结合结尾三句回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问题更具体、更集中、更明确。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出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心灵深处的呼唤慨叹的最强音,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误区提示】第1题虽然明确指出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但接下来并没有问用典的作用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是问“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考生很容易受惯性思维影响,纠结于用典的作用以及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上,导致答非所问。

第2题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笼统回答,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不同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开头两句,诗人暗用典故,回忆当年从军戍边的生活情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下阕开头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参考答案】1.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2.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例4】 (2013·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题是“炼字型”,考查考生对诗中关键词的把握。第2题涉及两大题型,一是“表达技巧型”,一是“情感体味型”。着重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用典的理解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荒寻”,此词不常见,在句中是“寻幽探胜”的意思。从全诗来看,是写诗人在小山村中午小憩、黄昏散步的情景。“静憩”指“小憩于清静之处”,这里指的是午睡,所以接着以“鸡鸣午”补足之。“荒寻”是指“探寻村里村外的幽僻角落”,这里说的是黄昏散步,所以接着以“犬吠昏”补足之。“鸡鸣午”更显出小山村的宁静;“犬吠昏”也更增添散步的趣味。

第2题第一问考查典故,因为诗中有“武陵源”三字,考生自然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就降低了考查难度。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和“用典”紧密联系的,联系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推知本诗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想要归隐的感情。

【误区提示】第1题考生在作答时一是容易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中的“鸣”和“吠”联系起来,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陶诗所表现的是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

第2题第一问考生容易将“桃花源”误写成“桃花园”。回答第二问,考生容易犯的错误一是不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二是不明确诗人对所引用典故的态度。 【参考答案】1.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2.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

(一)(2016·兰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 。 【答案】江面绿、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二)(2016·长沙市)古诗阅读。 湖口送友人 李 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象:暮霭、芦苇、田野。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通过“梅花”寄寓了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指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2016·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①星河:指银河。②谩有:空有。③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2016·山东临沂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五)(2016·甘肃白银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答案】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答案】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 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 上 [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前两句写出了“水”“天” 、 的特点。 【答案】空阔(宽阔、高远) 澄澈(明净)

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示例②)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别离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示例③)第四句。说等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明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蘼芜(míwú):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用来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蘼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舞姿轻扬,情态美好。)

2.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前人在评价“连云松竹”时说“景中寓情”,请你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云松竹”,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入笔的角度是欣赏大自然美景,抒发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之情,“景中寓情”。

2.下阕写儿童偷梨枣的情景,“莫遣”和“闲看”表现了词人对此怎样的态度?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莫遣”反映了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闲看”中一个“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的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九)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颈联描绘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答案】B

【解析】颔联的意思是: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而不是完全消散的景象。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答案】C

【解析】此题C选项错在“反衬”,鸟类乐,那如果是反衬的话,就表明人不乐,是以乐景写哀情了,但其实诗中描写的田家也是快乐的,故用的不是反衬。最后两联是以鹂语燕飞的自然景物衬托农家之乐,并流露出诗人自己热爱自然之情趣,手法细致且含蓄。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九日寄子约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代指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 、 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 节。 【答案】登高 望远 重阳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 ,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一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旧帘”表明这是一户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2)“旧帘”是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3)“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

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4)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思近即可)

考查内容 1.学会朗读,注意音节停顿 2.正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文章 3.把握关键句和特殊句式,理解句意,把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5.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点 6.谈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够翻译文言课文的一些片段”,而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了解一些文言文句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对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内容理解方面,可以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对照。

1.文言文考查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默写常见的名篇中要求诵读的文段。(识记)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

考点类型 字音与停顿 实词解释、虚词用法辨析 翻译句子 主旨分析、人物评价 感悟与评价 题型 填空 填空、选择 简答 简答 简答 (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用法。(理解) (4)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理解)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 (6)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 (8)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 (9)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鉴赏评价) 2.文言文考查的能力点。

(1)文言实词的考查: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用法、通假字。 (2)文言虚词的考查: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3)理解文言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4)断句能力。 3.主要题型。 (1)解释词语题。 (2)选择题。

(3)翻译文言语句题。 (4)断句题。 常见题型主要有:

(1)加点词的解释,仍然是对实词的考查,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选择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辨析。

(3)句子的翻译,注重考查具有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的句子。 (4)概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概括。 (5)关注文言文诵读、断句等“双基”题型。 4.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文言文诵读、断句等“双基”考查。

