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冷酷的钢铁

2024-09-04 来源:步旅网


冷酷的钢铁

一场耗资332亿美元的全球钢铁并购大战

本书聚焦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钢铁收购战——米塔尔钢铁公司对安赛乐钢铁公司的收购。2006年1月27日,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米塔尔钢铁公司宣 布,出价230亿美元“恶意收购”欧洲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二的钢铁企业安赛乐钢铁公司,史诗般的商业战争打响了。故事由此展开,该事件在欧洲的政治、经 济、金融领域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两大公司实力对决,政府行为暗藏玄机,投资银行操纵股市,商业诈骗大行其道,影响深远波及全球。

在这场不被看好的收购战中,米塔尔是如何摆平六国政府以及反垄断组织的诘难实现“逆转胜”的?中国的钢铁企业是否也会面临同安赛乐公司一样的命运?

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描述当代全球产业竞争模式的现实版好莱坞大片。

推荐序一

一个伟大的奇才所创造的事业辉煌,无不是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机遇。在这个时代机遇的把握上超前一步或迟后一步,结果都会出现很大的差距。“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这是米塔尔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个信条和不懈的战略筹划铸就了米塔尔钢铁霸业的辉煌成就。

从1976年米塔尔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创办伊斯帕特钢铁厂,到2002年世界钢铁工

业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世界钢铁需求曾长期徘徊不前,钢铁工业也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在这期间米塔尔却走出了一条依靠兼并濒危小钢厂的低成本规模扩张经营道路。

2002年之后,钢材需求的增长终于使国际钢铁业再次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此时的米塔尔已经不满足于对小企业的兼并,而是把兼并博弈的主攻目标投向了世界顶尖级大钢铁公司,投向米塔尔钢铁王国的国际化拓疆布局。

由 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法国的优基诺公司和西班牙的阿塞拉利亚公司合并重组后成立的安赛乐公司是欧洲钢铁业的龙头,年度产量5?000万吨,曾经拥有全球 先进的钢铁生产装备。其板材技术优势,特别是高强度汽车板市场份额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与安赛乐公司相比,米塔尔钢铁公司并不占明显优势。但 是过多的技术投资和国际扩张已经难以掩饰安赛乐公司的透支和元气大伤。股民多年分不到红利的不满动摇了公司的基础。这恰恰为米塔尔钢铁公司最终战胜安赛乐 公司赢得了机遇。

2005年,两大集团的王者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本书不仅揭示了米塔尔钢铁公司耗资332亿美元并购欧洲最大钢铁企业 安赛乐公司的钢铁世纪并购大战对欧洲政坛、金融、商业、钢铁领域的震惊风云,也揭示了围绕并购所展现的各种经济社会利益关系间激烈博弈的惊险内幕。不仅展 示了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61家钢厂和1.1亿吨钢铁产量、销售额达560亿欧元的世界钢铁巨人米塔尔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和全方位的战略目标,更展示了米 塔尔战略实施的谋略和敢于突破的勇气所创造的世界钢铁领域的快速发展速度。米塔尔钢铁公司收购安赛乐公司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西方传统钢铁生产大国之间的市场 分配格局。

21世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时代。中国正走在这个时代的前列。2009年中国钢

产量达到5.7亿吨,几乎全部为国内消费。 虽然改变了中国与国际钢铁生产消费的布局结构,但是却没有改变国际钢铁的供需布局结构。中国钢铁行业2010年产量将突破6亿吨,这个数字已经离中国钢材 消费饱和点不是很远了。这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国钢材年度需求变化将呈现出高消费、低增长的明显趋势特征。

企业发展没有界限。中国经济走强,需要中国大企业走强国际市场。不论是面对未来的世界钢铁需求和钢铁供需布局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还是中国钢铁企业国内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和难题,都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已经处在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

仅 仅几年时间,中国钢铁企业和钢材贸易商就经历了铁矿石谈判的艰难和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争夺。面对国际铁矿石市场和海运市场的垄断势力,中国钢铁企业产业链安 全保障战略如何实施?经历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剧烈震荡的波澜巨变;经历了钢材国际贸易大进、大出和净出口为零的回归; 面对国际贸易保护,国家控制钢铁投资,今后满足国际钢铁需求增长,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到底该怎么走?如何创造并提升中国大钢铁企业的跨国经营优 势?

面对全球最大的中国钢材市场,米塔尔钢铁公司对华菱钢铁、东方集团等中国钢铁企业的收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目前,中国钢铁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刚刚开始起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内的大钢铁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国公司。这是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对于国际铁矿石、海运和 钢铁市场的风云变幻,我们没有实际影响力。中国的钢铁企业确实需要拓展国际视野,从未来国际化钢铁生产经营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 问题。

中国有一流的钢铁设备制造、钢铁建设能力,有世界最大的海运市场,钢铁企业并不缺钱。走出去,立足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铁矿石 国际开发、国际海运、国际钢铁生

产和市场销售布局这四个战略目标上,通过模式创新,会聚优势。加快直接投资、联合投资、企业并购的步伐,加快产业链保障建 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走合作双赢的国际化钢铁经营发展道路,用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满足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创造并提升中国大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都需要钢铁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布局的战略调整,而这种战略调整的后果将直接关系到钢铁企业未来的国际市场命运。

中国钢铁企业,特别是国有钢铁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尤其是资产并购经营的实战经验,往往从战略目标上考虑得多一些,却不善于从国际资产并购背后隐藏的各方利益博弈中找出并购实战的难点和制定战略实施的谋略。

感 谢译者和出版社的编辑。你们的合作努力,把英国人蒂姆•博凯与拜伦•奥希合著的这本书推荐给中国钢铁业和关注并购的投资业人士。本书再现了“世界钢王”米 塔尔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全过程,以21世纪初钢铁企业熟悉的背景以及不熟悉的全球化钢铁并购经营新课题,为国内钢铁企业和致力于国际钢铁投资的有关领导和业 界人士揭秘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钢铁并购大战的实战内幕,提供了翔实的双方力量和谋略博弈的惊险案例。对于将要步入世界钢铁舞台的中国钢铁企业界人士来 说,更是一部难得的实战参考。

推荐序二 和米塔尔一起去冲浪

郑磊

战略与资本市场资深专家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企业收购永远是商界瞩目的焦点,而 恶意收购和反收购则是最惊心动魄的故事题材。全球无法忽略的一个重大并购事件是名列世界钢铁业第一的米塔尔钢铁公司与第二位的安赛乐公司的合并,当时,远 在中国的我们只能通过媒体的只言片语得知这一令人惊讶和侧目的消息。如今,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这一非常复杂的并购事件背后的传奇故事。

米塔 尔钢铁公司并购安赛乐公司,除了世界钢铁业第一并购案这一辉煌成就之外,作为一家由印度裔商人建立的全球性企业,米塔尔的背景也引起了世界关注。和中国一 样,印度也在高速增长,而印度企业似乎在国际并购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中国企业的大型跨国并购,其复杂性和困难程度远不及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公司,但 却缺乏成功案例,其中有客观原因,而并购组织不足、策略失效、缺乏操作技能等因素也毋庸讳言。因此,这本书非常值得中国企业家阅读,对了解大型跨国收购活 动该如何组织,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避免在思想观念和操作流程上再犯低级错误等方面都颇有裨益。

本书作者对这一历史性跨国收 购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作者之一拜伦•奥希是卢森堡政府顾问,为该国的收购提供咨询,因此,所述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性。本书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从并购双方的角度,通过收购和反收购涉及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合纵连横,展示了一幅既充斥硝烟弥漫、针锋相对的 冲突,又不乏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博弈角力的商战画面。这一场战役造就了拥有32万雇员、产量接近世界钢总产量的10%、市值总计460亿美元的世界第一 大钢铁公司。这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安赛乐米塔尔是“一位巨人,在地球每块大陆上都留下了他硕大的脚印”,是世界上第一个产量超过1亿吨的钢材生产商,合并 带来的协同效益可节约经营成本16亿美元。

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两家企业被视为廉价花露水和高档香水,米塔尔钢铁公司并购安赛乐公 司就像一个曾经是印度穷小子的暴发户对公主的求爱。安赛乐公司具有骄傲的高卢血统,是卢森堡大公国的明珠,自身也在寻求通过收购成为世界第一钢铁企业之 路。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就像两匹在不同跑道上飞驰的赛马,都试图超越对手而不被对方兼并。当米塔尔钢铁公司单方提出收购意愿时,不仅遭到了安赛乐 公司管理层的断然拒绝,而且在政府层面也受到了抵制和不友好对待。一个看似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居然在5个月时间里达成了协议,这不仅需要坚韧不拔的精 神,方法和路径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光靠米塔尔钢铁公司一家企业就能做到的,米塔尔钢铁公司组织了国际最顶尖的收购团队(包括律师、投资银行家和公关专 家等100多人),广泛听取各方建议,不断调整和修订收购方案,不仅依靠进取精神,也采取了适当的妥协,协调各方利益,才最终克服重重险阻,于千钧一发之 际扭转乾坤,取得了多方共赢的结果。相比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石油时遭遇的非议,米塔尔钢铁公司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但是米塔尔收购团队最终娴熟应用公关手 段,善用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力,化解了各种阻力和危机,实现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

随着并购活动的展开,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精英人物,有精明老练、说话滴水不漏的政客,机智灵活、进退自如、左右逢源的董事长,面对恶意收购拼死抵抗、费尽心机的高管经理, 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的大股东,一切以利益为准绳、朝秦暮楚、过河拆桥的“白衣骑士”,以服务客户为幌子争取自身收益最大化的投资银行家,通过政商界广络人 脉影响决策的游说团体。这是一本纪实性作品,值得称道的是,所有人物的刻画并没有靠浓墨重彩,而只是简单素描,通过情节的展开就能让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 读者面前。也许这是因为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性,所以颇为吸引人。

米塔尔钢铁公司跨国收购的复杂性在于除了获得股东同意和管理层配合 之外,还涉及法国金融市场监管局、卢森堡金融监管委员会、西班牙证券市场委员会、比利时银行金融

与保险委员会、荷兰金融市场管理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 多国监管部门,必须争取欧盟反垄断专员、美国反垄断机构以及卢森堡、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政府的支持。这些利益相关方有着各自的打算,比如卢森堡希望合并 后企业总部不迁移,法国则关注就业问题。发给各部门的收购文件必须同时包括分别以各国当地语言写成的当地相关法律法规。荷兰金融市场管理局首先对材料进行 审核,在荷兰通过审核后,才能继续送至其他5国司法机构接受进一步审核。各国在审核米塔尔钢铁公司招股书过程中,都会花上几个星期时间与法律顾问进行沟 通,咨询相关事项。如此复杂的流程即使没有其他干扰,也很难快速完成,何况被收购方采取了各种毒丸计划,利用各国法规制造交叉审核障碍。但米塔尔钢铁公司 最终只用了5个月就完成了收购,创下了世界并购史上的奇迹。

安赛乐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而且动员了卢森堡、比利时、 法国等国政府和民众的经济保护主义情绪,为米塔尔钢铁公司布下了难以逾越的《反垄断法》的陷阱,利诱拉拢其同盟者,诋毁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声誉,攻击其治理 结构上的缺点,游说政府通过对其有利的《收购法》,利用公司章程漏洞强行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并协议。而米塔尔钢铁公司则针锋相对地采取顺水推舟、分化瓦 解、逐个击破的策略,收集对手情报,抓住对方的失误发动舆论攻势,巧妙利用国际交流活动开展魅力外交,争取印度政府的支持并对卢森堡和法国政要施加压力, 真诚听取股东的要求和建议,并修改收购方案以增强联盟力量。整个并购过程不仅仅是两个企业的斗争,更是两边智囊团的较量,公共关系和政府关系的角斗。米塔 尔面对的不只是商战,它将其转化为教育的过程、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反对者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两家公司合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 书也介绍了许多宝贵的收购经验,如在信息发布和处理方面,为使每一名新闻组成员在面对媒体提问时做到口径一致,米塔尔钢铁公司公关部和聘请的公关公司共同 建立了一个日常信息联络网,向联络网中的每个人提供统一的回复脚本,对每一条对手宣称的“事实”以及误导性信息,提供统一的反驳说法。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方面,通过安赛乐公司

所犯的错误和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审慎做法,提示企业如何保护自己的形象以达到目的。伴随米塔尔钢铁公司与股东联盟的步步紧逼,安赛乐公 司也集合了以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和俄罗斯谢韦尔钢铁公司为核心的“白衣骑士”团,展开反收购战役,直到最后一刻,双方仍难分胜负、势均力敌,安赛乐公司与 谢韦尔钢铁公司或米塔尔钢铁公司合并的提案同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任何一个小小疏漏都可能造成致命的无可挽回的结果。读来如身临其境,不管是站在支持米塔 尔钢铁公司还是同情安赛乐公司一方,都会切实感受到竞争过程中的惊心动魄。无论是跨国并购的研究者还是操作者,乃至对此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本书都将获 得宝贵经验和教益。

2010年初春于香港

序言

早在2006年2月,蒂姆和拜伦便有了合著本书的想法。当时是个星期天,天气有些湿润,当时,蒂姆和拜伦正在参加一个周末写作班,地点是位于西塞克斯郡奇 切斯特市附近的西迪安学院。该学院坐落于占地6 000英亩的田园内,主楼石质结构,建筑宏伟,顶部建有塔楼。它曾经是其已故主人爱德华•詹姆斯的家庭住宅,但现在已变成了一座以发扬创造性艺术、装饰性 艺术及表演艺术为宗旨的学校。作为一名诗人兼作家,詹姆斯曾狂热地追求超现实主义,并用自己获得的遗产资助过多位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就是其中之一。房内布满了油画、雕塑、家具、毛绒玩具等,所有这一切都昭示出爱德华•詹姆斯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课 间休息喝杯咖啡的工夫,蒂姆和拜伦坐在一摊报纸中间,谈起了钢铁业大亨、英国首富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相对于詹姆斯的超现实主义,米塔尔的各种计划显得现实得多。这不,他刚对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卢森堡的安赛乐公司发起了大胆的

进攻,而且 很有种志在必得的劲头。

老师蒂姆和学生拜伦都对米塔尔兴致勃勃,蒂姆当时正打算给《每日电信》杂志写一篇米塔尔的传记,以成为第一位讲述 米塔尔的作家。恰巧拜伦对发生在卢森堡的这场持久而猛烈的恶意收购拥有鸟瞰全局的机会:卢森堡政府是安赛乐公司—米塔尔钢铁公司打算收购的目标公司最大的 股东,而拜伦正是卢森堡政府在沟通战略方面的顾问。拜伦本人态度中立,并不偏袒安赛乐公司或米塔尔钢铁公司任何一方。

直至夏初,两人写书 的思路才初见雏形。蒂姆在写人物专栏的时候,曾对米塔尔、米塔尔的儿子阿蒂亚,以及他们最亲密的同事、顾问、朋友等进行过独家专访。他和拜伦都深信,虽然 米塔尔钢铁公司恶意收购安赛乐公司的事件曾被各国媒体大肆报道,但故事中的各路名人仍有许多内幕未曾见诸报端。两位作者同时也意识到,本书绝不会是一本乏 善可陈的生意经,相反,书中险情迭起,意外频出,涉及的人物包括6位亿万富翁,许多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家,上百位国际法律师,7国政府首脑;所讲述的事情包 括私家机场里举行的秘密会议,各种对舞弊行为的指控,许多人表里不一的行径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场并场交易额数目巨大。米塔尔钢铁公司对安赛乐公司的 收购战充满了不同文化的交锋和各种商业间谍活动,甚至还存在对种族主义的某些指控。

为了还原此次恶意收购背后的故事,本书的两位作者不但 要采访两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还要赢得双方公司各自庞大的顾问团的信任,以让他们欣然合作。这些人名加起来,足以填满两大本通信录。在不少参与其中的银 行家、律师、公共关系顾问眼中,米塔尔钢铁公司vs.安赛乐公司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是一笔“终极交易”。人们甚至怀着虔诚的心情,将这笔买卖称为“决 战”。无论从规模、复杂程度还是单纯的进攻强度上看,“决战”都将成为它的参与者们事业中不可逾越的一次经历。现在,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所有关键人 物都已准备好,要站出来说话了!

在2006年七八月的两个月时间里,两位作者共进行了50多次面对面的采访,不放过每一个细枝末节。为了 做这些访谈,他们跑遍了伦敦、卢森堡、巴黎、米兰、布鲁塞尔,以及位于比利时根特市附近的西德玛公司大型炼钢厂。此外,两位作者还做了大量电话访问,范围 涉及美国、荷兰、印度、加拿大的哈密尔顿和安大略省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为了本书,他们还造访了全欧洲最高端的会议室,数家顶级酒店、宾馆,各城市机场以 及一座烈士陵园。书中的许多受访者都是首次在公众前露面,因此,本书具有深度揭秘的性质。而且,为避免这些人因接受采访而丢了奖金,两位作者大概以后都不 会再做类似的访谈了。

本书与一般的生意经不同。它就像一部跨国拍摄的惊悚片,剧情跌宕起伏,反映了全球化给世界上人们了解最少却影响巨大 的行业—钢铁工业带来的冲击。米塔尔钢铁公司对安赛乐公司的收购战彻底改变了钢铁生产在各大国之间的势力分配格局,是欧洲大陆股东民主的一次伟大胜利。本 书有惊悚片的特质,且事件本身的确也可以用“惊悚”来形容。本书讲述的故事跨越了国界,许多人物有着奇特的名字和异国的文化背景。所有人都有目标,有机 遇,都在或对或错的时间站到了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当然,有一点不可忽视,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除此之外,故事中还存在那么一点虚构,一些 不合逻辑之处,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这些为故事抹上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人 物

钢铁人士

米塔尔钢铁公司

拉克希米•米塔尔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阿蒂亚•米塔尔 首席财务官

苏德•玛赫什瓦利 总经理、业务发展经理、融资经理

妮古拉•戴维森 企业沟通经理

马莱•穆克吉 经理小组成员

比卡姆•阿加沃尔 执行副总

于连•欧尼龙 投资人关系主管

比尔•斯科汀 持续经营主管

罗兰•威斯本 政府事务主管

董事会:

威尔伯•罗斯 W•L•罗斯公司

安赛乐公司

约瑟夫•金希 董事长

盖伊•多莱 首席执行官

迈克尔•沃斯 副首席执行官

刚扎罗•乌基赫 首席财务官

罗兰•容克 经理小组成员

菲利普•卡普隆 财务主管

阿兰•戴夫扎克 高级副总

弗雷德里克•范•布莱德尔 法律顾问

马丁尼•休 投资人关系主管

帕特里克•赛勒 企业沟通主管

雷米•博耶 执行秘书

董事会:

约翰•凯斯特纳罗 代表卢森堡众议院

安东尼•斯皮尔曼 代表JMAC BV

多法斯科公司

唐•佩瑟 首席执行官

银行人士

高盛

理查德•诺德 伦敦地区首席执行官之一

约尔•扎维 欧洲业务主管

沙里亚尔•塔杰巴克施 总经理、法国并购主管

吉尔伯特•波齐 业务部总经理

莉萨•拉比 政府事务执行经理

摩根士丹利

迈克尔•扎维 欧洲并购主席

伯纳德•高尔特 业务部总经理

瑞士信贷

杰里米•弗莱彻 业务部总经理

汇丰银行

阿德里安•科茨 总经理,负责银行在金属和矿业领域的业务

花旗集团

斯皮罗•尤尔金 欧洲主管,负责银行在金属和矿业领域的业务

法国兴业银行

劳伦特•迈耶 企业融资和投行业务总经理

德意志银行

布雷特•奥尔舍 工业与自然资源事务全球主管之一

法国巴黎银行

克里斯托弗•莫林 企业融资业务总经理

美林证券

马克•潘德劳德 美林证券(法国)主管

伊曼纽尔•哈斯巴尼恩 并购经理(法国)

摩根大通

蒂埃里•达尔金特 总经理(法国)

律师

佳利律师事务所

皮埃尔–伊维•沙伯特 巴黎办事处律师长

世达律师事务所

皮埃尔•萨文–史莱坡 巴黎和纽约办事处律师长

斯科特•辛普森 萨文–史莱坡搭档(伦敦)

Elviner,Hoss & Prussen(卢森堡)

菲利普•霍斯 合伙人

德克特律师事务所

马克•塞梅茨 合伙人

股东

卢森堡政府

让诺•克雷克 经济与外贸大臣

吕克•弗里登 财政与司法大臣

卡洛塔萨拉国际公司

罗梅恩•扎列斯基 总裁

半人马资本

贝努瓦•丹吉林 总经理

公关顾问

梅特兰咨询公司

菲利普•高威思 合伙人、高级顾问

莉迪娅•普雷茨利克 合伙人、高级顾问

伊玛吉7公司

安妮•梅奥克斯 总裁

阳狮集团

让–伊维•纳乌里 执行副总

想象一下,世界上如果没有机场、摩天大楼、汽车、铁路、飞机、大桥和足球场,或者说,这些东西都不以钢为骨架,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样子,您将感觉如 何?提倡“回归原始”的人们也许会说,这样的世界简直就是天堂。然而,这个“天堂”里也将不再有各种外科手术设备以及其他任何医疗器具。另外,电脑、各种 炊具、电冰箱、刀、剪子、平底锅、园艺工具、轮船、拖拉机、犁头、弹簧、手表、心脏起搏器等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物品,也会统统不见了踪影。

钢, 无处不在。虽然水泥、玻璃、砖和油漆常常将钢挡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可它依旧是人类建筑业的脊梁,它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当列车从福斯铁路桥(世界第一 座钢架桥)或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上疾驰而过时,人们也许不会记起,若不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商人、伟大的发明家亨利•贝西默(Henry Bessemer),人类也许现在还生活在铸铁年代,上述两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水上交通还将维持在发展十分缓慢的水平。

英国人亨利•贝西 默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专利数以百计。是他,改进了铅笔的构造,设计了插入式的铅笔芯;是他,发明了压花邮票。几百年前的某一天,病床上的贝 西默也不闲着,他正琢磨着如何才能改进大炮发射筒的构造。那时英国的大炮均以铸铁制造,每次发射的间隔时间很长,着实令人担忧,这是因为铸铁无法承受点火 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压力,铁的缺陷就在于含碳量太高,易裂。最佳的替代品显然是钢。钢的抗压性更强,柔韧度也比铁好。人类使用钢的历史差不多已有两千年,但 是生产钢仍旧非常昂贵,而且十分耗时,产品的质量也不稳定。贝西默想,要是能够大规模生产统一标准的高质量钢,英国大炮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想 到这里,贝西默从床上爬起来,回到车间,开始了他的实验。剩下的故事都写在历史书里—那些我们多数人学了又忘了的历史。还记得的,也许只剩几个 “珍妮纺纱机”、“斯蒂芬森‘火箭号’机车”之类的词语回荡在耳畔。贝西默对工业革命词汇表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词组—“贝西默转炉”。

贝 西默发现,铁矿石加热到1 250摄氏度时可熔化,此时,若向盛装铁矿石的梨形大锅或高炉吹冷空气,可除去大部分杂质,使碳含量降低,而又刚好维持足够的硬度,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合金之一—现代钢就这样诞生了。为了使炼出的钢拥有不同标准的延展性与韧性,可在上述过程中适量添加其他元素成分。利用贝西默发明的转炉炼钢技术,一个小 时内即可生产30吨质量可靠的高级钢。1859年,贝西默在谢菲尔德开办了一家工厂,生产枪、炮和铁轨。亨利•贝西默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靠钢发家的百万 富翁。

也许是历史的缘故,贝西默的现代钢未能及时在英国各地的家庭作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倒是一个从苏格兰邓弗姆林来的穷孩子在一次参观 了位于谢菲尔德的炼钢厂后,便意识到这里生产的材料用途极为广泛,未来一定能改变整个世界。这个穷孩子后来移民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那里他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穷孩子就是:安德鲁•卡内基。从谢菲尔德来到匹兹堡后,他便创建了卡内基钢铁公司,也就是美国钢铁公司的前身,从此开始大批量生产用 于建造铁路、摩天大厦、桥梁和轮船的钢材。钢,使美国经济拥有了世界领先的地位;钢,使卡内基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卡内基的成功令世人瞩目,但他也因 他的成功而被划入“强盗资本家”行列,同样榜上有名的还包括约翰•D•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亨利•弗拉格勒,以及诸如此类的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在各自 的生产领域都居于统领地位,同时也都积累了巨额的个人财富,或许正因为这样,常常有人据此指控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垄断或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

实 践证明,钢的确用途广泛,从船坞到餐桌,钢的身影无处不在。1913年8月,时

年42岁的谢菲尔德人哈里•布里尔利(Harry Brearley)发现,若在钢中加入12.8%的铬元素,这样生产出来的钢即使投进柠檬汁或醋中,也不会被腐蚀。哈里称自己的新发明为“不会生锈的 钢”,也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不锈钢”。而“不锈钢”三个字,也因此成为布里尔利的家乡谢菲尔德市的代名词。1952年,另一种新型改良钢在奥地利问 世。冶炼这种新型钢仍需用到贝西默设计的转炉,只是另外加进了一套水冷装置,向高温金属表面快速吹氧。这一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合金中的碳含量,这样生产出来 的低碳钢用途比以前更加广泛。

今天,我们能见到各种类型、各种形状、各种尺寸的钢。“长钢”,也就是承重钢,常用来加固水泥,铺设铁轨,建造桥梁等。质量更好的“扁钢”则常用来生产汽车、火车、轮船,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等。

只 有少数人能破译集成电路的世界,然而钢就不同了,人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它,真实地触摸到它。炼钢厂又脏又热,充斥着各种噪音,另外火星飞溅,浓烟滚滚,还有 “嘶嘶”的声响。一座炼钢厂基本占地10平方公里以上,里面的传送带织成一张令人眩晕的网,网上是靠轮船或火车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运来的红色铁矿石,它们被 一个个大铲子移走,然后又被这些铲子扔进许多缓慢运转着的机器。在这里,铁矿石经过筛选、划分等级,最后形成两座对称的小山,每座小山占地周长约半英里, 高60英尺。接着,另外一些如黑色大虫子般的机器将煤变成焦炭,再用焦炭去熔化铁矿石。下一步,浓浓的铁水被倒进黑色的混铁炉式盛铁桶,每只大桶装载 170吨铁水,由强劲的火车拖到炼钢高炉的所在地,在这里,这些大桶被举起、翻转,将铁水倒进一个个比房子还高的贝西默式转炉。炼钢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往 里面掺一小部分废料—别忘了,钢是最适合循环使用的材料—而这会导致转炉中的混合物向外飞溅,发出低沉的“咕咕”声,愤怒的火星闪耀着红色或白色的光,如 喷泉般撒向炼钢厂的高级工作区—炼钢工人的车间。车间里玻璃墙挡住了外面的强光,工人们各自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工作认真的程度就像机场里的地面操控员一 样。整个炼

