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毒分离株的变化特点
2023-07-27
来源:步旅网
广西畜牧兽医 嘲 2012年Vo1.28(2) 67 霎科学霉 誊实验莺 近年来我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毒分离株的变化特点 何秀苗 ,戴书剑 ,官丁明 ,黄志永 ,阳秀英 ,王桂军 ,韦平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3.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0) 中图分类号:¥855.3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12)02—0067—04 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可使法氏囊迅速萎缩而引起 1 IBD及IBDV的基本情况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 ̄al disease, IBD)是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J。 IBD是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 镇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该病以暴发地命名为 “甘保罗病”。该病分别为国际兽疫局(OIE)及中 国规定的家禽B类/---类传染病。自报道以来, IBD已先后流行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流行,受到了全世界 养禽业的重视。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 ̄e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IBD的病原,IBDV主要侵害法氏囊 的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从而增强机体对其它 疫病的易感性和降低对其它疫苗的反应性。IBDV 可分为两个血清型,即I型(鸡型)和Ⅱ型(火鸡 型),I型对鸡致病,Ⅱ型对鸡和火鸡都无致病性, 血清I型各毒株之间存在着抗原性和致病性差异。 根据毒力差异,目前我们通常把I型IBDV分成以 下几类:超强毒株(very virulent IBDV,vvlBDV)、 cIBDV和致弱毒株。cIBDV可引起感染鸡法氏囊 的萎缩和坏死,导致免疫缺陷和中等死亡率(20% ~30%);致弱毒株一般适应了鸡胚成纤维细胞或 其它细胞系,它们不引起鸡的死亡,通常作为疫苗 使用;vvIBDV则可突破经典I型株疫苗的保护引 起高达60%一100%的死亡率 .4 J。此外经常提到 的抗原变异毒株(vairant IBDV,vIBDV)普遍认为 它的毒力较弱,呈亚临床感染,不导致鸡高死亡率, 症状和病变均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抗原性的改变来 收稿日期:2012一O1一l1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自 ̄28058),广西科技攻 关项目(2O07Ao4O24、0537 ̄8—3A)。扬州大学江苏省动物预 防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06012) 作者简介:何秀苗(1975一),女,壮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动物 分子病毒学。 ・通讯作者。;E—mail:pingwei8@126.corn 患病鸡严重的免疫抑制和生长缓慢。 2近年IBD临床发病、危害的新特点 2O世纪8O年代前,IBD造成的死亡率很低, 最高者达20%一30%,经济损失主要由于免疫抑 制及相伴的法氏囊病变所致。当时用血清I型株 弱毒苗和灭活苗可以很好地控制IBD的传播。然 而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疫苗的高强度、大范围的 使用,病毒的毒力和抗原均发生了变异。超强毒株 vvlBDV的出现使疾病的流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 点:(1)发病的日龄范围扩大。原来多是3周龄~ 6周龄易感,现在扩大到3日龄一260日龄。(2)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发病率由原来的3%一 40%上升到10%一100%,死亡率由原来的3%~ 10%上升到30%一70%。(3)发病的表现不明显。 发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也不呈尖峰式的 死亡,发病的初期解剖后只发现法氏囊和肾脏有肿 大,到了后期才会见到法氏囊的典型病理变化,给 初期的确诊带来了极大困难。(4)病程延长。由 原来的7d延长到现在的10d以上。(5)免疫失败 十分严重。由于IBDV对理化因素及消毒药的抵 抗力比较强,病原在养殖环境的污染比较普遍和严 重,所以鸡雏在早期即被感染,导致发病日龄的提 前。另外由于超强毒株和变异株的出现,导致免疫 了经典毒株疫苗的鸡群仍可发病,目前单靠疫苗几 乎无法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6)免疫抑制。 由于IBDV对免疫功能的损害,特别是发病越早的 病鸡,免疫抑制的现象也越严重,产生了许多并发 症和继发症,如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支原体 病、新城疫等,并且这些继发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7)宿主范围拓宽。