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ANGJSIHGYAUYUZ——以《搭配中的学问》教学为例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陈璐
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教学重构
【摘要】本文以《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剖析学生有序搭配的问题,并结合学情调查分析,论述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教学重构对策,包括“活动整合:从零散到集约;资源展示:从无序到有序;对比优化:从直观到抽象”等。
【关键词】小学课堂数学现实
教学重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02-0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主要研究在两类不同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这属于“排列与组合”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问题。因这一课内容相对比较独立,且贴近生活实际,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教师在公开研讨活动都会选择这一课作为教学内容。在一次市级学校“送教下乡”的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执教过程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摆一摆,说一说(一)出示活动要求
同桌两人互相合作,用信封里的图片(一顶绿帽子、一顶蓝帽子、三条裤子)摆一摆,然后说一说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二)展示与交流
生1展示:固定帽子搭配裤子,两顶帽子中一顶从左往右搭配、一顶从右往左搭配(例如帽子2搭配裤子3、帽子1搭配裤子1、帽子2搭配裤子2……如图1)。
师:他是怎么摆的?生:看不清,感觉很复杂。
生2展示:搭配方法和第一个学生相同,但这个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师:这下看清楚了吗?生:看清楚了。
生3展示:先用帽子1分别搭配三条裤子,再用帽子2分别搭配三条裤子。
师:他用了什么好方法?
生:先用一顶帽子搭配三条裤子,再换一顶帽子搭配三条裤子。师:像这样按顺序搭配,叫做“有序搭配”,这样做才不会重复、遗漏。如果不移动图片,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展示搭配的结果?
生:连线。
(师课件展示连线方法)(三)思考
第一名上台展示的学生,他的方法是固定帽子搭配裤子,两顶帽子中一顶从左往右搭配,先搭一条裤子作为第一种搭配,然后另一顶帽子从右往左搭配,搭的第一条裤子作为第二种搭配,如此类推,完成搭配。这样摆其实也有一定的顺序,为什么教师会认为他没有按顺序搭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摆?
图1
【片段二】画一画,说一说(一)搭配展示讨论
师:每次都靠图片搭配,很麻烦,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记录搭配的过程?
1.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2.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表示方法。(二)思考
3.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文字、图形、字母等。在探索“服装搭配”的情境中,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再“画一画,说一说”。摆的目的是什么?不摆能不能也达到相同的目的?
二、调查分析
针对听课中产生的思考,笔者对本班58名学生进行了前测。(一)测试题目
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可以搭配成一套衣服(如图2),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上。
图2
102广西教育2019.7GVANGJSIHGYAUYUZ(二)答题情况
参加前测的学生有58人,能找到6种搭配方法的有49人,没有找到6种搭配方法的有9人,其中正确答案为6种搭配方法,因此,正确率为84.5%。具体的搭配过程展示方法如下:列了算式:2×3=6(种)。式。
1.具体的文字描述(如图3)表示的有19人。其中有4人还2.用“文字+连线”(如图4)表示的有16人,其中有2人列算3.用“推理+算式”(如图5)表示的有4人。4.画实物图连线(如图6)表示的有3人。5.用图形表示(如图7)表示的有4人。6.用字母或数字(如图8)表示的有3人。方法的有3人、有4种搭配方法的有2人。
(三)结果分析
导,认为只有2种搭配方法。
教材教法·课堂参考
中存在的搭配现象,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与分析,也缺
1.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具备一定的搭配经验,但对于生活
乏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生活中搭配服装的经验甚至对部分学生产生负迁移,例如有4名学生受自身衣服搭配的经验误
2.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有序思考意识,这是因为在
以往的学习中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看图数数”“做一个加(减)法表”等活动中,教师总会强调要按顺序从左往右、从上往下有序地观察;“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用几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不同的多位数,也是先确定最高位,有序地写出数字才不会遗漏。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条有理地思考,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再解题。
3.部分学生已建立优化解题过程的意识,但对于符号的使
7.错误的9人中,认为有2种搭配方法的有4人、有3种搭配笔者在课堂访谈中了解到,认为有2种搭配方法的学生觉
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形式感受不深,缺乏一定的符号意识。
三、教学重构
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现在在哪里”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起点。通常,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一是学习的逻辑起点,即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有的知识准备;二是学习的现实起点,即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对原有的经验进行解读与改造,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有效的预设,让学习真正发生。
以上的调查让笔者对学生的数学现实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带给笔者新的思考与启发:本课要达到的目标除了“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还应关注另一个目标的落实,即“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因此,在环节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尝试进行以下调整,实现教学重构。
(一)活动整合:从零散到集约
片段一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实物搭配时表面“动”起来,但
得“衣服搭配时都是一套一套的,没有意识到可以互相搭配”,他们先把其中两件搭配一套,再用其他两件搭配一套,最后还剩下一条裤子(如图9)。认为有3种或4种搭配方法的,错误的原因都在缺乏有序思考,导致遗漏。
