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024-02-28
来源:步旅网
第11卷第4期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VoL 11 No.4 2014年4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r. 2014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鼯 (华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泛在知识环境是未来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文章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 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发现及信息服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泛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发现;移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69(2014)04—0061—0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TANG Kai (Library ofNorth China 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jiao,101601,Chian) Abstract: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is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of future socie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in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 ment,and put forward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refers to information re— sourc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 discove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biquitous library;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 dis— covery;mobile library O 引言 境是指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 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的网络化、信息 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 服务的移动化正改变着用户的信息行为,并催生 施,它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 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更为完全彻底 Know1edge Environment,UKE)这一概念由美国国 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 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环境。l】 国内对于“泛在知识环境”的研究始见于 在2003年6月召开的“未来的浪潮:后数字图书 2005年,有学者认为泛在知识环境是从图书馆学 馆的未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将数字图书馆的 领域来说明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所达到的一个理 未来描述为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知识环 想状态,是一个美好而又并非遥不可及的愿景。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校级指导类教研课题“以培养信息检索利用能力为中心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体系研究” (HKJYZD20134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TSG2013B02) 作者简介:唐开(1973一),男,河北衡水人,大学毕业,华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E— mail:tangkail@sina.corn 61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泛在知识环境具有信息的泛在化、服务的智能化、 体系的集成化、学习的终身化等重要特征。泛在 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也称渗透性图书馆 (Pervasive Library)。它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形态, 而是一种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其本质是图书馆 服务的泛在化。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泛在图书馆 的内涵和外延就是泛在化的知识服务 J。泛在 图书馆必须打破时空限制,使任何用户(Any US— er)在任何时候(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 librayr)拥 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 information resource),以 实现人类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目标一“5A”。因 此,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是泛在图 书馆的重要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 设、信息资源发现与信息服务方式都将发生巨大 变革。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与人才优势,最 大化地拓展和延伸服务,突出其信息知识中心作 用,彰显其在信息和知识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正 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 的新形势 1.1 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社会迈入大数 据时代 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 早在2004年,谷歌公司就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 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 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打造谷 歌数字图书馆,预计在2014年将这五家图书馆 的1500万藏书全部数字化,并于今年11月份取 得知识产权诉讼的重大进展。谷歌的雄心不仅 于此,而是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皆可访问与利 用。另一方面,开放存取(Open Access)运动风 起云涌,越来越多的教学和研究资源、科学数据 可以通过开放存取的方式免费获得。开放存取 是依托互联网的新的对科研成果采取“作者付 费出版,公众免费获取”的学术资源交流共享方 式,主要包括开放存取期刊、机构知识库与刚刚 兴起的科学数据管理三种形式。开放存取期刊 62 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 的传统期刊转化而来,其期刊质量正逐步提升 且逐渐得到学科领域的认可。机构知识库是本 机构成员研究成果的有效发布渠道,同时也是 对本机构学术资源的保存、管理和充分利用,主 要由高校图书馆创建,有的学校以数字文库的 形式出现。截止2013年l2月,开放存取期刊目 录(DOAJ)收录开放存取期刊10027种,其中全 文期刊5764种,全文文章157万余篇;Open. DOAR注册的开放存取仓储为2200个。开放存 取资源大多是学术资源,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 学术资源的重要来源。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在 统计该校2011年被SCI收录的105篇典型论文 的参考文献时发现,可以开放存取的文献共 1177篇,占所有参考文献的35.9%。