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的定义:指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有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管理的目的 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职能工作:1.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整体战略。2.组织。管理者还要负责设计组织结构,也称为组织职能。包括确定要完成的任务、谁来完成任务、任务如何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各种决策在哪一个层次作出等问题。组织职能决定了组织的重要资源(人力及非人力资源)的分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职能。3.领导。如何指导和协调这些人,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管理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即管理的领导职能。它涉及到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等工作。4.控制。为保证活动按照计划进行,管理者必须衡量组织的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计划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如出现差异,就必须采取一定的修正行动。这种衡量、比较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
3、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分:人际关系的角色、信息传递的角色、决策制定的角色。
4、管理者必须具备基本技能:1.技术技能。指要完成某一特别技术领域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2.人际技能。指与他人协作、沟通和交流的能力。3.概念技能。
5、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6、泰勒为:科学管理之父。称法约尔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称韦伯为:组织理论之父。
7、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管理应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管理的科学
性 很多管理问题是有某些内在“规律”的,可以找到最适当的解决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反映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直觉、经验和诀窍。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取得一个满意的结果,管理者要在各种因素之间进行协调和权衡,这是管理艺术性的体现。
8、管理理论的十四项管理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结精神。强调这些原则在管理工作中应灵活运用。
9、编制计划的步骤:1.分析环境 2.确定目标 3.拟订备选方案 4.评价和选择备选方案 5.拟订派生计划 6.实施和监督
10、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1.服从目标 2.专业化分工3.统一指挥 4.责权一致5.管理宽度适宜 6.集权与分权合理 7.精干和高效 8.稳定性与适应性
11、有效有效分权与授权:1放手让下属干 2允许下属失误 3.充分信任下属 4.使用广泛的控制
12、领导者的权力1.强制权力2.奖赏权力3.合法权力4.专家权力5.感召权力
13、领导的作用:1.指挥 2.协调 3.激励
14、领导方式有哪几种基本类型: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15、定性研究:(一)概念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直
觉和哲学的思辨思想,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二)定性研究的特点 1.在卫生管理中,定性研究的开展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根据某一研究目的,寻找具有某种特征的小样本目标人群进行调查。2.定性研究可以使研究者获取第一手资料,是产生新想法的工具。3.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是定量研究前的必要步骤。定性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对定量研究的结果的理解,有助于研究后期数据结果的分析和解释。4.定性研究的方法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等方法,对卫生管理研究中的社会现象进行细致和长期的研究。
16、定量研究:(一)概念是指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二)特点1.在进行定量研究时,需要运用变量、假设、设立对照组、操作化、检验等方法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研究;2.定量研究选择样本强调采用抽样技术进行,主要包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定量研究样本量的确定应遵循一定的标准,有相关的配套公式3.在卫生管理过程中,定量研究要遵循选题、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等基本过程。具体包括系统分析法、管理循环与ABC管理、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预测分析法、目标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等方法。 对比:定性研究侧重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定量研究侧重于对事物的测量与计算。用数字和度量来描述现象。
17、观察法:1定义: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2.类型: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实地观察和实验观察等。3.优点:直接性、情境性、及时性、纵贯性、普适性。4.局限性:受观察对象的限制、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受观察范围的限制、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18、访谈法:1.概念:访谈法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2.类型: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个人深入访谈、焦点集体访谈。
19、文献分析法:1.概念: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2.分类:内容分析、二次分析。
20、系统分析法:1.概念:系统分析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2.步骤: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21、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目标性、价值选择性、强制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2、卫生政策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 。
23、卫生政策客体:社会问题(事)、目标群体(人)。
24、卫生政策的制定:问题界定 、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方案的验证、方案的合法采纳。
25、卫生政策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制定实施计划、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再决策、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26、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7、行政组织的概念:是各级政府或部门的卫生管理职能机构,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领导所辖范围的卫生工作,编制规划并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的机构系统。
28、卫生行政组织设置原则:法制化原则、完整统一的原则、精干合理的原则、职、责、权一致的原则、管理宽度与层次优化的原则、协调一致的原则、民主化。
29、卫生专业组织可分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药事检验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医学研究机构等。
30、卫生学会与卫生协会的概念及根本任务:卫生学会是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学术性团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任务是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科发展,发现、培养推荐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在我国主要与卫生相关的学会有中华医学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药学会等。卫生协会是由卫生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产业性经济团体。其根本任务是统计行业信息、运行情况,代表职业群体与政府沟通,反映群体要求,维护群体权益。
