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明]
第五组课文的专题是:初识鲁迅。
本课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级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 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这种安排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而《少年
第1页/共13页
闰土》是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一扇窗,应该引领学生去感悟语言的特点。 [设计理念]
“感情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是学习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学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因此,鉴于教材特点和学情,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达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课文通过外在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的特点,教学时通过观察外貌、品味语言、情景再现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人物情感。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体验,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4.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第2页/共13页
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准备]
1.课前翻阅了《鲁迅传》《鲁迅小说集》《鲁迅与<少年闰土>》,收集并阅读了能反映鲁迅先生精神的文章,着重读了《故乡》,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的相关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第3页/共13页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梳理,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五单元,学习了课文第17课,谁能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预设:
①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a.你说得简练、准确,让我们一齐来回忆闰土讲述的这四件事吧!(学生齐说)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和潮汛观鱼
②知道了课文的习作思路。 a.你说得真清楚。
③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要求。
a. 明确了学习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④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
a.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这堂课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2、这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第4页/共13页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课文思路,强调单元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谈谈鲁迅先生留下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打下基础。】
过渡:交流中“少年闰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起来,他给“我”讲述新鲜事的情景也不禁浮现在眼前。 二、浏览课文,感受形象。
1. 我们来看图,这幅课文的插图就画着闰土在给我讲新鲜事呢!谁是闰土?你怎么知道?快速浏览课文,找文中的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来说明。
2.我们从这两句外貌描写中发现能概括出闰土外貌特征是这几个词语。课件出示图2,出示: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读到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儿读到的。
a.你从紫色的圆脸看到了一个长期在海边生活的,健康的闰土。[
b.你预习的资料真充分。(相机板书:海边农村少年) c.你从戴银项圈看出父母疼爱,你真会联系上下文学习。 3. 鲁迅先生说描写人物像要我们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那些与描写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的东西。这种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瞧,鲁迅先生就用了这寥寥几笔,刻画了一个健康可爱的、父母疼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第5页/共13页
【设计意图:朗读感悟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外貌特点,看图观察闰土的外貌,初步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描写人物的精妙之处。】
4.我们再来仔细看图画,闰土在干吗?“我”又在干吗? 三、品读课文,感悟“希奇”。
1.听闰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新鲜事,文中的“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希奇”什么意思?(稀少、新奇、新鲜特别,十分有趣。)“无穷无尽”什么意思?(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带着希奇的感觉齐读这句发自我内心的感叹吧!(齐读) a. 请大家看课件,关注自学要求。 出示课件: 学习要求:
默读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想想这几件事“希奇”在哪儿?做简单批注。
b.完成之后,请你来做“闰土”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生动有趣的读读你最喜欢的希奇事,并交流“希奇”在哪儿,小组成员间相互做补充。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以感受闰土讲述故事的“希奇”入手,
第6页/共13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自学文本,角色体验,朗读感悟,思维探究,为之后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3.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希奇”,“希奇”在哪儿?说说理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联系文中“我”的感受。 预设: A.看瓜刺猹
①“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对海边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热情感到“希奇”。
a.你能充满热情地来读读这句话吗?老师来读“管贼吗?”和学生配合。
②“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这些动物可真希奇。 ③“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闰土看瓜刺猹这件事着实让人觉得希奇。
a.是呀!是呀!瞧,闰土捕猹的动作,说是“捏”了胡叉,这胡叉就是钢叉,想必肯定不轻,但是文中却说闰土“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让你感觉到什么? (反应灵敏、机智勇敢、怕打草惊“猹”)
【设计意图:一个动词“捏”体现了闰土的机敏有力,对钢叉的操纵自如,悄悄地“捏”,轻轻地“走”,把闰土捉猹时的灵敏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品析“捏”是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运
第7页/共13页
用动词的准确。】[
b.好一个悄悄地“捏”,轻轻地“走”,鲁迅先生运用动词真准确。细致地刻画了闰土捕猹的经历,而这些也是我们闻所未闻的。文中的“我”知道吗?你从那句话读出来的?
c.你真会联系上下文读书。看瓜刺猹这个故事,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希奇?
