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喻论证》教学设计

2024-08-25 来源:步旅网
《比喻论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2. 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 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写议论文。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写议论文。

一、导入

阅读下面两篇作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1.善意是根,美满是果

一颗种子,幼弱而无助,在它萌发之初,没有人能预知它的未来如何。人们或是冷眼相待,或是悉心呵护,最终的结果不尽相同:或一堆枯枝败叶,或一处鲜硕的果……

而这一切,分歧于“你”的态度;而那些硕果,其改变往往源自善意的对待与呵护。

怀着善意的期待,可能培育出一棵合抱之木。

1

卡罗斯·桑塔纳用他自身的经历向世界印证着。作为初到美国的移民,卡罗斯的英语不好,因此成为班级中的“差生”。命运的改变源自其老师的期待。“卡罗斯,你来到美国之后的成绩十分不理想,但是你在美术和音乐上很有天赋,如果你同意,我可以带你去‘旧金山美术学院’看看”。植入了期待的根,学会了成长与改变,这一份善意的期待,成为漫漫长夜中的启明星,点开了眼前的掩日重云,为即将颓败的种子送去了光芒。2000年,《超自然》专辑一举囊括了八项格莱美音乐奖项,卡罗斯完成了从“不起眼”到“世界级吉他大师”的

蜕变……而这棵“参天树”的蜕变.来自于那抹灿烂如朝霞的善意的期待。

善意的尊重,可能育出硕果。

惠特曼的答案是肯定的。从《草叶集》的第一卷起,还是青年的他似乎毫无前途.他把自己的诗寄给当时的名士文豪,却得到不尽的斥责与嘲讽,他的著作被付之一炬。不尽黑夜中,终有一缕星光的映射。爱默生的一封回信带着对诗人的尊重姗姗来迟,却挽救了濒临破碎的信心。如果没有那一份善意的尊重,惠特曼的名字定然不会走进千家万户,《草叶集》更不会增补至十三版,尽享世界的赞颂。尊重,饱含善意,最终让一颗不起眼的种子育出丰硕的成果,改变了那原本一无可测的命途。

这是惠特曼与《草叶集》背后的故事,它的蜕变源自于一份善意的尊重。

善意的关怀,可能育出奇异的果。

日本一辆公交车上,一位醉酒的男子怒气冲冲地登上车,撞倒了附近的一位老者。周围的人群愤愤不平,老爷爷却有一道没一道地和“凶手”拉起了家常。善意的关怀与爱心

2

如同春雨,化解了不快的尴尬,温暖滋润了又一颗心灵,那个男子开始抱头痛哭,尽诉家庭、事业上的不如意。老者的目光并非针对行恶者,而是带着体贴和温暖看待一个落魄的后生。

善意的关怀,育出了和谐的果。

对待一个人的态度,能成为改变他人一生的契机。

善意地看待另一个人,那人就可能因“你”而改变;善意地看待初初萌动的种子,它的命运或许因此而有不同。此时此刻,让目光中重新带有友好与善意的态度,不是可以改变不尽的未知吗?让每一个人都换上善意的态度,整个世界不是会更加美好吗?

善意为根,美满为果,未闻花名,却知花开终成果。

点评: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善于运用比喻论证法。巧用比喻作题,暗扣旨趣。把“善意”比作“根”,把“美满”比作“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善意的根本性作用,正是在善意的滋养下,枝头才会有美丽、充实的果子。而善意是一切期待、尊重、爱心的源泉,唯有善良之人,才会是一个对他人充满期待、尊重和爱心的人。

巧用比喻开头,纲举目张。开头“一颗种子,幼弱而无助,在它萌发之初,没有人能预

知它的未来如何。人们或是冷眼相待,或是悉心呵护,最终的结果不尽相同:或一堆枯枝败叶,或一处鲜硕的果……”这段话既是在讲育种之道,也是在讲处世之道。种子正如一个个人,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文章顺势提出观点:“而那些硕果,

3

其改变往往源自善意的对待与呵护。”这样的开头自然又别致,生动而又韵昧十足。

巧用比喻展开,一脉贯之。在文章关键节点上加上几个比喻句:“怀着善意的期待,可能培育出一棵合抱之木。善意的尊重,可能育出硕果。善意的关怀,可能育出奇异的果。”这三个比喻句,紧扣题旨中的“期待、尊重、关怀”,以“合抱之水”“硕果”“奇异果”为喻体,比喻下文论沦据中主人公在他人善意的期待、尊重和关怀之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

