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古代文学

2022-07-16 来源:步旅网
研夯胜学习模式与古代文学

口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朝红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古代文学这一传统学科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李白山诗的教学为例。作为有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古代文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研究的方法(或)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和一门授课时间最专业基础课程如何发挥自身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在教改尝试中探索出的一条一、树立理念:研究性学习成为古代文学行之有效的置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例如对李白山水诗的学习与研究,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搜集中掌握中国山水诗的的发展线176

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文心雕龙明诗》)“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文心雕龙物色》)做为一种成长中的诗歌类型,诗人们对山水的形象的描写,注重形似:诗文的辞采,更加讲究精丽工巧,对词语的雕琢、句式的讲求。但诗人的感情和所描写的对象的交融却

是欠缺的。李白较之南朝诗人.重视山水意象的神似,在创作手法、情与景的交融、表现手法的创新上。都有质的飞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情写得旷达新颖,境界阔大高远。山水意象丰满多姿,景与情的交融自然而默契,毫无斧凿之迹。达到了南朝诗人从未达到的高度。恰如王夫之所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三是介绍对李白山水诗学术界存有的几种看法。古人有哪些论述,或参阅了今人哪些论著或文章;四是支持各种观点的文献材料:五是关于李白山水诗在中国山和自我表达,张扬个性,重视自我生命体验和实现的自我意魄、气势进行了创造性地刻画,进行了情感化、个性化的体二、学生为本。激起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如何研究问研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讲得精、内容新、方案。

中国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源远流长。在中国古典典(‘论语

先进>)但是,

益的探索与研讨。

探究式的方式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变成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方式。

长、讲授内容极为丰富的文学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转等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古代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刨新能力.是我们行之有效的教改之路。

要教学手段

树立研究性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师不但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不仅要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更应开拓新的知识点。体现当前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的新成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钻研的精神。

视的是传授李白山水诗的创作情况。对李白这些诗歌的评介与分析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国山水诗有关资料.从整体上索。中国山水诗中的山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积淀的结果,一代代文人各逞巧思。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复杂抽象的情感活动外化。寄寓于山水意象。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而在山水意象的发展史上。无人可与李白比肩。其次指导学生学习李白对中国山水诗的开拓与创新.南朝是中国山水诗的兴起时期,“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水诗发展史上地位问题的考证.李白把极其关注自我感受识的觉醒的盛唐时代精神贯注于山水.对山水的气象、气验和表达。使山水意象的观照对象、情感表现方式、表现领域与手法得以扩大丰富.为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意象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彪炳史册,永为垂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可以提供研究线索,便于了解学术前沿的研究现状,学生研究性学习又有规范可依。

题。

水平高、效果好.讲的目的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讲李白山水诗歌。可讲的内容很多,但我们以李白山水诗的独特之处为人手点.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籍中,对山水的描写与赞美不绝如缕,山水诗的源流可以上溯至先秦。孔夫子明确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弟子曾皙向老师朗诵过:“奠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他们只是把山水作为一种媒介而行比兴之意,并未把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

李白多选材名山大川、雄山奇水。由此形成他独特的山水意象群,气势磅礴,形象壮观,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和崇高。如黄河形象的描绘:“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毅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涛卷海门石。雪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李白以王者的姿态开疆拓土。极大地扩展了水意象的表现对象,奔腾浩荡,感情丰富,气势充沛。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发展开辟一片全新的天地.

我们提示学生研究中国山水诗的源起、流传和形成。注意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但阴柔。悠远为主的特点;同时提示李白山水诗独特之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兴趣、关注,让学生在无疑处产生疑问,同时,教给学生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现出教师“导”的作用,又促使了学生自主去“学”.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点。

三、激发兴趣.讲求实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学好古代文学

实践证明,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无标准答案的论题,把有争议的一些文学现象,理解过程中会有多种歧义的文学作品告诉学生,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答题欲。形成问题,确立论题,开展探究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教学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比如同样是水。在中国传统山水诗中与李白山水诗中。其寓意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水意象的原型寓意是“阴”。《淮南子天文训》云:“阴气为水”;《白虎通五行》载:“水者,阴也”。由此,又推演出水的其它象征意义:在四季中象征冬;在方位中象征北:在五味中象征成;在君臣关系中象征臣。在古代诗歌中。水意象往往用来表达主人公面对心爱之物因水的阻隔而难遂所愿的惆怅、痛苦之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蒹葭》)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企及,何其痛

哉!

在南朝的山水诗中。水意象象征着悲哀、怨恨、阻隔、伤逝之情。“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谢灵运<七里濑诗))“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鲍照《代蒿里行M“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跳<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1流水无涯,人生有尽,士子文人哀伤于这无情的对比.发出低徊的咏叹。

李白山水诗中大量描写了水的形象。不过,李白笔下的水意象一改低沉、纤弱的基调.更多地表达洋溢着乐观情绪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命自由解放的价值。《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非凡的气势,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一扫水意象阴柔、哀怨的传统意绪。同样写逝水意象,李白不是低沉的哀吟.而是用充沛的情感、豪放的高歌去感叹生命飞快的逝去。朝为红颜,夕成白发,气势豪迈,充满动感:“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败。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李白(<古风十一》)“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古风.十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水的阻隔意象,决不缠绵悱侧,浅斟低唱。而是大开大阖:“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六首>)“思归若汾水,无日

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

(<赠宣州宇文太守兼寄崔侍御》)诗人的视野大大放宽,表现境界大大开阔:“荣华东流水,万世皆波澜。”(《古风三九》)“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情感基调低沉忧郁的水意象。在李白手中一改旧貌,表现出非凡的气质。令人耳目一新。

好的教师.关键在于他的讲授有无科学性、启发性、示范:不仅在于他传授了多少必需的知识,更在于是否传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渔”与“授以鱼”二词只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意味是截然不同。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极其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1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