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高考压轴冲刺卷·语文(三)

2023-12-19 来源:步旅网
2015年高考压轴冲刺卷·江苏卷(三)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蓦(mò)然 吐(tù)槽 眩(xuàn)晕 屡见不鲜(xiān) ....B.绯(fēi)闻 号召(zhào) 唆(suō)使 噤(jīn)若寒蝉 ....C.布衾(qīn) 荸(bí)荠 跻(jī)身 前倨(jù)后恭 ....D.蹩(bié)脚 发酵(jiào) 泥淖(zhào) 心广体胖(p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央视播出专题节目,揭露过多的垃圾文件是导致智能手机运行速度变慢的原凶,并采访

猎豹清理大师的工程师,请他为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

B.女子就像散文,她一定是安详和美丽的;即使没有雍容华丽的外表,眉宇间流淌的气质

一定会淡雅、简约,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视觉享受。

C.传统产业是否日薄西山,完全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国人蜂涌去日本买马桶盖一事

说明,世上本没有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

D.腾讯产品占领市场份额的秘密在于通过帐号的捆绑,把数据输送到后台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时间就知道你喜欢听怎样的歌、玩怎样的游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

对抗,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

B.当你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所有的凄苦都集中在一人身上时,你可否知道,真正带

给你巨大痛苦的,常常不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

C.除了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巴黎木十字合唱团外,圣菲利浦男孩合唱团是当今全球最受瞩

目的新起之秀,目前正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与魅力席卷欧美日本。 ....

D.这份调查报告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

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谣言的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如不及时扑灭,会使整个群体处于一种恐慌状态,对公众造

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动荡,也不是不可能的。

1

B.实践表明,一个人即使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缺乏对自己心灵的养护,缺乏对自我

的驾驭,那么不知在什么时候他也会跌跟头。

C.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网民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和自由,但并不需要知道对方究竟是谁,这

也反过来降低了造谣者造谣的门槛与成本。

D.我们遵守的第一个诺言,就是对朋友的一种感恩;感谢他们的无私陪伴和支持,感谢他

们让我们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

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给“央视”“商家”“网友”中任意二者各拟写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40字。

边看春晚边抢红包,已经成为很多网友的“年夜饭”,一家子团坐在一起各自埋头抢红包成了大年夜的统一姿势。据新浪微博负责人介绍,今年联合支付宝和央视春晚官微,在春晚的整点时段分5次发出3亿红包。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是去年除夕的200倍,全球共有185个国家的用户做了110亿次“摇一摇”抢红包动作,共摇出5亿元人民币红包。上亿人“抢红包”的火爆局面,让春晚遭遇了“看春晚看得手累”的尴尬,也向人们预示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 对象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表述划线句的意思。

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我永远运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7.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一时间,各大微信公众号纷纷推送相关文章。搜狗搜索对一周热门微信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各类文章内容占比如下图所示:

2

请根据上图就该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写两点结论。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3

(节选自《陈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寄居 B. 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 C. 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 D.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⑵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发阊门① 顾 瑛

阊门西去是阳关②,叠叠秋风叠叠山。 便是早春相别处,如今杨柳不堪攀。

送元二使安西

4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②阳关:此处指离别之地。 1.请概括“叠叠秋风叠叠山”一句中两个“叠叠”的含义。 答: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但表现的心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 (1)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5)_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6)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7)舸舰弥津,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五、现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 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

5

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是的,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

6

2.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4.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

7

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3.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语文加试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4题。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 学 无 所 遗 于 辞 无 所 假 咸 以 自 骋 骥 騄 于 千 里 仰 齐 足 而 并 驰 以 此 相 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节选自《典论•论文》)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下列不属文学批评的作品是

