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2020-01-12 来源:步旅网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熟悉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了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前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教学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着力培养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2、科学把握深度和广度,突出重点(理论逻辑、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3、集中讲授与课后自学结合。

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

一、宏观经济学导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各种总量决定的考察来解释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并说明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理论 2.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3. 新自由主义宏观经济学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GDP的含义

GD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它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国土领域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GDP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价值;(2)GDP是一定时期生产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3)GDP是流量;(4)GDP是市场活动形成的价值;(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2、GDP与GNP的区别和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本国国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和GDP都是衡量总产出的指标,差异在于统计原则不同,前者是国民原则,后者是国土原则。

3、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按每年名义价格计量的GDP;实际GDP:按每年实际价格计量的GDP。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作GDP平减指数或GDP折算指数,反映的是一国总体物价的上涨程度。

4、GDP总量和人均GDP (二)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测定GDP。公式可写成:GDP=C+I+G+(X-M)。

2、收入法: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创造产品从而获得的收入来核算GDP。公式可写成: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的调整。

3、增加值法:各生产部门增加值和服务部门收入的加总。 (三)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基本总量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狭义的国民收入即要素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它们之间关系是: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C+S (四)国民收入账户上的恒等关系

1、两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C+S,故,I(投资)=S(私人储蓄) 2、三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G=C+S+T, 故,I(投资)=S(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 3、四部门经济:Y(国民收入)=C+I+G+(X-M)=C+S+T+Kr

故, I(投资)=S(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应用与完善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SNA体系 (二)SNA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合理性

1、SNA体系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2、SNA体系的合理性

SNA以GDP为核心指标。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成果,能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比较,并为制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三)SNA体系的不足

GDP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全部反映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与效益;不能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状况;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状况 (四)SNA体系的完善:引入“人类发展指数”指标,全面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 思考题:

概念: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绿色GDP。 问答:1、怎样理解GDP的含义?

2、简述国内收入核算体系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在支出法和收入法中的构成。 4、图示说明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关系。 5、你对我国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有何看法?

第二讲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4课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它着重分析说明经济社会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决定机理。关于国民收入短期决定的理论分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涉及产品市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二个层次是在产品市场分析基础上引入货币市场,通过讨论两大市场共同均衡说明产出的决定,称作IS-LM模型;第三个层次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市场,探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出决定,称为IS-LM-BP模型;第四个层次是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引入劳动市场,通过建立总供给曲线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产出的共同决定,称作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一)均衡产出与有效需求 (二)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中心思想 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基本假定

资源未充分利用;价格不变;利率不变,从而投资不变。 三、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消费函数

关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凯恩斯分析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指的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

消费函数可用方程表示:c=α+βy,其中α代表自发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二)基于消费函数的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节约的悖论”

根据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如果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节约来增加财富,其结果是社会总消费减少——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从而社会财富减少。这称作“节约的悖论” (四)影响社会消费倾向的因素

收入分配状况、消费文化、消费预期、社会保障制度等。 四、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

模型分析表明,若既有总需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水平,能提高国民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就业。 五、乘数论

(一)乘数效应原理

总需求的任何一项变动都会带来国民收入若干倍变动,这称为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在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 (二)各种乘数的比较分析 投资乘数:ki=1/1-β 政府购买乘数:kg =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平衡预算乘数:k=1,

(三)乘数原理的对宏观调控的启示 思考题:

概念:有效总需求、充分就业均衡、萨伊定律、凯恩斯定律、边际消费倾向,乘数效应。

问答: 1、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

3、图示说明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4、分析说明“节约的悖论” 5、简述乘数效应原理及其应用。

6、我国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何在?提高消费需求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第三讲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4学时)

一、利率与投资

(一)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二)投资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三)投资函数与投资曲线 二、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一)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的含义

产品市场均衡:国民支出与收入相等,即投资等于储蓄,I=S IS曲线:一条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线 (二)IS曲线推导 (三)IS曲线的变化 1、IS曲线斜率的变化 2、IS曲线的移动 三、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一)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的含义

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即L=M

LM曲线:一条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线。 (二)利率的决定和变化

1、流动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货币需求指的是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又称“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源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2、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需求曲线 3、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4、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货币需求无限,不管增加多少货币供给,利率都不会下降 (三)LM曲线推导 (四)LM曲线的变化 1、LM曲线斜率的变化 2、LM曲线的移动

四、两大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 (一)两大市场同时均衡的形成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有效性 (一)财政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移动,从而改变均衡收入 (二)货币政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货币政策引起LM曲线移动,从而改变均衡收入。 (三)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的效果 (四)货币政策效果

(五)应对经济萧条的政策组合 六、凯恩斯理论框架

思考题

概念: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流动性陷阱、挤出效应、凯恩斯极端、古典主义极端

问答:1、简释IS曲线的含义和方程。

2、货币需求是如何形成的?简释LM曲线的含义和方程 3、图示说明流动陷阱。

4、推导并说明IS-LM模型的含义

5、利用IS-LM模型阐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 6、图示说明挤出效应及其消除。

7、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果分别取决于哪些因素?