31、沟通的基本要素:1.发信者(信息源):个人、组织2、编码: 评价发信者编码能力的标准3、接受者4、解码:将所接收到的信号翻译、还原为原来的含义的过程。5、传送器与接收器:信息传递及接收时所用的工具和媒介。6、传送渠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含语言、非语言。7、反馈:接受者将反应传回给发信者的过程。8、噪音:阻碍对信息正确理解和准确解释的干扰因素。三种噪声:外部噪声、内部噪声、语义噪声。9、环境:受时间、地点、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
32、沟通的功能: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决策功能
33、沟通的类型: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思想沟通、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告知型沟通、征询型沟通和说服型沟通。
34、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语言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
35、卫生管理活动中沟通的基本技巧:倾听 表达 反馈 观察
36、计划的特点:目的性 领先性和主导性 普遍性 效率性 创造性
37、计划的意义:1、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38、制定计划的原则:1. 协调发展的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 系统原则4. 滚动调节原则;5. 公平与效率相兼顾 。
39、制定计划的依据:1、国内外卫生发展的理论、相关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2、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3、当地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拥有的和潜在的卫生资源状况。
40、制定卫生计划的程序:形势分析;卫生问题诊断;确定目标与指标;选择策略与措施;卫生计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
41、评价:是用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正在进行或已完成项目、方案或政策及其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的一种尽可能系统的、客观的估量,用以确定规划项目的适合程度、确切程度、进度、效率、效果及其影响。
42、卫生计划评价:是卫生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系统的工作方法,通过对卫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不同环节的分析,判断卫生计划的科学性、可靠性、适应性的程度,卫生计划达到的进度、效率、效果、效益的程度,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43、卫生计划评价目的:1、判断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2、计划实施结果的比较;3、完善管理过程
44、卫生计划评价内容:1.恰当性评价:主要是评价所确定卫生问题的针对性;2.适宜度评价:对卫生计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及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性评价;3.进度评价:对计划的实施进度与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4.结果评价:指对项目计划实施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
45、区域卫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以符合成本一效益为原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使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以增进人群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
46、区域卫生规划特点:1. 针对特定区域;2. 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3. 涉及社会各个部门;4. 从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47、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意义:1.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 3.是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现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4.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需要;5.是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
48、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途径和方法:(1)按卫生供需模式选择相应的调整途径:1、资源供需平衡或基本平衡型:指区域内居民卫生服务的需求量与资源供给量相等或基本平衡;2、资源短缺型:指区域内卫生资源不能满足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3、资源过剩型:指资源的存量已超过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表现为总量过剩,结构不合理、资源闲置和浪费;(2)方法:1.改组:即重新组合、调整不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改制:即转换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3.改向:即通过调整卫生经济政策和资源投资方向,促使过剩的医疗机构改变服务方向或转型。
49、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卫生保健事业的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开展卫生保健、维护健康活动的一切社会经济要素
50、卫生资源管理:是指合理利用卫生组织资源,以有效地实现卫生组织目标的过程。
51、卫生资源管理的特点:1.有限性 2.选择性 3.多样性 4.重要性
52、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卫生服务劳动者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也可以说是指那些已经或正在接受某种卫生服务知识教育和训练,具有或可能具有某种卫生服务能力的人员。
53、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卫生组织通过对其内部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全面、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使所有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保证组织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54、卫生人力资源特点:1.知识密集型资源,开发周期长2.劳动强度高,工作难度大3.职业道德素质和沟通能力要求高4.管理难度大5.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协作
55、如何进行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卫生人力资源招聘、卫生人力资源培训、卫生人力资源激励、卫生人力资源绩效考核。
56、卫生人力资源招聘 1、内部选拔:内部提升 内部调用 2、公开招聘。
57、卫生信息是:各种与卫生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指令、情报、数据、信号、消息及知识的总称。
58、卫生信息的基本功能:1、 是卫生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依据2、 是监督、评价卫生规划实施进展的依据3、 医学科技信息是医学科技发展的源泉。
59、卫生信息管理任务(内容 )1、建立卫生信息基础设施2、建立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标准3、制定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4、健全卫生信息化的重大项目投资管理制度5、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
60、国际社会评价人群健康指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1、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的:预期寿命;教育程度;生活水平。
62、妇幼卫生工作:就是指运用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向所有妇女和儿童提供的综合性的卫生保健服务。
63、妇幼卫生工作内容:1.优生优育服务2.妇女保健3.儿童保健4.计划生育5.妇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6.生殖健康。
64、生殖健康:应包括下列基本要素即人们有能力并能调节他们的生育,妇女能安全妊娠并分娩,妊娠得到母婴存活和健康的结局,夫妇有和谐的性生活而不必担心非意愿妊娠和染上疾病 。
65、生殖健康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们能够有满意而且安全的性生活;2.有生育能力;3.可以自由负责任地决定生育时间及生育数目;4.夫妇有权知道和获取他们所选定的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5.有权获得生殖保健服务;6.妇女能够安全地妊娠并生育健康的婴儿。