近些年研究发现麻雀、鸭和鹅 都可成为IBDV的自然宿主,给鸡IBD的防控带来 了新的难题。 研究表明,病毒基因组与病毒毒力和抗原有关 的相关基因的突变是造成当前IBD流行情况复杂 广西畜牧兽医 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时跟踪本地区现场流行毒株 基因的变异乃至抗原性的变化,对生产上疾病的防 2012年Vo1.28(2) 3.2分离株基因变异情况及其趋势 VP2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带有IBDV 依赖于蛋白质三维立体构像的保护性中和抗原位 点,可以诱导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并具有血清型 特异性,VP2序列存在高变区(vVP2),vVP2中特 定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可以使病毒的毒力和抗原特 性发生变化。因此,本课题组选择该区域为研究对 控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 的课题组连续研究10多年,一直跟踪养鸡业IBD 及其病原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取得显著的进展。 现将本课题组研究获得的一些重要结果及疾病防 控问题进行概述。 3现场流行毒株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常用商 象,以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株的毒力和抗原变 异情况进行跟踪预测。 品疫苗株的差异 课题组于2000年 0l 1年间,先后分别从广 西(南宁、玉林、北海、桂林和梧州等主要养鸡地 区)、海南、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广东共7个中 国南方主要养禽地区收集的临床疑似IBD的病鸡 的法氏囊样品共分离获得IBDV毒株76株。各年 代的不同致病型分离株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键 80 目前,课题组已经对部分分离株的vVP2变异 情况进行了报道 一“ 。流行毒株在vVP2序列上 的高变性,导致VP2编码的蛋白抗原性发生不同 程度的变化,使得疫苗株不能完全保护鸡群免受 IBDV的侵袭,是目前免疫鸡群仍频发IBD的主要 原因之一。研究对来自不同时期分离株的vVP2 区氨基酸进行比较发现,2000年_2o05年的分离 株的vVP2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属于传 统的毒株,而在最近6年(2006年-2011年)的分 离株与2000年 005年间的分离株相比,共发生 了11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2006年-2Ol1年的分 离株明显表现为基因组的不稳定。特别是在212 位点上,由传统的D变成N的毒株数量在上升,如 在2010年—20l1年获得的21个IBDV分离株中, 66.7%(14/21)的毒株就在这一位点上有变化,而 之前特别是2000年—2005年的毒株,只有个别毒 株有类似的变化。这一位点的变化也被认为与IB— DV的免疫逃逸有关 。此外,2006年—2O11年 的毒株,有25/51的毒株在263位上由L变成F, 24/51的毒株在338位上由H变成R,而且这两个 位点的变化总是相伴随。具有该类变化的毒株遍 布于所有本课题所检测的地区,显然具有时间上而 非地理的特征。 3.3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及与常用疫苗株的差别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本课题组的前 期研究结果 。¨,vvIBDV的vVP2氨基酸序列具 有222A、256 I、279D、284A、294 I和299 S的特征, 而弱毒IBDV则为222P、256 V、279N、284T、294 L 和299 N。在所有分离株中,共有58个毒株具有 vvlBDV的特征,这些毒株在遗传进化树中又分为 4个不同的群,使IBDV的流行更加复杂化。6个 毒株的部分位点既具有vvlBDV的特征,另外一些 位点又具有弱毒株的特征,介于超强毒和弱毒株之 间。12个毒株具有弱毒株的特征。与疫苗株相 比,具有vvlBDV特征的分离株在vVP2相关功能 广西畜牧兽医 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氨基酸差别,导致它们在遗传 进化分析树上分属于不同的群,亲缘关系较远,这 可能也是流行的vvlBDV为何能突破疫苗免疫而 仍能使鸡群发病的原因之一。研究还从疑似病鸡 中分离到了一些中等偏强毒力株和弱毒株,这些毒 株表现出与部分常用疫苗株较高的同源性,推测可 能是这些疫苗株先前在鸡群中使用后,造成场地污 染而感染新的易感鸡所致,或该鸡群免疫疫苗后又 感染了vvIBDV毒株所致。因为我们在分离到弱 毒株的同一鸡群的不同个体中大多同时分离到了 vvlBDV。表明这些疫苗株的免疫并不能完全保护 vvIBDV的感染。 4分离株的抗原变化以及与使用商品疫苗 株的差异 血清I型IBDV中不同的毒株之间抗原也存 在显著的差异或者是变异,根据朱爱国¨ 等人的 研究,血清I型毒株之间至少存在8个血清亚型, 并且这种亚型有不断增多的趋势u引。因此,对IB— DV血清型及其亚型的研究在疫苗的选择及新疫 苗的研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通过交叉中 和实验和微量血清中和实验对获得的76个分离株 进行了血清亚型分析,部分结果已发表l1 5 .