A.《典论•论文》 B.《文心雕龙》 C.《山海经》 D.《人间词话》

3.《典论•论文》作者 ,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的《 》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之一。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观点。 二、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二老说过“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印 在翠翠的心里,从此,英俊勇敢而又关心体贴人的二老就占据了翠翠的心。 B.《子夜》中,吴荪甫说:“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少奶奶听了却“自感惭愧”, 是因为林佩瑶与雷鸣的重逢,让空虚寂寞的吴少奶奶内心有些迷乱。 C.《欧也妮•葛朗台》中,人们称葛朗台为“葛朗台老爹”,他的一举一动,往往很快 在小城里传开,被认真揣摩,支配了全城人的情绪,可见人们对年长者尊敬的心态。 D.《飞鸟集》中,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 思考,而作者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E.《茶馆》中,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常四爷毫不讳言对社会的不满:“这 个年月还值得感谢!”他最后更是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2.简答题

(1)“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贾雨村对月寓怀吟的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他在《红楼梦》的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情节。

9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

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

2.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 3.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

2015年高考压轴冲刺卷·江苏卷(三)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解析】A.吐tǔ,B.噤jìn,D.淖nào,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生活中易出错的字,平时应勤查字

典,分类积累。 2.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解析】A.原凶—元凶,C.蜂涌—蜂拥,D.帐号—账号。注意根据词语的意思推测字形,比

10

如“元凶”是罪魁、祸首,“元”有“首”的意思;“蜂拥” 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迅速聚集。“拥”有聚集的意思。账号应当与钱有关。所以是贝字旁。 3.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此处取

第二个义项。B.“常常”当为“往往”。“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不一定带有规律性。C.“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D.“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4.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成分残缺,“对公众造成的创伤”怎么样,没说完就转到下一句话了。应去掉“的”

字,说成“对公众造成创伤”,或“对公众造成很大创伤”。C.逻辑混乱,滥用转折,“反过来”应删去。D.句式杂糅,主动与被动杂糅,“感谢他们让我们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应为“感谢他们在我们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给予一双坚强的羽翼”或“感谢他们让我们在悲伤哭泣无助的时候能获得一双坚强的羽翼”。掌握常见病句的六种基本类型,学会举一反三。 5. 【答案】

央视:不要让精心准备的春晚陷入“为了抢红包而看”的尴尬,要将互动游戏融入到节目中。 商家:“抢红包”预示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适应变革,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到“红包”。 网友:不要双眼只盯着红包,多和身边的亲人说说话,把祝福与温暖送给最亲近的人。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央视”:可抓住“春晚遭遇了‘看春晚看得手

累’的尴尬”,从如何在节目的质量上下真功夫,如何有机地把活动与节目结合起来等角度建议。“商家”:可抓住“向人们预示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从商家对商机的把握等角度建议。“网友”:可抓住“一家子团坐在一起各自埋头抢红包成了大年夜的统一姿势”,从网友珍惜亲情、尊重劳动、珍惜春晚的意义等角度建议。分别从三个对象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言之成理即可。

6. 【答案】不能一直用贫乏的语言来写作,否则会影响内容的精彩。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1

【解析】此题为语言风格转换题,即把形象生动转换成简洁明确。要准确理解“牛车”“送

姑娘”“粪草”等词的比喻义,“牛车”是指贫乏的语言,“姑娘”是指优美的作品,“粪草”是指粗劣的作品。然后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7. 【答案】(1)影响力大,引发的思考角度丰富,涉及面广。 (2)引发的不再仅仅是表面关注,而是对问题的深刻思考。

(3)加深人们对雾霾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全民支持环保、防治雾霾的决心。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图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分别从

“思考面广”“认识深刻”“认识雾霾的意义”等角度作答,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二

1.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不豫:病重、病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

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根据词语所在的语音环境来确定其意义。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句子在句中的语法位置,看看其充当的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含义。 2.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 “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思路点拨】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需要考生调动以往积累,仔细辨析。考生应当熟记课本

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做到万无一失。 3.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

合)

【解析】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

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12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非”的形式考查,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

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4. 【答案】 (1)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

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2)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

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1)关键词:“稍”“习”“胆决”“愿” (2)关键词:“益”“论进”“任使”;

定语后置句:“将士依附之者”.

