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_兼谈社会控制规律
2024-03-09
来源:步旅网
第巧卷第期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年月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摘兼谈社会控制规律杨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陕西西安要从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在统治思想的演变中蕴含着一条社会控制规律它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尤其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尤为明显笔者希望以此为一个新的视点来探讨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原因和治理社会国家的方法和规律关键词统治思想演变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规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是社会统治思想的转型时期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封建社会由此产生莫定并基本确立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社会结构意识形态都处于不断变化的时期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统治思想也如此经历由法及无为而达儒的变化过程并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我在接触到先秦及秦汉儒法斗争的问题时注意到秦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漫漫长河中短暂的瞬间统治思想却厉经具体说来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到有秦一世的大统一统治阶级实行的是法家思想从西汉初年经文景二帝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这一时期是以无为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年〕元帝纪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在中国推行了开始经昭宜二帝至汉元帝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变化数千年之久儒家思想从单纯的学派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的工具上升为儒教在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封建社会的机体开始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其中统治思想的演变恰好反映了这一过程我认为这种统治思想的演变中蕴含着一条社会控制规律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其主体即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有规定和影响的作用社会控制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之中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不稳固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处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的社会控制规律表现明显而且更为复杂更为重要秦汉社会正处于一个这样的时期同时社会控制规律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包含的丰富内容诸如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等本文试图立足于一个新的视点以求用接近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原因探索社会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秦汉社会统治思想的三次转变及其与社会控制规律的关系我们首先来分析实行各种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统一帝国即法家思想统治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霸一方纷纷集中精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改革同时意识形态的滞后性决定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且各诸侯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增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十分需要知识分子作为智囊用因此养士之风盛行这种诸侯贵族的养士显然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这一时期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同时私学的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力量的增强他们反对旧贵族垄断土地所有权实行土地国有制主张土地私有并自由买卖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反对世卿世禄的宗法等级制由于各诸侯国的旧贵族长期安于周代而来的典章制度而儒家推崇的正是这套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社会上出现了法治思想抨击统治者随心所欲的人治主张实行土地私有制并允许买卖实行按军功才能选拔官吏的官僚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收稿日期建筑法家的法治思想符合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要求比儒家的礼冶思想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可谓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法改革但只有秦国商较变法最为彻底最为成功为秦的统一莫定了基础为法家政治的实现提供了契机秦国变法的成功与其地理位置以及秦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密切相关首先秦国僻在雍州阁《秦本纪》属于封闭性的内陆地理环境沿着自身独特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前进较少地受到外界对其的影响其次秦国属于西土文化圈国无儒生孔子西行不到秦荀子游秦时称赞说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强国》同时也感叹道其殆无儒心」《强国》由子法家思想是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样商鞍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变法改革在国内就缺乏强有力的反对者故而能受到较为显著的社会效果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日渐强盛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上的基础法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各诸侯国的争霸事业服务的是要达到富国强兵的商较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其变法目的自然也不例外秦始皇实践了法家思想的政治学说用暴力