(2)文言实词的考查: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用法、通假字。 (3)文言虚词的考查:不同语境中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 (4)理解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5)理解及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5.从考查的材料来看,选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材料以课外的为主,涉及的时间跨度

很大,上自汉代,下至清朝,但对文言文的考查“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导向非常明确。这样考查文言文阅读,既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倾向,又有效地防止了教师和学生产生课内学习无用的错觉,对今后的语文学习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从最近几年中考及平时答题情况来看,同学们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不准重点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例如:“顾野有麦场”一句中的“顾”应解释为“往旁边看”,而不能只解释为“看”。针对这一现象,复习时应认真理解常用实词在课文具体语句中的用法,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并做专项整理归类。 2.没有较好地掌握虚词的使用规律和意义,就会影响对文言语句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对整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在复习时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对文言文中核心句、文眼句及含有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不到位。复习时,翻译文言句子要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掌握文言文朗读中的断句停顿,能分析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从而领会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对文言文缺乏探索与创新性的理解,做不到“老文新读”“老文新解”。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侧重打破传统观念,拓展思维空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首先,从整体上说,文言文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能集中精力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了解文章所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容易的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第三步:重读全文

要求:1.从更高的层面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错误做出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在复核中确认实词的释义,即把题中所给的意思代入原句中,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中,看具体语境。

其次,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题目设计有四种类型,即文言实词解释题、虚词用法辨析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下面分别介绍不同的题目所采用的答题技巧: 一、文言实词解释题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理解实词词义可以说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这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引申会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另外,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字法的作用以及词义范围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的改变等,这些都增加了词义的复杂性。其实,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下面介绍文言实词含义的几种常见的推断小窍门,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小窍门,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且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灭”等,如“沿溯阻绝”(《三峡》)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三峡》)中“绝”是“消灭”的意思。再如“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那意思就是“买进粮食”。 2.通假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的规律,就可以推断出本字的含义来。通假是文言文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如,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一句中,“要”如果解释为能愿动词“要”,句子便翻译不通。这时需要转换思路,想一想“要”是否是通假字。“要”与“邀”同音(yāo)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再如“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孰”如解释为“哪一个”“谁”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不过我们要是能由它的读音想到“熟”,便可以把它解释为“仔细”,“孰视”就是“仔细观察”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语言现象很多,在文言文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这里的“殚”和“竭”同义,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中,可借助“戴”将“腰”解释为“腰佩”。成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 责:要求 .登峰造极 造:到达 .文过饰非 文:掩饰 .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 党,偏袒。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

夙兴夜寐 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

4.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以旧解新”“以熟解生”,推断出文言词义。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殚”“竭”的词义,联想成语“殚精竭虑”,就能推知其词义为“尽”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的意思,可推知“盈”是“充盈”的意思。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全”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的意思。 6.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指借助熟知的知识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我们就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教材,以“已知”求“未

知”,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间”的词义,可联系《出师表》中“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的词义,这样可推知此处“间”为“期间”的意思。 7.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再如:“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感”的宾语,“诚”应是名词,意为“诚心”。 8.语境分析法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我们要理解一个实词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其意义。因为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亡”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的,意思是“同样”。 二、虚词用法辨析题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刘淇《助字辨略》)说的是文言虚词的重要作用。

综观潍坊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者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者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直接考查虚词的客观题一般有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据此,熟悉、积累课本上的文言词句是系统掌握文言虚词的一条途径。

中考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约有13个:之、以、而、其、于、者、乃、夫、然、且、盖、则、焉。近几年“之、以、而、乃、然”等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应予以高度重视。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

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如下: 1.词性界定法

词性不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子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就可推断出它的含义。 2.交换理解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在解答时自如地运用“交换理解法”。答题时,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中去判断。 3.句子成分分析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划分句子成分,然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与名词、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4.语境意义推断法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 5.标志识别法

有些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也是判断虚词的重要标志。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表定语后置的“之”等。还有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如(奈、若)„„何”“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其„„之谓也(乎)”“何其„„也”等。 三、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句子翻译历年来一直是中考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也是中考中常见的一个失分点。文言翻译不是对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查了同学们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查了同学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句子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

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于原文,文从字顺。

(三)翻译的基本步骤:通过“解词”→“串译”→“顺译”这三步来完成。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联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四)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换、调、引、增、删。