【思路点拨】(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

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

13

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三

1. 【答案】天凉路远;出行艰辛。(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先理解“叠叠”的意思, 层层重叠的样子。“叠叠秋风”指天已变冷,“叠叠山”

指路途遥远。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

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答案】①顾诗借秋柳衰败,写出离别之时的凄清,表现了诗人的孤苦与伤感之情。②

王诗借春天雨后柳色之新,写出送别之时环境的清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先立足全诗分别理解这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第一首诗里的“柳”是秋柳,秋柳衰败

寄托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第二首诗里的“柳”是春天的柳,并且是雨后的柳,给人一清新之感,衬托诗人内心的轻松。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14

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四

(1)载笑载言(2)瀚海阑干百丈冰(3)艰难苦恨繁霜鬓(4)会挽雕弓如满月 (5)东篱把酒黄昏后(6)门衰祚薄(7)青雀黄龙之舳(8)濯清涟而不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载”“言”“阑”“繁霜鬓”“篱”“祚”“舳”“濯”等易错字的书写。 五(一)

1. 【答案】动荡;压抑;封闭;不断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

析综合)。

【解析】第①自然段体现的是窗外景物的动荡,第②③自然段写的是压抑;第④⑤自然段体

现的是封闭;第⑥自然段体现的是不断变化。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

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2. 【答案】表现了高树林在狂风吹打下痛苦抗争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大树的强大韧

性和顽强斗争精神的由衷赞美;与拱门下的空地以及庭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叙写感悟作铺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先分析景物特点,即“在狂风吹打下痛苦抗争”表达的情感,即赞美

之情;然后从结构上去分析,为下文的感悟作了铺垫。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的作用,从思想内容上考虑。①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

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②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③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

15

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④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⑤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在致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②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3. 【答案】⑴玫瑰总被人寄予美好的情感,现实生活却与此产生巨大反差,表现了“我”

对生活的反思。

⑵我们都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大自然既孕育了我们,又可能使我们湮灭;我们寄予

或赋予万物以感情都是不合理的(一厢情愿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解答此题:①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竟像”“既”“又”; “不是”“不是”

②结合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③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 ; ④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评分建议:每题2分。第(2)题一点1分,答对两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

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③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 【答案】①动荡的树林、乌云密布的天空、封闭的庭院都是现实世界在作者心里的投影,

表明作者内心的压抑和苦闷;②树木不甘示弱的精神给予了作者突破动荡而压抑的现实世界的勇气;③在对自然万物的重新认识、定位中,作者体会到动荡生活中保持平静和清醒的重要性;④空地光线的稳定与变化,让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稳定都是瞬间而暂时的,动荡与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生一直处于从一个暂时的稳定走向下一个暂时的稳定中。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窗外景象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去分析情感,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

16

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②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五(二)

1. 【答案】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然事物

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

析综合)。

【解析】抓住第②段“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和

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关键句,概括归纳出即可。

【思路点拨】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3.

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4.在信息苏南人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5.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2. 【答案】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

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鉴赏评价)。 【解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分建议: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1.辨识文章的结构方式; 2.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3.归纳段

17

落与部分的论述要点;4.辨识论证方法。

3. 【答案】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② “自

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解析】解答本题立足于第②——⑤自然段,理解内容,分点概括。评分建议: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

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立意分析】材料重点写教授,从教授这个角度入手,可以抓住教授所说的“任何事物都必

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这个关键句进行立意: 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②要深入调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③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 ④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学会全面分析问题或说话不能过于绝对; ⑥勿以己之长自以为是,傲视他人„„

当然也可以从青蛙的角度入手,抓住青蛙反驳教授的关键句子:“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 ”来立意:

①不盲从,凡是都应要有自己的的见解; ②勇于质疑,才能发现真理;

③面对权威,要有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还可以从动物们的角度入手,抓住动物们“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个关键句来立意:

①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18

②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例文】

教授,请放下您的架子

“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正因为哲学教授自以为是,语含偏见,才被井底之蛙驳得哑口无言。是的,现在“哲学教授”式的人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殊不知“身在最高层”会被“浮云遮望眼”,陷入尴尬的窘境。专家教授可否放下您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要自以为是傲视他人?

