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把作者对奉献者的赞美倾注于行道树身上,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图示等创设情景,通过朗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导入和整体感知结合在一起,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课文,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内涵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再通过板书设计,进一步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最后通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由课文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 ②.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品味本文形象化的,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④.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⑤.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朗读法。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3.研讨点拨法。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稳重处事行事、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旨,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③.多媒体PPT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î):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牙龈(yín) (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5)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6)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7)贪婪(lán):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8)冉冉(rǎn):慢慢地。 (9)苦熬(áo):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10)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11)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3.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
生观察)。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二).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然后讨论,筛选、整理。理解回答:
1.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
3.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赞美了什么?(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
哲理性的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5.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举例说明。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可自抒己见。 6.老师小结:
行道树正象征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这篇短文也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第二课时
四.再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你还有哪些句子不理解?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怎样理解第2语段中“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所以“堕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习惯于污浊,早巳麻木不仁,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感觉城市充满烟尘,一行绿树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只能是点缀。所以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的痛苦、怨愤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人们无私奉献。
4.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这些都使它们是痛苦的。 5.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
愁”“堕落”等的理解。
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甘愿自我牺牲,它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高尚的胸怀。 6.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只有付出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太阳中,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是更深沉的幸福。
7.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快乐什么?(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自己从事神圣的事业,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虽承受痛苦,但他们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五.合作探究写法。
1.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2.对比手法: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①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优越处境对比;
②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无知行为对比;
3.象征手法:本文作者借行道树的内心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歌颂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行道树是无私奉献者的象征。行道树与无私奉献者有什么联系?
①.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的自在生活条件,总是
一身烟尘;无私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②.行道树与无私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③.行道树与无私奉献者所从事的事业都是神圣的,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深深的幸福。 六.拓宽与延伸
①.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②.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③.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④.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生各抒己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八.布置作业:
1、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 2、阅读作者其他散文。
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神圣 痛苦 深沉 行道树 原始森林同伴
(奉献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