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服务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的总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旺发达是体现和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十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努力打造面向韩日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努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在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总量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做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颁布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研究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八大举措,从而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保障。全市各级努力开拓进取,服务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
1、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6.2亿元,是2000年的1.87倍,年
1
均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为9.2:62:28.8,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服务业体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44.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0%。同时,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据地税统计,2005年服务业税收18.3亿元,占地税收入的54.6%,比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3.2%,比地税总收入增速快1.9个百分点。与“九五”末期相比,我市服务业涵盖面更广,规模化和集约化特点更明显,龙头企业更突出,与一、二产业发展更协调。尤其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同和各级政府的肯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2005年全省服务业大会上,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威东航运有限公司等5个典型单位作为我市服务业龙头企业的代表,获得省政府表彰。
2、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基础设施先行。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设施。公路建设上,通车里程达到2680公里,等级不断提高;铁路运营多年,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地方的铁路直达运输,改造工程进展良好。拥有六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中威海港现有泊位15个,万吨级以上8个。机场按4D标准级建设,并按国际空港标准改造,拥有起降大型飞机能力,开通了多条威韩、威日间的海上和空中航线。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38.9亿吨公里,连续两年实现60%以上的高增长,港口货运吞吐量2219万吨,
2
连续两年实现40%以上的高增长。二是商贸市场体系建设。根据城市发展布局,建设了多个市场项目,文登义乌小商品城、大福源超市等大项目纷纷开业,中韩物流园区、基础生产资料物流园区等大的物流基地、老汽车站改造等一批商贸项目正在规划之中。连锁经营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配送能力迅速增强,涌现了家家悦超市等连锁企业。商贸企业通过资本纽带不断整合壮大,如华联商厦兼并了周边两家大型商场,实现了规模跳跃式扩张。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较完备的立体化通信基础网络,IC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张,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软件业几年来增幅均在50%以上,成为全省三大软件发展基地之一。信息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又作为基础产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推进了服务业的更高层次发展。
3、服务业发展亮点频闪。一是旅游产业亮点。高规格编制完成了《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的“一线七板块”、几十个重点发展景区和项目,初步形成了“一线”(一千公里海岸线)、“两点”(刘公岛、成山头)、“三园”(环翠楼公园、威海公园、国际海水浴场)、“四区”(环翠、银滩、石岛湾、天鹅湖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五山”(圣经山、伟德山、铁槎山、正棋山、岠嵎山)、“六游”(景点游览、城市观光购物、度假疗养、道教寻踪、民俗体验、会议旅游)的布局。塑造威海整体旅游形象和品牌,在北京及欧洲诸国、亚洲的韩、日等国进行广泛营销;加强与青岛、
3
烟台、济南等城市的联合,抱团促销,规模发展;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化办旅游的格局,企业办旅游、民办旅游、村办旅游百花齐放,西霞口集团、朱埠村、斥山水产集团、港务局等为投资主体的旅游项目不断发展。抓好旅游环境建设,从硬环境和软环境多方着手,建设良好旅游市场秩序。通过多方面努力,旅游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9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5亿元,年均增长17.5%。二是联合国人居奖亮点。2003年我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借助各种媒介,举办各种活动,在“住在威海”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创业在威海”的引导和布局,大打环境牌和创业牌。尤其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威海国际人居节”,极大提升了我市房地产的发展层次和空间。通过努力,外来购房从养老居住逐步向创业居住转变,销售增长速度高于投资增长速度,商品房空臵率进一步降低。房地产业带动了创业和投资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8.3亿元,商品房销售额37.1亿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7.2%和23%。三是“借韩兴服”亮点。近两年,在招商引资途径上,尤其对韩招商上,开始突出服务业项目,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为韩资,韩国人开办的各种服务业项目明显增多,韩国常驻人口也不断攀升到1万多人,市区已经具有比较浓郁的韩国服务业氛围,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亮点。
另外,我市在文化、体育、中介、社区服务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促进了全市服务业整体发展乃至二、三产业协调发
4
展。
