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
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与“和平与发展”两个同等重要主题的内容之一。
中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垃圾的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过程中,垃圾中所含有的和产生的有害成份,会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如何解决城市垃圾问题,还城市乡居民一个健康洁净的生存环境,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
中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达到440公斤,1996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就已达到了1亿吨,而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垃圾的历年堆存量达到60多亿吨,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垃圾堆存侵占的土地面积多达5亿多平方米。200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到了1.5亿吨,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中国城市垃圾的治理水平一直很低,长期依靠直接堆放和其它简易处理方式进行消纳,基本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致使城市垃圾污染治理问题欠帐严重。
在过去十几年中,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垃圾的管理上,都在由单纯的处置转向综合利用与处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垃圾处置的内涵。中国对城市垃圾污染防治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以寻找合适的地点加以“消纳”为目的。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垃圾焚烧数量甚微。
近10年来,中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垃圾处理率迅速提高。一些城市建成了大、中型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如日处理量2000T的北京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杭州、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也都建成有城市垃圾填埋场。
但是,大部分城市采用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方式处置城市垃圾,由于没有很好的压实机械,这些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填满封场。沿海省市垃圾填埋都很难再找到合适场地。许多城市缺乏资金;未能按标准要求建造填埋场地或焚烧设施,即使一次性的建设投资解决了,长期运行的费用也难以维持,因而也很难达到无害化处置目标。
三、城市垃圾堆放及简易填埋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服务于当代,遗害于子孙的“污染物转移”方式。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城市垃圾仍呈露天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状态,对环境的即时和潜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污染日趋严重。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
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据初步统计,累计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600平
方米达10吨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下降了10%以上。重庆市有些地方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浓度已超过本底三倍。
2、严重污染空气
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
3、严重污染水体
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
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为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中的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围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
例如:贵阳市1983年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堆放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滤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
哈尔滨市韩家洼子垃圾填埋场附近地下水中铁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2/3,锰超标3倍,汞超标29倍,细菌总数超标4.3倍,大肠菌超标410倍。
北京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对某垃圾堆放场地周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现场监测,其结果令人震惊:垃圾堆放场地下水已被污染,不能饮用;垃圾场周围100米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直到200米以外,才未检测出污染物。
4、危害人类健康:
裸露的可分解垃圾易使蚊蝇孳生,传播疾病,散发臭气,污染环境;自然堆放的垃圾最易成为蚊、蝇和啮齿类动物繁殖的温床。另外,裸露垃圾、纸张和细小颗粒随风飘扬,破坏环境市容,危害人体健康。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曾在某垃圾堆放场进行蝇、蛆和蛹的定量检测,结果是:平均每个检测者在两小时内测到苍蝇212只;在0.11平方米的垃圾面上,挖取1公斤垃圾样品,分类计数为螺蛆120条,蝇蛹979个。
5、垃圾堆放场自燃、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物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断、造成重大损失。象北京市昌平县一垃圾堆放场产生的爆炸事故将会有较大的上升趋势。
垃圾堆放产生的沼气(甲烷)就地排放(空气中甲烷达5-15%)时,一旦遇明火就会爆炸。不但易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严重污染大气,
据测算甲烷对臭氧层的破坏比二氧化碳要严重27倍;若沼气弥漫在农作物周围,农作物会被”烧“死”;
1994年8月1日,中国岳阳市羊角山垃圾场就曾发生过甲烷爆炸事故,使6平方米的污水泵房被冲毁,500平方米的积液池、沉淀塘被填埋。
四川省荣县长山镇在一个叫“廖叶沟”的小山沟里堆放了数十万吨的炭渣和生活垃圾,从1996年起开始自燃,冒出浓浓烟雾,刺鼻的硫磺味道混杂着各种各样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飘向四面八方。2001年2月,荣县政府从越溪河抽水对寥叶沟进行浇水扑火,整整5个月,停止浇水后燃烧如故,至今无法扑灭。
6、阻碍道路和排水沟道的畅通
有的城市或区域的垃圾直接堆放在道路两旁,积少成多,阻碍道路,有妨市容;还有的将垃圾倾倒在排洪沟,垃圾臭气冲天;有的将垃圾直接在河道倾倒,阻碍防
洪,污染水体,危害健康。
吉林省某市将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城市旁边嘎呀河的堤坝上,以垃圾筑坝,“蔚为壮观”,美丽的河流在垃圾的堤坝边流过,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7、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垃圾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日趋尖锐,已经成为一个人民关心、专家批评、旅游观光者留意、新闻媒体关注、对政府部门压力较大的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由于城市垃圾收运设施不能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监督管理薄弱,乱扔乱倒垃圾现象还较为严重,实际清扫面积低于应清扫面积,河道、公路、铁路两侧成了堆放垃圾的地点,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
由于缺乏列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往郊区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填埋,对环境污染严重,引起周围群众的强烈不满。这种“清洁了城市,污染了农村”的污染转嫁做法开始遇阻,郊区农民因拒收垃圾和反对在当地建设城市填埋场引发事件已屡见不鲜,有
些时候甚至深化为激烈的社会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处置城市垃圾的地方,建设新填埋场的难度增加,只能将垃圾向更远的农村转移消纳,造成清运成本急剧上升,对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城市垃圾处理政策
(1)从源头抓起,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
解决中国的城市垃圾问题的关键是要控制垃圾增长,实现减量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活,实现垃圾源头削减。