钢过程都在他们的监视与调控之下。从这里,他们能看到又长又厚的红色钢板被放进滚筒,绕着工人们的工作间环行一周,若要生产非建筑用钢,则还要 将这些钢板置入一些类似于巨型报纸印刷机的大机器中,钢板在这里受到挤压,变得越来越薄,最后,只剩几毫米厚,这时,便可将这些炼好的钢打上包装纸,或卷 成筒状,或像铺床单一样铺开,存入库房。这样生产出来的钢板十分珍贵,为了防止生锈,可以通过高温或电镀的方式在钢板表面镀锌。

由于钢在 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因此经常被各国视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传统上,炼钢业也一直是国有产业。自20世纪初至2002年,全世界 的钢产量成指数增长,在这段时间内,出现过几次大的产钢高峰。当然,钢产量也同样陷入过很深的低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恢复阶段和大萧条期间,钢的生产 出现过大规模的中断,大量人员纷纷失业。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过量生产导致钢价低廉,许多政要人物开始怀疑钢产量在国家财富中的重要地位。

他 们的怀疑引发了一股汹涌的私有化浪潮,许多国有企业将自己旗下的资产卖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资本家。此时,出现了一批新型炼钢厂,这些新生的微型炼钢厂采用 新技术,利用比普通转炉小得多的电弧炉将固态的工业废料熔化,从而得到崭新的钢材。这种冶炼过程没有了传统大型炼钢厂中堆积成山的铁矿石和煤,也没有了众 多的机器设备和各机器间的复杂协作,生产成本得以大大降低;但同时,这样生产出来的钢只能用于低等建筑或其他不太精细的产品。

2005年 初,世界钢产业的发展进入高峰期;而前面几十年,各地钢铁公司始终在负利润与零利润之间徘徊。2003年,世界钢产量突破9.6亿吨,同年,铝的产量仅为 0.22亿吨左右,自这一年起,世界对钢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钢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粗钢年产量逾2亿 吨的国家;但同时,中

国也是最大的钢消耗国,年耗钢量为2.44亿公吨。全球经济都在迅速增长,然而,这却使全球的炼钢厂都遭遇了发展的瓶颈。2004 年,钢的价格第一次达到平均每吨650美元,边际收益超过了以往,但如何才能获得整体利润的增长呢?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生产钢必需的两样原材料—铁矿石 和用于转化成焦炭的煤—的价格都达到了极限,此外,大批量运输的成本也十分昂贵;如此看来,未来增长的关键就是要争取在新兴市场中开办炼钢厂:在这些地 方,煤矿和铁矿更靠近炼钢地点,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同时加大对技术投资、实现技术转移能够极大地削减生产成本。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钢铁 工业从全球范围来看,力量仍相当分散。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到年产钢量1亿吨,或达到世界产量的10%。将钢铁生产集中到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是未 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集中生产,厂家在市场定价方面才能拥有更大的优势,才能实现利润与股东权益的双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钢业 集团走在了世界前列。一个是米塔尔钢铁公司,执行总部设在伦敦颇负盛名的伯克利广场。该集团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主打产品是“长钢”。这是个年轻的公司,攻 击性强,做事迅速,敢于冒险;总裁拉克希米•米塔尔富有远见卓识,热衷于钢业的集中化。米塔尔钢铁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安赛乐公司,安赛乐公司拥有世界上 效益最好的炼钢厂,产品以“扁钢”为主,该公司总裁是法国人盖伊•多莱(Guy Dollé)。安赛乐公司由三家前欧洲国有钢铁公司合并而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Arbed),法国的优基诺公司(Usinor)和西班牙的阿塞拉利 亚公司(Aceralia)。这三家公司合并重组后,位于卢森堡市自由大街、外观如城堡般宏伟的原阿尔贝德公司总部则继续发挥着总指挥的作用。

两 大集团都对钢充满激情。米塔尔(人送外号“从加尔各答来的卡内基”)比谁都清楚地看到了实现钢业集中化的必要性;而安赛乐公司也同样野心勃勃,既要做到最 大,又

要做到最好。统领市场对于任何一家集团都意味着在跟汽车制造商、轮船制造商、建筑公司等各类顾客讨价还价时,能够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有机 会在亚洲、南美以及东欧等新兴市场上寻求更多利益。

盖伊•多莱听得见米塔尔前进的脚步声,这声音刺痛了他。安赛乐公司是欧洲的钢业龙头, 因此根本不把其他企业放在眼里。安赛乐公司在高强度汽车专用钢材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其他所有对手,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是其主要客户;此外,安赛乐公司的总体 年产钢量接近0.5亿吨,生产线全部采用最新技术。集团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已整理审校完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司几十年来处于衰退状态,再加上接连不断的 结构调整导致支出巨大,集团已元气大伤。安赛乐公司曾在技术更新上投以重资,并买下了巴西的几家公司,还在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开办了合资企业,在此 之后,安赛乐公司又把热切的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汽车市场,渴望在那里也能争得一席之地。从国有到私营,安赛乐公司付出了无数的血、汗、泪,股东们也长期备受 煎熬,多年来几乎分不到什么红利。终于,安赛乐公司开始朝正确的方向迈开了步伐:这家总部设在卢森堡的集团俨然已经觉醒,要不顾一切赶上米塔尔钢铁公司, 而且要把它远远地甩在身后。

2005年,两大集团的王者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土耳其和乌克兰分别举办的两场国有资产公开拍卖会尤为引 人注目。两场拍卖会均在10月举行,中间间隔不超过三个星期。第一场拍卖会在土耳其举行。土耳其有7 000万人口,当时因为要加入欧盟,民众热情高涨。这一场拍卖标的是埃雷利钢铁公司(Erdemir)46.3%的国有股份,该公司年产钢量为350万 吨,生产的钢材主要用于汽车和其他一些工业生产。米塔尔钢铁公司与安赛乐公司先前均已持有少量埃雷利钢铁公司的股票,现在,它们都希望成为这家土耳其公司 最大的股东。

拍卖会地点设在安卡拉的希尔顿酒店,酒店装修奢华,地上铺着地毯;米塔尔钢铁公

司和安赛乐公司的代表已分别入场,来参加竞拍 的还有两家俄罗斯的公司,两家土耳其本地公司Ergeli和Oyak。拉克希米•米塔尔在第二轮结束后退出,此时,他已将竞标价抬到了23亿美元。他的退 出像一根导火索,整场拍卖会的情形急转直下。两家俄罗斯公司先后宣布退出,安赛乐公司跟进第三轮竞标。盖伊•多莱此时长舒一口气,他一边庆幸自己没花冤枉 钱,一边窃喜,因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米塔尔空手而归,这让他越发觉得心情愉快。之后安赛乐公司也退出了竞标。米塔尔钢铁公司与安赛乐公司这两匹钢业“骏 马”都相继退出了,只留下两家本国公司继续竞拍。最后,Oyak以天价27.7亿美元中标,这个价格的确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

其实,真正的战役还没打响。拉克希米•米塔尔和盖伊•多莱此时都要保存实力,因为日后还有一场更激烈的恶战。

《冷酷的钢铁》 01 初次交锋

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这天上午格外温暖,阳光洒落在基辅众多著名的绿色教堂穹顶和镶金的宣礼塔上,闪闪发亮,第聂伯河右岸的整个旧城区似乎都 被罩上了一圈神圣的光晕。在河的左岸,这个乌克兰首都的新城区,此时热闹非凡,这里的300万市民将迎来又一个神奇的一天。距“橙色革命”已有9个月了, 在许多人眼里,今天都将成为新希望的开始。

维克多•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则把这天当做向世界展示自己和乌克兰的一次机会。这位靠民主选举产生的乌克兰总统要让资本主义世界把自己的这场“秀”看得清清楚 楚。(他那疤痕累累的脸是一次未成功的政治谋杀留下的罪恶纪念。据称,当时乌克兰在众多国际观察员的帮助下决定重新举行选举,可就在第二次大选前夕,尤先 科被查出二恶英中毒,导致毁容。)上午9点45分,在班科瓦大街上柚木镶嵌的政府办公室里,这位

体格健壮、穿着随意的总统准时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准备出 发;窗外,街的两侧插满了国旗,一片蓝色和黄色的海洋。尤先科穿上外套,在一队保镖随从的护送下,前往附近的国有资产管理署。随行的保镖个个都是重量级 的,他们身穿深灰色套装,里面是与之相配的衬衣。

这天虽然阳光灿烂,风却不小,总统轻快地走在街上,5分钟后,他到达管理署的侧门,走侧 门是为避开正门门前抗议的群众,他们聚在临时搭起的栅栏前面,高喊着“反对私有化”。尤先科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在国家电视台第五频道播出,他一进大 楼,就对自己右边屋顶上的摄影记者挥了挥手。进楼以后,他又立刻被护送到5楼一间较暗的办公室,屋子中间有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桌边有两个人:总理尤里• 耶哈努诺夫(Yuri Yekhanuroy)和财政部长维克多•普兹尼克(Viktor Pynzenyk),尤先科上前分别与两人打了招呼。屋内一台便携式电视机上出现了三个人的特写镜头。他们的右侧是一架第五频道的摄像机,以现场直播的形 式传向全世界呈现着当时发生的事。

尤先科脱下外衣,坐到总理耶哈努诺夫的左边。他先大口地喝下一杯水,接着便正襟危坐,等待开场。他左手 握着一份5页的文件,上面有一排数字,数值很大,单位是乌克兰现行通货格里夫纳(Hryvnia)。尤先科上身稍向前倾,迅速瞥了一眼文件上的内容,随后 转过身,对总理和财政部长说道:“我的良心清楚地告诉我,今天的事件将使乌克兰的企业文化重拾活力,而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活力。”接着,他又用高昂 的口吻补充说:“没有橙色革命,这一切都是空想。”

今天,尤先科要来见证一场拍卖会。不过,这可不是人们在曼哈顿常能见到的那种有钱的艺术爱好者们相聚一堂,为一幅莫奈或毕加索的画作争来争去的普通拍卖会。今天的拍卖标的是:乌克兰的钢业旗舰—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Kryvorizstal)。

10 月24日晚上,基辅的总理府酒店迎来了两名神秘的客人,他们乘私人飞机而来,使用假名字和临时手机,全部通话均经荷兰通过保密线路接收;他们住的总统套房 曾被彻底检查清洗,以保证安全;就连他们的套间钥匙,都是由一个当地人负责替他们领取,再交到他们手上的。两人中,年纪稍长的是拉克希米•米塔尔,时年 55岁,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地球上排名第五的富豪,个人财富达150亿英镑。与米塔尔同来的是他29岁的抱负远大的儿子阿蒂亚,时任米塔尔钢铁公司 首席财务官。拉克希米•米塔尔在15年的时间里,历尽艰险,收购了47家炼钢厂,耗资总额达150亿美元;他,一个从印度拉贾斯坦邦出生的穷小子,通过娴 熟地运用银行金融这根杠杆,专门收购各国尤其是前苏联地区负债累累、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些企业扭亏为盈。米塔尔个头很高,有着宽阔 的肩膀和俊美的脸庞,看上去很年轻。他这次来,对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是志在必得。米塔尔一直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而收购克里沃罗格钢 铁公司,则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在上一次的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拍卖会上,由于前乌克兰政府的腐败行为,导致米塔尔与该公司失之交臂;这一回,米塔尔坚决要 将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收于旗下。尤先科和他的橙色革命已经推翻了前政府,相信这次的拍卖会一定能更公正、更透明。

2004年,克里沃罗格 钢铁公司曾以相当于8亿美元的价格卖出,相对于它的真实价值来说,这个折扣显然低得有些离谱。许多外国买家,包括米塔尔在内,都打算出更高的价钱。当时, 米塔尔已亮出全场最高价,但是由于在敏感问题上一些丝毫不加掩饰的不公平条款,导致米塔尔最终抱憾出局。这些不公平条款中有一条规定称,竞标方必须在乌克 兰境内拥有煤矿,且每年挖掘的煤至少有100万吨要用于转化成焦炭,以供该钢厂炼钢需要。这样一句话巧妙地把所有外国买家都关在了门外。克里沃罗格钢铁公 司最后落入前总统库奇马女婿的囊中。

“橙色革命”的支持者们把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的拍卖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从

1994年8月到 1997年2月,乌克兰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让人质疑的国有资产拍卖行为,库奇马的亲信们则是屡次交易中最大的受益人。尤先科曾在公众面前指控库奇马 贪污腐败,在后来的政治变革中,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更是成为“橙色革命”争取国民支持的一条重要理由。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呼吁结束家族式政治和家族式财 政。

“橙色革命”爆发前,尤先科曾向国民立下誓言,一定要解除对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的出售合同;而今,他既已成功当选为总统,便要立即实 践自己的诺言。他闯过了乌克兰最高法院对他的集中发难,紧接着就宣布将以公开拍卖的形式重新出售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届时还将邀请国际社会参与竞拍。他要 求将拍卖会录成电视节目播出,以此向全世界证明,今天的乌克兰一切透明,不再腐败,欢迎外国企业前来投资。尤先科保证,今天的拍卖会将成为乌克兰企业整体 发展的转折点。而对于拉克希米•米塔尔,这场拍卖会则是个一雪前恨的机会。

与此同时,基辅市中心一家安静的小宾馆里也住进来一位客人,这 位客人的目的就是坚决阻止米塔尔收购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这个客人就是盖伊•多莱—安赛乐公司时年63岁的法国总裁。多莱一生都在从事炼钢事业,有着罗马 皇帝卡里古拉般性感的浅蓝色眼睛,在米塔尔拔得头筹之前,多莱始终是钢业第一人。他希望找回自己原来的位置。很久以前,安赛乐公司的高层经理们就开始担心 米塔尔钢铁公司可能会使安赛乐公司陷入不利的境地,甚至会收购安赛乐公司,因此安赛乐公司组建了一个防御小组实施“老虎计划”(Project Tiger)。“老虎计划”的一项主要目标就是战略性地收购主要大型钢铁公司,从而扩展安赛乐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增强对米塔尔钢铁公司的竞争优势,令公 司股票升值,令公司更值钱,让那个贪婪的印度佬买不起。“老虎”全部在暗中行事,其成员每每提及米塔尔钢铁公司,都不用真名字,而使用各种代号,拉克希米 •米塔尔是“穆恩先生”,他的儿子阿蒂亚是“亚当”。

米塔尔钢铁公司由米塔尔家族全权控制,安赛乐公司则是典型的欧洲民主型企业,两家公 司在企业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米塔尔钢铁公司做事理性,有活力,讲究创新,有必胜的信念,目标明确,决策迅速并能马上付诸行动,总之,是一个典型的各方联 系紧密的家族式企业。安赛乐公司有着100年的发展史,旗下均为优质资产,技术先进程度超过米塔尔,虽然也有优秀的策划班子,但远不如米塔尔钢铁公司在决 策上那样灵活;“工业中的三方关系人模型”束住了安赛乐公司的手脚—“工业中的三方关系人模型”源于当年安赛乐公司并购期间,那时公司发展困难重重,于是 创建了这一模型,意思是公司管理层、工会和政府共同公示一切费用、工资和筹资情况,股东则退居次要地位,或者干脆不必参与公司的任何行动。安赛乐公司信念 坚决,但行动缓慢;米塔尔钢铁公司则像一辆流线型汽车,加满了油,在自由市场上全速收购可以为己所用的钢厂。这两方的对决,定能如拳王阿里与费雷泽的争霸 赛一样,成为历史上永恒的经典。

尤先科总统手中文件第1页第1行的第1个数字是126亿格里夫纳,相当于25亿美元。自第1行向下,在左侧有一列数字,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各相差1亿格里夫纳,约合2 000万美元。每个数字的右边都有一行空白,等待稍后填写各公司打出的竞价。

此 时,人们从大屏幕上看到,一位国有不动产基金的官员登上讲台,面向观众,解释了本次活动的合法性。在他身后,是一面电视墙,巨大的蓝色等离子显示屏上打出 了几个字:2005年度国有资产拍卖会。场内顿时成了相机和灯光的海洋。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的拍卖对于乌克兰的民主斗争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全国有 600万观众或听众在家里、办公室里或咖啡厅里通过现场直播的电视或广播收看、收听这场拍卖会的盛况,其受关注热情度超过国家级足球赛事,与此同时,此次 拍卖会还被现场翻译成英文,通过欧洲卫星公司的一颗人造卫星,发送给全世界的各大政治、经济中心。

这时,尤利娅•季莫申科(Yulia Tymashenko)翩然入场,所有相机都聚焦到她身上。

这位魅力十足的女政治家梳着她那标志性的盘辫发型,领导乌克兰进行在“橙色革命”中颇受争议的 私有化计划。她的政敌们对她怕得要死,甚至还给她取了个“复仇女神”的绰号。她来到现场,是为了强化自己在公共关系中的影响力,总之,就是为自己不屈不挠 追逐着的政治野心铺路。尤利娅深知场内的众多相机正对着自己,于是迅速地摆出一个招牌微笑,表现出她的亲切与友好,就像一个好莱坞电影明星在对着观众微笑 示意。

这次拍卖会的基本规定中已写明:最低售价20亿美元。尤先科的财务顾问早先告诉他说,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卖到30亿美元不成问题。要是能以这个数额成交,他就可以让乌克兰人民看到,上一次出售是一场多么赤裸裸的盗窃行为。

“拍卖会将于上午10点开始。”台上的官员十分冷静地说道,并随手按了按铃,铃声持续了5分钟,提醒场内参与竞标的各大公司作好准备。

克 里沃罗格钢铁公司位于乌克兰东部,是全国最赢利的资产,这家炼钢公司每年出口700万吨钢材,是全国赚钱最多的企业,在乌克兰国内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与 之匹敌,同时,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也是全乌克兰员工最多的公司,按西方标准计算,其发薪册上登记在录的人员就达5.6万人。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的员工们此 时正在高温的炼钢车间里不知疲倦地辛苦工作,而在这些员工中间,一股越来越强烈的紧张情绪慢慢涌现:明天会怎样?炼钢厂又要换老板了。

尤 先科非常聪明地把握住了商机。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是一块大肥肉,比埃雷利钢铁公司还要大。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的地理位置十分理想,旁边是俄罗斯和东欧两个 日渐繁荣的大市场,而且,在炼钢厂附近就有乌克兰本国的铁矿和煤矿。米塔尔和多莱都不想失去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只要合理地向其注入资本,再加上正确的管 理,这家钢铁公司一定能实现利润的大幅增长。换言之,拿下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是一辈子只能遇到一次的

好机会,是实现钢业丰田梦想的重要一步。

前 一天晚上,米塔尔迎来了一位他最信任的工作伙伴、在他手下任职多年的总参谋苏德•玛赫什瓦利(Sudhir Maheshwari)。苏德乘商务航班从伦敦飞来基辅,已在雷迪森酒店登记入住。他跟米塔尔父子一样,拿临时手机,并且只乘私人汽车出行。他的到来如此 神秘,不禁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间谍,说话都要小心翼翼,避免遭到受过专业训练的本地间谍的窃听,那些间谍有可能为乌克兰服务,也有可能是替米塔尔的商业 对手们卖命的。

盖伊•多莱也同样召集了一支重量级竞标队伍,包括安赛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约瑟夫•金希(Joseph Kinsch),副总迈克尔•沃斯(Michel Wurth,“老虎计划”也由沃斯主持),还有比利时人保罗•马赛斯(Paul Matthys)。马赛斯是安赛乐公司的董事,并参加过上一次的埃雷利钢铁公司的拍卖会。最后,再加上阿兰•戴夫扎克(Alain Davezac),他是多莱的国际事务特使,一个海盗式的角色,与以上4人共同构成了安赛乐公司的5人小组。他们也像米塔尔那几个人一样,分散住在不同的 酒店,晚上才聚到一块儿讨论竞标策略,当地一家私营企业的总裁瑟奇•塔鲁塔(Sergey Taruta)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塔鲁塔时年48岁,乌克兰人,资产超过10亿美元,是尤先科的支持者。多莱的想法是,有一家乌克兰的公司共谋大计,应 该能对安赛乐公司中标有所帮助。

米塔尔的团队也不甘落后,他们早就完成了这些“家庭作业”—跟当地的官员们拉拢关系,从乌克兰的“看门人”那里套建议、建立联系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拉克希米•米塔尔多年奔走于布加勒斯特、华沙、索非亚等地,在这方面,没人能赶得上他。

米 塔尔同时也知道,绝对不能小看多莱。星期天晚上,他们在基辅安顿下来以后,他就告诉阿蒂亚:“拍卖会上将有一场恶战。我不想失去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但是 我知道,盖伊一定也会尽全力去争取夺标,因为他也同样输不起。我们最高能出50亿美元。我估

计他们能出的最高价在35亿~40亿美元之间。这么看,我们还 是很有优势的。”

“那家俄罗斯公司呢?”阿蒂亚问道。除了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两大财团,参与竞拍的还有斯玛特集团(The Smart Group),总裁是俄罗斯的商界寡头瓦季姆•诺维延斯基(Vadim Novynski),他跟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Victor Chernomyrdin)交情匪浅。

“他比不上我们跟安赛乐公司。”拉克希米•米塔尔答道。

“我们一定得靠智取。”阿蒂亚向米塔尔建议道。

“我们要排除一切困难,坚持到最后。”米塔尔对儿子的话表示赞同,接着又说道,“但是我们要时刻记住,多莱可能会迫使我们给出不切实际的高价钱。”

在 多莱入住的酒店里,安赛乐公司的团队成员们在晚餐时间讨论了拍卖会上应当采取的战略战术。投资银行美林证券是安赛乐公司的投资顾问,它给出了对克里沃罗格 钢铁公司的资产评估意见,同时,那位本地企业家对它算出的数额也没有异议。多莱决定,拍卖会上由沃斯和保罗•马赛斯打前锋。可是,此次竞标的上限应设在多 少呢?最后,他们把最高价定在35亿美元。多莱得到了安赛乐公司董事会的全力支持,董事会主席金希的到来更让他高兴万分,万一情况有变,金希有权力进一步 提高竞价。在米塔尔钢铁公司,所有重大决策最终都由米塔尔一人决定;但在安赛乐公司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盖伊•多莱所在的公司是个官僚气息浓厚的地方,他甚 至不是董事会的成员。

安赛乐公司的B计划是,如果米塔尔攻势太猛,就把价钱抬高,让米塔尔以天价中标。假若这个印度佬在这儿花了一大笔冤枉钱,他必定感到财力吃紧,无法再攻击安赛乐公司。

在 总理府酒店,拉克希米•米塔尔和阿蒂亚•米塔尔早早地吃了晚饭,与他们共进晚餐的还有苏德•玛赫什瓦利,以及贝克•麦肯思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驻基辅办事处的两名本地律师。夜里11点,苏德回到自己入住的酒店,正准备就寝,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是苏德吗?我是阿蒂亚,你能过来一趟吗?我们的计划有变。”

玛赫什瓦利立刻穿好衣服,离开下榻的酒店。路上,他拦了一辆出租车,打破了只乘私人汽车的秘密约定,因为此刻他已别无选择。听阿蒂亚的声音,情况似乎十分紧急,而那辆租来的豪华轿车这时候又不在身边。10分钟后,他见到了正在总统套房里休息的米塔尔父子。

“我 们认为明天最好由你来打前锋。”拉克希米对他说道。玛赫什瓦利吓了一跳。这是他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米塔尔接着解释说:“要是我们出现在拍卖会现场,会增 加整个事件的操控难度,这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局面,再者,我们已经得知,多莱他们让沃斯打头阵。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战术,以确保一切无误。”

这天晚上,玛赫什瓦利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的脑袋嗡嗡作响,一半是因为兴奋,一半是因为眼前这项任务太过重大而忧心忡忡。

如 此大规模的公开拍卖是前所未有的;拍卖会的组织者们也都竭力做好组织工作,不希望出一点儿岔子。在房间后面分开摆放着三套桌椅,桌子上各有一部电话,三家 竞拍公司的代表均已坐好,像是在等老师来上课似的;他们可以通过桌上的电话连线自己的大本营。坐在代表们前面的是乌克兰本地人,人数众多,其中包括几位高 官,他们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红木会议桌旁。在政府代表和公司代表中间,有一个空的跟普通鱼缸差不多大小玻

璃容器。

主持人请三家公司将自己的 底价写在纸上,装进信封,投进玻璃容器中。总统、总理、部长三人分别起立,走向玻璃容器,电视台的摄像机立刻凑了过去。三个人神情庄重,每人抽了一个信 封,用剪刀将其剪开,而后回到讲台,把信封递到主持人手上。主持人就像在表演歌剧,动作夸张地抽出信封里的纸片,然后说:“现在我感到非常激动。”他用眼 睛扫了一下各公司给出的竞价,接着又动情地说道,“我不知道现在哪一方更紧张,是各大公司,还是私有化委员会的成员们?对于今天这样的情形,我们还不太习 惯。”

房间里静得可怕,只有主持人翻动纸张的声音。安赛乐公司的团队被动地等待着。几个俄罗斯人绷紧神经,勉强地挤出一丝笑容。苏德•玛赫什瓦利努力使自己看上去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可实际上他早就快按捺不住了。

“安赛乐公司给出了最高的起拍价:25亿美元。”主持人宣布。在座的官员们长舒一口气,脸上纷纷露出了愉悦的神情。这是个不错的开端,已经打破了20亿美元的最低定价。看来今天的争夺一定非常激烈。

主持人向后面三方代表做了个手势,说道:“接下来,进入公开竞标环节。谁愿意第一个应价?”