1.留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2.换 替换词语。文言文中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意思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3.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谓语前置)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还自扬州。(《伤仲永》)(介词结构后置) ——从扬州回来。

4.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可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

“增”的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的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应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5.增 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依次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或“猜测”)“惧怕”“埋伏”。 (2)文言文中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围帐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删 删去不译。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

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这只核舟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了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火炉、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内容理解题

文言文简答题一般从文脉梳理开始。这需要同学们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理清文意;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词,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表达。想再上一个台阶,则需要关注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写作技法。阅读文本时,首先需明确写作对象——写人还是写景。写人则重性格分析,写景则重情感表达。性格提炼、情感把握可从选材剪裁角度、结构安排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语言运用角度等切入提炼分析。另外,答题不能过于空泛,问题中往往要求同学们结合文本分析,这就需要同学们忠于原文、有理有据、思维缜密地进行演绎与归纳。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归纳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2.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

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3.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所谈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中考文言文复习的几点建议

1.落实一个依据,分清两个层次,把握三个维度

“落实一个依据”就是无论是复习还是考试,都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标准,必须老老实实地按课标复习。

“分清两个层次”就是分清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感性层次包括积累、识记、诵读、理解四个方面;理性层次包括思考、分析、综合、评价四个方面。前者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后者侧重于能力的提升。

“把握三个维度”就是要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学习该落实的知识一定要落实,该训练到位的能力一定要训练到位,该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要熏陶渐染。

2.加强诵读,扩大积累,培养语感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选入七至九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从字音、断句到语气,都要下一些功夫。只有做到了多读多背,才能做到烂熟于心;对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常用实词和常见句式,要做到准确理解,正确运用。对《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也要利用课文所学,结合注释自行解决其中的疑难,通过多遍诵读来扩大视野、增加体验、培养语感。对文言文的词句和基本内容,要在理解和领悟上下功夫。在适当的时候,可选择一些简短、浅易的课外文言篇段进行阅读训练。总之,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一定要重视诵读。

3.立足文本,紧扣考点,举一反三

面对一篇、一段或构成比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要紧扣考点进行阅读,做到举一反三。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有:(1)字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近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之、而、于、以、其)等等。(2)句子翻译。句子翻译重在平时,借助课文注释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字词。另外,课文注释里的整句翻译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引起注意。(3)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要注意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其次,要努力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绝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易文言文的阅读量,提高自己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紧贴生活,关注现实,注重体验

与中考现代文阅读一样,中考文言文阅读也要注意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科技时事,从阅读材料中找出关注的生成点,引出体验的触发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关注,不是说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内容要超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是说中考文言文某些试题的设计要超出同学们已有的经验,而是说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紧贴现实生活,紧贴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因此,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设计不能纠缠于对概念术语的解说,也不能纠缠于对文言文词性、语法的识记。总体来说,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的是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或注释、根据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积累理解文言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的能力,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同学们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词语的考查应和读懂文段的意思结合起来,适合同学们的整体感知和全面理解、分析。理解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理解及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等。

【例1】 (2014·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李孝子传 袁 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

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赢,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旨畜:贮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呕吐声。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母病喉,勺饮 勺: .(2)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事: .(3)盖其天性然也 然: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B.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C.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公孙丑下》)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断开。(2分) 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④③

【解题指津】第1小题是解释词语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涉及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第2小题是选择题,主要考查虚词“之、而、乃、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第3小题是句子翻译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涉及判断句以及对重点词语“职”“藉”“率”“俟”的理解。第4小题是断句题,这是今年文言文阅读中的新题型,也是近1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第一次对断句的考查。第1小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用法。解释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应该结合语境解释。考生作答时应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方面考虑。(1)“勺”的后面是动词“饮”,“勺”作主语不符合事理,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意为“用勺子„„”,和《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的用法相同。(2)“事”在句中作动词,意思是“侍奉”。其理由有二:一是“事”的前面有副词“善”,副词修饰动词;二是“事”的后面有名词“大母”,两个名词连用,一般前面的名词作动词。(3)文言虚词“然”的用法有三:一是用在形容词后作语气助词;二是用作连词,表转折;三是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根据上下文,前两种用法可排除,“然”在题中应解释为“这样”。另外,还有一个暗示,将“然”放在解释实词中,作代词无疑。

