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国黑李的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2022-01-05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植物保护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6期 美国黑李的主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王宏权李丕准 (浙江省苍南县藻溪镇农综站,浙江苍南325801) 摘要 美国黑李是苍南水果的主要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在果园管理中病虫害发生严重,使广大果农难以识别,失去了 防治最佳时期。总结美国黑李在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 美国黑李树;病虫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43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14—02 美国黑李原产美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果实色 从伤口侵入。可对树干涂白加以保护,休眠期刮除病斑后, 泽艳丽,味道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苍南 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暖湿 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对栽培美国黑李十分适宜。因美国 黑李市场价值可观,效益高,果农栽培积极性高。近年来栽 培面积逐步增多,规模不断加大,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病虫害 的严重发生,导致一些果农难以识别病虫害的危害,大大削 弱了美国黑李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针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几 年的实地调查,总结了美国黑李在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 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褐腐病I又称黑腐病) 1.1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为害果实,在果面初生褐色斑点,湿润腐烂, 迅速扩及整个果实。在病部中心形成灰色至灰褐色绒球状 菌丝团,呈轮纹状排列,病果失水干缩变成僵果。也能为害 花、叶、枝等多种部位。 1.2发病规律 病菌在枝梢的发病组织或僵果内越冬。第2年春借风 雨传播,通过病虫伤口、皮孔、机械伤口侵入果实。 1.3防治措施 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枝、病果、烧毁或深埋,以消除 越冬菌源;进行果园秋翻;在初花期喷70%甲基托布津 800 ̄1 000倍液,在果实近成熟期,喷200,--300倍波尔多液。 2流胶病 2.1病状识别 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枝干受侵染后皮层呈疣状突起 或环绕皮孔出现直径1 ̄2cm的凹陷病斑,从皮孔中渗出胶 液。胶先为淡黄色透明,瘠脂凝结渐变红褐色。以后皮层及 木质部变褐腐朽,其他杂菌也开始侵染。死枝的枝干有时可 见黑色粒点,果实受害也会流胶。 2.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枝干越冬,供雨水冲溅传播,可从皮孔或伤 口侵入。 2I3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为减少病菌 作者简介王宏权(1963一),男,浙江苍南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果树病 虫害防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8—01—18 114 可涂赤霉素的100倍液或密度1.03g/L的石硫合剂防治;生 长季节结合其他病害防治,用75%百菌清800倍液,或甲基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腐霉利可湿粉剂1 500倍液喷布树体。 3穿孔病 3.1症状识别 (1)细菌性穿孔病。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叶片受害, 最初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褐色或紫褐色周围 有黄绿色晕圈,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背 面常溢出黄白色黏稠状菌脓。重病时,穿孔连成片,叶片枯 焦脱落。 (2)霉斑穿孔病。为害枝梢、花芽、叶片及果实。枝梢被 害,以芽为中心,形成黑色长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出现流 胶、枯梢。 (3)褐斑穿孔病。叶上病斑呈圆形,中央褐色至灰色,边 缘红褐色或紫红色。病斑两面都产生褐色霉状物。发病后期 穿孔、孔边缘整齐。 (4)斑点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褐色、圆形,边缘 红褐色或紫褐色,上面有黑色水点。发病后期叶上出现穿孔。 3.2发病规律 原菌主要在春季渍疡斑内越冬,春季抽梢展叶时,通过 雨水传播,从枝条、果实的皮孔、叶片气孔侵入。5 ̄6月份开 始发病,春暖多雨时,发病早而重。夏季若雨水多,会造成大 量晚期侵染。 3.3防治措施 结合冬剪,除去病枝,消除落叶、落果,烧毁或深埋,彻 底消灭越冬病原菌;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 病能力;春季发芽前,喷4 ̄5oB6石硫合剂或1:1:100 ̄200倍 波尔多液.杀死潜伏病原菌,到5 ̄6月份可喷65%代森锌500 倍液。 4李袋果(又称囊果病) 4.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侵染枝梢叶片。病果呈袋状,往往 中空。无果实或果核变小。病果开始呈灰绿色,逐渐肥大,后 期表面灰白色,病果失水皱缩.颜色加深、易落。叶及幼梢被 害后肥厚呈畸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 4.2发病规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6期 植物保护 病菌主要在芽鳞片或树皮粗隙中越冬,第2年春季侵 酯乳油300 ̄4 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400 ̄5 000倍液, 染发病,很少再侵染,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连续喷2次;灯光诱杀或糖醋诱杀。 