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哈姆雷特》有感

2022-02-24 来源:步旅网
读《哈姆雷特》有感

汉师0901 陈燕 1502090109

读过《哈姆雷特》,感受最深的是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哈姆雷特心中崇拜的对象就是父王老哈姆雷特:雄伟刚健,俨似神明。谁想父王暴卒,晴天霹雳,母亲随即改嫁,哈姆雷特的理想和信念已经无所寄托了,这幻灭感、失落感把他推向生死的边缘,在生和死的矛盾困扰中他想复仇。

首先谈谈剧本的内容。看完整部剧,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时,他是一个踌躇满志的王子。他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有美好的幻想,乐于思考,热爱父母、忠于友情,坚信能实现理想。他感觉世界是和谐的、富丽的。“大地”是“一副大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极好的帐幕”,“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人类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部分是哈姆雷特心中的理想——父王老哈姆雷特突然死去,然后自己敬爱的母后又嫁给自己的叔叔克劳迪斯,父王的鬼魂帮他揭开了父死母嫁及叔父弑君篡位的原因。这样重大的变故,使得哈姆雷特对爱情、友谊、理想都开始破灭,他开始怀疑“女人”,怀疑“人”,怀疑社会、人生。残酷的现实让哈姆雷特觉得“大地这一副大好的框架”变成了“伸到茫茫大海里的一座荒凉的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的帐幕”和 “这一层镶了金黄色火点子的房顶”,“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的乌烟瘴气”,而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哈姆雷特陷入了极度的挣扎与矛盾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哈姆雷特为了试探克劳迪斯安排了一出与鬼魂所说相似的戏剧《贡扎克之死》,结果克劳迪斯大惊失色,他的罪行被证实。“要知道本来啊简直是天神统治的这一片江山,如今王位上坐的是什么人?一个大大的——孔雀。”哈姆雷特由报父仇而推想到重整乾坤,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使命。这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但是这完全是一种向“不可能”挑战的梦幻、一种任何个人也无法实现的空想。他陷入了社会生存的根本矛盾,行动上无途径,思想上

1

很渺茫。第四部分是宫廷比剑,克劳迪斯发密信要借英国之手杀害哈姆雷特,结果哈姆雷特在他人的帮助下成功掉包并返回丹麦,在克劳迪斯的怂恿和策划下,勒替斯和哈姆雷特决斗,勒替斯的剑上抹上了毒药,克劳迪斯又安排毒酒执意想致哈姆雷特于死地,哈姆雷特果断采取行动,最后自己也同归于尽,他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没有也不可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使命。

其次在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时候,我联想到了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对比一下普罗米修斯和哈姆雷特,前者是行功果断,后者是踌躇不决,在普罗米修斯身上,障碍来自外界,而哈姆雷特障碍出自内心。普罗米修斯四肢被牢牢地钉死,他被暴力和权力紧紧地压迫者思想,而哈姆雷特被自我锁束缚,犹豫不决向永恒的锁链牢牢地将他栓住,他不停的怀疑,充满了矛盾。如果是普罗米修斯要获得自由,那么他只需战胜上帝,举起大山,驱赶胸口的鹰鹫,但是哈姆雷特必须打破自己的枷锁、战胜自己,必须赶走心中那个犹豫不决的哈姆雷特,必须移动自己的思想。没有认比哈姆雷特更令人焦虑了,当听到鬼魂说的话,见到他已死的父亲,哈姆雷特被说服了吗?没有。他摇头,他将怎么办?他不知道。在他的内心深处是猜测、是骇人听闻的现象、是血淋淋的回忆、是对幽灵的敬畏、是仇恨、是行动还是不行动的焦虑,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那么的忧郁。但是哈姆雷特也体现出了愤怒、激动,他对母亲诅咒,对自己辱骂,他同坟场的人谈话,大笑又践踏棺材,他疯狂的东一下西一下的击剑,他被生命所折磨,夹杂着现实和幻想。残酷的现实给活在理想中的王子是狠狠的一记棒喝。一夜之间,父亲死了,母亲改嫁了,他的叔父篡谋了皇位。现实彻底撕碎了美好的面具,露出丑陋和斑驳的一面。光明的世界仿佛一瞬间变得黑暗了。在光鲜的烟雾中迷失了许久的哈姆雷特终于开始渐渐苏醒。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现实所带给他的痛苦在他的思绪中不加丝毫掩饰的显露了出来。父亲的死亡结束了他的王子生涯,叔父的篡位浇灭了他对亲情的信任,母亲的改嫁玷污了爱情在他心中的神圣,老臣新贵的邀宠更是让他彻底体会了什么是世态炎凉。然而真正给予了他致命一击的还是那场残酷的