完成了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乱动荡的局面给社会带来了和平给劳动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统一深得人心黎民百姓莫不虚心而仰上阁秦始皇本纪》但是统一的大帝国下潜藏着诸多的矛盾六国旧贵族与秦的矛盾贵族地主与新兴军功地主之间的矛盾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等等军事上的统一迅速得以实现但如何巩固这一成果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维持统治局面需要这一新的王朝迅速做出决断秦王朝的统一毕竟来的太快从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六年始末共十年使统治者无法从容地选择一种思想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固有的思维定势使他们觉得法家政治思想同样能在维护统治中取得成就于是秦始皇在全国进行了法令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使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统治者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把法家思想的政治主张作为一种政治需要而加以接受使其在这一时期大有作为大放异彩法家思想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二西汉初年开始经文景二帝直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以无为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时期秦始皇实现统一后并未及时转变统治思想改变暴力方针而是用焚书坑儒政策加以强化在治国问题上实行暴力统治政策严刑酷法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以致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法家思想在实际推行中走到了极端秦亡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晌作业剧而财匾自天子不能具钧胭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平准书》在这种情况下刘汉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宽刑简政与民休息同时认真思考秦二世灭亡的深刻教训探求新的统治思想因为汉王朝是建立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的封建王朝秦末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使国库空虚民生贫困人民希望有一个较为安宁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国内还存在封建割据势力不利于朝廷集中精力与人境掠夺的少数民族进行武装抵抗汉初统治思想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与匈奴战争的影响汉高祖在北上平定韩王信的叛乱过程中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西北七天七夜最后陈平密计厚赂风氏高祖才得脱险从此采用刘敬和亲的政策汉初的统治者以和亲之策换取了边境的暂时安宁和休养生息的时间汉初朝廷内外的形势要求统治者总结秦二世灭亡的教训寻找一种适时的统治思想汉初的思想家对秦亡原因做了深刻而具体的分析刘邦的谋士陆贾指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川秦始皇帝设为车袭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之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刑太极故也,〕陆贾还以为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竟……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闭陆贾在主张德治的同时并未放弃法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万民同一治而明一统 气从而使权行于海内化流于诸夏川陆贾的时代正是黄老思想勃兴之际他能够立足儒家融合道家吸收法家超越了先秦思想争鸣的某家某派意在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用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陆贾所表现出来的“无为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无为反映在政策上就是休养生息陆贾的无为思想对汉初无为政治有深刻的影响至文帝当政继续实行西汉建国以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农为本轻摇薄赋约法省刑从而进一步调整了阶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景帝继位后仍坚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文景二代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都有所增长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富裕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以公元前年窦太后的死为标志汉王朝结束了无为思想统治时期其实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统治阶级的无为都以有为为其目的的无为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而不是最终的归宿这正是陆贾无为思想对汉无为政治的影响之体现物极必反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从秦代的有为到汉初的无为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初的无为政治是秦汉历史转折的必然趋势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之后社会各阶层共同要求的结果三从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年经昭宣二帝直至汉元帝时期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逐渐确立的时期西汉建国以来经文景二帝推行黄老无为思想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较快恢复呈现富足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足民则人给家都鄙凛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吁陌之间成群而乘字化者滨而不得聚会汇’〕平准书武帝时国力强盛决意适时转变统治政策对内在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专制皇权统治对外积极开疆拓土北征匈奴南平百越臣服西域经营西南频繁发动战争而且要求改变屈辱的和亲政策在农业技术发展生产方面也有许多成果公元前年前后在关中汝南九江东海齐郡朔方酒泉等地开凿大批河渠既通遭运又可灌田此时中原地区已经种植水稻创造了井渠法发明了祸犁褛车等先进农具和先进的生产方法代田法牛耕从黄河流域推广到长江流域又传播到东北西北的一些边远地区公元前年武帝调集数万民工治理黄河并亲临工地视察汉初几十年无为政策统治下思想管制相对宽松这就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在先秦曾经出现过的各种思想流派都乘此机会而获得了发展这也就为汉代统治思想的选择提供了余地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年’置五经博士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