我市服务业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须在“十一五”期间加以扭转,确保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增长速度相对不足。“十五”以来,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3.3%,低于制造业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336.2亿元,列全省17个市的第8位,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28.8%,列全省第1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
二是结构层次较低。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相对比较发达,而金融、保险、物流和法律服务等新兴行业尚不发达。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较低。虽然服务业利用外资近年发展较快,但仍旧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利用外资,2005年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仅10%左右,远远低于广东30%的水平。
四是投入相对不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231.2亿元,占全市总投入的29%,比2004年增长14.3%,增长速度列全省第15位。2005总投资1亿元以上(外资项目1000万美元)的141个项目中,服务业项目13个,只占9.2%,完成投资只占17.5%。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多个层面的原因: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与先进省份、先进市地相比,我们制定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引导资金缺乏。二是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在一些环节存在管理过宽过细现象,部分部门重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发展。三是思想观念不到位。存在重视第一、二产业,忽视服务业的现象,大多数制造业企
5
业不愿意把物流职能分离出来,制约了服务业社会化发展。四是资金供应不足。信贷审批权限不断压缩,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被逐步上收,开办新业务受到限制,导致企业贷款难,特别是服务业企业贷款更难。五是统计口径上有一些值得研究解决的问题。服务业主体大多是小企业或个体工商业户,规模小、布局散,多数部门做不到全行业统计;很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或领域没有从工业内部分离出来,产生的增加值没有纳入服务业统计中。
二、“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展望
未来五年,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各项政策均支持服务业的快速启动和发展,宏观经济形势、社会发展态势均支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具备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制造业与服务业将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施制造业基地战略。世界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制造业加速发展使得社会分工加速深化,产业链延长,服务外臵,一些原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业务将转移出去,转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服务。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产业链条上游的设计、策划、咨询和下游的物流、配送和营销等生产服务业的支撑,依赖制造业中间服务投入的增加。金融保险、广告业、租赁业、专业服务、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协调发展。
2、消费结构升级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消费热点。
6
在收入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广大居民尤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一些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如旅游、教育、休闲、健身等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消费类电子及通讯设备、轿车、住宅等需求热点稳定形成,这些热点持续期长,扩大需求潜力巨大,将进一步拉动服务业增长。
3、新一轮扩大开放有利于服务业空间的拓展。目前服务业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左右,成为跨国投资的最大热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对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限制明显减少,服务业利用外资尤其新开放领域利用外资将快速增长,成为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服务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并且具有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首先,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1000公里海岸线的山、海、岛风光,又有甲午海战、道教胜地等人文景观,温泉、渔家、韩国气息的特色优势;其次,我市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在全省一直位居前列,购买力旺盛,能够支持商贸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我市公路、港口、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完善,国际国内交流频繁,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有力条件;四是我市环境优美,“联合国人居奖”声名远扬,“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宣传深入人心,具备发展房地产业的有力条件;另外,我市企业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社区硬件建设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居
7
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等,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将快速投入和发展,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攀升,制造业和服务业将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经济和社会必将快速和谐发展。 三、“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的任务、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抓住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重大机遇,以实现服务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三次产业融合和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植财源、增加就业为主要任务,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使服务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主要预期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3%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以上。
