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志鹏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4期
冯志鹏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国家自然基金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为我国基础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科研资源和广阔的研究平台,对于发展我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长远、持续、自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对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战略性支撑作用.如何在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过程中注重效率、提高申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把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申报质量;形式审查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7-0107-03
国家自然基金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为我国基础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科研资源和广阔的研究平台,对于发展我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长远、持续、自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对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战略性支撑作用.同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是我校基础研究项目的主要来源,既稳定和发展了我校基础研究队伍,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校争取其他科研计划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我校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工作.
高校作为自然基金项目的依托单位,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搭建基金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构架,这三个层面包括:学校、院系和个人.学校即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者),院系即院系管理部门(人员),个人即指项目申请者(承担者).这三个层面的人员同时也构成了基金项目的两类主体:项目申请者、项目管理者.下面就分别从项目申请者角度和项目管理者角度分别论述.
1 从项目申请者角度看项目申请过程
基金项目的申报过程对于项目申请者来说,不应仅是从基金委发布《指南》和申报通知(大致为每年12月份)开始,而是应该从基金委公布年度资助计划(每年9月份左右)开始到第二年3月20日申报截止日期为止.笔者将该申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调研准备阶段、申请书撰写阶段和专家审查修改阶段.第一个阶段,对应笔者之前提到的准备过程,后两个阶段则包含在具体申报过程之中.
1.1 调研准备阶段
该阶段从基金委公布年度资助计划(每年9月份左右)开始,到基金委发布年度项目指南和申报通知(大致为每年12月份),大约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较长的时间内,申请人有充分的时间对拟开展的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广读、精读中外文献,进行各类资料的收集,包括研究拟开展项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获取相关数据,提前准备相关附件证明材料,前期试验,联系相关合作单位或个人等工作.反复斟酌拟开展研究项目的选题,因为题目是项目研究
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申请者对所要研究的理论与技术经过深入思考、反复酝酿后拟定的.同时对所选题目在网络上进行搜索,邂免重复选题及研究.
对于上年度未获批准项目,项目申请者应认真分析专家反馈的评审意见,完善、调整申请书中不足之处,但不能盲目接受专家意见,需要认真判断.评审专家可以对你的项目进行评审,也可能是相同领域其他项目的负责人、申请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同时,评审专家不止评审一份申请书,他本人也有自己的研究任务或职务工作,难免因为事务太多,评审有疏漏的地方.
1.2 撰写申请书阶段
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之后,大致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期间须着手开始申请书的撰写.基金委会在12月中旬在基金委网站发布下年度申报通知,并将纸质版的项目指南寄往各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随后正式发布最新申请书模板.通过学习、研究、分析并与其他申请者充分探讨《指南》、申报通知、《条例》和各项管理办法内容,并通过依托单位组织的项目申请辅导大会,申请者可充分了解当年政策的最新调整和变化.
撰写申请书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主要途径,如何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是能否获得资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撰写申请书基本信息时,应当重点关注两点:第一,慎重造反申请代码,申请者应根据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项目的选题、研究领域和方向,参照指南上历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列出的研究代码说明和目录,准确、合理地选择申请代码.选择申请代码时,应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6位或4位数字,重点项目等特殊要求的除外).基金委根据申请人选择的申请代码遴选评审专家,以申请代码1作为主要依据,申请代码2作为参考.因此代码的选择决定该申请书送达什么样的领域、什么样的专家手中进行评审.第二,摘要的撰写.摘要是申请书内容的高度浓缩,精彩的摘要可以打动评审专家,引起他们的注意.申请者应当以精炼的、信息量足够的语言对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和浓缩.此外,在其他许多细节方面还须引起注意,如:随着每年政策的不断变化,不同的项目类别对申请人的要求不同,对预计研究年限和申请经费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等.
对于申请书正文的撰写,应按照资助类别撰写提纲的要求选择填报.正文应重点阐述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充分论述该项目的立项依据.同时,阐明申请的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这些都是专家决定是否给予资助的关键依据.由于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工作,因此在研究和申报时,应注意从I程实践或研究中提炼出具有共性学术内容的问题,并避免将现有工作不加深化、不加提炼地“打包”成基金课题,因其效果往往是重点不突出、学术问题不突出、创新之处不突出.
对于未获得资助的申请书,基金委均有书面的反馈意见,称为“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的第一步,是遴选项目的重要依据.因此,分析这些意见,对了解这些项目未获资助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申请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1.3 专家审查阶段
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评审阶段可在次年1—2月期间进行,各申请者根据撰写申请书进度情况自行安排时间.项目申请者可将自己撰写的申请书送交相关领域专家.在此之前(贯穿调研准备和申请书撰写阶段),可以邀请与自己申报领域相同、有基金申请经验的同行对双方申请书内容互相进行研究讨论,相互提出修改意见,笔者定义这一环节叫做“互质”.经过“互质”,便可邀请审查.专家的选择可参考以下几点:(1)专家可以是本单位的,也可以是外单位的,但尽量不要选择当年同时也申请了项目的专家进行评审,因为他们可能会提出不客观的评审意见;
(2)可以是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或者通讯评审专家,不要求是评审本项目的专家;(3)专家是否获得过科学基金资助,即使是非高级职称的人,获得过多次资助,也具备了较丰富的申报经验;(4)还需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专家的学历、学位等.
