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程式化,节奏化和歌舞化
作者:汪涛
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
摘要:戏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在不断的融合和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发展。一些对戏曲不甚了解的人会认为中国戏曲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表现力可能不如电影、电视剧之类。戏曲其实是写意性的艺术,它的写意性是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来体现的,戏曲的特点也是虚拟化表演的一部分。其节奏化,程式化以及歌舞化特点都是戏曲写意性的表现。本文将就戏曲的这三大特点进行详细解说和论述。 关键字:戏曲;程式;节奏;歌舞化 前言
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的戏曲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起源于中国,在中国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艺术种类。中国的大街小巷都有戏曲的咿呀之声,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哼出几句颇有味道的戏曲。这些戏曲将中国悠久的历史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门韵味无穷的艺术。 一、戏曲的程式化 (一)戏曲程式化的必要性
戏曲毕竟是一门表演艺术,作品创作出来后,必须要拿到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所以,再好的创作都会受到表演环境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只能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等地方进行,甚至是在闹市中演出,观众的嘈杂声、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很容易淹没演员的声音。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艺术家们只好一方面努力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进行演唱、表演技巧方面的探讨。
经过长期摸索,艺术家们发现只有制造出火爆的舞台效果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突出戏曲表演。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结合如浪花翻滚的长髯。 (二)表演程式概述
表演程式是戏曲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根据戏曲舞台的表演要求,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提炼、加工、概括、美化、变形、装饰、美化,从而形成有规律可循的以\"唱、念、做、打\"为载体、高度综合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西皮原板、二黄慢板、引子、定场诗、开门、关门、上马、下马、整冠、理髯等都有固定的程式。复杂的表演程式有起霸、趟马、走边、龙套调度、武打套路等。
《中国戏曲大会》上在第二场中间部分,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武打表演,这段戏中,没有唱腔,通篇都是由演员的身段表演进行叙述,这武生身材颀长,扮相英俊,做工扎实,让人不忍移目。我自认为看得认真,到了接下来的答题环节才倍觉惭愧——就着这段表演,主持人给选手念出了一个题目:剧中武戏演员总共拍了自己多少下?当时怀疑自己听错了题目,因为我以为会考察选手对演出剧目、剧中角色的了解,直到电视上的屏幕同步显示了这一问题,才确信是问的“拍了几下”,台上的选手、百人团的成员,也如同我这般迷茫困惑,专家解释这出戏最能体现戏曲表演的程式化,演员的动作都是规定好的,拍多了或拍少了,都被视为演砸了。 (三)程式化的重要性
一整出戏,是一个程式化的整体,一小段折子戏,是程式化整体中的个体,折子戏中的单个人物表演,是程式化个体中的小分支,还可以往下继续细分总之,戏曲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固定好的,合乎行内“规矩”。程式化是演员长期摸索钻研的结晶要想对程式化动作进行完美展现,需要日积月累扎实刻苦的训练。
程式化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一方面,生活经验是必须要借鉴学习的。就拿\"骑马\"这一动作而言,大致的顺序是扶马鞍,上马,骑走,下马,拴马,这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又比如下轿时要撩一撩轿帘,演员要俯身低头一个抬腿,这都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动作是对生活经验的艺术升华。 二、戏曲的节奏化 (一)戏曲的节奏概述
很多人都觉得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在节奏感上极其有感染力,婉转悠扬的唱腔道尽了其中的意境,也能充分的表达人物的情感。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戏曲相较于现代的艺术形式来说,节奏感不强,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不太吻合。这些看似存有争议的论断,恰恰表明了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历史延续的角度来看,戏曲的这种独有的节奏感是戏曲魅力的重要的表达方式。人们欣赏戏曲,其实就是欣赏这种独特的美,这种唱腔节奏下蕴含的文化认同感与共通的情感意識。
因此在欣赏戏曲时,理解戏曲的节奏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戏曲总那些从民歌俗曲中衍化而来的唱腔不仅仅是简单的“拖长音”,都是有严格的板式要求的。快板,慢板,二六,流水这些板式节奏的抑扬顿挫都是戏曲的底蕴与内涵。 (二)节奏的美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学会欣赏戏曲,就必须要学会体味戏曲的节奏,明白为什么会快,为什么会慢,为什么这里婉转动人,余音袅袅,身为戏曲从业人员或者喜欢戏曲的爱好者来说,这都是基本功底和欣赏的重要环节。其实戏曲比现代的歌曲更能表达情感,里面所蕴含的是丰富的情感与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表达方式。
试想一下:《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碰碑》“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女起解》“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荒山泪》“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当戏迷们沉醉于这些感人而动听的唱腔中时,他们会嫌这些唱段\"太慢\"吗?
戏曲的韵白节奏比生活中的语言或者比话剧台词一般是要慢些,这也是由戏曲的特点决定的。戏曲是写意的艺术,表现人物具有夸张性。特别是韵白,是艺术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音符地唱,适当放慢能够有利于更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而且,念白也不是一味地慢,根据剧情需要也不乏比生活语言快得多的例子,如《群英会》鲁肃替孔明向周瑜交令时的大段念白就是越念越快的。 三、戏曲的歌舞化 (一)戏曲歌舞化概述
中国戏曲舞蹈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从单纯地用肢体来表达情感演变到有故事,有情节的舞蹈,再到今天的戏曲舞蹈,可以说,戏曲舞蹈是发源于舞蹈,又与舞蹈有着显著的区别。戏曲发展到今天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戏曲中的歌舞是戏曲中的重中之重,它不是单纯的歌舞融入到唱腔之中,而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与唱腔与节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戏曲中如果没有所谓的歌舞,就没有戏曲今日的艺术成就。在欣赏戏曲的时候,要把握这段唱腔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特征,用历史的眼光去鉴赏里面的细节。歌舞的兴起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原始的方式,它贯穿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必然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交叉,渲染,衬托,成就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让歌舞在历史中延续发扬下来。
(二)戏曲歌舞化的重要性
戏曲本身就有就是动作和音乐的结合,但戏曲中的乐曲与舞蹈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歌舞,也不能肤浅地理解为歌舞。它本身在有着鲜明的特色的同时,还在程式化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象义。它契合中国古典舞的韵味和艺术风格,却更偏向于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可以将戏曲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征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单纯的利用歌舞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怀。戏曲因为歌舞而显得更加优美和宏大,却终因程序化的情韵和余音袅袅般的節奏,打动观众,让戏曲成为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四、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从远古时代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原始歌舞,到舞榭歌台、勾栏瓦舍的轻歌曼舞,一直到现代剧院里的流光溢彩,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并艺术化地记录和描述着这一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它不可比拟的综合性和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始终散发着灼人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陈幼韩.戏曲表演概论[Ml.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谢柏梁.中华戏曲文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沈毅玲.我国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2(3):104-109.
[4]王蕴明.迎着朝阳行进的戏曲现代戏[N].中国艺术报,2016-03-07. [5]李贤年.戏曲现代戏与“国剧梦”[J].戏剧文学,2016(4):4-12.
[6]王馗.一年一度一回新———2017年中国戏曲发展报告[J].上海艺术评论,2018(2):23-27.
[7]张俊彪,郭久麟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 第三卷)[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