引,表明 这些分离株至少分为3个血清亚型。68/76个毒 株与疫苗株B87(in)、FW2512同属于一个血清亚 型,然而这些毒株与疫苗株血清间的中和滴度均较 低,即这些疫苗株血清不能完全中和现有的分离 株。 5 目前应付这些新情况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研究表明,近年来,尽管各鸡场提高了IBD的 免疫水平,但IBD仍然广泛发生。特别是vvIBDV 的流行,使防控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广西对该病的 预防控制主要是通过活疫苗对雏鸡进行早期的免 疫,但由于不同地区流行的毒株都可能存在着抗原 性、致病型以及地域上的差异,用来制备疫苗的毒 株很难包含足够齐全的抗原成分,其实际效果往往 不理想;毒力比较强的毒株作为活疫苗,对雏鸡的 法氏囊造成损伤;雏鸡免疫活疫苗后通常需要10d 一14d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期间由于受到环境 中污染强毒的感染,往往在产生免疫前即已被感染 产生免疫抑制;大量使用中、强毒力同时还会造成 过大的免疫压力,诱导流行毒株产生变异,无益于 防病、灭病。因此,探索和研发能克服上述问题的 2012年Vo1.28(2) 69 IBD防控技术就成为生产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 关键性难题。目前,本课题组也已经研制出了具有 高免疫原性的多价灭活油乳剂苗,在3个大型养鸡 场进行田问试验表明,该疫苗能保护免疫鸡抵抗 IBDV强毒株的攻击,在鸡场应用后鸡群的IBD发 病率控制在5%以内。 结合本研究结果,针对当前IBD的新特点,课 题组认为,采取严格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接 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案仍是目前控制传染性法 氏囊病的有效手段。特建议如下: 5.1鸡场环境的消毒及清洁 由于该病毒对各种理化性质都有很强的抵抗 能力,一旦感染,病毒就会长期污染环境。因此,鸡 舍环境的消毒显得尤为重要。鸡群要实行全进全 出的饲养制度,减少外界环境对鸡群的影响,也可 避免外界病毒带人鸡场。 5.2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 调节育雏鸡舍内的温度,使舍内的昼夜温差变 化小于3 ̄C,保证鸡舍一定的湿度和光照条件;注 意增强鸡体质,加强鸡群的抵抗力,喂养全价的饲 料,在其饮水中投人多维葡萄糖和0.1%的盐水, 防止鸡体脱水,添加足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减 少外界对鸡群的各种应激刺激。 5.3免疫预防及方案 虽然有严格的卫生措施,免疫预防仍然是在高 感染压力下,对出壳后l周龄期间保护鸡群免受 IBDV侵袭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母源抗体的存 在,免疫预防的时间点掌握是关键,时间不当则会 使接种的活苗受到中和。因此,要制订严格的免疫 预防措施,防止免疫失败。 5.3.1 雏鸡的免疫雏鸡进行免疫前要对其母源 抗体水平进行测定,确定合理免疫程序。一般情况 下,经过免疫的种鸡的后代雏鸡在14日龄时采取 1.5倍剂量的弱毒疫苗进行首次的饮水免疫,在21 日龄的时候采用2倍剂量的弱毒疫苗进行二次饮 水免疫。如果母源抗体低、无母源抗体或者是母源 抗体水平高低不平的话,首次免疫应该提前,可在 出壳后用弱毒疫苗进行滴鼻、点眼来进行,或者在 1日龄时进行喷雾免疫。另外,中等毒力疫苗株 (目前常用的疫苗)能引起囊泡的损伤,从而会在 免疫鸡群引起免疫抑制,因此要慎用。 5.3.2种鸡的免疫种鸡在10周龄一12周龄用 中等毒力的疫苗进行一次免疫,在开产前应接种包 括本地流行血清型毒株的多价油乳剂灭活疫苗,从 70 广西畜牧兽医 2012年Vo1.28(2) 预防兽医学报,2009,(8):650—653. 而保证雏鸡有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而且在产蛋 高峰过后再加强免疫一次灭活疫苗,保证母鸡生产 后期孵化的鸡雏也保持足够高的母源抗体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Saif Y M.主编,苏敬良,高130. [9]何秀苗,官丁明,韦 平,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一个 自然病例的病原分离及其分子特征分析[J].中国家 禽,2009,31(14):18—22. [10]阳秀英,韦 平,周 祥,等.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YL051、YL052的分离及其VP2基因高变区序列的比 福,索勋主译.禽病 学[M].第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08— 较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6,25(2):101一 [2]朱瑞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见:韦版社,2008.149—177. 平,秦爱建 lO6. 主编.重要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 [3]何秀苗,韦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见:崔治中主编. [11]王桂军,魏建忠,吴忆春,等.