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溶栓后介入治疗和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治疗时间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用随机均分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为直接介入治疗,后者为溶栓后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概率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当给予溶栓后介入治疗法,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溶栓后介入治疗;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256-02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生率较高,且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当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尽量减少患者心梗面积,提高患者生存概率[2]。本次研究选取80例患者参与治疗研究,观察治疗效果,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将所选80例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前者给予直接介入治疗法,后者给予溶栓后介入治疗法,所有患者均为资源参与研究。在对照组(40例)中,分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72岁,年龄最小的有32岁,平均年龄为(54±3.6)岁。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23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有6例患者有吸烟习惯。有13例患者为前壁梗死,有11例患者为侧壁梗死,有9例患者为下壁梗死,有7例患者为后壁梗死。实验组(40例)患者中,分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有73岁,年龄最小的有31岁,平均年龄为(55±3.4)岁。其中有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20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有8例患者有吸烟习惯。有12例患者为前壁梗死,有10例患者为侧壁梗死,有12例患者为下壁梗死,有6例患者为后壁梗死。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12h内接受诊治,且发病持续症状在30min以上,服用硝酸甘油药物后症状无缓解。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精神状态清楚,视力、听力均为受到影响,且没有对介入治疗与溶栓药物过敏患者。在所选患者中,已经排除具有严重内分泌失调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心律失常患者、患有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选入标准等基本资料中无显著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40例)采用直接介入治疗法: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后,应当立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药物治疗。治疗采用口服药物方式,阿司匹林药物要求剂量为300mg,氯吡格雷药物要求300mg。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90min接受直接介入治疗。在介入治疗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入室冠脉造影,对相关堵塞动脉进行介入治疗。
1.2.2实验组方法 实验组(40例)采用溶栓后介入治疗:同对照组相同,在患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首先应当立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药物治疗。
然后给予患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结束后再行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方法为,将尿激酶(150万U)融入生理盐水(100ml)中,采用静脉滴注法静滴60min。在溶栓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心梗情况进行检查,若发现患者心脏动脉梗死部位较之前略有开通,但仍流速缓慢时,即血管开通率低于70%,应当继续溶栓治疗。直到达到溶栓标准后,再接受介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治疗效果评判为显效:患者的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消失,治疗后对心脏功能进行等级评价发现有明显改善,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评判为有效:患者的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显著改善,治疗后对心脏功能进行等级评价发现有所好转,且未出现并发症。治疗效果评判为无效:患者的心绞痛等症状无改变或加重,心脏功能等级评价未改善,或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状[3]。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分析与研究,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结果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40例)中,治疗效果评判为治疗显效的有14例,治疗效果评判为有效的有16例,治疗效果评判为无效的有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40例)中,治疗效果评判为治疗显效的有19例,治疗效果评判为有效的有20例,治疗效果评判为无效的有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根据上述治疗总有效率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堵塞引起心肌细胞快速衰竭造成,具有很高的致残和致死率[4]。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溶栓后再进行介入治疗相较于直接实施介入治疗效果更佳。患者血管堵塞与溶栓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治疗前开展溶栓治疗能够提早恢复患者的心肌供血功能,降低心肌细胞坏死的可能性,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因此,当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应当优先给予溶栓后介入治疗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溶栓后介入治疗是一种优质治疗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春平,赵献明,利龙昌.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08(15):128-130.
[2]李彦明,程冠昌,洪岩,万琪琳,王治中,何瑞利.溶栓后介入疗法和直接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9(24):4690-4692.
[3]杨林.静脉溶栓后介入与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8(20):69-70. [4]米黑热古丽·艾尼瓦尔,依力米努尔·阿合买提江. 溶栓后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6(30):2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