每 家企业代表都拿到一张小牌,上面写着一个数字。斯玛特集团的号码是1,安赛乐公司为2,米塔尔钢铁公司是3。斯玛特集团首当其冲,出价26亿美元。蓝色的 等离子大屏幕上打出了这一竞价。安赛乐公司紧随其后:27亿美元。拍卖会进行得非常缓慢,各方都小心翼翼,屋内很安静,这情形就好像赌场里的高手对决,大 家都仔细揣摩着对手们可能拥有的牌。场上的每位代表都知道,今天的事件极不寻常,因此,他们都频繁地停下

来给场外打电话,征询意见。拍卖会刚开始的这段时 间,各方代表两次应价的间隔长达数分钟之久。

苏德•玛赫什瓦利则完全按照米塔尔父子告诉他的那样,按兵不被动,一动不动地看着斯玛特集团 和安赛乐公司控制整个拍卖会的前半场,这两家公司交替举牌,每次都只把价钱抬高2 000万美元。半个小时之后,在第34次应价中,屏幕上的数额突破了30亿美元大关。拍卖会的现场气氛越发紧张。然而拉克希米•米塔尔似乎仍然无意加入竞 拍,玛赫什瓦利看上去很是矛盾,几乎都有些不耐烦了。

斯玛特集团继续加价,安赛乐公司亦步亦趋。场上第40次应价达到了33亿美元。谁将中标?这时,苏德的表情发生了变化。他自言自语:“好戏要上演了。”他接到米塔尔打来的电话,要他加入竞拍。他第一次举起了标有号码3的牌子:33.2亿美元。米塔尔钢铁公司一鸣惊人。

在安赛乐公司这边,迈克尔•沃斯给场外的多莱打电话,问他如何应对。

多莱告诉沃斯:“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继续加价。我们可以再出高一点儿。”

斯玛特集团蓦地停下来,似乎是被它的竞争者突然爆发出来的经济火力给镇住了。乌克兰人心怀敬畏,屏息观看,几乎不敢相信屏幕上闪烁着的数字。而在伦敦、纽约和巴黎各大投资银行的交易厅里,投机商们也早已下满了注,期待着自己压注的股票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争相加价,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回大本营,此时,拍卖会的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短短5分钟内,屏幕上的数额已超过了35亿美元。甚至有那

么一会儿,代表们频繁举牌,以致主持人手忙脚乱,差点跟不上节奏。

第 51次应价,斯玛特集团再次加入竞拍场,给出了37.5亿美元的价钱,似乎打算以此来结束拍卖会。这是他们给出的最高价格。主持人此刻已恢复到原先镇定的 状态,继续他的主持工作。但是,安赛乐公司和米塔尔钢铁公司很快就把价格推到了标志性的40亿美元。沃斯皱起了眉头。这个52岁的体型偏瘦且喜爱沉思的竞 买人看上去非常像一位地理老师,他知道,自己这边已经超过了最初约定的极限。这时,盖伊•多莱打来电话。

“继续加价,”他对沃斯说,“我们可以出价45亿美元。”

屏幕上的价格以每次2 000万美元的差额递增,直到达到了46.8亿美元。

阿蒂亚给苏德•玛赫什瓦利打来电话:“你干得很棒!”

“现在,再加1.2亿美元。”苏德在小心翼翼地跟了40分钟之后,忽然一下抛出了48亿的高价。

多莱收紧了神经。他问金希可否继续加钱。后者对他点了点头。安赛乐公司立即再次举起号牌。沃斯对马赛斯说,出价48.2亿美元。

米塔尔再次开火,把价钱提到了48.4亿美元。这时,场内出现了一个停顿。主持人朝安赛乐公司的代表们望去,问道:“还有要应价的吗?”

沃斯避开主持人的目光。他听到电话里传来盖伊•多莱的声音:“我们输了。”听到这句话,沃斯埋下了头。主持人手中的槌子落了下来,安赛乐公司的代表们毫无反应,一动不动。

“米塔尔钢铁公司中标!恭喜你们!”

苏 德•玛赫什瓦利激动地在空中挥舞了一下拳头,接着与自己小组里的成员们一一握手,完全忘记了另外两家公司代表的存在。会场里的镜头纷纷移近,这时尤利娅• 季莫申科闯了进来,她第一个跑过去向拉克希米•米塔尔及其团队成员表示祝贺。旁边的一间屋子里,摄像机抓拍到尤先科,他正笑容满面与总理和财政部长握手。 48.4亿美元,非常漂亮!米塔尔钢铁公司给出的价格比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第一次售价的5倍还多,而且几乎是顾问们预计售价的两倍。以现金量计,这个数额 超过了乌克兰以前全部私有化收入的120%。

尤先科带着胜利的喜悦宣告:“这场拍卖会是乌克兰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这是民主的胜利。我保证拍卖会所得款项将用于最合适的地方,让每一个乌克兰人获益。”

盖伊•多莱和他的团队回到下榻的酒店,个个垂头丧气。输给米塔尔钢铁公司,让他们每个人都像是被蜇了一下,感到痛得慌。他们唯一的安慰就是,迫使对手给出了比预计值高得多的价钱。“至少B计划成功了。”多莱安慰大家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冷酷的钢铁》 02 合作的邀约

合作的邀约

上乘的选择

“在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拍卖会上,要是盖伊•多莱没参加竞拍,我们至少能省下10亿美元。”阿蒂亚•米塔尔对父亲说。

此时,米塔尔父子俩正在拉克希米宫殿般的家中共进早餐,他们回想着自己刚拿到手的这个宝贝。听到儿子的话,米塔尔点点头。两人心里都很清楚,在未来的许多竞拍战中,他们都将继续面对安赛乐公司。

“这 么斗下去,无论对我们还是安赛乐公司的股东们来说,都不是绝佳的选择。”阿蒂亚补充说道,“照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双方都会失去很多机会,情况只会越来越 糟。我们有必要跟安赛乐公司谈谈,看看能不能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或许可以明确一下双方各自想收购的资产,避免出现争夺同一家炼钢厂的情况。”

“我同意,”拉克希米说道,“下面就看他们是否愿意合作了。”

没 过几天,阿蒂亚便开始试探着接触安赛乐公司的人。他选定的对象是阿兰•戴夫扎克。法国人阿兰时年55岁,自优基诺时代起便是多莱的亲密同事。他是安赛乐公 司的战略家,在公司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在世界范围内搜集各类情报,然后汇报给多莱;他跟日本等工业界的关键人物们拉关系,对各个合资企业、处女地 工程和收购目标进行识别、鉴定。他精通多国语言,包括英语、俄语、意大利语,甚至对泰国话也略知一二。在外人看来,戴夫扎克就是安赛乐公司的驻外大使。但 是在公司内部,这位头发黑亮的荣誉军团骑士却常遭人怀疑,他在卢森堡的同事圈中不大受欢迎。人们觉得他就像多莱的影子,只向多莱一人汇报工作,是个像特务 一样的“黑衣人”。

10月26日到28日,阿蒂亚找戴夫扎克谈了几次,多莱对他们的谈话表示支持,两个人还在伯克利广场见了两次面,谈起 了可能的合作领域以及“潜资产”的分配问题。10月29日,在伦敦召开的欧洲第三次钢业成功战略交流会上,阿蒂亚再次遇到戴夫扎克,就对他说:“米塔尔先 生很想和多莱先生谈谈,双方可否在圣诞节前找个日子见一面?”

戴夫扎克用会意的眼神看着阿蒂亚,说道:“我会尽力安排。”

戴夫扎克向多莱汇报了米塔尔的期望,随后,多莱和安赛乐公司董事会的董事们激烈讨论了这件事。

保罗•马赛斯对多莱说:“这项工作不应该由戴夫扎克来做,我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应该由我去跟阿蒂亚商谈。”

“这是我最不希望的事情。”多莱以严厉的口吻答道,“如果你接替戴夫扎克,对这件事情的讨论就会转换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立场上。我们还是保持低调为好。”

米塔尔这时候正竭力想办法跟盖伊•多莱见上一面。11月初,阿蒂亚几乎天天跟戴夫扎克见面,想从他嘴里要个准话儿,可是多莱的日程表总是排得很满,圣诞节日渐临近,两位老总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却一直没有敲定。拉克希米对儿子说:“我想盖伊是在故意拖延。”

这 时候,阿蒂亚让公司投资人关系事务主管于连•欧尼龙(Julien Onillon)做一份关于安赛乐公司贸易情况、发展战略和财力状况的完整分析报告。法国人欧尼龙以前曾是汇丰银行的钢铁产业分析师,他有个爱唠叨的毛 病,阿蒂亚特意嘱咐他说:“我希望你不要跟公司里的任何人谈这件事情。”

欧尼龙立即投入他这项秘密任务中,而在此期间,阿蒂亚并没中断与 戴夫扎克的往来,他们似乎要把这种“每日一面”永远延续下去。有一天,阿蒂亚对戴夫扎克说:“我的销售人员告诉我,你们的销售人员都以为米塔尔钢铁公司要 吞并安赛乐公司,结果都吓坏了,但那永远都不是我们的主旨所在。”

“我没有权利讨论这件事情。”戴夫扎克对阿蒂亚说。

“关于收购的事,我还没有跟我父亲谈呢。”阿蒂亚答道。

戴夫扎克说自己没权利,而盖伊•多莱这时候正忙着在大西洋彼岸发展盟友。

安赛乐公司觊觎多法斯科公司

焦 炭炉子连着高高的红色烟囱,烟囱不断地向外吐着浓烟;被烟熏黑的炼钢厂笼罩在水蒸气和烟雾之中,轧钢区的每个车间都长达1 000英尺,火车满载着煤和铁矿石在轨道上行驶,每节车厢都似驮着一座小山,远在几英里外都能望见山尖。多法斯科公司(Dofasco)成立于1912 年,最初名为自治钢铁铸造公司,是哈密尔顿一带最著名的标志性企业。该公司是这座安大略湖湖畔城市人数最多的单位,素来是北美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重工业企 业,而且是首屈一指的扁钢供应商,其产品有的用于生产汽车、冰箱,有的用于架梁,有的用于建筑业,有的用于铺设能源管道,可谓应有尽有。多法斯科公司另外 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在员工待遇方面,它是个模范单位。1938年,多法斯科公司第一个在加拿大实行了针对全体员工的分红制,而今,该公司共有七千多名 员工,从董事会成员到车间的工人,每人工资中至少有10%来自分红。2002年,靠分红发下去的工资总计5 100万加元。公司还出资建设了哈密尔顿城里占地上百英亩的F•H•舍曼娱乐和学习中心,在这里,公司员工和家属可以享受到各种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中心 里建有7个棒球场,一个足球场,两个符合全国曲棍球联盟标准的冰场,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一个18洞的迷你轻击球高尔夫球场,一座双层健身房,数个网球场 以及6个训练室,并且还“为娱乐中心旗下45家不同的俱乐部提供各项设施及活动场地”。

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多法斯科公司式”的企业文化便一直是该公司培养员工间良好

关系的主导力量。这也意味着,在多法斯科公司不需要工会。如此一家赢利颇丰、运营良好的公司,又拥有这样一套企业文化,在“大鱼吃小鱼”的企业社会中,必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多 法斯科公司首席执行官唐•佩瑟(Donald A. Pether)当时57岁,如今已是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在多法斯科公司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和中年时代;自2005年5月起,他便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对公司 发起进攻的“大鱼”是安赛乐公司和盖伊•多莱。佩瑟刚进公司时只是冶炼车间的一名工人,和多莱一样曾做过不同的职位才走到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他跟多莱的交 情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两人之间的联系从未断过,如今,多法斯科公司已跟安赛乐公司建起了一家合资企业—DoSol Galva,该公司有一条给钢材高温镀锌的流水线,生产高质扁轧钢,主要用于制造汽车。多法斯科公司拥有这家公司80%的股份,安赛乐公司持有余下的 20%。

现在,吞并这家加拿大公司正契合多莱的扩张战略,若能成功,安赛乐公司便可挤进北美地区。安赛乐公司携同伙伴纽柯公司(密歇根的 一家钢铁集团)开始了与多法斯科公司的谈判。纽柯公司首席执行官丹•迪米科(Dan DiMicco)早就想进入高值钢的生产领域,而且也曾独自接触过多法斯科公司,可惜就在这时,2001年的纽约发生了“9•11”恐怖袭击,激起金融混 乱,导致他的计划没能成功。2005年夏初,多莱和纽柯一起争取与多法斯科公司对话,希望多法斯科公司的董事会同意达成这笔交易。5月27日,安赛乐公司 与纽柯公司共同向多法斯科公司提出了每股43加元的收购价。

“现在还没有到该考虑卖掉公司的时候。”佩瑟对公司董事们说。

这 件事之后,多法斯科公司使了个手段。公司先以3.5亿加元的价钱买下魁北克统一煤矿(QCM),该煤矿距哈密尔顿的炼钢厂很近,这样就找到了煤的战略性新 供给源。随

后,公司又收购了一家生产管状钢材的企业。这两次收购行为都显著提高了多法斯科公司的市场价值,只是两次操作过程都不够透明,都是等到两笔交易 完全结束后,在当年的下半年才公之于众。多法斯科公司计划首次公开发行统一煤矿的股票,这样,出售股票得到的钱将能保证多法斯科公司的投资迅速变现。夏天 的这几个月里,多莱和迪米科仍旧对佩瑟紧追不舍。在6月28日的一次电话会议上,他们加上了统一煤矿的价值,把收购价从每股43加元提到每股46加元,但 条件是必须先详细检查规模扩大后的多法斯科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不卖—我们即使要卖,你们给的价钱也太低。”佩瑟反感地回绝了多莱他们的提议。

7月6日,盖伊•多莱再次向佩瑟提出收购计划,佩瑟则再一次拒绝了他。此刻,多法斯科公司正在欧洲寻找可以优势互补的盟友。

多 莱知道多法斯科公司当时正和德国的钢铁与军工集团蒂森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公司进行着时断时续的谈判,这在钢铁业是普遍现象,多莱也一 直以为这些谈判不过是平常的关于技术合作的探索性讨论,从未怀疑过什么,可是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早在2005年情人节那天,多法斯科公司便曾与蒂森克虏 伯公司在哈密尔顿就双方的技术合作问题进行过友好对话,随后,双方在4月又举行了一次会议。后来,在7月12日和13日,也就是佩瑟拒绝多莱和迪米科之后 的第二个星期,蒂森克虏伯公司与佩瑟再次会面。这一次的地点选在了蒂森克虏伯公司隐秘的会议与培训中心施洛斯–兰茨伯格,这是一座建在小山坡上的城堡,周 围是迈宁根茂密的森林。这里离埃森不远。这座城堡的第一任主人是阿道夫(Adolf)—伯格家族第五位伯爵;城堡建于1276~1289年,后于1903 年由制造商兼企业家奥古斯特•蒂森(August Thyssen)买下并进行了修葺。

在城堡坚固的防御工事内,多法斯科公司与蒂森克虏伯公司一起商定了很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多法斯科公司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需要一位技术伙伴帮助它进一步进军北美市场。但是佩瑟明确告诉那帮德国佬:“多法斯科公司希望与贵公司合作,但我们没有出售的打算。”

蒂森克虏伯公司执行董事会董事长艾克哈德•舒尔茨(Ekkehard Schulz)并不想如此轻易地放弃这家加拿大公司。他拼命地想做成一笔更大的买卖。他对佩瑟说:“假如有其他公司单方面提出收购贵公司,导致贵公司陷入‘战局’,我们会考虑帮助多法斯科公司还盘。”

盖 伊•多莱在土耳其和乌克兰接连失利之后,迫切希望与米塔尔保持安全距离,于是,他在11月11日再次拨通了佩瑟的电话。多莱自信地以为,安赛乐公司要是收 购多法斯科公司,不但能增加资产,扩大市场份额,导致股价上涨,而且还能令安赛乐公司增强抵御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能力。“老虎计划”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让安 赛乐公司更值钱,超出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购买力。多莱确信,由于在乌克兰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拍卖会上他迫使米塔尔支付了超出预算的收购价,现在拉克希米的 “收购基金”一定严重空虚。安赛乐公司和蒂森克虏伯公司都十分看好多法斯科公司的巨大潜力,都希望能买下这家公司,对于它们来说,多法斯科公司就是进入北 美市场的敲门砖。再者,多法斯科公司在米塔尔钢铁公司势力之外—安赛乐公司已经在美国拥有钢铁厂,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后,就能打破美国的许多竞争限制。

“唐,我相信,我们跟纽柯公司共同的出价是非常公道的,”多莱坚持道,“我希望你能在11月14日,贵公司开董事会的时候把这件事正式讨论一下,我们期待与你的再次合作。我们希望这是一次友好的合作,并不希望直接诉诸市场。”

佩 瑟听出了电话那头的言外之意和威胁。多法斯科公司的董事们眼下正忙着与蒂森克虏伯公司洽谈友好合并的相关事宜,可是盖伊•多莱显然准备越过董事会,直接向 多法斯科公司的众多股东们提起单方面的恶意收购。警铃传遍了多法斯科公司,上上下下一团乱,钢铁业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董事们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应对 的对策。有一点是确定的:不卖。11月16日,佩瑟通过越洋电话回复多莱:“你们的评估标准未能充分认识到魁北克统一煤矿的重大价值,因此你们的估价显然 太低了。我们受托于股东,有责任拒绝您的要求,因为您极大地低估了我公司的价值。而且我们必须考虑维护公司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独特的良好关系,这是多法斯科 公司成功的关键。我们非常珍视贵公司与我公司之间的友谊,并且希望这种友谊能够继续下去。”说罢,佩瑟挂断了电话。

随即,多莱又接到了第二个拒绝电话。丹•迪米科打来电话,称纽柯公司对共同出资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已失去兴趣,打算退出。迪米科担心多法斯科公司会越来越贵,超出纽柯公司的支付能力,此外,他也不想恶意收购多法斯科公司。为了钢铁,多莱再次走进未知的领域。

在 哈密尔顿,佩瑟秘密召集公司管理团队和加拿大皇家银行派驻在多法斯科公司的长期银行顾问,一起商讨对策。毫无疑问,多莱绝不会善罢甘休。多法斯科公司即将 陷入“战局”。现在已然到了该请其他利益集团入场的时候。于是,佩瑟给蒂森克虏伯公司打了电话,要求连线艾克哈德•舒尔茨,佩瑟祈祷这个德国人能把多法斯 科公司从盖伊•多莱的手里解救出来。

与此同时,伦敦的米塔尔因迟迟定不下来与安赛乐公司总裁见面的日子,心情愈加烦闷。然后,在11月23日,他终于明白了盖伊•多莱为什么总是这么难请:这一天,安赛乐公司以每股56加元的价格恶意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出价总计达43亿加元。

在伯克利广场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办公室里,趁喝下午茶的工夫,阿蒂亚•米塔尔开玩笑地对阿兰•戴夫扎克说:“这么说,你们是在恶意收购多法斯科公司。这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啊。”

这位安赛乐公司外交“大使”的脸上露出了他特有的一丝微笑,随即又收了回去,冷冷地说道:“不是恶意,是主动。”

5 天后,为了从安赛乐公司手里救回多法斯科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以“白衣骑士”的身份出现在两者之间。(在大型收购战中,“白衣骑士”与目标公司合并,并能 获得合并后企业的大批股份;“白衣骑士”公司的人则在合并公司中担任一个重要职务—但不是董事长,以阻止其他公司对其发起恶意收购。)蒂森克虏伯公司给出 的友好还盘价是每股61.5加元,总计48亿加元。佩瑟的董事会立即接受了这一价格。

米塔尔的新家是位于香特莱拉的价值4 400万欧元的别墅。香特莱拉是人们在圣莫里茨市阿尔卑斯山上的森林中专为富人清理出来的一块空地,旁边是科维利亚高级滑雪俱乐部。俱乐部成立于1930 年,实行会员制,最初的会员基本上都是贵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阿涅利家族中有不少成员都是该俱乐部的会员,此外,奥尔巴公爵也是会员之一。还有什么地方能 比这里更适合拉克希米—世界经济新贵之一—和他的家人度过每年的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呢?(这一家子现已是该俱乐部的会员。)阿蒂亚正踩着滑雪板,滑下山坡; 而他的父亲,则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玩起了冰上越野速滑。在放松之余,有个问题始终徘徊在父子俩心头:如何与安赛乐公司取得更紧密的联系?跟盖伊•多莱见 面的日子至今仍未排上日程。

米塔尔父子仔细阅读了于连•欧尼龙的报告。报告中称,安赛乐公司是一家极为成功、技术非常先进的钢铁生产企 业。安赛乐公司的运营与米塔尔钢铁公司在地理上没有交叉点。

两家公司在技术和市场分配方面似乎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但欧尼龙同时指出,安赛乐公司有两大严 重缺陷。首先,安赛乐公司的股票非常分散,其最大的股东卢森堡政府也仅持有公司5.6%的股份。其次,安赛乐公司和米塔尔钢铁公司的情况类似,股票价格严 重低于实际价值,每股仅为22欧元。欧尼龙在汇报时说:“我认为安赛乐公司的股票价格至少应当是现在价格的两倍。”这两大缺陷令安赛乐公司成为一个很好的 收购对象。

米塔尔则认为只要还有一线合作的希望,就不考虑收购,哪怕现在他能够以安赛乐公司实际价值的一半购得此公司。他语气坚决地对儿子说:“我还是认为我们两家公司应当尝试对部分经营项目进行合并。我们必须努力进行这种尝试,同时要保持与安赛乐公司的友好关系。”

12 月18日,在哈密尔顿,多法斯科公司的员工们都怀着极其焦虑不安的心情赶来参加公司举办的全天圣诞派对,地点在位于海湾街北与约克大道上的运动娱乐中心科 普斯体育场,这里是著名冰上曲棍球队哈密尔顿斗牛犬队的主场。其中一块溜冰场上,一棵70英尺高的冷杉披着彩灯,全身闪亮,迎接着3 000员工及家属、退休职工们的到来。以往,公司都会在这一天停产,举办长久以来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型圣诞聚会。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比往年更大也更好。 许多发放礼物的摊位散落在滑冰场四周,16岁以下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过来要糖果,圣诞老人为成年人准备了巨大的装满各种食物的礼品篮。

然而,在这个圣诞节上,员工们掩饰不住心中强烈的不安。佩瑟和公司高管们为活跃场内气氛忙活得热火朝天,想办法让员工和市民对公司的未来放心,对工作和分红放心。(当年员工的分红可达到工资的20%。)

“你喜欢哪家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还是安赛乐公司?”人们一遍又一遍地问着佩瑟。

“我认为我们不管跟哪家公司合作,都能十分愉快。”佩瑟答道,希望以此平息众人的疑虑。他接着说:“我们与这两家公司都十分熟悉,以前也有过合作经历,并且我们都拥有同样的企业文化。”

派对过后,12月24日,盖伊•多莱给佩瑟送来了一份他绝对不希望的礼物:以每股63加元的价格收购多法斯科公司。

多莱就这样打发了那帮德国人,这下,他有工夫来对付米塔尔了,他终于答应与米塔尔见面。

阿蒂亚告诉父亲:“多莱1月13日过来。”

起初拉克希米看上去似乎有一点不解,接着他的脸上露出了熟悉的笑容,说道:“阿蒂亚,13日应该是星期五吧?”

盖 伊•多莱这个人不迷信。“老虎计划”在抵御米塔尔方面即将取得非常重大胜利,这令他很满意。当然,他并不知道,老虎在米塔尔眼里可是个超级吉祥物。米塔尔 出生那年,即1950年,就是中国的虎年。这种猛兽是好运和权力的象征。虎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并且与五行中的“金”相克。

《冷酷的钢铁》 03 米塔尔的漫漫钢铁路

拉克希米•米塔尔在5个孩子中排行老大,出生在萨度普尔这座有着8万人口的普通小镇上,小镇建于流沙之上,位于印度西北拉贾斯坦邦的丘鲁地区,距斋浦尔的 众多粉色宫殿有155英里,然而与那里却似隔了整个世界般遥远,周遭是塔尔沙漠,触目所及都是山

楂树。10多年后,萨度普尔的居民才用上自来水和电。拉克 希米的父亲莫汉•劳和母亲吉塔•德维也许是出于某种先知,将他们的儿子取名为拉克希米,这是印度财富女神的名字;但当时,这对父母不但没有固定收入,而且 住处也十分简陋,房子是拉克希米的爷爷盖的(爷爷是卡拉奇的小中介商),几间卧室里住了一大家子20口人,大家睡绳编的床,在院子里用砖砌成的炉子做饭。 拉克希米很小就帮着家人从水泵里取水。

米塔尔家属于马尔里族,马尔里起源于梵文中的“马鲁”(maru)一词,意为沙漠。印度大部分在工 业领域颇有成就的家族,如伯拉家族(Birlas)、金达尔家族(Jindals)等也都属于马尔里族。这两大家族后来从拉贾斯坦邦移民去了孟加拉,并在 那里创造出了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财富。拉克希米•米塔尔6岁的时候,他们一家子也搬离了拉贾斯坦,去了加尔各答。莫汉说:“孟加拉人只想过舒坦的日子,马尔 里人从拉贾斯坦来,是挨过饿的民族。”

米塔尔一家在加尔各答北部位于奇特珀路2号的穷郊区租了一套平房。城市有轨电车的电缆离米塔尔家的窗户只有几英尺远,早上5点钟就有电车驶过,拉克希米每天都在电车的“当当”声中醒来。拉克希米没钱坐车—他总是步行去学校,到了雨季,街上的积水没过膝盖,他就水上学。

学 生时代的拉克希米学习刻苦,成绩出众。他很害羞,有些内向,十几岁时他就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尺子的背面,他用墨水笔写下 “尼沃斯•米塔尔商科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博士”。这时候,他的父亲已在大不列颠–印度轧钢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位于加尔各答的一座小型扎钢厂,父亲既 当工人,也算半个老板,拉克希米每天上午去上课,放学后则到厂里帮忙,在收发室工作,有时候也干点杂活。巨大的滚筒走在装有滑轮的橡胶带上,那通红的、滚 烫的钢就被压成了钢条、钢筋和钢板,这个景象使拉克希米备受鼓舞,无论从传统上看还是从文化上看,他的未来几乎都是确定的了。马尔里

人在种茶、纺织、生 产、采矿和炼钢等领域都相当活跃,他们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条就是:家族式经营。公司里,孩子、兄弟、女婿和女儿们都应当帮着打理日常事务,监督工厂运营,或 者帮着策划合并、收购事宜。单打独斗在大多数马尔里生意人眼里是件让人极不愉快的事情。后来,莫汉•劳的5个兄弟也已开始做起了一些买卖钢材的生意。 1963年,兄弟6人共同在南部有着“印度粮仓”之称的安得拉省注册成立了一家轧钢厂。这是米塔尔家的第一个生产型企业,他们将公司取名为“伊斯帕特” (Ispat),这个词在梵文中表示“钢”。拉克希米在每年5月和6月学校放假之际都会到厂里实习,学习如何经营轧钢厂。

拉克希米16岁 的时候,进入著名的圣泽维尔学院(St Xavier’s College)学习,学院坐落在公园街,是一座雄伟的新殖民时代风格的5层白色楼房。一开始,这所耶稣会学院不打算接受拉克希米这个讲北印度语的男孩 子,但学校领导们看到他几近完美的会计和数学成绩后,又决定允许他就读。拉克希米以前就读的学校只讲北印度语,进入大学后,他发现他的大多数同学都属于特 权阶级,富有而且能讲流利的英文,常常光顾城里专为有钱人开的时尚店,在这里,拉克希米有种不如别人的自卑感。15岁以前他都不曾进过任何一家餐馆吃饭。 他的那些同学也不像他那样常常去家里的工厂帮忙。除了日常学习外,拉克希米还念了夜校,在那里学习金融和市场营销。

1969年,米塔尔从 圣泽维尔学院毕业,他的会计和商务数学两科成绩均达到了学院建校以来的最高成绩,同时,他还获得了商务与会计专业商科学士学位。拉克希米似乎总能在困难的 事情上取得卓越的成功,但他还是没有勇气给远方的父亲打个长途电话,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父亲为了赚钱,常年在外忙碌;拉克希米于是给父亲发了份电报。后 来,莫汉•劳送给儿子一枝犀飞利水笔(Sheaffer)表示祝贺。

虽然钢已融进拉克希米的血液,但他没有选择当老师在教室里大展鸿图,却仅仅是因为厌恶“早起”。当他去学校领学位证书的时候,圣泽维尔学院的校长对他说:“米塔尔,

从明天起你开始教会计。”

“好的,我应该几点钟到校?”