造的和谐。

巧用比喻作结,余味悠长。结尾“善意为根,美满为果,未闻花名,却知花开终成果”,

再用比喻回扣标题,再展题旨,而且意义进一步深化,“未闻花名,却知花开终成果”,告诉我们不必计较得失,只管施与善因,相信必得善果。

总之,整篇文章因为运用比喻的手法,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结构、叙述上,都让人眼

前一亮。

2.揠苗助长者戒

今日重温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打心眼里佩服我们祖先的预测。特别是目睹学校教育种种违反规律的愚蠢做法,更感到这则千年之前的寓言故事,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校教育的种种做法,与宋人揠苗助长的愚蠢行动,确实有不少相类之处。

4

两者都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宋人拔苗,是担心苗不长而助长之。今人加大学习者压力的做法,也是出于促使受教育者迅速成长的目的。应该说,出发点都是善良的。

两者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禾苗成长,有一个渐进的、不可能肉眼看到它在拔高。受教育者的成长,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缓慢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一锹挖不成一口井,急于求成,往往不成,规律是不可逾越的。

两者都精疲力竭地干了蠢事。宋人将田的禾苗一根一根地拔起一点,其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自感“今日病矣”。今人对受教育者,加大作业的分量,加多考试的次数,加长学习的时间,加重课业的负担,自己也感到精疲力竭,甚至心力交瘁。是干了蠢事,又费了大力,构成了自我嘲讽的喜剧。

两者都受到规律应有的惩罚。宋人田里的禾苗都枯萎了。这是人为拔高的恶果。加重课业负担带来结果是:受教育者大脑僵化了,能力下降了,眼睛近视了,体质变弱了。这真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我们的祖先没有当代人聪明,这是可以肯定的,这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但他们会不会干出拔苗的蠢事,我心中尚存狐疑,而又无法考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宋人拔苗相类者,回答则是肯定的。违反教育规律,加重课业负担,使受教育者像拔高的禾苗一样,此类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的。面对现实的学校教育状况,揠苗助长者应该引以为戒。

点评:本文将“揠苗助长”的故事,和学校教育种种违反规律的做法一对应,进行类比论证分析。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违反育人规律确实客观存在,尽管出发点是善意的,但给青少年学生加压的现象,客观上也造成了受教育者身心的伤害,这是基础教育低效的

5

主要原因。作者针对这一现象做分析,论述,结合拔苗助长寓言故事,采用类比思维展开思路、进行论证,推论出和拔苗助长相类似的结果,使论述充分、深刻,精彩,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读之豁然开朗。

两篇作文,第一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第二篇运用了类比论证法。二者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比喻论证法,是指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个比方,用具体形象的比喻来阐明作者的主张和见解,以达到论证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取譬言理,通俗讲叫借喻说理。“比喻”是手段,“论证”是目的,运用比喻论证法,能使事理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类比论证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它属于偶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运用类比论证展开思路,主要寻求两者相类相似之处。必须观察体会现实生活,潜心研究典故、寓言,对两者做深入一步的相应思考,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且看清了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本质联系,就能使得论述的思路开阔、见解深刻。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首先是采用的方式极不相同。比喻论证即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而类比论证则是运用同类比较的类比推演进行论证的。其次是要求不同。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来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或两种事理在其本质上相同或者相同属性较多。比喻论证则是与它们所要论述的事理的性质往往很不一致,其属性与本体有的甚至截

6

然不同,只是在某一点上是相似的(大多是含义上的相似),比喻论证的材料还可以是假想的,像“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等。再其次是效果不同。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因为相类比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主要是起着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其理,它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究竟不是事实上的证明,不能代替对论点本身的辩证的分析研究。

本次课,我们着重学习比喻论证法。

二、比喻论证法

1.比喻论证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用一则比喻贯穿全文,将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糅合到一起,让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反复、充分地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二是借助某个寓言、故事或事物来引出论题。分析时先将其与所要论证的论点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揭示出来,然后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将这些相同点与所要论证的论点勾连起来,从而达到论证论点的目的。

三是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使用某个喻体来论证论点。其实,这个喻体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论据,与其他的论据一样是论证论点的,只是用了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而已。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不需要通盘考虑,运用得比较广泛。

7

2.运用比喻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比喻论证法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样,喻体和本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也就是说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第二,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比喻论证的目的。

第三,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修辞的喻体不同,修辞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人微的体味与揣摩。

