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3-07
来源:步旅网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8 No.11 2016 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魏巍(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合肥230011) 按照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将9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分 摘要:目的探究卡托昔利对高血压痛患者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为杓型组(62例)和非杓型组(36例),口服卡托普利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98例 患者,经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后,非杓型患者转化为杓型共20例(占55.6%),其中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治疗前ⅣsT和LVMI指标、EPFV和A/E指 标比较,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则并不显著(P>0.05)。结论险性相对较高,应用卡托普利不仅能够控制血压水平,还可促使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恢复。 非杓型高血压痛患者靶器官受损风 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节律;卡托普利;心脏功能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765(2016).11.161160-0185-02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以高水平血压为主要表现 特征,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对该类病症 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应用,临床防治已 取得很大进展,由于血压昼夜节律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越来 其中36例非杓型患者,转化为杓型20例(占55.6%),未转 化为杓型l6例(占44.4%)。 2.2心脏结构变化检测结果显示,杓型组62例患者,治疗 前IVsT和LVM1分别为(1.1±0.5)cm、(161.2±33.5)g/m , 治疗后对应指标分别为(1.1 -0.6)cm、(1456.9 -34.2)s/m ;4 越受到重视 。动态血压监测可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必 要的指导,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l2月至2015年12月收 治的98例高血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卡托普利 非杓型组36例患者,治疗前IVsT和LVM1分别为(1.3± 0.8)cm、(185.7 -437.8)s/nl ,治疗后对应指标分别为(1.1 4- 对该类病症患者血压节律、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0.8)cm、(169.8±37.5)g/m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水 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则差异无 显著性(P>0.05)。 1.1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12月一2015年12月期间,收 2.3心脏功能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变化均不大, 治高血压病住院患者98例,均为原发性高血压,符合世界卫 生组织相关诊断标准,对于存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继发性高 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在治疗前,EPFV和A/E比较, 差异较为明显(P<0.05);在治疗后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x 4-s) 血压及药物过敏史和近期用药史患者予以排除。按照24h动 态血压节律类型划分,杓型血压组62例,其中男39例,女23 例,年龄范围为38—8O岁,平均(62.3±7.5)岁,平均病程为 (10.5 4-5.2);非杓型血压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l6例,年 龄范围为39~79岁,平均(62.2±7.4)岁,平均病程为(10.4 ±5.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 检测指标LVEF(%) A/E — 石—— 71.1±8.5 71.3±8.0 70.2±9.4 70.5±9.3 1.0±0.5 1.0±0.6 1.2 4-0.2 1.1±0.5 EPFV(cm/s) 69.0±13.2。66.7 4-13.4 60.1±13.7 63.6 4-14.2 著(P>0.05)。 1.2方法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在服用卡托普利治疗6个月 后进行,具体操作为:将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每30min测定 注:组间比较, P<0.05 3讨论 1次,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并计算夜间均值下降率,其 中白天测定时间为6:00~22:00,夜间测定时间为22:00~次 日6:00;另分别在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以 人体血压波动具有昼夜节律的特点,这也是影响高血压 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从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来看,非杓型节律 患者的异常表现增加了靶器官的负荷状态,主要表现为左心 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重点指数(LVMI)为参 照,同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房收缩期血流与舒张 室肥厚、体积指数增加等,若得不到及时纠正,会持续加重靶 器官损害程度 。卡托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 剂,是lI缶床首选降压药物之一,该药物主要作用于RAA系统, 对个类型高血压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且长期应用还能够改 善患者心脏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托普利治疗 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转化率为55.6%,从治疗后各项检测 指标来看,非杓型组患者IVST和LVMI得以降低,并接近杓 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PFV)的比值(A/B)等,均为心脏功能指 标。