这种思想的提出也非出于偶然首先从历史上来看传统的儒学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观念之上的提倡仁义道德忠孝仁义信这些道德观念不仅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同而且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心中有着厚实的社会根基虽然说儒家思想在战国及秦代一度受到法家道家等思想的挑战但是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最为密切相关的思想它只是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想的潜流扮演着统治思想的辅助工具仍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一旦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它必然会重现自身的魅力经过一段挫折也必然会以更稳健更成熟的姿态重返历史大舞台其次从现实出发汉与匈奴自和亲以来匈奴仍是对边境地区屡犯不止人民苦不堪言……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据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社会经济力量的增强必然要求改变屈辱的和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句奴传》亲策略开始实践儒家有为政治于是频繁发动与匈奴的战事无为政治下藩国的强大直接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武帝推行推恩令以解决地方封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其三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和兼容性来看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同于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思想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旧有的中国古典智慧资源的全面清理与系统整合是秦汉儒者基于现实的功利主义原则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以阴阳五行为背景兼采众家学说以王道政治作标榜的贯通天地人的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来为统一的汉王朝服务由于这些儒生在思想上更为倾向孔子儒学便打出这块儒学的招牌儒家学说自身的发展及其兼容性最终出现了独尊的局面其实独尊的提出只是为了思想的统一君主专制的统治离不开思想上的专断而兼容也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它可以使君主统治的手段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具有多样化使其统治具有灵活性统治阶级对待一种思想的态度往往不是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现实政治统治需要其功利性是极强的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否定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又是对秦文化政策的否定儒家学说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否定的过程这种辩证的否定本身就说明儒家思想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最终上升为了儒教王朝的强盛离不开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文教事业的发展汉初的私学虽然在无为宽松政治统治下有所发展繁荣但培养的人才思想各异很难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董仲舒就曾指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川《爹仲舒传》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为了解决缺乏统治人才的客观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萤仲舒的意见在公元前年置”五经博士于公元前年开设了太学同时在文景帝实行察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确立之实际上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但是独尊儒术的重要手段而且更是汉武帝实行有为政治的必然要求〕《元帝纪这说明统治者虽然可能把一种用汉王朝统治者自己的话来说汉王朝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思想定为统治思想但是在实际统治中往往是揉合有利于统治的各派思想学说也就是说无论是秦的法家统治汉初的无为政治还是武帝的独尊儒术都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独尊而只能是一种由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有所侧重的提倡和运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社会初步走向稳定从整个历史时期来看秦汉两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不稳定统治思想的选择演变受社会控制的作用也正反映了社会控制的规律在社会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社会控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与现实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说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它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圈统治思想对社会控制的反作用当社会业已发生变化时如果统治阶级面对社会现实却不能够适时转变统治思想改变统治政策社会生活就势必会呈现不协调的局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势必会受到影响一秦代法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秦始皇利用暴力和国家权力完成了军事上的政治上的统一后没有适时转变统治政策而继续用暴力的政策进行统治用焚书坑儒的政策企图实现文化意识上的统一以期文化来维护加强专制统治在不顾及传统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施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使帝国内部旧有的矛盾普遍化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社会控制应该越来越宽松但秦在治国问题上仍用暴力统治政策严刑酷法横征暴敛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左右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心〕“蒙恬列传》隐宫徒刑者七十这样全国服役的人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骊山闭《 兵考》秦始皇本纪同时南戎五岭者达五十余万人“数当在二百万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这些人又多为精壮劳力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 