第四,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第五,比喻论证要精剖喻体,丝丝人扣。比喻论证不同于比喻修辞:比喻可以用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性质、形态和特征,重在“喻”;而比喻论证必须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论点。具体说,就是必须对喻体进行分析,点明喻体的实质,还要从喻体所喻的问题中,概括或引申出带有普遍性的认识或道理,分析、揭示出用来比喻的事物、现象与所要证明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论证是喻体部分与议沦部分结合,但侧重在“证”。简言之,要“喻”而能“证”,“喻”必有“证”。

3.运用比喻论证的基本思路

8

先摆出喻体或本体,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最后剖析本体和喻体中的义理。请看下面这个语段:

按锁配钥匙,锁锈先点油。把思想比作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这是在文章的论证过程中运用比喻论证法。“按棒配钥匙,锁锈先点油”一句,是摆,摆出喻体;“把思想比作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一句,是联,把“思想问题”与“锁”紧紧联在一起;以下文字是析,“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油,慢慢再捅”一句,是正面剖析,“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一句,是反面剖析。这种比喻论证的基本思路是:摆(喻体或本体)+联(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析(从正反面分析)。

4.比喻论证有三种方法。

(1)比喻描绘

用身边的景物和事物作喻体,素材广泛,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例1: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一学生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9

用“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和“大地上的一株花蕾”比喻“我特别平凡”,接着把“自己今天的光芒”和“将要到来的开放”与星和花蕾的画面联系起来,然后说明“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极其形象。

例2:为论证论点,不知有多少写作者选用了屈原投江这一论据,而有一学生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与众不同,令人回昧无穷。

我无法想象“剖肝沥胆效英才”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畔绝望地挺立和孤傲地苦吟。《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

作者在引用屈原这一论据时,将屈原投江的动作用青鸟翻飞作比喻,并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从而赋予了这一论据典型而深刻的意义。

例3:下面是一考生满分作文《苦难是一道加减法》的开头:

苦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造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苦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它愈对你表示恭顺。

考生先摆出本体“苦难与折磨”,接着把苦难与折磨比喻为“一把打造坯料的锤”,然后结合观点将喻体描绘成一幅生动画面——打掉铁屑,锻成钢刀,最后根据这一画面对观点进行了阐述:“苦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

10

它愈对你表示恭顺。”考生运用的这一比喻论证,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比喻说理

①学会用相似的事例论证正在论证的事例。

示例:可谁能说得清呢?就像姬发摆脱不了侮辱,司马迁回避不了官刑,苏轼逃脱不了诗案,都是上帝有意安排一样,嵇康的死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何尝不是一种将易于腐朽的肉体涅槃为永恒的精神的方式呢?(满分作文《暗夜的绝响》)

②学会在喻体中表情达意。

如为了论证“有双赢才能共辉煌”,一学生运用了精妙的比喻: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③比喻说理铸华章。

11

如为了说明“双赢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深刻的比喻: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④不着痕迹,笔法自然,展现文字功底。

一作者为了说明“人要坚守良知”这一道理,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笔法:

在我们的一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守望心灵的灯》)

(3)比喻评价

①学会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去评价人物或某一现象。

如一考生通过联想与想象,用精彩的比喻引出论点的:

云雨蓝天在沧海相偎,因为它们相爱,所以万年的相守才不会无言;海与滩在尽头相依,因为滩心甘情愿,所以永远不能相聚的它们却未曾孤单流泪。有些事,因为你只有爱它,才能真正理解它,才能最终融入它。(满分作文《因为爱所以爱》)

如昭君上殿,本是很短的一瞬间,为了表现昭君那与众不同的自信,作者运用了精彩的比喻:

12

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罗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②学会精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比喻的手段去评价人物或某一现象。示例:

一盏昏暗的油灯,照亮了司马迁紧锁的额头,激昂了许久的心绪从跌宕的血液里渗出,化为指尖笔触下一个个炫目的字眼,坚实地填补着那单纯的理想,一只蝼蚁不知年有春秋,石上苔衣不知日有夜昼。而他,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却走完了整座山林。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而波光潋滟的《史记》却宛如一道盛宴,穿透了流水般的岁月,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巨匠。(《挣脱死亡的绝唱》)

③高超的比喻在于恰当地扣紧主题。

如一篇满分作文的比喻:包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小议包容》)

如一考生根据喻体与主体的相似点紧扣主题的:

