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学习后的综合、总结课。它是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学生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在主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最后通过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教学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有困难,所以我是通过“引导推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与验证得出马铃薯沉浮的原因,再通过判断塑料块的沉浮实验,最后可以得出:马铃薯、塑料块(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完成沉浮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沉浮原理的应用,比重计的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最后是整个单元的总结。这个活动比较重要,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突破口】
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每组:1个大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刻度要小)、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量杯、天平、烧杯3只。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题
出示三杯高低不同的液体,将马铃薯分别放入液体中。学生看到三种不同现象:浮、半浮半沉、沉。请生猜测,教师顺便揭秘:浓盐水、浓糖水、清水。 1、 看来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不一定是浓盐水。
那么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课题)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这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浮力)
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有大有小呢?(生猜测)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 (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
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 (上浮物体的浮力测法)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而且用马铃薯做实验不
太方便,实验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用一个钩码来代替马铃
薯,而且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老师也有几条建议。(课件出示a.检查测力计指针是否在零刻度。
b.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 c.读数时手要拿稳测力计,目光平视指针刻度,仔细观
察测力计的指针变化,作好记录。
请材料员领取材料(一个测力计、一个钩码、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记录单)
沿用前面所学的方法“称重法”继续研究,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注意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而不能直接很急迫的给学生答案。有些小组无法完成实验,或者实验不成功,教师刚开始实验要注意演示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的培养。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重量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此实验操作复杂,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精确度要求特别高,因为三者的质量相差极小。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操作不当、读数时的人为误差等因素,也因不同规格的仪器分值度不同,其精度也不同,导致数据的精度不同。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相当大的难度,是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测量能力的一次考验。此实验关键是先要精确地测出马铃薯的体积,如果这一数据不精确,会直接影响到对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测定,导致实验数据的不可信,难以比较三者之间的轻重。 我的建议:
1、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方法及步骤,教师要做一做演示实验,以适当降低难度。
2、合理选择量筒和天平。测量仪器的精度尽可能高一些。天平:我选用的是J-EQTP-0105型500克托盘天平(学校实验室里只有这种天平),最好选精度更高的天平。量筒:我选用的是250ml规格的量筒,最好是100ml规格的量筒。 3、教师在课前调制好饱和的盐水溶液,浓度达到最大值。
4、马铃薯尽可能大一点,以体积为50ml及以上为宜。先用天平测出马铃薯的质量。测体积时,因马铃薯大于量筒的口径,不能直接测量。可以把马铃薯切分成若干个小块,分别放入量筒中就可以测出它的体积。
以上是我在教学《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后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测量的数据发现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设计意图】既是进一步验证前一活动的 证据,也是巩固同体积的物体比重的概念,巩固密度的前概念。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设计意图】多媒体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比重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