重点发展的产业:根据我市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确定重点发展九大产业:
1、旅游业。从资源特色、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实施“突出度假旅游、大项目拉动、旅游品牌塑造、区域联合、创新发展机制、系统经济和缩小季节差异”等七大战略,
8
以千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福文化主题,重点建设七大旅游版块,打造千公里“东方幸福海岸”。
环翠—蓝色温泉城。构建以“球”、“泉”、“艇”、“岛”为结合的旅游格局。“球”:加快建设完善好当家、泛华、银滩、成山、草庙子等现有高尔夫球场,恢复重建刘公岛球场,形成特色各异、布局合理的高尔夫球场群,通过高端客户的吸引带动旅游业发展。“泉”:充分利用丰富地热资源,全面推进环翠-蓝色温泉城开发,推进“威海市区温泉一条街”及温泉疗养酒店建设,使我市真正成为温泉之乡。“艇”:规划建设小石岛等几处游艇俱乐部,开通海上游览航线,吸引内地游客。“岛”:围绕刘公岛龙头资源,建设好总投资8.3亿元的空中快车项目,以龙头促发展。
成山头—福如东海园。以成山头景区、天鹅湖度假区、西霞口野生动物园为依托,突出海滨极地、秦始皇东巡、天鹅栖息等景色,进一步完善福如东海等项目,推动威海福文化旅游概念发展。
桑沟湾—黄海绿岛湖。突出荣成市中心城市观光和桑沟湾水上运动的旅游特色,重点开发绿岛湖、楮岛半岛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形成以避暑度假、水上运动和商务会议为特色的旅游区。
石岛—华彩渔都。以法华院、画村、花村、铁槎山等景点为重点,形成以海滨渔家民俗特色、山海风光、海滨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海滨民俗风情游览区。
圣经山—洞天福地。突出圣经山道教全真派发源地特
9
色,建设圣经山摩崖石刻、老子文化广场等项目。
文登—温泉伊甸园。利用小观海滩资源等,建设幸福论坛-天体温泉城、亚洲情人湾度假区等。
乳山—东方圣母岛。突出银滩“天下第一滩”和大乳山自然原始风貌的旅游特色,形成以银滩休闲度假、大乳山福地养生、乳山黄金主题公园等为主题区域的旅游板块。
加快发展宾馆服务业、餐饮业,大力发展旅行社。到2010年,全市星级酒店达到90家,分时度假酒店达到5家,引进2-3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形成高、中、低宾馆2:5:3格局。全面繁荣餐饮市场,塑造威海海鲜特色,进一步引进韩日特色餐饮,培育一批名吃名店,提升餐饮业的品位。全市旅行社整合到60家,组建合资旅行社5家以上。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大力拓展客源市场,确保客源年均增长12%以上,海外客源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以上,使我市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度假基地。
2、商贸流通业。按照控制设施总量、优化商业布局、完善商业功能的原则,优化中心商业区,有序发展和建设大型商业设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商业中心、次中心城市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和改造。威海市区新建、改建、扩建6处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店和仓储商店,120处超市、便利店,2-3条商业步行街,重点做好九隆购物中心广场、
10
振华商场、城里中学搬迁改造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各次级中心城市也要加快相应设施建设。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植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促进专业店、专卖店、连锁店发展,推进超市下乡、城乡连锁,整合传统供销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尤其抓好家家悦超市、华联集团、文登义乌小商品城以及石岛水产品交易市场、桥头果蔬批发市场等项目的发展。全市连锁经营企业达到20家,各类连锁店达到800家;培植1户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2-3户年销售额过5亿元的中型连锁企业。加快韩国服务业聚集区等特色街建设,以“人居节”为主线,培育会展主体,打造会展名牌,发展会展经济。繁荣夜市,推动晚间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3、现代物流设施及物流业。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海运业,以发展大中型船舶为主,大力发展国际远洋运输航线,重点扩大对韩海上运输,使威海至仁川航线实现“天天班”。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48亿元,主要建设威海新港四期、石岛港及龙眼港。尤其要积极争取并实施总投资30亿元的中韩轮渡项目,并依托该项目建设中韩国际物流园区,使我市成为中韩乃至东北亚地区物流的中转基地。民航业,大力开辟国际、国内航线,力争新开通3-5条国际航线、10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0万人次。铁路运输业,力争新开通至国内1-2个大城市的旅客列车、5个城市的旅游
11
专列,加快推进总投资217亿元的青烟威城际铁路项目及铁道部重组桃威铁路的步伐。公路运输业,重点抓好运力结构优化和客运线路布局调整,全市营业性客运车辆达到6000辆、8万座位,营业性货运车辆达到5万辆、20万吨位,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公交化。全市旅客周转量达到6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5%;货物周转量达到17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推动总投资25亿元的威乳高速公路2007年竣工通车,形成支持物流、人流发展的完备体系。
以发展商贸物流、口岸物流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多式联运为载体,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企业内部物流建设,建设大型集装箱基地和货物集散分拨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现代化专业物流集团,使我市成为全国性的韩国商品物流枢纽中心和胶东半岛城市群中区域性枢纽城市。一是通过实施中韩轮渡项目,把威海至韩国物流通过轮渡方式连接起来,架起一座东起日、韩,西至欧亚大陆的物流通道。以此项目为基础,依托新港周边15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一个集中的国际物流聚集区,对往来货物进行仓储、中转、分拨、加工、包装、展示等。本着不重复建设的原则,以规模化、资源共享化为目标,以中韩物流园区为依托,建设集批发、配送、包装、仓储、展示及交易为一体、满足我市三市三区乃至周边部分地区需要的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并以家家悦超市物流配送体系等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方配送业务,形成完备的生活资料物流体系。二是建设基础生产资料聚集区。建设地点为威海工业园区,占
12
地面积30公顷。主要建设钢材、煤炭、木材等基础生产资料聚集区,形成仓储、分拨、配送等于一体的聚集区。三是农副产品聚集区。主要包括水产品聚集区和果蔬聚集区。水产品聚集区,初步设想占地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石岛北方渔市建设,水产品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出口到韩国、日本及其他国家。果蔬聚集区,初步设想占地2平方公里,以桥头果蔬批发市场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整理、清洗、分级、包装等项目,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城市“菜篮子”商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中转基地。