改变居民的燃料结构,较大幅度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减少生活垃圾总量,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从而节省处理费用和土地资源。
大力推行精、净菜进城,减少城市垃圾中厨余物的比重。 提倡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以及一次性材料的回收重复使用。对于需要使用包装的商品,应制定合理的包装限额。应减少使用一次性商品。对于必须使用一次性商品的部门和行业,应通过征收资源税或垃圾税等经济手段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实现强制回收。
提倡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物品,以及一次性材料的回收重复使用。对于需要使用包装的商品,应制定合理的包装限额。应减少使用一次性商品。对于必须使用一次性商品的部门和行业,应通过征收资源税或垃圾税等经济手段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实现强制回收。
(2)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促进资源化,减少污染
垃圾分类收集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收集方法。分类收集主要有两个目的:提高废品回收率和便于有害废物单独处置。各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垃圾分类方案,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争取在2000年各个主要城市在主要城区实现垃圾分类收集。
要大力提倡居民在家中分类收集抛弃垃圾;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机场、车站等地,应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的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加以分类收集。
由于城市垃圾收集、运输方式向封闭、卫生改变,垃圾中废品的回收应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在垃圾产生源头进行,可以由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部门或专业垃圾收集清运部门进行回收。
为保证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制定与之相应的合理稳定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惩制度,来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持续发展。
为推进废品回收,应规定设立使用回收标准,标注那些使用后需回收的商品及包装上,并标注回收物品的材料名称或代号、符号利于废品的回收、分类,提高废品的回收价值,促进废品的回收利用。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搞好垃圾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垃圾卫生安全管理的宣传,组织中小学生和市民代表参观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设施,使公众充分理解正确的收集、清运和处置方法对城市发展、对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
结合垃圾分类收集、垃圾收费等改革措施,进行大规模环境法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4)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的处理处置技术,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 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开发适合中国自己的垃圾处理处置技术体系。A、提高堆肥产品质量
堆肥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一条途径。中国垃圾中可堆腐有机物含量较高,比较适合堆肥处理。但是目前城市垃圾堆肥存在产品肥效较低、质量较差、销路不好等问题,使企业难以维持运转。因此,发展高温堆肥的关键是改进原料构成、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堆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相应的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堆肥产品的销售。
B、改进卫生填埋是处理生活垃圾不可缺少的主要方式
中国发展卫生填埋的关键问题包括完善卫生填埋场的场底防渗技术,开展污染评价,开发填埋气体的收集和利用技术和设备,开发填埋场的场底防渗技术,开展污染评价,开发填埋气体的收集和利用技术和设备,开发填埋专用机械设备(如压实机等)。把卫生填埋从单纯的处理转到资源利用方向。
C、加速开发国产焚烧设备
焚烧因其无害化彻底,减量幅度大,能将废物变为能源,可以节
约大量土地资源而倍受关注。但因其投资大,运行费用昂贵,操作管理要求高,在中国的发展受到限制。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成运行的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深圳是最早的一家,焚烧厂每吨垃圾处理费(不含清运费)在100元以上(1994年)。北海市垃圾焚烧厂正在建设之中,厦门、上海等城市也在筹建垃圾焚烧厂。已有的焚烧设备全部为引进国外产品。
加速焚烧设备的国产化,是中国发展垃圾焚烧的关键,重点是焚烧炉和烟气净化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和开发。在保证安全处理和运行的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垃圾焚烧处理的发展。
D、加大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的力度
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比较少的国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至关重要。要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好垃圾这一宝贵资源,要改变将垃圾作为废物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垃圾资源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垃圾的处理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包括高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按照技术创新的原则,从垃圾的分类收集、焚烧、填埋到资源化进行系统集成。
五、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1)填埋
填埋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但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例如垃圾渗出波会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垃圾堆放产生的臭气严重影响场地周边的空气质量,另外,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既是火灾及爆炸隐患,排放到大气中又会产生温室效应。近年来有的城市已经认识到这一问
题,建立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卫生填埋厂,较好地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但建设投资大,运行费用(包括规范的填埋、渗出液处理及甲烷收集利用等)高。最关键的是填埋厂处理能力有限,服务期满后仍需投资建设新的填埋场,进一步占用土地资源。以北京为例,如果采用现在的技术,将北京市12000吨/日的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单是建设投资就高达7.2亿元人民币(不合征地费用),而且填埋场的
寿命也只有12年。基于以上原因,国外从80年代以来,卫生填埋设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成为其它处理工艺的辅助方法,用来处理不能再利用的物质。
(2)焚烧
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减容、减量及无害化都很高,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是一种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但对焚烧条件控制不当会存在烟气污染问题,且设备投资巨大。国外目前通过改进焚烧系统工艺及强化尾气处理等手段已经较好地解决了尾气污染问题,但投资也相应增加。如果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垃圾焚烧发电,每处理100吨/日垃圾的建设成本接近1亿元人民币,我国的地方财政难以承受。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开发自己的垃圾焚烧发电系统,投资可以大大降低,仅为完全引进的五分之一左右,比较适合国情。但即便如此,单纯依靠垃圾焚烧来解决问题的投资也还是相当巨大的。以广州市为例,目前日产垃圾4800吨,如果采用基本国产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其投资依然高达近10亿元人民币,而且垃圾产量正逐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意味着每年新增垃圾焚烧发电建设费用8000万元,如果再加上从收集、清运到焚烧发电装置的运行费用,地方财政势必会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性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同常规燃煤发电相比,垃圾焚烧电厂的发电装机容量都很小,而且由于腐蚀问题,目前垃圾焚烧发电的效率一般不超过15%,远低于燃煤发电的水平。如果垃圾热值为 5000kJ/kg,按15%的发电效率计算,每100吨/日垃圾处理量配套的装机容量不超过1000kw,1000吨/日处理量的垃圾电厂实际发电量不超过9000kw,与燃煤电厂相比这个规模实在是太小了,势必会导致运行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电价无法同火电竞争,如果不依靠政府的财政贴,垃圾电厂将不能维持运行,当然也就谈不上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了。