小草因为感恩大地的呵护,所以才茁壮成长,给大地以绿意的装饰;腊梅因为感恩冬雪的磨砺,所以在寒冬里坚守,给冬天留下幽幽的暗香;雄鹰因为感恩天空的恩赐,所以它自由翱翔,给天空划破苍穹的壮美。同样,一个人,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立足于社会。正所谓,感恩是立身之本。(满分作文《感恩,立身之本》)

三、请你点评

13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

雨后的天空,才会望见绚丽的彩虹。

——题记

我一直以为晴天独好,万里晴空,到处都是阳光的味道,却不知风雨过后的景色才是最美的。树叶上残留的雨滴,挂在叶尖上,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娃娃哭过后留下点泪滴,惹人喜爱。放眼望去,干净、莹润的四周,再加上空气中混着的泥土味、青草味,好不惬意,好不让人心旷神怡。

可雨后留下的美景,其过程却是艰辛的,甚至是残忍的。暴雨夹杂着狂风,发疯一般地抽打着花草树木,像是急红了眼的猛兽,不死不休。可那些花草树木任凭狂风的撕扯,任凭暴雨的冲刷,它们的脊梁却越发的挺直,它们的身躯也越发的清新透亮。而另有一些不肯受苦的,顺着暴雨狂风的方向,早就改变了本身原有的颜色与姿态,萎靡地勉强地支持着它们扭曲了的身体。

是的,当勾践失败时,他选择迎着困难,忍辱负重,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何尝不是风雨过后的彩虹?他迎接暴雨狂风,在风雨过后,抖擞精神,展现其新的面容。因为,唯有风雨过后,才能望见绚丽的彩虹;唯有迎着困难奋力向前,才会获得成功。

如果一个人害怕重重困难,在追求梦想与成功的道路上轻易放弃,那么他又怎么能有所作为呢?有这么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想

14

成为上天降大任于自身的人,就必须战胜困难,并勇于逆流而上。

鱼儿跃龙门的壮观不是因为鱼儿的一跃,而是因为它曾经的逆流而上,它的壮观是因为它无惧任何困难与阻碍;枯叶的颓废不是因为它的干枯,而是因为它的顺流而下,它的颓废,它对于困难的顺服。人也是如此。

雨后,荷的清香,草的净美,叶的旺盛,还有雨后天边绚丽的彩虹.人们的笑脸。原来,风雨过后的彩虹美得如此动人心魄!

点评:这是一篇用比喻论证贯穿全文的佳作。巧用题记,表明观点:题记简洁,不仅照应题

目,而且有概括全文的作用,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正文部分完全用比喻论证来展开。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喻体的画面,第三段通过用喻体现象分析越王勾践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第四段根据喻体引出主体——如果一个人害怕重重困难,在追求梦想与成功的道路上轻易放弃,那么他又怎么能有所作为呢?第五段又根据总的喻体设计了“鱼儿跃龙门”“枯叶的颓废”两个比喻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又通过描绘喻体的美丽画而进行了评价——风雨过后的彩虹美得如此动人心魄!

四、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长跑途中,儿子不时地对爸爸抱怨跑得很辛苦。

跑到江边,儿子看见逆水而游的鱼,又开始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

15

多辛苦。”

“可他们正在享受快乐呢!”爸爸说。

“明明很辛苦,怎么会快乐呢?”儿子嘟哝着。

“他们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啊!”爸爸说。

“顺水而行,不是更安逸、更舒适吗?不是可以享受一种更大的快乐吗?”儿子反驳说。

“你看见那片枯叶了吗?”爸爸指着漂流在江面上的一片枯叶说,“它就在顺流而下……”

根据材料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篇议论文。

点拨:这是一则“裸材料”,虽然它没有做任何要求,但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本题就是要借“父子对话”,通过“跑步”“鱼”“枯叶”引导我们要艰苦奋斗,要以苦为乐,不要在顺境安逸中走向灭亡。总有人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可现实往往不能如愿,因此,我们就要积极面对,不能只是抱怨,要振作起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不要为了一时的快乐去贪图安逸,走向堕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论点:笑对逆境,让生命绽放夺目的光彩;我们应该学会拒绝安逸,勇于挑战;不贪图安逸,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如何用比喻论证法写作呢?可以用一则比喻贯穿全文,将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糅合到一起,让两者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反复、充分地进行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

16

论点;也可以在论证过程中,在其中某一处用一喻体来论证论点。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