莫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站在了最顶峰,成为万众瞩目的作家,但他坦言,得奖也并不是证明你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是成群结队的。我是很幸运地得了这个奖,自己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他一再声明自己并非最好的作家,莫言非常有自知之明,从不自以为是,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真正的大家从不卖弄自己,贬低他人”放下架子的风采。

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莫言面对获奖,面对公众,面对喧哗和浮躁,表现了一个大家的美好风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霍金,可谓是物理学界的大家。在西方他的《时间简史》家喻户晓,由此,他的名气可见一斑。但他从来就没有大家的架子,从不将自己的发现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霍金提出的“黑洞热辐射”理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成就之一,但当时这一理论的一些观点受到了量子物理学者的质疑。为此,霍金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考证,他果断地予以推翻,提出新观点――黑洞在某一时间,将会把它吞掉的信息释放出来。这一新观点,可以说对量子物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孟子所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不自以为是,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大家,霍金不是个例。正因为他不以己之长傲视他人,才得以使科学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有句俗语叫“一桶水安静,半桶水晃荡”,这种“半桶水大家”在国内也大有人在。比如,在中国文学圈子里有很多所谓的“大家”,他们行为高蹈,言辞高妙,仿佛天下老子第一,眼睛里全然没有别人。写点东西,雇人写评论,大加吹捧,风月无边;听到点批评的声音,大发雷霆之怒,动辄打官司,请律师;有点文化和资历,四处招摇,骗吃骗喝,让人家听到名字就“落荒而逃”„„这些“大家”,其实是摆着“臭架子”,傲视他人,自以为是,可恨,可恶,可憎。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教授,请放下您的架子,像莫言、霍金等大家一样,不自以为是,不小看他人只信自己,

19

您就可以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了! 附加题 一

1.【答案】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于学无所遗”与“于辞无所假”句式对称,“骋骥騄于千里”与“仰齐足而并驰”

也基本对称。 2.【答案】C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A。

【解析】《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主要记述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

巫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3.【答案】曹丕,燕歌行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文学常识,能力层级A。

【解析】对一个作家来说,可将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个知识网,把涉及文学

文体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也可用表格法,对一大类作家、作品列表对照,加强记忆。

4.【答案】审察自己的才能,然后再衡量别人(既要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能看到别人的

长处)。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段意,归纳大意,能力层级B。

【解析】作者的意思是文人各有所长,也就有文人相轻之说,如何避免文人相轻,那就要“审

己以度人”。

【参考译文】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

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二

1.【答案】C、E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名著阅读的情况,能力层级A级与B级。

20

【解析】C应该是崇拜金钱的心态;E项“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是王利发说的。 2.【答案】(1)①野心大(有抱负,名利心重)②线索作用。

(2)①曹芳即位,曹爽为扩张势力,夺去司马懿兵权,司马懿为免受其害,装病不出;②

曹爽派人前去探听,司马懿装将死之状,瞒过曹爽;③司马懿趁曹爽出城祭祖之机,发动政变,夺回兵权,杀了曹爽。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能力层级A。

【解析】(1)《红楼梦》中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贾府主体故事之外的人物在全书结构和主

题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结构上,他们起了“未雨闻雷”的预示作用和“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2)现在考查一般比较具体细致,主要故事情节(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人物、人物间的关系)要记准、记牢。 三

1.【答案】①规律和自由统一(循规矩,能变化);②亲近自然,恢复观感天真状态。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此题可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原文“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

规律和自由的统一”,我们可提取“规律和自由的统一”;原文“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我们可直接摘录。

2.【答案】古代作家的名句轶事如同“口罩”“手套”阻断了他们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离间

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致使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天真意趣。(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这句话是在讲到“后世诗人”如何对待“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

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时说的,意在批评“后世诗人”“刻板”、“落套”,以反衬杨万里的诗。

3.【答案】①杨万里具有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没有因多看古书而失去敏锐观察力;②杨万

里能够用敏捷灵巧的手法,将形形色色的“山川”刻画在诗里。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以及归纳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此句在材料的最后,实际上是肯定杨万里在写诗上的做法与高明之处,抓住作者对

杨万里诗歌的评价的语句,整合一下即可。

21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