(3)堆肥 堆肥的工艺也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的垃圾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技术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
目前已经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水平。但引进国外技术投资巨大,不适合我国国情。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己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发达国家由于生活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含量大大低于我国的一般水平,因此靠堆肥只能处理15%左右的垃圾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堆肥技术的推广。但就广东省的具体情况来看,生活垃圾中的易腐有机质(主要是厨余)含量都在50%左右,因此采用堆肥技术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堆肥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因此减容、减量及无害化程度低。因此仅仅依靠堆肥处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垃圾问题。
堆肥必须是将新鲜的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后再将易腐有机组分进行发酵,才能有效地防止重金属的渗入,从而保证有机肥产品达到国家标准,真正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
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源的持续培育与利用。缺乏或失去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更不可能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大规模的开采,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
化、枯竭。因此,从城市垃圾中回收资源,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已变得非常重要。
城市垃圾虽然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但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其加以回收利用不仅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能获得巨大的环境利益:其一是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其二是,通过回收资源,减少了要处理的垃圾量,极大地减轻了环境压力。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物质回收
从城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纸张、玻璃、金属、塑料等多种有用物质。在垃圾中进行物质回收的最有效途径是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就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可燃、不可燃等几类加以收
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有用物质的回收率。
(2)物质转换
物质的转换就是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比如,利用垃圾焚烧的炉渣可生产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有机垃圾可生产堆肥。其中,堆肥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提高有机物的含量,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非常重要。
(3)能量转换
能量转换也就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垃圾的可燃物增多,热值提高,进行垃圾焚烧处理的条件日益成熟,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热量,对其加以利用,可供热、发电及热电联供。条件成熟的地方,甚至可以热、电、冷联供。在垃圾填埋场,可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供热、发电,这不仅回收了资源,也减少了垃圾场沼气爆炸的危险。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产生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其中减量化是前提,无害化是目标,资源化是归宿。
七、城市实践举例
(1)蒙特利尔垃圾填埋场变成大型绿地公园
在上海世博会上,蒙特利尔馆展示了把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大型绿地公园的圣·米歇尔环保中心案例,这一案例曾荣获“最适宜人类居住社区国际奖可持续发展类金奖”。圣·米歇尔环保中心占地2平方公里,在1925年,这里是粉尘弥漫的采石场,1968年,人们又开始在采石留下的深坑里填埋垃圾,当时,这里是北美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之一。
垃圾填埋场给城市造成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居民的生活。为此,1988年,蒙特利尔市政府开始掌管由采石场转变成的垃圾填埋场,并创立垃圾分拣和销毁中心,开始用垃圾生产沼气并转化为电能。
蒙特利尔案例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这个垃圾场填埋了4000万吨垃圾,土层非常不稳定,因此在建设公园的过程中首先要经过覆盖确保垃圾气体不会逸出。专家们通过石块水泥、排水层、土工布、沙子、防渗透保护土层等多层式覆盖,把沼气散逸降至最低,并有助于有机物质
矿物化。到2009年,覆盖面积已达33公顷。
为了防止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当地设立了严格的环境跟踪计划,对沼气、垃圾渗出液的采集设施以及雨水和溪流经过土层所产生的物质进行检测,防止污染溢出。
持续的治理工作已经初现成效。目前,圣·米歇尔环保中心的环境已得到初步改善,而蒙特利尔市政府还在做进一步的打算,建设绿荫环绕的湖泊、树林、露天剧场以及游戏和休闲场地,并在周围设立文化、教育、工商和运动四个中心区,将在2020年最
终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2)深圳龙岗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空间广阔
一方面是建筑垃圾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原材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求迅猛增长。深圳龙岗区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房屋拆迁和道路改造,其中混凝土约占50%,砖约占40%,其余为废钢筋、废木材和生活垃圾。对占建筑垃圾80%以上的混凝土块、砖石完全可以进行处理加以综合利用。通过对建筑垃圾合理的加工处理,转化为用于替代碎石料的道路路基稳定层填料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部分替代混凝土和砂浆的天然粗、细骨料;建筑垃圾再生转化产品还可用于生产空心砌块、路面砖等类型的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制品;装配式建筑正在兴起,可以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加工处理,生产非承重的空心墙板。
龙岗首个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也是龙岗循环经济的示范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对包括石块、砖瓦、混凝土块、废金属、玻璃碎片、塑胶等建筑废弃物,将建立配套的建筑垃圾转化制品生产线。预计建成后建筑废弃物处理率在90%以上,年处理量在75万吨以上。
由此可见,建筑垃圾如果能被回收分拣处理,添加一定的原料后,就可以压制生产出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各种建材制品。“吃进去”的是建筑垃圾,“吐出来”的是再生环保建材,再生转化率可以超过80%。(3)荷兰固体废物焚烧供电供热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建设了一座固体废物处理厂。该处理厂以焚烧为主,该厂年处理垃圾80万吨,总投资4.66亿美元,由市政府
投资。每年除了处理本市30万吨生活垃圾外,还处理附近城市24万吨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25万吨。由于该厂处理垃圾实行收费政策。同时还向周围地区有偿供热、供电,所以该厂每年基本上能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
(4)德国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废物回收利用。