第2小题考查虚词“之、而、乃、以”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孟子·公孙丑下》,命题者在句子后面对出处已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记忆。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中的两个“之”用法不同,区别明显:前者用在两个名词之间,结构助词,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中的两个“而”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从前后文可看出,母亲吃“珍”己“食淡”,有轻微转折,可译为“可是”;后者所连接的“发”和“香”存在承接关系,野花开放,才闻到它的香味。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意思是“于是,这才”,是正确选项。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表因果;后者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以天下之所顺”作下一个分句动词“攻”的凭借,所以“以”是介词,有“用、拿”之意。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第(1)句中除了将句中的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外,还要关注判断句和感叹语气。第(2)句是一个判断句,对“率”“俟”等词语的理解也应落实到位。

第4小题考查考生的断句能力,这是潍坊中考近10年来首次考查此能力点,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下面的口诀可帮你解决断句难题: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误区提示】不明白第1小题中的“勺”是名词作状语,直接译成“勺子”;“事”容易和前面的“善”联系起来,译为“好的事情”;“然”易误解释为“正确、对的”。

第2小题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常用虚词意义和用法缺少系统认知,造成义项缺失。

第3小题翻译句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不准确;二是不理解句式特点。如不清楚第(1)、(2)句都是判断句,没注意第(1)句的感叹语气等。

第4小题断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断破句子,如“大吏闻于朝”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切不可断成“大吏闻,于朝建坊”。“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两句,如果不理解“坊”(牌坊)、“曲江里”(地名)、“其”(代指“坊”),也容易断破句子,造成曲解文章之意。

【参考答案】1.(1)勺:用勺子。(2)事:侍奉,伺候。(3)然:这样。 2.C(C.乃:副词,于是,这才。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以:连词,表因果/介词,表凭借。) 3.(1)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4.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例2】 (2013·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使 贪 刘 基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

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欲而无他求,以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梁,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 短: .(2)汤不能臣务光 臣: .(3)西有虎狼之秦 虎狼: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欲而无他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起用吴起的三个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第1小题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用法。解释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应该在语境中解释。考生作答时首先应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揣摩并联想课内注释中该词的义项。如果按实词的字

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应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1)“短”的词性是形容词,从语法上看,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在句中“短”的后面出现了名词“吴起”,所以这里“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揭短”的意思。(2)对“臣”字的解释和“短”类似,名词赋予动词特性,是意动用法,是“让„„担任大臣”之意。(3)“虎狼”,修饰“秦(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可译为“像虎狼一样”,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直译。

第2小题考查虚词“焉、然、以、之”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墨子·公输》《隆中对》《五柳先生传》和《陈涉世家》,命题者在句子后面对出处已作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记忆。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中的“焉”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3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字用在句末,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及物动词作谓语,其后的“焉”作代词,相当于“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句中“焉”代指“蛇”。(2)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其后的“焉”皆为兼词。如:“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句中“焉”相当于“于之”“于此”,意为“(捕蛇)这件事”。(3)动宾短语后,“焉”或为兼词,或为语气助词。如:“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句中“焉”为兼词,于之。B项中的“然”在课本中的用法有三种,一是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谓为信然。(《隆中对》)二是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1)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2)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是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然”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根据分析,“然”在本题中不是连词,语气助词也被排除,只有一种解释,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项“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中“以”的用法,只要联系上文意义自明。上句“不敢窥魏者何哉?”下文解释原因,所以“以”作连词,译作“因为”。D项“臣窃为君忧之”中“之”作“忧”的宾语,代词,“这件事”。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第(1)句中有固定句式“与„„孰”,用法和“孰与”相同,译作“跟„„相比,哪一个„„”,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是本句翻译的关键点。第(2)句从考点角度思考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予”(给,给予);一个是“足”,形容词用作动词,“满足”。

第4小题考查考生概括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来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是怎样评价的,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辩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辩理”。 通过对以上三个层次的梳理,就能对阅读材料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 【误区提示】第1小题中的“短”“臣”“虎狼”都是词类活用,只有把握住了句子中词语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况。答题时,考生如果不能迅速确定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关系,只是按字面意思解释就会解释错误。

第2小题中的“焉”,作为兼词和语气词使用时,容易出现混淆,需要根据前后词语仔细判断;“以”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多,如果对其意义和用法搞不清楚,也很难判断正确。