2

谋杀阴谋。原本热情如火的王子终于在现实的重重打压下变得忧郁沉闷了,终于,他开始思考,开始复仇。他是优柔寡断的,他用怒吼,宣誓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然而在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上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好几次可以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都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一次次功亏一篑。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和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徘徊。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次痛苦的思想突围。不停的疑虑,不停的思考,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是哈姆雷特所有烦恼和犹豫的聚焦,也是他人生所必须做出的抉择。对于生命的抉择,是成长中的王子所要走出的残酷的第一步。王子的复仇之路是智慧并且勇敢的。他在一步步的犹豫和探索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寻求解决途径的责任,他不曾停止过探索和搏斗,以自己的行为甚至肉体接受了来自生命的考验。他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他热烈的追求人生理想,勇于寻求精神解脱,他是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更是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最后我想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性格,我认为正是哈姆雷特的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中描写最动人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内心的冲突,鲜明地变现在哈姆雷特忧郁的情绪上,特别是他延宕蹉跎、贻误时机,错过了复仇的最佳时机。一次克劳迪斯在神像面前忏悔,周围什么人都没有,这时如果哈姆雷特抓住时机,一剑刺过去那么他就完成了复仇的任务。但是他又想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一个人忏悔的时候把他杀掉,那么他就会进人天堂。这观点束缚着他使他犹犹豫豫没有下手,痛失了复仇的好时机。我觉得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与哈姆雷特形成了对比,凸显出他缺乏决断的特征。当奥菲利亚的哥哥勒替斯知道父亲被杀后他奋不顾身的赶回丹麦替父亲报仇。“我的立场已经坚决:死也好,活也好,我什么都不管,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父亲报仇。”而哈姆雷特却整天垂头丧气,像在梦游似的,正如他所说“嗨,我真是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确像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空言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同样行成对比的是挪威人,哈姆雷特去英国的途中看到了福丁布斯领导的去攻打波澜的挪威军队,这支勇猛的大军为着区区弹丸大小

3

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向命运、死亡和危险挑战。哈姆雷特对比自己深感惭愧,觉得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动手干他想干的事情,但是他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他父亲被人残杀,母亲被人侮辱,他的理智和感情被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但是他却因遁隐忍,一切听从自然,“我所见到、听到的一切,都好像在对我谴责,鞭策我赶快进行我的蹉跎未就的复仇大愿!”我觉得剧中的这些对比都表现出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具有嘲讽和贬损。我觉得哈姆雷特的性格因为父亲的猝死和母亲的改嫁有所改变。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教育,形成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新看法。他热情的赞美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追求爱情,内心深处强烈而真挚的爱着奥菲利亚,珍视友谊、善良。但是父亲的猝死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母亲在天神般的父亲去世还不到两个月就轻易委身于萎缩丑陋的浊物,使哈姆雷特心目中关于“人”的理想陨落了。父亲死前对奥菲利亚非常热爱的,由于母亲改嫁叔叔,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女人的看法,他对奥菲利亚的态度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当奥菲利亚去看望哈姆雷特时,他连起码的判断也失去了,他说“奥菲利亚,你进尼姑庵去吧,没有哪个傻瓜会和你结婚,因为和你结婚不知会生下来什么有罪的人”。还说:“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这些变故改变了哈姆雷特的人生观。当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有为父亲报仇的义务时,他说了这样的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对他的任务并不简单的理解为为父亲报仇,而是把这个颠倒混论的时代重新加以整理,他的任务是重整乾坤。这里又体现出他敏感的性格特征,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事情,他感到自身力量的单薄。他意识到宫廷里外到处是奸王的耳目,他用装疯来伪装自己,但是他又神思恍惚、忽冷忽热,看上去像个神经失常的可怜虫。我看到了他的脆弱,也许是对历史任务理解过重的畏怯。

《哈姆雷特》是性格的悲剧,哈姆雷特以个人力量和强大邪恶的力量的较量,加之性格的悲剧导致命运的悲剧。但是从他的斗争中也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和封建势力的不懈的斗争。,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