德国莱比锡—哈雷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出利用沼气和甲烷单菌制造可降解塑料的新工艺。这种细菌可将甲烷经过新陈代谢,在其体内产生细菌微颗粒状的聚合多羟基丁酸,提取出来后可以制取塑料。聚合多羟基丁酸在物理特性上与聚乙烯、聚氯乙烯等石化塑料产品非常相似,但它易于牛物降解.副产品只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会污染环境。生产这种塑料所需原料是有机废物发酵严生的沼气,沼气中含有60-80%甲烷。经过培养的甲烷单菌在反应器中经过24小时,就可生产出聚合多羟基丁酸,产生的废水、残余物和热可以在反应器中循环使用,节约生产成本。德国科学家发明了用废纸和淀粉制造泡沫包装材料。首先将废纸切碎,然后碾成独特的纤维,和淀粉搀和在一起,再将这种桨状物压制成颗粒,把它们放进密封的器皿中,施加高压和过热的蒸汽,然后急剧的减压,颗粒便起泡沫,形成多孔的小球。它们在承受冲撞时,功能优于苯乙烯,同时,这样得到的包装材料,比苯乙烯便宜,而且丢弃以后,它们会很快在大自然中被微生物和真菌分解,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为之做出切实的努力,就能为我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 摘 要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水和土是一切生物生存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
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帝国、巴比伦王国的衰亡,都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而亡国。希腊人、小亚西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些地方变成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1]。近几十年来因沙化导致撒哈拉大沙漠多次南侵,迫使邻近国家不得不放弃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使耕地岩漠化、沙漠化等成为不毛之地。
水土保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修订后的新《水土保持法》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水土保持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合成节约、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社会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 中国水土资源保护现状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据90年代初遥感普查,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中国七大流域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其中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而仅因土壤退化每年就要损失耕地约46.6~53.3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耕地面积在减少,可是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盐渍化、沙化、瘦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退化而丧失了生产能力。目前,全球15亿公顷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将会达到1000万公顷。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状况。1.1 问题与危害
水土流夫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危害有: (1)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退化。据不完成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4000多万亩,每年平均100万亩以上,全国每年至少流失50亿吨沃土。(2)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比地面高5一7米,成为著名的地上悬河。
(3)降低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寿命,给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困难。中国大中小蓄水工程已淤积泥沙200亿吨以上。
(4)生态环境恶化,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2 成绩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水、[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治土、治沙斗争。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全国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一4万平方公里。通过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
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面广量大,今后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另外,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由于人为因素,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
面向21世纪,为了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根本得到改变,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根本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恶劣生态环境的伟大号召。当前,全国人民正在积极相应这一伟大号召,扎扎实实地实施这一宏伟工程。主要措施是:
(1)加快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争取到2010年,使长江、黄河等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得到初步治理,使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2)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3)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执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机制,控制人为的新的流失面积的增加。
[3]2 中国的水污染及防治 2.1 问题
由于水资源的命脉性、不可替代性和不能广泛交流性,以及在中国的紧缺现状,决定了保护利用好现有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缺水。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1997年的监测成果,
1997年全国各大流域主要水系水质与1996年相比,总的趋势是继续恶化,这也是水污染程度持续加重的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2)城市周围水环境污染严重,并不断向农村蔓延,影响乡镇供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地下水污染由点发展到面,污染正由浅层水向深层水发展。 (4)季节性突发水污染事故逐年上升,南方多水地区也由于污染出现水质型缺水。(5)一些湖泊富营氧化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和渔业生产,水库富营氧化问题也呈发展趋势。
2.2 对策
近年来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强了淮河、辽河、海河、滇池、太湖、巢湖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水污染加剧的趋势还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1)做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在开发利用和调度水资源时,统筹兼顾,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地下水体的合理水位。
(3)对水体进行功能区划分。对生活饮用水的水源、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及其它具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并采取严格措施,保证保护区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使用标准。
(4)加强对排污口的管理,严格控制向水域排污,对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5)建立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造成水污染的单位,要负责治理并承担全部治理费用。
(6)鼓励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和普及推广。 中国的土壤流失现状及防治
3.1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植被破坏。植被破坏使得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流失的先导因子。
坡耕地垦植。它使土壤暴露于水力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指数关系。由于我国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丘陵地区农业活动势必由平地向坡地推进。坡耕地农业是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和黄土高原的特色。