第3小题翻译句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不准确;二是不理解句式特点,望文生义,只是翻译出句子部分的内容,翻译有遗漏。

第4小题概括信息时有的考生不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内容有遗漏也有重复。

【参考答案】1.(1)短:揭短。(2)臣:让„„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 2.B 3.(1)况且您自己认为,与殷汤、周武王相比,谁更贤明?(2)只要是吴起想要的、喜欢的就给他,让他满足欲望没有其他的需求。 4.(1)能力超凡的人如果不贪图钱财,不会甘为人臣;(2)有了吴起这样的将军,其他五国才不敢轻举妄动;(3)如果吴起离开,天下士人都将退却离开,魏国将无人可用。

【例3】 (2012·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吾何与为?”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尤异,远近称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牛孳至十余头 孳: .(2)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左右: ..(3)将之诣妻家村中 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尔自有令,吾何与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题指津】第1小题是解释词语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第2小题是选择题,主要考查不同语境中虚词的不同用法和含义。第3小题是句子翻译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在文段中的意思,涉及疑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以及对重点词语“结庵”“之”的理解。第4小题是填空题,

主要考查对成语的识记与理解。第1小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解释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应该在语境中解释。作答时首先应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揣摩并联想课内注释中该词的义项。如果按实词的字面意思解释不通,就应考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重要知识点。(1)解释“孳”,一是“孳”处于谓语位置,应为动词,再和“生产”的“产”字联系起来推敲,应为“生产”之意;二是联系上文,句中的“牛”应为前文的“牸牛”,也可推知“孳”的意思是“繁殖(生育)”。(2)“左右”,最基本的意思是“左边和右边”,引申为“两边,附近”。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再引申为“下属(身边的人)”。(3)“诣”,到„„去,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的这个义项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再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 第2小题考查虚词“于、以、其、之”的用法。所考查的四个虚词,八个句子,涉及课外、课内各四句,课内的例句分别出自《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隆中对》。答题时考生可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参照,对其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运用排除法,快速排除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A项“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中“质于允济”是“向允济询问”的意思,“于”的意思是介词“向”;再者从语法结构分析,“于”后面是人名“允济”而非地名,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中“于”(介词“在”)后面的长勺(地名)不同,故排除A项。

B项“以衫蒙其头”一句中,“蒙”为动词,作谓语,“以衫”作状语,“以”表凭借,可译为“用、拿”,“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中“以”是连词“因为”之义,故又排除B项。 D项中“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中“之”的用法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中“之”的位置看,和前句明显不同,故可排除D项。C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人称代词,“他的”。故答案为C项。

第3小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一般选择文中包含重点实词含义,具有特殊句式,或在文本中处于重要位置的语句。文言句子翻译不是对个体字词简单的拼凑,它既考查了考生对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及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考查了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成分。翻译第一句时应注意“尔”“自”等关键字;翻译第二句时应注意“道(名词作状语)、尝、结”等关键字,还要补出两个分句的主语“张允济”和“她(种葱老母)”。另外,还要将定语后置句“一老母种葱者”的结构调整为“一位种葱的老太太”。

总之,考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运用直译法和“对”(对译)“换”“调”“留”“补”“删”“引”(引申)的“七字诀”来翻译句子,把每个词翻译出来,做到字字落实,然后按照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串联起来即可。译完后还要检查有无漏字和错字。另外,还要学会判断考点。一般考点会瞄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来设置。

第4小题考查考生对近义成语的识记与理解。课本中有“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之句,内含“夜不闭户”之成语,这是联系“路不拾遗”这一成语的桥梁。成语“路不拾遗”出自汉代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遗:失物。 【误区提示】第1小题中的“孳”“左右”“诣”都是在日常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词语,但很多考生如果不结合语境翻译极易造成失误。

第2小题中的“于”“以”“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虚词,考查的也都是它们的常见用法,但有的考生不能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不同用法,也不能巧用排除法确定正确的选项。

第3小题翻译句子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不准确;二是不理解句式特点,望文生义,只是翻译出句子部分的内容,翻译有遗漏。 第4小题考生对成语积累得不够丰富,不能找到相应的成语。