8、概述凯恩斯理论框架,论述这一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借鉴意义?

第四讲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课时)

一、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指产量(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二)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用来描述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均衡的支出或收入,总需求曲线一般为负斜率。

(三)总需求曲线的变动。

重点分析增加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带来的变动

二、总供给曲线

(一)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 1、基本假定

2、推导: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3、政策含义: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只能造成物价上涨 (二)凯恩斯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 1、基本假定

2、推导:一条水平线

3、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线性)或曲线(非线性)。政策含义:在一般情况下需求管理的策略是有效的。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在总供给曲线既定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可向左或向右移动,对价格和生产能力带来不同的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在总需求曲线既定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可向左或向右移动,对价格和生产能力带来不同的影响。

四、基于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经济政策 五、关于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总结

(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安排学员自学) 思考题:

概念、总需求曲线、刚性工资、粘性工资 问答: 1、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2、图示说明凯恩斯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3、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波动?

第五讲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4课时)

一、失业理论 (一)失业及其分类 1、失业的定义和衡量 2、失业的分类

(1)自然失业: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难以避免的失业。根据形成的原因可进一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是短期的局部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长期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除上述三种失业类型外,在宏观经济学中还有一种关于失业的分类,即所谓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二)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二者之和等于1。 (三)充分就业的多种含义 (四)不同学派对失业的理论分析 1、凯恩斯的粘性工资理论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伸缩性工资理论 (五)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失业的两大影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2、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

百分点。

二、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经济体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

(二)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率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速度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比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至100%之间;超级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0%以上。

2、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不平衡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增加 2、需求拉动 3、成本推动 4、结构变动

5、预期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涨 (五)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而又利于变动收入者;通胀对储蓄者不利;通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的三种情况:需求拉动型通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产出;成本推动型通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超级通胀导致经济崩溃。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通货膨胀与失业不会并存

(二)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此长彼消

(三)货币主义观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向变动关系短期存在,长期不存在。 (四)理性预期学派观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向变动关系长短期均不存在。 思考题:

概念:充分就业、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奥肯定理、有伸缩性工资、通货膨胀、 问答:

1、 简述失业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2、 分析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 3、 图示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4、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失业状况的了解和看法?你认为政府该如何干预? 5、 联系实际谈谈,政府有哪些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

第六讲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4课时)

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发展的含义及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 1、模型假设 2、基本方程 3、稳定增长的条件 4、“不稳定原理”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 1、基本假定

2、基本方程

3、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现实可能性。 (三)罗默和卢卡斯新经济增长模型 三、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一)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二)增长极限论 四、经济周期 (一) (二) (三)

经济周期涵义 经济周期类型 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 1、外生周期理论 2、内生周期理论

(四)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模型

思考题:

概念:有保证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经济周期 问答:1、简述经济增长不稳定原理

2、归纳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3、谈谈你对“增长极限论”的认识 4、经济周期由那些类型? 5、简述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七讲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4课时)

一、 政策目标

(一)四大基本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四大基本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其他目标 二、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 (一)财政政策

1、财政收支与社会总需求 2、自动稳定器与积极性财政政策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4、功能财政与公债哲学 5、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局限性 (二)货币政策

1、机理: 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2、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3、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双松”、“双紧”、“一松一紧”、 三、供给管理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收入政策 (三)人力政策

(四)地区协调发展政策 四、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思考题:

概念:功能财政、基础货币、存款创造、公开市场业务、积极性财政政策、稳健性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 问答:

1、 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什么?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3、 何谓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西方国家是如何利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有何借鉴意义。

第八讲、当代宏观经济学流派(4课时)

一、宏观经济学流派概述 二、货币主义 (一)三个中心命题 (二)两个理论基础 (三)基本观点

(四)政策主张和实践影响 三、供给学派

(一)主要观点(拉弗曲线与减税) (二)政策主张 四、理性预期学派 (一)理性预期假说 (二)反凯斯主义的理论逻辑

(三)信誉重于一切”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六、目前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共识

思考题:

概念:货币数量论、单一规则、拉弗曲线、理性预期 问答:1、货币主义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

2、理性预期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3、供给学派是如何论证它的减税主张的? 4、阐述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教材: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1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或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

参考书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2.布莱恩.斯诺登 霍华德.文等著:《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

3、李晓西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第2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晓西,曾学文,施发启 编:《宏观经济学案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范家骧 王志伟:《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宏观经济学卷》,江西人民出版社

6、 蒋自强、史晋川 张旭昆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 7.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以及中国经济学教学科研网;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门户网站

撰写人:裴晓鹏 2015年10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