66、儿童保健是:以七岁以下小儿为重点,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进行系统的保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早期矫治,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67、生长发育的过程: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68、“三网合一”,指中国孕产妇死亡监测、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其作用是对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进展的评价,妇幼卫生计划、管理和决策,进行妇幼卫生科学研究。
69、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从管理的角度讲,一个社区应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单元。
70、社区分为两类:①功能社区②生活社区。
71、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72、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及服务对象:健康人群 高危人群 重点保护人群 病人
73、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可供性和责任性。
74、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与方式:按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工作性质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延伸性服务与特需服务。前两类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75、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这样“六位一体”的服务不是要求一个医生必须全部做到,其提供者应是一个工作团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76、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为:①社会功能定位,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石;②社区功能定位,是社区服务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在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属于公共服务,是基础性的一线的首诊服务,是居民出人卫生服务系统的门户,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途径。
77、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78、健康管理宗旨: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79、健康管理具体做法: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80、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既包括疾病人群,也包括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涉及疾病预防、保健、临床诊疗、康复等多个领域。
81、健康管理核心思想:对影响健康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和控制,变疾病的被动治疗为主动的健康干预,最大程度地促进健康。
82、健康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健康危险度评估是研究致病危险因素和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技术。健康风险评估包括三个基本模块:调查问卷、风险计算、评估报告。
83、健康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二步:健康状况评估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第三步: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
84、健康管理现状 :市场需要是健康管理行业兴起的基础、健康管理操作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匮乏、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不规范。
85、医政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86、医政管理的对象:1. 医疗机构2. 医疗活动3. 医疗市场 4. 从业人员5. 医疗设备6. 医疗技术。
87、相关法律:1994年9月1日,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1994年9月5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199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88、医疗机构设置原则:公平性原则、整体效益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主导原则、中西医并重原则等。
89、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设置医疗机构的批准书;(2)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3)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有相应的规章制度;(6)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90、医院感染的控制:1.建立三级监控体系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组织落实3.医院建筑布局合理,各项设施应有利于消毒隔离4.人员控制 5.合理使用抗生素6.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91、医疗安全 是指患者在医院医疗过程中,不发生因医务人员医疗失误或过失而造成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同时避免因发生事故和医源性医疗纠纷而造成医疗机构及当事人承受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责任风险以及人身伤害风险等。
92、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l.是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2.是患者选择医院的重要指标3.是保证病人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93、患者的权利: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具有的权力和必须保证的利益,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1.与医疗有关的法律权利: 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索赔权以及要求惩戒权。 2.接受医疗服务时特有的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平等的医疗权、保护隐私权、知情同意权。
94、患者的义务:1、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2、合作医疗的义务。3、接受医学检查的义务。4、签署同意书的义务。5、缴费的义务。欠费停药的问题。
95、医疗纠纷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医患双方之间因患者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与医方发生的争执。
96、医疗纠纷的特点:(1)主体为医患双方。 (2)客体为患者的人身权主要是生命权或健康权。 (3)存在于诊疗护理过程中。分类:根据医务人员是否有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可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包括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和非医疗过失纠纷(包括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和疾病自然转归)两大类。
97、医疗纠纷的原因:1.医院方面(1)医疗事故。(2)医疗差错。(3)服务态度。(4)不良行为。 2.病人方面(1)缺乏医学知识;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2)患者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3)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些目的,如“医闹”现象。
98、医疗纠纷的处理:在自行协商解决不成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解来解决。调解的方
式有4种:①行政调解:卫生行政部门②律师调解;③仲裁调解:地位居中的民间组织④诉讼调解:鉴定→重新鉴定→起诉
99、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故。
100、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件:(1)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2)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3)行为人必须有诊疗护理的过失;(4)造成病人的人身损害;(5)过失行为和损害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只有这五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构成医疗事故。