平安传》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死者相望”秦代刑法之残酷已为史书所载秦在奴隶制五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单死刑就有弃市腰斩车裂戮死泉首“剖腹等十多种秦国百姓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食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食货志》人民不堪忍受秦始皇的酷法农民刑徒以及奴隶纷纷逃往山林进行反抗斗赫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争……始皇既段胡亥极愚哪山未毕复作阿房……心〕《秦始皇本纪正是……始皇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一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得,〕《秦始皇本纪》在这种情况下秦末农民起义正在急速的酝酿最终在一个风卷云涌的时候爆发并一举毁灭了秦王朝秦朝的过度统治还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和教育上的政策秦统一后要求有统一的政治指导思想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只是简单的采取了禁学烧书的手段置民众于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这种愚民政策表现了极大的落后性从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私学兴盛发展而来其结果没有造就一个在政治上民主思想上自由的王朝没有走上民主自由的路却是相反的出现了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而愚民的文化政策正是其反映法家学说主张思想自由是不利于维护和巩固统治的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就认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生之语以吏为师心〕《五盘》秦始皇实践了这一教育理想要求社会上实行普遍的法治教育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法令的贯彻执行但是任何社会的教育内容应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专职教师的出现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又退回到了学在官府官师结合的时代对社会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大的倒退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秦代社会中存在诸多的不协调现象奴隶制的残余刑法的过于严酷以及文化教育制度上的专制与倒退都说明秦代社会的统治思想没能适时转变而用一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对社会施行过度控制从而使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根本上抑制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汉初无为统治和武帝有为政治时期及其后一段西汉历史中的社会情况汉初无为”政治首先是起到了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生产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但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无为”应该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统治工具且只能是工具”而已并且要做到适时的改造它乃至抛弃它另一方面无为”也可能造成一种惰性一种依赖使整个阶级不思进取把无为思想统治从工具”变为目的”但是工具只能是工具而一旦成为目的社会这个有机体就会表现出某种不适最终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汉初七十余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地主阶级不断扩大占有土地社会上土地兼并日益盛行出现大量无地少地人口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日渐严重和激化坚守无为政策的国家对于匈奴的屡次侵犯束手无策民族矛盾加剧尤其是汉初的统治者单纯的认为秦二世灭亡是没有分封同姓王于是高祖分封的同姓诸侯王逐渐强大起来威胁着中央政权至孝文帝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淮南厉王的未遂叛乱当时的社会情形就如同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贾谊所描述的一般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贾谊传就是在汉朝廷无为政策的纵容迁就之下地方诸侯王势力恶性膨胀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年爆发了吴楚七国叛乱从此中央威望大减无为思想基本失效重新确立一种统治思想势在必行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无为政治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失控中欠度控制的典型表现汉武帝一改无为政治然而在儒家思想运用时有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武帝时对匈奴连年发动战争结果使国力大为削减文景帝积累下来的财富被战争消耗殆尽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来说损失都是惨重的以至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昭帝纪》人民由于不堪战争负担纷纷起义盗贼滋起……大群部也因战争而出现至数人一杀二千石 酷吏传统治阶级内分化对立为了保证战事的顺利进行武帝采取一系列强制性的经济措施如盐铁国营颁布告络算络令均输平准等手段扩大政府收人对商人进行打击从而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有为思想的指导下兴功为了解决战争需要对付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得不兴利酷吏政治正是一种这样的手段我们把《史记酷吏传》和《汉书酷吏传》中记载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和归类见下表《史记酷吏传》《汉书酷吏传》侯封高后时人尹齐武帝时人侯封高后时人杨仆武帝时人邪都文景时人杨仆武帝时人邪都文景时人咸宣武帝时人宁成武帝时人减宣武帝时人宁成武帝时人严延年宜帝时人周阳由武帝时人杜周武帝时人周阳由武帝时人尹赏宜帝时人王温舒武帝时人张汤武帝时人王温舒武帝时人田广明宣帝时人尹齐武帝时人田延年昭宜时人从这张简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史记酷吏传》中记载酷吏共人其中人是武帝时期的《汉书酷吏传》中共记载酷吏人其中人是武帝时期的若把《汉书》中的《张汤传》和《杜周传》计算在内武帝时期的酷吏也是人为什么偏偏是武帝在位时酷吏最多这只能从其有为政治来解释而这种有为思想的选择又是受到当时朝廷内外民族之间矛盾和斗争影响的还受整个社会制约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是其内政的延续外交行为也是其内政的体现西汉时期也不例外西汉王朝的对外关系尤其是汉与匈奴的关系影响着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体现着汉王朝的兴衰这里仅以匈奴与汉的战和朝的关系作为一个切人点来对受社会控制规律影响的统治思想的演变作一思考以期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见下表西汉与匈奴战和朝关系表汉商祖至汉宣帝时期时间朝代内容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年公元前高帝七年高帝被围平城七日高帝九年惠帝三年文帝六年文帝十一年文帝十四年后元二年后元六年使人往与匈奴和亲以宗室为公主嫁匈奴单于公元前年汉与匈奴和亲晃错上书言制匈