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江南丘陵、黄土高坡土壤流失严重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1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因此也加重了水土流失。
3.2 土壤流失的防治已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从几方面下手: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土壤流失是关系到区域乃至全国农业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要在处理人口与土壤资源,土壤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上下功夫。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和全国性荒地开垦,农、林地监督性法规,制定土壤流失量控制指标。要像保护环境一样处理好土壤流失。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对于土壤流失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土壤流失防治。
(1)在森林、草地植被完好的地区,采育结合、牧养结合,制止乱发乱砍,控制采伐规模和密度,控制草地载蓄量。
(2)在坡耕地地区,实施土壤保持耕作法。对于农作区,可实行土壤保持耕作。丘陵坡地梯田化,横坡耕地,带状种植。实行带状、块状和穴状间隔造林,构筑生物篱等田间工程,以促进林木生长,恢复土壤肥力,(3)在土壤流失严重地区要将保护放在首位,高标准梯田化以栏沙蓄水,增厚土层,培育森林植被。在江南丘陵、长江流域可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乔、灌、草木作物,以植物代工程。
总之,防治土壤流失,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保护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中国总理温家宝25日在“斯德哥尔摩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上发表演讲,就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看法。他表示,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要构筑绿色壁垒。
温家宝说,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对此,我有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2.1 水土保持工作必须依法进行
依法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靠保证。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中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的权力。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各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总站”,对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重点防治区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区建立动态监测网络,建设自动化的水土保持信息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系统,为水保执法提供可靠依据。二是由各级政府发布命令、张贴公告,村村制订乡规民约,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共同遵守封禁命令和生态保护规定。三是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加大宣传力度,实行舆论监督。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反面曝光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重视;采取政策规定、乡规民约、宣传教育与经济处罚多措并举,遏制违法事件发生。四是请人大、政协领导出面,组织有公安、政法、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执法联合检查,督促各级政
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巩固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
(3)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如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自然生态封禁修复实施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计收管理办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费使用管理办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水土保持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争取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事有法可依,件件有章可循。
(4)完善和制定优惠政策。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政策要有连续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政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水土流失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下岗职工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以工补农”筹资政策,以及其它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
[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治理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修订《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对于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加快水土保持治理起了极其重要的规范、指导和保证作用。但由于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水土流失防治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把这些可以指导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观念、新经验、新办法(如科学发展观、基本国策、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保障和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写入新的水土保持法,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全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4.2.2 水土保持工作要建立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1)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只有稳定增加的投入来源,才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财政预算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电基金、国债基金、以工贷赈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费、防护林建设费、大中城市防风固沙、保护水源经费,以及群众投劳承诺和吸引企业筹资、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等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条件的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行、亚行贷款实施经济效益明显的水保工程和加工项目。
(2)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效补偿机制。主要有水土保持建设基金(由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助费和“四荒”拍卖与股份收入组成),水土流失防治基金(从大中型水库的水费、水力发电上网电费年收入总额中提取5%),水土保持补偿基金(由有关城市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补助为保护城市在上游建设风沙源防护区和水资源保护区)等。
(3)建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管体制。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除按基本建设项目“三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外,还要增加“四制”,即工程建设公示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建后管护责任制。严格项目质量,建设精品工程。
