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
2024-08-28
来源:步旅网
2009年第08期 第25卷 (总2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EDUCATIONAL INSTITUTE OF,IIL]NPROVINCE No,08,20O9 V0L 25 Toral No.212 浅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 宗 源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作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近年来已经以不可抵御的态势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与精神的各个领域。 对这种具有自己特点的新的精神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后现代;现代主义;现代性;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O8—O094—02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这一问题,学 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我认为 应该从当代文学发展的大量现象和事实出发,看看 在一定时期的文学中是否确实形成了有若干写作群 体的创作,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和一批有明显 生的态度来写作,有意颠覆传统表现形式与技巧,字 新特点的代表作,它们从立意、选材、视角到审美情 趣、体验和表达方式、文体风格等都同传统现实主 义、浪漫主义作品有显著的区别。以此看来,确定产 生的新文学现象究竟是不是“后现代主义”,进而在 理论批评界给予相应的关注、重视和总结、研究。 里行间闪烁着反讽和戏谑笔调,把语言实验提高到 文学本体的高度,在叙事和抒情的语言策略上煞费 苦心,竭力造成由语言游戏自身产生的审美效果。 这些文学上的新现象、新特征、新存在,可以看做是 中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可以说,到20世纪末,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渗透已极为容 易,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马克思曾说过:“过去 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 我认为,早在2O世纪8O年代,受西方“后现 代”的影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带有后现代因素的 文学文本,大致可以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 为代表,这些作家在语言上、叙事结构上和价值取向 上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如语言错位、叙事零散、能指滑 动、零度写作的后现代倾向。此后,中国文学风风雨 雨,气象万千。喧嚣与骚动、复苏与更新、接纳与抵 御、肯定与否定、因循与实验,种种矛盾与冲突,激荡 催化着作家的心灵世界。 到了90年代,随着“新写实主义”的兴起,“后 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约束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 代替。……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 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基本上已接近于同步,没 有哪一种较强大的新思潮、新概念能不迅速跨越国 界,对其他民族产生影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也 不例外。 在考察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时,还必须看到它在 中国的特殊接受语境中可能发生的变形。实际上, 现代主义”在中国也逐渐明晰起来,“新写实主义” 的作家群的作品流露出对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传统 意识形态和终极价值信仰的彻底颠覆和全面否定; 以消解主体和主体性的“纯客观”冷漠态度来对抗 现实的冷漠、取消意义、躲避解释、逃离价值判断、着 意呈现生命体验与生存状况的原生态,常以游戏人 在许多使用后现代主义的分析范畴与学理构架分析 中国文化的文本中,所谓的“后现代”已经蜕变为另 一种专制主义权利话语,表现出与后现代精神背道 而驰的“霸气”和唯我独尊的一元主义排他性。但 值得指出的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必须是开放 的、多元的、宽容的。或者说这种反思与批判本身也 收稿日期:2oo9—o4—23 作者简介:宗源(I986一),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O8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批评。 94 是经得起再反思与再批判的,而决不能是独断的、专 出现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话 制的、排他的、唯我是从的。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 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普适的逻辑、公式、规律 和原则来说明和统治世界,它强调开放性、丰富性和 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它坚决反对任何试图将自 己的选择强加于人、使异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 的霸权野心;它尊重各种关于社会构想、生活方式和 文化形态的选择。 语领域的放荡不羁、无限度主体扩张,恰好与现实政 治与生活领域中集权主义的强化同时出现,与一种 新的统治方式——技术专制主义、传媒霸权主义同 时出现。后现代主义既体现了现代人对这种新的政 治的激烈的发泄反抗,也包含了发泄反抗后的妥协。 即使在当今中国的许多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大众文化 中,也不难发现这种集反抗与妥协于一身的品格。 后现代主义在本质上说是一个空心的文化实 体,在它里面,除了语言这个冷漠的怪物,几乎不再 后现代主义几乎是畅通无阻地进人我国文艺领 域的。中国人接受后现代主义没有像现代主义那么 不情愿。当代文学中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文化因子 的作品一出现就比较成熟和老练。文化的落差为什 么没有造成交融的阻塞?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 一种超越历史性的文化基因,能粗线条地与后现代 主义文化思想共时I生相接。 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事实首先 并不是一种价值意识和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变更,而 是一种话语的摹拟和选择。而且这种选择除了中国 当代作家和理论家的某些主动性的努力,更重要的 是取决于一种历史性的巧合,即中国权力文化的解 构运动与西方后现代文化氛围在表征上的某种重合 状态。换言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权力文化解构 过程中的话语解放、转型、逃逸、失范、无确定性、接 受的消解、个性的扩张、破坏的意向等等现象,把价 值中心、意义中心的解体所带来的文化的“无主题” 流向、变异、轻飘、流逝、边缘渗透、反中心主义逻辑、 反讽语境、痞子文化的放大等等效应当成了后现代 主义带来的文化后果,这不能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巧 合和误读。 在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诸多术语如公开性、多 元主义、异端邪说、折中主义、随心所欲、反叛、变形、 扭曲、反创造、解体、无中心、转位、差异、断裂等等概 念中,都可以看出它们在方法和艺术特征上的无限 弥漫性与解构特征。国内的一些学者,如王宁对这 些特点做了概括,并结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某些表 征,归纳出了六大后现代主义特征:二元对立的消 失、意义与价值中心的扩撒、纯文学与俗文学界限的 消失、戏仿、摹拟、情感零度、反讽等。这些概括虽有 不无偏狭和牵强的一面,但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文学 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特点的某些实际。 后现代主义具有双面性,它是有力的消解手段 与批判武器,怀疑一切原则与中心;同时也可能滑向 一种嬉皮士的游戏一切的“潇洒”,在无限度的自由 背后是真正的自由的丧失。联系后现代主义在西方 有任何与生存价值有关的东西。只要有生存敏感的 人都觉察得到,后现代主义只是文化上的一种逆转 现象,一次危险的放纵,它不是我们的最后归宿。就 连西方后现代学者的主要干将之一的阿兰・洛威德 也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更深意义的颓废,因为一 个人怀疑除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和世界存在,把自己 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性之外, 对社会进步而言,是十分危险的。”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现实地存 在于我国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生活中。至于学者们长 期讨论的用不用“后现代主义”这个坐标,已不是最 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具有自己特点的新的精神文化 现象的客观存在,是无法回避和否认的。 当8O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确实走进了一个现代 性与后现代性并存交叉的文化语境之时,弄清楚我 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恐怕是当务之急。 无疑,一切历史的发展,包括文学史的发展,都必须 遵循人类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尤其是要符 人性的规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用人性、人道主 义和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是十分必 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 [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 术出版社,2006. [3]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 社,1087. [4]Richard Roty.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M].Mirmeapolit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5]詹明信著.吴美真译.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 逻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6]费・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2.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