【参考答案】1.(1)孳:繁殖(生育)。 (2)左右:下属(身边的人)。 (3)诣:到„„去(前往)。 2.C 3.(1)你自己有县令,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件事)呢?(2)(张允济)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太太,(她)盖了小草屋看守葱。 4.夜不闭户 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一)(2016·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几,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喻其为盗之言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逾垣凿室 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白 (2)越过 (3)种植

【解析】(1)“喻”常用的意思有:①比方;②明白;③说明,使了解。再结合句意“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可知,“喻”在这里应解释为“明白”。(2)对“逾”的解释可采用课内迁移法,联系课文《石壕吏》“老翁逾墙走”中“逾”是“越过”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确定。(3)“殖”常用的意思有:①繁殖;②种植。结合句意,这里的“殖”应取“种植”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宋之齐,请其术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

B.而不喻其为盗之道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C.山泽之产育 .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D.若之盗,私心也 .

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答案】D

【解析】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疑问,难道。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都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 (2)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解析】(1)句中的“及”意思是“达到的”;“亡”通“无”,意思是“没有”;翻译时应补充主语(他)。(2)句中“若”意思是“你”,“获罪”意思是“被判罪”,“孰”意思是“谁”。此句“孰怨哉”是一个倒装句,翻译时应调整为“怨孰哉”。

4.如何理解东郭先生所说的“国氏之盗,公道也”?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氏借助自然条件,利用自然资源,劳动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

【解析】结合国氏话语中的关键词句“吾盗天地之时利”“陆盗禽兽,水盗鱼鳖”“皆天之所生”“吾盗天”可以得知:国氏是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种植庄稼、修建房屋;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劳动获取“天之所生”的一切,是公正的方法。 参考译文:

齐国的国氏非常富裕,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向氏从宋国来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国氏告诉他说:“我擅长获取外物。我开始获取外物的时候,一年就充足了,两年就富足了,三年就五谷丰饶了。从这以后,我送给别人的财物遍及州闾。”向氏非常高兴。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却不理解国氏获取外物的方式,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没有不偷的。不长时间,就因盗窃的赃物被发现而被判罪,先前积蓄的财物也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欺骗他,就到国氏那里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样获取外物的?”向氏说了他的情况。国氏说:“啊呀!你不理解获取外物的方式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吧。我听说天有适合的时令,地有有利的地势。我获取天地的时令和地势,云雨的浇灌和滋润,山峦湖泽的生产和养育,来种植我的庄稼,修建我的院墙,构建我的房舍。我地上获取飞禽走兽,水里获取鱼鳖虾蟹,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获取的。庄稼、土木、禽兽、鱼鳖,都是上天生产的,哪里是我所拥有的?这样,我获取上天的东西却没有遭受惩罚。金玉等珍宝,谷布等财物,那是别人积攒的东西,哪里是上天给的东西?你盗窃这些东西而被判罪,怨(恨)谁呢?” 向氏非常迷惑,认为国氏又在欺骗他,就去拜访东郭先生,向他请教。东郭先生说:“国氏获取外物的做法,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为,所以没有遭受惩罚;你获取外物的行为,是出于私心的盗窃行为,所以被判罪受惩。”

(二)(2016·浙江金华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 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 胡 翰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 【答案】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句意为: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请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他受赏而归。“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句意完整,结构清晰。句子应断为: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劝之仕( ) .(2)既归( ) .

(3)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4)鲜习兵( ) .

【答案】(1)有人,有的 (2)已经 (3)正 (4)少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或”“既”“方”“鲜”在文言文中都有多种解释,因此,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句意为:有人劝他去做官。或:有人,有的。(2)句句意为:已经回到家乡。既:已经。(3)句句意为: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方:正。(4)句句意为:很少练习武艺。鲜: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落实重点词语,同时注意调整特殊句式,使译文通畅。句中重点词:“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遗”,丢下的;“还”,归还。本句为省略句,要补充上主语——胡翰。

4.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 A.于 B.以 C.而 D.乃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运用。解答此题不仅需要对“于”“以”“而”“乃”的用法了如指掌,更需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恰当选择。原句的意思应该是:同郡柳贯凭借文章天下闻名。“以”有“凭借、靠”的意思,因此选B项。 5.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首先要了解古今异义词“恨”的意思,它不同于今天的“恨”,是“遗憾、惋惜”的意思;接着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挖掘出遗憾的内容。首联表达对隐士高风亮节的赞美。颔联遗憾顺生无缘结识,也表达自己的仰慕与向往之情。颈联、尾联表达归隐之意,自己学无所成,不能误己误人误世。本诗表面是嘱托顺生,实则是劝告自己;表面是替顺生遗憾,实则为自己指路。从而可以得出答案:遗憾顺生无缘结识山中人,表达自己对像山中人一样品德高尚之人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6.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首先明确要求:(1)探求胡翰归隐著书的原