(4)建立封禁区群众生产生活补偿机制。“群众不富,水土流失治不住”;“农民不饱,生态治理搞不好”。对于封禁区(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区)要建立健全吃粮补助、生活补贴、饮用水源、燃料来源、生产门路等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和补偿机制。要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不但保证农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民的当前利益,还要考虑农民的长远利益。如过去退耕还林还草每亩耕地补粮北方100kg、南方150kg,补钱20元的政策需要延续;帮助群众饮水解困工程,保证饮水安全;搞沼气和小水电建设,以电(沼气)代柴;帮助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副业生产,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打工等,使农民生产有收益,生活有保障。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群众才会自觉地维护封禁措施落实,参与水土保持建设,
巩固生态修复成果。
(5)建立水土流失防治公众参与、社会共管的激励机制。一是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由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发布“基本国策”执行情况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公告”,表扬好的典型,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事件进行新闻曝光,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实行社会监督。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动员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广泛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吸引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事业单位承包“四荒”治理。三是请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与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基本国策”,形成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
4.2.3
水土保持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1)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GDP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贫困地区农民脱贫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毁林开荒和超载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由此形成边治理、边破坏局面。因此,如何按照《21世纪议程》的原则,通过立法建立起一种机制,把资源价值评估、生态功能价值列入国民经济指标体系,评估与权衡经济发展与破坏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GDP 体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以评估各级政府工作,评估各级官员政绩。
(2)水土保持与扶贫工作密切结合。我国贫困人口的90%生活在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反过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荒越牧、越牧越荒”,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使水土流失加剧。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应与扶贫工作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政策,因地制宜扩大各种生产门路,切实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这样才能巩固水土保持的成果,使水土保持的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4.2.4 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
(1)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各地不宜脱离降水量和水土资源等自然状况,提出不切实际生态建设的口号,也不宜脱离当地实际情况“一刀切”式推广水土保持技术。要注意总结当地多年经验和群众的创造。
(2)加强基础研究。注意在流域的尺度上研究水土保持对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长远影响问题。比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对于本区域和相毗邻地区水、土、气、生和经济的影响;区域水土保持与全球变化研究:水沙物质汇集运移对陆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源要素迁移转换和近海水质的影响;全球或区域性大气降水增减、温度升降、季风环流变化等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科学看待水土流失,做到适度治理,合理保护;开展水土保持的社会学研究等。
(3)加强专项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应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发经济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寻找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办法;加强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
(4)实施“中国水土保持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学考察,对全国主要水土流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现状,明确关键问题,制定战略规划,提出相应对策。
4.2.5 水土保持要建立协调机制,扩大公众参与
(1)建立全国和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协作互动。水土保持工作涉及众多政府部门,需要协调管理,避免政策不统一、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劳民伤财等弊端发生。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将有关部门分管的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生态屏障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建设。
(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使当地居民主动而不是被动参与水土保持
建设。特别重视倾听当地居民的要求,关心他们的经济利益。采取各种方式使全社会关心水土保持
[5]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结课论文 事业。
(3)开展国际合作,不仅争取资金支持,更多借鉴国外新的经验,新的管理模式,推动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
(4)充分发挥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水土保持事业的作用。全球建立跨行业的讨论、研讨平台,为社会各界服务。
结束语: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保护水土资源,加大力度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同时也希望世界各国的朋友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国际合作,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中国和世界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山青才有水秀,穷山必然恶水,长治才能久安。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长期破坏的结果,恢复生态平衡则需要更长的周期。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抓上十年二十年,就能大见成效,我相信,经过一代人至几代人的努力,必定会根本改观。只要我们尊重规律,总结经验,坚定目标,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再造祖国的秀美山川[6]。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 1999(2)
第三篇:环境友好材料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友好材料——可降解材料
摘要:本文对环境友好材料——可降解塑料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介绍了目前塑料的优点与缺点,以及其现在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引出可降解塑料的概念以及出现的意义。接着介绍可降解塑料的种类,每一种可降解塑料的大致定义、原理、降解机制、缺点,以及对可降解塑料的应用,现在所具有的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意义。