④“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其他动物逃跑可能是四处乱窜,怎么也没有想到猹向人跑,可见这猹狡猾、伶俐的希奇呀。
a. 谁能做闰土来给大家生动有趣地讲讲这个故事吧?老师来读“我”说的话和你配合。大家认真倾听,想象一下听这样的伙伴讲述如此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会有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管刺猹的图画。)
⑤听着这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 我仿佛看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亮地下,海边的沙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瓜地中,十一二岁的少年闰土项带银圈在瓜地看瓜。
我仿佛听到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看到他悄悄地捏了胡叉,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看到猹了,他连忙捏了钢叉用尽力气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太狡猾了,竟然将身一扭,反从闰土的胯下逃走了。)
第8页/共13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角色朗读,使大家能够入情入境的想象画面,感悟“看瓜刺猹”的希奇有趣,进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⑥好一个希奇的故事,让文中的“我”三十年后想起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时,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神异的画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配乐范读。)
⑦多么美丽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多么狡猾的猹。你觉得怎么样读才能读好这一段呢?谁能通过你的朗读给大家描绘这美丽、神异的画面。(指名读)
(轻轻地、慢慢地读月夜究竟下来了,手“捏”一柄钢叉,“好轻巧”啊,“扭”是第三声,把它读完全了,猹的狡猾就读出来了。)
⑧让我们一齐来读读“我”头脑中三十年不变的神异画面吧。(配乐)
⑨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把它积累下来吧!怎么背诵呢?我们看这一段共三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老师提示着,你们低声地背背试试。(老师提示引背:什么样的天空中挂着什么?海地上有什么?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怎么样?那猹呢?) ⑩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描绘的美丽月夜和勇敢的刺猹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通过看图按照景、少年、猹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熟读成诵,
第9页/共13页
进行语言的积累。】 B.雪地捕鸟
①闰土捕鸟的方法让人觉得十分希奇。
a.闰土这捕鸟的方法是用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的。我们来看文中用了哪些动词?(扫、支、撒、看、拉、罩)这些动词能不能和别的动词换一换。(课件出示:换动词的段落。)比如说:将“支”换成“撑”,“撒”用“倒”,“罩”换成“盖”,你觉得怎样?(课件出示)
b.听你这么一说,我们不得不感叹鲁迅先生刻画人物动作,运用动词的精准了。我们平时作文也要向先生学习。 【设计意图:“雪地捕鸟”这一段,是课文中动词运用较典型的一处。所以通过换词比较,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选用的捕鸟动词都是那么轻松自如,进一步突出了闰土的聪明能干。】
②捉到的鸟名字十分希奇。 a.在雪地里捕鸟有意思,真希奇!
b.让我们一齐来读读闰土是怎么捕鸟的吧,读出我们体会到的希奇之处。
过渡:好一个 “雪地捕鸟”真有趣啊,谁来说说其他故事的“希奇”之处。
C.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①海边贝壳的颜色、形状很稀奇。
第10页/共13页
②有着“青蛙”似的两条腿的跳鱼儿真没有见过呢。 4.闰土告诉“我”的,是不是只有这些希奇的事?你们猜想闰土还可能告诉“我”什么希奇事?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5.小结:鲁迅先生选择这四件事是别具匠心的,是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来选择典型的事件,详略得当的表达,使我们对闰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看板书利用引读的方式,帮学生准确地回顾闰土讲的这四件希奇的事,感悟文中闰土的性格特点,感知鲁迅先生文章选材的讲究。】
6.过渡:我们读闰土讲的四件新鲜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文中“我”的感受饶有兴致地谈了我们读到的“希奇”之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写“我”感受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我”感受到的“希奇”?(课件出示) 7.看课件引读“我”的感受。
a. 当闰土讲看瓜刺猹的故事时,我希奇的感叹到:…… b.当听到许多新鲜事时,我又一次感叹到:……
c.最后,我自己,甚至替我往常的朋友,再一次深深地感叹到 :……
e.看板书,这一切都因为“我”是生活在?(高墙大院的少爷)而闰土是生活在?(海边的农村少年)我住在高墙大院仰望四角天空,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我多想跳出来高喊?
第11页/共13页
【设计意图: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文中的“我”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入情的读,读中想象“我”想要说的话,很自然地就理解了“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含义,比单纯的分析更有意义。】[ 过渡:那美丽的月夜是让人难忘的,那刺猹的故事让我们倍觉“希奇”,你还从哪个故事感受到希奇。
8.过渡:“我”是多么羡慕、佩服闰土,盼望、向往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呀!虽然相处只有一个正月,我们却结下真挚的友谊。我怎舍得他离开,所以离别是那样的难舍难分,两个孩子都伤心落泪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吧。
9.小结:难忘啊,那儿时的欢乐时光;难忘啊,那三十年的美丽记忆。所以每每怀念起我儿时的伙伴闰土,我的头脑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神异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图。配乐)一起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回顾,扩展阅读。
1.鲁迅先生的文字让我们记住了“少年闰土”,让我们记住了“聪明能干、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见识丰富的海边少年。” 2.这篇课文鲁迅先生先是回忆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又写了相识、相处,最后写了分别。你觉得作者描写人物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学生学的课文都是其写好作文的范文,所以理解课文之后,总结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做既突出了单元学习的重点,也让学生懂得了“写法迁移”的学
第12页/共13页
习方法。】
3.过渡:不同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让我们走进《故乡》去看看三十年后闰土样子。配乐朗读。 课件出示:
4.听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
5. 总结:“学贵有疑”请带着你满脑子的问号,课下再次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这篇选入初中三年级的文章,我们小学生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拓展作业,课外延伸。
1.好书百读不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要一遍遍去读这些经典文章。相信每次读她们,我们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
2.看课件,让我们记住鲁迅先生吧,让我们走进先生的作品,去感受先生的精神,领略伟人的风采吧!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海边农村少年 海边拾贝 活泼可爱 聪明能干 月夜刺猹 机智勇敢 见识丰富 潮汛观鱼
第13页/共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