奴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年公元前公元前匈奴人边扰乱匈奴连岁侵扰文帝坚持和亲匈奴又侵扰汉与匈奴言和汉与匈奴和亲遣公主嫁匈奴年公元前年公元前景帝元年景帝二年景帝五年年年公元前公元前年中元二年中元六年元光六年元朔元年元朔二年元朔四年元朔五年匈奴侵燕地匈奴侵扰卫青等四将军击匈奴卫青等击退匈奴卫青击匈奴逐白羊楼烦王取河南地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公元前年年匈奴比年侵犯卫青出击匈奴拜为大将军公元前公元前年年元朔六年元狩二年卫青霍去病击匈奴霍去病再击匈奴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公元前年元狩四年天汉二年天汉四年卫青霍去病深人击匈奴逼使匈奴远徒汉匈奴战于天山李陵败降匈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汉击匈奴无功李广利战败降匈奴征和三年神爵四年五凤二年匈奴单于遣弟朝于汉匈奴右谷兹王左大将乌厉屈相继降汉五凤四年甘露元年甘露三年甘露四年匈奴单于向汉称臣呼韩邪单于邪支单于各遣子人侍呼韩邪单于来朝待以客礼呼韩邪单于邪支单于各遣使来献黄龙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从这张汉与匈奴关系表中我们可以较为容易的归纳出西汉从高祖到宜帝年间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无为政治统治下双方基本维持和亲局面虽然在汉高祖时期双方曾经发生战争关系但由于汉王朝初开国力匾乏民生凋敝击败匈奴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为了保存实力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只好退而求其和亲但是和亲并没能牵制住匈奴南下的铁骑对边境仍是来犯不止这种情况下文景帝只是坚守和亲更没有其它“”良策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这也反证了无为政治在景帝末年已经失效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第二阶段从武帝即位开始汉与匈奴的关系发生了度的大转变处于战事不断的状态中这期间虽然也有匈奴来犯也有汉军战降但更多的是武帝部队的连年出击这种战争关系又使汉王朝国力大损一改无为统治武帝的有为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武帝末年对这种战争政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曾下轮台罪己诏悔过第三阶段是昭宜统治时期尤以宣帝在位时最为明显匈奴单于数次来朝当然这时匈奴内部出现分裂自身力量不比当年但对汉王朝的朝觑也说明了中华既安四”夷自服的道理通过昭宣时期对武帝过激政策的纠正统治思想的这一次选择基本定型社会秩序走向了基本稳定虽然西汉王朝不久就走上了末路但是时代总是前进的而且这一时期确立下来的儒家理论渗透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使之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在后来的二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动而被整个封建王朝所沿用这一事实应该可以说明这次统治思想选择的成熟性正确性我认为在改变了无为统治纠正了有为过失的这种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下社会处于相对适度的控制中统治思想的演变受社会控制规律的制约从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已经能够明白这一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思想也处于这样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中随着人类自身能力的提商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逐渐扩大社会利益的冲突也日益加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争端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控制应该相对趋于宽松应该从消极的依靠法律刑罚为主的控制转向积极的依靠道德社会舆论为主的控制而且社会控制的作用也日益重要逐渐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另外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始终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虽然社会控制往往以全社会的名义出现似乎代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但是终不能掩盖其阶级压迫统治的本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科学知识的迅速增长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日益抛弃了主观色彩浓厚的脸想而越来越尊重客观规律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价值规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那么把社会控制规律比之价值规律是否有助于我们把想要探讨的问题阐述的更为清楚而接近科学呢社会控制规律与价值规律的比较价格规律社会控制规律价值社会控制价格统治思想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的价值规律阶级社会中的社会控制规律生产价格统治需要价格统治思想此图表旨在揭示统治思想变化的客观规律着重整个动态的过程统治思想的变化范围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社会的承受力为准统治思想的选择是受社会控制影响的是离不开统治阶级要求的思想意识要为维护统治服务图表着重揭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非探讨某一点存在的现象同样经过对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分析我们比照价值规律的意义可以试着总结出研究社会控制规律的意义首先与价值规律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相比社会控制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就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重视经济发展其次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企业适时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而社会控制规律的作用要求统治阶级根据社会现实状况适时转变统治思想使能够选择正确统治思想的王朝延续统治第三价值规律能够实现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社会控制规律使在社会中实现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本文以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人手浅述了社会控制规律的作用试图用社会控制这一客观规律来阐释秦汉统治思想的选择变化以历史考察的方法审视社会控制规律以两者的结合来探讨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原因探索社会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参考文献」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荀况荀子〕〕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业京人民出版社〔马端临文从通考〔〕〕纬非林非子〔〕〔资任编辑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