2010年,全市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达到20%,物流成本比重降低到15%以下。
4、信息产业。推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促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建成一批集科研、开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网络技术水平及规模进入全省前列。加快建设企业个人信用服务和经济政务信息发布体系,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资信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和人才来威创业,发展软件产业。2010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购销业务,小型企业达到60%以上,企业70%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初步实现商务信息化。所有大专院校、90%以上中小学与教育和科研网建立连接,80%医疗机构与全国著名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咨询服务业务,不断提高其他
13
社会事业业务网上开展率,初步实现社会服务信息化。全面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市县两级所有党政机关、大部分乡镇实现电子政务,网上开展业务比例达到80%,实现政务信息化。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8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因特网用户达到30万户。全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200以上,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区之一。
5、房地产业。充分发挥我市人居环境优势,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促使房地产施工面积、投资额和实现利税有序增长。建立和完善面向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提高普通住宅开发比例;本着节约用地原则,扩大高层住宅开发比例;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精品项目,提高我市房地产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引导房地产企业加快重组联合,培植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在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促进房产依法有序交易。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培育装修、装饰材料市场,促进装修、装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6、社区服务业和物业管理业。加快社区服务业由福利型向经营型、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在规划居民小区时,必须考虑设计相应的护理、清洁、日托、维修、医疗、商务、保安、小型超市、邮电、银行等
14
便民利民设施。积极推行标准化服务,培植一批较大规模的社区服务企业。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市场体系,到2010年,全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98%,非住宅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50%。
7、金融服务业。树立“大金融”意识,在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作用的同时,鼓励支持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大型外来投资主体从国家、省级金融机构融资;鼓励“三资”企业从国外银行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贷款;研究利用国际商业贷款及外国政府贷款;到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5.6%;各项贷款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7.8%。鼓励系统内掌握资金的部门,千方百计对口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上市工作,选择成长性好、活力强的企业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国内主板及香港、新加坡上市,争取在韩国、德国上市实现突破。
8、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计算机应用、会计、法律、咨询、科技服务等各类社会中介,加强资质审查、信用评估、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中介服务业在规范中发展。积极培育人才、劳动力、物资、土地、证券等要素市场,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
9、社会保障。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扩大到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重点规范改制、外资、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缴费,每年扩面2万人,2010年,参保率达到99%。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基本医疗保
15
障问题,每年扩面2万人,2010年,参保率达到98%以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步伐,建立起地方财力、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险体制,到2010年,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90%以上,缴费额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完善步伐,2010年,每人缴费额由当前的10元提高到30元以上,大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十一五”期间发展服务业政策体系
按照服务业发展现状,为实现快速发展的预期目标,从大局出发,重点实施以下相应政策体系。
1、科学创新,加快旅游度假基地塑造步伐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方向,发挥创新精神,发挥规模优势。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景区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二是要发挥规模优势。改变景区规模较小、厚度不够、参与性不强的问题,通过新开发“球”、“泉”、“艇”、“岛”等特色资源,并有机组合,形成独有的优势;要在继续建设好既有和新上景区、休闲区等基础上,通过资本纽带逐渐整合,形成几个大的具有规模优势的旅游项目,增强项目的吸引力,留住游客。三是借韩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常驻韩国人多、具备一定韩国特点的优势,引导韩国人在相对集中区域开展旅游服务业,形成比较鲜明、浓郁的韩国特色,使游客“国内游韩国”。
2、进一步构建金融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流支
16
持