因;(2)结合文章和诗歌内容;(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再从诗文中寻找原因,既要找主观原因,也要找客观原因。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文章与宋濂相上下”——擅长写文章。“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恰逢战乱,喜欢著书立说。“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热爱隐居生活。“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仰慕隐士的高风亮节。“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自认为学问不高,修养不够。 参考译文:

胡翰,字仲申,是金华人。幼时聪颖异于常人。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长大后跟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写古文,又到同乡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家求教。同郡柳贯凭借文章天下闻名,看了胡翰的文章后,对他满口赞誉。(胡翰)漫游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已经回到家乡,遭遇天下大乱,他在南华山避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他的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让他一起相聚进食。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胡翰从容劝谏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请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他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在山下筑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享年七十五岁。著有《春秋集义》,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示顺生》

在明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三)(2015·山东潍坊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吴留村 [清]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

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履园丛话》,有删节)

【注释】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后数年,闽寇日炽 日: .(2)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 被: .【答案】(1)一天比一天地 (2)蒙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中的“日”的位置在主语“闽寇”后,在谓语“炽”(形容词,热烈、猖獗的意思)前,是状语的位置,“日”,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地。《捕蛇者说》中“而乡邻之生日蹙”中“日”的用法与此相同。(2)“被泽蒙庥”,指受恩泽,蒙庇护。此词是一个并列短语,相对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关,此处“被”与“蒙”的意思相近,故推断其意思是“蒙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事左补无锡知县者十三年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 俄而百千人大哭(《口技》) ..D.其缙绅及受知之士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需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正确判断加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这里考查了“者”“乃”“而”“其”四个词的用法,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正确率较高,这反映出对课内常见的文言虚词,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的。A项,表提示与停顿/代词,„„的人。B项,表承接,就/表肯定,是。C项都是补足音节,无义。D项,表指代,那些/表祈使,加重语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留村认为他可疑(值得怀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2)(吴留村)询问他,(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两个句子翻译的难度不大,只要把几个关键的字词解释正确即可。第一句中的关键词是“诘”“伏罪”,第二句中的关键词是“即”“向”“所„„者”。这里,“向”的翻译稍有难度,“所„„者”指“„„的人”。考生只要对文段情节稍有了解,对两个句子的翻译都没有问题。翻译文言句子,需遵循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翻译。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和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译文达到的标准应是“信、达、雅”。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文意用“/”断开。(限三处) 连 樯 数 十 里 依 依 不 舍 使 君 为 之 泫 然 士 民 之 感 德 如 此 【答案】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时应根据语句的含义及语法特点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首先找出主语,很明显主语就是“使君”和“士民”,这两个主语前应各停顿一次,第一个句子中,“连樯数十里”是对情景的描述,“依依不舍”是老百姓感情的流露,这两句之间也应该停顿一次。 参考译文:

吴留村,顺治五年考中了进士。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江西萍乡县知县,后又升任为山东沂州府知府。后因事被降职任命为无锡知县,执政十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官员百姓都感恩戴德。(一日,)忽然有一个奸人拿着制府的文件要求立即提取库金三千两。吴留村认为他可疑(值得怀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吴留村就警告他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因此能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如果落在他人手上,立即就会被斩首。虽然这样,但是,我看你的身形外貌,将来还是会有所作为的。”于是就给了他一百金,放他离开了。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的盗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经由海路到厦门,突然遭遇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全部还给了他。盗贼到船上(拜见),叩头谢罪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啊。”(吴留村)

询问他,(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于是,这个人向吴留村献密计,想做内应,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的闽浙总督是姚启圣,和吴留村是同乡,二人商讨能够消灭盗贼的办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后,姚启圣向皇帝报告了吴留村的功绩,皇帝特别提拔他做了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为两广总督。

吴留村在无锡就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早年车马将要出发(离开无锡)的时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护的无锡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阊门,绵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那些达官显贵和被他赏识知遇的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吹奏鼓乐,热闹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献。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答案】A

【解析】A.约定。B.攻下/下达。C.粮食/吃。D.投降,归顺/归宿。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应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晋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吗?”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酒者传 魏 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借据。⑥橐:tuó,口袋,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善酿致富 以:  .(2)或遣童婢沽 遣:  .