“最初几年,你必须在早上6点钟到校。”

“6点钟?我再也不想那么早来学校了。做学生这三年,我可受够了这个罪。”米塔尔如此回绝了校长。

就这样,米塔尔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家里的生意上。这时候,伊斯帕特公司发展迅速,莫汉•劳也在城南的阿里布尔—加尔各答最豪华、最昂贵的居民区之一购置了一套房产,供家人居住。这幢大房子外观宏伟,莫汉将之取名为“米塔尔之家”。

3 年后,拉克希米戴着一幅眼镜,留着土气的刘海,蓄着大胡子,来到加尔各答俱乐部,和三个女人一起喝茶。他刚满21岁,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后来的妻子—乌 萨•达尔米亚(Usha Dalmia),她是瓦拉纳西人,当时在大学里主修读经济学,这会儿,正跟她的母亲和姑妈坐在一起。两个大人跟拉克希米谈了乌萨的种种优点,同时也问了问 他本人的意思。按相亲的传统,准新郎和准新娘几乎不说话,但拉克希米还是被乌萨率真的微笑给迷住了。随后,拉克希米与乌萨的父亲见了面,她父亲是位工程 师,拉克希米对这位准岳父印象深刻,暗自说道:“他真是个聪明人。乌萨的才智哪怕只及她父亲的1/5,我也愿意娶她为妻。”

他给在瓦拉纳 西的她写了封信,信里的措辞相当正式:“欢迎您成为我的终身伴侣。”两个星期后,两人公开定亲,这时,拉克希米才通过电话第一次跟乌萨讲话。面对艰苦的工 作,拉克希米总是全身心投入,这一点给乌萨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他那严肃的外表

下,又不乏惊喜,他总能令她开怀大笑。

父亲常鼓励米塔尔 说:“接受挑战,不要被眼前的新情况吓倒。”但同时,父亲莫汉•劳的另一句话“如果我的儿子们不能超过我,我的生意就完蛋了”,也让米塔尔压力倍增。父亲 鼓励他,但同时也控制着他;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两个兄弟维诺德(Vinod)和普拉莫德(Pramod)也加入了进来,这时的拉克希米有种束手束脚的感 觉,少了份放手大干的自由。

1975年,25岁的拉克希米来到东爪哇岛的泗水市,那里有大片的稻田。本来拉克希米的父亲打算在这里建炼钢 厂,但由于没有打通官僚和政府这一关,拿不到许可证,得不到必需的电力供应,只好放弃。因此,莫汉建议拉克希米把这块地卖掉。拉克希米原本是拿着250美 元的打折机票要到东南亚度假,并没打算在此作过多的停留,但到了这里后,他决定追随父亲的信仰,但忽略他的具体要求。

他去了零售市场,打 听钢条和钢筋的价格,发现这里面大有赚头。钢条可用于生产汽车排档、各种工具以及工程产品。钢筋则可用来加固水泥。这地方还提供了一个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 生产钢的机会,以往那些日本公司只在印度尼西亚销售成品钢,垄断了当地市场,炼钢厂若能建成,对这类日本公司必将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了打赢价格战,拉克希 米打算建一家微型钢铁厂,利用电弧炉,以小块铁矿石也就是所谓的“直接还原铁”(DRI)炼钢,与那些以高炉和焦炭炼钢的大型炼钢厂相比,这种炼钢方式的 建造费用和经营费用都能节省很多。微型炼钢厂能为他带来50%的成本优势。于是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对父亲说:“这个假期我不再去别的地方了,我要在这里 建立炼钢厂。”

但是他没有现金。而且即使他手里有钱,印度政府也不会允许他把卢比带到境外。不过,拉克希米发现,印度实际上有一项计划允 许他进行海外投资。他可以在印度购买设备

和原材料,再出口到印度尼西亚,这样,印度政府根据出口政策,印度政府就会给予他相当于设备和建筑材料总成本 85%的贷款。于是,米塔尔的生意做成了:200万美元伊斯帕特公司的股权,一位当地合伙商提供了175万美元现金,另外,印度银行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了 370万美元的贷款。

米塔尔早先已与当地政府和电力公司打过招呼,现在他再次去跟双方协商,最后终于获得了营业许可和电力支持。他入行了。

1977 年11月21日午夜,米塔尔站在热气中间,望着熔炉内1 400摄氏度高温下的深橙色物质,身后,乌萨紧挨着他,怀里紧抱着他们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阿蒂亚。滚筒发出浑厚的撞击声,轧钢厂的第一根钢筋终于问世,米塔 尔心中洋溢着无限的憧憬。同时在场的还有他的父亲和弟弟们。这一天是米塔尔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拉克希米大概是第一个在外国开办炼钢厂的 印度裔人,但他一个月只给自己发250美元的薪水。他买了一辆二手银色霍顿—澳大利亚生产的汽车,这部车不仅可供家人使用,也是他上下班的“坐骑”:炼钢 厂离最近的汽车站也有两公里远。米塔尔聘请24岁的比卡姆•阿加沃尔(Bhikam Agarwal)帮他料理炼钢厂内外事务和培训400名当地员工。米塔尔与阿加沃尔在加尔各答相识,当时,阿加沃尔是一家黄麻纤维处理厂管账的文员,该厂 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麻袋布和粗绳。米塔尔没费多少口舌就把他挖到了自己的旗下。

炼钢厂的工作十分辛苦。米塔尔和阿加沃尔的大部分时间都是 在厂子里度过的。阿蒂亚最初的记忆便是4岁时,在那辆霍顿车的后座上,在妈妈的陪伴下刚要入睡,爸爸忽然上了车,又要解决一个新问题。生活对于乌萨也同样 充满了挑战,她必须在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国度抚养孩子,而又没有一个传统印度的大家庭来帮助她。她开始越来越多地往炼钢厂跑。这对她来说,是唯一一 个能够了解丈夫的机会。同时,她也开始学习这门生

意里的大事小情。

那时,印度尼西亚通货贬值50%,进口原材料非常昂贵,可尽管如此,一 整年下来,也就是1978年,米塔尔仍在泗水生产了2.6万吨钢材,销售额达1 000万美元,赢利100万美元。日本人开始陆续撤离印度尼西亚。米塔尔绷紧神经,甚至开始缩减向日本出口钢材的数量。11年甚至更久,炼钢厂的产量才达 到33万公吨。这时的拉克希米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女儿瓦尼莎(Vanisha)于1981年出生。此刻,他意识到,自己既然能够成功开办第一家炼钢 厂,为何不能再开第二家呢?但他也知道,以39岁的年纪,不可能再有那么多时间让自己从零做起,开办一家又一家炼钢厂。“接受挑战,不要让眼前的新情况吓 倒。”就在这一刻,他决定不再开办新的炼钢厂,而是去买其他人的炼钢厂。

米塔尔的原材料供给十分脆弱。对于熔炉炼钢必需的直接还原铁和工 业废料,他一直只依赖着西爪哇的一家供应商。现在,为寻找新的供应商,他把目光投向了加勒比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有钢铁公司 (ISCOTT)正面临破产。该公司管理层中包括60名汉堡–斯塔尔沃克(Hamburger Stahlwerke)公司派驻的德国员工,他们一年的开销就达2?000万美元。双方的用工合同即将到期,位于路易港的政府决定替炼钢厂寻找更有竞争力 的管理者。米塔尔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这家炼钢厂将成为他的第一个收购对象。他告诉那些政府官员们:“你们的公司目前每个月都损失1 000万美元。让我来负责公司管理,我每个月将支付你们1 000万美元。”米塔尔保证,通过削减成本、提高产量,炼钢厂定能运营良好,利润增加。他拿下了这笔生意,而且还加了一个条件:如果米塔尔能实现自己的诺 言,那么5年之后,他有权买断该公司。

在米塔尔心中,降低成本和持续生产是关键问题。德国人退出,公司管理层换来了60位印度经理,他们的花销只需200万美元。这些人中有一位年轻的注册会计师,热衷即兴讽刺歌曲,他的名字是苏德•玛赫什瓦利。

1989年米塔尔租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钢铁公司的时候,公司产量仅为42万吨。到1993年,产量已接近100万吨。米塔尔买下了这家炼钢厂。将公司更名为伊斯帕特–加勒比。

墨 西哥中西部的米却肯州南部的港口城市拉萨罗–卡德纳斯有一家技术先进的炼钢厂。1991年,拉克希米•米塔尔前去考察,此前,该炼钢厂的效益一直不好。工 厂意在利用直接还原铁和电弧炉技术生产高质钢板,这样产品不但可用于建筑业和油气管道铺设,同时还可应用于生产复杂的工业产品,如汽车、家用电器等。但对 炼钢业传统而言,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高质市场和低端市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市场。米塔尔不信这个邪。他发现,这家炼钢厂真正的问题在于产量不足。由于油 价回落导致钢材价格暴跌,炼钢厂本来的生产能力可达每年200万吨,但目前年产量仅为50万吨,每天损失100万美元。米塔尔回到印度尼西亚后,对阿蒂亚 说:“我刚刚去了一个‘墓地’。”第二年,米塔尔买下这块“墓地”,把这家国有炼钢厂变成了私人企业。

米塔尔的第一次大手笔收购操作只花 了2亿美元,另一方面,墨西哥政府也因甩掉了一个大包袱而相当高兴。米塔尔再次做到了削减成本,他注重培训年轻的员工队伍,提高钢产量。交接后的第一个月 钢产量便达到了7万吨。米塔尔在向工人们表示庆祝之际,又给大家定了一个新的月产量指标:20万吨。“你们绝对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米塔尔对营运长马兰 •慕柯基(Malay Mukherjee)说。慕柯基为能和米塔尔共事而感到欣喜,一路的坎坷艰辛也是种享受。来米塔尔钢铁公司之前,他是印度最大的国有炼钢厂里最年轻的执行 总裁,可是现在的工作与那时截然不同。只是他还不太确定是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产量提高到米塔尔定的标准。新目标不只是米塔尔随便想出来的一个数字。慕柯 基对米塔尔说:“目前工厂机器歇工的时间达30%,这个比例太高了。如果培训更多的员工,同时愿意在零配件方面进行投资,工厂的利用率能大大提高。”

米 塔尔当时最大的风险是:鸡蛋太多,篮子太少。一个新想法开始逐渐在他脑中形成:非常简单,现代社会已容不下国有地方性钢铁公司。钢的生产必须实现全球化, 就像汽车制造、轮船制造、煤、铁采掘等行业一样。比赛即将开始。米塔尔向来不怕出风头,挑战不可能的事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1994年,他买下位于魁北克 的希德贝克–多斯科公司(Sidbec-Dosco)。第二年,他迅速收购了汉堡–斯塔尔沃克公司,成立伊斯帕特船运公司,同年,他将自己旗下的所有企业 合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取名伊斯帕特国际公司。

就在这个时候,米塔尔和家人的关系开始逐渐恶化。拉克希米从来不提这些变化,但争吵、不 满和相互埋怨无形中多了起来。父亲莫汉•劳和弟弟们都希望公司能以印度为大本营。莫汉感觉自己的大儿子走得太快、太远。在以往的收购谈判中,莫汉总是以家 族企业总裁的身份出席各种并购会议。但当拉克希米•米塔尔前往加拿大收购希德贝克–多斯科公司的时候,父亲和弟弟们都没有陪他同行。

这时 的米塔尔正以加速度前进着。他的所有买卖都得到了瑞士信贷提供的金融支持,该银行总分析师杰里米•弗莱彻(Jeremy Fletcher)对米塔尔印象很好,与米塔尔的合作令弗莱彻感到很兴奋。弗莱彻认为米塔尔给炼钢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欧洲,由于多年的国有化和过度开 发,加之各公司总裁都不再年轻,没有了闯劲,这里的炼钢业早已千疮百孔,只能靠巨额政府补贴来勉强维持。在美国,炼钢业就是“铁锈地带”,只要有点脑子的 人早在几年前就转行干别的去了。米塔尔发现,只要有弗莱彻在,就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未来从瑞士信贷贷款也将会十分容易。弗莱彻曾写过一篇关于米塔尔如何 颠覆炼钢业的调查报告,当时他使用的标题是“地球上值得一提的最棒的钢业公司”。

那时还是1995年,拉克希米•米塔尔还名不见经传。后来,哈萨克斯坦走进了他的视线。

内 陆国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九大国,国土面积超过西欧,邻国有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哈萨克斯坦是前苏联各共和国中最晚宣布 独立的国家,1991年12月,该国在改革派领袖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的领导下宣布独立。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的铀和较为丰富的铅,同时,还拥有充足的天然气、石油、煤、黄 金和钻石资源。但尽管如此,该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仅为2 930美元,比另一个产钢大国—美国少了将近3万美元。此外,哈萨克斯坦男性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这个国家需要进行私有化,需要自由竞争,它将成为现时 代的克朗代克①(Klondike)。

而最需要私有化和自由竞争的地方莫过于铁米尔套的大型炼钢厂卡尔梅特钢铁公司(Karmet Steel)。该炼钢厂占地1 200英亩以上,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矿藏丰富的卡拉干达地区、纽拉河畔。每天都有商人骑着驴,带着篮子,装着一捆捆急剧贬值的本地货币坚戈到这里来买钢 材。也有一些人更乐意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做买卖,他们在大门口询问1吨钢能换多少台黑市电视机。

拉克希米•米塔尔也来了。他的许多对手们 认为这里的经济困难重重,短时间内没有好转的迹象,然而米塔尔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与机遇。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中国为了建立焕然一新的经济秩序,必然需要钢来 建造摩天大楼、修建高速公路和机场。米塔尔据此推理:若要经营炼钢厂,还有什么地方能比中国的邻国哈萨克斯坦更合适?这座位于铁米尔套的炼钢厂,占地面积 庞大,四处浓烟滚滚。在米塔尔看来,这就是他真正想找的地方。卡尔梅特是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单一地点综合炼钢厂之一,它拥有封闭的煤矿和铁矿,煤、铁的储藏 量分别达15亿吨和17亿吨;一座435兆瓦的热能发电站,三个巨型高炉和许多个焦炭炉,一个钢板厂、冷轧钢厂、热轧钢厂,以及电解镀锡工艺流水线和高温 镀锌流水线。靠微型炼钢厂发家的米塔尔也要加入到高炉炼钢的行列中来。

有意思的是,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初涉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铁米尔套当冶金师,而后才一步步踏上自己的政治生涯。现在,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位总统决定对钢铁业进行私有化。

米 塔尔去各大银行寻求资金支持。可是没有一家大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有办事处,他们对这个国度毫不了解。各大银行都拒绝了米塔尔以伊斯帕特国际公司的名义贷款 的要求。而后,米塔尔又尝试通过米塔尔集团获得贷款,这次他成功了。米塔尔集团是他以有形家族资产注册的私人公司,因此,那些顶级银行对这家公司也更有信 心。于是,米塔尔以4亿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哈萨克斯坦的这家炼钢厂。他不但钱花得少,而且他还通过努力获得了许多重大特权,其中包括可延期交税,任何新环境 法自私有化之日起10年内对炼钢厂都不具有法律效力等。

米塔尔很感谢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私有化问题上的远见卓识,随后他便投入到了自己的 工作中。城里25万居民都靠炼钢厂吃饭,可是工人们已经有6个月没领到工资了。米塔尔向员工承诺将补齐拖欠的工资,这大概需要900万美元。然而员工们都 没有银行账户。以往,工资甚至不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炼钢厂会发行一种招待券,代替真正的钱。因此,米塔尔开始向当地引入硬通货,但没过几天,哈萨克斯坦中 央银行打来电话:如果他一下子向当地银行系统存入大量硬通货,再全部以坚戈取出,那么将会加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困难出现了。米塔 尔想信守承诺,于是他选择以银行系统能接受的数额一点一点地引入硬通货;每隔15天,米塔尔就包一架飞机,从600英里外的阿拉木图载着一箱箱的现金飞来 铁米尔套,给工人们发工资。

米塔尔还给炼钢厂带来了一支印度管理团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前苏联接受过教育—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 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支持,当时印度曾和苏联结盟。这些人懂俄语,清楚和自己打交道的那些哈萨克斯坦人心里在想什么。米塔尔并没有就此止步。

接下来,他买断 了当地有轨电车和铁路服务部门,当时,这两个部门都面临着停运的威胁。而后,他又买下发电厂,当地冬天的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0摄氏度,发电厂给他的工厂和 城里的居民带来了温暖。接着,米塔尔又买下了电视台、当地的煤矿和铁矿,2.7万名矿工的工作有了保障。米塔尔曾对一名记者说:“买下整座城,真是一件让 人激动的事情。”而对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为鼓励炼钢业发展曾向米塔尔提供上百万资金,米塔尔也不吝回报。

不到一年,铁米尔套便扭亏为盈, 钢产量提高了一倍,月产量可达25万吨。在哈萨克斯坦,许多人都把米塔尔当成救世主一样崇拜,他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总统。每当他一来访,警察们都站得笔挺 以示尊重。当然,至于那些即将被裁员的1万名矿工和炼钢工人,他们的想法究竟如何,可就没人能说得准了。

还是在1995年,米塔尔不顾父 亲和弟弟们的反对,把自己的股权从家里的公司中分离出来,开始专心经营自己的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联系紧密,其一是伊斯帕特国际公司,于荷兰注册成立,旗 下包括可靠性较高的一些资产,如米塔尔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墨西哥与加拿大的公司;另一家是米塔尔的私人公司米塔尔控股公司(LNM Holdings),旗下的资产相对风险性较高,包括米塔尔在哈萨克斯坦的炼钢厂,以及他最初在印度尼西亚成立的公司。由于米塔尔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在 收购其他公司上,因此现在印度尼西亚的这家炼钢厂由乌萨全权管理。分财产是米塔尔一生中所做的最艰难的决定。一家人的感情很好,但又不得不分家,米塔尔花 了一年的时间来处理这件事情。在分财产的过程中,双方都流过许多眼泪。乌萨在米塔尔的两个弟弟维诺德和普拉莫德眼里,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这件事真的令她 左右为难。之后两年,米塔尔大家庭的两端彼此间都不曾说过话。

拉克希米•米塔尔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他把家从印度尼西亚搬到了伦敦,毫无 疑问,这里为外国亿万富翁提供的高额税收优惠政策深深吸引了他—像米塔尔这样的人可以申请“非居民身份”,这样其海外收入就可免税—同时,伦敦位于亚洲和 美国之间,地理位置

十分理想。乌萨在主教大道为一家人买了房子,取名“夏日宫殿”。主教大道沿汉普特斯希斯公园一路向北,住的都是沙特阿拉伯王子和俄罗斯 金融寡头一类的有钱人,是相当阔气的居民区。

1995年时,米塔尔生产的钢材产量已达每年1 120万吨。当年8月在汉堡的一次会议上,米塔尔在发言时称,他的目标是2 000万吨。而此时,世界上最大的产钢企业新日铁(Nippon Steel)的产量也不过2 700万吨。人们都在嘲笑这个暴发户口吐狂言。整个行业都觉得没有必要去追求全球化。各公司的总裁、经理们无法想象为何要走这一步。他们也从没想过钢也可 以全球运输,顾客满天下。他们还没有看到规模生产的优势。就连米塔尔的一些拥护者也觉得他有些操之过急,太危险。哈萨克斯坦的交易落幕后,马兰•慕柯基曾 对米塔尔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歇一年,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现在的处境?”米塔尔的回答和往常一样,永远都是那句:“不,我们必须做得更大,我们必须前进。”

1997 年,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在瑞士信贷和杰里米•弗莱彻的帮助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出售公司20%的股份。这批股票总价值高达 7.8亿美元,是钢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米塔尔通过米塔尔控股公司保留了余下80%的股份。公司在米塔尔的打理下,收入迅速增加,接近 25亿美元,利润也在1.4亿美元左右,这些都在业内创下了很好的声望,其股票溢价达到8倍之多,每股股票的价格达28.5美元。当年的《星期日泰晤士 报》财富榜将米塔尔列为英国最富有的大亨之一,资产约有22亿英镑。

1998年,在纽约一次国际会议上,米塔尔站在行业前辈们面前,谈了 自己对集中化和全球化的看法,他认为,只有进行“两化”,才能避免周期性的大起大落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毁灭性损失。只有几家大型的生产厂家才能够拥有更强大 的影响力,就像汽车业和采矿业的情形一样。米塔尔说:“我们的行业中有太多地区性的小生产者,整个行业仍旧是

高度国有化的路线。为了钢铁业能够长期、健康 地发展,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对于米塔尔的发言,人们保持缄默。大多数人都认为,钢的生产必须以一定地区为中心,而且应由较小的生产者来完成。在米塔尔发言的一年后,钢价再次暴跌,全美国1/3的钢铁公司宣告破产。

米 塔尔的收购热情丝毫未减,他决心在美洲大陆留下自己的足迹。于是,他飞往委内瑞拉,打算从委内瑞拉政府手里买下奥里诺科钢铁公司(Sidor)。只是这 时,业内其他人开始纷纷效仿他的收购战略。以往,伊斯帕特国际公司收购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曾遇到过对手。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 开始替自己手中经常赔钱的炼钢厂寻找买家,其他人也看到了这是个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入炼钢业的好机会。米塔尔给出20.45亿美元的竞标价,眼看就要拿下 奥里诺科公司,突然,一个当地的投资财团杀了进来,出价24亿美元。米塔尔当时就察觉对方的胜利很是蹊跷。米塔尔深受打击,甚至没等拍卖会结束就匆匆离开 了现场。在返回私人飞机的路上,他已经开始考虑其他的收购对象。在加拉加斯机场,米塔尔给一个叫鲍勃•达内尔(Bob Darnell)的人打了个电话。鲍勃当时是内陆钢铁公司(Inland Steel)的总裁,该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型炼钢厂之一。米塔尔问:“我们做笔买卖怎么样?”说着,他给出了一个价钱。几个月来,米 塔尔一直在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达内尔,终于,达内尔决定与米塔尔对话。

米塔尔把他的谈判大军送上飞往伦敦的商务客机,自己则乘私人飞 机来到美国。他以14.3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内陆钢铁公司。用不着再惦记委内瑞拉那帮人了,他已然在美国留下了足迹,现在,他掌控的是一个年产量约1 900万吨的钢铁帝国。但当米塔尔打电话给瑞士信贷寻求金融支持的时候,银行方面并不认可他的做法,银行告诉米塔尔:“你的出价太高了。炼钢业即将进入衰 退期。你应该把价钱再压低点。”

大多数西方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回到已购得的公司,根据对行业衰退的预期重新商定价格,另一方面指责银 行不肯出钱。但米塔尔却看到,内陆钢铁公司在节约生产成本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这一点相当不错。他不打算畏首畏尾。何况他已经和达内尔敲定了。在米塔 尔看来,重新谈判是不可能的。他告诉瑞士信贷:“这笔生意我已经定下来了,就这样执行吧。你们要是不同意,我就去找其他银行。”

米塔尔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在委内瑞拉的那次挫败仍旧困扰着他。他命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安全检查。可以肯定,他的电话遭到了窃听。炼钢业里有了小动作。以前,业内没人把他当回事儿,大家只当他是个思想怪异的疯子,可如今,人们似乎对他的一举一动都变得十分警惕起来。

但 是还有更严峻的问题摆在米塔尔面前。那些银行家说得没错,米塔尔在错误的时机买下了内陆钢铁公司,这导致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债务负担加重。钢价大跌,全球范 围内钢板跌幅达40%。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再也无力进行更多的收购,其股票价格迅速滑落,先是徘徊在每股9美元左右,而后随着衰退加剧,股价跌到了每股 1.9美元的最低点。米塔尔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管理着一家“蚊型股”①公司,那些还跟着他的股东都觉得他辜负了大家的信任,骗走了大家的钱。跟米塔尔合 作的那些共同基金信托公司的资产也因此大幅缩水。米塔尔的对手们得意地看着他的这场悲剧,简直比看伊卡洛斯(Icarus)①还要过瘾。

刚 20岁出头的阿蒂亚•米塔尔与父亲似乎总能心意相通。这对父子的关系真的非常亲密,当年,阿蒂亚离家去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父亲拉克希米 为不能亲自去机场给儿子送行而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沃顿商学院的创始人约瑟夫•沃顿是总部设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合伙人之一。)3年后,阿蒂 亚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在瑞士信贷做了一名分析员,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学习基本技能的机会。但这段

经历并没有让他感到开心,他仅仅做了6个月。银 行分析师一星期要工作上百个小时,不断地对行业、市场和各生产厂家进行评估,预测未来趋势,有人觉得这简直是最不堪的生活。阿蒂亚长相帅气,行为举止温文 尔雅,与有钱的老爸关系格外亲密,然而这些却使他在瑞士信贷的生活尤为痛苦。别人不愿做的枯燥、琐碎的工作都落到了他的头上,但阿蒂亚没有消极抵抗,相 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干活比任何人都努力,学习一切关于金融市场的知识,同时也学习银行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拉克希米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位天生的 商人潜质,于是,趁伊斯帕特国际公司上市之际,他把阿蒂亚召回了家族企业。阿蒂亚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成为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的首席财务官。

炼 钢业的衰退一直持续到2000年、2001年、2002年,大多数公司都已暂停了收购计划。米塔尔却逆潮流而上。他有自己的想法:正是由于衰退,炼钢厂的 成本已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是继续收购的最佳时机。阿蒂亚利用米塔尔控股公司在哈萨克斯坦获得的利润做成了一笔又一笔收购生意。米塔尔父子如同燧火石 般锐利,接连买下了阿尔及利亚、波兰、罗马尼亚、马其顿、捷克、南非和法国的众多炼钢厂,花费达上亿美元。不是每个做钢铁生意的人都喜欢米塔尔这种进攻性 收购策略。有一回,看上去不过17岁左右的阿蒂亚跟盖伊•多莱以前所在的法国公司优基诺谈生意,对方的一个同行拿着他的名片仔细研究一番之后,满带讽刺地 说道:“这上面说你负责合并和收购两项事务,可实际上你好像只负责收购业务。”

在资金短缺的前苏联地区,谈生意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米 塔尔在最终买下罗马尼亚国有钢铁公司西德克斯(Sidex)之前,光苏德•玛赫什瓦利一人就曾前往罗马尼亚60余次。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印度人”往往 要在空屋子里等上几个钟头甚至几天才能见到公司高管,这些高管们以为若客人们等得不耐烦了,就会自动离开。可是米塔尔和他的人一次也没让他们如意。速度、 出其不意和灵活多变是米塔尔的口号。另外还有一个词:耐心。米塔尔接手每家公司的债务,再通过瑞士信贷和汇丰两家银行(米塔尔最近与汇丰