治疗期间,卡托普利初始剂量为12.5mg,结合相关指标 变化情况,逐渐加量,直至达到血压控制目标为止,最大剂量 控制在50.0mg,每8h用药1次。 1.3统计学处理将所获数据输入SPSS 15.2软件包中,各 项检测指标均以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转化情况则 以率(%)表示,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型组患者,提示该药物可促进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重塑,同时 EPFV、A/E等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其在改善心脏功能方面 的作用得以证实。 2.1转化情况分析本组98例患者,经口服卡托普利治疗, 综上所述,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受损风险性相对 ・185・ 海峡药学较高,给予卡托普利药物干预,可促使其血压节律恢复正常, 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善均可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2016年第28卷第11期 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 业医学杂志,2011,14(8):1116—1118. [4]李云,杨鹏,吴寿岭,等.服用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后肾素一血管紧张 素一醛固酮系统活性变化与血糖水平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14,30(1):58_6O. [1]苗智莹,鲁娜,高伟,等.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 对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杂志,2015,18(18):21-22. [5]张涛.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 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 (36):4445. [2]李艳平.几种常见利尿、脱水药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J].临床合 理用药杂志,2012,05(14):74. (3]黄晶,吴寿岭,赵海燕,等.氢氯噻嗪与螺内酯、卡托普利联用对 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治疗策略分析 林斌,陈科杰,郑赘,肖吓鹏,李翰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宁德352100) 摘要: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l2月收治的伊马替尼耐药晚期 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患者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治疗策略。结果3O例患者中,采用手术切除治疗7例,采用伊马替尼增 量治疗Il例,采用舒尼替尼治疗12例。随访可知,手术治疗7例患者0s中位时问(87.5±6.1)周;伊马替尼增量治疗11例0S中位时间(93.2 ±8.4)周;舒尼替尼治疗l2例OS中位时间(9O.5±7.7)周。结论关键词:伊马替尼耐药;胃肠间质瘤;晚期;治疗策略 临床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时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比较多, 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6)-1 1-161 l52 186_o2 胃肠间质瘤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多给予患者手 术切除治疗,但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发生转移或不能采用手 日50rag,连续服用4周,停药2周或1日37.5mg,连续服用) 治疗12例。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 术切除,此时即给予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预 后,然而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发生继发性伊马替尼耐药,影 响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 间质瘤患者的方法比较多,疗效各异,本研究探讨与分析了伊 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问质瘤患者的治疗策略,旨在提升治疗 效果,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 2.2随访生存情况随访可知,手术治疗7例患者中,OS时 伊马替尼耐药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 年龄35~71岁,平均(52.4±3.3)岁;肿瘤原发部位:胃部14 间7—152周,中位时间(87.5±6.1)周;伊马替尼增量治疗 11例患者中,OS时间9~159周,中位时间(93.2±8.4)周; 舒尼替尼治疗12例患者中,OS时间8—161周,中位时间 (90.5±7.7)周。 3讨论 例,小肠13例,其他部位3例;复发或转移部位:腹腔l5例, 肝11例,腹腔及肝脏3例,其他部位1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 时间3—60个月,平均(35.4±6.2)个月;耐药进展出现时间 3—37个月,平均(18.6±5.7)个月。纳入标准:胃肠间质瘤 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验证实,伊马替尼治疗时最好剂量 为1日400mg。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临床常见病,病理学表现及生物学行 为均比较独特,对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非常低。过去,治疗胃 肠间质瘤的方式为手术治疗,治疗方法比较单一,酪氨酸抑制 剂出现后,将此种单一的治疗局面打破。胃肠间质瘤发生转 1.2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 分析,观察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并随访患者,观察生存情 况,结合患者的情况,探讨治疗策略。 2结果 移或复发时,临床中采用的一线治疗药物为伊马替尼,具有良 好的治疗效果,但在转移或复发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少数患者 伴有原发性伊马替尼耐药,约为10%,未不具备耐药的患者 30例患者中,采用手术切除治 在长时间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后,也会产生继发性耐药性…。 无论是原发性伊马替尼耐药,或是继发性伊马替尼耐药,均会 2.1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疗7例,采用伊马替尼增量(伊马替尼最高剂量增加至1日 600—800mg,以患者耐受为主)治疗11例,采用舒尼替尼(1 ・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胃肠间质瘤患者病死率,因此,临床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