安徽地区IBDV超强毒 株的分离鉴定和VP2基因序列分析[J].畜牧与兽 医,2006,(8):4—7. 鸡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15—125. [4]何秀苗,阳秀英,韦 平.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原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 (2):48—51. [12]宇文延青,高玉龙,高宏雷,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超强毒株的分离与VP2基因序列分析[J].黑龙江畜 牧兽医(科技版),2009,(5):5—9. [13]朱爱国,李劲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的 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2,(4):1—5. [14]Zhou Ji—Yong,Ye Ju・Xiu,Ye Wei—Chen.Antigen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5]阳秀英,韦平,黄志永,等.我国部分省区鸡传染性 法氏囊病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畜牧 兽医学报,2007,38(6):581—588. [6]何秀苗,韦 平,官丁明,等.2000--2007年广西鸡传 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J].病毒学报, 2009,(6):437—444. Virus in China From Layer Chicken Flocks[J].Prog.Bio— chem.Biophys,2005,32(1):37—44. [15]黄志永,韦平,吴俊姬,等.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广 [7]何秀苗,官丁明,韦 平,等.广西地区传染性囊病病 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VP2基因高变区的序列 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9):7—9. [8]何秀苗,官丁明,韦 平,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 西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 西流行株免疫原性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09, 39(10):880—885. [16]黄志永,韦平,吴俊姬,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 西分离株血清亚型的确定[J].畜牧与兽医,2009,41 (1):11—13. 夏季种鸡饲粮中添加电解质对生产繁殖性能的影响 梁明振 ,许晟伟 ,杨明柳 ,韦颂汉 ,覃小荣 (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宁530005;2.南宁市良源种禽有限责任公司,南宁530031) 中图分类号:¥816.7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5235(2012)02—0070—04 添加复合电解质添加剂Ⅱ。结果表明:(1)对照组、试 验I组、试验Ⅱ组试鸡的种蛋合格率分别为(94.22± 1.15)%、(97.33±0.71)%、(98.00±0.52)%,各组问 日采食量、产蛋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对应 摘要: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夏季在日粮中添加电解质 对种鸡生产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生 产繁殖性能相近,263日龄的良凤铁脚麻花肉种鸡45 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Ⅱ组,每组 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组3只。试验I组在基础日粮 的蛋重分别为(57.63±0.88)g、(60.77±1.86)g、 (61.88±1.48)g,差异不显著(P>0.05);蛋壳厚度分 另0为0.33±0.01mm、0.36±0.11mm、0.38±0.07mm。 中添加复合电解质添加剂I,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 收稿日期:2011—12一o2 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试验Ⅱ组 与试验I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哈氏单位分别 64.30±2.4、068.85±1.20、73.73±2.30,试验Ⅱ与对 基金项目:农产品加工(食品)技术研究与示范(桂科攻0992004— 4) 作者简介:梁明振(1962.1O一),男,汉族,广西玉林,教授,动物营 养与繁殖。 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与试验I组的差异不 显著(P>0.05),各组间蛋型指数差异不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