4.3防治措施 7桃红颈天牛 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枝集中烧毁;在花芽露白时喷3~ 7.1形态特征识别 5oB6的石硫合剂:如当年发病严重,可在落叶后喷2%~3% 成虫体长26-27mm,体壳黑色,前胸背面棕红色或全黑 硫酸铜液1次。 色,有光泽。背面具瘤突4个,两侧各有剌突1个。雄虫前胸 5李疮病(又称黑星病) 腹面密布刻点,触角长出虫体约1/2,雌虫前胸腹面无刻点, 5.1症状识别 但密布横皱,触角长于虫体。每2年1代,幼虫在树干内越 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和新梢。发病时多在果实肩部产生 冬,成虫6-7月间出现。 暗褐或暗绿色圆形斑点,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发展成紫黑色 7.2防治措施 或黑色。病斑侵染仅限于表层,表皮组织木栓化,随果实生长, 在6-7月间成虫出现时,可用粮、酒、醋混合液(比例1: 病果发生龟裂呈疮痂状。枝梢被害呈暗褐色椭圆形病斑, 0.5:1.5)诱集成虫,也可采取人工捕捉;有新虫粪排出的孔, 常发生流胶现象。叶片病斑多出现在叶背,形状不规则,初 放人1粒磷化铝0.6片剂的1/8-1/4,然后用泥团压实:成虫 为灰绿色病斑,后变成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斑干枯或穿孔。 发生前树干涂白;及时除掉受害死亡树。 5.2发病规律 8桃蛀螟(又称虫心虫、食心虫) 病原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来年春天经风雨传播侵染。 8.1形态特征识别 6月开始发病,7 ̄8月发病最盛。多雨潮湿利于病害发生,春 成虫体长lOmm左右,翅展开20-26mm,全体橙黄色。 季和夏初下雨是引发病害的重要条件。 前翅,胸部、腹部及虫体背部上均有黑色斑点,雄蛾腹部第9 5.3防治措施 节末端黑色,雌蛾则无,1年发生4-5代,在树皮、树洞、土石 彻底剪除树上病枝并烧毁;发芽前喷施1.03~1.04g/L 缝草丛中作茧越冬,第2年5-6月出现,6月上旬产卵。 石硫合剂,花后2~4周喷布2~3次65%代森锌500倍液及 8.2防治措施 0.5:1:100硫酸锌石灰液;在生长后期,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 消灭越冬幼虫。4月底对树体刮老皮,冬季消除园内周 70%百菌清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希津1 000倍液。 围杂物集中处理;黑光灯诱杀;成虫高峰期选用50%敌敌畏 6李小食心虫 乳油1 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 000-2 500倍液防治。 6.1形态特征识别 9枯叶蛾 成虫体长6 ̄7mm,翅展11.5~14.Omm 体背面为灰褐 9.1形态特征识别 色,前翅前缘有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钩状纹。卯椭圆形,扁 成虫茶褐色中大型蛾,雌蛾体长约45mm,翅展90mm; 平、乳白色、半透明、孵化前转黄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2mm, 雄蛾略小。成虫触角双带状,前翅有3条深褐色带蓝色荧光 玟瑰红或桃红色,腹面色浅,头和前胸背板黄褐色,上有20 的波状横纹,后翅有2条波状横纹,短而宽,前后翅外缘均 个深褐色小斑点。腹部末端有臀栉5~7齿。1年发生2 ̄3代, 呈锯龄状。1年1代,6-7月出现成虫。 成虫或幼虫一般在树冠下距离树干35 ̄65cm处、深度0.5~ 9.2防治措施 5.Ocm的土层或石块、草根下结茧越冬。 结合果园管理或修剪,捕杀幼虫,就地消灭;在3龄之 6.2防治措施 前喷5%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 加强李园管理,及时消除落地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春 1O参考文献 季翻耕树盘,以消灭越冬幼虫;成虫发生期,喷2.5%溴氰菊 [1]刘威生.李无公害高效栽培fI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十 十 十”十-十 十 十 十 ’十一 十 — 一十一十一十 十一十一十一十”十-十 十 十 — - +-— -+一+一+一+一+-+一+一+- (上接第113页) 时间掌握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90%~1【)(J%时,隔5-7d用第 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及脱肥早衰,提高植株抗病力。 2次药固。 3.1.6及时摘除病叶和下部老黄叶。油菜终花期及时摘除 3.2.2防治方法。用50%福・菌核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病叶和植株下部老黄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既可减少再侵 g/hm ,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500g/hm2,或36%速杀 染源,防止病菌蔓延,又能改善油菜株间通风透气条件,利 菌1 500g/hm ,或22%油丰2 250g/hm2,或50%烯菌核利 于油菜健壮生长。 可湿性粉剂(农利灵)1 50Og/hm ,对水900kg/hm2均匀喷 3.1.7改进收割方式。在油菜菌核病发生的重病田,油菜成 雾。喷药时要将药液喷布植株中、下部茎、枝、叶上。以提高 熟收割时,将带有菌核的下部枯株连根拔起带出田外,晒干 防治效果,抢晴天喷药。 后集中烧毁,避免将菌核脱落田中。 4参考文献 3.2化学防治 【1]张泽坤.油蕖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U】_农技服务,2007(7):49—50. 根据油菜菌核病花期极易侵染的特点。化学防治应采 f2]邓厚明,唐洪.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_中国植保导 刊,2006(2):16-18. 取“花期用药,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 【3]李晓霞,于正茂.不同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比较及对产量结构的 3.2.1防治时间。在油菜花期适时用好2次药.第1次防治 影响卟现代农业科技(下半月),2006(11):19-20. 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