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
《 人民日报 》( 2011年03月17日 16 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不断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没有改变,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1978年增长79.3%。棉花产量597万吨,增长1.8倍。油料产量3239万吨,增长5.2倍。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2007年,在22个制造业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18.6%,比美国稍低1.3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二。到目前为止,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1%,居世界第二十九位。2009年,我国货物出口额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我国经济总量能够在短短的30多年跃居世界前列,是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问题、风险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是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推进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结果。这些伟大成就、瞩目变化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
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总量的跃升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改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一)人均水平需要提高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置比较靠后。200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5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
人均谷物产量和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我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美国的26.5%,俄罗斯的54.0%。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劳动生产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
(二)经济结构需要优化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3.0%,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已分别超过50%和70%。
需求结构不够协调。表现在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09年,我国投资率为47.7%,消费率为48.0%,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金砖国家”中其余国家(高者巴西为83.6%,低者印度也有69.6%)。
就业结构层次较低。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1%、27.8%和34.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工业化初期即1870—1910年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偏低。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0.3%的平均水平。
(三)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改善
增长效益较低。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3.3%和5.1%。
多数企业竞争力较弱。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德国、日本、韩国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大众、索尼、三星等世界名牌,但我国在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却依然缺乏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虽然2010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上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54家,但多为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
科技教育水平仍有差距。201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占GDP的比重为1.7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3%,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
三、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
我国从一穷二白迈向世界经济大国历经艰难曲折,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对此更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成为经济大国后,面对的摩擦和对立更多。新兴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国际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从而引发新兴大国同现有大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和博弈,我国也不可能例外。1995—2009年,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反倾销措施的最大涉案国,涉案金额不断增加。
成为经济大国后,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大国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全球影响和博弈实力,也意味着国际上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债权国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储蓄国责任、顺差国责任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趋利避害,量力而行。
成为经济大国后,享受的优惠和权利减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向我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援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所接受的贷款或援助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日本、德国先后宣布终结对华贷款或援助。最近我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日本国内要求全面停止对华援助的呼声再起。
成为经济大国后,受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劳务、资本、技术等流动更加迅速,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产业转移、各国经济政策制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可开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仅相当于美国的15%,巴西的21%;人均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总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相当于美国的23%,日本的63%。
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9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8.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的19.5%。一些重化工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0%。
较多的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海洋污染、陆地污染严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支持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弱化
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200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5%,按国际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5%。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另外,伴随着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劳动力资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势必会对我国多年来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构成挑战。
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2003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已经连续7年维持在40%以上,2009年高达47.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最终消费率却持续下降。200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0%,比2000年下降14.3个百分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忽视消费、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终将是难以为继的。
寻求新的发展动力难度不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但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长期存在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研发投入水平
偏低、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等瓶颈制约。无论是提高研发投入的水平,培育、引进高科技人才,还是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短期内都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当前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以前的改革较少触及那些深层次、难解决的领域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由外围走向核心,由治标走向治本,这意味着改革遇到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进一步推进改革需作好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准备。
总之,我国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经济前列,但还远未成为经济强国。我们应该为自己通过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更应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而警醒。只有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才能统筹兼顾,继往开来,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才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局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