(3)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逾: 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趋:  .

【答案】(1)凭借,依靠。(2)派遣,打发。(3)超过。(4)快步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 (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肉的方式待客。(3)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他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

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有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有删改)

【注释】①忌:齐国将军田忌。②驰逐重射:设重金赌注赛马。驰逐,赛马;重射,设重金赌注。③马足:马的脚力。④弟:只管。⑤质:这里指比赛。⑥罢:通“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 .(2)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进: .(3)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引: .

【答案】(1)两次。(2)推荐,引荐。(3)以„„为将,任命„„为将军。(4)带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赵急,请救于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田忌欲引兵之赵 辍耕之垄上 ..【答案】D

【解析】A项中,第一个“以”与“为”组合使用,是“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做,把它作为,可以视为介词;第二个“以”是表示原因的介词,因为。B项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第二个“于”用在形容词后,翻译为介词,比。C项中,第一个“乃”是副词,可译为“这才”“就”;第二个“乃”是副词,可译为“竟”“竟然”。D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可译为“到„„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忌信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田忌确信孙膑说的是对的。

(2)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离开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4.选文叙述了 和 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充分显示了孙膑的睿智与军事才能。 【答案】田忌赛马 围魏救赵 参考译文:

齐国将军田忌很赏识孙膑的才能,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下很大

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脚力和对手相差不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下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田忌确信孙膑说的是对的,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负。当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老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主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主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考虑谋划。田忌想要率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的精锐士兵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士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离开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家世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无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

(节选自《汉书》,有改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封于项( ) .(2)乃教以兵法( ) .【答案】(1)在 (2)于是

【解析】(1)“于”为介词,“在”的意思。(2)“乃”为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

【解析】“书”指“读书”,“足”是“足够”,“记”是“写”,“而已”是“罢了”的意思。“剑一人敌”是倒装句式,正确语序为“剑敌一人”。“足”是“值得”的意思,“耳”为“罢了”的意思。翻译句子时,要抓住关键词,注意按照正确语序翻译,此题句子的翻译需要采用直译加意译法。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项羽身高体壮,有胆有才,抱负远大。

【解析】“籍长八尺二寸,力扛鼎”表明项羽身高体壮,“才气过人”表明其有才,“学万人敌”“彼可取而代也”表明其有胆识、抱负远大。

4.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题乌江亭》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大相径庭,你认同哪种?说明理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杜牧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项羽做法不可苟同。

【解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表明李清照认为项羽是英雄,认同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从“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等句可见杜牧不认同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认为“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以求东山再起,成就霸业”。支持

这两种观点任一种皆可,但要充分说明理由。 参考译文:

项籍字羽,是下相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年轻时,学读书没学成,放弃了;改学剑又没学成,放弃了。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能够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与万人抗衡的本领。”项梁听了他的话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于是教他学兵法。项籍非常高兴,(但)略知兵法的大意,就又不肯深学下去了。项梁曾因罪案牵连被逮入栎阳狱中,(他)请蕲县狱吏曹咎写书信向栎阳狱史司马欣求情,因此案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曾杀人,和项籍为了躲避仇家来到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的才能都比不上项梁。每有大规模徭役征发和丧事,常由项梁主办,(他)暗中用兵法部署调度宾客子弟,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东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一同去观看。项籍说:“那个皇帝,我可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言乱语,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此认为项籍非同一般。项籍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能气魄胜过常人。吴中子弟都敬畏他。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圮(pǐ):倒塌。②棹(zhào):本义为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③木杮(fâi):削下的木片。④颠:通“癫”,疯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4)啮沙为坎穴( ) .

【答案】(1)岸边 (2)经过,过了 (3)推究 (4)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求之于上流 .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B.①以为顺流下矣 ..

②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C.①求之下流,固颠 .

②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D.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②女人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A项,①从,到;②在。B项,①认为;②把„„当作。C项,①和②都是“本来”,副词。D项,①依照;②像。 3.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 4.读了上面的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 参考译文:

河北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子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和尚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它们,不也很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守河的士兵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流冲不走石头,河水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