有学者研 究表明,在Elsevier的1015种医学期刊中,从一 个或多个途径可获得其开放存取期刊560种, 占所收藏期刊总数的55.17%l3j。随着数字化 背景下第四科学研究范式的形成,科学数据越 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同时,为促进科学 数据共享,保证科学期刊的质量,学术期刊要求 作者将相关数据存储到相应的科学数据存储库 里也已是大势所趋。泛在知识环境下,社会已 步人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中心的 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据OCLC研究发现,89%的 大学生从网络搜索引擎开始检索资料,只有2% 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开始查寻。另 据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数据 显示,美国大学图书馆人均借阅量正在急剧下 降,若按这个趋势,这个数字将在十年后归 零 。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存在相同情况,正沦 落为学生的自习室,值得深思。 1.2信息资源多样化。缺乏有效的资源发 现机制 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日益丰富多样,但由于不同的资源在组织结构、 资源分布、检索技术和访问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需要逐个访问,虽然有的学校做了整合系统,但 效果不是太理想,给读者的资源利用带来极大 的不便。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主要是以 第4期 唐开: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图书管理为主的管理系统,不但对图书的信息 特征揭示简单,没有像网上书店、Google Book、 豆瓣网等可以提供图书封面、作者简介、图书目 录、部分试读及读者评价等详细信息,方便用户 选择,而且对于独立于介质的数字资源,如各类 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开放存取资源的 管理已无能为力,其集成性已丧失。可以说,既 无法管理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拥有的所有信 息资源类型,又无法管理与数字资源相关的获 取、揭示、整合、利用等生命周期的整个业务流 程 J。再加上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图 书馆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不少数据库,但对于许 多用户却是陌生的,学生更喜欢使用Google或 是Google Scholar来搜索信息。因此,构建或引 进面向服务的,发现的目标不是只局限于传统 图书馆目录提供的资源,而是延伸到包括各种 类型的数字资源的资源发现系统成为高校图书 馆不断满足用户精准、快速获取资源的必然 选择。 1.3数字阅读与移动服务逐渐成为资源 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2012年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18— 4O周岁的中青年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5.3%,而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和 阅读的人群也在迅速增长。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 年12月底,中国大陆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其 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全体网民的 74.5%,超过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 终端,作为高校主要用户的青年学生和教师在其 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数据都说明电子阅 读、手机阅读,即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主要阅读方式之一。同时,统计报告显示,至 2012年12月底,中国大陆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 为2.75亿,微博用户为3.O9亿,手机微博用户为 2.02亿,几大流行微博一年的数据量几乎等于中 文互联网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数据 J。国外学 者经深入调研认为,2015年手机和无线技术将会 对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交互和交流方式、查询和利 用资源的方式以及利用传统图书馆的方式都带来 革命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受到巨 大挑战。泛在知识环境下,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 资源移动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高校中最常 用的中国知网推出了手机知网客户端,同步上线 了CAJViewer Android版、iPAD版与iPhone版,实 现了对7900余种学术期刊和3000余种大众杂志 的检索与全文阅读。超星读书推出了超星阅读 AndroidPad版,内嵌超星网全部图书供读者阅读, 同时,还推出了面向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超星 移动图书馆”,实现了馆藏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 的集成检索与移动阅读,创造了方便的移动阅读 接人渠道 J。 2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对 策略 2.1完善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是开展一切信息服务的基础。泛在 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环境已步人大 数据时代,传统的图书、报刊及各种数据库、电子 图书、电子期刊、开放存取资源、科学数据、图片、 博客等都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中经常使用的资源。 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一个以传统资源、数字 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及网络资源为一体的资源保 障体系。首先,针对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特点,建 立与完善具有学科特色的传统馆藏,同时,全面评 估数据库的范围、适用性、权威性、跨学科性等指 标,适时增加或停订相应的学术数据库。其次,随 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量与种类迅速增加, 及保障率的提高,某些资源可向E—only模式过 渡。如,对于传统学术期刊利用率低、成本高,而 期刊数据库保障率高、出版时滞缩短及优先出版 品种不断扩展等情况,可率先实现E—only。第 三,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开放存取资源,高 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的收集、揭示和 整合,建立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知识库的导航,为 用户提供资源引导和检索导航服务,并注重随时 进行维护更新。另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通过创 建本校的机构知识库或数字文库将本校师生员工 分散的学术成果,如论文、报告、著作等学术信息 集中起来,既可提供真正的学术信息的交流渠道 63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和共享服务,又可扩大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影 响力。 2.2构建统一检索的信息资源发现机制 资源发现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关键。泛在知 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构建统一检索的信息 资源发现机制。目前,高校图书馆分别采用了跨 界的全文链接方式与引进资源发现系统的方式解 决信息资源的整合揭示问题。