金融业要重视自身发展,深化改革、稳健发展,丰富金融品种,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尤其个体私营经济和个人贷款比例,提高对服务业信贷投放比例,促进服务业发展。主要思路:一是抓好金融系统改革。积极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顺利实施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商业银行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成为面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主体。二是开展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创建工作。“十一五”,金融机构与评估机构等部门密切配合,对客户进行授信,以信用为基础指导放贷,同时建立贷款安全化解机制,化解市场需要资金、金融机构惜贷的源头问题。三是根据我市韩资企业、韩国经营者、韩国常驻者多的特点,根据国家对金融机构开放的时间表,抓紧研究我市金融开放尤其对韩国开放战略,争取尽快引进一、两家韩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四是抓紧研究相关政策,着手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组建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使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创新、多赢,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3、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物流支持 一是强化宏观指导。政府作出规划,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对物流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二是高度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物流业具有重要作用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除了在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方面给予倾斜外,还给予资金方面扶持。三是建设网络信息平
17
台。依托威海现有网络资源,以产品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流为基础,建立统一的具有增值服务功能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发展“企业到企业”交易模式,推动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和网上配货,以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四是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优化物流体系。制造行业要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整理、配送等非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部分分离出来,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流通企业要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研究物流需求,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低价高效的物流服务;仓储和货运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延伸服务范围和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五是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将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的大盘子,吸引跨国分销企业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网络体系。六是加快发展商业会展,聚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既有设施,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的展会,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服务业发展。
4、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
要积极贯彻国家房地产相关调控措施,明确房地产作为提供居住功能的定位,抑制炒作因素,稳定房地产价格,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采取措施,做好既有楼盘的销售工作,降低商品房闲臵率。合理引导房地产定位向中低收入倾斜,走小户型化发展道路,使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加
18
大安居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确保低收入者有房可住、有房可租。要把住在威海和创业在威海有机结合,外来购房中,降低养老居住购房、投资期待升值购房的比重,加大创业者、投资者购房比例,使住在威海战略带动威海经济发展。
5、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 以“目录”引导服务业发展。借鉴国家利用外资实行目录指导的做法,由政府牵头,组织力量,并借助外脑,广泛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种类和现状,并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出台地方服务业发展指导性文件,适度超前指出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引领投资者投资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规模。
以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集群效应,由政府组织,进行服务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通过广泛研究,明确不同的区域发展不同行业群。通过提供场地和各项便利服务,给经营者尤其是个体经营者,提供充分的创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行业既要包括餐饮、休闲娱乐等,又要包括科技咨询、中介服务、家庭服务、教育文化服务等,通过区域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和氛围,更新居民消费观念,进一步促进晚间经济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以资金引导服务业发展。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从财力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项目、新领域项目的扶持,从而引导服务业的有序快速发展。
6、充分发挥对韩优势,借韩发展服务业
一是在对韩招商方面,媒体宣传、小分队招商和洽谈会
19
招商等方式,都要把招商重点由制造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广泛宣传威海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引进更多的服务业投资者和从业者,带来韩国先进的服务业行业、资金和经验,和我市既有服务业一起融合、推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利用韩国出台的鼓励青年人海外就业的政策,出台吸引韩国人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在投资服务业、就业介绍、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高效服务,通过宣传,让韩国青年认知并认同,来我市进行服务业创业和就业。三是规划几片区域,提供一定的配套条件,建设不同类型韩国人服务业主题区,进一步吸引韩国投资人投资。四是在中韩现有交流的基础上,开设服务业发展论坛,从学术层面促进我市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