关键字:塑料,可降解塑料,降解机制,分类,相应的缺点,趋势,意义。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飞跃,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时,我们可以看到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从而有人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人民对环境的破坏不仅仅是大量的掠夺式的利用各种资源,还包括将使用过后的废弃物随意丢弃。由于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劣,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体会到环境保护的主要性。大家都知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特别是国家的“限塑令”的政策的颁布,是大家更加重视日益严重的废弃物污染特别是塑料制品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类新型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可降解材料。
为了更了解可降解材料的可贵性,我们来说说塑料材料的危害。塑料的以下优点: 1.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碱反应。2.塑料制造成本低。3.耐用、防水、质轻。4.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5.是良好的绝缘体。6.塑料可以用于制备燃料油和燃料气,可以降低原油消耗„„塑料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塑料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农用薄膜等的广泛使用,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其所具有的的缺点有:1.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2.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例如聚苯乙烯燃烧时产生甲苯,这种物质少量会导致失明,吸入有呕吐等症状,PVC燃烧也会产生氯化氢有毒气体,除了燃烧,就是高温环境,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例如苯等。3.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4.塑料埋在地底下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也不会腐烂。从而大量使用的的塑料废弃物不易分解,而其残留在公共场所和海洋中,或残留在耕地的土层中,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世界性公害。5.塑料的耐热性能等较差,易于老化。由于大量使用的的塑料废弃物不易分解,从而其残留在公共场所和海洋中,或残留在耕地的土层中,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了世界性公害。随着塑料的越来越大的使用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可降解塑料的重要性。
环境可降解材料一般是指被环境自然吸收,消化,分解,从而不产生固体废弃物的一类材料。到目前为止,根据降解方式不同,可将降解塑料分为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1)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是指该塑料在日光照射下发生裂化分解反应,使材料于日光照射后一段时间内失去机械强度,达到分解的目的。
光降解塑料分为共聚型和添加型两类,前者是用一氧化碳或含碳单体与乙烯或其他烯烃单体合成的共聚物组成的塑料。后者是在通用的塑料基材中加入如二苯甲酮、对苯醌等光敏剂后制得,制造技术简单。但其缺点是降解时间因日照和气候变化难以预测,因而无法控制降解时间。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机制:1.塑料材料在日光照射下发生裂化分解反应,或使材料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失去机械强度,达到分解目的。2.常用的塑料,如聚乙烯(PE)等受光照不能发生分解。这是因为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波长为300~400nm的近紫外光的光能比共价键的解离能小得多。但如果某种塑料含有醛、酮等羰基以及双键,就能吸收光能,进而引起降解。3.聚乙烯发生降解,可在聚乙烯基材中添加光敏剂,由光敏剂吸收更大的光能后产生自由基,然后促使其发生氧化反应而降解。
光降解塑料的缺点有:其生产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熟,但因为此类塑料只适用于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的地区使用,应用范围狭窄;另一方面,光降解塑料的主要成分是难以完全降解的聚烯烃类树脂,且一些光敏剂为重金属物质,很难达到环保要求。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单纯的光降解塑料的产量逐渐下降。(2)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
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破坏性塑料(也称
之为不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两类。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制得,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破坏型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原料与通用合成树脂通过共混或共聚方法制成的。
生物降解的降解机制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作用阶段:生物的物理作用阶段,由于微生物的增长而使塑料发生机械性的破坏。;生物化学阶段,微生物对聚合物的作用而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微生物侵蚀导致塑料分裂或氧化崩裂。
生物降解塑料的缺点(1)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2)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透明度低,给人一种不够清洁和难看之感,用起来不放心;(3)价格偏高,由于商家是免费赠送,所以成本难以接受。
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1.物质的化学结构,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难易程度首先取决于生物本身的特性,同时也与有机物的结构特征有关。2.共代谢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常通过共代谢而获降解;尤其对一些结构复杂的有机污染物更是如此。3.环境物理化学因素 包括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通气情况、酸碱度、温度、水分、光照和毒物等,均会影响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范围与速度。
(3)光/生物全面降解性塑料
光-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复合塑料。它是结合光氧与生物全面降解作用,以达到完全降解的目的。而其之所以能够双降解,关键决定于它的整体材料中加有两种诱发剂,即在材料中掺混有生物降解剂淀粉,还掺有诱发光化学反应的可控光降解的光敏剂或被人们称之为“定时器”的复配光敏剂以及自动氧化剂等助降解剂。
光-生物降解塑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淀粉添加型光—生物降解塑料,另一类是采用金属鳌合物作光敏剂,其光降解产物最终能生物降解。光—生物降解塑料实际上是光降解塑料的改进型,其应用领域与光降解塑料大体相同。此外不同的分类法中还有水降解塑料、氧
化降解塑料等。
光-生物共降解机制是塑料先通过自然日光的作用发生光氧化降解,并在光降解达到衰变期后可继续被微生物降解,最终变成二氧化碳、水及一些低分子化合物,参与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中。
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无光或者光照不足是不易降解或者降解不彻底的缺陷,还克服了生物降解塑料加工复杂,成本太高不易推广的弊端。但是目前这类降解塑料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光和生物降解两者的有机结合尚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开发。
降解塑料的应用:降解塑料是新型的功能性材料,它可以用来解决废弃塑料的处理和消除其对环境的白色污染问题,因此发达国家已将降解塑料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1.工农业生产资料。有农业薄膜,如林业木材、土壤、沙漠绿化保水材料;水产用材,如渔具、渔网;建筑薄膜;纸代用品,如纸张薄膜;农药、化肥缓释性材料。2.生活领域。用来制作包装袋、包装箱、饮料瓶、休闲用品(野外旅游用品等)。3.医用材料。作为医用材料,主要包括手术缝合线、外用脱脂棉、绷带、骨科用固定材料、生理卫生用品、药品缓释控制材料等。例如,PHBV和PLA可用在医药上。
问题:可降解塑料现在所存在的问题: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价格高,要高于通用塑料5~10倍,不易推广使用;②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控制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医学上应用要求降解比较快,而作为包装等材料要求有一定的使用期;③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评价方法有待完善;④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使用会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利用。
未来发展趋势:可降解塑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工作将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分子设计,精细合成技术合成生物降解塑料;
