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 要】《伤逝》是鲁迅一生唯一写过的一部探讨爱情婚姻的作品。两个自由相爱的年轻人并没有终成眷属,女主人公子君也为此而命丧黄泉。作者试图从男女爱情观的不同以及爱情中女性的独立精神等角度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4 【总页数】2页(P61-62) 【关键词】爱情观;独立精神 【作 者】张莹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10
《伤逝》是鲁迅一生唯一写过的一部探讨爱情婚姻的作品。文章以男主人公涓生的角度回忆自己一段逝去的爱情,从他们无以名状的爱情悲剧中揭示出男女两性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一、悲剧的起源——性格核心:一点痴迷
女主人公子君美丽贤淑,她独立的思想和“无畏的言论”深深地吸引着涓生。年轻的女子对爱情总是充满了幻想的,子君的“一点痴迷”就是将爱情等同于人生的另
一个开端,期望爱情带自己逃离,逃离目前生长的为父母家长所掌控的家庭中。她无数次地想象着在爱情的世界里,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不受任何人管束的独立的人,自由自在地描绘绚丽的人生。在涓生向她表白后,子君充满期待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逃离--走向两人世界。
二、悲剧的发展和终结——理想败给了现实
爱情开始的时候往往总是轻盈的、美好的。两个人忙忙碌碌地筹办着他们小小的幸福之家,并乐在其中。子君为离自己的“理想”更进一步而高兴,一次次的回忆着涓生向自己表白时的场景,在回忆中让爱情升温。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正宗的时代里,他们的爱情被众人视为离经叛道。然而此时的子君已经义无反顾,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爱的国度中,以为有爱便可以战胜一切,有涓生她即使付出一切也在所不辞。此时的子君为爱情叛离养育自己多年的家庭,而此时的涓生已经有所畏惧了,“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便使他的“全身有些瑟缩”。子君正为她生命的全部倾尽全力,并且为此而感到无限的幸福。但是此时我们却看不到涓生在爱情中忘乎所以的幸福,他还是理性的,他理性的分析着他们之间的爱情。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生活中琐碎的家务开始侵蚀了爱情理想的风花雪月。生活不仅是阳春白雪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没有在外工作的子君便忙于这些家庭琐事中,渐渐“于此却倾注着全力”,使得“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子君在这些家务劳动中变得和传统的女性别无二致了,为小油鸡而与邻居吵嘴,为一日三餐而围绕着灶台转,曾经的理想曾经的追求都被这些琐事磨得烟消云散了。这时候他们的爱情已经没有开始时那么让彼此赏心悦目了,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因得知了涓生为自由恋爱离经叛道的事情而将他解雇。这件事情却给子君带来了重大的打击,让本来勇敢的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这一点让涓生更为心痛,原来那个勇敢的子君已经不复存在了。生存的压力无处排解,“子君的功业,彷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
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他们两人此刻已经不能很好地相互沟通和理解对方了。涓生感觉到了自己在家里的地位“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子君也“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生活的压力又让他们放弃了子君视作他们孩子的阿随,他们之间的矛盾又一次地加深了,大概子君已经认定涓生是一个忍心的人了,而涓生也觉得自己“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如果自己不顾她而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的很”,而她却不能体谅自己。他们都觉得自己为对方付出了很多,而对方却不能理解自己。爱情让他们觉得压抑,又无处言说,所以只好开始了又一次的逃离。
先是涓生有意的疏离和冷漠,引起了子君的怀疑,她所作的是“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着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她在这样的求证中获得爱下去的意义和力量,而涓生却因此而感到厌倦和压力。子君将要沦为一个怨妇,“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个空虚却并未自觉。这让涓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害怕。他开始寻找着他们如此离经叛道的意义,权衡着他们在爱情中的得与失,思索着如何才能让双方都轻松些。终于当涓生鼓足了勇气说出了分手,她也“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在子君死后,涓生曾回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三、爱情悲剧的原因——男女爱情观的不同
看着他们的爱情悲剧,让人不免心生遗憾,分析其最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于他们不同的爱情观造成的。
子君是个痴情的女子,她强烈追求的爱情实际是一种盲目的爱,在这份感情中刚开始的她更多的是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勇敢无畏,证明自由恋爱可以比传统的
婚姻更美满更幸福。而涓生回忆爱情如何开始时他的印象却是模糊的,他只是因为听到她勇敢无畏的言论,赞叹当时中国还有如此勇敢的女性,而不由自主地欣赏她。他是顺着自己的自然感觉开始了一段自己并未对其有什么设计的爱情。动机的不同为他们以后的爱情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生活在一起后,她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作,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家庭上。此时的子君和之前先进的世界失去了联系,她不再有时间关心外界的政治,不再有心情关注外面现在有什么先进的思想。这样的漠然使她没有了进步,没有了新鲜活力,当然也就失去了可以与涓生共同探讨的话题。但是她却并没有觉察这是一个危险,她认为在自己没有工作养家的情况下,操持家务就是她唯一能为家为他付出的。子君的爱是为对方付出,在他们开始找房子的时候,她就卖掉了自己的金耳环和戒指为出一份力,“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她有一种潜意识指导着她的行为,既是她认为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真爱。她的感情是依附的,她的爱就是为他服务,她想要的是他给她一片可以温柔的港湾。然而涓生作为一名男性,他的爱情观不同于子君想要的相互依附的爱,他想要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理解的爱,在探讨中彼此成长,在争论中彼此进步。这在子君所沉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两人的爱情理想在家庭生活实践中而失落,这样的失败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四、结束语——爱情中的独立精神
查看很多研究文章,主要观点集中在“他们爱情的悲剧根源于子君不独立的经济地位”。我觉得相对于不独立的经济地位来说,她不独立的爱情观更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她的依附对于涓生来说无形中成了一种负担,她不再是那个思想自由言论无畏的女性了。她给他的爱让他觉得自己也必须跟随她一起以这种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方式生活、相爱。人生理想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这样的爱让涓生感觉自已被束缚被压抑了,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
子君的形象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宁娜很相似,她们同样一腔热情地追逐着爱情,可最终得到的却是一场悲剧。分析其原因,她们有着同样的错误。作为一个女性,首先不应该将婚姻看作是救赎她的途径。爱情只是她生活的延续,总有些东西,永远割不断与它的联系,比如她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所以想要实现她的理想,首先得依靠自己,别人至多是帮助她实现理想,永远不可能代替她。相辅相成,她也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个人,让对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爱情中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也就应该说的是尊重对方的习惯,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并且能从内心深处理解对方。
所以不要以为失去自己就能换来爱情,爱情中迷失的人是可怜的。即使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她也应该保持一种独立的心态,而不是凡事依赖于另一半。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天地。这里的独立不仅是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还有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朋友圈。这些不仅会让她的生活丰富多彩,更会给他们两个人的世界带来新鲜事物。子君的独立会让涓生相对也轻松些。然而她却忘了这些,生活中繁琐的家务将她淹没了,也将他们的爱情埋葬了。 参考文献:
[1]汪晖.反抗绝望——鲁迅的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