所谓跨界合作全文 链接方式,就是由数据库商或图书馆向Google、百 度、超星“百链云图书馆”等搜索引擎公开应用程 序接口,借助使用频率较高的搜索引擎来揭示馆 藏信息,如在Google Scholar中显示图书馆链接, 使用户不仅能通过Google Scholar搜索有价值的 文献信息,而且在校园网IP范围内可直接访问或 下载全文。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以OpenAPI方 式利用本地链接解析器或免费链接解析器Scho1. arSFX实现了与Google Scholar、超星“百链云图书 馆”的全文链接揭示。资源发现系统是图书馆计 算机集成管理系统的升级与转型,是面向服务架 构(SOA)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不仅能发现 本馆订购的资源与本馆自建的特色资源,而且能 够从泛在网络中发现本馆没有的资源,从而通过 馆际互借或原文传递满足用户的进一步需求。目 前国外的资源发现系统主要有Summon、Primo、 World Local、Encore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 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及北京师 范大学图书馆引进了Summon系统,清华大学 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 馆引进了Primo系统_8 J。国内也有一些类似的 系统,如,超星发现、万方学术搜索、CALIS的e 读以及国家图书馆自用的文津系统等。这些更 深层次的资源发现系统的出现与应用,使图书 馆资源整合走向深人,向着关联数据的语义化 等方向发展。 2.3 建立与读者交流互动的移动信息服 务机制 服务是永恒的,是核心,技术只是手段。泛在 知识环境下,随着无线网络、云计算、无线射频技 术(RFID)、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WEB2.0 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社交网络 64 (SNS)等新媒体与新服务迅速普及,成为主要的 信息发布渠道和受众交流平台。以读者为中心, 追求读者体验并重视与读者互动是泛在知识环境 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泛在知识环境下,高 校图书馆只有顺应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社 交网络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并考察移动图书馆服 务模式发展现状,适时建设移动图书馆服务,才能 不断满足用户体验,深入挖掘各种信息资源,提升 用户满意率。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信息的广 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具有简单、便捷和互动性强等 特点,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是新浪微博。高校图 书馆可开通微博,利用微博推荐图书馆服务公告、 新书列表、培训讲座等信息。另外,腾讯公司的微 信是一个能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跨通 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并可通过网络快速发 送免费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短信,支持多人群 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其用户关系作为网络的纽 带,通常是用户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社会关系,因此 成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依据。高校图书 馆可以利用QQ注册微信帐户,并发布其帐号二 维码(QR码)吸引粉丝关注,然后通过微信向粉 丝传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我馆的腾讯 微信不但开发了常见问题自动回复功能,还通过 后台接口增加了查询书目与借阅情况及图书续借 功能。与微博、微信相比,社交网络站点对信息内 容的揭示更加多样而深刻。目前有部分高校图书 馆在豆瓣网、人人网、开心网、Facebook等社交网 络建立了组群以吸引读者了解和使用图书馆信息 服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图书馆 均在豆瓣网上建立组群 J。高校图书馆利用这 些社交网络发布图书馆相关信息、推荐资源,从而 达到宣传和推广图书馆资源的目的。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通 过手机、手持阅读器、笔记本电脑等各种便携移动 设备开展信息资源服务的新模式,是数字图书馆 泛在功能极其重要的形式和载体。其具备信息资 源广泛、覆盖率强、无时空限制、付费方便、个性化 服务、便于互动等特点,深受用户青睐。目前,国 内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从服务模式看,主要 第4期 唐开: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以WAP为主,辅以SMS短信服务,但客户端应用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服务内容看,主要局限于通 学与科研的学科信息服务,构建具有人性化、个性 化、交互式的信息服务新模式。同时,应加强图书 馆科学管理,培养一支高素质图书馆员队伍,为用 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才能真正体现高校图书 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知公告、借阅情况查询、预约以及馆藏目录检索等 传统服务项目,提供资源统一检索及全文阅读服 务项目的较少;从开发方式看,由图书馆自动化管 理系统开发商、数据库商研制的移动图书馆商业 模式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主流,主要有北 参考文献: 京书生、超星、汇文和方正阿帕比等公司的产品。 其中,北京书生的移动图书馆方案比较成熟,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均引进了该产品。书生移 动图书馆方案支持基于UOML(非结构化操作标 记语言)文档的交换,唯一解决了CEB、SEP、 PDG、CAJ等专用浏览器的全文统一处理,交换后 各类移动设备均可图文混排流式阅读。超星公司 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其丰富的资源在国内 高校移动图书馆阅读平台市场占据相当份额,在 超星平台的支持下,移动阅读、全文阅读成为其移 动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内容。 3 结论 泛在知识环境为用户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 丰富信息资源的空间。面对泛在知识环境带给高 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加强 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发现机制,建 设适应数字移动阅读的泛在图书馆,深化嵌入教 [1] 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走向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O):2O一25,37. [2]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 报知识,2013,(1):114—121. [3]徐月晋,于雅楠,顾萍.馆藏外文电子资源满足率的实例研 究[J].图书馆杂志,2013,(9):39—44. [4]罗四钨.图书馆员员难逃消亡的厄运[EB/OL].[2013— 12—18j.http://dajia.qq.corn/blog/274779054809895. [5]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J].中国图书馆学 报,2013,(5):26—32. [6]何海地.互联网搜索引擎变革给图书馆服务的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13,(10):29—34. [7] 庞佳,穆祥望.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模式变迁的驱 动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124 —128. [8] 梁欣,过仕明.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 [J].情报资料工作,2013,(5):98—102. [9] 郑文晖.Web2.0在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J].情报资料工作,2013,(3):96—98.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