2、采用生物基因工程,利用绿色天然物质制造降解高分子材料; 3、通过微生物的培养获得生物降解塑料; 4、提高材料生物降解性和降低材料的成本;
5、建立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统一评价方法,搞清降解机理;
6、降解速度的控制研究。
意义:可降解塑料的意义: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功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和抑制环境矛盾,对石油资源是一个补充,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和合金化技术在塑料材料领域中的威力和前景,它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研究开发的热点。随着降解技术的完善,降解性能在不断提高而成本在不断降低,可降解塑料正在逐步进入实用化、产业化,在治理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曾经让我们忧虑的“白色污染”会逐渐从环境中消失,更多环境友好的产品将涌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相信,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将为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作出巨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环境材料》,孙胜龙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环境材料学》,翁端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百度百科:环境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等版块。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s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aterials, biodegradable plastics were expounded.at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lastic, and the harm caused by now.Thus the concept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 and significance of it are explained.Then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kinds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nd each kind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 roughly the definition, principle, degradation mechanism, the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s, problem of biodegradable plastic,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fu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Key: Plastics, biodegradable plastics, degradation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the corresponding shortcomings, trend and significance.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之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二、我国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该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
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第五篇: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浅议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指导老师:詹海斌 院 别:管理学院
专 业:地理科学 姓 名: 韩思军
学 号: 2009113134 日 期:2011.11.29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浅议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四大问题,都与水密切相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水资源保护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充分体现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尔后为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更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保障实施,而水资源被定位于资源中的首位。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2日,中央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也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3个方面。而资源中水资源又是人类最重要最不可缺的资源。所以,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也是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2、水资源的特性。
(1)循环再生性和有限性。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被不断地蒸发升空,蒸发的水汽在空中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形成大气降水,从而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所以说,水资源具有再生性或可恢复性。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全球总水量约为13.86×1012m3,而海洋水量为13.38×1012m3,占总水量96.5%。淡水仅为350×108m3,占总水量2.53%。在淡水中,大多数储存于冰川、极地和埋藏在很深的地下含水层中。较容易开发利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的淡水资源仅为全球水储量0.000 03%,因此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2)时空分布不均性。A.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在国内,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造成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在地区分布差异极大,旱、涝灾害经常同时发生。B.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洪枯变化大。主要体现在降雨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方面,径流的年内分配特点是汛期(6~9月)径流十分集中,通常占全年径流量的50% ~85%,而冬春季节雨水稀少;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更大, 1991年穆棱河年径流量为35×108m3,而1998年径流量仅为8.2×108m3,则差4
倍多。C.不可替代性。在自然资源中,大多是可以替代的,但是水资源有3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即维持人类生命的作用,维持工农业生产、维持良好环境作用。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工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生态环境就会恶化。D.利害两重性。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恩惠,但水量过多或过少,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如果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就会造成水质污染、环境恶化、地面下沉、土地沙漠化等危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生产。
三、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
2、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对乱砍乱伐造成的植被严重破坏引起水土保湿及水资源污染等行为应坚决制止。
3、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襄樊学院管理学院地理科学
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总之,水资源保护的本质就是通过行政、工程、法律、科技、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水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希望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保护,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很好重视。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