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笔底波澜,群文生风——“群文阅读”助推写作教学的优势例谈

2023-03-24 来源:步旅网
丨写作丨

本版编辑/范宇飞

♦理论探索

笔底波澜,群文生风

群文阅读”助推写作教学的优势例谈

◎龙运司体忠

(雁江区第二中学,四川资阳641300;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重庆400000)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某个议题展开阅读活动的多文本阅读和教学 的过程,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还能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学会 并运用多种写作的方法。以叙写波澜的手法为例,教师可以从多种角度选择经 典文本,展开群文阅读,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几种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 己的写作中去。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波澜写作教学阅读的立体空间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根 据议题(焦点)选择一组文本,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 展开阅读活动(感知、理解、比较、整合、归纳、评鉴、 表达等)的多文本阅读和教学的过程。选文围绕议 题,多元多维;教学目标集中聚焦,力求一课一得, 落到实处。

写出情节的波澜是诸多叙事类作品常用的写作 技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也常是此类佳作的 共同特征。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这种写作技 法,采用“群文阅读”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_、“议题”的确定

确定“情节有波澜,叙事更出彩”这一议题,首 先要考虑的是这一议题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时,肯定 喜欢情节波澜曲折、引人人胜的作品,但是在写作实 践中却往往忽略了情节的设置,作文多平铺直叙。要 突破这一难点,单篇阅读教学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而 “情节有波澜,叙事更出彩”的群文议题针对性强, 有较为实际的教学价值—

让学生既能体会到情节

波澜起伏的魅力,又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具体而不同 的写作方法,还能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

二、“群文”文本的选择、阅读与评鉴

首先是着手搜集大量与议题有关的典型文本, 尽量涉及古今中外、课内课外。为了教学的务实性 和有效性,须注重文本写作指向的多元性并将文本

74 |语丈秣学il讯•初中I 2018.4

分类。

(一) 第一类文本—

意外突转类

篇目一:《变色龙》(契诃夫);“篇目”二:小 品《我就是这么个人》;篇目三:《塞翁失马》(刘安)。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根据狗 主人的变化反复改变对狗的态度;小品《我就是这么 个人》中,冯巩扮演的人物也是随着主任退休与否不 断改变送不送礼的态度。两个作品通过情节的反复 突转,塑造了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人物形象,辛辣 地讽刺了那些势利小人。《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反 复逆转,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的故事,阐 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 则转向相反的方向”,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 生的”。突转由情节结构中产生出来,往往是剧中人 令观众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突然转变,由此造成 强烈的戏剧性。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意外突 转类'莫泊桑的《项链》就是这一类的典型。

(二) 第二类文本一遇》(柯子民)。

《高贵的捐赠》一文,大意是一场火灾让一个家 庭遭受重大损失,孩子失去了妈妈。人们前去慰问、 捐助,其中有一对母女,母亲看到女儿捐了个已经开

铺陈误会类

篇目一:《高贵的捐赠》(方冠晴);篇目二:《冷

了缝的小熊,努力引导她捐出自己最宝贝的东西,女 儿显得很不情愿。读者此时一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够 大方甚至有点自私的孩子。母亲一再引导,女孩最终 含着泪郑重地捐出了自己最宝贝的东西—

妈妈,

原来小女孩认为最宝贝的东西并不是大人认为的最 好的玩具,她的心中要经受多大的痛苦才能最终做 出这样的决定啊!故事前半部分,作者故意让读者误 会小女孩是自私的、吝啬的;读到后半部分,读者明 白小女孩内心的真实想法之后,无不为之感动。

《冷遇》是一篇小小说。孔副县长要到市里参加 活动,走到半道发现名片只有几张了,于是叫司机回 去拿。县长独自去小镇休息,在小镇受到了一系列冷 遇,因为谁都没把他当县长看。这个故事让读者深 思,如果人们知道县长是县长,又会怎样?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 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 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 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 现某些必然的事件,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不 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铺陈误会类”。

(三)第三类文本—偶然巧合类

篇目一:《错寄情书给父亲》(贺双龙);篇目二:

《奇遇》(张鸣跃)。

《错寄情书给父亲》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和爱 的阴差阳错的美好故事。一封寄错地址的情书,被 “我”怨恨的嗜赌成性的父亲收到,父亲被“我”的 亲情感化,冒着大雪来看“我”,而“我”也在父亲的 忏悔中原谅了父亲。一

次巧合让爱融化了心灵的坚

冰,正是父子的宽容与爱带他们走进了生活的阳光

地带。

《奇遇》讲述了老王遇到一位给他修脚却不收钱 的小伙子。原来,十年前,小伙子是一个要饭的孤儿, 有一天被几个小偷打,是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 还凑钱给他。后来,小伙子学会修脚,还进了一家美 容院,他一直免费为老人们修脚,因为他相信有一天 会碰到救过他的恩人。这个小伙子确实就是十年前 老王救的那个孩子。

巧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碰巧相遇或 相合,使矛盾骤起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起 伏曲折的写作方法。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 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 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 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 带偶然性的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

本版编辑/范宇飞 _

丨写作丨

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所以, “无巧不成书'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 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 读性和审美魅力。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偶然 巧合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一类中 的佳作。

巧合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必然性即情理。设计 巧合时,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要合乎 情理,切不可胡编乱造,违背常理。否则,就会失去 真实性,弄巧成拙。

(四) 第四类文本—抑扬交错类

篇目一:《老张开车去东北》(王君翔);篇目二:

《天色已晚》(朱山坡)。

《老张开车去东北》一文,老张开车途中车胎被 扎破,小修车店妇女为他修好了车。老张心存感激, 返程准备去感谢女师傅,却得知她在公路上偷偷撒 玻璃时被车撞死了。

《天色已晚》一文中,在“我”这个穷小子眼里, 电影院管理员卢大耳是一个“粗鄙猥琐”的家伙,故 事前半段,这个家伙一直和“我”这个痴迷电影却没 钱买票,只能在电影院外听电影的小孩作对,“我” 情不自禁溜进电影院,却被卢大耳抓住,不得不从本 是为祖母生日买肉的钱里拿了两元补票……电影散 场,“我”无法回家交差,卢大耳却早在肉铺打烊前 为“我”买好了三斤肉……

抑扬法有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抑扬的起 伏,先抑是为后扬蓄势,亦能形成前后鲜明的对照, 更能鲜明表现作者或人物情感思想的变化,从而有 力地突出作品主题。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抑 扬交错类”。

(五) 第五类文本^设置悬念类

篇目一:《驿路梨花》(彭荆风);篇目二:《杭 州路10号》(于德北)。

《驿路梨花〉>—文中,当人们正为露宿而发愁时,

一间神秘的小屋出现了,小屋的主人是谁呢?猜想 间,有人来了,但也不是小屋的主人。那小屋子的主 人究竟是谁呢?最后终于知道了小屋是解放军盖的, 他们为什么要盖这间小屋呢?这样“设悬念—释悬

念—

带出新悬念—

再释悬念”,环环相扣,层层

递进,使文章就像一块吸铁石,让读者欲罢不能。

《杭州路10号》一文,“我”待业在家,百无聊 赖,突发奇想写了封“情书”,随便写了一个地址和 名字—

“杭州路10号袁晓雪”,便把信寄了出去。

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我”居然收到了回信,以后

2018.4 |语文秣学是讯•初中|75

丨写作丨

本版编辑/范宇飞

每个月,“袁晓雪”都给“我”来信,还寄过两本书。 这些信和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渐渐自省, 决定去找这个“袁晓雪”。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吗? 真的有杭州路10号?那里真有一个“袁晓雪”?这 个“袁晓雪”是什么样子? “我”以一种玩世不恭的 态度投出那封信以后,故事就有了悬念,悬念带着读 者不断阅读,一窥究竟。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 使故事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悬念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 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 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 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 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 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 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 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 物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我们不妨把这 样的文本归为“设置悬念类”。

(六)第六类文本—

意外结尾类

篇目一:《最后的较量》(欧•亨利);篇目二:《走 出沙漠》(沈宏);篇目三:《我是瞎子》(坎特)。

小说《最后的较量》有着欧•亨利标志性的意外 结局:就要将多年追踪的小偷绳之以法的警察,看到 小偷吉米为了救人毅然冒着被看出身份的危险打开 保险柜,他深受感动,假装不认识吉米,从而放过了 他。因为吉米已经蜕变成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 《走出沙漠》的意外结尾让人对肇教授心生敬仰。《我 是瞎子》的意外结尾也引人深思。

“意外结尾”是“意外突转”的一种特例,由于它 处在故事结尾这一关键位置,所以单独列出来研讨。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 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 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铺垫,推向高潮;当达到 高潮的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突然揭晓另一种出人 意料的结局,顿起波澜,但又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妨 把这样的文本归为“意外结尾类”,欧•亨利的《最 后一片常春藤叶》、泰格特的《窗》均为这一类的名篇。

整体而言,以上六类文本既有大体宏观的“异' 又有局部微观的“同”,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性的 并可以不断调整、丰富、完善的文本群,满足阅读和 教学实践的需要。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群文阅读不是多个文本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运 76 |语丈秣学il讯•初中I 2018.4

用精选的几个文本教学,通过“求同比异”达到“多 元立体”的效果。所谓“求同”就是要让学生鲜明地 体会到教师围绕同一议题所提供的文本都有“情节 波澜起伏”的显著特点。所谓“比异'具体到本议题, 则是指同样情节波澜起伏的文本,制造波澜的方法 不同,主题思想不同,人物情感不同,表现手法等也 可能不同。

群文教学要围绕议题,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科 学地选择文本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达成教学效果。 基本的步骤是: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优势—多元

文本呈现叙事波澜的不同特点—

课堂写作尝试。

这一目标可以一节课达成,也可以多节课完成。如果 要在一节课之内完成,建议选二至三篇文章让学生 体会故事波澜起伏的优势,选择性地介绍二到三种 写出波澜的方法,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续写。即便如 此,一节课的时间也相当紧张,对施教者在教学效率 和时间的掌控上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然,如果用 几节课来完成这一议题则会相对从容,教师可以用 更多时间分板块、全面扎实地教会学生写出波澜的 方法,并可充分进行整篇作文的写作练习。

“山无起伏,便—

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

水读文章,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有张有弛,有动 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 趣^群文阅读与“写出故事波澜”这一技法的“联姻”, 能更鲜明地展现它的魅力。每节课选取一个较小的切 入点,一课一得。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既能认识到叙

事中写出波澜的重要性,也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具 体而不同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进行充分的写作实 践。前文所举的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可以作为一个 议题,组建文本群,供学生阅读欣赏和领会学习,再 设定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 不必受课时的限制,还可以拓展为多节阅读课,在有 效阅读的基础上,再延展为多节写作课,将阅读和写 作结合起来。只要操作得当,循序渐进,步步落实,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当然,前提是让 学生读到精当丰富的文本,不断注人“源头活水”, 才能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写作教学的指向性非常丰富,大体可以分为内 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然而,不论哪个层面、

角度,

仅靠单篇文本的“榜样”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 分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阅读 濡染的立体空间,让其写有所依,写有所感,写有比 较和参照,然后方能有所省悟,有所创新。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