图3图4
图5图6
因实物的“唯一性”(每种服装只有一张图片),有些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干扰,才会导致片段一第一名展示的学生两顶帽子同时搭配的情况,因而被教师认为他没有按顺序搭配。学生若能意识到要得到全部搭配方法需要有序地进行搭配,自然能够想到记录时也要有序。片段二的环节,人为地将记录后置,与片段一动手操作的活动分开,反而让学生在动手环节中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升华。
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学生积累知识的量,更要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多少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究建构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将“摆一摆,说一说”和“画一画,说一说”这两个环节进行整合。在学生进行操作前提出要求:能不能想办法把你的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记录中感悟,通过“动静”结合,唤醒“有序思
图7图8
图9
考”的经验,让学习过程成为自主建构的过程。(下转第106页)
103广西教育2019.7课堂参考·教学反思
GVANGJSIHGYAUYUZ思考的幼苗开始勃勃生长。
趣生美,美生趣,趣美是学习过程中一对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双胞胎兄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趣美价值,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感受,积极解读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爱上思考,爱上数学学习,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数学爱好者”。
【参考文献】
[1]维国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齐斯·德福林.数学的语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张景中,曹培生.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作者介绍:苏菲芷(1978—),女,苗族,湖南邵阳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从教18年,现于广州市天河区中海康城小学任教,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雷靖)
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珠子总数变化,摆成的组数也会变化,但剩余的颗数都比每组颗数要少”,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尽管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内心依然疑惑重重:为什么“余数<除数”?遗憾的是,得出结论后,该教师就匆匆结束了这一环节。如果此时该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珠子总数为12颗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剩余4颗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余数不可能大于、等于除数”,学生在操作中会进一步地思考和发现:当珠子剩余4颗,这4颗又可以为一组了,所以12颗珠子时,不是2组余4颗,而是3组没有剩余。
另外,以上操作是“包含除”的操作,为了更好地解惑,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另外一种“平均分除”的操作。把操作要求“每4颗分为一组”改为“平均分成4组”。分11颗珠子的情况是“每组2颗,剩余3颗”,而分12颗珠子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每组2颗,剩余4颗”?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分12颗珠子的时候每组2颗,剩余的4颗珠子可以再平均分给4组,每组再多分1颗珠子,变成每组3颗,没有剩余。这样教学,学生不仅通过操作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自我解惑。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后把珠子的总数增加到16颗、20颗……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追问、反问,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惑、有悟、有成就、有动力,
(上接第103页)
(二)资源展示:从无序到有序
开放的问题必将激起学生丰富的思考。学生基于不同的数学现实体现各种不同的思维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案。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资源,在资源呈现时顺应学生的学习水平,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利于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展示无序的表示,引发认知冲突: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展示有序的记录,然而,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定势迁移,往往会“定帽配裤”,此时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激起思维交锋:只能这样吗?在展示“定裤配帽”方法的交流中作出提示:可以“定帽配裤”,“定裤配帽”是否也可行?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在搭配时都是先确定其中的一类,即“确定起点”,这是有序思考的前提。如此,学生便能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思想方法的增值。
(三)对比优化:从直观到抽象
在感受搭配的有序之后,组织展示各种不同的表征形式:(1)文字描述,(2)图形表征,(3)符号表征:数字或字母表示,(4)算式表示(视课堂生成而定)。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这几种表示能否看得懂?是什么意思?再对不同的表示方法进行对比、优化。伴随着不同方法的分享与交流,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复杂到简洁的展示过程,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形式,对数学符号的表示优势有所体悟。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比时,学生始终感受这几种方法中隐藏着“共同的秘密”:先固
定一种,按照顺序连线,由直观有序到抽象有序。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中得到锻炼,“有序思考”的价值再次得到彰显。
学生的学习有其内在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数学现实,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数学思想,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作者简介:陈璐(1983—),女,福建惠安人,小学高级教师,现担任福建省泉州实验小学校长助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黄健清)
106广西教育201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