银行合作颇多,关 系紧密)融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收购行为中,米塔尔只花非常少的钱便买下了各个炼钢厂。之后印度来的管理人员开始进入各公司,不久后,这些炼钢厂的产量 便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伴随着历次收购而来的是对米塔尔的强烈谴责。2001年米塔尔向英国工党捐赠12.5万英镑,恰逢此时,托尼•布莱 尔(Tony Blair)给罗马尼亚总理写了一封信,支持米塔尔接管西德克斯。米塔尔坚称布莱尔是应英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的请求才写下这封信的,“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 到通知,罗马尼亚方面接受了我们的出价。我向工党捐钱,是因为我热爱这个党派和它的领导人。我从未对其提过要求,也未期盼过任何回报”。外界还指责布莱尔 因支持像米塔尔这样的非英籍商人而间接削弱了康力斯集团(Corus)等英国公司的实力,但布莱尔对此很不以为然,称上述言论是“垃圾门”①。批评风暴频 频袭来,米塔尔显然被激怒了,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于2005年7月再次向工党捐赠200万英镑,结果这次捐款又引来了一番热议。米塔尔拿着从欧洲复兴开发银 行贷来的1亿美元,对西德克斯开始进行裁员,与此同时,这家炼钢厂也开始扭亏为盈。

在哈萨克斯坦和波兰,米塔尔曾请游说集团和中间人帮助 他完成收购接管事宜,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媒体和调查局关注的对象。BBC财经栏目称,一位名为帕托科•乔迪耶夫(Patokh Chodiev)的人曾收下米塔尔给他的1亿美元,帮其在铁米尔套的事情上联络、游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此时的帕托科正在比利时接受反腐败调查。该栏目还 称,乔迪耶夫一伙人中的部分关键人物与前苏联的黑社会组织有着密切联系,但这些说法均未得到证实。2007年5月的《金融时报》报道:“乔迪耶夫和他的两 名助手由于卷入洗钱风波,也许会在欧亚资源集团公司(ENRC)上市前离开董事会。现在这三人在比利时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乔迪耶夫三人否认了对他们 洗钱的指控。

而后遭到媒体炮轰的是热爱马球运动的马雷克•多克纳尔(Marek Dochnal),他是波

兰第一流的说客。2004年5月米塔尔买下波兰钢铁生产集团波兰钢铁公司(PHS)69%的股份,同时获得额外购买25%股份的 选择权,在此期间,米塔尔曾得到过多克纳尔的帮助。不久后,多克纳尔被指控在私有化过程中行贿受贿且有腐败行为,继而被捕入狱,正等待法庭的裁决。但是这 一系列相关指控并未牵涉到米塔尔,米塔尔再次为自己辩白:“在这些国家,你需要有人引导你,给你提建议,帮你打通各方关系。几大投资银行都对哈萨克斯坦一 无所知,自然也没办法给出合理的建议。那些银行的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我不得不和当地人打好关系,任何想在这儿做生意的人都得这么做。”

关 于米塔尔的下一个大新闻是哈萨克斯坦矿井的安全问题。2004年12月,矿里的气体探测器发生故障导致爆炸,23名矿工因此丧生。米塔尔迅速赶到现场安慰 遇难者亲友。他站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身边,称自己对事故负有责任,答应迅速发放抚恤金,同时承诺拨款几百万美元以改善安全设施。

在爱尔 兰,米塔尔点石成金的本事遇到了挑战,再也无法为他带来金子。2001年,他从位于科克的前爱尔兰钢铁公司豪尔波兰(Haulbowline)炼钢厂撤资 —米塔尔在与5年前曾以每股1爱尔兰镑的价格买下该炼钢厂。几个小时内,公司负债超过5 700万欧元,400人顿时失业。这是米塔尔旗下第一家倒闭的公司。虽然工人们通过国家裁员计划获得了大部分拖欠的工资、假日补贴和其他各项权利,但工会 仍遭责了米塔尔的突然退出。面对批评,米塔尔回答道:“协议中称我们负责炼钢厂5年内的经营,我们也的确经营工厂满5年,无论在投资方面还是在解决就业方 面,抑或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都尽到了应尽的责任。5年来,我们向炼钢厂投资3 500万爱尔兰镑,现在,我的众多顾问告诉我,已找不到任何办法让厂子赢利,起死回生,这样看来,我们的撤资算不上突然。”

批评家纵然质 疑米塔尔的某些处理方法,却也拿他毫无办法。米塔尔依旧永远带着微笑,继续赚自己的钱。2003年他在捷克花1 000万美元买下的路瓦哈特炼钢厂(Nova Hut)

风头正劲,目前价值已接近20亿美元。米塔尔钢铁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其势力横跨四大洲,在14个国家拥有炼钢厂,哈萨克斯坦就像是这个钢铁帝国 的发动机,满足着中国对钢材无止境的需求。铁米尔套炼钢厂的产量从15万吨提高到400万吨以上,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2005年4月《星期日泰晤士报》 财富榜称拉克希米•米塔尔的个人财富已达150亿英镑,超过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跃居英国富人榜榜首。

在21世纪到来后的最初几年里,炼钢业经历了许多大的动荡,米塔尔在一支跟随他多年、始终对他忠心耿耿而又非常团结的队伍的陪伴下顺利地走了过来。其中有一个人始终未离他左右,那就是阿蒂亚,他的门徒与儿子。现在,阿蒂亚也是父亲生意上的一个合伙人。

2001 年,拉克希米•米塔尔和家人因一场悲剧重新聚到了一起:他的母亲患上了不治之症。米塔尔的父母和弟弟们曾于1998年搬来伦敦,这次,母亲吉塔•德维因慢 性心脏病陷入昏迷被送进医院,一家人在母亲的病床旁相遇了。自1995年一家人产生不愉快后,乌萨一直都很思念两位小叔子,阿蒂亚和妹妹瓦尼莎也总期待着 和叔叔们的孩子见面。这会儿,在外面的走廊里,乌萨第一个做起了“搭桥”的工作。在母亲去世后,米塔尔包了一架飞机,全家携母亲的遗体飞往印度,为她举行 火葬。

拉克希米•米塔尔不仅为儿子感到骄傲,对23岁的女儿瓦尼莎也一样充满自豪。瓦尼莎曾就读于欧洲商学院,并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米塔尔的船运公司实习,这是位于德国的一家炼钢厂,拥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风险资本基金;现在,瓦尼莎已是董事会的一名成员了。

2004 年6月,米塔尔为女儿瓦尼莎和女婿阿米特•巴蒂亚(Amit Bhatia)在法国举行了奢华的婚礼,花费惊人,有媒体称婚礼费用达3 400万英镑。巴蒂亚出生于德里,在

投资银行工作。1 000位宾朋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个为期5天的婚礼盛典,客人们均下榻于巴黎洲际大饭店,食宿费用全由米塔尔承担,在这5天里,人们首先参加了一个订婚 宴,地点选在乌萨•米塔尔最喜爱的地方—凡尔赛宫;而后,人们到法国最豪华的城堡沃勒维孔特城堡参加婚礼仪式。米塔尔也跟其他在场的男士一样,披着明亮的 粉色拉贾斯坦头巾。米塔尔曾表示谢绝采访,但这可阻挡不住兴奋的媒体。印度婚礼经网站写道:“婚礼曾聘请三位印度顶级服装设计师为瓦尼莎制作嫁衣。”“米 塔尔曾指定著名水彩画画家芙罗琳•阿希手工绘制长达20页的请柬(有人称只有14页)。请柬中,椭圆形的画框内,这对幸福的新人亲密相拥。”请柬里还有雪 莱的浪漫诗歌,以及阿蒂亚的妻子梅加创作的一组小诗。

在帐篷里人们搭起了舞台,为这对新婚夫妇和客人们表演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歌舞剧。其音 乐由宝莱坞作曲家兼歌星尚卡尔•马哈德凡(Shankar Mahadevan)特别创作;印度电影导演法拉•卡恩(Farah Khan)负责舞蹈编排和对白设计。歌舞剧讲述了瓦尼莎和阿米特相遇、相爱的故事,其表演班底中不但有来自宝莱坞的专业舞蹈演员,也有几位非同寻常的演 员:阿蒂亚饰演阿米特,梅加演起了瓦尼莎,米塔尔夫妇则扮演着自己,为了这次演出,他们“曾在伦敦排练三个星期”。敞篷由拉贾斯坦的工匠缝制,晚宴在杜乐 丽花园举行,厨师都是乘飞机从加尔各答来的大厨。而后,人们在巴黎丽都跳迪斯科,在凡尔赛宫大剧院听歌剧。最后,也是婚礼之夜的高潮,拉克希米•米塔尔最 喜欢的几位宝莱坞明星和凯莉•米洛(Kylie Minogue)共同演唱了一首小夜曲。

“爸爸,给我买一座埃菲尔铁塔”—印度《展望》 杂志以此为标题报道了米塔尔女儿的豪华婚礼。伦敦《标准晚报》在对这次婚礼进行报道时,以“无耻!”为标题对比了婚礼的花费和科克失业钢铁工人的经济情 况。米塔尔坚持称:“我不想谈论家庭事务。所有那些数字都是凭空猜测。每位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拥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在米塔尔右手的掌心上,瓦尼 莎拿红色指甲油分别用英语和北印度语写下:“爸爸,我爱你。”

这一年夏天,米塔尔携家人去洛杉矶和拉斯韦加斯度假。米塔尔虽然身体在放松,脑子里却一直想着自己的全球拼图还缺了那么几块。其中之一,就是他在北美目前只拥有位于芝加哥的内陆钢铁一家公司,他需要将这个拼图做得更大。

假 期结束后,米塔尔和阿蒂亚直飞纽约,来到莱克星顿大街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 Jr.)的办公室,与这位66岁、身材矮小的亿万富翁进行了会谈。罗斯的公司总部设在曼哈顿,他最擅长在不被别人看好的企业中寻找商机,曾向美国本已入不 敷出的核心工业投资4.5亿美元,并获得了丰厚回报,使资产增至30亿美元,跻身美国《福布斯》富人榜400强行列。罗斯曾在罗斯柴尔德银行做过26年执 行总经理,而后他利用自己超过20亿英镑的私人投资和对冲基金参与了一系列大胆的金融赌博,买下南方已停产的纺织厂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破产的煤矿,并使 这些纺织厂和煤矿扭亏为盈。根据《破产法》第11章①,罗斯能够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得此类企业,且不必承担这些已破产公司的债务、员工养老金、医疗保险 等。少了这些包袱,破产公司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便宜的价格就是东山再起最有利的条件。

有些人说罗斯是一个“秃鹰资本家”,但他自己更 喜欢以“工业救星”自居。但与他贴得最紧的标签却是“底层人中的坏蛋王”,因为他曾在收购战中强行挤兑当时世界第三大富豪、美国重量级投资商和慈善家沃伦 •巴菲特。2002年,罗斯开始对效益一直停滞不前的钢铁公司产生了兴趣,在他收购的公司中,甚至包括美国炼钢业标志性企业伯利恒钢铁公司,罗斯随后将旗 下的所有炼钢厂合并,组建了国际钢铁公司(ISG)。该集团目前是美国最大的钢材生产企业之一。但如同世界棒球联赛根本谈不上世界性一样,国际钢铁集团公 司也只不过是在名字中含有“国际”一词罢了。罗斯希望走全球化路线,想加入到并购的竞赛中来,可是每当他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有更加贪婪的拉克希米•米塔尔 走在他的前面,抢走他看好的公司。

罗斯于是决定自己有必要仔细审视一番这一现象。另一边的米塔尔也知道,如果他能买下国际钢铁集团公司, 那么他就可以在北美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站稳脚跟。两人本来约好只谈半小时,然而两个小时之后,米塔尔父子和威尔伯•罗斯仍在愉快地讨论着钢铁业的现状和 实现全球化的必要性。米塔尔个高,安静,深思熟虑且说话严谨;威尔伯个矮,秃顶,戴着眼镜,爱用一连串有趣的形容词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两人似乎没有 什么共同点。但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两人都不为自己的社交圈子所接受,都曾一路摸爬滚打且历尽艰辛,都曾把别人看不上眼的资产揽入囊中变成摇钱树。两人在 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都很奸诈,但彼此间却很真诚。罗斯甚至还很欣赏阿蒂亚的能力和智慧。从他身上,罗斯看到了一个接班人的理想形象。

“你何不过来给我打工?”威尔伯说。

拉克希米则半开玩笑地回答:“我想你雇不起他。”

正 如威尔伯所说:“我们是一见如故。”他和米塔尔已达成共识:国际钢铁集团公司应当与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合并。与此同时,不管是否出于爱情,威尔伯都将于 2002年10月23日在教堂迎娶他的第三任妻子、已有过两次婚史的金发女郎希拉里•吉尔里。吉尔里比威尔伯小15岁,常出没于纽约、纽约州南安普敦和棕 榈滩的社交圈子,是个颇受欢迎的人。另外,这对准夫妻正打算在棕榈滩买套房子。有报纸这样写道:“任何人若想了解希拉里•吉尔里的人生观如何,只需来到她 位于纽约州南安普敦的家中,到她卧室里看一看她枕头上用针线缝上去的格言:‘吃、喝、再婚。’”

米塔尔和罗斯接下来继续通过电话会议讨论 他们的交易。距罗斯的婚礼还差两天的时候,他在纽约的一家宾馆里和米塔尔再次会面。此刻,两人在国际钢铁集团公司定价上的分歧已经缩小到5 000万美元。忽然罗斯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说到:“拉克希米,

我们的分歧已经非常小了—让我们掷硬币来决定吧。”尽管是赢的概率两人各占一半,但 罗斯的这个举动却很有钢业传奇人物约翰•沃恩•盖茨(John Warne Gates)的风范。盖茨在1900年英格兰的一次赛马中,曾下注7万美元,最后赢得60万美元赌金—也有传闻称他赢的钱超过100万美元,此后,他便有 了“百万赌侠盖茨”的绰号。

米塔尔跟罗斯、盖茨两人不同,他不好赌。在做生意的时候,米塔尔有着一个商人应有的心态。他说道:“威尔伯,人人都知道有头像的这面比较沉。”于是两人继续讨价还价。

米 塔尔问罗斯:“你会不会邀请我们参加你的婚宴?”新人罗斯夫妇将在婚礼后第二天,也就是10月25日星期一,在洛克菲勒中心楼上的彩虹厅宴请200名宾 客,届时,还将有大明星瓦莱丽•罗曼诺夫(Valerie Romanoff)和她的星光乐团现场演唱小夜曲。但是米塔尔不能到场。罗斯说:“在一切细节都敲定前,我希望这笔生意能够保密。你的出现会让某些人说三 道四。”

但是在宴会后第二天,这对均为三婚的罗斯夫妇推迟了蜜月之旅,邀请米塔尔父子在麦迪逊大街著名食府共进晚餐。30年来,该食府赛 里奥•马乔尼(Sirio Maccioni)的苏芙蕾(一种糕点)和漂亮话儿始终是一绝。罗斯和米塔尔共同举杯,庆祝他们之间的这笔生意终于有了定论。拉克希米•米塔尔出资45亿 美元购买了国际钢铁集团。公司股价上涨,罗斯手中的股票一天内就为他带来2.67亿美元的收益,他将其中一半变现,另一半转投米塔尔股票。通过这次收购, 自上个星期五股市收盘后,国际钢铁公司所有其他股东的总财富也增加了5.45亿美元。

拉克希米•米塔尔不但在北美炼钢业站稳了脚跟,而且威尔伯•罗斯进入董事会后,他又多了一位忠诚的朋友和盟友。

如 今,米塔尔将伊斯帕特国际公司、米塔尔控股公司和国际钢铁集团公司三者合一,成立了一家大公司:米塔尔钢铁公司。钢铁世界里的其他人现在已别无选择,他们 必须注意到米塔尔。世界上比米塔尔还有钱的人只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和宜家家居总裁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三位。米塔尔钢铁公司现今在全世界拥有17.9万名员工,美国汽车工业使用的全部钢材中有30%都由米塔尔钢铁公司提供。《财富》杂志将 米塔尔评为“年度欧洲商人”,入选理由是米塔尔“同时拥有精明的管理手段和卓越的判断力”。

从曲别针到吊桥缆索,再到轮船、汽车车身、高 保真音响、汽车底盘、油气管道、坚固的大梁和高质镀锌产品,米塔尔生产的钢材无处不在。这个从萨度普尔来的男孩儿坚韧不拔,不畏困难;通过哄骗也好,花言 巧语也罢,总之,他以智慧打败了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一大批钢铁公司总裁。但米塔尔又不同于他们中的多数人,他对自己这一行的大事小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能 够对高炉和轧钢厂的控制面板进行实际操作,在这点上,其他钢铁公司的经理们未必能赶得上米塔尔。这个曾经有点羞涩,留着大胡子和刘海的青年现在已剃去了胡 须,变成了一个世界公民,无论是在工厂车间、工人食堂—“只有在这些地方,才能真正感觉到公司的脉搏”—还是在会议室或银行家办晚宴的地方,他都一样感到 收放自如。是的,他拥有豪宅、游艇,拥有一切能代表财富的东西,但他真正看中的资产只有一样:他那60万吨钢。米塔尔钢铁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公 司,产量比位列第二位的钢铁公司多1?000万吨。

拉克希米•米塔尔接到一封电子邮件,里面写着简短且措辞生硬的贺词。发信人正是被米塔尔赶下“第一”宝座的卢森堡安赛乐公司执行总裁盖伊•多莱。

《冷酷的钢铁》 04 合作无望,决定并购

“他们家太大了,去浴室都要坐车。”盖伊•多莱笑着说道,语气中不乏嘲讽。阿兰•戴夫扎克左右望了望,察觉出了盖伊幽默背后的恐慌。多莱不想跟米塔尔见 面,现在还不是时候。他的思绪还停留在千里之外的哈密尔顿。他依旧想着与蒂森克虏伯公司的多法斯科公司之争,10天前,蒂森克虏伯公司也对多法斯科公司打 出了每股63加元的收购价,这一下子就跟安赛乐公司在12月24日给出的价格拉平了。多法斯科公司的市值已十分接近50亿加元。目前形势对于多莱这边越来 越不利。多法斯科公司董事会一致建议股东接受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的出价,在截止日期1月24日之前完成股票交割,诸董事们称:“蒂森克虏伯公司和安赛乐公 司出的钱一样多,但前者少了许多附加条件。”至于安赛乐公司具体提出了哪些“附加条件”,盖伊•多莱和多法斯科公司总裁唐•佩瑟均表示不方便透露。

距 最终期限仅剩11天,多莱若想重新赢回多法斯科公司,必须说服安赛乐公司董事会众成员,尤其是董事会主席约瑟夫•金希继续加钱,但是做说客也分时间地点, 现在肯定不是合适的时机:他们的车正穿过拉克希米•米塔尔家的大门。门内,一幢三层白色新帕拉迪奥风格的建筑散发出眩目的光彩,迎接着两位贵宾的到来。

盖 伊•多莱成为安赛乐公司总裁之前,曾是合并前的优基诺公司里的一名工程师,聪慧过人,但脾气暴躁。多莱出生于巴黎北面80公里以外的小城贡比涅,家里有4 个孩子,他是老大。“二战”结束时多莱刚满4岁,这时,他们举家迁往法国东部城市梅茨。多莱的父亲是彩色玻璃商,在梅茨定居后,他整日忙着修复战时被大炮 摧毁的大小教堂。梅茨是洛林地区的区政府所在地,也是法国炼钢业的中心。小多莱曾参加童子军,生活在炼钢工人们中间,这时的他完全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加入 了这个行业。他的数学和科学两科成绩都非常出色,可是生活的路却充满艰辛。多莱10岁时母亲去世了,悲痛让他无法专心于学习。但是周围的人给了他很多鼓 励,1963年他从3 0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著名的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录取,成为当年该校录取的200名学生之一。这是一所特殊的军

事学校,有着200多年的建校史,拿 破仑将军就毕业于此。3年后,多莱离开梅茨,来到了摩泽尔河畔法德边境城市特里尔,在这里,他继续攻读数学和物理,毕业时他已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了。

1966 年多莱与梅茨姑娘米歇尔踏进婚姻殿堂,米歇尔是一名小学教师,多莱当时还没有工作。钢铁在热情地呼唤他。后来,多莱加入了法国钢铁学院,学院离梅茨不远, 由法国的10家炼钢厂共同出资设立,多莱曾在此工作超过13年。多莱当时只是一名电脑操控员,操作10米长的大型计算机控制台(速度却不及黑莓手机的千分 之一)控制整个炼钢过程。

1979年,法国钢铁业旗舰优基诺公司看中多莱,将之招至旗下,后来,多莱在这里一步步爬上了副总裁的高位。为 了能让优基诺公司和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成功合并,他曾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此之前,阿尔贝德公司已经兼并西班牙阿塞拉利亚公司。三家公司成功合为 一体后,重新取名安赛乐公司,当然,多莱的辛勤努力也换来了回报:他将担任安赛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时的多莱工作更加卖命了,三家公司需要进一步的融 合,产品研发和公司发展都要保持原来的高标准,不过,多莱在这些方面一向能力卓越,业绩非凡。

头发稀疏,八字胡修得很齐整的盖伊•多莱思 维敏捷,在钢铁界是备受尊敬的元老级人物。无论走到哪里,多莱都随身携带一支磁力笔,只要往任何钢物件上一放,就立即显示出对应的碳含量和产地。多莱做事 往往固执己见,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喜怒无常。私下里,多莱的生活称得上简朴,在法国CAC40榜上有名的顶级公司老总中,他的收入排在倒数。多莱的独特 之处还在于,他曾是法国体育日报《队报》的忠实读者,后来他逐渐把兴趣转向《金融时报》、《回声报》和《世界报》。此外,他还很喜欢歌剧。莫扎特的《魔 笛》(The Magic Flute)是他的最爱。剧中男主人公塔米诺无畏、坚毅、寡言,利用魔笛

化解心中的仇恨和愤怒,最终从叛徒莫诺斯塔托手中救出了自己的挚爱帕米娜。

在 拉克希米•米塔尔家大门外,多莱和戴夫扎克下了车,随后由一名佣人领进屋子。多莱此前曾到米塔尔家里拜访过一次,面对这幢房子如此恢弘的气势,他感觉很不 舒服。其实,每当多莱被迫参加一些巴黎上流社会奢华的应酬时,他都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间租来的装修简单的公寓房倒是更让他心安。

肯 辛顿宫第18、19号花园曾经分别是俄罗斯和埃及的大使馆。后来,著名伊斯兰艺术收藏家、房地产开发商伊朗籍犹太人戴维•哈利利(David Khalili)将这两套破房子修葺一新,建成了伦敦最引人注目的家庭住宅之一。这处宅院占地约5 115平方米,包括12间卧室、一个舞厅、一个画廊、一个设有20个车位的停车场、土耳其风格的浴室若干和一座豪华地下泳池。哈利利在《星期日泰晤士报》 财富榜上排名第五(米塔尔为第一位),资产45亿英镑。他家的石柱全部由进口大理石砌成,所用石料与泰姬陵的大理石出自同一产地,各石柱周身均以镀金的棕 榈树图案为装饰。1998年米塔尔便打算从哈利利手中买下这套房子,不过那时他要价太高,未能成交。2001年哈利利以450万英镑的价格将这套宅子卖给 一级方程式赛车赛事管理委员会董事长伯尼•埃克莱斯顿(Bernie Ecclestone)。2005年米塔尔终于从伯尼手中以570万英镑的价格将这套豪宅买下,创下伦敦房产的交易价格之最。

在米塔尔家买过的所有房产中,唯有肯辛顿宫花园一处是拉克希米亲自挑选的。乌萨开始并不情愿从夏日宫殿搬出去,她觉得在那儿住得舒服而且安稳。这时,几个孩子当起了她的说客:“妈妈,家里从来都是您说了算。就让爸爸做一回主吧!”

