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 ▲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l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傀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8.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1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信誓旦旦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惑而不从师 (4)不蔓不枝
(5)衡阳雁去无留意 (6)月出于东山之上 (7)成于乐 (8)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4分)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4分) 13.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题。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白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m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白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
21.《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刘义庆。(1分) 22.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5分) 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
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 25.“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
(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26.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白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情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27.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白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评点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2. A.水面风回聚落花
3.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4. D.④②⑤①③
5.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柳宗元
6.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7.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8. ⑪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3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⑫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①不愿承担老师之名; ②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 ③可以互相学习。
三、古诗词鉴赏(11分)韦应物∕李商隐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①城里少有人知; ②家住深山; ③与渔樵为伍; ④居室简陋。
⑬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 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⑪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⑬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安娜之死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 ①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 ②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 ③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的绝望。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4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乾坤草亭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
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 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 “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
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分)
(1)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5分)
(2)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的“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是出于
5
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3分):表现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乙 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溫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 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4分):①部署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表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还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行为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具体说明: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每答出一点给2分) 说明效果(2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來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分)
6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交谈一样。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一问(4分):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二问(4分):
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 ① 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 ② ,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 ③ ,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答案】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 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17.下面进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耍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耍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一 阅读80分
7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2分)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
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1分)大家默认(1分)的社会约定(1分)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2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第⑩段写到“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6、 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
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7.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8、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1分)和毫不犹豫(1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1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 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1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1分)。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1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三)默写。(6分) 12.、(1)积善成德(2)俯察品类之盛(3)长安不见使人愁(4)月迷津渡 (5)随意春芳歇(6)必有邻(7)吹皱一池春水(8)都云作者痴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B.水调歌头)。(1分)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8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振兴 (2)其俗颇质:质朴 (3)臣自分废黜:料想 (4)聪令有闻者:美好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儿有风骨)。(2分)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 (1)胸有成竹(2)信心十足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1分),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1分),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1分),另一方面立学兴儒(1分),以德化人(1分),取得成功。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D.也)。(1分)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D.③,④;②,①。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