2 从项目管理者角度看项目申报过程
依托单位推行“学校一院系—个人”三级科研管理模式,作为学校层面项目管理者功能的延伸,院系的项目管理者应积极协助、配合学校科研部门项目管理者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工作量校大的项目申报阶段的工作.对于项目管理者,整个申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依次是:分析准备阶段、动员组织阶段、形式审查阶段.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应制定申报工作日程安排表,掌握好工作进度.
2.1 分析准备阶段
大致时间是从10月到12月,相比项目申请人准备阶段晚一个月,各依托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在本阶段,项目管理者须待上一年度所有项目批准情况下达学校后,进行统筹安排、全盘分析.在这一阶段,项目管理者除对学校上年度项目批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形成文稿外,还要对从基金委年度工作会议了解获得的信息以及项目《指南》进行分析研讨,学习相关政策,形成下一步申报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前期合理的计划安排,可以保证下一步工怍有条不紊地进行.
2.2 动员组织阶段
项目管理者按照申报工作计划安排,在12月至次年1月期间,及时组织申请、动员和辅导工作,召开各类辅导会,针对全校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政策解读、宣讲最新政策变化,组织分组讨论,解答问题,并及时记录大家提出的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这一阶段依托单位召开的各类辅导会,对于项目申请者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
有效的组织申请是提高获资助率的最重要环节.对于多数项目申请者来说,学校的申请组织和辅导是难得的能更加直接、有效了解年度政策变化和申请要求的重要途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所在.尤其是对第一次申请基金项目的青年人来说,能更快捷、形象具体地了解基金项目,使大多数青年人清楚地认识到获得基金项目的重要性,认识到撰写基金申请书、开展前期研究的过程既是对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总结和检验前期研究工作的途径,还能解决一定时期内研究经费的问题.
因此,学校各院系应把组织申报科学基金当作单位工作的重要日程,并在申请之前及早召开基金申请动员及专题辅导会.首先,各院系应根据上一年度同行评议专家的反馈意见,与申请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认真全面学习和领会《指南》,结合本校、本行业优势,扬长避短,明确中报重点,制定申报策略;其次,充分了解和分析基金委资助项目概况,有效防止选题的重复和单个学科申请项目数过于集中的弊病;对于上一年度未获资助、但评分较高的项目,在准确了解未获资助原因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指导申请者根据反馈意见,修改申请书,鼓励他们重新申报.
2.3 申报及形式审查阶段
2月底至3月中旬是项目申报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是工作任务最重、压力最大,也是最辛苦的一个阶段.任务重、时间紧.以我校为例,2012年共接收近210项申请,每项申请纸质材料一式两份,总共近420份申请,同时还有对应的电子版,2~3个工作人员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需要对之全部进行整理、审查、返回修改等工作,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管理工作必须细致到位,环环相扣.项目管理者应提前想好细节问题,对有可能突发
的问题提前考虑并做好预案.这一阶段,主要应做好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在内的材料接收,形式上的审查,返回修改以及项目的超项检查等工作.其中,形式审查和超项检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以我校为例,2010年度申报的近210份项目申请书中,有近150份材料形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形式审查和超项检查是值得去做、也必须做的工作.
以我校基金项目申请情况为例:2010年学校总共提交申请125项,其中7项未能通过基金委初步审查,所占申报比例为5.6%;2011年总共申报187项,其中8项未能通过基金委初步审查,所占申报比例为4.2%;2012年总共申报204项,其中7项未能通过基金委初步审查,所占申报比例为3.4%.这三年22项未熊通过基金委初步审查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1)申请者或项目组成员超项;(2)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人为在职博士生、中级职称,缺导师同意函、专家推荐信;(3)不符合《年度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申请书正文不完整,缺撰写提纲要求填写的内容;(4)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非本学科资助范围;(5)不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申请手续不完备等.这些问题也正是基金项目申请书填报和管理者审查过程中尤其需要重点把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分别从项目申请者角度和项目管理者角度,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各自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出现以上常见问题的环节和关键所在.
因此,依托单位可根据基金委超项检查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往年基金委初筛项目意见,制定各自关于形式审查的内容.如申请人的资格、限项要求、证明材料、填报要求(包括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申请代码)等.同时特别关注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基金、专项基金等申请量相对较少,申报要求特殊,科研人员接触较少的项目类型.对这类项目,科研人员不太熟悉,这是审查的重点.对此,我校专门制定了《形式审查表》,以帮助、提醒申请人有针对性填报、检查项目申请.
由于申请书是申请者经过长时间前期调研、分析、撰写,付出辛勤劳动的学术思想的结晶,如只因为—个小的疏忽或纰漏,造成项目无法得以评审,是很可惜的j这也造成了申请者、依托单位项目管理人员和基金委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因此,申请者和依托单位项目管理者应将工作做得扎实一点、认真仔细一点,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不是申请者一个人的事,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各司其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和效率,获得科学基金更好的资助,为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国宁,黄海,金立波,翟俊峰.科研单位加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管理的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5(03).
〔2〕高铭宇,刘竹青,牛爽,王红梅,吴志刚,于海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做法与探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3〕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实施对项目依托单位的影响[J].农业科技管理,2008(05).
〔4〕温晓平,王国辉,窦春蕊,屈李纯.关于科技论文基金项目标注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