101、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102、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1)报告(2)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3)发生争议时,病例讨论记录、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在医患双方在场情况下封存和启封。由医疗机构保管。(4)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由医疗机构保管;需检验的,由双方共同指定的具有检验资格的机构检验;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对血液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6)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7)患者在医疗机构死亡的,尸体应立即移放太平间。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周。逾期不处理的,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规定进行处理。
103、医疗事故的预防:1.自觉依法执业; 2.加强教育和监管; 3.做好投诉受理和咨询工作; 4.制定预案、完善制度。
104、中医药机构及功能:1.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中医院校及中医研究机构的附属医院、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中医康复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2.中医药科研机构:除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市也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部分中医药院校及中医医疗机构也建立了中医药研究所。3.中药厂及经营机构:包括重要饮片加工厂、中成药加工厂、中药材种植场以及中药材公司、中药店等。4.中医药教育机构:包括中医药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及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05、中医药管理的原则(一)质量第一的原则(二)巩固、发展与创新的原则(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四)宏观控制的原则(五)传统性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
106、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组织卫生资源对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控制和降低这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终控制或消灭相应的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过程。
107、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的内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寄生虫病预防与控制管理;职业病预防与控制管理。
108、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注重社会效益。(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09、疾病管理过程: 1. 确定疾病管理的病种 ;2. 确定干预受益的目标人群; 3. 强调预防和有效的治疗 4. 测量结果。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乙丙三类,共39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2)乙类传染病:共26种。(3)丙类传染病:共11种。
111、我国慢性病面临的挑战:1.疾病死亡结构的变化;2.疾病患病结构的变化;3.危险模式的转变: (1)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2)环境因素; (3)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4.我国人群健康转型的结果及其政策意义疾病负担不断增加、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卫生服务技术复杂化,费用不断上涨。
112、慢性病控制与管理的行动原则:以公共卫生系统为主导;建立支持环境,强调个人责任;立足社区;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依据科学行动;利用现有资源,在现有卫生体制中加强慢性病的工作。
113、慢性病控制与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发展国家政策和规划,增强发展和实施的能力;健康促进与三级预防;与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结合;慢性病社区防治监测;社区干预;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114、疫苗的管理:1.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2.疫苗的接收 3.疫苗的储存与运输;4.疫苗的分发领取。
115、卫生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卫生行政机关、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及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人、国际组织之间及其内部因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人们生产、学习和生活环境及卫生状况,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特点:多层次、多侧面和纵横交错
116、卫生法主要调整的几种社会关系:①卫生组织关系②卫生管理关系③卫生服务
关系④综合性卫生关系⑤国际卫生关系。
117、卫生法的作用:保证国家卫生政策的实现;保护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促进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
118、卫生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健康的原则 ;预防为主的原则;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国家卫生管理和监督的原则。
119、卫生法的制定: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职权及程序制定、认可、修改、废止卫生法律的活动。
120、卫生法制定的依据:宪法是卫生立法的法律依据;保护人体健康是卫生立法的思想依据;医药卫生科学是卫生立法的自然科学依据;社会经济条件是卫生立法的物质依据;卫生政策是卫生立法的政策依据。
121、卫生立法的原则: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宪法至上、法制统一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2、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卫生法律、法规,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及相关权益的,扰乱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卫生行政执法行为。
123、卫生监督概念的含义:①卫生监督的主体又称卫生执法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包括卫生法律、法规赋予监督权力的其他机构。卫生监督主体
只能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②卫生监督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③卫生监督的依据是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涉及人民群众健康的各种行为或活动所实施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④卫生监督既具有行政性,又具有技术性。
124、卫生监督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职权法定,权责统一,依程序行政,违法行政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合理行政的原则,卫生监督应恰当、公正、公平、公开;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125、卫生监督的类型:防性卫生监督和日常性卫生监督。
126、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是指职业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国家在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各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及技术改进、技术改造)的全过程进行卫生学审查与评价的监督管理活动。
程序:设计审查→施工监督→竣工验收
“三同时”: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包括试运行)或投入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等。
127、经常性卫生监督:指卫生监督主体依据国家在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卫生监督的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的日常性的卫生监督的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