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一头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前途,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幸福。一个孩子的进步和徘徊,常常维系着一个家庭的欢乐与痛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有事业的延续,有理想的传递,有社会的信任,有家长的寄托。教师就是从爱出发,没有爱,教师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灵。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爱心,要让师爱成为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爱学生,就要想方设法地教好学生,尽职尽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教会他们运用知识。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爱学生,更要爱“后进生”。“后进生”更需要格外扶持,格外关心,倍加爱护,力争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他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一、感情倾注,召唤心灵回归
后进生往往生活在老师的冷眼、家长的呵斥、同学的戏谑、集体的排斥之中。游离于集体的后进生,由于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和信任而逐步形成“自卑—厌学—拒教”的心理状态。但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有一种归属的心理需求,都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够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 为此,教师必须改善集体环境,主动亲近后进生,少点指责,多点鼓励;少点埋怨,多点理解;少点冷漠,多点关心;少点否定,多点肯定;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友情,使后进生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同学没有拒绝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这样,后进生就会渐渐地向班主任打开心灵之门,转化他们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他们从某小学各年级中选出十几个班,对这些班学生进行“发展预测”。之后,把优异学生名单告知有关教师。所谓的“发展预测”只是摆样子,而优异学生的名单,则完全是随意指定的。通过老师的言行、态度等把这种喜爱和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些学生,使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价
值,更加自爱、自强、奋发向上,力求使自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取得了进步。可见师爱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促使学生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并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三、运用“共生效应”,提高转化效果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容易失去生机而枯萎,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但也充分显示了学生对教师的情结。当个别谈话时,有位后进生告诉我,他恨某位教师的原因是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和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在教室玩,那位同学不慎把玻璃打破了,他在帮助捡碎玻璃时,教师在门口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训斥了一顿,他想解释,却被要求面壁了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怎会信服这位老师呢?不信服又怎么能教育呢?教师应该首先耐心地问明情况,再做出公正、公平的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跟老师建立感情,有了感情,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诲。所以教师公正地处事,才能有效地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才能转化后进生。否则,连优生也不喜欢这样的专横武断老师。 四、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
率先垂范是师爱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则德高,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学生做个好学生,自己必须做个好教师。要靠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热忱的劳动态度,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书育
人过程中最直接,最深厚,最长久的力量。
教师爱学生,需甘愿付出,不断自我勉励,以奉献为乐,不把付出和成绩成为炫耀的资本和索取的筹码。一个把给予当作快乐的人,他的心态总是满足的,平衡的,向上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从自我做起,随时表现出良好的公德及正义善良的个性,热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随俗沉浮,以彬彬有礼的言语,落落大方的举止来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在潜移默化受到陶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做一大事——教育。而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在在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光辉下,应该正确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真正做到和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对学生真正做到“爱满天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