米 塔尔把家安在这里,自有他的道理:这套房子既有宽敞正式、可以用来谈生意的会客厅和餐厅,又有适合家居的私密空间,对于把工作和家庭视为人生全部要义的米 塔尔来

说,这里实在是最理想的居家之地。花园中一间小屋里摆放着一件雕塑:6只向上伸开的胳膊共同托起用钢铸成的地球仪。这件艺术品的创意来自米塔尔,仔 细一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含义:每只胳膊都各不相同,其中一只是以米塔尔的胳膊为原型浇铸的,还有一只是乌萨的,剩下的4只胳膊分别属于儿子阿蒂亚和儿媳梅 加,女儿瓦尼莎和女婿阿米特。

戴夫扎克对米塔尔家里这些镀金的家具、高档的瓷器和一幅幅印象派油画赞不绝口。这样的工艺品恐怕只有在博物 馆里隔着绸带和玻璃窗才能看到。这时,米塔尔向大家解释道:“房子地点是我选的,不过室内装修全部由乌萨负责。你们在房子里看到的每样东西背后都有一段历 史,所以恐怕就连我也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才能参透她所做的一切。”

屋子中间巨大的吊灯像天上的星座一样闪闪发亮,盖伊•多莱抬头看了看吊灯,感觉有些刺眼。他对奢华的室内装修没有丝毫兴趣。

主 客4人在炉火旁的大沙发上分别就座,面对着面,一边品香槟,一边聊天。他们的话题始终围绕着炼钢业,谈到了炼钢业的市场前景,铁矿石供给,当下业内的各路 英才,追名逐利又爱管闲事的政客,以及进一步加强炼钢业整体行业实力的各种办法。戴夫扎克发现,纵然从全球来看炼钢业力量分散,很难找到规律,十分复杂, 但阿蒂亚•米塔尔却通过列举事实和数字对这个行业分析得头头是道。他给人一种非常在行的印象,对于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实在非常难得。

不 过,盖伊•多莱却对阿蒂亚很不以为然。在他眼里,阿蒂亚只不过天生好命,生在有钱人家罢了。多莱跟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也不认为他有什么魅力。但多莱钦 佩拉克希米的能力,他们两人都是一路摸爬滚打才登上了今天的高峰,但阿蒂亚和他们不一样。戴夫扎克从阿蒂亚身上看到了智慧,而多莱却只看到了年轻人的自以 为是。有些时候,比如现在,多莱甚至觉得跟他待在同一间屋子里都是受罪。多莱简直不屑于直呼阿蒂亚的姓

名,每每提及,只叫他“那孩子”。

谈话进行到一半,拉克希米突然对多莱说道:“你如果肯出56亿加元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它就是你的了。”米塔尔说这话时依然带着他那和善的微笑,棕色的眼睛冷酷而锐利,似乎任何一个小细节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你说什么?”多莱吃了一惊。他没想到米塔尔会给自己的收购计划提建议。

米塔尔笑着重复了一遍:“你们出的价钱要超过蒂森克虏伯公司才行。”

多莱努力想把话题拉回到即将召开的国际钢铁协会 (IISI)大会上,2月初大会将在巴黎召开,届时,多莱将担任大会主席。

可是米塔尔显然看得更远。“盖伊,”他打断多莱,多莱停下,米塔尔继续说道,“我要跟你谈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两家公司的市值都远远低于实际资产值,而且,我们拥有相同的发展目标,我认为我们应当有更加紧密的合作才对。不如我们讨论一下可行的友好合作方案吧。”

“可是我们两家公司的文化理念完全不同。”多莱答道,语气中透着一股轻蔑。

米塔尔耸了耸肩,依旧耐着性子笑着说:“为了我们两家公司的利益,也为了整个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合并。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通过合并,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我们若能联手,在炼钢业必将所向无敌。”

戴 夫扎克望着多莱,不禁感到一阵担心。法国人多莱一向自信满满,可这时却瘫在了沙发里。上次在巴黎的钢铁大会上,威尔伯•罗斯曾就炼钢业的集中化问题发表重 要演说,

他的讲话刚结束,多莱便评论道:“一个如此不了解炼钢业的人能做出这样的演讲,已经算不错的了。”多莱坚决要从米塔尔手里夺回炼钢大王的宝座,他 杰出的事业必须有此名号相伴,他不能坐视自己滑落到第二名的位置。

多莱对米塔尔说道:“这类合并中有75%的情况均因两家公司的文化理念 难以融合而失败。双方间摩擦太多。三方合并协作起来效率更高。”说着,多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优基诺公司、阿尔贝德公司和阿塞拉利亚公司的合并史,接着又介 绍了安赛乐公司是怎样一个注重高端市场同时又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公司等。“安赛乐公司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创建了一套新模式,使公司利润、员工 关系和顾客三者的关系能够平衡……”

米塔尔再次打断多莱。

多莱继续拖拖拉拉说个不停,也想借机恢复镇定,可是由于紧张, 他的英语开始不太灵光了。戴夫扎克临时当起了翻译。多莱说:“我们两家公司没有合并的基础。安赛乐公司专注于高端市场,生产的钢材主要供应汽车制造业和包 装业,而你们公司的产品多服务于建筑业,你们看重的是那些新兴市场对承重钢的需求。”

那你们为何还要跑到乌克兰来跟我抢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它不正是你所说的新兴市场中的承重钢生产企业吗?米塔尔心里这么想,但并没有说出口。

“拉克希米,你是你们公司的老板。而我只是我们公司的一名雇员。在合并的问题上我没有决定权。我必须跟董事会商量才行。况且,如果我们两家公司合并,你无疑会成为最大的股东。我想我的董事会应该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战略。”

“那好吧,”米塔尔说,“合并的事我们以后再谈。”

开 饭了。大餐桌上摆满了印度菜。餐厅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油画,画面里是一位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一只老鹰栖落在皇帝的胳膊上。多莱喜欢印度菜,也喜欢印度这个 国家,此前,他曾去过印度很多次。上好的法国红酒开了封,在座的每个人都斟了满满一大杯。“盖伊,请不必拘礼。”拉克希米说。席间气氛很轻松,米塔尔听得 多,说得少,尽量让客人们各抒己见,自己只是偶尔谈点看法,或者说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我看我们队比你们队踢得好。”米塔尔大笑着说道。

“是啊,我们队踢得太烂了。”多莱懒懒地笑道。

米塔尔是切尔西队的球迷。多莱则是中等球队梅茨队的忠实球迷。在安赛乐公司总部多莱的办公室里,他还在桌子上方挂了一件法国国家队10号球衣。

盖 伊•多莱年轻时曾是位很有天分的足球运动员。那时他是梅茨业余球队的队长,是场上的自由人(有人把这个位置的球员称为清道夫),他踢得很带劲儿,面对对方 球员的进攻,他总能协助其他后卫进行有效的防守,而且,罚点球的任务永远非他莫属。多莱共踢过17个赛季。但他终究没有成为弗朗茨•贝肯鲍尔或弗兰克•巴 雷西,有时候多莱会很遗憾地表示自己踢得不够好,所以进不了职业球队。不过多莱始终没有放弃足球,他甚至还给一支业余球队当过教练。米塔尔当球迷的方式与 多莱很不同,他一般只做足球俱乐部的老板。

“安赛乐公司内部的员工关系还好吗?”阿蒂亚突然转变了话题,这样问道,他从小道消息得知,在安赛乐公司的部分工厂里,工人和管理层之间时常有些摩擦。

多莱正色回答道:“非常融洽。基本上没有必要为此担心。”

阿蒂亚点了点头。盖伊•多莱在管理公司方面绝对能拿满分。安赛乐公司是一家股权分散、劳工问题极少的赢利企业。

晚 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席间大家都没有再提起米塔尔钢铁公司与安赛乐公司合并的事。9点15分,多莱和戴夫扎克起身告辞。他们来的时候是乘出租车,因此米塔 尔命乌萨的司机开车送两人回宾馆。他们入住的宾馆离伦敦城市机场不远,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将乘安赛乐公司的专机返回卢森堡。

盖伊•多莱坐在乌萨车子的后座上,一路上都默默不语。他想发火,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主人微笑的脸,桌上丰盛的食物,屋内豪华的装饰……最后,他看到了自己震惊的内心。他再也不愿多谈跟拉克希米•米塔尔合作的事情。

拉克希米和阿蒂亚目送车子消失在夜色中,拉克希米转身对阿蒂亚说道:“阿蒂亚,我们必须要收购安赛乐公司。”

《冷酷的钢铁》 05 收购的“奥林匹斯计划”

重拳与还击

电话铃声响起。多莱拿起听筒。“盖伊,我是艾克哈德•舒尔茨。”多莱一惊,打了个冷战。

这位蒂森克虏伯公司执 行董事会主席在电话里告诉多莱:“蒂森克虏伯公司决定加价,我们打算以每股68加元的价格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同时,蒂森克虏伯公司还将预付款增加到 2.15亿加元,如果董事会突然反悔,觉得花52.6亿加元收购多法斯科公司是个错

误,这笔预付款自然就打了水漂。看来,蒂森克虏伯公司是想借此表明,他 们对多法斯科公司志在必得。

“感谢你通知我这个决定。”说罢,多莱挂断了电话。

“这是一记重拳。”纽约太阳证券公司分析 师查克•布拉德福德在接受《哈密尔顿观察者报》记者内奥米•鲍威尔采访时如是说。布拉德福德称:“人们很少在赢局已定的情况下继续加价。蒂森克虏伯公司是 想通过这个举动传达出一种信息,表明他们态度坚决。”据监管当局文献显示,如果唐•佩瑟将自己的全部股票抛出,股票这笔交易能为其带来超过1 700亿加元甚至更多的财富。难怪多法斯科公司董事会发布声明“一致建议股东接受蒂森克虏伯公司的出价,拒绝安赛乐公司”。

多莱不明白蒂 森克虏伯公司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加价。1月13日晚上米塔尔还告诉他应该提高对多法斯科公司的收购价,1月14日上午就传来了蒂森克虏伯公司加价的消 息。多莱不禁深感忧虑。安赛乐公司如果得不到多法斯科公司,就很可能成为米塔尔钢铁公司的攻击对象。蒂森克虏伯公司如果成功收购了多法斯科公司,那么安赛 乐公司的镀锌技术就会落入蒂森克虏伯公司手中,这样,安赛乐公司又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对对手的进攻,我方的防守出现了漏洞,快,自由人多莱上场! 他忽然想起,1月13日晚在米塔尔家吃完饭回宾馆的路上,阿兰•戴夫扎克说过一句话:“盖伊,我们不知道米塔尔的耐性能让他们等多久。”

必须去找董事长主席约瑟夫•金希。

金 希在家。多莱对他说:“既然董事会已经给了我绝对权力,我打算今晚就提高对多法斯科公司的收购价,击败蒂森克虏伯公司。”多莱和金希商定了一个价位。随 后,安赛

乐公司宣布出价每股71加元收购多法斯科公司,总计达55亿加元。同时,安赛乐公司也将预付款增加到了与蒂森克虏伯公司相同的数额。

多 莱这么做冒的风险很大。作为一个恶意的收购者,安赛乐公司至今仍未拿到多法斯科公司的资产明细和其他相关商业信息,这些机密数据是评估多法斯科公司真正价 值的基础,多莱没有详细的评估依据,安赛乐公司的股东自然就会怀疑这样一笔巨额收购到底值不值,这时即使公司要替自己辩白也是口说无凭,恐怕难以服众—不 过,股东终归不是多莱和金希要优先考虑的对象。蒂森克虏伯公司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作为友好的“白衣骑士”,他们曾仔细研究过多法斯科公司的账簿,他们给 出的收购价也是依据账面信息认真商榷后定下来的。但安赛乐公司的风险之举并没有影响市场对多法斯科公司的高预期,在这场钢铁业的赌局中,在胜负即将见分晓 的最后时刻,多法斯科公司的股票价格暴增至每股72.4加元。两个月前,该公司的股价每股不过才44加元。

既然现在安赛乐公司和蒂森克虏伯公司的条件已经完全一致,唐•佩瑟和多法斯科公司董事会虽万般无奈却也只好宣布安赛乐公司暂时胜出。多法斯科公司此时不得不向多莱公开账簿。绝望中的佩瑟将最后期限延至1月23日,希望蒂森克虏伯公司能够再次还盘。

让 我们再将视线投向位于杜塞尔多夫的蒂森克虏伯公司总部,艾克哈德•舒尔茨知道自己输了。如果跟到每股71加元,公司的信用等级恐怕就要受到损害。若采用标 准普尔公司—世界最前端的独立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这家德国钢铁厂就会一路滑向“垃圾级”。蒂森克虏伯公司早先为了弥补巨额养老金赤字已经负债累 累,现在若对多法斯科公司继续加价以追赶安赛乐公司,恐怕只会进一步加重公司的债务负担,令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度大打折扣。

高盛顾问团

拉 克希米•米塔尔看了看表。他刚和阿蒂亚从巴特西直升机场乘直升机飞往卢顿机场,打算再从这里转乘他们的私人飞机去德国。纽约现在应该是下午。米塔尔拿出手 机,拨通了高盛首席运营官劳埃德•布莱克费恩(Lloyd Blankfein)的电话。高盛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

“米塔尔钢铁公司要做一笔很重要的收购交易,我希望贵公司能够担任我们的顾问。”米塔尔在电话里说。

“拉 克希米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布莱克费恩答道。他办公的地点位于纽约金融中心曼哈顿下城百老汇大街85号,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29层高的写字 楼,楼身以褐石砌成,十分宏伟气派,周围的那些老建筑与它一比,俨然都变成了小矮子。米塔尔以前从未和高盛合作过,但他倒是跟布莱克费恩见过几次面,两人 现在也算是朋友了。高盛在全世界拥有的员工超过2.6万,企业净收入377亿美元。高盛人对自己的“成功文化”十分自豪。虽然在以往的交易中,高盛顾问团 的客户常常成为米塔尔的手下败将,但这家金融机构在并购方面确实有着卓越的业绩,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大国政府和超级富翁们都纷纷请高盛担当自己的金融顾 问。

布莱克费恩出生于布朗克斯区。现在的他头发日渐稀疏,但脸上总带着微笑。能在自己的客户名单中加上米塔尔的名字,这让布莱克费恩格外 兴奋。若能跟世界排名第一的钢材生产商米塔尔钢铁公司合作,共同做成一笔大买卖,高盛就能超过它的两大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证券,巩固集团在并购顾问 界的龙头地位。在由男性主宰的投行世界里,提供顶级服务自然要收取顶级的费用。

米塔尔在电话里告诉布莱克费恩:“我希望你们能给出一些战略方案,同时分析这些方案的可行性。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布莱克费恩说:“只要您定个时间,我们就一定按时做好。收购目标是哪家公司?”

“安赛乐。”

“是哪几个字?”

“安—赛—乐。”

当天晚上,在蒂森克虏伯公司隐秘的办公地点施洛斯–兰茨伯格,艾克哈德•舒尔茨迎来了两位重要客人:米塔尔父子俩。拉克希米•米塔尔希望通过与蒂森克虏伯公司合作,为日后拿下安赛乐公司觅下一个备用方案。

“奥林匹斯计划”

拉克希米•米塔尔1995年的时候把公司总部设在伦敦梅费尔区中心伯克利广场。现在,办公大楼正厅的玻璃门上映着对面古老的悬铃木,这些两百岁的大树虬枝盘绕,部分树干已经脱了皮,阳光下树影斑驳。

梅 费尔的夜店和私人赌场非常有名,不过,米塔尔这会儿可没时间逛赌场。他正忙于接待两位贵宾:高盛驻伦敦地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诺德(Richard Gnodde)和高盛驻巴黎办事处并购部事务主管沙里亚尔•塔吉巴克斯(Shahriar Tadjbakhsh)。塔吉巴克斯时年43岁,工作勤奋努力,衣着考究,1月18日晚上还熬夜上网搜集关于炼钢业的一切信息。(显然,拉克希米•米塔尔 的崛起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固有认识。)塔吉巴克斯的父亲是一名伊朗外交官,也许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所以他在瑞士出生,在法国接受教育,在美国的哈 佛大学读法律;现在,他是一名正式的美国公民。他在并购界的名气很大,可

是对于钢铁,他却并不在行。当然,投资银行的并购顾问们也不可能对任何一个行业或 部门都了如指掌,他们擅长的是满足客户需求,组织安排各项交易,以及动员目标公司股东接受收购方给出的价格。

拉克希米•米塔尔把两位客人 领到自己位于7楼的办公套间,屋内的摆设不怎么奢华,只讲究实用性。此时此刻,米塔尔越发感觉到,米塔尔钢铁公司收购安赛乐公司着实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昨 天晚上他曾试探性地跟舒尔茨谈了一下米塔尔钢铁公司要与蒂森克虏伯公司合并的意向,但是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太多了。首先,蒂森克虏伯公司不只生产钢铁,它同 时涉足多个产业,如果只与其中的钢材生产部门合并,势必会困难重重。其次,欧洲和美国的反垄断组织绝对不会对这样的动作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监管机构的干 涉也会增加两公司合并的难度。

在米塔尔的办公室里,大家召开了第一场讨论会,与会的除了米塔尔、诺德和塔吉巴克斯,还有阿蒂亚、公司的投 资人关系事务主管于连•欧尼龙和业务主管苏德•玛赫什瓦利。米塔尔首先向大家明确解释了他收购安赛乐公司的整体思路,其实就是非常简短的一句话:“现在你 们告诉我具体的做法。”

“你有没有考虑过以友好的方式与安赛乐公司合作?”诺德问道。诺德身材高大,颇有些运动员的风范,他是南非人,曾在亚洲呆过8年,负责高盛在该地区的业务。

听 到诺德的提问,米塔尔耸了耸肩,答道:“当然考虑过。友好交易永远是最理想的选择,不过多莱先生告诉我,我们两家公司的文化无法融合,之后就不再跟我见 面,也拒绝进一步洽谈。安赛乐公司现在正想方设法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躲避我。”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这是拉克希米•米塔尔的人生 信条。他不打算为等多莱回到谈判桌再拖上几个月,不可能再有第二个选择,“我们要越过安赛乐公司的董事会

和管理层,直接向他们公司的股东给出收购价”。

他们能够全部用现金支付吗?塔吉巴克斯提出反对意见:“从根本上说,炼钢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尽管现在暂时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可是让公司背上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风险很大。”

随 着讨论的深入,大家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了收购安赛乐公司的确困难重重。第一,这笔交易将成为炼钢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行为,那么首先需要组建一个财团来为米 塔尔提供金融支持;第二,欧盟反垄断组织和其他部分政府官员一定会出面干涉,与此同时,工会也会就可能发生裁员和工厂停业问题向米塔尔提出抗议;第三,必 须对安赛乐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得出的评估值将成为米塔尔方面定价的基础,而且,米塔尔给出的价格必须对安赛乐公司的股东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市场有足够的 吸引力。但第三点本身就是道难题:安赛乐公司不可能向一个企图恶意袭击自己的公司公开账簿。

尽管已经有了高盛派出的顾问团帮他起草收购计 划,米塔尔还是联系了银行家、律师、政治顾问和公关人才,他还是希望从自己最信任的部下中挑出一人担任项目经理,担当整个收购计划的超级核心人物。“苏 德,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米塔尔说着,朝玛赫什瓦利点了点头。阿蒂亚称玛赫什瓦利是“狙击手”—这是美国政治界的一个术语,阿蒂亚很喜欢在会议发言时使 用这个词。阿蒂亚说:“成功的政治运动需要一个焦点人物,我们同样需要一名狙击手。苏德将全权负责整个收购行动,制定整体沟通战略,协调各方关系,利用现 有的通讯方式向我们传达各方面的消息,制订每日进度计划,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吸引安赛乐公司董事会及其公司的大小股东。”

米塔尔和阿蒂亚 当下的任务就是要尽全力争取各国政府官员和安赛乐公司众多投资人的支持,不过,总指挥依然是玛赫什瓦利。由于安赛乐公司在法国、卢森堡、西班牙和

比利时都 设有运营机构,米塔尔钢铁公司又是在美国与荷兰上市的公司,因此,米塔尔父子在整个收购计划当中,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说服上述6国市场监管人员,请他们不 要在米塔尔正式向安赛乐公司的股东提出收购议案、打出收购价之际,再以反垄断为由给米塔尔设下任何障碍。事情一旦牵涉到法律,这些监管人员便个个显得尤为 重要。若在大不列颠收购一家英国企业,这个任务最长不超过两个月米塔尔就能搞定。

米塔尔亟须律师。到11点30分,玛赫什瓦利和塔吉巴克 斯已经连线美国佳利律师事务所驻巴黎办事处律师长皮埃尔–伊维•沙伯特(Pierre-Yves Chabert),请他担任米塔尔钢铁公司的法律顾问。随后,沙伯特立即将电话打到卢森堡的邦恩–施米特–斯泰肯(Bonn Schmitt Steichen),它是卢森堡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律师事务所,米塔尔钢铁公司若是在卢森堡遇到法律纠纷,都将由这家公司出面协商解决。几 乎在同一时刻,沙伯特的另一名同事已与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法律公司加里格斯律师事务所驻巴塞罗那办事处的一位高级律师签约,请他担任米塔尔钢铁公司在西班 牙的法律顾问。

下午5点30分,米塔尔钢铁公司办公大楼接待处走进来一位客人,他精力充沛,有着古铜色的皮肤,长相帅气,身材很棒,鼻子 长得很有特点,衬衣袖口处的扣子是宝格丽品牌珠宝。“我是约尔•扎维(Yoel Zaoui),要见拉克希米•米塔尔。”这位客人说道。他的模样和打扮很像本•斯蒂勒(Ben Stiller),但他说起话来却像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约尔•扎维是高盛业绩最棒的投资顾问之一,他绝对称得上并购事务方面的权威,同时,他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之一。作为欧洲投行界的大哥级人物,扎维来到梅费尔的目的,就是要带领高盛团队帮助米塔尔钢铁公司拿下安赛乐公司。

扎 维时年45岁,出生在卡萨布兰卡,在罗马长大,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现在是法国公民。1989年,扎维加入高盛,刚刚一入行,他便向欧洲人展示了自己在收 购方面的

惊人天赋,那时候欧洲正逐渐从经济桎梏中解脱出来,美国银行第一次得到许可进入欧洲,于是,发展缓慢而又十分排外的欧洲投资银行世界也因此经历了 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美国银行利用欧元带来的优势,开始大举扩张在欧洲的势力,重新定义了欧洲的资本市场。随着“老欧洲”迈向国际,变成“大欧洲”,很多 大型知名公司都进行了合并、让产易股、收购等大动作,而为这些事件出谋划策的人中,自然少不了工作认真、精于算计、做起事来从不含糊的扎维。扎维亲历过的 公司大战涉及各个领域:金融业,2000年的汇丰银行vs.法国商业银行;能源与公共服务行业,2001年的意大利能源公司vs.蒙特爱迪生集团;冶金及 采矿业领域则有2003年的佩希内公司对vs.加拿大铝业集团;而在制药业有2004年的安内特公司vs.赛诺菲公司。

高盛最初在伦敦设 办事处的时候仅有40名员工。如今扎维管理的是一支由900人组成的团队,业务遍及欧洲各国,而且这支队伍正在不断向中东、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进军。钢铁 无国界,同样,投资银行的扩张也是不分国家和地区的,扩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扩张而来的是高额的股利和奖金收入。扎维快步走向电梯,想到即将和拉克 希米•米塔尔一起共事,心情十分激动。他很享受做第一的感觉,这点和米塔尔很像。在投资银行并购顾问的圈子里能够与他匹敌,有希望将他推向第二位的人物唯 有一人,那就是摩根士丹利的并购顾问迈克尔•扎维(Michael Zaoui)—约尔•扎维的哥哥。

扎维到来后,米塔尔立即组织召开第 二场讨论会,会上,米塔尔介绍了自己对收购安赛乐公司的整体设想。扎维听得很认真,虽然发言不多,但显然已对自己即将担负的重任有了清醒的认识,米塔尔讲 话中的每一层含义、每一处细微的差别似乎都逃不过扎维的耳朵。扎维感觉到,拉克希米跟他以前接触过的许多客户不同,他面前的这个人表面特别谦逊,但内心城 府很深。

最后,扎维在作总结的时候问道:“你要做一件事,现在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件事‘怎

么做’的问题—对不对?”

“正确。”米塔尔答道。

“那么,我们高盛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通过跟你们讨论,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

“没错,”米塔尔笑着说道,“这就是我请你们来的目的。”

扎维另外强调了一点:“这是笔大买卖,安赛乐公司一定会用尽一切手段搜集情报,给我们设置各种障碍。为防止信息外泄,我们的核心小组人数越少越好。”

“不错,”米塔尔表示赞同,“但是核心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必须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信息。我们没时间玩什么官僚主义,更不能在信息传递的环节上浪费时间。”

在 大型交易中,安全性是最关键的一环。米塔尔自上次因遭到窃听而导致收购西多尔公司失利后,每个星期都请风险控制公司的专业侦探对他的办公室进行安全检查。 该集团自称“各大公司最理想的战略性内审合作伙伴,保护您的公司不受外部黑客攻击,同时清除公司内部一切危险因素”—无论你是清洁工还是公司顾问,如果敢 有小动作,一定都逃不过风险控制公司众侦探的眼睛。

“我们的行动将被载入史册。”约尔•扎维向众人宣称。接着他又说道,“从现在起,大家 对自己讲话的内容、谈话对象和说话时间一定要格外小心。在收购计划公开以前,我们暂将这笔交易叫做‘奥林匹斯计划’。以后,就用‘火星’代表米塔尔钢铁公 司,用‘阿特拉斯’代表安赛乐公司。”扎维显然是混淆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众所周知,可怜的阿特拉斯因为受到宙斯诅咒,必须时刻用肩膀支撑苍天;约尔• 扎维也许并不知道,据部

分神话学家的说法,阿特拉斯最初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物形象,同时代表着危险和智慧。

约见通话

盖伊•多莱正在开车去往滑雪场的路上,他要给自己放个小假。这时,他的电话响了。

“盖伊,我是拉克希米。我想明天去卢森堡继续跟您探讨有关全球性战略的问题。”

“这不可能。”多莱紧张了一下,但马上就恢复了平静。不管怎么说,安赛乐公司收购多法斯科公司几乎已成定局。面对安赛乐公司的再次加价,蒂森克虏伯公司没有作出任何反应。现在,他们若想还盘,只剩三天时间了。想到这里,多莱告诉米塔尔:“我星期二才能回卢森堡。”

“那我们就星期二见吧。24日下午我去找您。”

多莱结束了与米塔尔的通话后立即打电话给阿兰•戴夫扎克:“你给阿蒂亚打个电话,探探拉克希米的口风。”

戴夫扎克接到指示,立即给阿蒂亚打了电话,想从他那里得悉拉克希米•米塔尔的真实想法。“阿蒂亚说,他们想尽快找时间跟您讨论关于多法斯科公司的一些事情。”戴夫扎克向多莱汇报说。

“何必如此着急?再过几周,召开下届国际钢铁协会大会的时候,我们不是必然要在巴黎见面的吗!”到那时候,多莱也许早就拿下了多法斯科公司,那样,安赛乐公司就再也不用担心米塔尔的进攻了。

多 莱还在滑雪场忘情驰骋的时候,约尔•扎维和他的团队已经对收购战略和一系列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整合,最后形成了一张报价单。这个周末让米塔尔明白了一 件事,盖伊•多莱永远都不可能坐下来跟他一起讨论两家公司友好合并的相关事宜。同时,米塔尔也清楚地看到,安赛乐公司若成功收购多法斯科公司,米塔尔钢铁 公司的计划就会遭遇更多重大困难,首当其冲的就会有美国市场监管机构拿“反垄断”来找他麻烦。擅长横向思维的米塔尔突然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原来还有一个 曲线救国的办法。

1月22日,米塔尔跟艾克哈德•舒尔茨通了一次电话。等米塔尔的话讲完,舒尔茨着实吃了一惊。虽然舒尔茨在事业上极为成 功,但他做大宗交易的经验相对而言却少得可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再有一次机会跟安赛乐公司竞争多法斯科公司,为蒂森克虏伯公司的王冠镶上这颗来自加 拿大的宝石。

《冷酷的钢铁》 06 精英云集的并购团队

完善收购计划

会议室里,一张窄长的仿胡桃木会议桌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桌子虽是现代工艺制成的仿制品,品质却好过普通的胡桃木桌子;桌身很 长,不禁让人联想到航空母舰的甲板,一般或许只有在高级宾馆里才会看到这样的桌子。会议桌的一侧,拉克希米•米塔尔、阿蒂亚和苏德•玛赫什瓦利依次就座; 桌子另一侧,分别是来自高盛的诸位银行家和来自佳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约尔•扎维是高盛的领队,坐在他旁边的是高盛第一流的精算师吉尔伯特•波齐 (Gilberto Pozzi)。波齐是一个婀娜多姿、眉宇间散发着贵族气质的意大利人。佳利这边的“团长”是皮埃尔–伊维•沙伯特,他毕业于哈佛大学,鼻梁上架着一副眼 镜,人又瘦又高,长得也很帅气。他刚从巴黎飞来伦敦,为的就是参加今天的会议,帮助米塔尔进行法律方面的规划。

会议一开始,拉克希米•米塔尔首先对全体与会人员说道:“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今天讨论的内容务必做到全面。”

每 人都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由于这一次的收购行为将牵涉到6个国家的市场监管机构,因此无论在技术、法律还是金融方面都困难重重,面临许多挑战。1月23 日讨论的问题将涉及这一收购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整体部署、金融支持、市场反应、反垄断问题,以及在各国境内的最低市场准入分析等。

沙伯特 向米塔尔父子汇报时说:“卢森堡政府和前阿尔贝德公司关系非常亲密,显而易见,我们在卢森堡必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卢森堡政府应是我们重点考虑的对 象。今年5月,卢森堡将开始与欧盟同步实行《反垄断法》,所以他们有可能通过新法案禁止一切收购行为,由此看来,在卢森堡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此外, 这次收购也是一个国际性的行为,因此必然要遵守国际法,同时,各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给我们的行动带来重重障碍。但我们拥有一个客观优势:安赛乐公司股份非 常分散,缺乏能够真正抵抗我们的大股东。因此我相信,不管卢森堡政府给我们设置多少路障,向我们投来多少毒药,我们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因为我们代表着真正 的市场。”

拉克希米听罢,问道:“你确定市场能赢?”

沙伯特回答:“只要价格定得合适,市场就一定会帮你做成这笔交易。根据我的经验,对于任何买卖,如果价格合适,不管其中有人怎样阻挠,一般都不会出现无法成交的局面。”

会上没有具体讨论对安赛乐公司的出价问题。但3个小时后,价格出炉了。沙伯特对这个过程感到很不可思议。以往他参加过的各次收购计划讨论会都要拖拖拉拉开上几个星期,大家的电脑里都是“电子邮件满天飞”。

安 赛乐公司与米塔尔钢铁公司合二为一带来的成本协同效益到2009年将超过10亿美元,两家公司在地理上几乎没有交叉点。完全不需要裁员或关闭工厂。此刻, 玛赫什瓦利已分别与瑞士信贷、花旗集团和汇丰银行的代表们签约,这三家银行将和高盛一起组成财团,为米塔尔钢铁公司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他们也将一起确定米 塔尔钢铁公司股票再次公开发行时的价格(即对安赛乐公司的收购价)。当天,安赛乐公司股票维持在每股22欧元,米塔尔钢铁公司肯定要出得更高一些,但到底 会高出多少呢?无人知晓。

第二天,阿蒂亚•米塔尔把妮古拉•戴维森(Nicola Davidson)叫到他的办公室。戴维森是苏格兰人,爱打马球,穿衣打扮很有品位,她是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公关经理,阿蒂亚对她说道:“我们公司打算收购 安赛乐公司,我希望你来负责公关这一块。”戴维森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回事,接到任务后,她回答道:“打赢沟通战,就跟赢得各国政客和安赛乐公司众股东的支持 一样重要。我们需要一些外部援助。”

戴维森的团队其实只有她自己和一位秘书,通过综合分析这次公关任务的各项要求,她得出结论:必须另请 一家业务涉及国外的公关公司协助。她想到了梅特兰公司(Maitland)。米塔尔钢铁公司曾经与这家公司有过不少来往,其创始人安格斯•梅特兰 (Angus Maitland)为现任总裁。梅特兰也是苏格兰人,个头矮,身材较瘦,但头脑灵活,为人狡猾,在公关界,尤其是在公司间的收购大战中,作风犀利而又难 缠,在业界颇负盛名的许多大公司,如特易购(Tesco)、吉百利–史威士(Cadbury Schweppes)、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都是梅特兰的客户。梅特兰曾将部分咨询业务卖给欧洲的共和服务公司(RSG),后 者在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经营的地域范围更广。此刻,梅特兰正穿着短袖短裤,在加勒比海上自己包下的游艇里享受着高收入买来的惬意时光,突 然,一个卫星电话从伦敦打来。

电话是妮古拉•戴维森打来的。她开门见山地对梅特兰说:“米塔尔钢铁公司正在秘密

筹划一笔主动的大型跨国交易,这笔交易到时候一定会非常轰动。现在我要找一家领先的、拥有强大外部关系网、业务范围涉及多个国家的公关机构。您愿意帮这个忙,加入我们的行动吗?”

“当然愿意—您说的交易安排在什么时候?”

“下个星期”。戴维森答道。

这 边,梅特兰差点儿扔了手里的杯子(杯子里可是贮藏了13年的麦芽酒)。在公关界,像这样的寻求合作的电话可谓少之又少,不过,一旦打过来,必定是大买卖, 梅特兰眼前立即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大大的“”。通常情况下,他一定会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带领一支从其他事务中抽调出来的顾问团,迅速赶到客户身边,与诸位银 行家、律师们共同协助那位大客户完成交易。公关顾问们往往都要向这类客户收取巨额咨询费,底价为每星期10万美元,外加各种补贴,客户的交易若完成得顺 利,公关团还能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

安格斯•梅特兰虽然急切希望能带着他的团队立刻奔到戴维森的办公室,无奈此刻的他身处千里之外的加勒 比,就像沙滩上搁浅的船,一时半会儿肯定赶不回去。他想到了副总菲利普•高威思(Philip Gawith)。高威思是个可以依靠的人。公关大将梅特兰重新拾起麦芽酒,他知道,欧洲即将发生一场极为惨烈的收购大战,而梅特兰公司的名字、他的名字也 将随着这场大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各方面的计划均已趋于成熟,这时,约尔•扎维向米塔尔父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认为米塔尔钢铁 公司目前的企业治理模式不利于我们的行动。”米塔尔家族不但拥有公司88%的股份,而且享有复投票权。公司的股票分成两大类:A股和B股。A股为外部股东 持有,B股为米塔尔家族持有。按照米塔尔钢铁公司的现行章程,B股股票持有者享

有的投票权远远超过A股股票持有人。其具体的分配方式为:每股B股股票对应 10张选票,但每股A股股票仅对应1张选票。投资人在选股票的时候会从两个层面上进行考虑:首先是经济层面,即股票的价值和分红情况;其次要考虑股票对应 的投票权,也就是股东们在股东大会上的民主权利,这体现了股东对公司各项决定的影响力。米塔尔钢铁公司股票结构具有典型的家族式企业的特点。2005年8 月米塔尔钢铁公司合并之初,高盛便对其进行过资产调查和评估,结论是: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家族控制力太过强大,任何对该公司的评估值都应打高达15%的折 扣。

扎维据此竭力劝说米塔尔父子:“在这方面你们必须得作出让步。”

拉克希米听罢,提醒扎维道:“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大 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而且我们在公司上市前曾就投票权的问题咨询过相关顾问,他们说没问题。我的公司完全符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纽约证券 交易所(NYSE)制定的各项标准。按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我们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与众多美国本土公司并没有什么重大差异,我们是达标企业。”

“可是欧洲人不会这么想。”扎维说。

米塔尔露出了将信将疑的神情。接着,他对扎维说道:“但是米塔尔钢铁公司只受荷兰法律的制约。我们是一家总部设在鹿特丹的欧洲公司。”

扎维说:“我们收购安赛乐公司,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就已经够多了,不要再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我们必须迅速除掉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障碍。”

米塔尔专心听扎维把话讲完,不时颔首或摇头,但绝不会去打断他。这是米塔尔在倾

听别人讲话时的一贯做法。

扎维说完后,米塔尔最后说道:“我们的公司文化中有一条就是随时接受改变。我会和阿蒂亚,还有家里其他人商量一下这件事。”

列出政要名单

在安赛乐公司有如城堡般的总部大楼总裁的办公室里,盖伊•多莱难掩自己的兴奋之情。他打电话给米塔尔:“我们恐怕得暂时取消今天的会面计划。因为我马上要前往哈密尔顿,和多法斯科公司的经理们见面。我们收购多法斯科公司成功了。”

“恭喜恭喜。”米塔尔说道,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这时,多莱又很不以为然地补充说:“你不必急着对这笔生意讨论过多。我们马上就要在巴黎见面了。”

放下电话,多莱立刻带领他的团队奔赴法兰克福机场,准备乘汉莎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多伦多。米塔尔透过办公室的窗子,朝下看了看,一辆辆黑色出租车正绕着伯克利广场兜圈子。米塔尔回到办公桌旁,给杜塞尔多夫的艾克哈德•舒尔茨打电话。

在 蒂森克虏伯公司总部德赖沙伊贝瑙斯大厦,舒尔茨正在主持记者会。他说:“公司执行董事会在昨天的会议讨论后决定,不再为收购多法斯科公司继续加价。我们承 认多法斯科公司对我公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继续与安赛乐公司对抗的结果将是毁灭性的。我们深信,任何高于每股68加元的收购价都超出了多法斯科公 司日后的赢利能力。”

“公司下一步有何打算呢?”舒尔茨自问自答,“蒂森克虏伯公司将通过提高巴西分

厂的产量、建造新炼钢厂和寻找新盟友 来加强并巩固集团在北美市场的地位。”其实舒尔茨的回答略去了一项重要内容:米塔尔曾以多法斯科公司为对象另外与舒尔茨达成了一笔交易。米塔尔在电话里对 舒尔茨说:“我打算收购安赛乐公司,事情若能成功,我希望以每股68加元的价格,也就是贵方提出的最高收购价将多法斯科公司出售给你们。”

舒 尔茨会上钩吗?从他的声音判断,这个德国人显然动心了。舒尔茨称需要首先与董事会商量。米塔尔估计,自己很快就能得到肯定的答复。蒂森克虏伯公司若能同意 这笔交易,米塔尔钢铁公司就可以轻松躲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同时,出售多法斯科公司带来的大额现金流又可弥补收购安赛乐公司造成的资金短缺。在伯 克利广场米塔尔钢铁公司总部大厦7层,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行动的日期已基本敲定:1月27日或2月3日。

在一次日常工作交流中,米塔尔对约尔•扎维说道:“我觉得27号不太合适。这个时间太匆忙,我们恐怕来不及安排好一切细节,这可是笔大买卖,如果计划得不周全,任何纰漏都可能延缓甚至中断收购进程。”

扎维说:“好的,按您的意思。可是我主要担心夜长梦多,时间拖得越久,事情就越有可能走漏风声,那样也会使收购功亏一篑。”

扎维回到自己的核心团队,大家继续研究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各项具体事宜。而另一边,米塔尔则正在加强学习可能派得上用场的各种外交辞令和技巧,以便日后对付某些会对此次收购构成潜在阻力的国家。

高 盛的政府事务顾问莉萨•拉比(Lisa Rabbe)是米塔尔此刻依赖的军师,她向米塔尔建议:“您必须首先与欧盟反垄断专员尼莉•克罗斯(Neelie Kroes)取得联系,让她对

即将发生的事件有个整体概念。我们观察她有一段时间了,我们已经了解到,从个人角度而言她并不反对大型交易,因此现在最关键 的一步,就是引导她向其他反垄断专员和欧洲各国的政府官员发出正确的信号。”

“我可以告诉她,我们收购安赛乐公司并不牵涉任何垄断行为,也不存在任何问题。”米塔尔说道。

“您千万不能这样说,您一定要保持中立。跟她联系只能作为一个礼节上的举动。别犯杰克•韦尔奇的错误。”拉比劝诫米塔尔。

“是,” 米塔尔点点头,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关于传奇人物杰克•韦尔奇的全部故事,米塔尔都知道得一清二楚。韦尔奇是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每 年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解聘业绩排在后10位的公司经理,同时,对排在前20位的经理们则慷慨地以大额奖金和数目惊人的股权作为奖励,这种近乎残忍的奖惩制度 使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韦尔奇拥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意头脑,他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打击官僚作风方面成绩斐然,在他的努力下,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市值上涨了 4?000亿美元。这个故事在米塔尔听来简直如同音乐般美妙,他甚至还在自己的演讲中引用过韦尔奇的事迹。不过在2001年,韦尔奇与欧盟反垄断委员会发 生冲突,导致其出资450亿美元收购工业设备生产商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的计划遭遇失败。当时他到处宣称收购霍尼韦尔公司只是小菜一碟,完 全不存在垄断问题,他的这种狂妄行径令反垄断委员会大为恼火。结果,“委员会阻止了那笔买卖”,拉比说道。

米塔尔笑了。“中子”杰克所向 无敌举世闻名,然而却在欧盟反垄断委员会遭遇了滑铁卢,这个部门显示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令同样坚韧不拔的韦尔奇不得不低头。韦尔奇目前已做好了退休的打 算,他的书《杰克•韦尔奇自传》①(Straight from the Gut)让

期待已久的读者们兴奋不已。

“法国这关不好过,”拉比给米塔尔下了道警告,“您有必要见一见法国财政与工业部部长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

米塔尔说:“这事儿已经搞定了。我之前跟一个巴黎的朋友说过我想和部长见个面认识一下,昨天我朋友刚打电话过来说‘布雷顿愿意见你。他听说过一点儿你的情况,你可以30号的时候过来与他共进早餐’。”

“太棒了。”拉比说。

“布雷顿部长还不知道我要收购安赛乐公司,不过我打算在行动前通知他一声。”

拉克希米•米塔尔和拉比随后列出了要去拜访的政要名单,包括卢森堡首相、比利时首相以及西班牙的主要领导人。在安赛乐公司建有炼钢厂的地方,米塔尔还要去拜访当地的市长和其他选举出来的官员。名单已经列好,现在只差敲定最后的见面日期。

这 个星期米塔尔迎来了一位新客人—伊玛吉7公司(Image 7)总裁安妮•梅奥克斯(Anne Méaux)。梅奥克斯受约尔•扎维之邀来到米塔尔钢铁公司总部,与米塔尔共商在法国的公关事宜。她在欧洲的人脉极广,曾一度在爱丽舍宫担任前法国总统吉 斯卡尔•德斯坦(Giscard d’Estaing)的顾问,负责公关传媒工作,现在她成立了一家“私人公关工作室”,专门处理恶意收购中收购主体与各方政客、记者、实业家之间的关系。 目前,吉斯卡尔的侄女康斯坦斯也是这家工作室的雇员之一。梅奥克斯刚50出头,酷爱职业套装、价值连城的古董戒指和工艺繁杂的耳坠,可以想见这番打扮是多 么优雅高贵。她明眸善睐,说话带有意大利口音,最重要的是,她拥有阴谋家般的睿智。梅奥克斯的直言不讳

在圈中是出了名的,常常令政府的众内阁部长和大企业 的总裁们无言以对,甚至夺门而逃。

米塔尔对梅奥克斯说:“我想我们应当在宣布收购安赛乐公司之际邀请几位法国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您觉得如何?”

梅 奥克斯挑了挑眉毛,说道:“您不能仅仅邀请法国记者来伦敦。”语气中的率性可见一斑。接着她解释道:“法国虽然不是安赛乐公司的股东,但这家公司在法国人 心目中就如同国宝一样。您宣布收购安赛乐公司,大家的反应会非常强烈,真的会非常强烈。您别不相信,因为您不是法国人,所以您一定会遭到全体政府官员的反 对。(要知道,梅奥克斯和蒂埃里•布雷顿的交情不下20年。)米塔尔先生,我想您还不清楚,法国人对您的全部了解仅限于那个在巴黎一掷千金为女儿操办婚礼 的印度富贾,至于米塔尔钢铁公司,他们恐怕是闻所未闻。所以,要召开记者会的话,您必须亲自到法国去,向大家解释收购安赛乐公司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绝佳项 目,再讲一讲炼钢业进行全球化的必要性,您还要承诺做到小心妥善地处理裁员问题。您必须证明您不是一个入侵者。”

米塔尔听后,辩解道:“可是布雷顿自己也曾在私企里做过事。这也是我决定见他的原因。他应该能理解这场收购吧?”

“在英国,你们首先考虑的是股东的利益。但是在法国,人们第一个考虑的事情是就业。您必须向大家说明您在买下安赛乐公司之后的具体打算。”

两个人正说着,梅奥克斯的手机响了。“不好意思,我能接个电话吗?”

“当然。”米塔尔说。他的思绪还沉浸在刚刚听到的那番对话上。法国根本不是安赛乐公司的股东,就已这般难以对付,那么卢森堡怎么办?卢森堡可是安赛尔公司最大的股

东。

梅奥克斯用手扣住电话,转过头来对米塔尔说道:“很抱歉,不过对方是弗朗克斯•皮诺特(Francois Pinault)。他在威尼斯,想让我过去一趟。”

白 手起家的亿万富翁皮诺特是梅奥克斯的一位重要客户,他在20世纪90年代末曾击败世界最大的奢侈品生产商路易威登(LVMH),强行将古琦公司 (Gucci)纳于旗下,该次恶意收购也令他在零售业名声大噪。路易威登当时的总裁是另一位法国亿万富翁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皮诺特所受教育不多,常被法国的精英人士视为异类,但他却也成了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之一。1998年皮诺特出价7.21亿 英镑买下了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自己已然步入世界级大收藏家的行列。他本打算斥资1.5亿英镑在距巴黎市中心3英里外的一座塞纳河小岛 上建造当代艺术馆,可惜法国的市建规划署官僚气太重,工程一直不能开工,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购买了威尼斯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80%的股份,又花了5个月时间进行修葺,总算达成了他的心愿。格拉西宫建于18世纪,原本归法国菲亚特汽车公司所有,宫殿易主,简直令法 国人气愤至极。

皮诺特此刻明显有些恼火。他可不是那种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4月底他即将举办自己的第一次展览,时光流逝,眼看办展览的日子就要到了,他想不出伦敦到底有什么要紧事竟拖住了安妮•梅奥克斯,让她没办法过来帮自己的忙。

米塔尔注视着梅奥克斯。她正用手指梳理着自己的一头金发,试图想出些合适的话语来安抚皮诺特。

“对,我此刻还在伦敦。不,我不能告诉您,但是这件事的确非常重要。”梅奥克斯说,回头看了一眼米塔尔。

这时,米塔尔开口了:“不好意思,我能跟他说两句吗?”

梅奥克斯把电话递给米塔尔。

“皮 诺特先生您好,我是拉克希米•米塔尔。安妮目前正在帮我做一个大项目,我能不能再多留她几天?只要几天就行。”米塔尔在收购公开之前无法向皮诺特透露任何 消息,否则,他就成了一个“泄密者”,这对大家都不利。但米塔尔毕竟是个精明人,临末,他又对皮诺特补充说:“我常听人说起,您是法国最出色的生意人,等 时机成熟,我真心希望您能够支持我,我将不胜感激。”

米塔尔讲完,将电话还给梅奥克斯。

“他刚才说什么?”梅奥克斯问米塔尔。

“他说 ‘您能过来吗?我们见个面吧’。”米塔尔笑着答道。

“这就开始组建法国亲友团了?”梅奥克斯大笑道。

米塔尔搓搓手心,说道:“好吧,我们去巴黎。您告诉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冷酷的钢铁》 07 正式宣战

“联姻”庆功宴

乔纳森饭店是位于多伦多和哈密顿之间宁静的奥克维尔小镇上的著名食府,英国安德

鲁王子和希腊前康斯坦丁国王都是这里的常 客。此刻,多法斯科公司与安赛乐公司的代表们也来到这家饭店庆贺两家公司的“联姻”。唐•佩瑟将庆功宴地点安排在这里,是考虑到几个月以来多法斯科公司一 直都支持蒂森克虏伯公司,结果安赛乐公司竟取得了成功,他希望整个事件能够保持低调。在饭店的白金包房内,佩瑟举起酒杯,向诸位来宾致祝酒词:“我们始终 对安赛乐公司心怀崇敬,对包括盖伊在内的安赛乐公司的朋友们亦怀有深深的敬意。安赛乐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价值观同我们公司基本一致,我们相信未来两家公司一 定能够合作愉快。”

多莱起身回应:“坦白说,我们为能够收购多法斯科公司感到非常高兴。多法斯科公司的市场价值非常大,我公司将以多法斯 科公司为平台,进一步扩大在北美市场所占的份额。北美钢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多法斯科公司如今已是安赛乐公司下的一家分公司,我们相信多法斯科公司一定能 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钢材生产商。同时,我也愿向多法斯科公司的管理团队表示永远的支持。”多莱说罢,笑着环视了一下在场的8位多法斯科公司高层代表,他们 (连同佩瑟在内)坐在高背扶手椅上,围在摆满各式佳肴的胡桃木餐桌旁。他们都曾竭尽全力抵挡安赛乐公司的进攻,虽然最后未能如愿以偿与德国公司蒂森克虏伯 公司结为盟友,但安赛乐公司赠与他们的巨额股权显然弥补了这一遗憾。

安赛乐公司对多法斯科公司的买卖就此落幕。多莱细细品味着这幸福的时 刻,桌上美味的食物显得格外诱人。今天跟他同来赴宴的安赛乐公司团队成员有:首席财务官刚扎罗•乌基赫(Gonzalo Urquijo)、副总迈克尔•沃斯和谈吐幽默的企业传播主管帕特里克•赛勒(Patrick Seyler)。多莱感觉自己之前像个马上要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这辈子都要跟米塔尔绑在一起了,可偏偏在最后时刻法官突然将判决改为缓期执行。如今, 多莱终于可以找回自己的霸主地位,扬眉吐气了。

收购计划提前

妮古拉•戴维森的手机响了,是语音信息。她坐下来,按下手机上的“播放”键。

“妮 古拉您好,我是《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的鲍勃•琼斯。您能否立即回电给我?我听小道消息说你们公司打算收购安赛乐公司,这是真的吗?”妮古拉迅速走出办公室,打算向米塔尔钢 铁公司父子汇报这一情况。这时,她撞上了苏德•玛赫什瓦利。他对她说:“我刚刚收到鲍勃•琼斯发来的语音信息。”

随后,妮古拉在阿蒂亚办公室门前找到了阿蒂亚,对他说:“我刚收到一条消息……”她话音未落,阿蒂亚•米塔尔的手机也响了起来。他低头一看,屏幕上显示的正是鲍勃•琼斯的名字。

“我们必须将行动提前到明天。”约尔•扎维对众人说道。

拉克希米对扎维的提议表示同意:“我们决不能再走漏任何风声,否则对方就会有时间建立防线。”米塔尔一旦确立收购目标,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它,这是他做事的一贯作风。米塔尔只是遗憾现在必须要等收购公开之后才能见到蒂埃里•布雷顿。

顾 问们彼此对视了一下,意识到需要好几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必须在一夜之间全部搞定。吉尔伯特•波齐和其他几位银行家整理出了最终数据,随后,阿蒂亚 •米塔尔、皮埃尔–伊维•沙伯特和于连•欧尼龙则立即着手撰写收购说明书,宣布收购意向,同时配以附则,解释此次收购的原因、目的、意义等。说明书写好 后,将被同时发给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和美国6国的市场监管部门。之前,米塔尔方面已经电话通知以上6国的市场监管部门注意查收该说明书。 为了避免说明书被不该看到的人看到而引发更多流言,说明书中一律采用之前约定的暗号称呼安赛乐公司和米塔尔钢铁公司。

下午3点,拉克希米 •米塔尔召开了一场全体董事参加的电话会议,列席的还有阿蒂亚、高盛银行家们和佳利律师事务所众律师。会上,米塔尔简要介绍了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大体计划, 所获得的金融支持和其他一些相关安排。会议只是走个程序,几分钟内就批准了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决定。会议推选米塔尔父子和威尔伯•罗斯为代表,三人共同拥有 改动敲定收购条款的权力。

现在的工作只剩进一步完善条款中的各项细则了。高盛已请来了向米塔尔钢铁公司提供金融支持的各大银行,大家将收 购价定在60亿英镑,同来的还有安赛乐公司的一些大股东,他们将重新投资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为的是向米塔尔钢铁公司提供资金。人人都拿着手机,在铺着 地毯的走廊里来回踱步,给自己同事和潜在的股票买主打电话,同时利用黑莓手机不停地收发电子邮件,为即将到来的收购寻求一切可能的支持。这些大人物中间, 最引人注目的“大牌”当属瑞士信贷的杰里米•弗莱彻。弗莱彻烟瘾很大,讲话幽默但有时说话太过直接,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委婉,长相、言谈举止与莎士比亚的扮 演者、野性十足的罗伯特•斯蒂芬斯(Robert Stephens)十分相像。弗莱彻本人的真实经历也颇有戏剧色彩。

自米塔尔收购特立 尼达和多巴哥国有炼钢厂那时候起,弗莱彻就一直是伊斯帕特国际公司的首席顾问。但是这回,他第一次在米塔尔的交易中充当了配角。这位大人物不高兴了,非常 不高兴。这天一早,弗莱彻怒气冲冲地来到伯克利广场,衬衣露了出来,他不停他把衬衣重新塞回裤子里,然后走进米塔尔钢铁公司办公大楼。他找到约尔•扎维, 对他说:“我必须坦白,你做老大,让我感觉自己被抢了风头,我真担心我们两个会打起来。”

扎维平静地回答:“我来这里不是为了破坏您与米塔尔一家的关系,而且您对炼钢业的了解远远在我之上。我们没必要起争执,再说我们也没有时间吵架。”

花 旗集团的代表是斯皮罗•尤尔金(Spiro Youakim)。尤尔金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男人。他身穿萨维尔街蓝色条纹衬衣,衬衫口袋里装着名牌丝织手帕,另外还打着领带(据 说他总共有400条领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花旗集团就一直是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债权人,为米塔尔钢铁公司的并购业务提供金融支持,后来,米塔 尔钢铁公司收购威尔伯•罗斯的国际钢铁集团时就请花旗集团担任顾问。米塔尔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感染了尤尔金,令他也充满了斗志。“三巨头”的最后一位是汇 丰银行的代表阿德里安•科茨(Adrian Coates)。米塔尔横空出世之前,汇丰银行曾向米塔尔钢铁公司的私人企业米塔尔控股公司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科茨有一句名言:“让市场在我们面前战栗 吧!”可是这天,就在他走进米塔尔钢铁公司总部的那一刻,他好像突然没了往常那股冲劲。

他对拉克希米和阿蒂亚说:“(收购安赛乐公司)主 意不错,从投资银行的角度讲是个绝佳的机会。可是这种做法太无耻,操作起来也太困难。局面必然闹得很僵,而且不好收拾。你们这么做很不道德。你们现在不应 该问要怎样做才能收购安赛乐公司,而应该扪心自问,是否该停止这次收购行动。”

“阿德里安,你要退出没人拦你。”阿蒂亚对科茨说。不过科茨还是留了下来。这么一笔大买卖,谁又肯轻易放弃呢?

这时,科茨又对杰里米•弗莱彻说:“可是高盛那群人对钢铁简直一无所知!”

“或许对于这么一笔大胆的收购,无知就是优势。”弗莱彻满含讽刺地回答。说着,他退到屋外走廊,点燃了一支香烟。

弗莱彻、尤尔金和科茨三位自从进了大楼,就开始为谁第一个去跟米塔尔见面而争执

不休。在这笔价值60亿英镑的交易上,自己毕竟也是出资人之一呀!但是拉克希米已经作出了选择,他给这三位的答复是:“高盛才是主角,我们必须全部听他们的调遣。”

宣布收购

拉克希米•米塔尔坐下来,阿蒂亚陪在父亲的身旁。米塔尔最后看了一眼纸上的计划。电话就摆在他面前。马上他将打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通电话。此刻,米塔尔心情很平静。他确信自己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祝您好运!”阿蒂亚对米塔尔说道。他拨通了一个号码:0033……

多伦多与伦敦的时差有5个小时,此刻,盖伊•多莱正待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一号客运站候机大厅里,准备乘汉莎航空公司的商务航班飞回法兰克福。听到手机响,多莱从口袋里掏出电话,甚为不解地看着屏幕,上面显示的号码自己并不熟悉。

“喂?”

“盖伊您好,我是拉克希米•米塔尔。我今天给您打电话,是出于礼貌通知您一声,明天米塔尔钢铁公司将直接面向你们的股东打出要约,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全部股份。”

多莱总裁的样子像是快要从楼顶上掉下去似的。这一幕恰好被帕特里克•赛勒看到了。

“真是难以置信,他竟然挂我的电话!”米塔尔对儿子说。他又拨了一遍多莱的号码。这一次米塔尔只听到多莱的语音留言:“你我双方在炼钢业的集中化问题上有很多相同的见解,我希望我们仍能友好合作,我不希望出现恶意收购的局面。”

阿蒂亚从父亲手里拿过电话,也拨了一个号码。在A4斯拉特斯堡—巴黎的梅茨路段上,一辆雷诺威赛帝刚开上快车道,这时,车里的移动电话响起来了。

“阿蒂亚•米塔尔打来的。”克洛伊•戴夫扎克(Chlo? Davezac)对正在开车的父亲说。克洛伊刚刚结束在安赛乐公司的实习,现在拼命想赶回巴黎和男朋友团聚。她说:“他(指阿蒂亚)会留言的。”克洛伊希望父亲不要放慢车速去接电话。

阿兰•戴夫扎克说:“我必须跟他通话。”说着,他把车换到慢行道,减了速,拿起听筒。

阿蒂亚说:“阿兰,我们遇到一件麻烦事。我们想跟盖伊通话,他在哪儿?”

“盖伊在多伦多。”

“我们知道,可是我们联系不上他。他电话关机了。”

“那一定是飞机上不让开机。”戴夫扎克说。电话里阿蒂亚停顿片刻,他似乎在跟身边的什么人说话。

过了不久,阿蒂亚对戴夫扎克说:“阿兰,明天上午米塔尔钢铁公司将宣布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全部股份。”

“盖伊,我们不知道米塔尔的耐性能让他们等多久。”这句他不久前在米塔尔夫人车上说过的话此刻回响在他的耳畔。戴夫扎克不用深加思索就能想象出多莱有多么沮丧:米塔尔想偷取他的公司,可他此刻却身在大西洋的另一端!

多 伦多这边,安赛乐公司一行人将于一个小时后登机,飞往法兰克福。他们必须立即拿出方案抵御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进攻。由于机票订得较晚,他们在飞机上的座位都 不在一起,这意味着在飞回欧洲的长途旅程中,几个人没有办法聚到一起讨论事情。他们数不清究竟往卢森堡打了多少个电话。第一通电话打给了安赛乐公司董事长 约瑟夫•金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顿时就懵了。

盖伊•多莱在飞机上坐稳后,忽然想起曾经有个投行顾问跟他说过:面对恶意收购,最重要的防 守策略之一就是睡觉,对方会把自己累垮的。安赛乐公司的一个内聘律师以前也曾告诉过多莱:安赛乐公司章程规定,收购安赛乐公司必须全部以现金支付。乌克兰 的拍卖会令米塔尔财力大伤,他不可能有充足的现金收购安赛乐公司,除非米塔尔愿意承担破产的风险。

盖伊•多莱闭上眼睛,不愿再想。

飞机起飞后,刚扎罗•乌基赫转过身,对迈克尔•沃斯说:“你知道,迈克尔,从现在起,不管未来发生什么事,我们在安赛乐公司的日子都会跟以前大不一样。”

伯克利广场米塔尔钢铁公司办公大楼7层彻夜灯火通明。1月26日午夜,拉克希米•米塔尔通过电话会议向米塔尔钢铁公司在世界各地的55位经理发出通知,收购安赛乐公司的行动即将正式启动。

米塔尔在讲话时说:“这笔交易规模巨大,记者一定会向你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我们能够打赢这一仗,而且我相信你们绝不会放松生产,因为搞好企业经营才是主要任务。”米塔尔父子忙于收购安赛乐公司期间,将由马兰•慕柯基全面负责监督企业运营。

所有人都无比兴奋,纷纷从米塔尔帝国的各个角落向他发来贺电。似乎没有人真正明白恶意收购到底意味着什么。

早 晨4点30分,阿蒂亚走进妮古拉•戴维森的办公室。屋里,戴维森正和高盛精算师吉尔伯特•波齐对收购说明书作着最后的修整。阿蒂亚拿起一份说明书认真看了 一遍,说道:“数字中有错误。”过度疲劳产生的严重后果正慢慢显现出来。可阿蒂亚显然是个例外,他充满年轻人的无限活力。明天记者会上,他还要作个演讲。 现在来找戴维森,就是想跟她商量一下演讲的内容:“我想做一张幻灯片把两家公司的标志放在一起,体现这是家新公司:米塔尔安赛乐公司,您觉得怎么样?”

戴维森起初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意识到阿蒂亚真要那么干,就对他说:“我认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合适,那样会让别人会觉得我们太过狂妄。”

这时候各种传言已经在记者和钢铁分析师们中蔓延开来,其中一个版本说的是安赛乐公司打算收购米塔尔钢铁公司。

《冷酷的钢铁》 08 新闻发布会

“今天,米塔尔钢铁公司宣布将收购安赛乐公司的全部股份,自此,世界上第一个产量超过1亿吨的钢材生产商诞生了!”新公司的规模将是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新日铁的4倍。

1 月27日早上6点30分(卢森堡时间7点30分)米塔尔钢铁公司发布了长达11页的收购说明书。清晨米塔尔已提前将此事告知各国监管当局,包括法国金融市 场监管局(AMF)、卢森堡金融监管委员会(CSSF)、西班牙证券市场委员会(CNMV)、比利时银

行金融与保险委员会(CBFA)、荷兰金融市场管理 局(AFM)和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此外,在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和西班牙的股票市场上,安赛乐公司股票暂时停止买卖;同时,在阿姆斯特 丹泛欧证券交易所,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交易也已暂停,“直到公司发出声明后方可恢复交易”。

拉克希米•米塔尔首先出于礼节上的考虑联系 了欧盟反垄断专员克罗斯。米塔尔简要地向她解释了这次收购的来龙去脉,但并没有要求她支持自己;米塔尔只想通过电话确定她仍是个说话有分量的圈里人。卢森 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此时正在非洲进行国事访问,米塔尔也给他打了个电话,可是很不幸,这位首相拒绝接听米塔尔的电话。随后,米塔尔又分别联系了全球多家大型 钢铁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请他们支持自己。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是米塔尔联系的第一个对象。其实这些电话里还隐藏着一层警告:别给安赛乐公司当“白衣骑士”。中 国、日本、巴西和俄罗斯的钢材公司老总纷纷承诺支持米塔尔。拉克希米•米塔尔从不忘记别人对他所作的承诺。

米塔尔钢铁公司在说明书中称: “本次收购意在以每股28.21欧元的价格购买安赛乐公司股票,此价格超过2006年1月26日安赛乐公司股票收盘价的27%,是安赛乐公司股票在巴黎泛 欧证券交易所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格……本次收购我方对安赛乐公司资产的评估值相当于186亿欧元。”

预计新公司的年收入将达到690亿美 元,每年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可达到126亿美元。米塔尔钢铁公司将通过三种渠道收购安赛乐公司全部股票:第一,现金支付和 证券支付相混合:每5股安赛乐公司股票可换4股米塔尔钢铁公司新股股票,外加35.25欧元现金;第二,纯现金支付,每股安赛乐公司股票直接兑换 28.21欧元现金;第三,纯证券支付,每15股安赛乐公司股票可换16股米塔尔钢铁公司新股股票。这种收购方案实际上表明,米塔尔手中的钱仅仅够买下安 赛乐公司的1/4,他必须通

过发行新股的方式筹集大部分收购资金。

一群疲惫不堪的人迈着沉重的步伐从位于伯克利广场的办公大楼里走出来, 他们要去附近皮卡迪利大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参加记者会。两天来,大家基本上都没合过眼,纷纷打电话跟家人要剃须刀和换洗的衣服。这时,拉克希米和阿 蒂亚乘车而至,看到观众席上已坐满150位记者,两人有些吃惊。“妮古拉告诉我只来35个人。”拉克希米一边说着,一边大步登上讲台。拉克希米看上去非常 放松,感觉就像刚度假回来一样。台下第一排依次坐着他的妻子、孩子们和他的父亲。每一次公司开新闻发布会,家人们都会悉数赶来为他捧场。拉克希米戴上眼 镜,仔细打量着台下的观众,样子就像牧师在向自己的信徒布道。

米塔尔在开场白中说道:“在过去的10年中,炼钢业的发展呈现出集中化的趋 势,这一趋势帮助实现了股票价值的持续性,从而也令全体股民受益匪浅。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都是集中化坚定不渝的践行者,两家公司对于行业的未来有 着不谋而合的发展观。双方的结合不仅能加速业内集中化的进程,也将为我们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各种机遇。”

场 内记者的情绪都很高涨,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在炼钢业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米塔尔的收购团队仅用4天时间就策划出了这样一笔大买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米塔 尔一家人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不过其他人由于连日来的辛苦工作,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有人甚至已经打起了瞌睡。在几位银行家集体打盹的时候,拉克希米依 旧在台上向大家展示他的宏图大志。

“我们的收购价超过了安赛乐公司股票以往的价格,我们相信这点对于安赛乐公司的股东将非常具有吸引力, 同时,根据我们的收购方案,安赛乐公司的股东们既能够有机会

参与到新公司的运作中来,从公司巨大的增长潜力中获益,同时还能获得丰厚的现金回馈。我们真心 地希望各位股东认真考虑本次收购的诸多益处,接受我们真诚的收购邀请,参与到世界上唯一一家全球性钢铁公司未来的发展中来。”

米塔尔此前 已经同意放宽其家族对公司过于强大的控股权,他说:“收购成功之后,米塔尔家族所持有的B股股票对应的复投票权将受到削减,B股与A股的投票权之比将由原 来的10:1降至2:1。”向来奉行实用主义的米塔尔接受了约尔•扎维的建议。他甚至考虑过,若能成功收购安赛乐公司,就把公司总部搬到卢森堡。

随后,米塔尔又抖出一条重大新闻:“米塔尔钢铁公司已与蒂森克虏伯公司签订协议,将多法斯科公司以每股68加元的价格重新卖给蒂森克虏伯公司。”

这 是米塔尔前一天刚跟舒尔茨谈妥的交易。舒尔茨再次获得了多法斯科公司,而米塔尔则成功摆脱了垄断的把柄。更妙的是,蒂森克虏伯公司比多莱每股少花了3加 元,就能将多法斯科公司纳于旗下。在乌克兰的拍卖会上,由于多莱和金希的参与,米塔尔多支付了10亿美元,而今,由于米塔尔的“帮助”,盖伊•多莱也为收 购多法斯科公司花了一大笔冤枉钱,这里面的明争暗斗多莱一定也看得清清楚楚,只可惜,多莱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多法斯科公司。

这时,一名记者提问:“多法斯科公司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公司,为什么要卖掉它呢?”

米塔尔停顿了一下:“我想对安赛乐公司的股东们说几句话:你们希望进入北美市场,那好,我们给你们的是相当于多法斯科公司北美市场占有率4倍的承诺,外加从迅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中获得的各种利益。”

一 直坐在父亲身边的阿蒂亚这时也插话进来:“相比于我们公司在美国的各项资产,多法斯科公司的产量简直微不足道。在产量上,多法斯科公司排名第五,我们排第 一;在汽车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上,多法斯科公司排名第四,我们排第一。对于我们来说,多法斯科公司规模不够大,不值得考虑。我们并不需要这家公司的设 备。”

唐•佩瑟住在安大略省的邓达斯,这是个位于哈密尔顿西郊的小社区,人口两万左右,因每年都举办仙人掌节而闻名。佩瑟的生活很有规 律,早上他都会按时出发,爬进自己那辆凯迪拉克STS2003,再开30分钟的车,到达多法斯科公司。平常他喜欢把收音机调到当地电台FM102.9兆赫 收听新闻节目,可是今天他没开收音机。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要趁开车的工夫仔细想想。

佩瑟大步流星地走进多法斯科公司办公大楼,正在等电梯的时候,身后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喊声:“佩瑟先生!佩瑟先生!请等一等。”

佩瑟回过身,看到销售部的一位同事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跑来。佩瑟自己从来都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用他的标准衡量,眼前的这位女士简直可以用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来形容。她摇晃着脑袋,开口便问:“您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

“米塔尔钢铁公司刚刚买下了安赛乐公司。”

“不可能,我想您是搞错了,”佩瑟宽慰她道,“事情不是那样的。我们正要跟安赛乐公司合并。”

“可这是新闻里说的啊。”

电梯门关上的瞬间,佩瑟从这位女员工眼里看到了绝望。

佩瑟坐到办公桌前,上网查看邮件,之后他浏览了当天的新闻。佩瑟感到自己的胃在往下沉,似乎已跟着电梯一路沉到了最下层。

当 天下午,阿蒂亚•米塔尔踌躇满志地驾车回家,仿佛买卖已经大功告成了似的。对于这次“米塔尔大胆的收购行为”,早先的新闻反应与投资人反应都很乐观。芝加 哥分析师米歇尔•阿普勒鲍姆(Michelle Applebaum)十分钦佩米塔尔的胆量,她说:“在炼钢业,这样的收购就等于微软收购苹果。”

盖伊•多莱的飞机即将着陆欧洲,阿兰•戴夫扎克则给印度的朋友们和熟人打了电话,想从他们那里寻找一个答案:为什么米塔尔的行动如此突然、如此迅速,甚至超过了以往?朋友们告诉戴夫扎克:“米塔尔的胃口之大,你们欧洲人永远都不会了解。”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可谓事关重大,拉克希米要回家跟乌萨再仔细回味一番这一周来的经历,这时,约尔•扎维来电。阿蒂亚拿起听筒:

“干得好,约尔。我们现在在路上 。”

“是啊,一次了不起的市场行动。”约尔说道。可阿蒂亚听得出约尔的声音里包含了一个“但是”—“但是别指望整件事能马上结束”。

《冷酷的钢铁》 09 卢森堡大公国

内陆国卢森堡地域狭小,国土面积约为2 586.3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英国的萨里郡,或半个美国罗得岛。若让一个住在欧洲大陆以外的人在地图上指出卢森堡的位置,那个人恐怕根本不知该从何处着 眼。卢森堡大公国地处欧洲西北部,东邻德国,南毗法国,西部与北部和比利时接壤,从自然地理上说属于植被繁茂、地势微陡的阿登森林地区。卢森堡的历史充斥 着战争和侵略。几个世纪以来,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军阀轮番入侵,这片小小的土地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它遭受的每一次劫掠蹂躏。

卢 森堡的中央地带高墙林立,城市防御工事一座接一座,四周的佩特罗斯河河谷与阿尔泽特河河谷两岸的悬崖更是坚不可摧的天然屏障。卢森堡一度曾拥有40座可用 以抵御外敌的城墙要塞,地下的地道交错复杂,总长度达23公里,这些地道都挖得很深,由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顶级军事工程师设计。卢森堡因此被人们形象地 称为“北方直布罗陀”。这些地上、地下的防御措施也成了军事历史学家们永远热衷研究的课题。

1839年,同为英国与荷兰国王的纪尧姆四世 签署《伦敦条约》,宣布卢森堡独立。在此之际,卢森堡大公国因其与奥兰治王室的特殊关系,获得了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卢森堡两次被德国占 领,战后卢森堡决定吸取教训,1949年,卢森堡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放弃永久中立国地位,成为北约创始国之一。

卢森堡市中心以西5公 里处有一块僻静的墓地,这里埋葬着令卢森堡人痛彻心扉的战争回忆。这里是美国陆军第三军第五装甲师的军人公墓。1944年冬天,5 076名美国军人与狂暴的德国步兵在卢森堡北部腹地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3个月之久,这5 000多名军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1945年2月,卢森堡解放。今天,成排的白色十字架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这段悲壮的历史,前来扫墓的人总是 小心翼翼的,生怕把墓地弄脏了,玷污了这圣洁的地方。美国陆军第三军当时的军长、传奇人物乔治•巴顿将军也葬在这块军人公墓里。他的十字架单独成排,位置 十分显眼,身后葬着他的部下们。巴顿墓前矗

立着一尊30米高的哨兵石像,上面刻着在战斗中献出生命的士兵的名字。后来,人们把这次战斗拍成了电影,就是著 名的《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

“二战”胜利前夕,“血胆老将”巴顿不幸在德国发生车祸,颈部受伤去 世。他生前表示愿与自己的部下同葬于卢森堡。当时,这个仅有45万人口的小国对巴顿将军崇敬至极,若不是为了尊重他本人的遗愿,人们一定会把这位将军葬于 市中心卢森堡圣母教堂,让其与卢森堡的历代大公们比邻而眠。

巴顿将军和他的部队的确为卢森堡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卢森堡是世界上最发达 的民主工业国,人均年收入居世界首位。同时,卢森堡大公国还在不断提升自身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在欧洲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卢森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卢森堡不仅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创始国之一,而且在卢森堡著名政治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的推动下,卢森堡长期作为欧洲大陆的政治中心,直至1965年布鲁塞尔才取代卢森堡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但是,卢森堡仍然保留了欧洲法院、 欧洲审计院和欧洲投资银行的主要办事机构。此外,欧洲议会也将总秘书处设在了卢森堡。

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他是西欧地区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领导人。德、法等邻国常请容克帮助协调重大国内事务及纠纷。容克时年52岁,身材矮小,有着过人的政治才能,拥有地球上最完备的外交关系网。

在 外人眼中,卢森堡的形象往往只是一条银行街,不管卢森堡人怎样极力否认,这个国家的确是国际领先的金融中心。金融业对卢森堡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 70%,150家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都落户于此,从事金融业的员工队伍有2.35万人,现代化、高技术的工作环境俨然是这个行业的一大标志。2006年卢 森堡总银行资产达1万亿美元。该国的共同基金紧随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仅国内基金(指在国内注册或资本来源于国内的投

资基金)总额便高达2.15万亿美 元。

此外,卢森堡也是一个媒体大国,该国拥有RTL国际广播集团和世界上最大的卫星电视直播电视台SES电视台;在物流方面,卢森堡国际 货运航空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货运企业;卢森堡到欧洲各主要城市交通方便快捷,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卢森堡还是电子工业的中心,同时,政府也一直注重发展多 种轻工业和中等规模的高技术产业。

每个工作日,来自比利时、法国和德国的10万多劳动力跨越国界,涌入卢森堡,他们或冲着金融业的高收入 来此打工,或从事与欧盟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人至少会讲三种语言,但当地人讲卢森堡语。卢森堡语混合了德语方言和部分法语,听起来颇为奇特。政府文书和法律 条款均使用法语,而传媒界则采用德语,商务运作方面则主要讲英语。此外,随着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的不断涌入,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的使用也日渐频繁。

卢 森堡之所以能够吸引众金融家和超高净收入人群,主要因其三样法宝:《银行保密法》、税收激励制度和全欧洲最低增值税税率。20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决定向 国内银行存款账户征收10%的年税,结果,在此“扣缴税”法案生效之前,巨额私人资金一夜之间流向卢森堡,再未流回德国。卢森堡各家银行喜出望外,决定集 体向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赠送10箱香槟酒,还特意请来德国新闻界全程报道送酒过程。卢森堡人的友好和幽默可见一斑。

另外,卢森堡的钢铁产业也十分著名。走出机场,来到卢森堡,第一眼便能看到基尔希贝格高地上,一座交通环岛附近并排倒置着6块高达30米的钢板。这些锈迹斑斑的雕塑提醒人们:卢森堡始终走在炼钢业的最前端。

每 一个卢森堡家庭都有着一段与钢相关的故事,在炼钢业,常常是父传子,子承父业,

传了一代又一代。在超过75年的时间里,卢森堡的主要经济收入都是来自炼钢 业,这个行业解决了大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首相的父亲就曾经在炼钢部门工作,其实,人们在这个小国的各个阶层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卢森堡人与钢之间强烈的 感情纽带不言而喻。

19世纪末,人们在卢森堡南部乡间发现了铁矿石,此处为洛林高原的一部分,地势开阔,绵延起伏。法国的钢铁工业也是从 这一带起步的。1911年,卢森堡创建了阿尔贝德公司。20世纪60年代阿尔贝德公司进入产钢高峰,年产量超过600万吨。阿尔贝德公司的工厂都建在一些 名字古怪的南方小镇,如阿尔泽特河畔埃施、埃施–贝尔瓦尔、迪弗当日、杜德兰格。公司拥有员工2.7万人,差不多等于整个工业劳动力人口的一半。阿尔贝德 公司是卢森堡的旗舰产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是这个小国里增长迅速的大企业。阿尔贝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岁月:“一战”、 1919~1920年社会动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大萧条期间,公司进行过大规模裁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卢森堡开始推行其独特的政府、阿尔贝 德公司管理层和工会三方协议制度。

1950年时,钢俨然已成为战后欧洲的核心产业。从德国的鲁尔区到法国的洛林地区,再加上比利时和卢森 堡,全都是重要的钢材产地。1951年,人们在法国政治家让•莫内(Jean Monnet)著作的指导下,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也就是欧盟的前身。20世纪60年代,阿尔贝德公司在卢森堡经济中占有46.5%的比重。但是到70年代,钢在国家经济中的战略重 要性开始动摇。1972年的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高涨,但钢材价格并没有同时上涨,炼钢业进入了瓶颈期,多年停滞不前,国有钢材生产企业耗资巨大,亏损严重, 不少欧洲政府为此头疼不已。阿尔贝德公司难逃厄运,再次陷入艰难时期,但卢森堡政府依然对其不离不弃,坚决给予支持。此时,卢森堡政府拥有阿尔贝德公司 40%的股份。

90年代,各国政府纷纷在炼钢部门推行私有化。西班牙成了第一批进行私有化的国家

之一。西班牙打算卖掉位于巴斯克自治区的 钢材生产企业阿塞拉利亚公司。阿尔贝德公司看到了机遇,一方面竭力争取西班牙的支持,另一方面与法国对手、由弗朗西斯•梅尔(Francis Mer)领导的优基诺公司展开持久战。梅尔和多莱一样,毕业于综合理工大学,以前曾做过矿业工程师,并曾在法国著名工业集团圣戈班集团(Saint- Gobain)任高级主管,令人敬畏,这一回他的任务是对优基诺公司进行私有化,并领导本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联合。

2002年,经济现实给阿尔贝德公司带来了第二次机遇:经过长时间谈判,在获得布鲁塞尔反垄断官员的批准后,阿尔贝德公司与已完成私有化的优基诺公司合并,更名为安赛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卢森堡政府仍然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拥有5.6%的股份。

阿 尔贝德公司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优秀。卢森堡市自由大街上坐落着宏伟的公司管理总部,在一楼会议室四面墙上,每位领导人的肖像画都占据着一个显著的位置。其 中一幅画是埃米尔•梅里什(émile Mayrisch)。梅里什23岁进入杜德兰格工厂工作,35岁时当上工厂经理。他富有想象力,总能想出好点子,同时拥有外交家般的口才和谈判专家的精 明,他带领公司打破国界,走出卢森堡狭小的地域,寻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阿尔贝德公司的创建有梅里什一份功劳。他永不停歇地追求效率,追求企业发展。正是 梅里什的想象力令阿尔贝德公司买下了比利时根特运河附近沿海的土地,后来,公司在这块地上建立分厂,也就是技术水平极高的西德玛钢铁公司。

1961 年,一个名叫约瑟夫•金希的卢森堡小伙子进入阿尔贝德公司。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从事炼钢业。金希在公司里很快得到提升,1972年,他当上了公司首席主 管,1992年任集团董事长,1993年任董事会执行主席。金希从梅里什那里学到了不少外交手段和精明的谈判技巧。有些同事还偷偷给他起了个外号“银 狐”。公司在卢森堡当地的雇员队伍缩减到仅剩5 000人,但在国外,安赛乐公司的雇员多达49?000人,分散在516家公司

及附属公司中。安赛乐公司如今是世界第二大钢材生产企业。最重要的是,经历 了与阿塞拉利亚公司、优基诺公司的合并,公司的决策中心仍保留在卢森堡没变,金希为此曾作出过巨大贡献。与法国结盟的道路充满艰辛。合并之初,金希和弗朗 西斯•梅尔共同担任董事长一职,而且根据协议,由于梅尔比金希小6岁,所以等金希退休后,梅尔将独立出任董事长。后来,2002年下半年的一天,梅尔向金 希打来电话,称自己已接到邀请,将出任希拉克政府的财政部长,因此辞去董事长职务。金希真诚地祝贺梅尔,现在他终于拥有了独骋天下的机会。

金 希近来爱上了名画收藏,现在他既已是公司唯一的董事会主席,同时也为了向梅尔的辞职表示庆祝,他在自己办公室外面的墙上挂了一幅由著名卢森堡艺术家、雕塑 家奥古斯特•特雷蒙(Auguste Trémont)创作的人物画。“一战”期间,特雷蒙曾是阿尔贝德公司的雇员。他的作品描绘了强健的炼钢工人忍受高温,在高炉旁辛勤工作的场面。当然,画 卷中所表现的人物都是卢森堡的炼钢工人。

金希个头很高,胡子上常带着明显的烟味儿。他在卢森堡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能够通过热线电话直 接联系首相容克。金希常常以“钢铁老人”自居,由于年岁已高,他有时不大情愿与时俱进。“禁止吸烟”的牌子在安赛乐公司总部随处可见,可是从金希办公室的 门缝里总会冒出一股刺鼻的马里兰烟草味(马里兰香烟是卢森堡一个著名的香烟品牌),这种味道会让人联想起土耳其的咖啡店。好朋友们都称呼金希“约普” (Jupp),不过外人一律称他为“董事长”或“董事长先生”;金希已经快72岁了,如果股东不反对,在接下来的两年他将继续担任董事长的职务。有人说金 希只是在原地踏步,可人们还是为他设计了一座雕像—材料自然是钢—矗立于安赛乐公司总部对面的广场上。

约瑟夫•金希有着与普鲁士人类似的举止姿态,也许正因如此,他最喜欢引用的名言便出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之口:“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激情。”

金 希虽然身患残疾11年,却十分热爱高尔夫球运动。2006年1月26日星期四下午,他一直盼着周末到卢森堡大公俱乐部打几场比赛,阿尔贝德公司一度是这家 风景优美的高尔夫球场的常客。这天夜里,盖伊•多莱的一通电话令金希对安赛乐公司的激情之火熊熊燃烧,火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